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

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

一、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潘杰[1](2020)在《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赛肤润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2.通过综合比较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费用等方面,选出预防效果好、简便、经济、大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静脉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预实验等制定了具体干预方案。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通过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滴注营养液(包含复方氨基酸,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的132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崔字牌小磨香油)组,赛肤润(液体敷料)组,每组44例。三组患者均由责任护士进行留置针穿刺,第一次输液前给予外用药物,上至沿静脉走向10-15cm,下到敷贴近心端边缘(离穿刺点1.5-3cm),两端到手背或臂缘,轻柔按摩3分钟并保留药物一小时,一天3次,至研究停止。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外渗等局部或全身症状,则停用药物。双人观察患者用药部位的情况:有无静脉炎、静脉炎的评分级别、范围、疼痛分值、静脉炎出现时间、皮肤及全身反应等并记录在研究观察记录表上。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血管情况、留置针位置、营养液配方、营养液渗透压、输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2.1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43.18%、芝麻油组37.21%、赛肤润组76.19%,经检验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降低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均优于赛肤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即不同静脉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分别与赛肤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研究结束时,三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及全身不适症状。4.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费用的中位数分别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14.9元,芝麻油组13.9元,赛肤润组96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芝麻油组分别与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均可有效降低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损伤程度、控制静脉炎范围、延迟静脉炎出现时间、用药安全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预防效果显着,三者都可以减轻静脉炎所引起的疼痛。2.芝麻油是从芝麻中提取的天然成份,预防效果突出,外用无不良反应,而费用方面芝麻油组优于其他两组,费用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临床可参考使用,显示出将天然植物成份入药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优点,应将祖国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水平,给予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的护理服务。

王琴[2](2020)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文中认为目的:为弥合国外临床指南与我国护理实践的差距,促进我国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PICC-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PICC-CRI)临床护理实践实施,设立本研究,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汇总PICC-CRI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等研究证据。2.基于以上证据初步形成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3.运用德尔菲法实施进一步的专家函询,最终形成适用于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为我国护理人员提供预防PICC-CRI本土化循证证据,保证患者的带管安全。方法:本研究严格遵循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方法,步骤如下:1.成立研究小组,拟定研究主题并设计研究方案。2.运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评价并总结预防PICC-CRI护理措施的研究证据。(1)运用Meta分析总结PICC-CRI的危险因素。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 Med、CNKI、Wanfang等数据库关于PICC-CRI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1月。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定量分析PICC-CRI的危险因素。(2)通过系统评价总结PICC-CRI的预防性干预措施。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 Med、CNKI、Wanfang等数据库,查找预防PICC-CRI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月。运用2016版JBI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的预防性干预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3)对国内外相关实践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及推荐意见总结。同期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校际间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文库等指南网站(NGC)等指南网站。采用AGREE II系统(2009版)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归纳总结临床实践指南关于PICC-CRI预防的条目。3.汇总以上证据,初步形成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采用JBI2014版证据分级对初步形成的护理实践方案进行证据条目分级,并使用Johns Hopkins质量评价标准确立证据条目的质量等级。4.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最终形成预防PICC-CRI的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根据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分,并提出条目的调整意见,最终实现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本土化。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8项PICC-CRI危险因素研究,纳入研究质量均为高质量等级。其中感染例数为1228例,未感染例数为7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化疗史、导管腔数≥2、导管维护周期延迟(>7天)、留置季节(夏季)、导管留置时间、白细胞减少、穿刺次数≥2次、操作人员穿刺经验<50次是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2.系统评价共纳入12项预防PICC-CRI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均为B级。描述性分析显示,通过质量改进方法、PICC换药(维护)方法、PICC维护人员培训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PICC-CRI的发生。3.共纳入18篇临床实践指南,其中英文指南12篇,中文指南6篇。使用AGREE II系统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指南质量整体较好。对于预防PICC-CRI的推荐意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育与培训、质量控制、置管前评估、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4.汇总PICC-CRI危险因素、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等以上研究证据,构成预防PICC-CR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5.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预防PICC-CRI的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其中一级条目5个,二级条目14个,三级条目51个。两轮专家函询表回收应答率分别93.75%、100%。第一轮全部指标变异系数CV波动在0.00~0.30,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20、0.27;第二轮全部指标变异系数CV波动在0.00~0.26,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26、0.28。显着性检验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患者和置管者两个方面。患者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化疗史、导管腔数≥2、导管维护周期延迟(>7天)、留置季节(夏季)、导管留置时间≥30天、白细胞减少;置管者危险因素包括穿刺次数≥2次、操作人员穿刺经验<50次。该结论提示在PICC-CRI预防护理中,更应关注以上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2.本研究构建了适合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预防PICC-CR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该方案由教育与培训、置管前评估、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及质量控制五个方面构成。专家函询结果表明本方案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项丽君,陈红涛,肖裕林,李琴,刘李信子,王婷婷[3](2019)在《不同强度刺激性化疗药物输注顺序对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联合化疗时不同强度刺激性药物输注顺序对静脉损伤的影响,为临床规范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临床常用的发疱性化疗药盐酸柔红霉素、非发疱性强刺激性化疗药顺铂和非发疱性弱刺激性化疗药环磷酰胺。将普通级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成8组,A组先滴注柔红霉素再滴注顺铂、B组先滴注顺铂再滴注柔红霉素、C组单滴注柔红霉素、D组单滴注顺铂、E组先滴注顺铂再滴注环磷酰胺、F组先滴注环磷酰胺再滴注顺铂、G组单滴注环磷酰胺、H组滴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比较用药48 h后兔耳缘静脉肉眼观静脉炎发生情况和病理改变。结果化疗药物各组均发生不同程度静脉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药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药物各组兔耳缘静脉均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是化疗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联合使用非顺序依赖性化疗药物时输注顺序对静脉损伤的影响不大。

王煜[4](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王丹[5](2016)在《盐酸阿霉素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旨在分析盐酸阿霉素不同给药方式下浓度、速度及容量三因素与兔耳缘静脉损伤的关系,为临床静脉炎的预防提供依据。同时探讨采用硫酸镁、维生素B12与葡萄糖的混合液联合湿敷治疗盐酸阿霉素引起静脉炎的效果,为静脉炎的护理提供较优治疗方案。方法1.将27只日本大耳白兔按体质量进行编号。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三因素分别是药物的浓度、速度和容量,其中浓度的三个水平为0.05%、0.10%、0.20%;速度的三个水平为30ml/h、60ml/h、90ml/h;容量的三个水平为10ml、15ml、20ml。每次实验随机选取九只白兔接受不同的给药方案,均经左侧耳缘静脉给药。给药72h后切取耳缘静脉,做蜡块标本并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分析HE染色的切片中血管内炎细胞浸润情况。共重复进行三次实验观察,对数据结果取平均值进行分析。2.另取24只日本大耳白兔,经耳缘静脉注射浓度为0.2%的注射用盐酸阿霉素10ml,注射速度为90ml/h,双耳同时注射给药,给药48h后出现静脉炎症状,建立耳缘静脉炎模型。将白兔按体质量进行编号而后随机分为四组,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50%硫酸镁湿敷(A组);维生素B12、50%葡萄糖的混合液湿敷(B组);50%硫酸镁、维生素B12与50%葡萄糖的混合液湿敷(C组);空白对照组(D组):无干预措施。干预措施每日两次(每日9时与17时),每次20min,干预七天后进行取材与结果分析。结果1.参照静脉炎分级标准,按快速(90ml/h)、低浓度(0.05%)、低容量(10ml)给药方案的兔耳缘静脉损伤程度最轻,仅见注射部位轻度的红斑与水肿,静脉炎级别低(Ⅰ级),镜下炎细胞浸润最少(6个),静脉炎症状较轻;按高浓度(0.20%)、慢速度(60ml/h)、高容量(20ml)方案给药的白兔耳缘静脉可见明显的红斑、肿胀及硬结出现,静脉炎级别较高(Ⅳ级),镜下炎细胞浸润明显(17个),静脉炎症状明显。2.50%硫酸镁、维生素B12与50%葡萄糖的混合液湿敷治疗静脉炎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50%硫酸镁湿敷或维生素B12与50%葡萄糖的混合液湿敷,镜下所见血管内皮损伤最轻、炎细胞浸润最少,且平均治愈时间最短(P<0.05),为较优治疗措施。结论1.静脉损伤的程度与药物浓度、输注速度及用药容量有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在快速、低浓度、低容量给药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炎细胞的局部浸润。2.50%硫酸镁、维生素B12与50%葡萄糖的混合液湿敷可以显着提高静脉炎的治愈率、缩短愈合时间。

王丹,李红玉,陆佩佩,肖燕,惠春颖[6](2015)在《盐酸阿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盐酸阿霉素不同给药浓度、速度及容量对家兔耳缘静脉的损伤情况。方法将36只大耳白兔按体质量进行编号,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一次实验随机选用9只家兔,均经左侧耳缘静脉输注不同浓度、速度及容量盐酸阿霉素,重复进行4组实验观察。给药72h后切取耳缘静脉,光镜下观察穿刺部位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变化。结果快速、低浓度、低容量给药组兔耳缘静脉损伤程度最轻、镜下炎细胞浸润较少。结论静脉损伤的程度与药物输注速度、浓度以及容量有密切关系,快速低浓度低容量给药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炎细胞的局部浸润。

何金凤,张文静,许孟雪,唐世新,王卓[7](2014)在《输液性静脉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其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为静脉炎。动物模型是输液性静脉炎防治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构建输液性静脉炎动物模型的常用造模药物和造模动物,并就模型的评价指标及其应用范围等特点进行总结。

陈浩,马仟,刘芳,刘佳苗,李慧,雷芬芳[8](2012)在《不同顺序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顺序输注强弱刺激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化疗用药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用目前临床上最常联合用药的强弱刺激性不同的化疗药物长春瑞滨和顺铂,将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A组(先弱后强组)、B组(先强后弱组)、C组(单纯输注顺铂组)、D组(单纯输注长春瑞滨组)、E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比较用药后兔耳缘静脉炎及静脉病理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静脉炎临床分度以Ⅰ级、Ⅱ级为最多,发生率以先弱后强组为最高;使用化疗药物的4组实验兔耳缘静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各组血管扩张、管腔充血、出血、间质水肿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Hc分别为16.34,27.95,28.57,29.31;P<0.01),各组炎性细胞浸润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2.10,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以A组的病理损伤最严重。结论不同刺激强度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应先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后输注弱刺激性的化疗药物,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孙甜甜[9](2012)在《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延胡索合剂(YHS-1)对毗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为YHS-1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小鼠分为2.25g/L、2g/L、1.75g/L吡柔比星浓度组,家兔分为0.5g/L1.0g/L、1.5g/L浓度组,选择引起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合适浓度,建立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昆明种小鼠模型、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模型。选用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调制成的“延胡索合剂(YHS-1)”,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观察外渗性损伤模型对照组、YHS-1A组(外渗后30min湿敷)、YHS-1B组(外渗后第3天湿敷)和如意金黄散组(外渗后30min湿敷)的实验动物外渗性损伤面积、程度和愈合时间,在外渗后第1、4、7、11、18天各组取1只小鼠,切除损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中的VEGF和EGFR的表达情况;观察静脉炎模型对照组、YHS-1组(注药后30min涂抹)、硫酸镁组(注药后30min湿敷)的实验动物静脉炎发生情况、愈合时间,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中的VEGF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渗性损伤研究中,YHS-1A组、YHS-1B组和如意金黄散组的外渗性损伤面积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其余三组相比,YHS-1A组损伤面积最小,愈合时间最短(P<0.05);镜下可见损伤程度轻,溃疡发生较晚,组织修复早,损伤组织中VEGF和EGFR的表达明显上调,高峰提前。化疗性静脉炎研究中,YHS-1组静脉炎程度及恢复时间与其余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静脉炎程度轻,恢复早;镜下见YHS-1组急性炎症反应及慢性炎症反应均较其余组轻,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ICAM-1表达下调。结论:YHS-1对吡柔比星所致小鼠外渗性损伤及兔耳缘静脉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疗效分别优于如意金黄散及硫酸镁,且越早应用,效果越显着。其促进外渗性损伤愈合的机制可能是使早期损伤组织中EGFR、VEGF表达上调,高峰提前,促进损伤愈合;防护化疗性静脉炎的机制可能是其使血管及周围组织VEGF表达增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修复,使ICAM-1表达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轻。

张娜,王瑞雪[10](2011)在《化疗药物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化疗药物外渗会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的毒性反应,导致皮肤损伤甚至坏死,一旦发生,应通过采取局部冷敷、热敷、湿敷或应用特殊解毒药物等措施,给予及时有效的局部处理,使患者痛苦及局部组织损伤程度降至最低。在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护士除应重视药物本身的性质及其毒性反应外,还应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巡视及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防止药物外渗的发生。

二、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维生素 E、芝麻油、赛肤润防治静脉炎的作用机制分析及研究现状
    3 研究的目的
    4 研究的意义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2 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
    3 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4 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炎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
讨论
    1 患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2 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导致静脉炎的作用特点分析
    3 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入营养液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4 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5 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结果分析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成立研究小组
    1.1 研究小组
    1.2 技术路线
二、初步构建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2.1 PICC 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2.1.1 研究目的
        2.1.2 对象与方法
        2.1.3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2.1.4 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2.1.5 讨论
        2.1.6 小结
    2.2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
        2.2.1 研究目的
        2.2.2 对象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
        2.3.1 研究目的
        2.3.2 对象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初步形成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实践方案
        2.4.1 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标准
        2.4.2 形成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
三、德尔菲法确定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ICC导管相关感染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强度刺激性化疗药物输注顺序对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
        1.2.1 一般材料
        1.2.2 特殊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动物分组
        1.3.2 化疗药物配制
        1.3.3 实验内容
    1.4 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兔一般情况
    2.2 四组肉眼观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2.3 不同组别病理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4)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1 相关概念定义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 文献回顾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2.5 文献回顾总结
    3 研究目的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1 经验方来源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查阅法
        3.2 专家小组会议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查阅结果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2.2 头脑风暴内容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法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2.5 资料收集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第五部分 总结
    1 本研究的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附录五 调查问卷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5)盐酸阿霉素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盐酸阿霉素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盐酸阿霉素致静脉炎护理干预的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文献综述 化疗性静脉炎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 致谢
    四 个人简介

(6)盐酸阿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7)输液性静脉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炎的发生机制
2 造模药物
    2.1 长春瑞滨
    2.2 长春新碱
    2.3 氟尿嘧啶
    2.4 甘露醇
    2.5 七叶皂苷钠
3 造模动物
    3.1 小鼠
    3.2 家兔
4 静脉炎模型的评价
    4.1 静脉炎损伤的评价指标
        4.1.1 外观评价指标
        4.1.2 病理学评价指标
    4.2 不同评价指标的意义
        4.2.1 外观评价指标
        4.2.2 病理学评价指标
        4.2.3 分子生物学评价指标
    4.3 造模方法的选择
        4.3.1 给药方法
        4.3.2 剂量
5 结语

(9)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各组外渗性损伤后肉眼表现
        1.2.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1.2.3 各组外渗性损伤程度比较
        1.2.4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
        1.2.5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
        1.2.6 各组病理形态学观察
    1.3 讨论
        1.3.1 建立动物模型的原则
        1.3.2 吡柔比星溶液最终浓度的选择
    1.4 小结
二、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的比较
        2.2.2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比较
        2.2.3 各组外渗性损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表现
        2.2.4 各组损伤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
    2.3 讨论
        2.3.1 YHS-1主要中药成分的功效
        2.3.2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
    2.4 小结
三、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各组家兔注射吡柔比星后反应及静脉炎肉眼表现
        3.2.2 不同浓度组实验家兔静脉炎发生情况
        3.2.3 各组兔耳缘静脉炎病理损伤表现
    3.3 讨论
        3.3.1 吡柔比星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
        3.3.2 建模方法的探索
    3.4 小结
四、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各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
        4.2.2 各组静脉炎愈合时间比较
        4.2.3 病理形态学观察
        4.2.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化疗药物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物外渗的诊断[3]及分级
二、外渗原因分析
    1.技术原因[5]:
    2.条件原因:
    3.责任原因: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非药物处理:
    2.药物处理 :
    3.水疱的处理:
    4.外科处理:
四、药物外渗的预防

四、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D]. 潘杰. 青岛大学, 2020(01)
  • [2]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D]. 王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不同强度刺激性化疗药物输注顺序对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J]. 项丽君,陈红涛,肖裕林,李琴,刘李信子,王婷婷. 护理学杂志, 2019(15)
  • [4]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D]. 王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盐酸阿霉素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的实验研究[D]. 王丹. 锦州医科大学, 2016(05)
  • [6]盐酸阿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J]. 王丹,李红玉,陆佩佩,肖燕,惠春颖. 护理学杂志, 2015(16)
  • [7]输液性静脉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何金凤,张文静,许孟雪,唐世新,王卓. 世界临床药物, 2014(09)
  • [8]不同顺序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J]. 陈浩,马仟,刘芳,刘佳苗,李慧,雷芬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20)
  • [9]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D]. 孙甜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10]化疗药物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护理研究进展[J]. 张娜,王瑞雪.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1(05)

标签:;  ;  ;  ;  ;  

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不同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