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水泥用量”和“水泥用量”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的意义

区分“水泥用量”和“水泥用量”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的意义

一、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区分“水泥剂量”和“水泥用量”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甘学超[1](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刚性基层以板体性好、承载能力强、较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承重层,目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一般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主。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实际公路工程项目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早期受到干燥收缩易产生干缩裂缝、通车后期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易形成温缩裂缝等。本文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为目的,延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使用年限,减少后期路面维修成本。从级配细观骨架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并提出级配评价方法,优化级配组成,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补足水泥剂量使用过多而降低抗裂性的短板,同时通过不同成型方式、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等室内试验验证级配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铺筑试验段,采用本文推荐级配,并对比不同搅拌方式下的基层混合料摊铺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在级配优化方面,本文建立了三种典型级配的离散元模型,在不同宽度加载板的情况下,采用循环加载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监测追踪混合料内部接触应力、力链分布、应力传递图等监测项目,分析了加载过程中三种级配细观结构力学响应规律。提出了应力传递率、主骨架应力分布率等骨架结构优良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GK骨架空隙级配与GM骨架密实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优于XF悬浮密实级配。(2)级配设计采用了粗细集料分开设计方法,粗集料分级掺配、细集料i法级配设计,确定了分级掺配振实试验所得ZD-1的级配组与其他13组不同掺配比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组,并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不同级配进行了骨架结构评价,推荐了四组级配JS-5、7、9、ZD-1可以作为具有优良骨架结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使用。(3)在室内试验方面,通过不同击实方式试验、不同成型方式的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和收缩性能试验对比。试验表明:重型击实造成的颗粒级配变化比振动击实级配变化程度高,是振动击实破碎程度2.4倍;振动成型试件在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试验结果是静压成型的1.14倍、1.53倍;相比静压成型,振动成型干缩应变降低了8%,且在试验监测的前7d,采用振动成型方式的试件平均干缩系数降低18.5%,说明了振动成型方式在早期可以有效减少混合料的干燥收缩。(4)以不同水泥剂量、级配、龄期作为研究要素,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随着水泥剂量和龄期的增长变化规律。并采用抗裂性评价方法对不同级配组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了设计级配在各个性能方面均优于规范级配。(5)依托实体工程修筑了试验段,对比振动搅拌与静力搅拌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通过现场取芯强度试验、水泥剂量检测以及裂缝观测等手段,得出振动搅拌技术优于静力搅拌技术,并验证了本文级配设计方法所得的相关结论。

杨佳南[2](2020)在《养生条件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养生,室内实验室的标准养生温湿度是恒定的(例如规范规定的北方20℃、湿度90%以上),材料一直处于恒温恒湿的标准养生状态中。而施工现场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实际养生温湿度是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寒区的公路施工(例如哈尔滨地区的公路施工期在5-10月),日昼夜温差比较大,月与月之间的温湿度差异也很大。因此,在相同的养生时间内,实验室标准养生条件下形成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与实际工地养生条件下形成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是不同的。为了能在室内模拟室外实际养生,本论文提出了日阶段温湿度的概念,日阶段温湿度是将每天24个小时的温湿度划分为几个阶段,同一阶段的温湿度采用该阶段小时温湿度的加权平均值。以确定的不同地区的日阶段温湿度为养生条件在室内对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工地养生进行模拟,从而与标准养生条件下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半刚性基层材料工地养生与室内标准养生的差异性。由于黑龙江地区温湿度差异较大,故将黑龙江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哈尔滨市为代表,北部以漠河县为代表。本文在以水泥稳定碎石及水泥稳定土为基层材料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干缩、温缩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哈尔滨地区以两部分为养生条件的室内模拟工地养生7天的强度要比室内标准养生7天的强度分别高出12.7%、15.2%,劈裂强度要高出22%、27.7%,且室外养生5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就已经达到了室内标准养生的强度;漠河地区以两部分为养生条件的室内模拟工地养生7天的强度要比室内标准养生7天的强度分别高出23.6%、25%,劈裂强度要高出14.8%、24%,且室外养生5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就已经达到了室内标准养生的强度;两种材料下的室外5的收缩系数也与室内标准养生7天的收缩系数大致相同。试验结果表明室外养生5天即可达到室内标准养生的强度,且变化的温湿度更有利于强度的形成。研究结果对评价工地与室内标准养生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韩辉平[3](2020)在《水泥稳定土基层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文中提出在水泥稳定粘性时,总不可避免地会留下一些未被粉碎的土团粒,在拌制水泥土时将出现由水泥浆包裹土团粒现象,在水泥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强度较大的具有水稳定性的水泥石区域和未完全被水泥稳定的强度较差的区域,两者在空间相互交换,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泥土骨架,从而影响到水泥稳定土的强度。基于此,文章对水泥稳定土基层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提高水泥稳定土基层的强度,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

闫世豪[4](2020)在《黄土地基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定向注浆和高压旋喷技术是常用的高效地基处理与加固手段,高压旋喷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冒浆浆液,不仅造成场地的污染,浆液结石体的处理、运输和倾倒也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能将冒浆浆液以定向注浆形式再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浆液废弃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冒浆浆液,节省注浆原料。因此,开展高压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咸阳市某建筑地基加固工程为依托,本文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现场监测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冒浆浆液中粘土、水泥和水的成分比例及作为加固注浆浆液的优势及不足,确定了冒浆浆液性能改善的成分调配和外加剂的掺入量,提出了包括冒浆浆液收集在内的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工艺流程。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针对冒浆浆液如何高效回收的问题,参考目前室内和室外旋喷施工工况下浆液收集方式,设计了包括浆液收集槽、引流槽和蓄浆池的回收装置,分析了冒浆浆液从钻孔涌出后在收集装置内的流动路径,整套回收装置可以实现冒浆浆液的规范化回收,为浆液的再利用奠定基础。(2)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方便现场操作的浆液成分测试方法,并分析了浆液中各成分质量比例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冒浆浆液达到注浆再利用的标准,开展了冒浆浆液与原浆液的注浆性能试验,通过分析对比浆液性能的差异得出冒浆浆液再利用应改善流动性、凝结性和结石体强度。(3)探讨了浆液水泥、粘土、水和外加剂的固化机理,并通过浆液改性再利用的单液和双液正交试验,分析了水固比、粘土掺量、萘系减水剂掺量、三聚磷酸钠缓凝剂和水玻璃掺量对浆液稳定性、流动性、凝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地基加固的各成分最佳配比或掺量。(4)为了预测浆液结石体强度满足不同工程加固要求,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了改性浆液结石体强度预估模型,预测值误差小,精度高。比较了冒浆改性浆液与原注浆浆液的性质偏差范围,提出了考虑冒浆浆液成分差异的三种再利用配比调整方案,给出了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的工艺流程,最后分析了土成分特征对注浆加固机理的影响,并根据工程沉降和倾斜监测数据验证了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提出了冒浆浆液收集、改性和注浆再利用的一整套工艺流程,完善了冒浆浆液性质分析与改良的理论基础,为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

李刘旺[5](2020)在《工业废料应用于公路工程基层底基层中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砂石料的日益短缺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各地区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数量庞大且再利用率低的工业废弃土占据大量的场地空间,甚至造成环境污染。论文依托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展开工业废弃土应用于公路工程基层底基层中的室内试验研究,最终验证了经过固化处理后的工业废弃土可以应用于公路基层底基层中。论文针对山东枣庄某地区两处工业废弃土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展开应用常规土壤固化技术处理工业废弃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固化处理后的工业废弃土应用于公路基层底基层中的研究。论文首先根据现行试验规范研究分析两处工业废弃土的技术性能: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安全性能及工程力学性能。然后分别采用石灰、石灰粉煤灰和水泥三种常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对两处工业废弃土进行固化处理,针对固化处理后工业废弃土的强度特性和耐久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论文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控制指标,评价固化处理后工业废弃土作为公路基层底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分析无机结合料用量、养护龄期及方式、固化剂等因素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论文以CBR强度为控制指标,评价固化处理后工业废弃土作为路基填料的路用效果,分析无机结合料用量对CBR强度的影响。论文以残留抗压强度比为控制指标,评价固化处理后工业废弃土的抗冻性,分析固化剂对残留抗压强度比的影响。最后依据现行的规范,提出石灰、石灰粉煤灰和水泥固化处理两处工业废弃土在公路基层底基层工程应用中的科研成果:(1)石灰、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1#工业废弃土可以作为公路基层底基层材料,石灰、石灰粉煤灰稳定2#工业废弃土可作为路基填料。(2)1#工业废弃土作为低等级公路底基层材料时,石灰稳定:石灰合理剂量为5%~8%,石灰+固化剂S-1稳定:石灰合理剂量为3%~5%。石灰粉煤灰稳定:配合比合理范围为7:23:70~10:20:70,石灰粉煤灰+固化剂S-1稳定:配合比合理范围为10:20:70~15:15:70。水泥稳定:水泥合理剂量为7%~10%,水泥+固化剂S-Y-1稳定:水泥合理剂量5%~7%。(3)在选择新型固化剂时,应进行工程验证,同时考虑固化剂对强度和耐久性的提升作用,若不能有效提高强度或者改善耐久性,不建议采用固化剂。

陈曦[6](2020)在《连续与间断铺筑的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稳定基层在我国因其强度和刚度较大,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材料易得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各等级公路。由道路设计中的结构性要求,我国高速公路基层厚度设计值一般在30cm以上,但限于实际工程中缺少大型摊铺机且功率有限,整体一次性摊铺的基层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传统基层施工将混合料分成两层分别摊铺,即待下基层混合料摊铺碾压完成并养生七天后再摊铺上基层,这种分层间断的施工方式与基层设计思想相违背,实际使用时有很多缺点。因此,近年出现了分层连续铺筑的施工工艺,有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成本,同时层间受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层间联结性变强从而获得基层整体性的提高。考虑到由荷载产生的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传递的递减规律,当基层分两层摊铺时,上下基层采用同一种混合料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下层混合料强度的浪费,且将不同基层材料进行组合时对基层整体力学性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上下层为不同混合料组成的两类试件,每类试件分别模拟双层连续与间断摊铺的施工技术进行制件,其中对间断摊铺的试件进行层间处置,将两类试件在不同养生期(7d、30d)、三种试验条件(常温、低温、冻融)下,采用相同压实度标准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剪强度试验,再根据连续摊铺的特点,通过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直接剪切强度试验,分析不同的下层压实度对连续摊铺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从集料配合比、摊铺工艺、压实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道路水泥稳定基层的理论设计体系。研究得出分层连续摊铺的两类材料结构组合的水稳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剪强度均比间断摊铺的基层好,且对于不同层间处置下的分层间断摊铺基层来说,力学性能大小顺序为:层间有水泥浆无污染>层间有水泥浆有污染>层间无水泥浆无污染;在不同温度试验条件下各组试件强度数据显示:低温>常温>冻融,水稳碎石与水泥稳定土的结构组合形式的基层对低温和冻融条件更加敏感,且不同层间处置和温度试验条件对强度的影响随养生期的增加而减小。连续摊铺基层的抗压和直剪强度与下层压实度具有相关性:在下层压实度从69%增大到96%的过程中,下层压实度较低时对基层早期强度有促进作用,无侧限抗压强度有增大趋势,而直接剪切强度有减小趋势,且两层为水泥稳定碎石的基层直剪强度增长率比水稳碎石与水泥稳定土结合形式的基层大;冻融试验条件对抗压强度和直剪强度的降低率方面,在下层压实度为75-85%的范围内,对水稳碎石与水泥稳定土结合的基层影响较大。研究结论对水稳基层混合料的结构组成设计及分层连续摊铺施工技术的扩大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意义和实际意义。

张茂鑫[7](2020)在《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快速固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软土进行固化处理,在软土地基表面快速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人工硬壳层,使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设备进入场地进行现场施工。人工形成的硬壳层具有施工速度快、强度高、成本低廉等优点。本文从石灰土和水泥地基固化机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了石灰土和水泥稳定土地基固化的机理,以及影响强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水泥、粉煤灰和激发剂混合配制的粉体固化剂,并进行了室内不同龄期、不同掺入比的试验,给出了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随龄期和掺入比的变化规律。根据室内强度试验的研究成果,在营口沿海地区进行了工程实践,经过在现场实际工程过程中,对相关试验数据的采用、收集、整理、分析、验证,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以室内平板载荷试验为基础,选取营口沿海滩涂地区软质土,分别试验不同的强度和厚度的人工硬壳层,深入分析了随着人工硬壳层弹性模量、厚度的变化固化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程度,得出固化后地基承载力与人工硬壳的弹性模量厚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提高人工硬壳层的厚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

邹善成[8](2019)在《超早强水泥稳定类修补材料研发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泥稳定类基层作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基层结构主要形式。在水泥稳定类材料作为基层施工或养护过程中,其强度的形成是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制约工期的“瓶颈”过程。在基层早期强度还没有达到之前,如果进行了路面的铺筑,将会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隐患,导致路面基层松散、强度不足等质量问题。目前,基层施工采用的传统水泥稳定类材料,养生时间较长,只能通过延长施工周期或增加基层施工作业面等基层有足够的强度再进行下一步作业,这对工期紧、交通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路段施工而言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特点和所处的施工环境,通过室内试验和工程应用,分别在高温、常温及低温条件下,以固定水泥用量为基准,研发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组成配方,并进行水泥稳定类碎石配合比设计,以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拉伸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干缩和温缩试验进行性能验证,确定满足规范要求的性能指标值。通过现场施工及技术检验,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工艺及养护措施。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硬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抗弯拉能力强、回弹模量高的基层用水泥稳定类材料。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选择的18种无机和有机复合材料配方,1-8(萘系减水剂:甲酸钙:乙酸钙/20:1:36)和2-8(萘系减水剂:甲酸钙:硫酸钠/20:1:36)材料复合型稳定碎石1.5d后能够达到普通水泥稳定碎石28d强度的85%,可以进行面层施工,选定1-8和2-8型复合外加剂作为常规环境条件下早强养护材料;2-9(萘系减水剂:甲酸钙:硫酸钠/20:1:40)材料复合型水泥稳定碎石2d后能够达到普通水泥稳定碎石28d强度的100%,可以进行面层施工低温环境时,选用2-9型复合外加剂材料;高温时,1-1(萘系减水剂:甲酸钙:乙酸钙/12:1:30)材料试验强度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相比,16h强度值超过普通水泥稳定碎石28d强度值,可以进行面层施工,选用1-1型复合外加剂材料。(2)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研发的新型材料早期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上升快,后期强度持续发展,各项性能指标均能高于规范值。本研究解决了水泥稳定类基层材料施工时间长与早期强度快速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铁志[9](2019)在《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文中认为水泥稳定材料是典型的道路基层材料,按系统论观点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强度等级的规定,其应该属于弱混凝土。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研究应用都将水泥稳定材料作为一种独立的水泥基材料,研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可用水泥稳定的原材料比较广泛,混合料组成方式多样,因此通常的设计方法均以试验为主,但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工作量较大,周期长,也深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配合比设计的准确性以及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可比性有待提高,水泥稳定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表现与其微观影响因素及设计改进措施需要深入探讨,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对常用的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指标的预测需要补充和完善。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按照系统论观点,将水泥稳定材料看做是水泥基材料的子系统,按照水泥混凝土架构理论研究水泥稳定材料,将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看作是由粗集料、细集料水泥浆(细浆)及中间过渡层共同构成,考虑水泥稳定材料结构层中的微观孔隙是引起力学破坏的重要因素,引入超细粉填充模型(DSP),将原细浆结构扩展为超细粉填充细浆结构;为使种类多元化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可比性,兼顾水泥稳定材料单一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立了以标准水泥稳定材料、细浆比的偏离、架浆比为主要概念的DSP填充密实骨架物理模型,提出了以水泥剂量、架浆比、细浆比的偏离为基本参数的力学性能数学模型。借鉴沙庆林院士提出的水泥稳定材料粗集料中断级配设计理念,对CBG-20、CBG-16、CBG-13、CBG-10的级配组成计算参数进行了修正,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数据和水泥稳定材料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与水泥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的关系换算,得到了水泥稳定材料最佳含水量的试配计算公式,通过干捣实粗集料孔隙率填充法和水泥结碎石孔隙填充法,得到了水泥稳定材料的剩余孔隙,进而得到了理论上超细粉(硅灰)的掺加量,并给出了实际应用超细粉为水泥质量的10%的推荐值,最终形成了架构理论下以试配为主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为对比标准超细粉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与少掺超细粉、不掺超细粉三种水泥稳定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比,然后又采用SEM扫描电镜观察了三种样品放大2000倍、5000倍、20000倍的形貌,发现外掺硅灰的混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最为致密;通过干缩、温缩试验对比,发现掺硅灰的水泥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优于不掺硅灰的水泥稳定材料;通过数值模拟对掺加超细粉和不掺超细粉的典型路面结构的剪应力、位移与接触力进行了计算,得出掺加超细粉的路面基层结构在受力和变形等方面明显优于不掺超细粉的路面结构。为保证力学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研制了全自动制件、脱模、测强一体化试验机,并给出了精度和工作效率,也为实际工程的试验检测提供了可靠保障;继而对五种类型的超细粉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进行了分形研究,发现大于4.75mm以上的部分其分形维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为明确水泥剂量、架浆比及细浆比的偏离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联程度,以试验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三个主要参数的主次关系为水泥剂量>架浆比>细浆比的偏离;为确定架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本参数,通过试验对五种型号水泥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别得到了不同型号的水泥稳定材料的数学模型;最后以DSP填充水泥稳定建筑废砖、水泥稳定铸造废砂与铁尾矿砂为例,通过试验验证了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和力学预测模型的正确性,为扩展的架构理论和方法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奠定了基础。

肖栋[10](2019)在《振动搅拌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认为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在公路建设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材料组成和使用性能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拌合过程研究不足。已有研究表明,振动搅拌技术应用于混凝土的搅拌过程可极大的提高混凝土搅拌质量和效率,本文将这种振动搅拌技术应用于公路建设中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合过程,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以后公路的修筑提供参考。本文依托安阳西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试验路铺筑等手段,对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形成机理以及振动搅拌的过程特性,振动搅拌对混合料的作用;其次,分析确定了振动搅拌的时间、振动频率等相关参数以及试验方案;最后,设置级配、水泥含量、龄期不同的变量参数,对振动搅拌和常规搅拌方式的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室内对比试验。将振动搅拌应用于实体工程,通过铺筑振动搅拌和常规搅拌试验段,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研究表明,振动搅拌对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有提高效果,并且提升效果对4%水泥含量较高;振动搅拌对劈裂和弯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同条件下,骨架密实的劈裂和弯拉强度均大于悬浮密实混合料;振动搅拌能够降低混合料干缩过程中的总失水率和干缩系数,提高混合料的干缩性能;振动搅拌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温缩性能、抗冲刷性能、疲劳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观测实体工程试验段,振动搅拌相比常规搅拌试验段,振动搅拌机生产出的混合料中水泥均匀性好,现场取芯的芯样强度高、观测裂缝少。

二、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区分“水泥剂量”和“水泥用量”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区分“水泥剂量”和“水泥用量”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离散元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
    2.1 离散元原理
        2.1.1 离散元基本原理
    2.2 离散元在道路中的应用
    2.3 离散元模型建立
        2.3.1 离散元建模
        2.3.2 离散元主要参数选择
    2.4 骨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2.4.1 变形循环加载对混合料内部力学响应变化规律
        2.4.2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图
        2.4.3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分析
        2.4.4 不同级配的有效传递分布区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3.1.1 级配理论
        3.1.2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3.2 骨架结构优良性比选
        3.2.1 级配设计组的应力传递率与主骨架应力分布率比选
    3.3 抗裂性稳定骨架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设计
        3.3.1 原材料
        3.3.2 水泥剂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振动成型原理
        4.1.1 成型设备以及力学模型
        4.1.2 振动成型参数确定
    4.2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
        4.2.2 不同击实方式的级配衰变规律
        4.2.3 不同成型方式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影响
    4.3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成型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成型方式对收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室内试验方法
    5.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
        5.2.1 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5.2.2 间接抗拉强度特性研究
        5.2.3 抗压回弹模量特性研究
    5.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研究
        5.3.1 干缩试验
        5.3.2 温缩试验
    5.4 抗裂性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应用
    6.1 振动搅拌技术原理及优势
        6.1.1 振动搅拌原理
    6.2 依托工程
        6.2.1 试验段铺筑
        6.2.2 基层配合比设计
        6.2.3 施工质量关键控制点
    6.3 试验段铺筑检验
        6.3.1 摊铺效果
        6.3.2 取芯情况
        6.3.3 试验段裂缝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养生条件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水泥稳定碎石及水泥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土
        2.1.3 集料
    2.2 级配设计
    2.3 最佳水泥用量的确定
    2.4 粉煤灰产量的确定
        2.4.1 试验方案与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工地养生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1 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方法
    3.2 气候数据与分析
        3.2.1 黑龙江省南部的温湿度分布
        3.2.2 黑龙江省北部的温湿度分布
    3.3 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3.1 黑龙江省南部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3.2 黑龙江省北部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4 日阶段温湿度的修正
        3.4.1 黑龙江省南部温湿度修正
        3.4.2 黑龙江省北部日阶段温湿度的修正
        3.4.3 工地覆盖修正
        3.4.4 修正后的日阶段温湿度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工地养生与室内标准养生的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4.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劈裂强度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收缩特性试验
        4.3.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4.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工地养生与室内标准养生的水泥稳定土的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5.1 水泥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5.1.1 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水泥稳定土劈裂强度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水泥土收缩特性试验
        5.3.1 水泥土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5.3.2 水泥土的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依托工程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养生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6.1 项目介绍
        6.1.1 项目概况
    6.2 试验路铺筑
        6.2.1 养生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6.3.2 劈裂强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水泥稳定土基层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稳定土基层概述
    1.1 水泥稳定土基层的主要特点
    1.2 水泥稳定土基层材料的构成
2 影响水泥稳定土基层强度的因素
    2.1 材料含水率及干容重
    2.2 土质
    2.3 水泥的成分和剂量
3 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控制环境影响
    3.2 加强施工材料质量管理,提升质量建设水平
    3.3 做好配合比设计
    3.4 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施工队伍
    3.5 注重施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3.6 做好基层裂缝控制
    3.7 做好养护工作
4 总结

(4)黄土地基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技术概述
        1.2.2 高压旋喷冒浆浆液及再利用研究现状
        1.2.3 粘土掺量对水泥浆液性能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困难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分析及回收方法研究
    2.1 依托工程简介
        2.1.1 工程地质概况
        2.1.2 地基加固概况
    2.2 高压旋喷冒浆浆液的产生及特点
        2.2.1 冒浆浆液的产生
        2.2.2 冒浆浆液的特点
    2.3 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分析
        2.3.1 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可行性
        2.3.2 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经济性
    2.4 冒浆浆液回收思路方法
    2.5 冒浆浆液回收装置及效果分析
    2.6 冒浆浆液回收注意事项
    2.7 小结
第三章 冒浆浆液成分分析与注浆性质研究
    3.1 冒浆浆液成分计算分析
    3.2 冒浆浆液成分试验分析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内容
        3.2.3 含水率测定与分析
        3.2.4 水泥剂量测定与分析
        3.2.5 冒浆浆液成分结果分析
    3.3 冒浆浆液加固注浆性质研究
        3.3.1 注浆浆液基本性质
        3.3.2 冒浆浆液基本性质试验
        3.3.3 冒浆浆液与原注浆浆液性质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冒浆浆液注浆性能改良研究
    4.1 冒浆浆液的注浆再利用思路
    4.2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固化机理分析
    4.3 冒浆浆液改性注浆再利用配比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内容
        4.3.3 试验原料
        4.3.4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单液浆配比试验
        4.3.5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双液浆配比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冒浆浆液注浆工程应用及效果研究
    5.1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配比
        5.1.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浆液结石体强度预估方法
        5.1.2 冒浆改性浆液与原注浆浆液性质对比
    5.2 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工艺
        5.2.1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方案
        5.2.2 冒浆浆液再利用工艺流程
    5.3 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效果研究
        5.3.1 冒浆浆液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5.3.2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工业废料应用于公路工程基层底基层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固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固化土在公路基层底基层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业废弃土技术性能研究
    2.1 物理性能分析
        2.1.1 试验项目
        2.1.2 工程分类
    2.2 化学性质分析
        2.2.1 XRF检测
        2.2.2 XRD检测
    2.3 安全性能分析
        2.3.1 重金属浸出毒性检测
    2.4 工程力学性能分析
        2.4.1 击实性能分析
        2.4.2 CBR强度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灰稳定工业废弃土应用于基层底基层的试验研究
    3.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1 设计要求
        3.1.2 原材料检测
        3.1.3 设计步骤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石灰剂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3.2.3 养护龄期及方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3.2.4 固化剂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3.3 CBR强度研究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石灰剂量对吸水量的影响分析
        3.3.3 石灰剂量对CBR值的影响分析
    3.4 耐久性研究
        3.4.1 试验方案设计
        3.4.2 固化剂对抗冻性能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灰稳定工业废弃土应用于基层底基层的试验研究
    4.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1 设计要求
        4.1.2 原材料检测
        4.1.3 设计步骤
    4.2 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石灰粉煤灰配合比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4.2.3 养护龄期及方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4.2.4 固化剂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4.3 CBR强度研究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石灰粉煤灰配合比对吸水量的影响分析
        4.3.3 石灰粉煤灰比值对CBR值的影响
    4.4 耐久性研究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固化剂对抗冻性能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工业废弃土应用于基层底基层的试验研究
    5.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1 设计要求
        5.1.2 原材料检测
        5.1.3 设计步骤
    5.2 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
        5.2.1 试验方案设计
        5.2.2 水泥剂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5.2.3 养护龄期及方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5.2.4 固化剂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5.3 耐久性研究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固化剂对抗冻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连续与间断铺筑的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连续与间断摊铺的水泥稳定基层混合料设计
    2.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级配设计
        2.1.3 击实试验
    2.2 试件类型设计
        2.2.1 混合料结构组合的设计
        2.2.2 混合料分层厚度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3 连续与间断摊铺的两类水泥稳定基层层间接触特性对比
    3.1 试验方案
        3.1.1 方案设计
        3.1.2 材料计算
        3.1.3 试件制作
        3.1.4 层间涂刷水泥浆用量的确定
        3.1.5 用于层间污染处置的细粒土质量的确定
        3.1.6 试验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2 劈裂抗剪强度试验
        3.2.3 直接剪切强度试验
    3.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3.1 不同层间连续状态的对比
        3.3.2 不同养生期及试验条件下的强度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下层压实度对连续摊铺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试验方法
    4.2 压实度换算及制件
        4.2.1 压实度换算
        4.2.2 制件
        4.2.3 试验条件
    4.3 强度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
        4.3.2 直接剪切强度对比
        4.3.3 整层摊铺与分层连续摊铺基层力学性能对比
        4.3.4 分层连续摊铺时对最佳下层压实度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快速固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软土地基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2 软土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土壤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固化双层地基附加应力场的研究进展
        1.3.1 形成双层地基理论并建立模型
        1.3.2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固化双层地基相关试验的研究进展
    1.5 固化双层地基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研究进展
    1.6 固化双层地基变形和沉降的研究进展
    1.7 人工硬壳层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和封闭作用
        1.7.1 人工硬壳层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作用
        1.7.2 人工硬壳层地基附加应力的封闭作用
    1.8 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2 石灰土和水泥地基固化机理的研究
    2.1 石灰土地基及固化的机理
        2.1.1 石灰加固土原理
        2.1.2 影响石灰加固土的因素
        2.1.3 提高石灰加固土早期强度的措施
    2.2 水泥土地基固化的机理
        2.2.1 水泥土固化机理
        2.2.2 水泥稳定土固化机理
        2.2.3 水泥土和水泥稳定土小结
3 土壤固化剂在无侧限强度试验的研究
    3.1 土壤固化剂技术及固化土研究
        3.1.1 土壤固化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3.1.2 土壤固化剂的应用研究
    3.2 土壤固化剂的设计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1 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背景
        3.2.2 室内试验方法
        3.2.3 固化剂的设计及试验
        3.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5 数据分析强度模量龄期关系
    3.3 小结
4 利用平板载荷试验对固化地基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室内平板载荷试验
        4.2.1 土样及仪器设备
    4.3 平板载荷试验
        4.3.1 人工硬壳层的制作
        4.3.2 平板载荷试验数据分析
    4.4 试验结果
        4.4.1 试验结果数据采集整理
        4.4.2 试验图表分析比对
        4.4.3 固化土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
        4.4.4 固化地基承载和变形受人工硬壳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4.5 人工硬壳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与地基承载力关系
    4.6 平板试验小结
5 土壤固化剂在软土地基快速固化工程实例
    5.1 营口地区地质概述
    5.2 营口项目工程实践目标
    5.3 现场施工数据分析及整理
        5.3.1 现场无限侧试验记录
        5.3.2 现场施工过程说明及注意事项
    5.4 施工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6.3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超早强水泥稳定类修补材料研发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早强水泥稳定类修补材料研发及性能分析
    2.1 试验方案
        2.1.1 原材料性能分析
        2.1.2 试验方案分析
    2.2 快速修补材料性能分析
        2.2.1 基准水泥砂浆力学性能验证
        2.2.2 常温力学性能分析
        2.2.3 低温力学性能分析
        2.2.4 高温力学性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早强水泥稳定类修补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击实试验
        3.1.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1.3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3.1.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3.1.5 收缩性能试验
    3.2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组成设计
        3.2.1 原材料选择
        3.2.2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3 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2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3.3.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3.4 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
        3.4.1 干燥收缩试验
        3.4.2 温度收缩试验
    3.5 水泥稳定碎石抗疲劳性能
        3.5.1 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早强水泥稳定类修补材料养护机理分析
    4.1 各类早强剂早强机理
        4.1.1 氯盐系列早强剂
        4.1.2 硫酸盐系列早强剂
        4.1.3 有机物系列早强剂
    4.2 快速补强硬化机理
        4.2.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及机理
        4.2.2 快速补强剂的复配
        4.2.3 掺快速补强剂的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早强水泥稳定类质量控制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原材料技术指标
        5.1.2 施工配合比设计
        5.1.3 运输和摊铺
        5.1.4 碾压
        5.1.5 养生
        5.1.6 现场取样
    5.2 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5.2.1 施工工艺制定
        5.2.2 施工质量控制
        5.2.3 养生及交通管制
        5.2.4 施工组织与作业段划分
        5.2.5 施工过程其他注意事项
    5.3 经济效益分析
        5.3.1 施工经济成本分析
        5.3.2 养护经济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理论研究
    2.1 水泥混凝土架构理论的发展历史
    2.2 水泥混凝土的DSP模型
    2.3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理论模型
        2.3.1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物理模型
        2.3.2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架构理论下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1 现行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2 架构理论下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2.1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3.2.2 水泥用量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3.2.3 DSP超细粉(硅灰)的确定
    3.3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对比分析
    3.4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对比分析
        3.4.1 干缩性能对比分析
        3.4.2 温缩性能对比分析
    3.5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微观对比分析
    3.6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3.6.1 模拟方案的确定
        3.6.2 各结构层材料性能
        3.6.3 参数标定
        3.6.4 静荷载加载
        3.6.5 各结构层力学响应
        3.6.6 应力时程分析
        3.6.7 结构层变形响应分析
    3.7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综合评价
    3.8 本章小结
4 力学试验用自动化设备的研制
    4.1 研制背景
    4.2 设计模块
        4.2.1 设计原则与组成
        4.2.2 框架系统设计
        4.2.3 反力架系统设计
        4.2.4 动力系统设计
        4.2.5 机构功能转换系统设计
        4.2.6 电器控制及微机通讯系统设计
    4.3 零部件及安装
    4.4 功效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1 水泥稳定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5.2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分形维数
    5.3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1 CBG-20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2 CBG-25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3 CBG-16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4 CBG-13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5 CBG-10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侧
        5.4.6 预测模型内在规律分析
    5.5 最佳含水量偏差与强度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架构理论与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建筑废砖中的应用
        6.1.1 研究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6.1.2 材料准备
        6.1.3 现行传统法配合比设计
        6.1.4 DSP填充密实骨架配合比设计
    6.2 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铸造废砂与铁尾矿的应用
        6.2.1 概述
        6.2.2 现行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
        6.2.3 DSP填充密实骨架配合比设计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振动搅拌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振动搅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搅拌设备的应用研究
        1.2.2 振动搅拌混合料性能的研究
    1.3 传统搅拌方式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作用机理
    2.1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机理
    2.2 振动搅拌特性
        2.2.1 搅拌过程
        2.2.2 振动搅拌混合料的流动特性
    2.3 振动搅拌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方案
    3.1 原材料技术指标及混合料组成
        3.1.1 碎石集料
        3.1.2 试验用水泥
        3.1.3 混合料组成设计
        3.1.4 击实试验
    3.2 试验方案的设计
        3.2.1 试验内容
        3.2.2 搅拌试验装置
        3.2.3 振动搅拌参数的确定
    3.3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制备及养生
        3.3.1 圆柱形试件
        3.3.2 梁式试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劈裂性能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2.1 劈裂性能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弯拉强度性能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3.1 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耐久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1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分析
        5.1.1 干缩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1.3 温缩试验方法
        5.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抗冲刷性能分析
        5.2.1 冲刷性能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疲劳性能分析
        5.3.1 疲劳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振动搅拌的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试验段方案设计
        6.2.1 配合比设计
        6.2.2 重型击实
        6.2.3 成型试件
    6.3 试验路段铺筑施工质量控制
        6.3.1 混合料的拌制
        6.3.2 混合料的运输和摊铺
        6.3.3 混合料的碾压与养生
    6.4 振动搅拌和常规搅拌试验段对比
        6.4.1 施工质量控制
        6.4.2 取芯及芯样强度测定
        6.4.3 弯沉测定、裂缝观测
    6.5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经济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区分“水泥剂量”和“水泥用量”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D]. 甘学超.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养生条件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D]. 杨佳南.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水泥稳定土基层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 韩辉平. 科技视界, 2020(11)
  • [4]黄土地基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研究[D]. 闫世豪. 长安大学, 2020(06)
  • [5]工业废料应用于公路工程基层底基层中的试验研究[D]. 李刘旺. 长安大学, 2020(06)
  • [6]连续与间断铺筑的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对比研究[D]. 陈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快速固化的研究[D]. 张茂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超早强水泥稳定类修补材料研发及工程应用[D]. 邹善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1)
  • [9]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D]. 张铁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振动搅拌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 肖栋.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区分“水泥用量”和“水泥用量”在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