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住宅屋顶渗漏对策

多层住宅屋顶渗漏对策

一、多层住宅屋面渗漏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月[1](2021)在《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房建设已经从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然而,我国目前的既有住宅改造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既有住宅资料数据不完善、改造方法不系统、改造持续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既有住宅品质的提高和日后的可持续再生改造。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我国既有住宅再生实践和国内外既有住宅更新理论的研究,指出维护性再生设计理论能够应对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的持续更新微改造。接着对选取的典型住区的住栋的外界面进行实态调研和基础信息采集研究,确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部位-要素”的外界面空间划分方式,构建出外界面的层级模型。按照“建筑层、设施层、环境层”的层级划分方式类型化诊断外界面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性问题、场所性病症问题。其次,根据维护性再生原则,分析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提升方法和政策机制,搭建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手法库。再次,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建立“分级响应”的既有住宅外界面再生策略,即基础复合类、优化完善类和特殊需求类,通过索引前文再生手法库手法的方式,根据需求的权重关联适宜的手法搭配,进而提出具体的再生修复方案。最后,结合提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索引改造手法对调研的住栋实例进行试设计,以期对未来西安市的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改造实践提供更加多维的方法借鉴和思路延展。

张世娟[2](2020)在《老旧住宅户型与空间整合研究 ——以昆明东华小区(南区)为例》文中指出在20世纪70-90年代间我国国内建设了大量的城市住宅,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这些住宅提升了当时居民的生活条件,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已然改变,这些老旧住宅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高老旧住宅居民居住品质成为建筑师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新问题。笔者发现当前很多城市中的老旧住宅仍然处于使用年限之内,如果只是采用拆除的方式显然违背了我国大力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结合老旧住宅当前实际,充分考虑经济、适用、绿色等基本原则,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进行合理改造,能够挖掘老旧住宅建筑的价值,让这些老旧住宅继续发挥其作用为城市继续服务。本文选择了昆明市具有代表性的“东华小区(南区)”老旧住宅建筑群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住宅建筑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户型特征以及居民要求设计了对应的改造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现场调研以及访谈的方法,并查阅、学习了国内外在老旧住宅改造方面的文献及实践成果,通过对比、分析和规律总结,明确了老旧住宅的改造共性以及在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现有居住需求,提高居住品质为前提,着重从空间整合这个角度提出改造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以分析改造东华小区(南区)住宅实例为出发点,探讨了我国上世纪70-90年代大规模建盖的老旧住宅的改造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同类型老旧住宅的改造提供参考。

戚菲菲[3](2020)在《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遥威[4](2020)在《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住宅存量背景下,大量既有住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规范,且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既有住宅的宜居改造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焦点。作为改造工程的收尾工作,在改造后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对检验工程完成度非常重要。如今关于既有住宅宜居改造效果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造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展开了相关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5点科研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后,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的住宅评价相关理论和标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和评价内容,为建立评价体系作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住户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北方地区既有住区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既有住区的改造现状和居民需求,并总结出对于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3.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既有住宅改造工作,从性能、功能、环境三个不同方面,建立了一个以北方既有住宅改造实施效果为对象的体系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3个层级,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来确定评价结果分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4.选取了经过综合性改造的典型小区案例,进行试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进一步的改善建议。5.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袁大伟,张源[5](2019)在《多层住宅特殊结构防渗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水平大幅上升之后,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很多行业都在不断对工作内容进行填充、改进,使国内众多行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筑工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比较大,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成果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对工程技术不断研究、改进。文章主要根据多层住宅结构防水渗漏技术方面进行讨论。

孙辉宇[6](2019)在《宜居视角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是一个城市居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居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持街区生活的延续是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组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要实现风貌保护,也要关注并改善街区的宜居性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本文从宜居视角审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以“问题——分析——对策——实证”为基本研究框架,在把握国内外宜居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动态及实践进展,并总结街区保护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引入了宜居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政策、规范、标准,针对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特点和典型问题,建立了宜居评价体系,并通过指标校核调查进行验证和调整。在宜居评价体系的框架下紧密结合各评价准则与评价项目,研究提出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与策略,并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验证了宜居保护策略的可行性,并对保护策略进行了补充,提高其普适性。本文系统建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保护策略,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策略尚需要根据各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运用,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完善。

王佩璇[7](2019)在《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文中指出木结构住宅建筑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建筑类型之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满足我国人民居住的需要。由于受到木材属性、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的制约,木结构住宅普遍使用时间不长,能够长久保存下来的木结构住宅建筑比较少见。木结构住宅建筑在满足现代人们的居住活动需求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耐久性、适应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评价木构件耐久性的方法,研究提升木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设计措施,探讨适宜的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1)根据木材材性特点、住宅建筑性能要求,研究木结构住宅耐久性评价方法。从材料、构件、功能、居住活动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真菌、虫类、机械损伤、化学介质等影响木结构住宅耐久性的各类因素,对木结构住宅建筑耐久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建立了用于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分析的时效模型,提出了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的评价方法。(2)针对木结构住宅主要建筑构件的耐久性问题,研究了提升木结构住宅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措施。对现存木结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既有木结构住宅存在的容易霉变、表层剥落、腐朽、开裂、变形、松动、断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木构件含水率过高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提出降低木结构应力比、合理选材、在木结构各部件采取阻止水汽渗入结构内部与提高结构通风散汽等关键技术,保证木结构各部件含水率处于风险值以下,可以大幅提高木结构建筑的耐久性。(3)基于住宅木构件耐久性优化措施,从建筑的结构选型、功能空间、造型与表皮技术等层面,对长效高性能现代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进行探讨,结合我国既有相关规范,提出了低层、多层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分析高层木结构住宅发展的阻力与潜力。本文对建筑木构件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中国现代木结构住宅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郑远莹[8](2017)在《分析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多层住宅进行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保温层设计的目标与方法,并提出去了设计实践的控制策略,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刘茂刚[9](2017)在《基于建筑病理学的长春市既有住宅修缮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期,我国对住宅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至2006年初城市住宅面积已达到110亿㎡。随着既有住宅建龄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多数住宅已不能满足居住变化的需求,注重住宅质量与性能提升的维护性修缮模式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住宅修缮效率及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修缮技术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修缮参考依据和标准,制约了修缮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既有住宅修缮对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建筑病理学理论为指导,在长春市既有住宅病理现象及修缮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修缮方法与技术体系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修缮对策。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等内容。第二章,通过介绍建筑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既有住宅修缮研究理论以及长春市既有住宅的建设情况,为长春市既有住宅修缮对策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参考CSI住宅体系(支撑体与填充体相分离的新型长寿命住宅建筑体系)层级化分类方法,分别对长春市既有住宅不同层级病理的特征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解析。通过对修缮周期、修缮方法及维护管理现状等方面调查,总结目前长春市既有住宅修缮现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以前两章的研究内容为基础,以建筑病理学视角下的修缮原则为指导,针对长春市既有住宅病害特征及修缮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修缮方法与修缮技术体系两个层面对既有住宅修缮对策进行研究,形成具体的修缮对策。

刘岩[10](2015)在《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建筑工程领域,雨水系统是给水排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组分。雨水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建筑能够正常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在严寒地区,严酷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排水口冻结堵塞、排水管爆裂等现象十分常见。如何在工程设计时将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置地科学、高效,以确保有组织的、及时的排除屋面雨(雪)水,如何在设计时做到合理、快速,这些现实问题都是需要广大设计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本文着力于研究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内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及防冻害技术措施与要求。首先通过梳理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现状,找出了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在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严寒地区民用建筑排水的优化设计策略及防冻害技术措施。使其,在设计上方案合理、准确,在工程应用性上施工方便、快捷,在使用上尽量达到在不影响房间的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方便检修。本文主要工作有:(1)对严寒地区(哈尔滨)的典型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系统的排水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与系统梳理,阐述了严寒地区现存的屋面类型及典型排水做法,综述了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的依据、原则、内容与步骤,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危害。(2)阐述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的优化设计策略——变普通的“外排水”形式为抗冻害、安全美观的“内排水”、改“重力流”形式为水流快速、性能优越的“压力流”、变“普通型”的排水设计为雨水收集、屋面绿化等“绿色化”设计等。(3)阐述在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内排水系统中,从雨水口(漏斗),排水管线到内排水管地面结构等部位在设计和施工时采用的防冻害措施与技术要求。

二、多层住宅屋面渗漏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住宅屋面渗漏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存量时代的来临
        1.1.2 政策背景——再生改造的相关政策
        1.1.3 发展背景——住宅再生的实践局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单位型住区
        1.4.2 既有住宅
        1.4.3 住区建筑
        1.4.4 外界面
        1.4.5 维护性再生
        1.4.6 建筑病理学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框架
2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构建
    2.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设及改造实践概况
        2.1.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2.1.2 西安市既有住区分布概况
        2.1.3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改造实践概述
    2.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品质实态调研框架
        2.2.1 调研住区与住栋的选择
        2.2.2 选择住栋的调研流程
        2.2.3 外界面空间要素病症评估方法
    2.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的构建
        2.3.1 兼顾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外界面模型体系
        2.3.2 外界面的“要素-部位-层级”层级模型
        2.3.3 建筑层要素指标
        2.3.4 设施层要素指标
        2.3.5 环境层要素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要素实态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建筑层要素实态
        3.1.1 外界面建筑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1.2 外界面建筑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设施层要素实态
        3.2.1 外界面设施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2.2 外界面设施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环境层要素实态
        3.3.1 外界面环境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3.2 外界面环境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4.1 国内外案例建筑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1.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1.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2 国内外案例设施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2.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2.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3 国内外案例环境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3.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3.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4 国内外案例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政策机制
        4.4.1 健全相关法规和评定标准
        4.4.2 完善管理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检验管理体系
        4.4.3 采取施工流程化和菜单式的改造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及再生试设计
    5.1 外界面维护性再生指导原则
        5.1.1 搭建层级模型理论体系
        5.1.2 建立流程化的实践原则
        5.1.3 因地制宜的菜单式改造选项
    5.2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分类
        5.2.1 “分级响应”的外界面再生策略分类
        5.2.2 基础复合类
        5.2.3 优化完善类
        5.2.4 特殊需求类
    5.3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试设计
        5.3.1 基础复合类——以建大院3 号住栋为例
        5.3.2 优化完善类——以中铁一局14 号住栋为例
        5.3.3 特殊需求类再生策略——以交大财经南院13 号住栋为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A 中、日外界面空间功能品质诊断对比表
附录B 建筑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C 设施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D 环境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E 外界面空间实态调研案例
附录F 未来无人机参与下的外界面空间设计竞赛
附录G 第一轮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致谢

(2)老旧住宅户型与空间整合研究 ——以昆明东华小区(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城市老旧住宅改造的研究背景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的界定
        1.2.1 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范围
    1.3 老旧住宅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1.3.1 改造的目的
        1.3.2 改造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框架结构
    小结
第二章 老旧住宅区总概
    2.1 老旧住宅区的形成
        2.1.1 政治背景
        2.1.2 建设标准
        2.1.3 住宅户型
        2.1.4 建造方式
        2.1.5 住宅样式
    2.2 老旧住宅区的特点
        2.2.1 明显的区位优势
        2.2.2 庞大的建设规模
        2.2.3 较低的面积标准
        2.2.4 早已成型的居住环境
        2.2.5 陈旧的空间和设施
    2.3 老旧住宅区的改造
        2.3.1 老旧住宅区改造的基本情况
        2.3.2 老旧住宅区改造的基本方式
    2.4 老旧住宅区改造的必要性
        2.4.1 有效延续老旧住宅的价值
        2.4.2 保留城市发展印迹
        2.4.3 适应居住者的新需求
        2.4.4 符合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战略
    2.5 老旧住宅区改造的原则
        2.5.1 保证主体结构安全为前提,优化居住空间
        2.5.2 引入适合使用特定使用人群的体验设计
        2.5.3 引入居住者参与机制,以居住者意愿为先导
        2.5.4 综合建筑内外的条件,注重改造的可实施性
    2.6 昆明首批老旧小区改造情况
    小结
第三章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现状研究
    3.1 东华小区(南区)建设工程概况
        3.1.1 东华小区(南区)整体规划情况
        3.1.2 建筑单体情况
        3.1.3 平面户型组成
    3.2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组团现状调研及分析
        3.2.1 外部环境及立面:单调杂乱、多次更新叠加
        3.2.2 户型内各功能空间情况:功能不全、流线不畅、面积小使用不便
        3.2.3 内部交通组织:楼梯间面积小,无障碍设施无
        3.2.4 住宅物理性能差:保温隔热性能差
        3.2.5 现有居住构成:面积较大的业主+小面积使用的外地租住者
    3.3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组团居民调研及分析
    3.4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的主要问题综述
        3.4.1 建筑结构体系老旧、抗震能力差
        3.4.2 建筑老化现象严重
        3.4.3 建筑功能空间不合理
        3.4.4 公共空间占用严重
        3.4.5 多次改造焕新叠加,外立面杂乱无章
        3.4.6 建筑周边公共配套设施缺乏
    小结
第四章 户内使用空间整合
    4.1 户内使用空间整合的需求和改造目标
        4.1.1 老旧住宅中的使用功能分析
        4.1.2 老旧住宅使用功能与需求的矛盾
        4.1.3 改造目标
    4.2 国内外户内使用空间整合案例分析
        4.2.1 案例1:郑州大学教工住宅楼改造
        4.2.2 案例2:某80年代典型小方厅住宅改造
        4.2.3 案例3:北京前三门高层住宅改造
    4.3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实例户内使用空间整合设计
        4.3.1 厨卫空间整合
        4.3.2 居室空间整合
        4.3.3 阳台空间整合
        4.3.4 户内使用空间整合要点
    小结
第五章 面积扩展型空间整合
    5.1 住宅空间的发展变化
        5.1.1 老旧住宅中空间的不适用
        5.1.2 住宅空间的发展
        5.1.3 改造目标
    5.2 国内外面积扩展型空间整合案例分析
        5.2.1 平原大学教工住宅改造
        5.2.2 河南80年代职工住宅户型合并改造
        5.2.3 上海市杨浦区旧住房扩建改造
    5.3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面积扩展型空间整合设计
        5.3.1 突破原有建筑轮廓的扩展研究
        5.3.2 两户并一户扩展研究
        5.3.3 面积扩展型空间整合要点
    小结
第六章 住宅适老化改造和体验空间设计
    6.1 老旧住宅适老化设计
        6.1.1 无障碍设计和设施
        6.1.2 东华小区(南区)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要点
        6.1.3 垂直交通适老化改造设计
        6.1.4 室内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6.1.5 室外活动空间适老化设计
    6.2 老旧住宅体验空间设计
        6.2.1 建筑的空间体验
        6.2.2 老旧住宅内部的空间体验
        6.2.3 老旧住宅与外部环境的空间体验
        6.2.4 老旧住宅户与户之间的空间体验
    6.3 老旧住宅适老化设计和空间体验设计的要点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调查问卷

(4)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既有住宅现状与改造需求
        1.1.2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
        1.1.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1.3.1 建筑策划理论
        1.3.2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
        1.3.3 建筑性能评估理论
        1.3.4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3.5 启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坎特的居住满意度模型
        2.1.2 沃夫尔冈·普莱塞《使用后评价》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2.2.1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2.2.3 评价体系的差异及启示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4 国内相关评价标准
        2.4.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2.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2.4.3 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2.5 小结
        2.5.1 对比分析
        2.5.2 启示
3 典型住区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1 地域选择——北方地区
        3.1.2 住区选择——三大因素
        3.1.3 改造性质——综合性改造
    3.2 调研内容构建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访谈内容设计
    3.3 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1 哈尔滨共乐小区
        3.3.2 北京市某小区调研分析
        3.3.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4 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宜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4.1 评价体系构建综述
        4.1.1 宜居导向原则
        4.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3 评价基本步骤
    4.2 评价方法
        4.2.1 层级分析方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
        4.2.3 专家诊断
        4.2.4 居民调查
        4.2.5 AHP层次分析法
    4.3 计算方法与最终总分
        4.3.1 计算方法
        4.3.2 最终总分
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5.1 一级指标构建
    5.2 权重计算及等级划分
    5.3 性能改造指标
        5.3.1 安全性
        5.3.2 耐久性
        5.3.3 节能性
    5.4 功能改造指标
        5.4.1 户型空间改造
        5.4.2 适老化
        5.4.3 加装电梯
        5.4.4 增设停车位
        5.4.5 公共设施
    5.5 环境改造指标
        5.5.1 室内环境改造
        5.5.2 室外环境改造
    5.6 改造指标体系
6 既有住宅改造效果案例试评价
    6.1 案例试评价综述
    6.2 案例试评价过程
    6.3 案例试评价结果
    6.4 案例问题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 B 老旧住区改造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多层住宅特殊结构防渗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层住宅外墙出现渗漏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1.1 雨落管设计不合理引起的渗漏
    1.2 预留孔密封工作不到位引起的渗漏
    1.3 窗户安全不达标引起的渗漏
    1.4 墙砖质量不合格引起的渗漏
    1.5 粉刷龟裂引起的渗漏
2 工程实例
    2.1 项目概况
    2.2 防渗漏技术
3 结束语

(6)宜居视角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1.3.2 宜居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宜居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宜居研究的综述
        2.1.1 国外关于宜居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宜居的研究
        2.1.3 小结
    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综述
        2.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研究
        2.2.2 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居住的实践
        2.2.3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宜居评价体系研究
    3.1 相关评价体系、规范与政策分析
        3.1.1 《宜居小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2 《关于加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宜居示范居住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
        3.1.3 《苏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评价办法》研究
        3.1.4 相规范研究
    3.2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研究
        3.2.1 人口现状
        3.2.2 安全管理
        3.2.3 基础设施
        3.2.4 交通出行
        3.2.5 公共环境
        3.2.6 风貌遗存
        3.2.7 住房状况
    3.3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宜居评价体系构建
        3.3.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评价项目与评价标准层的拟定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指标校核调查
        3.3.5 最终的评价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居评价体系下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
    4.1 保护的原则
    4.2 保护策略
        4.2.1 协同保护,提升居住安全性
        4.2.2 因地制宜,完善街区基础设施
        4.2.3 “公交+慢行”,改善居民交通出行
        4.2.4 系统布局,形成适老型公共服务系统
        4.2.5 整体梳理,营造富有特色的公共环境
        4.2.6 居民参与,遗产保护与社区建设结合
        4.2.7 分类整治,保护与改造街区住宅建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探索——以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5.1 街区概况
    5.2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宜居评价与分析
        5.2.1 街区宜居评价
        5.2.2 街区现状问题梳理
    5.3 宜居视角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5.3.1 协同化提升街区居住安全性
        5.3.2 对街区基础设施精心设计施工
        5.3.3 构建街区“公交+慢行”交通体系
        5.3.4 建立适老型街区公共服务系统
        5.3.5 营造具有苏式韵味的公共环境
        5.3.6 共享化保护传承街区文化遗产
        5.3.7 分类整治街区住宅建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附录1 :街区宜居评价指标校核问卷
    附录2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宜居满意度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7)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材性
        1.2.2 建筑体系
        1.2.3 耐久性
        1.2.4 建筑设计
    1.3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既有木结构住宅的建筑体系与技术
    2.1 木结构住宅发展史
        2.1.1 中国木结构住宅的发展
        2.1.2 西方木结构住宅的发展
    2.2 木结构建筑体系与技术
        2.2.1 建筑中常用木材
        2.2.2 木结构建筑的优点
    2.3 现代木结构住宅基本情况
        2.3.1 平面布局
        2.3.2 立面造型
        2.3.3 人员结构
    2.4 木结构住宅建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2.4.1 挑战
        2.4.2 机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结构住宅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木结构建筑耐久性定义
    3.2 木腐菌、细菌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3 虫类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4 机械损伤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5 化学介质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6 木构件耐久性评价与时效模型
        3.6.1 耐久性评价
        3.6.2 时效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效木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的优化
    4.1 木柱
        4.1.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1.2 提升木柱耐久性技术
    4.2 木梁与木屋架
        4.2.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2.2 改善木梁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4.3 木骨架墙体
        4.3.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3.2 改良木骨架墙体耐久性的技术
    4.4 木楼盖
        4.4.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4.2 提高木楼盖耐久性的技术
    4.5 木屋面
        4.5.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5.2 改进木屋盖耐久性的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的建构研究
    5.1 高性能木结构住宅设计理论
        5.1.1 可持续性理论
        5.1.2 建筑工业化理论
        5.1.3 开放建筑理论
    5.2 结构选型设计
    5.3 功能空间设计
        5.3.1 功能区分析
        5.3.2 功能空间组合分析
        5.3.3 功能空间模块化设计
        5.3.4 空间通风技术
    5.4 造型与表皮设计
        5.4.1 地域文化的表达
        5.4.2 木材特性的表现
    5.5 典型长效高性能住宅模式的建构
        5.5.1 低层木结构住宅
        5.5.2 多层木结构住宅
        5.5.3 高层木结构住宅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内容及数据整理
附录2 扬州某木结构住宅独立柱含水率检测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分析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的现实意义
2 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目标
3 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方法分析
    3.1 坡屋面基层构造方法
    3.2 瓦材与屋面连接方法
    3.3 保温层与基层粘结
4 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质量控制实践
5 结束语

(9)基于建筑病理学的长春市既有住宅修缮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的范围限定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内容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建筑病理学概述
        2.1.1 建筑病理概念与形式
        2.1.2 建筑病理的调查与诊断
        2.1.3 建筑病理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2.1.4 建筑病理的处理通论
    2.2 既有住宅修缮对策研究基础
        2.2.1 既有住宅修缮的基本概念
        2.2.2 既有住宅修缮内容及特点
        2.2.3 住宅修缮管理政策的发展
    2.3 长春市既有住宅建设情况
        2.3.1 长春市既有住宅空间布局特点
        2.3.2 长春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发展
        2.3.3 长春市既有住宅更新改造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春市既有住宅病理现象与修缮现状调查分析
    3.1 研究案例的确定
        3.1.1 调研的工作进程
        3.1.2 调研案例选取的依据
        3.1.3 调研案例概况
    3.2 调研案例病理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3.2.1 住宅病理现象的调查
        3.2.2 病症与发生部位的关联性分析
        3.2.3 病理现象的初步诊断
    3.3 调研案例修缮现状解析
        3.3.1 修缮周期的调查统计
        3.3.2 修缮方法及常用技术
        3.3.3 维护管理现状
        3.3.4 既有住宅修缮现状的实践思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建筑病理学的长春市既有住宅修缮对策
    4.1 建筑病理学视角下的既有住宅修缮原则
        4.1.1 周期性原则
        4.1.2 整体性原则
        4.1.3 经济性原则
        4.1.4 技术进步性原则
        4.1.5 适应性原则
    4.2 应对既有住宅病理现象的修缮方法
        4.2.1 既有住宅的周期性检测
        4.2.2 建立病理现象诊断信息库
        4.2.3 建立应对病害发生规律的修缮计划
        4.2.4 构建修缮及使用后评价体系
    4.3 应对既有住宅病理现象的修缮技术体系
        4.3.1 既有住宅修缮的关键性技术
        4.3.2 建立既有住宅修缮技术模板
        4.3.3 搭建有效的修缮技术共享平台
    4.4 既有住宅修缮案例模拟——长春市中环11区项目
        4.4.1 修缮案例现状概述
        4.4.2 修缮方法的确定
        4.4.3 修缮技术体系的应用
        4.4.4 修缮后评价体系的应用
    4.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排水现状
    2.1 屋面排水相关概念阐述
        2.1.1 屋面有组织排水
        2.1.2 屋面无组织排水
    2.2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系统概述
        2.2.1 屋面类型及典型排水做法
        2.2.2 排水设计概述
    2.3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现存问题及分析
        2.3.1 排水存在的问题
        2.3.2 排水问题带来的危害
        2.3.3 排水问题产生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系统设计优化对策
    3.1 变“外排水”为“内排水”
        3.1.1 内排水系统的优越性
        3.1.2 内排水的设计原则
        3.1.3 工程案例实践
    3.2 改“重力流”为“压力流”(虹吸式排水系统)
        3.2.1 虹吸式排水系统的优越性
        3.2.2 工程案例实践
    3.3 变“普通型”为“绿色化”
        3.3.1 雨水收集
        3.3.2 种植屋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防冻害技术优化对策
    4.1 雨水口防冻害技术措施
        4.1.1 材料选择
        4.1.2 采用电伴热的方法
        4.1.3 采用导电混凝土的方法
    4.2 雨水管防冻害技术措施
        4.2.1 材料选择
        4.2.2 采用伴热技术
        4.2.3 采用保温管道技术
    4.3 屋面内排水系统防冻害设计的施工要求
        4.3.1 屋面、楼板处的施工要求
        4.3.2 排水管施工要求
        4.3.3 施工环境要求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多层住宅屋面渗漏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D]. 张新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老旧住宅户型与空间整合研究 ——以昆明东华小区(南区)为例[D]. 张世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风险管控研究[D]. 戚菲菲. 东南大学, 2020
  • [4]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曹遥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多层住宅特殊结构防渗漏技术研究[J]. 袁大伟,张源. 工程技术研究, 2019(23)
  • [6]宜居视角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孙辉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7]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D]. 王佩璇. 扬州大学, 2019(02)
  • [8]分析多层住宅坡屋面保温层设计[J]. 郑远莹. 建材与装饰, 2017(46)
  • [9]基于建筑病理学的长春市既有住宅修缮对策研究[D]. 刘茂刚. 吉林建筑大学, 2017(09)
  • [10]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D]. 刘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多层住宅屋顶渗漏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