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固体力学杂志总目录

2002年中国固体力学杂志总目录

一、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师丽娟[1](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姚越[2](2015)在《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应用广泛,每年遭受火灾的数量也相对较多。钢筋混凝土柱作为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且钢筋混凝土在高温中会造成力学性能的下降,一旦柱发生剪切破坏,会造成建筑的倒塌。国内外对于其在高温中的抗剪性能有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外对于钢筋混凝土柱在高温中的研究通常选用的是中柱作为研究模型而忽略了边柱和角柱的研究。本文以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作为研究模型,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通过研究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在高温时的温度场分析情况,高温时抗剪性能并与常温状态下进行比较。并且通过Visual C++6.0软件编程,方便计算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剪力大小并判断是否被剪切破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常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抗剪研究。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分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受到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时产生的剪力大小,并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细比和轴压比是影响常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提高纵筋强度、提高箍筋配筋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的抗剪性能,而保护层厚度不是影响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2.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的温度场分析。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分析两面受火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的温度场形式,并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截面尺寸和受火时间是影响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不同升温曲线对温度场分布影响较小。3.高温状态下钢筋混凝矩形截面土角柱抗剪研究。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分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在两面受火的时候产生的剪力大小,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且与常温状态时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抗剪性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高温状态下,保护层厚度、截面尺寸是影响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提高配筋率可以增强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的抗剪能力,但过高的配筋率会造成结构脆性破坏;而提高混凝土标号并不能提高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的抗剪能力。4.运用C语言对常温状态下及高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柱抗剪能力大小进行编程,并给出相关算例。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下,钢筋混凝土柱是否受到了破坏。本文所做的工作为今后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抗剪性能深入研究、制定高温时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角柱抗剪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崔丽君[3](2014)在《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屋盖静力与动力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轻型钢结构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具有重量轻,施工周期短,结构跨度大,经济性好等优点,应用范围从民用到商用,从单层厂房到高层建筑,从几米跨到百米跨。在梁式屋盖轻钢结构中,钢管桁架结构越来越受到业内和业外人士的认可,并被广泛的推广应用。钢管桁架结构具有造型美观,刚度大,稳定性好,经济性好等特点。这种结构的所有杆件由钢管组成,其截面为倒三角形或菱形。与网架结构相比,钢管桁架结构无下弦纵向杆件和网架中的焊接球节点,钢材用量较小,整体抗弯能力增加。在建筑结构形式上,钢管桁架结构比网架结构更有优势。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工程为本溪市体育馆屋盖,该屋盖结构形式为空间钢管桁架结构,主要由两道纵向空间桁架式曲梁和十道横向钢管桁架组成,其中纵向和横向桁架断面分别为菱形和三角形。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APDL语言,对结构进行建模,然后分别对钢管桁架屋盖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地震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由于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对于如何进行大跨度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使得本文中的上述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结论可供工程借鉴。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有限元模型,阐述了钢管桁架结构自由振动频率的模态分析算法和ANSYS模态分析过程。通过对自振频率的分析,得出了该钢管桁架自由振动的一般规律,确定了影响自由振动频率的因素。(2)阐述了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谱分析的步骤,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对钢管桁架屋盖进行了地震作用研究,并与自重作用进行组合,得出了屋盖的内力分布规律。(3)采用时程分析法,采用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对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同时对特殊部位的位移—时间响应进行分析,对大跨度钢管桁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杨旭[4](2014)在《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抗弯剪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骨-钢管混凝土柱(circular steel tube composite columns filled with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构件,在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展,通过在柱子四周设置角钢(钢骨),能有效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针对这种新型结构已经做过了大量实验和模拟工作。国内对钢骨—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尚少,因此,有必要对其性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钢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结构使钢筋混凝土柱与钢管混凝土柱两者有机结合,充分集成二者优点的同时,又有一定发展。在同样承载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了柱子延性同时也提高了其承载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框架结构柱的轴压比限值和抗震能力。笔者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ABAQUS模拟,研究了含骨率和轴压比不同时对构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为钢骨—钢管混凝土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抗震性能方面,通过对ABAQUS模拟结果的处理,得到了分别以含骨率、轴压比为控制变量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强度及刚度退化曲线。通过对比不同轴压比和不同含骨率时得出的数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钢骨—钢管混凝土柱表现出了较高的承载能力,柱的破坏属于压弯型破坏,即使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荷载—位移曲线的图形依然非常稳定而没有突变现像,曲线外轮廓饱满而成梭形,无捏缩收拢现象,表现出其较好的耗能能力。通过对含骨变化而得到不同骨架曲线的对比分析得到,含骨率是影响构件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之随着含骨率的增加,构件承载力得到明显的提生;此外,轴压比也是影响构件骨架曲线的主要因素,轴压比越高时骨架曲线下降段的斜率越大越陡,构件的延性自然就越差,可见过大的轴压比对抗震是非常不利的。抗剪性能方面,现有的一些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剪弯试验表明、:当剪跨比大于2时,构件通常会发生由于压、弯、剪作用而导致的纵向钢筋的粘着破坏,伴随着混凝土保护层剥落,进而导致承载能力的迅速下降。而钢管混凝土因钢管的存在使构件抗延性大幅提高,会发生破坏荷载较高的弯曲型破坏而被拉断,且不会有保护层的剥落问题。钢骨—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方面与钢管混凝土的有很大相拟之处,所以只进行剪跨比小于等于2时的短柱受剪承载力的研究,通过控制改变含骨率,剪跨比,轴压比,套箍指标来分析变量对柱承载力的变化。国内对钢骨—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尚少,因此,有必要对其性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钢骨—钢管混凝土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期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刘勇[5](2014)在《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蜂窝梁具有节省钢材、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工程和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将二者连接在一起,以及这种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如何,成为土木工程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少见。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外加强环式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力学性能,从而为该种节点的实际工程应用和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外加强环式圆钢管混凝土柱-实腹钢梁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对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并利用已有的试验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吻合较好,从而旁证了采用该种有限元模拟方法模拟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受力过程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工程比例缩放建立了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和钢梁两个模型,通过对比两者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得到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更容易实现“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说明了外加强环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根据各参数不同设计了24个的外加强环式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并采用上述有限元模拟方法,模拟了其受力过程,结果表明该种节点滞回曲线均比较饱满,没有明显的刚度退化,其位移延性系数在4.32-5.19之间,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在0.31-0.36之间,说明整体构件具有良好的塑性能力,表现出该节点均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能力。采用以上模拟结果,分析了影响该种节点骨架曲线的因素,结果表明环板宽度、钢材强度、含钢率、梁柱线刚度比、开孔率、孔间距、梁上开孔中心到柱壁距离d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轴压比影响不明显。根据各参数对外加强环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骨架曲线得出弯矩-转角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各参数对此节点抗弯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回归得到了该种节点的抗弯承载力、极限抗弯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简化式,并验证了简化计算式的准确性,可供实际工程计算参考。

徐亮[6](2011)在《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覆冰脱落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电网是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工程,架空输电线路则是电网的重要部分,负责电能的传输、调节和分配。通常作用在输电线路中的外部荷载包括风荷载、地震荷载、覆冰荷载、温度荷载以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以往的冰灾调查表明:覆冰荷载是输电线路最大的威胁之一。所以,输电线路的覆冰脱冰及其动力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实际工程中输送电能的干线主要为高压线路,其导线多是分裂导线,分裂导线由于多分裂的型式和间隔棒的存在,其覆脱冰响应要比单根导线复杂得多。过去对输电线路覆脱冰的研究多局限于单根导线的情况,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分裂导线开展其覆脱冰响应的研究。本文首先提出分裂导线-间隔棒耦合体系的空间有限元模拟方法,针对分裂导线与合成单根导线的覆冰和脱冰等代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分裂导线与合成单导线覆冰厚度的等效公式。其次,本文计算了三档导线体系中间档单根子导线整档脱冰以及中间档单根子导线上单段次档距脱冰两大类不均匀脱冰的工况,并得出各自体系的动力响应规律。最后,对影响分裂导线扭转稳定性的初始扭转刚度的因素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各种因素对初始扭转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均匀覆冰的条件下,计算整档同时脱冰时导线的位移和应力时,分裂导线可以等效为合成单根导线进行计算,导线等效直径和等效覆冰厚度均为分裂导线的(?)倍。当某根子导线发生整档脱冰时,脱冰档内的最大值响应一般都位于最靠近跨中位置;而不同次档距发生脱冰时档内最大值响应的规律却并不明显。通常用来抑制导线舞动的间隔棒布置方法和布置间距的建议,在抑制由脱冰引起的间隔棒扭转问题上也有较好的效果。分裂导线的初始扭转刚度是其本身的固有属性,与导线的扭转角度及外荷载大小无关,其大小受子导线间距、张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孙筠[7](2010)在《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浙江省的东部沿海地区,软土分布极为广泛。软土本身承载力弱、沉降明显的特点给该地区公路桥梁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何正确处治、分析和评价已建软土地基上道路与桥梁构筑物之间的差异沉降和冲击响应问题,具有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文以典型的已建桥梁的软基桥梁桥头跳车问题处理为背景,研究提出了深层混凝土过渡板和EPS混凝土换填法两种新的处治方法,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对深层过渡板处治的路桥过渡段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过渡板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探索,结果表明,桥头深层混凝土过渡板具有均匀分布车辆荷载及避免车辆直接冲击作用,减小路桥过渡段沉降差,结构处理整体性较好的优点。EPS混凝土轻质换填材料在施工前进行室内配合比及材料特性试验研究,得到该材料的一般强度推荐值。通过长期现场试验研究观测及过渡段静力分析,得到EPS混凝土换填后路桥过渡段的受力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EPS混凝土换填路桥过渡段路基可以明显降低路基填料的自重、减小地基的沉降及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同时土体的侧向压力对原桥台的推挤作用小,造价合理,兼顾废料回收利用更加环保。通过将深层混凝土过渡板简化为在Winkler地基上双向受力的弹性地基板模型,结合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了均布荷载作用下具有特定边界条件的弹性地基板挠度曲线及板底地基反力的解析解。文中还通过将深层混凝土过渡板简化为Kelvin地基上上覆弹性土介质的无限大Kirchhoff薄板模型,对上覆弹性土体采用Navier波动方程模拟,并对土体的位移场进行Helmholtz矢量分解,结合Fourier正逆变换,导出了该板在移动简谐点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响应半解析解表达式。通过将路桥过渡段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简化为粘弹性地基上半无限长薄板模型,采用半波正弦荷载来模拟车辆对路桥过渡段的冲击作用,结合Fourier-Laplace变换及逆变换变化,求解得到路桥过渡段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在车辆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瞬态挠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将路桥过渡段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简化为粘弹性地基上无限大的薄板,在其上作用移动恒定的均布矩形荷载,导出了移动四轮车辆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的稳态响应,并进行了相应的参数分析。最后,通过建立采用两种不同处治方法后的路桥过渡段有限元动力模型,其上作用简化的车辆冲击荷载,分析研究了路桥过渡段路面、过渡板、路基及土基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深层混凝土过渡板处治和EPS混凝土回填处治的路桥过渡段减振隔振效果好,可为今后路桥过渡段设计、养护及维修的选择、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路桥过渡段的交通服务水平等级提供依据。

向新岸[8](2010)在《张拉索膜结构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上海世博轴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世博轴是上海2010年世博会园区最大的景观建筑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其屋盖结构采用了由张拉索膜结构与自由曲面钢网壳结构组合形成的复杂空间结构体系。其中张拉索膜结构总长度约840m,最大跨度约100m,总面积约64,000m2,为世界上的最大规模。世博轴张拉索膜结构屋盖规模巨大、体形复杂,其设计分析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紧密结合其研究分析工作,发展了现有的张拉索膜结构分析理论,并将成果应用于世博轴张拉索膜结构。第一章总结了膜结构的分类和发展史,系统的分析介绍了张拉索膜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回顾了力密度法的基本原理,针对张拉索膜结构中的膜线单元,提出一种考虑膜面二维变形的改进非线性力密度法,可获得更准确的找形结果。提出了空间不规则多边形膜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求得膜线的宽度。并用编制的改进非线性力密度法计算程序对世博轴张拉索膜结构进行了找形分析。第三章提出了多坐标系力密度法,可准确的完成具有斜边界、弹性边界的张拉索膜结构找形。编制了多坐标系力密度法的计算程序,并对具有理论解的4个算例进行了计算,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运用多坐标系力密度法处理了世博轴张拉索膜结构找形过程中阳光谷拉点处的弹性边界问题和计算模型的斜边界问题。第四章结合世博轴张拉索膜结构的找形分析、风载分析和数据后处理分析的需求对EASY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制了EASY软件模型拓扑修正程序,可消除模型中重复的节点编号,避免计算模型产生拓扑混乱问题;编制了风载导入程序,能直接依据风洞试验测点数据在EASY软件中划分出风荷载等压面云图,快速、准确的将各风向风荷载施加到计算模型上;开发了EASY软件至AutoCAD软件后处理接口程序,可将EASY软件的计算结果转换为DXF文件,直观显示应力、内力分布云图、位移分布云图和包络值分布云图。第五章系统总结了向量式有限元的基本原理,用算例验证了向量式有限元在小变形结构、大变形结构、机构问题上的准确性。介绍了向量式有限元三维杆单元的计算公式,用平板网架算例验证了其准确性。第六章推导了向量式有限元预张力索杆单元和T单元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编制了向量式有限元的计算程序,并对世博轴张拉索膜结构进行了连续倒塌研究,对结构与机构相耦合的动力倒塌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就倒塌过程中内力的连续变化过程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张拉索膜结构今后的研究方向。

吕文志[9](2009)在《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公路和铁路路堤、土石坝、堆场、储罐等工程中桩体复合地基的应用日益增多,人们发现其性状与建筑工程中桩体复合地基的有较大差异。在这类柔性基础下的桩体复合地基设计中,目前仍采用刚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造成计算值与实测值差距较大,其结果偏于不安全。因此,开展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与设计方法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还有着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将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对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解析法研究和数值分析等方面现状作了较详细分析基础上,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引进“典型单元体”与“虚土桩”模型,将柔性基础-垫层-复合地基-下卧层土体视为上下部共同作用的系统;引进侧阻分布函数和相对位移函数,统一了Alamgir型假设位移模式,从而可以考虑桩土界面之间存在相对滑移且同一水平面上地基土沉降不同;结合系统的荷载传递规律和桩土界面的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得到摩阻力发挥水平沿深度的分布,实现非直线型桩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基于以上假设,得到了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虚土桩”单元体物理模型的弹性力学微分解答,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解析解的合理性.2)基于本文解析解和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填土高度与模量、垫层厚度与模量、桩体置换率、桩径、桩长、桩材模量、桩间土压缩模量、下卧层压缩模量等因素对等沉面和中性面位置、桩土应力比或荷载分担比等的影响,研究了典型单元体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3)基于三维有限元和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路堤宽度效应、群桩效应、垫层中的格栅加筋效应以及填土的分层加载,通过基本算例,分析了系统总沉降、加固区与下卧层压缩量、桩顶与桩底刺入量、桩身最大轴向应力和桩侧摩阻力、格栅受力等性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着重探讨了填土高度、填土宽度、格栅层数、桩材模量、桩体置换率、下卧层压缩模量等6个因素对桩土应力比或荷载分担比、等沉面和中性面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分层堆填时柔性基础下群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为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设计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4)提出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给出与荷载传递相关的土拱等沉面高度、中性面位置和桩土应力比的确定方法,提出考虑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稳定性的验算方法和沉降计算方法;5)将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规律和设计方法运用于某原料堆场工程事故的原因分析,并按刚性、柔性基础分别复核了原设计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半刚性垫层”、“长短桩复合地基”、“复合挡墙”的二次加固综合措施,全过程的监测验证表明其效果是明显的,二次加固处理措施获得成功。

薛鹏飞[10](2009)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退化预测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海工建筑物和公路桥梁常因氯盐等环境因素引起钢筋锈蚀而使结构性能退化、承载能力降低,甚至毁损破坏,不得不花费巨资维修甚至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结合“大跨度移动模架现浇箱梁裂缝控制技术及耐久性研究”项目,以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引桥段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对移动模架施工的薄壁混凝土箱型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进行试验分析、状态评估、寿命预测,同时考虑材料性能退化,对其运营阶段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预测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黄埔桥的主导腐蚀环境—氯离子侵蚀。讨论了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机理和破坏形式,采用NEL法测定黄埔桥引桥段墩身和箱梁混凝土氯离子的扩散系数,并根据混凝土渗透性评价标准,对黄埔桥引桥段的墩身和箱梁混凝土的渗透性等级进行评定。(2)基于Fick第二扩散定律,通过参数定义综合考虑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随效应、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混凝土自身的材料缺陷对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的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的修正模型,研究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利用该模型,结合已有研究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3)基于上述扩散模型,以钢筋表面的氯离子浓度达到临界值导致钢筋开始锈蚀作为结构寿命终结的标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寿命预测:定值法,即将扩散模型中的若干参数作为常变量处理,取一代表值直接计算;利用经典概率论方法,考虑参数的随机特性,推导了基于概率的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期望值及相应失效概率的计算公式;引入可靠度概念,把临界浓度的氯离子侵入深度看作环境荷载,保护层厚度看作结构抗力,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可靠度计算,通过引入目标可靠度进行结构的寿命预测。采用上述三种方法,针对黄埔大桥钢筋混凝土引桥段的墩身和箱梁混凝土进行基于耐久性的寿命预测,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能够相互吻合。(4)基于灰色关联和模糊识别理论,采用非线性的归一化处理方法,引入信息熵和复合权重的概念,综合考虑专家经验和检测数据自身的重要性,建立了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评估模型,并给出了工程算例。该评估模型可一次对多个构件进行评估,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局限于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评估。(5)基于材料性能的退化,以黄埔大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背景,从空间单元模式、预应力空间效应分析、阶段模型应力处理、材料非线性的考虑等方面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及退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性能退化对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破坏时的载荷因子出现大幅下降,且破坏时的脆性特征加剧,有从整体破坏向局部破坏转化的趋势。

二、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d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2.3 科学计量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柱理论研究现状
        1.2.2 钢筋混凝士柱模拟研究现状
        1.2.3 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论文中涉及软件介绍
    2.1 ABAQUS有限元软件功能模块简介
        2.1.1 Part(部件)模块
        2.1.2 Property(特性)模块
        2.1.3 Assembly(装配)模块
        2.1.4 Step(分析步)模块
        2.1.5 Interaction(相互作用)模块
        2.1.6 Load(荷载)模块
        2.1.7 Mesh(网格)模块
        2.1.8 Job(分析作业)模块
        2.1.9 Visualization(可视化)模块
        2.1.10 Sketch(绘图)模块
    2.2 C语言及编程软件简介
        2.2.1 C语言简介
        2.2.2 Visual C++6.0软件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研究
    3.1 钢筋混凝土抗剪研究破坏机理及破坏形式
        3.1.1 钢筋混凝土柱剪切破坏机理
        3.1.2 钢筋混凝土柱剪切受压破坏
        3.1.3 钢筋混凝土柱剪切斜拉破坏
        3.1.4 钢筋混凝土柱剪切受拉破坏
    3.2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剪研究模型
        3.2.1 古典桁架模型
        3.2.2 压力场理论模型
        3.2.3 软化桁架模型
        3.2.4 桁架——拱结合模型
    3.3 钢筋混凝土柱抗剪公式
        3.3.1 我国抗剪计算公式
        3.3.2 美国抗剪计算公式
        3.3.3 加拿大抗剪计算公式
        3.3.4 日本抗剪计算公式
        3.3.5 新西兰抗剪计算公式
        3.3.6 欧洲抗剪计算公式
    3.4 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常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柱模拟研究
        3.4.1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的相关参数
        3.4.2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模型的建立
        3.4.3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材料属性和截面属性的建立
        3.4.4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装配
        3.4.5 约束定义
        3.4.6 定义荷载和边界条件
        3.4.7 划分网格
        3.4.8 模拟分析结果
    3.5 常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抗剪性能的影响因素
        3.5.1 长细比的影响
        3.5.2 轴力的影响
        3.5.3 保护层厚度的影响
        3.5.4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5.5 箍筋的影响
        3.5.6 纵筋的影响
    3.6 常温状态下抗剪计算程序及计算算例
        3.6.1 常温状态下抗剪计算程序
        3.6.2 常温状态下抗剪计算算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温度场
    4.1 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模拟理论基础
        4.1.1 结构模型及相关参数
        4.1.2 热传导方程及温度场确定方法
        4.1.3 热对流能量传递机理及影响因素
        4.1.4 热辐射相关理论
    4.2 ABAQU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模拟
        4.2.1 创建部件
        4.2.2 创建材料和截面属性
        4.2.3 定义装配件
        4.2.4 定义约束
        4.2.5 定义荷载和边界条件
        4.2.6 划分网格
        4.2.7 提交分析作业
    4.3 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4.3.1 升温曲线对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的影响
        4.3.2 受火时间对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的影响
        4.3.3 截面尺寸对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研究
    5.1 混凝土热工性能
        5.1.1 混凝土热容(比热)C_c
        5.1.2 混凝土导热系数λ_c
        5.1.3 混凝土热膨胀系数α_c
    5.2 钢筋热工性能
        5.2.1 钢筋密度ρ
        5.2.2 钢筋比热C_s
        5.2.3 钢筋导热系数λ_s
        5.2.4 钢筋热膨胀系数α_s
    5.3 高温下混凝土力学性能
        5.3.1 高温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5.3.2 高温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5.4 钢筋高温性能
        5.4.1 高温下钢筋的弹性模量
        5.4.2 高温下钢筋的屈服强度
    5.5 等效折减理论
        5.5.1 基本假设
        5.5.2 分层计算法
        5.5.3 钢筋缩减截面
        5.5.4 矩形截面宽度折减系数K(s)
        5.5.5 等效火荷载理论
    5.6 钢筋混凝土材料热弹塑性本构关系
        5.6.1 线弹性本构关系模型
        5.6.2 非线弹性本构关系模型
        5.6.3 热弹性本构关系模型
    5.7 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高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模拟结果分析
        5.7.1 高温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柱模型的相关参数
        5.7.2 受火时间对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5.7.3 混凝土保护层对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5.7.4 截面尺寸对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5.7.5 箍筋间距对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5.7.6 混凝土对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5.7.7 钢筋对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5.8 高温状态下抗剪计算程序及计算算例
        5.8.1 高温状态下抗剪计算程序
        5.8.2 高温状态下抗剪计算算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屋盖静力与动力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钢管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钢管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钢管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1.3 钢管桁架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1.3.1 钢管桁架结构的特点
        1.3.2 钢管桁架结构的分类
        1.3.3 钢管桁架结构的应用
    1.4 钢管桁架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工作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5.2 论文构成
第二章 钢管桁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2.3 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简介
        2.3.1 工程概况
        2.3.2 钢管桁架结构组成
        2.3.3 设计荷载
    2.4 钢管桁架有限元建立
        2.4.1 几何模型建立
        2.4.2 单元类型、材料属性和实常数定义
        2.4.3 屈服准则和强化准则
        2.4.4 支座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管桁架屋盖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模态分析方法与步骤
        3.2.1 模态分析方法介绍
        3.2.2 模态分析方法的选择
    3.3 模态分析步骤
    3.4 钢管桁架屋盖模态分析
        3.4.1 结构在永久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3.4.2 钢管桁架结构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管桁架屋盖地震反应谱分析
    4.1 引言
    4.2 地震反应谱原理和基本假定
        4.2.1 地震反应谱原理
        4.2.2 地震反应谱基本假定
    4.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地震作用
    4.4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
        4.4.1 振型组合
        4.4.2 空间组合
    4.5 谱分析
        4.5.1 单点响应谱分析步骤
        4.5.2 谱分析准备
        4.5.3 获得谱解
        4.5.4 模态组合
    4.6 谱分析结果
    4.7 荷载组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管桁架屋盖时程反应分析
    5.1 引言
        5.1.1 时程分析法理论
        5.1.2 时程分析法地震波的选取
    5.2 地震波的选用
        5.2.1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5.2.2 本文地震波的选取
    5.3 阻尼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抗弯剪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钢管混凝土结构
        1.2.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发展
    1.3 钢骨混凝土结构
        1.3.1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3.2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发展
    1.4 型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柱的研究发展现状
        1.4.1 型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柱的研究发展现状
        1.4.2 抗剪强度研究现状
        1.4.3 粘结滑移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2.1.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1.2 钢筋的本构关系
    2.2 真实应力、真实应变
    2.3 单元类型的选取和网格的划分
    2.4 分析步设置
        2.4.1 抗震性能模拟的分析步设置
        2.4.2 抗剪性能模拟的分析步设置
    2.5 各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模拟方案设计
        3.1.1 模拟设计原理
        3.1.2 正交试验设计
        3.1.3 加载方式
    3.2 有限元分析
        3.2.1 滞回曲线
        3.2.2 骨架曲线
        3.2.3 轴压比不同对构件的影响
        3.2.4 含骨率不同对构件的影响
        3.2.5 耗能
        3.2.6 强度退化
        3.2.7 刚度退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剪性能模拟
    4.1 模拟方案设计
        4.1.1 模拟方案的确定
        4.1.2 试件的选取
        4.1.3 加载方式
    4.2 有限元分析
        4.2.1 构件应力云图分析
        4.2.2 钢骨—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剪承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剪性能理论分析
    5.1 提出理论公式模型
    5.2 公式推导
        5.2.1 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抗剪承载力
        5.2.2 钢管及核心混凝土部分的抗剪承载力
        5.2.3 钢骨部分的抗剪承载力
    5.3 计算公式的提出
    5.4 理论分析与模拟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致谢

(5)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及特点
        1.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1.3 有关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规范
    1.2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2.1 钢管混凝土柱-实腹钢梁主要连接形式
        1.2.2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力学性能初步分析
    2.1 前言
    2.2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2.3 有限元模拟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3.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的选择
        2.3.2 有限元模型中单元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2.3.3 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方式
        2.3.4 有限元模拟中钢管和混凝土的界面接触模型
        2.3.5 有限元模拟的求解方法
        2.3.6 有限元方法的验证
    2.4 外加强环式圆CFST-蜂窝梁节点的力学性能初步分析
        2.4.1 滞回曲线
        2.4.2 骨架曲线
        2.4.3 能量耗散系数和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2.4.4 延性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CFST-蜂窝梁节点的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模拟节点的设计
    3.3 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外加强环式圆CFST-蜂窝梁节点的破坏过程分析
    3.4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特点分析
    3.5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骨架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3.5.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骨架曲线
        3.5.2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3.6 节点的延性分析
    3.7 节点的耗能性能分析
    3.8 节点的强度退化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点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式的回归与验证
    4.1 引言
    4.2 外加强环式圆CFST-蜂窝梁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曲线分析
        4.2.1 弯矩-转角(M-θ)关系曲线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说明
        4.2.2 外加强环式圆CFST-蜂窝梁节点弯矩-转角(M-θ)滞回曲线特点分析
    4.3 影响外加强环式圆CFST-蜂窝梁节点弯矩-曲率关系的参数分析
        4.3.1 轴压比
        4.3.2 加强环板宽度
        4.3.3 钢材强度
        4.3.4 含钢率
        4.3.5 梁柱线刚度比
        4.3.6 开孔率
        4.3.7 孔间距
        4.3.8 梁上第一个孔中心到柱壁距离
    4.4 外加强环圆CFST-蜂窝梁节点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式回归与验证
        4.4.1 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式
        4.4.2 极限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式
        4.4.3 节点初始刚度简化计算式
    4.5 简化计算式有效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致谢

(6)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覆冰脱落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电网建设的发展
    1.2 架空输电线路的基本组成
    1.3 输电线覆冰脱冰的危害及我国冰灾主要分布区域
    1.4 输电线覆冰、脱冰的研究现状
    1.5 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覆冰、脱冰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覆脱冰计算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2.1 有限元理论概述及本文计算软件的选择
    2.2 非线性问题概述及本文计算的选择
    2.3 分裂导线的找形方法
        2.3.1 索曲线的抛物线方程
        2.3.2 索曲线的悬链线方程
    2.4 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2.5 输电线覆冰、脱冰的有限元模拟
    2.6 均匀、不均匀覆冰情况下分裂导线的响应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与合成单导线覆脱冰响应的差异
    3.1 分裂导线与合成单导线覆冰等效问题研究
    3.2 整档同时脱冰情况下分裂导线与合成单导线等效问题研究
    3.3 有无覆冰情况下分裂导线与合成单导线动力特性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档导线中间档单根子导线脱冰响应
    4.1 单根子导线脱冰时子导线的应力分析
        4.1.1 不同分裂型式1号子导线脱冰产生的响应
        4.1.2 覆冰厚度不同时1号子导线脱冰的响应
        4.1.3 子导线间距不同时1号子导线脱冰的响应
        4.1.4 其它子导线脱冰时的响应
    4.2 脱冰子导线的横向摆动位移分析
        4.2.1 横向摆动位移的概念
        4.2.2 不同型式分裂导线体系脱冰子导线横向摆动位移时程和最大值
        4.2.3 不同计算工况下横向摆动位移最大值的分析
    4.3 脱冰子导线的竖向跳跃高度分析
        4.3.1 不同型式分裂导线体系脱冰子导线竖向跳跃高度时程和最大值
        4.3.2 不同工况下竖向跳跃高度最大值的分析
    4.4 脱冰档间隔棒的扭转角分析
        4.4.1 不同型式分裂导线体系间隔棒扭转角时程和最大值
        4.4.2 不同计算工况下间隔棒扭转角最大值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档导线中间档单个次档距脱冰的响应
    5.1 脱冰子导线的横向摆动位移分析
        5.1.1 各次档距脱冰工况下子导线横向摆动位移最大值
        5.1.2 各种分裂型式横向摆动位移最大值对比
        5.1.3 各种工况下横向摆动位移最大值的分析
    5.2 脱冰子导线的竖向跳跃高度分析
        5.2.1 各次档距脱冰工况下子导线竖向跳跃高度最大值
        5.2.2 各种型式分裂导线竖向跳跃高度最大值对比
        5.2.3 各种工况下竖向跳跃高度最大值的分析
    5.3 脱冰档内间隔棒的扭转角分析
        5.3.1 各次档距脱冰工况下子各间隔棒的最大扭转角
        5.3.2 各种型式分裂导线脱冰后间隔棒扭转角最大值对比
        5.3.3 不同工况下间隔棒扭转角最大值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的初始扭转刚度
    6.1 分裂导线的扭转刚度的以往研究成果
    6.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扭转刚度计算
    6.3 分裂导线初始扭转刚度的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清单
列表清单
主要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项目来源
        1.1.2 路桥过渡段病害
        1.1.3 路桥过渡段病害的危害
        1.1.4 引起路桥过渡段沉降差的原因
    1.2 路桥过渡段治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路桥过渡段的处治方法
        1.2.2 国内路桥过渡段的处治方法
    1.3 路桥过渡段的理论研究现状
        1.3.1 路桥过渡段容许差异沉降研究
        1.3.2 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动力响应分析
    1.4 当前有关路桥过渡段分析处治研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2 已建桥梁的桥头基础处理的对比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背景及概况
        2.2.1 工程背景
        2.2.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2.3 两种新处治方法设计及施工事项
        2.3.1 深层钢筋混凝土过渡板处治
        2.3.2 EPS混凝土换填处治
        2.3.3 处治方案的应力及沉降控制
        2.3.4 施工要点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典型桥梁路桥过渡段处治现场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现场观测方案
        3.2.1 深层钢筋混凝土过渡板处治
        3.2.2 EPS混凝土填筑处治
        3.2.3 观测频率及数据采集管理
    3.3 观测结果分析
        3.3.1 深层混凝土过渡板处治
        3.3.2 EPS混凝土填筑处治
    3.4 不同处治方法的经济评价
        3.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4.2 经济比较分析
        3.4.3 社会效益分析
        3.4.4 综合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软土地基上路桥过渡段的静力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3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有限元计算原理
        4.3.1 Biot固结理论
        4.3.2 流固耦合作用的有限元计算原理
    4.4 路桥过渡段模型建立
        4.4.1 深层混凝土过渡板模型建立及相关参数
        4.4.2 EPS混凝土回填模型建立及相关参数
    4.5 结果分析及参数分析
        4.5.1 深层钢筋混凝土过渡板
        4.5.2 EPS混凝土回填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深层混凝土过渡板的机理分析及参数研究
    5.1 引言
    5.2 弹性地基梁模型及求解
        5.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求解
        5.2.3 结果比较
    5.3 弹性地基板模型及求解
        5.3.1 基本假定及模型建立
        5.3.2 模型求解
    5.4 相关分析
        5.4.1 挠度分析
        5.4.2 弯矩分析
        5.4.3 剪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路桥过渡段车路系统的振动冲击机理分析模型
    6.1 引言
    6.2 车辆荷载作用下深层过渡板的动力响应
        6.2.1 深层过渡板的计算模型
        6.2.2 动力方程及求解
    6.3 路桥过渡段的车辆荷载及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的简化力学模型
        6.3.1 荷载类型
        6.3.2 路桥过渡段路面的力学模型
    6.4 冲击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6.4.1 车辆冲击荷载的简化
        6.4.2 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的控制方程
        6.4.3 方程求解
    6.5 多轮移动荷载作用下表层路面板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
        6.5.1 基本方程及模型的建立
        6.5.2 匀速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的稳态挠度求解
        6.5.3 多轮移动均布面荷载作用下板的动力响应
        6.5.4 数值计算分析
        6.5.5 参数分析
    6.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路桥过渡段的冲击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车辆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的有限元动力响应分析
        7.2.1 基本假定
        7.2.2 模型建立
        7.2.3 过渡段的变形与受力特性分析
    7.3 参数分析
        7.3.1 EPS混凝土填筑的路桥过渡段
        7.3.2 深层混凝土过渡板处治的路桥过渡段
    7.4 过渡段两种不同处治方法下动力响应的比较
    7.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张拉索膜结构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上海世博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薄膜结构概述
        1.1.1 空气支承式膜结构
        1.1.2 整体张拉式膜结构
        1.1.3 骨架支承式膜结构
        1.1.4 索系支承式膜结构
        1.1.5 膜结构在我国的应用
    1.2 张拉索膜结构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现状
        1.2.1 找形分析
        1.2.2 荷载分析
        1.2.3 裁剪分析
    1.3 本文研究背景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膜面二维变形的改进非线性力密度法
    2.1 力密度法的基本原理
        2.1.1 线性力密度法
        2.1.2 非线性力密度法
    2.2 力密度法在张拉索膜结构中应用
        2.2.1 膜面的离散
        2.2.2 找形的基本过程
    2.3 考虑膜面二维变形的改进非线性力密度法
        2.3.1 研究起因
        2.3.2 误差产生的原因
        2.3.3 考虑膜面二维变形的改进非线性力密度法
        2.3.4 膜线单元宽度的计算
        2.3.5 程序的编制
    2.4 理论算例
    2.5 改进非线性力密度法在世博轴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张拉结构找形的多坐标系力密度法
    3.1 多坐标系力密度法理论推导
        3.1.1 单元力密度抗力系数矩阵
        3.1.2 T单元力密度抗力系数矩阵
        3.1.3 整体力密度抗力系数矩阵
        3.1.4 线性方程组的建立
        3.1.5 固定约束的处理
        3.1.6 弹性约束的处理
        3.1.7 非线性迭代的引入
        3.1.8 计算步骤和程序编制
    3.2 理论算例
        3.2.1 平面张拉结构算例
        3.2.2 双曲抛物面算例
        3.2.3 悬链面算例
        3.2.4 斜边界弹性约束平面算例
    3.3 多坐标系力密度法在世博轴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ASY软件二次开发及其在世博轴中的应用
    4.1 世博轴工程概况
        4.1.1 索膜结构
        4.1.2 阳光谷结构
    4.2 找形分析及其二次开发
        4.2.1 EASY节点编号体系和拓扑修正程序
        4.2.2 世博轴找形分析
    4.3 风载分析及其二次开发
        4.3.1 风载导入方法及程序
        4.3.2 世博轴风荷载分析
    4.4 数据后处理及其二次开发
        4.4.1 膜面应力、拉索内力分布云图接口程序
        4.4.2 结构位移分布云图接口程序
        4.4.3 包络值分布云图接口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向量式有限元基本原理及其杆单元
    5.1 点值描述的基本原理
    5.2 计算公式
        5.2.1 质点控制方程
        5.2.2 牛顿第二定律中央差分公式
        5.2.3 质点力
        5.2.4 质点质量
    5.3 计算流程
    5.4 向量式有限元在几何可变体系中的应用
        5.4.1 途径单元
        5.4.2 虚拟逆向正向运动
        5.4.3 大变形结构算例
        5.4.4 机构的算例
    5.5 空间杆单元
        5.5.1 理论推导
        5.5.2 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向量式有限元在张拉索膜结构及世博轴中的运用
    6.1 空间预张力索杆单元
        6.1.1 理论推导
        6.1.2 算例
    6.2 空间T单元
        6.2.1 理论推导
        6.2.2 算例
    6.3 力密度法模型至向量式有限元模型的转换
    6.4 世博轴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6.4.1 静力计算对比
        6.4.2 WG1处LS1断裂
        6.4.3 WG1处LS1和LS2断裂
        6.4.4 WG2处LS3断裂
        6.4.5 WG2处LS3和LS4断裂
        6.4.6 WG4处LS7断裂
        6.4.7 WG4处LS7和LS8断裂
        6.4.8 世博轴抗连续倒塌性能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教育经历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概述
        1.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1 缩尺试验研究现状
        1.2.2 足尺试验研究现状
        1.2.3 解析法研究现状
        1.2.4 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作的工作
第二章 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解析法研究
    2.1 引言
    2.2 简化模型与基本假设
        2.2.1 简化模型
        2.2.2 土拱效应与等沉面
        2.2.3 基本假设
        2.2.4 关于位移模式的补充说明
    2.3 公式推导与方程求解
        2.3.1 微元体平衡方程
        2.3.2 各段应力与位移表达式
        2.3.3 求解条件
        2.3.4 求解思路
        2.3.5 下卧层沉降的求解
        2.3.6 目标值计算
    2.4 相关参数的确定
    2.5 本文解析解的验证
        2.5.1 工程概况与监测布置
        2.5.2 计算模型与参数
        2.5.3 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解析解的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分析
    3.1 引言
    3.2 指标、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3.2.1 指标
        3.2.2 因素
        3.2.3 正交表与因素水平
    3.3 等沉面高度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3.4 中性面位置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3.5 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
        4.2.1 基本假定
        4.2.2 模型概述
        4.2.3 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4.2.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4.2.5 特殊处理
        4.2.6 计算方案
    4.3 基本算例
        4.3.1 模型与网格
        4.3.2 变形分析
        4.3.3 桩体受力与中性面
        4.3.4 土拱与等沉面
        4.3.5 土工格栅的加筋作用
        4.3.6 桩土应力比与桩体荷载分担比
    4.4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4.1 中性面位置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4.2 等沉面高度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4.3 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设计思路
    5.3 荷载传递计算
        5.3.1 桩体荷载分担比
        5.3.2 土拱等沉面高度
        5.3.3 中性面位置
    5.4 承载力验算
        5.4.1 负摩阻力
        5.4.2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5.4.3 承载力验算
    5.5 稳定性验算
    5.6 沉降计算
        5.6.1 沉降的组成
        5.6.2 路堤填土和垫层的自身压缩量
        5.6.3 桩体自身压缩量
        5.6.4 桩顶桩底的刺入变形
        5.6.5 下卧层沉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实例
    6.1 引言
    6.2 工程概况
        6.2.1 料场概况
        6.2.2 地质概况
        6.2.3 原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概况
        6.2.4 事故描述
    6.3 事故原因分析
    6.4 二次加固处理设计
    6.5 处理效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完成论文情况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退化预测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来源
    1.2 耐久性定义及研究范围
        1.2.1 耐久性定义
        1.2.2 耐久性研究的范围
    1.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1.3.1 耐久性研究的工程背景
        1.3.2 耐久性失效的巨大损失—国内外经验与教训
        1.3.3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破坏的典型工程实例
        1.3.4 耐久性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4 耐久性研究的历史回顾
    1.5 耐久性研究概况
        1.5.1 环境层次
        1.5.2 材料层次
        1.5.3 构件层次
        1.5.4 结构层次
    1.6 当前耐久性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2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病害分析
    2.1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一般病害及分析
        2.1.1 耐久性问题的成因—混凝土自身因素
        2.1.2 耐久性问题的成因—外部因素
    2.2 广州地区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的主要问题
    2.3 改善桥梁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和建议
        2.3.1 提高材料的耐久性
        2.3.2 设计方面的考虑
        2.3.3 施工
        2.3.4 管理与维护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基于氯盐侵蚀环境的耐久性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黄埔大桥环境作用分析
        3.2.1 确定主导侵蚀环境
        3.2.2 氯离子侵蚀和混凝土碳化的相关作用
    3.3 氯离子对结构的侵蚀作用分析
        3.3.1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来源
        3.3.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特性
        3.3.3 氯离子的侵蚀机理
        3.3.4 氯离子对结构破坏的表现形式
    3.4 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综述
        3.4.1 现场老化试验
        3.4.2 盐溶液加速扩散试验
        3.4.3 外加电场加速扩散试验
    3.5 NEL法测定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3.5.1 NEL法的理论基础
        3.5.2 检测设备
        3.5.3 混凝土试块的制备
        3.5.4 试验结果
        3.5.5 混凝土渗透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模型及其验证
    4.1 概述
    4.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模型
        4.2.1 基准模型—Fick扩散定律
        4.2.2 Maage修正模型
        4.2.3 对Maage模型的修正
    4.3 模型中参数的取值
        4.3.1 基准扩散系数D_0与衰减指数m
        4.3.2 混凝土表面的氯离子浓度C_s
        4.3.3 氯离子临界浓度C_(crit)
        4.3.4 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系数R
        4.3.5 劣化效应系数K
    4.4 模型验证
        4.4.1 普通混凝土的验证
        4.4.2 粉煤灰混凝土的验证
        4.4.3 矿渣混凝土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模型应用—黄埔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工作寿命预测
    5.1 概述
    5.2 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的概念
    5.3 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预测方法
        5.3.1 忽略参数的随机性—定值法
        5.3.2 随机变量的随机特性
        5.3.3 基于经典概率论的预测方法
        5.3.4 基于可靠度的预测方法
    5.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工作寿命预测
        5.4.1 基础资料
        5.4.2 定值法
        5.4.3 基于经典概率论的预测方法
        5.4.4 基于可靠度的预测方法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基于灰色关联和模糊理论的耐久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
    6.1 概述
    6.2 基本概念
        6.2.1 灰色系统
        6.2.2 加权灰色关联度方法
        6.2.3 模糊数学理论
    6.3 评估流程
    6.4 关键步骤说明
        6.4.1 评价指标矩阵
        6.4.2 指标归一化处理
        6.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4 待评构件的灰色关联度
        6.4.5 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等级划分
        6.4.6 最大隶属度准则判定构件耐久性等级
    6.5 工程算例
        6.5.1 评价指标矩阵
        6.5.2 权重的确定
        6.5.3 确定各构件的灰色关联度
    6.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基于材料性能退化的混凝土桥梁极限承载力分析
    7.1 工程背景
    7.2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中的关键问题
        7.2.1 空间单元模式
        7.2.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7.3 预应力效应分析
        7.3.1 预应力施加阶段
        7.3.2 使用阶段
    7.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4.1 空间分析模型
        7.4.2 钢筋的有限元模拟
        7.4.3 边界条件
        7.4.4 材料参数
    7.5 成桥状态的仿真分析
        7.5.1 成桥状态确定—阶段应力处理
        7.5.2 荷载
        7.5.3 工况划分
        7.5.4 仿真分析结果—应力及挠度
    7.6 基于材料性能退化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7.6.1 加载工况
        7.6.2 材料退化模型
        7.6.3 分析结果
    7.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2]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抗剪性能研究[D]. 姚越.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5)
  • [3]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屋盖静力与动力有限元分析[D]. 崔丽君.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4]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抗弯剪承载力研究[D]. 杨旭.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5]圆钢管混凝土柱—蜂窝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刘勇.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6]分裂导线间隔棒体系覆冰脱落的数值模拟研究[D]. 徐亮. 浙江大学, 2011(04)
  • [7]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 孙筠. 浙江大学, 2010(09)
  • [8]张拉索膜结构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上海世博轴中的应用[D]. 向新岸. 浙江大学, 2010(09)
  • [9]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D]. 吕文志. 浙江大学, 2009(10)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退化预测评估研究[D]. 薛鹏飞. 浙江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固体力学杂志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