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

论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

一、谈中师的环境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邱琳,舒成强[1](2021)在《地理研学旅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中指出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可在地理研学小组探究、地理研学集体活动和地理研学活动反思等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人际关系敏感、自我认知不足等心理问题,以增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增加地理研学新内涵,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新发展。

闫长艳[2](2020)在《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教育。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作为蒙古民族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蒙古族小学的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到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蒙授中师从蒙古民族地区特点和蒙古族小学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师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技能高、信念强、知识广、善于教育的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对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升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优化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的教育素养,推动蒙古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蒙授中师”、“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理念”进行了概念界定,以“教师教育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课程的发展阶段做了系统的梳理。文章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类型、课程门类、课程时间、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维度,阐明了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据,对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所具有的民族性、实用性、协同性、思想性、技能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概括性的总结。文中评析了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小学教育与生活实际、专业思想教育不足、轻视传统教学工具使用能力培养等情况;对蒙授中师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民族地区实际、融合民族文化开发隐形课程、合理组织加强技能训练等课程设置理念,进行了经验性的反思。在反思之余,笔者总结了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中一些值得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借鉴的地方。比如:因地制宜,密切联系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民族小学真正需要的老师;根据民族小学的教学需要来确定技术培训的内容;以蒙古族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依据,合理地组织教学技能的考核,还要善于利用教育认知、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对教育行为的推动作用,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热爱本民族教育,全心全意为蒙古族小学教育事业服务等。

杜俊宏[3](2020)在《黑板画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更加注重向学生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大多数知识是生物结构模型的认知,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理解结构模型,如何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讲解是当前中学教学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本研究从国内外黑板画教学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图书馆书籍阅览,对黑板画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理论知识的查阅充实自己的研究基础,并结合已有资料分析出黑板画教学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黑板画教学的设计原则、步骤,设计出黑板画教学的流程。其次,在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下文称官五中)代课期间,研究实施了一学年,共计9个课例。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科学规范,笔者在教学实施前先与同年级教师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分析讨论,结合其他教师的评价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了酌情修改。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将初中部2018级1班和2班作为实施对象,将2班作为实验班级,进行黑板画教学,将1班为对照班级,进行常规多媒体教学;文中选择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课《植物三大生理作用》和七年级下册新授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作为黑板画教学研究的两个典型课题,进行学业成绩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从后测成绩分析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度,从课堂效果以及学生评价方面测评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度。结果表明,黑板画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结构模型的掌握,使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关结构与功能,非常有利于教学实施。笔者还将黑板画教学分别应用于官五中选修课、红河州绿春县支教、台湾忠信学校教育实习中,通过三个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黑板画教学更适合于初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新方法,但运用于复习课时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对黑板画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得出结论,黑板画教学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它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课堂,其运用可显着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并且能够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对本研究进行展望,笔者将继续把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希望能够在后期进行更为有效的研究。

冉娅雪[4](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是学校最富有意义和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因此,历来师范教育改革莫不以课程为突破口。四川省的中等师范教育发轫于近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在川南泸州创办的经纬学堂,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全国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是趋于统一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了一些时代和地域特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变历程曲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历程的研究、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莫不对当今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原四川省内五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史、师范教材、教务类档案及国家和四川省颁布的重要教育文件等为研究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展开研究。正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中等师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停滞与倒退阶段(1966-1976)、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变,在对课程目标历史沿革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形式取向、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概括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进特点。第三部分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演变经历了“文革”前十七年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改革开放后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第四部分聚焦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进历程的梳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中,同时也体现在师范教材中,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师的教学大纲,并且梳理了中等师范教材发展历程。第五部分基于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进历程和特点的认识,反思历史,总结经验。

夏志伟[5](2017)在《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为个案》文中指出民族美育课程建设研究是中国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尝试提出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建设方案。全文包括4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起与基本概念、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第一章对中西方审美教育的回顾与当代审美教育的现状,进而引出民族美育提出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描述“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的产生背景,分析课程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的研究,阐释课程的性质、理念、体系的相关理论、课程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与学生评价方式与方法。第四章探讨以舞蹈为核心的中国民族美育课程的当代意义。最后是全文结语,提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教育应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多元的教学方法,与建立中小学舞蹈艺术视频资料库。

程慧卿[6](2008)在《对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今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意志品质又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现行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尤其是学业不良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如何对学生尤其是学业不良学生进行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中学数学低分率居高不下,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年提高的背景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良意志品质培养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学业不良学生与意志品质的概念、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数学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意义及创新点。从必要性及其培养原则等三方面对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进行了理论探讨。通过对八年级初二(1)班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业水平的测定,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并通过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出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将这些教学策略加以实施并获得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意志品质对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较大,对数学学业优良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较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优良意志品质培养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有效。

赵建平[7](2005)在《河北省中师转型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几年来,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加快推进中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中师”)转型发展,中师转型后的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合理,办学层次和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河北省中师的转型主要采取了师专(师院、城市综合学院、教育学院)分校的方式。多数中师分别以挂靠或合并的形式,依托总校实现了转型升格。随着一些师专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师范学院或城市综合学院,原中师学校成为这些院校的专科层次分校或相对独立的系(部)。另外,少数中师改办了高等职业学院、普通中学;个别中师正在谋划独立升格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经过转型,原中师学校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好的转化、整合和利用,办学层次得到提升,适应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但通过调查发现,各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尚不够明确;各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别是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师资水平还相对欠缺;生源质量明显下滑: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相应的教学改革不到位;同时还有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国家政策制约问题、配置教育资源难问题等。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阐明中师转型发展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要求,概述了河北省中师转型的主要思路和模式。其次,通过对河北省若干所转型后的中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及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对河北省中师转型后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最后,针对河北省中师转型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发展定位、政策措施、改善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趋势性的对策建议。

陈宗花[8](2003)在《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新时期以来召开的第一至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历届会议资料、会外报导资料等文献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归纳、分析与研究,借此总结历届会议的基本特点,探寻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在教学、科研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成就与特点。第一至七章主要梳理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发展脉络:第一届(1986)主要是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探讨,以引起各界重视。会议主要探讨对美育、音乐教育的总体认识,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确立美育、音乐教育的地位。第二届(1987)主要听取对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为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作准备,还研讨了音乐家协会及各分会系统如何配合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第三届(1988)主要是学习、讨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为《总体规划》的完善、订正提供依据,以使全国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有法可依。第四届会议(1990)主要交流各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的经验,以促进《总体规划》在各学校贯彻落实。第五届(1992)着重突出“师范性”这一关键问题,对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同时对各级各类师范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讨。第六届(1995)以“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主题,主要对关于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问题从理论层面作了探讨,以及对大会主题进行讨论。第七届(1998)以“跨世纪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为研讨主题,主要讨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与音乐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如何改革、发展的问题。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历届会议的主要特点,本文归纳为以下几点:1、新时期历届会议召开,对于确立美育在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在全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历届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制,“四有”新人培养放在首位。<WP=3>4、对素质教育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5、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6、对音乐教学实践和师资培养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7、重视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水准。8、注意团结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力量甚至社会各界。9、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在历届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讲,本文的研究相对该领域以往的研究相比,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首次对新时期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文献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对这七届音教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以及相关的认识性成果,使我们对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及其相关的效益、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属于当代音乐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后又以“附录”的形式,列出论文研究中经系统梳理而形成的文献整理成果:《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汇编目录》。

朱云科[9](2002)在《谈中师地理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师地理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原有教学论、知识论的影响而呈现出师授生听的静态线性教学模式,这实际上脱离了教学的实践本质。新基础教育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流动的文本,课堂是互动的场域,对话、活动和开放是课堂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丰富认知环境、优化评价系统、创设和谐交往环境来谈中师地理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何国树[10](2001)在《谈中师的环境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 ,应使中师学生明确化学科学也是双刃箭 ,增强环保意识。本文从挖掘化学课程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化学实验中培养环保意识、多种形式深化环保教育等方面 ,阐述了中师化学课程中环保教育的作法

二、谈中师的环境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师的环境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研学旅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地理研学旅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增加地理研学旅行新内涵
    (二)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新发展
三、通过地理研学小组探究,克服学习心理障碍
四、通过地理研学集体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五、通过地理研学活动反思,形成正确自我认知
六、结论与展望

(2)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蒙古语授课师范教育的研究
        2.蒙古语授课教师的研究
        3.蒙授中师课程及其设置理念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蒙授中师
        2.课程设置
        3.课程设置理念
    (六)理论基础
        1.教师教育理论
        2.多元文化理论
        3.生活教育理论
二、蒙授中师课程的产生发展
    (一)蒙授中师课程的产生
        1.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背景
        2.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原因
        3.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影响
    (二)蒙授中师课程的发展
        1.蒙授中师课程的探索发展(1966 年以前)
        2.蒙授中师课程的曲折发展(1966-1977 年)
        3.蒙授中师课程的恢复发展(1978-1999 年)
        4.蒙授中师课程升级(1999 年以后)
三、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概况
    (一)蒙授中师的课程结构
        1.蒙授中师的课程类型结构
        2.蒙授中师的课程门类结构
    (二)蒙授中师的课程内容
        1.蒙授中师教育类课程内容
        2.蒙授中师技艺类课程内容
        3.蒙授中师通识类课程内容
    (三)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特点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2.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符合民族小学教学需要
        3.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综合完整各科协同并进
        4.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注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5.蒙授中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
        6.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突出了教书育人的特色
四、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借鉴
    (一)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培养的现状评析
        1.课程教学内容脱离民族小学教育与生活实际
        2.专业思想教育缺失,民族教育信念有待增强
        3.分科培养知识面窄,难以适应民族小学教学
        4.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牧区所需教学工具丢弃
        5.热衷教育理论学习,轻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6.教师资格考试面向社会,“准教师”根基不稳
    (二)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
        1.教学内容联系民族地区教育与生活实际
        2.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开发隐形课程
        3.引领思想,激发学生对民族教育的热爱
        4.科学规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养成
    (三)对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的启示
        1.面向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培养多科型教师
        2.增强技能训练,为民族小学培育优质师资
        3.从知、情、意入手,塑造学生的教育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黑板画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法
        1.5.2 实验法
        1.5.3 观察法
        1.5.4 访谈法
第二章 黑板画教学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黑板画
        2.1.2 黑板画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直观教学理论
第三章 黑板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黑板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3.2 黑板画教学应用相关对策
        3.2.1 黑板画教学设计绘画原则
        3.2.2 黑板画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3.2.3 黑板画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第四章 黑板画教学在初中生物学中的课例设计
    4.1 课例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4.1.1 课例Ⅰ教学设计
        4.1.2 课例Ⅰ教学设计评价
    4.2 课例Ⅱ:《植物三大生理作用》
        4.2.1 课例Ⅱ教学设计
        4.2.2 课例Ⅱ教学设计评价
第五章 黑板画教学在初中生物学中的实施
    5.1 实施对象
    5.2 实施时间与内容
    5.3 实施过程
        5.3.1 实验前测
        5.3.2 实验班进行黑板画教学
        5.3.3 对照班进行常规多媒体教学
        5.3.4 实验后测
    5.4 实施效果
        5.4.1 课堂氛围
        5.4.2 效果评价
        5.4.3 学业成绩评价
第六章 运用黑板画教学的案例观察
    6.1 观察目的
    6.2 观察对象
    6.3 观察课例选择
    6.4 观察评价指标
    6.5 观察结果与分析
        6.5.1 案例一
        6.5.2 案例二
        6.5.3 案例三
    6.6 观察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黑板画教学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7.1.2 黑板画教学可显着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7.1.3 黑板画教学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课堂
        7.1.4 黑板画教学能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板画教学设计同年级教师评价
附录B 前测成绩
附录C 常规课(对照班)教案
附录D 后测试题
附录E 后测成绩
附录F 教学效果同行评价
附录G 学生评价
附录H 官五中选修课课堂观察
附录I 红河州绿春县课堂观察
附录J 台湾忠信学校课堂观察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历史之源:中师率先开启小学教师“综合培养”模式
        (二)现实之困:对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切与思考
        (三)理论之思:拓展教育史研究领域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师范学校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设置
        (二)四川省
        (三)中等师范学校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历程
    一、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
    二、停止与倒退阶段(1966-1976)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
    四、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
第三章 从“双重”到“单一”——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演变
    一、课程目标演进概述
        (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双重课程目标
        (二)徘徊于为小学和中学培养师资的课程目标
        (三)转变为以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单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形式取向:偏重于普遍性目标
        (二)价值取向:从社会需求到兼顾个人发展
    三、对课程目标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四章 从“单一善变”到“稳定均衡”——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
    一、课程结构演变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
        (二)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
        (三)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
    四、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统筹协调各学科
        (二)课程结构向均衡性、层次性、灵活化方向发展
    五、对课程结构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五章 从“向外学习”到“因地制宜”——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变
    一、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本土化的课程内容
        (二)突出政治性的课程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课程内容
    二、教材发展概述
        (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二)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特点
        (一)课程内容文理艺渗透,有显着的基础性
        (二)课程内容联系小学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对课程内容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反思
    一、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定位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三、整合课程内容,促进知识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5)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基本的概念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文献综述
一 中西方审美教育的回顾与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现状
    (一) 中西方审美教育简要回顾
    (二) 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春天
    (三) 中国民族美育的提出
二 中国民族美育课程的意义
    (一) 世界呼唤: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时代的来临
    (二)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舞蹈审美教育完善必经之路
    (三) 现实观照:多元文化·舞蹈艺术课程的开发与本土化
三 “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的形成
    (一) 课程的前期实践积累
    (二)“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的三次重要会议
    (三) 课程的价值与问题
四 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建设
    (一)“以舞蹈为核心”的主要原因
    (二) 课程性质
    (三) 课程理念
    (四) 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
    (五) 课程设计思路
    (六) 课程目标
    (七) 课程内容
    (八) 课程评价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的局限
    (三) 后续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对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1.1 学业不良学生研究的意义
        1.1.2 对意志品质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1.3.1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3.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4 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4.1 意志与意志品质
        1.4.2 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
        1.4.3 意志薄弱型学业不良者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第二章 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业不良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必要性
    §2.2 优良意志品质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所起的作用
    §2.3 数学教育中培养学业不良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原则
第三章 优化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优化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策略
        3.3.1 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3.2 巧妙利用挫折感,培养意志的坚持性
        3.3.3 通过健康心理的建立,培养意志的自制力
        3.3.4 通过数学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果断性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
        3.5.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值得研究的主要问题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意志品质调查问卷
    附录2: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3:数学百分制考核评分细则

(7)河北省中师转型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河北省中师的转型发展
    (一) 国际师范教育发展潮流和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方向
    (二) 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与河北省中师转型
三、河北省中师转型后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法
    (四) 调查结果分析
四、河北省中师转型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 中师转型后进一步发展的定位探讨
    (二) 政府在中师转型发展中的角色、责任及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三) 中师转型后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四) 中师转型后改善生源质量的对策
    (五) 中师转型后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对策
    (六) 中师转型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五、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8)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召开前的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关于美育理论与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功能、地位的认识
        (二) 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观念
        (三) 关于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四) 关于中小幼美育、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的建议
        (五) 关于地方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六) 农村音乐教育
        (七) 职业、成人及校外音乐教育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二章 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所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二) 关于音协工作的讨论
        (三) 对美育的认识
        (四) 有关音乐教学思想、教学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三章 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文件、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一) 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学习与讨论
        (二)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
        (三) 音乐教育的有关理论研讨
        (四) 关于中师、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改革研讨
        (五) 教学成果的展示
        (六) 幼儿音乐教育
        (七) 各级师资的培养
        (八) 其它问题的讨论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四章 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的讨论主要问题与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
        (二) 如何深化音乐教育改革
        (三) 美育与音乐教育
        (四) 有关“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的讨论
        (五) 民族音乐教育
        (六) 声乐、器乐的教学和教学法
        (七) 师资培养
        (八) 关于教研员的工作
        (九) 第二课堂(课外)音乐教育
        (十) 农村音乐教育
        (十一) 关于区域音乐教育
        (十二) 其它问题的讨论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五章 第五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二、 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
        (一) 声乐专题的讨论
        (二) 键盘器乐专题的讨论
        (三) 基本乐科的讨论
        (四) 合唱指挥专业组的讨论
        (五) 关于师范系统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
        (六) 农村音乐教育改革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六章 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和倡议的讨论
        (二) 对近百年来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得失的认识与反省
        (三) 高师中师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四) 关于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育问题
        (五) 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蒙族、侗族、朝鲜族)与双语教学
        (六) 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及其它问题的讨论
        (七) 有关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七章 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二) 未来的音乐教育应如何改革并发展
        (三) 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及相关改革建议
        (四) 器乐进课堂及先进教学手段的采用
        (五)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六) 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七) 其它问题的讨论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结语:新时期历届音教会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9)谈中师地理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意义
    1. 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2. 学科教育的功能要求
    3. 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二、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民主性原则。
    4. 选择性原则。
三、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途径
    1. 丰富认知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天地
    2. 优化评价系统,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导向
    3. 创设和谐的交往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氛围

四、谈中师的环境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研学旅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邱琳,舒成强. 教师, 2021(12)
  • [2]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D]. 闫长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黑板画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应用研究[D]. 杜俊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D]. 冉娅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以舞蹈为核心的民族美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课程为个案[D]. 夏志伟. 北京舞蹈学院, 2017(10)
  • [6]对初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D]. 程慧卿.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7]河北省中师转型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建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5(06)
  • [8]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 陈宗花. 河南大学, 2003(01)
  • [9]谈中师地理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J]. 朱云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 [10]谈中师的环境教育[J]. 何国树.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S2)

标签:;  ;  ;  ;  ;  

论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