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今年准备下乡

我区今年准备下乡

一、我区今年卫生下乡工作准备就绪(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高丽然[2](2018)在《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研究和总结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历史经验,使其服务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粮食急骤短缺,饥饿遍布全国。上海和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孤儿,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使这些孤儿度过难关,在周恩来总理的深切关怀下,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领导人乌兰夫将3000多名孤儿分批次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各个牧区抚养。经过淳朴的草原人民悉心照料,这些被草原人民称为“国家的孩子”们已茁壮成长并成为新一代草原建设者。现在“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不仅只是一个佳话,那些跨越民族的亲情、情同手足的团结情早已在大草原上生了根。它用最朴实、最有力的生命赞歌证明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调查研究方法,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坚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对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经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考察与分析。认为充分考察总结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这段历史,为新时代做好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德莉[3](2018)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加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作,同时也需要农村自我发展体制机制的调整优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不仅可以充分集聚农村公共资源,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也可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而充实乡村治理体制。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项制度、相关政策和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调和问题。具体看来,不仅包括农民土地权益、住房权益的有效维护,而且还涉及到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多种博弈问题。文章选择研究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主体间博弈问题,拟通过研究博弈机理、剖析具体案例和归纳问题困境,而后结合当地实际工作需求,为充分维护多方主体的利益和推进集中居住工作提供政策建议,构建具有龙泉驿区特色的多方共赢博弈对策。通过理论基础梳理和博弈机理分析,更加清晰地指明文章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在政府政策宣导和农民认知有限的背景下,面对集中居住动议、实践工作,农民等主体必然会进行讨价还价,形成非常典型的博弈现象。基于既有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以博弈论为切入视角,而后再结合“智猪博弈”模型和准“囚徒困境”模型,对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工作进行审视,总结归纳了多元主体博弈平台不成熟、信息不对称缺乏良好环境、地位不平等难以公平对话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发展等具体博弈困境。最后,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并对多元主体之间的博弈进行适度规制,文章尝试提出一种多方共赢、多元参与的博弈对策,主要通过构建博弈协商平台、畅通博弈信息传递、重塑平等博弈地位和完善博弈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构建。

马骞[4](2018)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文中提出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社会事务方方面面的意见,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自由便捷的表达。近年来教育领域重大舆情事件频出,一些片面的情绪化的观点、意见、甚至是谣言时常在各类媒介中迅速传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致使相关教育舆情难以消解,严重影响当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舆情工作,无论对于教育事业的政策运行过程、教育环境和谐稳定、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舆情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日益关注,成为热点。然而目前教育舆情相关研究并不成熟,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规范化的研究范式,这导致教育舆情缺乏共识性的分析思路和科学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相关成果也出现了一定同质化的现象。本研究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全年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主题、时间关联度、载体、话语倾向性、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了分类统计,通过对比研究法,尝试从实践中归纳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性,即多元性、广泛深刻性、情绪性、即时性与易逝性、周期性与反复性等,并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刺激教育舆情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以及专业化新闻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对教育舆情的影响方式,尝试梳理教育舆情工作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认为教育舆情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闻媒体机构、教育舆情监测机构等对象提出提高认识、动态治理、健全机制、紧密协作、加强研究等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遇媛媛[5](2017)在《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Y区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我国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实现教育公平,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相关政策,将实行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力争从2014年开始,用3-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的交流上。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它有利于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它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能有效解决择校热难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本文是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的视角下,研究具体县(区)域范围内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改革问题。通过访谈法对Y区领导教师主观真实想法做归纳整理,同时依据问卷调查法客观数据的分析,再通过利用叙事法详细讲述这些教师心路历程的两个真实鲜活的交流轮岗案例,以全面了解Y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现状,指出Y区教师交流轮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已出台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分析目前教师交流轮岗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县(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设计、执行、评价方面的改进建议。通过对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改革的研究,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也为今后实施教师交流轮岗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张晓明[6](2017)在《1963年衡水专区洪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衡水专区在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洪灾,其中1963年8月的洪灾为历史罕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群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洪灾概况及原因、洪灾中的政府与民众互动、救灾中出现的问题、救灾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集中于洪灾的雨情、水情、灾情情况梳理,并分析了此次洪灾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从防洪、救灾两个方面分析了洪灾中政府与民众的互动,认为其中呈现政府为主导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灾民生活困难、民工吃粮超标两方面分析了此次救灾工作中的问题,从灾后的生活大检查、差别救灾、支援天津救灾分析了救灾工作中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解决灾后民众生活困难的生活大检查活动,这是衡水专区的救灾工作中的亮点,成为其他专区学习的典范;第四部分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对此次救灾工作进行评价。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强国家、弱社会”状态,此次洪灾的救灾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认为应该加强社会性民间救济组织的力量,促进救灾主体多元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团体为辅助的救灾模式,同时强调水利建设、水利意识的重要性。

米格玛吉日嘎拉[7](2016)在《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时间循环”节目与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比较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的“时间循环”和内蒙古“蒙古奥顿”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的“时间循环”节目的2016年1月29日,2月4日,2月15日,2月22日,2月23日,2月24日纲要和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的“晚间新闻”节目的1月1,2,3,4,5,6日及2月18日至22日的节目,介绍了两国电台的基本状况和历史沿革,然后主要从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电视机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主要包括节目的特点、广播员、信息来源、节目质量及奖励体制等方面。另外还通过比较两国电视台,包括经济来源、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还有法律环境、社会影响的因素,以期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成两国电视节目的长期合作。蒙古国新闻历史是从学习模仿俄罗斯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起步的。本人正在研究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Ⅲ(蒙古新闻)通讯社“时间循环”新闻栏目与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栏目。蒙古与内蒙古新闻媒体的体系和运转方式是本论文的研究方向。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新闻MM(蒙古新闻)通讯社“时间循环”新闻栏目与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栏目的比较研究选题初衷:新闻节目在任何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新闻消息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载。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首先从比较两个媒体的新闻报道入手,探究蒙古国新闻报道的发展状况并且比较内蒙古的新闻报道,对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栏目和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时间循环”新闻节目进行了文本研究。研究蒙古国家公共电视新闻节目和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新闻节目的现状。

聂继红[8](2015)在《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掌国家政权,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内存在组织不纯及严重的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为了整顿党内组织不纯,从整体上提高党员水平,在1951年全党进行整风运动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发动了中国共产党自执掌全国政权以来,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运动。湖北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对湖北省整党运动进行了有准备、有组织、有计划的领导和开展,使这次整党运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首先对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概况作了客观叙述,然后按照整党运动的历史过程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论述,最后对湖北省整党运动的特点、意义、成效、经验、现实启示进行理论总结。除绪论外,正文共分为七章。绪论主要论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综述,对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界定。同时,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一章叙述了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概况。首先从全国全面开展整党运动的背景及湖北省整党运动前省内的组织状况和思想状况展开叙述。然后对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历史概况进行概述。第二章考察了“三反”运动中的整党工作。首先论述了“整党工作必须与‘三反’运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接着对湖北省结合“三反”运动继续进行整党工作的四个阶段进行叙述,最后对“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三反”运动中开展整党工作的经验教训给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以深刻的现实启示。反腐倡廉建设首先需要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大案、要案处理要敢于碰硬。反腐倡廉离不开群众的民主、有序参与和监督,但不能搞突击性的群众运动。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要以制度和法律作为重要保障,要常抓不懈。第三章考察了整编运动中的整党工作。首先阐述了县、区干部开展整编运动的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思想动员,解除顾虑;普遍检查,找出错误根源;评功表模,建党提干。其次阐述了乡村干部整编采用集训方法、发动代表发扬民主普遍提高干部思想觉悟,分清界限评功表模以提高乡村干部水平。最后对整编运动中开展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及经验进行了总结。整体来说,对县、区、乡干部的整党工作结合整编运动以较为温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民主参与的方式取得了提高党员干部的良好效果。第四章考察了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首先论述了农村整党工作与土改(复查)运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接着重点展开在土改(复查)运动中怎样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考察。最后在全文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土改(复查)中的农村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与经验。历史实践证明,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土地改革运动,既有利于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给我们以现实启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围绕促进农业发展为中心,要坚持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和民主参与,在群众的有序参与下不断改进、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五章考察了“新三反”运动中的整党工作。首先阐明“新三反”运动发动的背景,接着重点考察“新三反”运动中如何开展整党工作的过程,最后对“新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取得的成绩、不足与经验进行总结。“新三反”运动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其中所创造的通过群众来信打击官僚主义的方式是当前有效反对官僚主义的良好借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保证,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是根本途径。第六章考察了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首先阐明农村整党工作结合互助合作运动展开的必要性。接着重点考察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整党建党工作是怎样开展,最后总结了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整党工作的收获、不足与经验。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整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要围绕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中心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既促进了生产又整顿、教育、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效果。第七章对湖北省整党运动的特点、意义、成效、经验进行分析评价。湖北省整党运动的特点是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进行,有区别、有重点地依据客观实际进行整党,不同类型的单位各有不同的整党重点;整党运动有利于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恢复湖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这次整党运动,纯洁了党的基层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整党运动的经验是整党必须发动党内外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整党运动必须党委高度重视下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必须把思想建设作为整党运动的中心环节贯穿始终,整党运动要坚持整党与建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加强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得出两点研究结论:从严治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依靠法律作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根本保障。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有深刻的现实启示:要始终严格抓好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要树立制度权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反腐倡廉建设要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有序民主参与;坚持依法执政,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常抓不懈。

吴云峰[9](2014)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以及根据地卫生条件落后,人口流动等因素,根据地存在各种疫病流行的情况。为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群众施诊施药,开展防疫工作,招募优待医务人员,成立民众医院和医疗合作社,培训地方医疗技术人员,宣传卫生知识,改变不良陋习。华北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是中西医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廉价医疗,坚持公益性,注重疾病预防,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根据地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提高了军队的健康水平,融洽了党政军民关系。

谢忠强[10](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我区今年卫生下乡工作准备就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区今年卫生下乡工作准备就绪(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相关专着
        2.期刊论文
        3.报刊
        4.影视文艺作品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1.论文创新点
        2.研究条件
        3.拟解决的问题
    (五)基本概念界定
        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2.“三千孤儿”
        3.“国家的孩子”
二、出现“三千孤儿”的历史背景
    (一)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1.全国受灾情况
        2.内蒙古地区受灾情况
    (二)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1.整风与反右派斗争运动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三、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经过
    (一)接收“三千孤儿”的政策制定
        1.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向内蒙古党委递交《关于1960年移入婴儿计划的请示》
        2.内蒙古党委对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关于1960年移入婴儿计划的请示》的批复
        3.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向内蒙古党委递交《1960年移入儿童工作具体计划》
        4.内蒙古党委对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关于1960年收容并入儿童工作的具体计划》的批复
    (二)安置“三千孤儿”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的进行
        2.中期推进工作的进展
    (三)安置“三千孤儿”后的成效
        1.张凤仙和她的六个儿女
        2.民政助理包凤英
        3.有抱负的青年华昆
        4.“三千孤儿”当事人的采访报道
四、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一)为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树立典范
    (二)为不断加强和巩固新型民族关系提供良好借鉴
    (三)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榜样
    (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3)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理论基础及述评
    2.1 博弈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社会冲突理论
    2.4 协作治理理论
    2.5 理论述评
3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机理
    3.1 博弈主体
    3.2 博弈模型
    3.3 博弈策略
4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案例
    4.1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历程
    4.2 博弈失败——S镇D村案例分析
    4.3 博弈成功——B镇S村案例分析
    4.4 案例经验及启示
5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困境
    5.1 多元主体博弈平台不成熟
    5.2 信息不对称缺乏良好环境
    5.3 地位不平等难以公平对话
    5.4 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发展
6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对策
    6.1 构建博弈协商平台
    6.2 畅通博弈信息传递
    6.3 重塑平等博弈地位
    6.4 完善博弈保障机制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附录2 调研访谈提纲及内容节选
附录3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民集中居住相关文件节选

(4)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舆情研究文献综述
        1.2.2 教育舆情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2.1 关于舆情
        2.1.1 舆情的定义
        2.1.2 舆情与舆论
        2.1.3 网络舆情
        2.1.4 舆情与新闻报道
    2.2 关于教育舆情
        2.2.1 教育舆情的内涵界定
        2.2.2 教育舆情的组成要素
第三章 教育舆情分布统计与内容分析——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样本
    3.1 多维度分类及其分布统计
        3.1.1 主题类别
        3.1.2 样本的时间分布统计
        3.1.3 载体分类及分布统计
        3.1.4 话语情绪特点分布统计
        3.1.5 样本影响力
    3.2 分布统计分析
        3.2.1 教育管理类频次高政策法规类影响大
        3.2.2 新闻媒体重渐进社交媒体多突发
        3.2.3 教育舆情话语情绪平衡健康
        3.2.4 全国性传统媒体和地方性传统媒体在统计中的优势领域
    3.3 教育舆情热点
        3.3.1 不同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热点信息
        3.3.2 教育舆情热点关键词
第四章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点
    4.1 教育舆情的特性
        4.1.1 教育舆情的多元性
        4.1.2 教育舆情的广泛深刻性
        4.1.3 教育舆情的情绪性
        4.1.4 教育舆情的即时性与易逝性
        4.1.5 教育舆情的周期性与反复性
    4.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两种议程设置
        4.2.1 议程设置理论与适用性简述
        4.2.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专业媒体议程设置和网民议程设置
    4.3 对研究样本局限性与科学性的思考
第五章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5.1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困境
        5.1.1 教育舆情工作的被动滞后
        5.1.2 对教育舆情工作认识存在不足
        5.1.3 处理负面的教育舆情难题手段不足
        5.1.4 教育舆情研究规范尚未成熟
    5.2 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5.2.1 充分认识转变态度积极引导教育舆情
        5.2.2 将动态治理思维贯穿教育舆情工作全过程
        5.2.3 健全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机制科学引导教育舆情
        5.2.4 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全社会的协作联系
        5.2.5 加强教育舆情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Y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制度改革
        (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三)优化资源配置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现状调查-以Y区为例
    一、Y区教师交流轮岗现状调查
        (一)Y区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二)调查概述
        (三)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四)访谈调查材料统计
        (五)Y区交流轮岗教师典型案例
        1. 绽放的青春——记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农村从教路
        2. 因为爱,他选择坚守——记支教教师唐老师的一天
    二、Y区教师交流轮岗存在问题
        (一)人员选派不尽合理
        (二)交流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三)交流轮岗教师作用发挥有限
        (四)交流轮岗教师待遇落实不到位
        (五)日常生活有困难
        (六)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
第二章 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一、Y区现实情况分析
    二、政策因素
    三、学校因素
        (一)物质保障不到位,交流教师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交流学校不重视,交流教师没有施展的空间
    四、教师自身因素
        (一)生活焦虑,有后顾之忧
        (二)交流时间短,工作不安心
        (三)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章 完善改进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议
    一、制度设计阶段
        (一)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制度目标
        (二)规范制度要求,确保交流轮岗工作顺利实施
        (三)适时颁布相关法律,体现依法治教
        (四)充分调研当地情况,提倡因地制宜
        (五)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统筹管理
    二、制度实施阶段
        (一)各级教育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二)各类学校树立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品格道德修养
    三、制度评价阶段
        (一)改革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落实待遇政策,激发教师动力
        (三)定期督导检查,不断总结经验
        (四)树立典型事迹,加强宣传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历

(6)1963年衡水专区洪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4 创新点、难点
    5 地域范围界定
第1章 1963 年衡水专区洪灾概况及其原因
    1.1 衡水专区河流概况
    1.2.“63·8”洪灾概况
        1.2.1.猛烈且集中地降雨
        1.2.2 境内各河来水情况
        1.2.2.1“63·8”洪水特点
        1.2.2.2 滏阳河来水
        1.2.2.3 滹沱河来水
        1.2.2.4 漳河来水
        1.2.2.5 石津渠来水
        1.2.3 范围广且重的灾情
        1.2.3.1 与1956年洪灾灾情的对比
        1.2.3.2.各县进水情况
        1.2.3.3 衡水专区农业、农村受损情况
    1.3 灾害原因
        1.3.1 自然原因
        1.3.2 社会原因
第2章 防汛、救灾过程中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2.1 民众防汛、抗洪意识不足与政府思想动员
    2.2 政府支持与民众积极参与
        2.2.1 政府建立防汛组织
        2.2.2 民众积极参与防汛工作
    2.3 政府救助为主,民众自救为辅的灾中紧急救援
        2.3.1 衡水专区政府灾中救援
        2.3.2 灾民自救
        2.3.3 各地政府支援
    2.4 政府主导、灾民配合相互合作的生产性灾后救助
第3章 衡水专区救灾工作中的问题及特点
    3.1 衡水专区救灾工作中的问题
        3.1.1 生活救济中物资处置不合理
        3.1.2 基础设施恢复中民工粮食补助不足
    3.2 衡水专区救灾工作的特点
        3.2.1 最先推行“生活大检查”
        3.2.2 差别救灾
        3.2.3 支援天津专区救灾
第4章“63·8”救灾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4.1 救灾工作的经验
        4.1.1 临时性救济与生产自救的有效结合
        4.1.2 贯彻统一的指挥
        4.1.3 加强思想教育
        4.1.4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4.2 救灾工作的教训
        4.2.1 缺乏防灾意识
        4.2.2 存留边界水利纠纷
        4.2.3 忽视管理制度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时间循环”节目与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初衷
    (二) 两家电视台的基本状况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新闻MM(蒙古新闻)通讯社发展状况(自2010至2015)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的产生及发展状况
    (三) 两家电视台节目的发展沿革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的MM(蒙古新闻)通讯社的新闻节目的发展沿革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的“晚间新闻”节目的发展沿革
    (四) 文献综述
        1. 对“时间循环”节目做研究的情况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栏目的研究情况
一、两档电视节目的比较研究
    (一) 关于节目特点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新闻的特点研究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的“晚间新闻”的特点
    (二) 关于节目的广播员
        1. 关于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的“时间循环”新闻节目的广播员
        2. 关于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的广播员
    (三) 关于节目的信息来源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时间循环”新闻节目的信息来源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的信息来源
    (四) 关于节目质量及奖励体制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的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及奖励体制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的“晚间新闻”节目的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及奖励体制
二、两家电视机构的比较研究
    (一) 经济来源对比
        1. 关于蒙古国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
        2. 关于内蒙古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
    (二) 关于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如何聘用有专业技能的记者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栏目如何聘用专业记者
        3. 蒙古国的新闻媒体人员社会保障情况
        4. 内蒙古电视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保障情况
    (三) 法律环境对比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蒙古新闻)通讯社的法律环境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的法律环境
    (四) 社会影响对比
        1.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的MM(蒙古新闻)通讯社的观众影响力
        2.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
        3. 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的MM(蒙古新闻)的范围,分布,观众人数
        4. 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新闻收视率及观众的数量
三、关于内蒙古电视台和蒙古国电视台的合作
    (一) 两家电视台合作的可能性
    (二) 两家电视台合作的前景及建议
四、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M (蒙古新闻)通讯社的最新动态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8)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1951-1954年整党运动发动原因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1951-1954年整党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1951—1954年整党运动的效果及影响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1951—1954年整党运动的经验教训的相关研究
        (五)建国初期反腐败、反官僚主义、廉政建设等问题的专题研究
    三、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界定
        (一)整风、整党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整风运动与整党运动的关系
        (三)整党运动与整党工作的相互关系
        (四)政党、执政党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五)整党运动与其它相关运动的关系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五、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概况
    一 全国开展整党运动的背景及其中央部署
        (一)全国开展整党运动的背景
        (二)中共中央对全国开展整党运动的部署
    二、湖北省整风运动:整党运动的前奏
        (一)整风运动的背景
        (二)湖北省整风运动的展开
    三、整党运动前湖北省党内的组织状况和思想状况
        (一)建国初期党内的组织状况
        (二)整党运动前党内的思想状况
    四、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历史概况
        (一)湖北省开展整党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二)从城市到农村结合各项中心任务开展整党运动的概况
第二章“三反”运动中的整党工作
    一 整党工作必须与‘三反’运动相结合”
        (一)“三反”运动在湖北的初步展开
        (二)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开展整党工作才能把党整顿好
    二、湖北省结合“三反”运动继续进行整党工作
        (一)初始阶段:发动群众,民主检查
        (二)高峰阶段:组织队伍,全力追剿
        (三)处理阶段:实事求是,定案追赃
        (四)总结阶段:民主建设,复查处理
    三、“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与经验
        (一)“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成效
        (二)“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不足
        (三)“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经验
第三章 整编运动中的整党工作
    一 县、区干部整编
        (一)思想动员,解除顾虑
        (二)普遍检查,找出错误根源
        (三)评功表模,建党提干
    二、乡村干部整编
        (一)采用集训方法普遍提高干部思想觉悟
        (二)发扬民主开展三查进行乡村干部整编
        (三)分清界限评功表模以提高乡村干部水平
    三、整编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及经验
        (一)整编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成效
        (二)整编运动中整党工作的不足
        (三)整编运动中整党工作的经验
第四章 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
    一 农村整党工作与土改(复查)运动的结合
        (一)结合土改运动进行整党的初整
        (二)结合土改复查运动去整党,才能达到整党的效果
    二、土改(复查)运动中的整党建党工作
        (一)在土改运动中做好整顿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工作
        (二)结合土改复查运动继续幵展整党建党工作
    三、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与经验
        (一)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的成效
        (二)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的不足
        (三)土改(复查)运动中农村整党工作的经验
第五章“新三反”运动中的整党工作
    一“新三反”运动发动的背景
        (一)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指示》
        (二)湖北省党内存在着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现象
    二、“新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开展
        (一)湖北省委对开展“新三反”运动的部署和要求
        (二)湖北省“新三反”运动的展幵
    三、“新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取得的成绩、不足与经验
        (一)“新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取得的成绩
        (二)“新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新三反”运动中整党工作的经验
第六章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
    一、农村整党工作结合互助合作运动展开
        (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二)农村整党工作与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
    二、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整党建党工作的开展
        (一)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教育、培养、训练党员干部
        (二)整顿互助合作组织以纯洁党的组织
    三、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整党工作的收获、不足与经验
        (一)互助合作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收获
        (二)互助合作运动中整党工作的不足
        (三)互助合作运动中整党工作的经验
第七章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分析评价
    一 整党运动的特点
        (一)结合各项运动和中心任务进行
        (二)有区别、有重点地依据客观实际进行整党
        (三)不同类型的单位各有不同的整党重点
    二、整党运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为恢复湖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有利于形成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民主平等的社会风气
    三、整党运动的成效
        (一)纯洁了党的基层组织
        (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
    四、整党运动的经验
        (一)整党运动必须发动党内外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
        (二)整党运动必须党委高度重视下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三)整党运动必须把思想建设作为整党运动的中心环节贯穿始终
        (四)整党运动要坚持整党与建党相结合的方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华北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病的流行及原因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措施
    (一) 为群众施诊施药
    (二) 开展防疫工作, 预防流行病
    (三) 招募优待医务人员
    (四) 成立民众医院和医疗合作社
    (五) 培训地方医疗技术人员
    (六) 宣传卫生知识, 改变不良陋习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
    (一) 中西医合作交流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
    (三) 廉价医疗, 坚持公益性
    (四) 注重疾病预防
    (五) 加强对医务工作的监管
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
    (一) 改变了根据地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
    (二) 提高了军民的健康水平
    (三) 融洽了党政军民关系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我区今年卫生下乡工作准备就绪(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2]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研究[D]. 高丽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3]成都市龙泉驿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间利益博弈研究[D]. 王德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4]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D]. 马骞. 西北大学, 2018(01)
  • [5]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Y区为例[D]. 遇媛媛. 鲁东大学, 2017(01)
  • [6]1963年衡水专区洪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D]. 张晓明. 河北大学, 2017(10)
  • [7]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时间循环”节目与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比较研究[D]. 米格玛吉日嘎拉.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8]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D]. 聂继红. 武汉大学, 2015(07)
  • [9]华北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J]. 吴云峰.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0]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我区今年准备下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