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的诊治

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的诊治

一、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瞻[1](2021)在《通过对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比较预测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内食管胃交界部肿瘤的发病率很高,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位于胃和食道的相交处,在消化功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胸外科与普通外科对其都有一定的研究,随着平均年龄的不断增加,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患者的数量也随之明显上升,因此食管胃交界部肿瘤应当与食管癌和胃癌相区分,不能将其一概而论[1]。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患者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2],由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手术的相对复杂,所以手术后常合并各种并发症,并发症也与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3],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与并发症的有无有很大的关系[4]。目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在患者行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手术之后,迅速预测该患者发生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概率,从而能让临床医生不仅仅通过经验预测,而是有理论依据的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5],改变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高发的现状及改善患者不良预后的结局。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至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文献调研,明确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并发症的类型以及目前影响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通过统计分析,构建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模型的精确度及敏感度,建立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相关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软件,应用于临床预测分析。结果:(1)一共收集202名在我院普通外科同一治疗组行手术治疗的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患者,其中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有20名,阳性率达9.9%。(2)通过文献调研得到影响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等),对这些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符合P<0.25。(3)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坚持样本的准确度:86.9%、灵敏度:14.3%、特异度:96.2%。(4)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三层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坚持样本的准确度:91.8%、灵敏度:71.4%、特异度:94.4%。(5)通过绘制ROC曲线我们得到,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略有胜出。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性别、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手术时间、远处转移,是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预测变量;第二,低蛋白血症为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人工神经网络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曹凡[2](2021)在《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胰腺解剖,胰腺癌发生、进展、转移的观念更新及胰腺癌手术方式演变及面临的争议问题的学习、总结,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建立以肿瘤切除原则加细则的胰头导管腺癌 R0+根治性切除(R0+radical pancreatodudenectomy,R0+-RPD)的手术策略及手术流程。2.通过 R0+-RPD 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tandard pancreatodudenectomy,SPD)在围术期及预后相关指标的比较,对R0+-RP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做出评价。[方法]1.对当前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热点和争议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本研究团队的临床实践结合,对R0+-RPD手术的策略和步骤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2.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四病区付必莽医师团队在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9例患者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组),35例患者于2017年7月-2019年5月行R0+根治性切除术(R0+-RPD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手术方式作出评价,要观察的病史资料包括:①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A199。②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是否联合血管切除。③术后观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胰瘘、胆瘘、出血、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腹腔感染]、围术期死亡率。④病理情况:R0切除率、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阳性率(lymph nodes ratio,LNR)、肿瘤大小、TNM分期。⑤预后指标:是否术后化疗、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上述病史资料,以评价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结 果]1.R0+-RPD组和SPD组在年龄、性别、BMI、CA199这些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9、0.149、0.115、0.094)。2.对于术中观察指标,R0+-RPD组由于要切除原发病灶、包括区域淋巴结、神经、血管、系膜等软组织,对手术范围的广度、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导致R0+-RPD组更多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7、0.035)。术中输血量和是否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病例数所占比例的差异在本研究的两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136,P=0.589)。3.包括术后住院时间、胰瘘、胆瘘、术后出血、DGE、腹腔感染、总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在内的术后观察指标在R0+-RPD和SPD两组病例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值分别为 0.430、0.885、0.577、0.783、0.558、0.778、0.931、0.905、0.312、0.414、0.729、1.000)。4.术后病理检查指标的比较中R0+-RPD组清扫淋巴结数量为21.31±6.539枚、SPD组为14.69±8.26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两组在标本切缘R0状态、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上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1.000、0.518、0.857、0.334、0.575、0.786)。5.R0+-RPD组和SP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0.0%和44.8%,有统计学差异(P=0.033)。R0+-RPD组和SPD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0个月,15.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5.5%;2年生存率分别为20.0%,13.8%。两组病例在术后是否接受化疗的人数比例和生存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61和 0.052)。[结 论]1.R0+-RPD手术策略在胰头导管腺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是可实现的并且是安全的,但由于涉及除原发病灶之外的区域淋巴结清扫、神经和系膜切除、动脉鞘的剥离,因此R0+-RPD手术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因此建议在积累一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量的基础上由专科团队或中心开展。2.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R0+-RPD手术策略要求更高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利于针对阳性淋巴结和潜在阳性淋巴结,高复发风险区域的神经、血管、系膜组织的切除。3.R0+-RPD手术策略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无异,且R0+-RPD手术策略的局部复发转移率低。因此,R0+-RPD手术策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短期疗效满意。

王建[3](2021)在《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4.8%),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止血,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8.7%),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1.7%),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9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9.1%(9/23),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2例(52.2%),高估2例(8.7%)。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4-55月)。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积极采取切除的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近期效果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做为首选术式,但是远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目的对比三种塑料胆管支架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由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1例,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随访临床疗效、并发症,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三种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入组患者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76),支架中位通畅时间(p=0.101)、90天内支架梗阻率(p=0.589)、围手术期死亡率(p=1)三组术式无明显差异。三组支架的2周内发热率(p=0.003)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三组术式在中位年龄、90天再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患者的2周内发热率低于其他两组,我们应将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作为首选置入方式。当然,此研究局限于入组人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程海超[4](2021)在《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rimary tumor of the duodenum,PTD)患者的病例信息,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旨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1年0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通过电话随访和病历查阅的方式,获得远期生存情况。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研究共包括88例PTD患者,其中47例男性(53.4%)和41例女性(46.6%),总体的平均年龄为57.22岁。2.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占64.8%),腹痛(占42.0%),腹胀(占37.5%)和恶心(占25.0%)。3.肿瘤发生部位在球部17例(19.30%),降部49例(55.70%),降部水平部8例(9.10%),水平部12例(13.60%),升部2例(2.30%)。最终的组织病理学显示间质瘤35例(39.80%),腺癌32例(36.40%),淋巴瘤3例(3.40%),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8.00%),其他病理类型11例(12.5%),分别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错构瘤1例,神经鞘瘤1例,腺瘤样增生4例,绒毛-管状腺瘤4例。88例手术方式包括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局部切除术和4例内镜下治疗。4.间质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7.1%、91.4%,腺癌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75.5%、65.6%,神经内分泌肿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均为85.7%,3例淋巴瘤1年生存率为33.3%,其他少见类型肿瘤未出现死亡病例。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PT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易被忽视。2.PTD以间质瘤和腺癌多见,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应采取辅助靶向等治疗来提高预后生存;相对于间质瘤患者,腺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5.6%,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3.PTD患者多数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胃镜和CT等辅助检查时诊断PTD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提高术后生存。

王英明[5](2020)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目的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低,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2%6%。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比较特殊:胰腺的位置较深,充分暴露比较困难,导致手术视野局限,又与重要大血管、器官毗邻,且由于小儿胰腺血管纤细并对手术创伤性侵袭耐受性差等特点,因此小儿胰腺肿瘤切除需要更加精准安全,本文旨在研究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行上腹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术前模拟肿瘤切除,术中辅助指导;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等。结果数字化三维重建结果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毗邻关系,基于个性化模型虚拟手术,实现精准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肿瘤中2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2例位于胰体尾。手术时间为150360min,平均27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m L,最少出血量为5 m L,输血率40%(2/5),5例患儿均成功切除肿瘤,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基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创建数字化胰腺三维模型,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毗邻关系,然后对三维模型进行分析与深度处理,还能进一步评估腹腔动脉系统与门静脉系统的分支解剖变异情况,术前制定最佳手术方案,虚拟手术,提高了胰腺肿瘤的可切除率以及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第二部分小儿胰腺肿瘤18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小儿胰腺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胰腺肿瘤病儿18例的临床资料。18例病儿均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胰腺囊实性包块。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方式。结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肿瘤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1例,胰体尾+脾切除6例。18例病儿术后随访至今,除1例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病儿术后死亡外,其余未见异常。结论小儿胰腺肿瘤临床上较罕见,国际性的联合研究较少,小儿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仍处于继续探索阶段。通过本研究调查,我们认为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母细胞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同,手术治疗为小儿胰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陈东杰[6](2020)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对胰头癌的围术期安全性及近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1.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至2019年06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共计184例病人临床资料。2.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及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通过SPSS 24.0对两组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两组间的混杂因素,对于匹配后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围术期结果、病理结果。3.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及预后影响。结果:1.经筛选后总共纳入133例患者。经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成功匹配了OPD组与LPD组各43例。匹配前,LPD组与OPD组患者软质胰腺占比、两者肿瘤直径在两组间分布不均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两组间相关变量无统计学差异。2.围术期结果方面:倾向性评分匹配前,LPD组对比OPD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匹配后,LPD组比OPD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仍有优势。匹配后LPD组系统性系膜切除Level 2、Level 3的占比较OPD组少(9.30%vs 34.88%)、(4.65%vs 1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D组与OPD组在手术时间、术后ICU时间、再手术率、术后30天死亡比例、总体并发症、B/C级术后出血、B/C级胰瘘、B/C级延迟胃排空、术后感染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理结果方面,LPD组与OPD组肿瘤T分期、获取淋巴结总数、淋巴结阳性数、切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匹配前,LPD和OPD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0和22.5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时间[风险比(Hazard ratio,HR)]=2.073,P<0.05)、T分期(HR=1.572,P<0.05)、再手术(HR=2.348,P<0.05)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经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仅N分期(HR=2.182,P<0.001)为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D在技术上是安全的、可行的,并且与OPD相比可以实现相当的长期生存。腹腔镜技术可以完成胰腺系膜的切除,以获得R0切除,达到与开腹一致的效果,但该技术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黄浩然[7](2020)在《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路吻合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为探索理想的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01月至2019年02月在赤峰市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近端胃癌并行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通路吻合(Double tract group,DT组),对照组行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 group,EG组),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选取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共5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癌症核心QLQ-C30量表及胃癌QLQ-STO22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其中DT组31例,EG组33例,但DT组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完成随访被排除,EG组有2例因经济原因、1例因车祸外伤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被排除,最终共纳入60例患者进行研究,DT组和EG组各30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1)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病例资料及术前的饮食、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DT组的手术时间较EG组延长(202.83±15.12 vs 168.16±13.38min,t=9.403,P<0.000),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117.33±26.25 vs 127.00±28.67ml,t=-1.362,P=0.178)、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个数(39.83±6.97 vs 39.27±7.32个,t=0.307,P=0.760)、术后首次进食时间(6.83±0.84 vs 6.93±1.01,t=-0.417,P=0.678)、术后住院时间(13.17±1.66 vs 13.37±1.77d,t=-0.451,P=0.654)各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比较:DT组在术后1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EG组(6.7%vs 26.7%,χ2=4.32,P=0.038);两组在切口感染(3.3%vs 3.3%,P=1.000)、吻合口出血(0%vs 3.3%,P=1.000)、吻合口瘘(0%vs 3.3%,P=1.000)、术后梗阻(0%vs 0%,P=1.000)、术后胃排空障碍(0%vs 3.3%,P=1.000)、吻合口狭窄(0%vs 3.3%,P=1.000)各单项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3%vs 16.7%,χ2=1.667,P=0.197)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T组在术后3月、6月、12月的饮食恢复情况与营养指标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各方面明显优于EG组(P<0.05)。(5)生命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仅在QLQ-C30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情绪功能领域以及QLQ-STO22量表中的反流、疼痛、饮食受限、焦虑领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各时间点的总体健康状况和情绪功能、反流、饮食受限、疼痛、焦虑、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各领域评价均优于EG组(p<0.05);另外DT组多数患者在12月的评价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过术前水平,而EG组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双通路吻合技术在近端胃切除根治术中安全可行,相较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而言,虽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延长,但并不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具有明显的抗反流效果,同时具有术后饮食与营养恢复好、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近端胃切除后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刘志伟[8](2020)在《手辅助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治疗老年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我国老年性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手术治疗方案有较多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手辅助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治疗老年AEG的近期效果。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治疗AEG的微创性、可行性、安全性等近期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经腹膈肌裂孔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的部分SiewertⅡ型和SiewertⅢ型病例,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08例,其中传统开腹AEG根治术(对照组)42例,手辅助腹腔镜AEG根治术(观察组)6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炎症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随访情况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为70.19±5.34岁,观察组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70.62±5.04岁,在年龄、男女比例等资料均衡性检验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两组病例TNM分期、Siewert分型、肿瘤大小、体质指数(BMI)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腹部感染3例、吻合口瘘2例,反流性食管炎9例,肠梗阻3例,并发症对症治疗后治愈或缓解;观察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12例,对症治疗后治愈或缓解。两组并发症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肛门排气、进食流质、拔除腹腔引流管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及表3)。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淋巴结阳性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HALS组患者术后第3天WBC(白细胞)、术后第3天CRP(C反应蛋白)、术后第3天PCT(降钙素原)水平低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内的无瘤生存率及死亡率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结论】1.手辅助腹腔镜AEG根治术与传统OS根治术的近期疗效相当。2.手辅助腹腔镜AEG根治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微创优势,并发症少,手辅助腹腔镜AEG根治术安全、可行,是一种实用的微创技术。3.手辅助腹腔镜(HALS)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操作简易、手术难度低、团队要求低、腔镜设备要求低,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孙永辉[9](2020)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于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随访对比研究极少。本课题在对比分析两种术式一般分析指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两种术式术后病人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自2014年01月至2019年01月于我院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一般资料。同时,密切随访纳入病例的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体重的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使用EORTC QLQ-C30进行生活质量评估;使用NRS 2002进行营养筛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DPPHR术与PD术相比,在手术时间(478.39±160.88比600.09±140.72,P<0.001);住院时间(25.42±12.42比31.37±12.38,P=0.034);住院花费(9.34±3.19比12.82±4.75,P<0.001);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6.5%比36.8%,P=0.004);术后脂肪肝(9.7%比31.6%,P=0.041);术后1年时的体重变化(4.03±4.42比1.04±2.11,P<0.001);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32.3%比64.9%,P=0.003)。术后1年时的评分量表随访结果:疲倦评分(4.66±8.97比9.75±12.26,P=0.029);腹泻评分(2.15±11.97比15.20±20.96,P<0.001);总体健康状况(94.89±7.03比88.45±10.77,P=0.001)。在上述这些分析指标方面,DPPHR术在统计学上明显优于PD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PPHR术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住院周期短、花费低。且DPPHR术在能获得与PD术相同手术效果的情况下,具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生活质量更高,营养状况更好等优势。在治疗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胰头部良性、交界性甚至低度恶性肿瘤时,能够使患者更大程度的获益,相比于PD手术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有效的手术方式。

赵丹[10](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二、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对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比较预测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Logistic回归模型
    2.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原理
    2.2 Logistic回归模型与医学的结合应用
第三章 人工神经网络
    3.1 人工神经网络主要特点
    3.2 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原理
    3.3 人工神经网络与医学的结合应用
第四章 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
    4.1 病例数据和处理手段
    4.2 结局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概述
    一、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原则
    二、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细则
    三、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手术策略的建立
第二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应用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可切除性评价标准的胰腺癌新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
    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的胆道支架引流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基金资助
个人简历
致谢

(4)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设备及材料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增强CT检查方法
        3.2 增强CT检查影像参数
        3.3 三维重建方法
        3.4 手术方法
    结果
        1 上腹部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
        2 Hisense CAS三维重建优势
        3 手术与病理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儿胰腺肿瘤 18 例临床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2.2 手术方法
    结果
        1 手术结果
        2 病理结果
        3 治疗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手术主要流程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分级指标
    2.3 倾向性评分匹配性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与术后反流诊治原则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手辅助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治疗老年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手术前评估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
        2.6 术后临床观察指标
        2.7 数据整理
        2.8 统计分析方法
        2.9 随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
综述 食管胃交界腺癌流行病学与病因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9)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研究设计
        1.5 相关定义
        1.6 随访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2.术后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3.QLQ-C30 量表分析比较
讨论
    1.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
    2.一般资料差异的探讨
    3.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的探讨
    4.术后营养状况的探讨
    5.术后生活质量差异的探讨
    6.研究的局限性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对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比较预测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D]. 陈子瞻.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D]. 曹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D]. 程海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D]. 王英明. 青岛大学, 2020(01)
  • [6]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研究[D]. 陈东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D]. 黄浩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手辅助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治疗老年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D]. 刘志伟. 暨南大学, 2020(03)
  • [9]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D]. 孙永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