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试验

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试验

一、谈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杰[1](2019)在《多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光场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涡旋光束是一种包含独特相位结构和新颖拓扑特性的特殊光场,在波前相位中含有与方位角相关的连续螺旋状相位因子,奇点处强度为零且呈暗斑分布。由于多个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n,OAM)的涡旋光束叠加产生的复合光场中包含不同取值的拓扑荷数和多样化的相位分布,能够传输多路信号提高通信容量,并具有保密性,使其不仅在微观粒子捕获和操控、光学扳手、光学镊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在通信编码和信息传输处理等方面也有着诱人的前景,因此,对涡旋光束叠加产生的形态及演变规律的探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光场分布特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涡旋光束的基础理论。理论推导了光学涡旋中相位梯度、轨道角动量以及单个光子能量,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备特殊螺旋状涡旋光束的方法,分析了拉盖尔-高斯(L aguerre-Gaussian,LG)涡旋光束的相位、光强以及螺旋谱分布特征。2、共轴条件下,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理论和仿真分析。推导了两个和三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共轴叠加时外侧奇点的角向解以及相位内外侧扇叶片决定因子,总结了多个涡旋光束共轴叠加传输一定距离后相位和光强分布规律。3、离轴条件下,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理论和仿真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离轴参量下两个涡旋光束叠加的光场变化情况,对比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涡旋光束叠加的相位、光强以及干涉结果,得出了离轴参量对光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共轴条件下,多个涡旋光束叠加会产生复杂的光斑结构,相位和光强分布均存在规律性,利用其分布可检测拓扑荷数;在离轴条件下,多个涡旋光束叠加形成的光斑结构会随着离轴参量的不同发生横向移动,离轴参量越大,横向移动速度越快,但净拓扑荷数不会改变。这不仅对今后研究复杂涡旋结构以及检测涡旋光束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微观粒子捕获和操纵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高春嘉,齐波,高原,韩昊,李成榕[2](2019)在《大尺寸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电场非接触式测量的光学传感器》文中提出油纸绝缘结构可靠的绝缘设计对保证电力变压器乃至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其设计可靠性主要依靠电场仿真计算及简易等效模型下的电场实测校验。对于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等大尺寸复杂结构,现有的电场测量手段无法有效应用,难以获得复杂结构内空间电场/电荷特性,对其绝缘设计和校核提出了挑战。基于Kerr电光效应,研发一种可用于大尺寸油纸绝缘结构内部空间电场测量的小型化传感器及相应的测量系统。该传感器内部采用多反射结构有效减小了器身尺寸,并显着提升了测量灵敏度,采用聚砜非金属材料降低了传感器的引入对待测电场的影响,定制化光学元件及合理的内部结构设计保证了其结构的小型化。利用平板电极,对所研制传感器的关键技术性能参数进行试验标定。利用所研发传感器,针对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大尺寸模型,进行直流电压模型内部油中空间电场特性的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直流电压下,无论正负极性,随着加压时间的延长,内侧油道油中电场逐渐增加,最大增幅可达118.8%;中间油道同样逐渐增加,但达到稳态时间更短,增幅更小;外侧油道油中电场逐渐降低,最大降幅可达75.0%。该空间电场非接触式光学传感器可为进一步研究油纸绝缘空间电场和电荷分布特性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冯紫芬[3](2017)在《基于多模态轨道角动量的无线信道编译码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频谱资源的匮乏已经变成了制约无线通信业务扩展的一个阻碍,许多为了改善频谱资源利用率的技术也被人们相继提出,其中携带OAM的涡旋电磁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频谱资源问题的新方向。涡旋电磁波具有螺旋形的波形结构、各模态相互正交,可实现多路信息同一频点同时传输,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由于多个模态的涡旋电磁波同时传输会出现模式串扰等问题降低系统性能,考虑在OAM通信系统中引入信道编码相关技术来提高系统性能。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OAM通信系统的特性,对具有OAM的通信系统与信道编译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将信道编译码应用在OAM通信系统的办法,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针对OAM的相关概念、产生方法及信道编译码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为将信道编译码技术应用到OAM通信系统中建立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对产生OAM的几种方式进行了总结,选择一种合适的产生涡旋电磁波的方法来建立相应模型。这一部分为本论文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建立基于圆形阵列天线的OAM通信系统,对此系统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推导。OAM通信系统可通过具有多个阵元的圆形阵列天线进行构建,利用控制各个阵元之间馈电的相位差来改变空间能量分布从而实现不同模态的涡旋电磁波的产生。并对其在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同轴传输情况的容量进行了推导。通过实验证明,当发送天线阵列与接收天线阵列数目相同,且构造的子信道数目相同的情况下,OAM通信系统与MIMO通信系统的容量相同。MIMO可构建的信道数目是有限的,OAM通信系统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无数条子信道在同一频点上的同时传输。当OAM构建的子信道数目逐渐增加时,OAM的信道容量会大于MIMO系统。同时,通过对不同的调制方式下系统的误码率进行分析与比较,了解系统的相关性能。(3)针对OAM在无线通信中由于串扰、发散等问题引起的系统性能降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将信道编译码引入到OAM通信系统中,改善系统性能。本文首先采用经典的RS码作为短码方案将其引入到OAM通信系统中。在实验证明信道编译码能够有效降低系统误码率之后,考虑到未来大容量通信的发展趋势,将LDPC码应用在OAM通信系统长码的编译码中。通过仿真对LDPC码在Gallager、Mackay、QC-LDPC三种不同检验矩阵构造法下的码性能进行分析,选择最优编码方案,并结合PEG算法对检验矩阵进行优化,增加围长,提高码性能。同时对BP、MS译码算法下的码性能进行了比较,选取合适的译码算法作为LDPC码的译码方式。对于不同信噪比、码长、码率和译码迭代的次数对OAM系统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结合近几年提出的新型Polar码,搭建了基于Polar码的OAM通信系统模型,这为今后OAM在无线通信中的具体应用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朱宗旺[4](2017)在《油纸绝缘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换流变压器的绝缘设计一直是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结构的设计,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电场仿真分析。但是,电场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缺乏有效的变压器油中电场实测数据的验证。密闭空间中的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电场的测量技术研究一直是难点。目前,尚且没有设备或传感器可以导入充油密闭设备内部开展电场测量。因此,本文开展了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技术的研究,以期为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结构的自主优化设计、仿真方法的校验以及故障后的事故分析提供帮助。本文通过光纤导入的方式,利用克尔电光效应的原理,制定了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方案,并依据方案研制了可用于测量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电场的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主要包括:637nm半导体激光器、保偏光纤、准直器、起偏器、四分之一波片、检偏器、耦合器、多模光纤、光电探测器和传感器主体支架等组成部分。借助于保偏光纤和多模光纤,该电场测量装置可以导入密闭充油设备内部进行交直流复合电场测量。同时,该电场测量装置具有小尺寸,使用非金属材料的优点。该电场测量装置的传感器具有全封闭的结构,从而可以防止变压器油渗入传感器内部,避免传感器内的元器件被变压器油腐蚀或损坏。通过试验测试和测量误差分析,该电场测量装置测量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电场的灵敏度达到直流电场0.6kV/mm,交流电场0.2kV/mm。在修正电场计算公式之后,直流电场最大相对测量误差为4.08%,交流电场最大相对测量误差为0.28%。在完成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装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改进的电场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案。

陈祥文[5](2017)在《基于扫描成像原理的室内现场足迹提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现场足迹是指作案人员在进行某种作案行为时,在案发现场留下的脚印或者鞋印。由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的日益增大,对于犯罪现场足迹的提取与分析就愈发显得重要。现场足迹对于刑事案件来说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证据。借助于对现场足迹的处理与分析,警方工作人员推测出作案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一些个人习惯,比如性别、身高、体重、行走步态等,这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可以缩小调查的范围,甚至做到犯罪嫌疑人的追踪,有利于警力的合理分配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鉴于现场足迹的普遍性以及其产生条件和客观条件,如何能够有效的对犯罪现场的足迹进行发现、鉴别、提取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众多环节中的第一步。目前在刑侦领域提取现场足迹时,一般采用强警光照射的配光方式,然后通过照相机进行拍照成像。这样的做法全靠人工操作,且操作比较复杂,浪费时间和人力。这种常规方法的缺陷如下:1、成像环境受到周围环境光的影响;2、有些足迹垂直方向无法辨别出来,但若是利用照相机倾斜拍照,则无法避免由于倾斜成像导致的图像畸变;3、成像质量受到背景的条纹和图案影响,尤其对于彩色背底上的足迹,很难清晰成像;4、由光源不够均匀的因素而导致图像明暗不均,所成的像的质量差。5、采集到的足迹图像很大程度上受到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同时也可能受到器件抖动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上面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足迹的提取和成像质量,使得刑侦工作的后续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提取现场足迹的装置,它是基于掠入射和扫描成像的工作原理,实现对现场足迹图像的有效提取。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有效的保证在扫描成像时屏蔽了周围环境光的影响,提高了成像的质量;2、有效保证了成像的准确性,因为采用了扫描成像的方式,所以避免了常规拍照方式造成的足迹图像倾斜畸形,保证了每部分的真实情况。3、采用了条形线偏振光源掠入射配光的方式,同时保证扫描成像单元接收的光的出射方向贴近足迹平面,保证了足迹的清晰呈现。4、扫描成像照明光源前端和足迹漫反射光接收端都配有线偏振片,增大了成像时足迹与背景的反差。本论文中设计开发的现场足迹提取装置可以有效提取现场足迹图像,为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李苏斌[6](2015)在《双旋转补偿器型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椭偏仪对于纳米级样件结构测量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双旋转补偿器型全穆勒矩阵椭偏仪由于能够快速测得穆勒矩阵中全部16个元素,在薄膜和纳米结构测量等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双旋转补偿器型穆勒矩阵椭偏仪从其测量原理上看,双补偿器的同步旋转特性是其实现高精度偏振调制的关键,对于穆勒矩阵椭偏仪的测量准确度和测量重复性精度性能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系统设计及误差分析的角度对双旋转补偿器型穆勒矩阵椭偏仪的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通过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补偿器旋转同步控制误差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且以此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同步控制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穆勒矩阵椭偏仪基本测量原理与系统模型建立了补偿器旋转同步控制误差传递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同步控制系统中的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从而为同步控制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合理论建模和仿真分析结果,进行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并从器件选型、同步控制方案的对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然后通过基于PMAC控制器的电机PID环整定提高了电机和系统的性能,又依照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要求及原则完成了系统控制软件开发。研究了电机在PMAC控制器下的转动特性,分析了同步控制方案以及电机跟随误差对于穆勒矩阵椭偏仪测量精度的影响,从实验验证的角度评估了所设计的同步控制系统的性能并给出了为了达到一定的测量精度所需要保证的电机转动精度。

徐鹏[7](2013)在《椭偏仪在集成电路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椭圆偏振测量仪是一种用于研究和测定薄膜以及材料光学性质的重要工具。其工作原理为:以一束偏振光入射到待测样品的表面,让其与待测样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譬如反射、透射和散射等),这些相互作用将会使其自身的偏振状态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该偏振光偏振状态的变化,便可确定或者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厚度以及光学参数等信息。椭偏仪测量分辨率可以达到0.1的重复精度,而其准确性主要通过系统中的偏振器的物理信息校准保证;因此,系统校准方法决定了椭圆偏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尤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其系统的物理信息和校准参数会产生一定的变化,需要重复性的修正和校准才能够保证椭偏仪处于理想的状态。因此,快速、简单、准确的系统校准方法是维持椭圆偏振仪高效准确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标准测量参考系(标准样品)的椭圆偏振光谱仪系统参数校准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被测样品的相关信息(折射率n,吸收系数k,厚度d)已知,则可以通过测量光强变化的傅里叶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反演出此时椭偏仪系统的信息(即校准参数:起偏器方位角P,检偏器方位角A,波片起始旋转角Cs,波片位相延迟δ,系统入射角θ0)。然后,再利用校准得到的系统参数和测量未知样品得到的光强傅里叶系数,进行数据的拟合分析,由此求得未知样品的参数值。本文以单波长椭偏仪为基础,对校准方法进行了模拟分析和验证。进行了2至6个标准样品参与校准的实验及该方法的可行性验证,解决和分析了基于该方法下多解的问题和对于待校准参数入射角θ0的灵敏性分析。并且,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测量,考证校准后的测量效果,最大误差为2.6。在光谱椭偏仪方面,为了说明该方案的优点和实用性,本文对该种方案做了实验验证,将其用于薄膜检测;还结合RCWA算法,用于测量集成电路结构的三维形貌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发明了一种更适用于集成电路在线检测设备的快速修正的方法。并且此方法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相比传统方法也更加优异。通过集成电路薄膜样品和CD样品的测量,验证了创新校准方法在集成电路工艺检测环节的有效性。

王启明[8](2008)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特性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向列型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相位调制特性及其应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出数据的方法研究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相位调制特性。以此为基础,使用ZEMAX软件,模拟其在光学系统中调焦稳焦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液晶的基本特性和电光效应。使用琼斯矩阵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不同偏振方向的光入射到液晶中偏振态的扭转情况。以向列型液晶连续弹性体理论,使用差分迭代法计算出了液晶指向矢在不同外场电压下的分布。应用以上计算结果,从理论上得出了液晶电控双折射的有效折射率和相位调制量大小。在理论上得出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能对入射光产生相位调制的基础上,以德国HOLOEYE公司生产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2002为核心器件,根据双缝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构建了LCSLM相位调制的测量系统。对应构建的测量平台,开发了能自动识别条纹移动的测试软件。该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一边自动控制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灰度变化,一边在实验过程中自动识别条纹、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最后以曲线图的形式给出了LC2002相位调制与灰度的关系。应用相位调制与灰度的关系.计算出液晶有效折射率与灰度关系,为液晶的调焦稳焦应用作基础。改变入射激光的偏振方向,得到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对不同偏振光相位调制的大小。为了解决光学系统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焦距偏移的现象,提出了使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光学系统中调焦稳焦的应用。根据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对入射光相位调制和有效折射率变化,利用ZEMAX软件,模拟出在双胶合透镜后加入液晶片的光学系统。以实验得出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有效折射率为范围,通过改变液晶片的模型和厚度,研究影响光学系统焦距变化的因素。

许静[9](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指出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孙慕渊,陈志远[10](2000)在《谈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文中指出:讨论了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与圆偏振光、线偏振光的联系 ,分析了椭圆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 ,透射光强的变化规律 ,从推导光程极值入手 ,看到了不同偏振态的几种光的检验方法

二、谈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光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涡旋光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结构
2 涡旋光束的基本原理
    2.1 涡旋光束的理论
        2.1.1 光学涡旋的相位梯度
        2.1.2 光学涡旋的轨道角动量
    2.2 涡旋光束的制备
        2.2.1 螺旋相位板
        2.2.2 模式转换法
        2.2.3 空间光调制器法
    2.3 拉盖尔-高斯光束的基础理论
        2.3.1 拉盖尔-高斯光束
        2.3.2 单个拉盖尔-高斯光束的相位分析
        2.3.3 单个拉盖尔-高斯光束的光强分析
        2.3.4 单个拉盖尔-高斯光束的螺旋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复杂涡旋光束共轴叠加
    3.1 两个涡旋光束叠加产生复合涡旋光束
        3.1.1 两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相位分析
        3.1.2 两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光强分析
        3.1.3 两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奇点验证
    3.2 三个涡旋光束叠加产生复合涡旋光束
        3.2.1 三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相位分析
        3.2.2 三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光强分析
        3.2.3 三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奇点验证
    3.3 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检测方法
        3.3.1 利用相位特征检测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拓扑荷数
        3.3.2 利用光强特征检测多个涡旋光束叠加的拓扑荷数
    3.4 本章小结
4 复杂涡旋光束离轴叠加
    4.1 拉盖尔-高斯光束离轴叠加的理论分析
    4.2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2.1 等量同号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
        4.2.2 等量异号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
        4.2.3 拉盖尔-高斯光束和高斯光束叠加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总结
    5.2 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多模态轨道角动量的无线信道编译码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轨道角动量和信道编译码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OAM概述
    2.3 信道编译码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AM通信系统传输模型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均匀圆形阵列的OAM通信系统
    3.3 OAM通信系统信道容量分析
    3.4 仿真分析及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AM通信系统编译码方法设计
    4.1 引言
    4.2 RS码
    4.3 LDPC码
    4.4 Polar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油纸绝缘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场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克尔效应测量电场研究现状
        1.2.3 导入式电场测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油中电场导入式测量的原理和方案
    2.1 测量原理
        2.1.1 克尔效应
        2.1.2 油中电场导入式测量原理
        2.1.3 电场计算公式推导
    2.2 内置导入式电场测量方案
        2.2.1 光路结构
        2.2.2 传感器材料和波长遴选
        2.2.3 激光器
        2.2.4 准直器和耦合器
        2.2.5 偏振片和四分之一波片
        2.2.6 保偏光纤
        2.2.7 多模光纤
        2.2.8 光电探测器
    2.3 外置导入式电场测量方案
        2.3.1 光路结构
        2.3.2 保圆偏振光纤
        2.3.3 准直器和耦合器
    2.4 内置式和外置式电场测量方案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导入式电场测量装置的研制
    3.1 测量装置的组成
    3.2 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试验
        3.2.1 试验原理
        3.2.2 电场测量
    3.3 电场测量试验分析
        3.3.1 频谱分析
        3.3.2 电场测量值的计算
    3.4 误差来源分析
        3.4.1 偏振片的消光比
        3.4.2 光的偏振态误差
        3.4.3 光轴对准误差
        3.4.4 固有噪声
        3.4.5 交流调制电压的频率
    3.5 误差修正后的电场测量值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导入式电场测量装置的改进
    4.1 当前电场测量装置的不足
    4.2 电场测量装置的改进
        4.2.1 主体材料
        4.2.2 传感器结构和尺寸
        4.2.3 偏振片和四分之一波片
        4.2.4 光学镜片的调节
        4.2.5 光纤接头和准直器/耦合器
        4.2.6 光纤转接器
        4.2.7 光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扫描成像原理的室内现场足迹提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足迹提取和分析的意义
    1.2 室内足迹与室外足迹
        1.2.1 承痕体
        1.2.2 室外足迹痕迹
        1.2.3 室内现场足迹的提取
    1.3 几种室内足迹采集方法
        1.3.1 静电吸附法
        1.3.2 透明胶带提取法
        1.3.3 相纸转印法
    1.4 显形拍照法
        1.4.1 化学染色显形法
        1.4.2 粉末显形法
        1.4.3 光学显形法
    1.5 立体现场足迹的提取
第二章 配光方式
    2.1 定向反射照明
        2.1.1 垂直定向反射照明形成反差的原因
        2.1.2 垂直定向反射式如何削弱背景图案花纹的影响
        2.1.3 应用总结
    2.2 暗视场照明
    2.3 掠入射照明
第三章 偏振光在足迹提取中的应用
    3.1 偏振片
    3.2 自然光
    3.3 线偏振光
    3.4 部分偏振光
    3.5 圆偏振光
    3.6 椭圆偏振光
    3.7 反射时的偏振现象
    3.8 偏振光在足迹采集中的应用
        3.8.1.自然光的反射光
        3.8.2.灰尘对偏振光的反射
        3.8.3.不同振动方向的偏振光照射灰尘痕迹所在的光滑承痕体平面
        3.8.4.偏振光之于足迹采集
第四章 足迹扫描装置
    4.1 扫描成像与常规拍照成像的分析和对比
        4.1.1 照相机拍照提取的问题
        4.1.2 扫描成像的特点
        4.1.3 总结
    4.2 常见的扫描成像结构
    4.3 本课题搭建的平台式扫描的结构
        4.3.1 光学系统
        4.3.2 机械结构系统
        4.3.3 控制系统
        4.3.4 光电转换系统
        4.3.5 接口电路
    4.4 扫描成像的性能指标
        4.4.1 分辨率
        4.4.2 灰度
        4.4.3 色彩数
        4.4.4 扫描速度
        4.4.5 一次扫描和三次扫描
    4.5 SolidWorks软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双旋转补偿器型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误差模型
    2.1 穆勒矩阵椭偏仪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型
    2.2 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误差来源
    2.3 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误差传递
    2.4 穆勒矩阵椭偏仪测量结果仿真分析
    2.5 对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控制精度的要求
    2.6 本章小结
3.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需求
    3.2 系统控制方案的对比与选择
    3.3 基于PMAC控制器的直流无刷电机PID环控制
    3.4 穆勒矩阵椭偏仪双旋转电机同步的实现
    3.5 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3.6 本章小结
4.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4.1 同步控制系统在椭偏仪上的测试及应用环境
    4.2 电机Z相脉冲重合度对于穆勒矩阵椭偏仪精度的影响
    4.3 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中电机转动分析
    4.4 根据电机转动分析结果对测量进行仿真
    4.5 两种跟随误差实验条件下的测量结果验证
    4.6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7)椭偏仪在集成电路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椭偏测量术产生的背景和研究历程
    1.3 椭偏测量的应用介绍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椭圆偏振测量术的原理
    2.1 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简介
        2.1.1 偏振光
        2.1.2 椭圆偏振光
    2.2 椭圆偏振测量理论
        2.2.1 单层介质薄膜的反射原理
        2.2.2 消光法的测量原理
        2.2.3 光度法测量原理
    2.3 椭偏测量术 PSCRA 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2.3.1 琼斯矩阵和穆勒矩阵对偏振态的描述
        2.3.2 椭偏仪 PSCRA 测量系统的优点及公式推导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波片及其相位标定
    3.1 波片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3.2 实验上波片位相延迟的标定
        3.2.1 波片位相延迟标定原理
        3.2.2 PCRA 直通式系统公式推导
        3.2.3 实验标定波片光谱的位相分布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椭偏测量的校准
    4.1 传统的椭偏校准方法
        4.1.1 传统椭偏校准法概览
        4.1.2 采用双区域校准法的实验结果
    4.2 新颖的标准样品校准法
        4.2.1 样品校准法发明背景
        4.2.2 样品校准法优点及实施过程
        4.2.3 样品校准法详细阐述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单波长椭偏仪
    5.1 单波长椭偏仪(SWE)硬件结构介绍
        5.1.1 单波长 PSCRA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5.1.2 单波长椭偏仪系统实现方案
    5.2 样品校准法应用到单波长椭偏仪系统的模拟分析
        5.2.1 单波长样品校准法的可行性验证
        5.2.2 误差函数对入射角的敏感性分析
    5.3 单波长样品校准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光谱椭偏仪
    6.1 光谱椭偏仪系统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6.1.1 光谱椭偏仪 PSCRA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6.1.2 光谱椭偏仪系统的基本原理
    6.2 Straight-through 系统的测量椭偏参数
    6.3 光谱椭偏仪的测量
        6.3.1 光机电集成的光谱椭偏仪系统
        6.3.2 光谱椭偏仪的测量结果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光谱椭偏仪在集成电路刻蚀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7.1 OCD 技术简述
        7.1.1 OCD 技术的优点
        7.1.2 RCWA 简介
    7.2 光谱椭偏仪对集成电路样片 CD 的测量
    7.3 本章总结
第八章 论文总结
    8.1 论文工作的成果
    8.2 今后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特性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光调制器的定义和分类
    1.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发展状况
    1.3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应用介绍
    1.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意义
第二章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特性研究
    2.1 液晶及液晶特性
        2.1.1 液晶的物质状态与分类
        2.1.2 液晶的主要特性
    2.2 液晶指向矢分布的数值计算
        2.2.1 液晶的连续弹性体理论
        2.2.2 差分迭代法计算液晶指向矢分布
    2.3 薄膜晶体管(TFT)液晶空间光调制器
第三章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特性测定
    3.1 相位测试方法
    3.2 实验系统的搭建
        3.2.1 光路设计
        3.2.2 自动检测条纹位移软件设计
    3.3 测试结果
    3.4 其他测试方法
第四章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调焦稳焦的应用
    4.1 ZEMAX软件的介绍
    4.2 ZEMAX模拟液晶片调焦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四、谈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个拉盖尔—高斯光束叠加的光场分布特征[D]. 赵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大尺寸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电场非接触式测量的光学传感器[J]. 高春嘉,齐波,高原,韩昊,李成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9(16)
  • [3]基于多模态轨道角动量的无线信道编译码设计与研究[D]. 冯紫芬. 宁夏大学, 2017(02)
  • [4]油纸绝缘油中电场光纤导入式测量技术研究[D]. 朱宗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基于扫描成像原理的室内现场足迹提取技术[D]. 陈祥文. 吉林大学, 2017(09)
  • [6]双旋转补偿器型穆勒矩阵椭偏仪同步控制系统设计[D]. 李苏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7]椭偏仪在集成电路检测中的应用[D]. 徐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相位调制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 王启明. 浙江大学, 2008(08)
  •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10]谈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J]. 孙慕渊,陈志远. 咸宁师专学报, 2000(06)

标签:;  ;  ;  ;  ;  

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及其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