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数字地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数字地名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耿新尧[1](2021)在《某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实体抽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作为我国治安机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两方面的职能,一个是维持社会治安,另一个是侦查刑事案件。在立案的过程中,一个必要环节是对案件相关嫌疑人、报案人和证人做笔录,笔录中包含着警方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案件相关人员的身份信息、家庭信息、社会信息以及犯罪的工具、地点、时间等,这些信息对警方将案件做串并案处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而想要归纳出这些信息,传统的方法则是依靠警方的人力,由警员对所负责的案件笔录信息进行手动提取。然而只依靠人力分析笔录,效率会非常低下,若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笔录信息自动抽取,则会极大的节省时间。所以公安需要一个能够帮助警方管理并分析笔录的系统,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警方更好的破案。本文调研了市场中与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相关的产品,查阅了与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设计相关的论文,并调研了能够分析笔录内容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依据对公安笔录内容做实体识别和信息提取的需求,完成了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中实体识别模块的概要设计和基于规则模板方法与神经网络的详细设计,其中五个基于规则的模板法分别是地名实体识别、时间实体识别、车辆实体识别,并提取偷盗类案件信息、财产损失类案件信息,神经网络方法由BILSTM与CRF所组成,可以对地名实体、时间实体、车辆实体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最终对实体识别模块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做了相应测试,并对两种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做了分析与总结。本文应用上文的成果,利用SSM框架实现了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的实体抽取模块。该模块主要应用在对输入的笔录内容做在线实时演算上,模块成功的完成了既定要求,在识别准确率方面也有着良好的表现。

夏翠娟,娄秀明,潘威,朱武信[2](2021)在《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兼论图情领域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范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数智"赋能成为各学科和领域交叉融合和发展的新生长点,图情是研究泛领域的知识交流、提供知识组织方法论和数字学术支撑环境的科研、教学和应用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图情领域在数字人文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中如何做出可能贡献的同时得到新的发展。[研究设计/方法]在利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方法深入调研历史地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史料文献的知识组织和历史地理史料内容的知识组织两个方面,分析元数据、本体、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知识组织"方法和技术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以及改善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结论/发现]"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及技术可为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史料文献和史料内容的知识组织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为面向专题研究的资源库数据库共建共享、长期保存提供方法和路径上的参考。[创新/价值]图情领域可以基于以下四个范式来参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数字资源和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提供基础设施、为史料数字化建设提供制订标准规范的方法参考、为跨领域的知识融通提供高层互操作框架、为数字资源和研究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数据中台服务。

李建伟[3](2021)在《地方特色数字文献知识挖掘融合与文化传播新探索——以梅州苏区文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构建了梅州苏区文献地名数据库,基于地名定量统计、活动时序分析、自动网络制图等技术开发应用地名数据,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自动分析、革命活动规律深入挖掘与结果可视化,探索了梅州苏区文化的创新知识表现方式与传播表达新途径。

林琳,王馨儿,曾娟[4](2021)在《基于GIS的新会地名文化景观分布、演进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运用GIS核密度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地方志查阅、村民访谈,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城乡聚落、居住区和地片2 270个地名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发现新会地名呈北密南疏、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自然景观类地名数量较少,依古兜山、牛牯岭及谭江西江支流带型分布,人文景观类地名数量较多,沿会城、司前、罗坑等镇街中心及区境三省道多点串珠式分布,分布中心由潭江上游支流向东部下游两岸摆动迁移。各类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宋代以来大量人口的迁入与融合,明代开始海洋堆积成陆的变迁和随之激增的农业生产,民国时期民族文化复兴思潮,近代以来大量的侨乡文化以及现代房地产商业化的快速兴起都对新会地名分布演变产生影响。自然环境从古至今对由聚落选址决定的地名空间分布具有持续重要影响,人文特征对聚落内涵的表达比单纯的自然环境特征越来越多地获得聚落居民认可。近年来,房地产快速商业化催生大量"大、怪"地名,对居住区自然人文内涵的表达存在程度较大的偏差,严重地破坏了地名文脉及地方文化的传承,亟须通过研究新会地名文化演变规律、加强规范管理、营造正向社会氛围、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等方式进行正确指引。

李斌,王璐,陈小荷,王东波[5](2020)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文献文本标注与可视化研究——以《左传》知识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下,传统的以电子化和全文检索为基础的古籍研究模式已难以满足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深度研究的需要。古籍文本特别是史书所记载的词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需要结构化的历史人文数据库,从而实现历史要素的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文章以古汉语自动分析技术为基础,结合人工标注和校对,以实体标注方法解决历史人物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问题,对史学名着《左传》进行了词语切分、词性、时间、人物ID、地点GIS信息标注,进而实现了热点人物、人物关系网、人物游历轨迹与距离等量化统计与可视化,为古籍文本的内容标注、结构化人文知识库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最后,讨论了知识库进一步的完善方案与应用场景。

张安欢[6](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自然实体、居民点和行政区域等地物所起的称呼。新的资源观认为资源为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区域的名片,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地名文化资源对于地区旅游形象的塑造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民族自治县,对区域地名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可为恭城县的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促进恭城县民族文化旅游形象的树立。全域旅游与地名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全域旅游结构可以划分为“八全”,即全时空、全要素、全部门、全过程、全行业、全方位、全社会、全游客;地名系统又可以解构为地名结构、地名结群、语词系统、地名命名、地名采词、地名演变、地名功能、地名价值、地名管理等因素。通过系统分析全域旅游和地名系统各个要素的关联,全域旅游下的地名资源可从地名语词系统、地名功能、地名价值和地名管理等理论路径进行开发。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和分析恭城县瑶族自治县的地名文化资源的状况。根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规范,地名分为52大类,100多小类,类型庞杂。其中聚落地名最具典型性,有的聚落地名是以其地物名称命名,有的为地物以聚落地名进行命名。聚落地名集中体现了当地的人地关系,因此选取聚落地名作为恭城县地名文化资源分析的依据。通过分析发现恭城县地名在用字、读音、结构和命名规律方面形成了地域特色,地名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油茶养生文化和祥瑞文化等。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法对恭城县旅游活动有关的地名进行分析。结合全域旅游有关的六要素,从语词系统、地名功能、地名价值和地名管理几个层面进行现状的分析。旅游地名存在结构简化和引发歧义、旅游地名采词在地名文化的运用方面不足、旅游地名指位功能方面存在不准确、旅游地名管理工作方面有待加强等问题。最后,以恭城县地名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旅游地名的现状,从建立旅游地名系统、打造与恭城地名文化有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全域旅游的全社会、全过程、全部门、全方位方面综合提出开发的建议。

彭勃[7](2020)在《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由于历史遗留的各方面问题,已建成管线数据资料分散保存在各产权单位,且没有规范的形成标准和统一的利用机制,在城市建设中挖断地下管线、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甚至爆炸、交通阻断等事故屡有发生,不仅给各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西安市为例,各管线权属单位资料收集还停留在老式的纸质资料存档阶段,仅有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和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2011年对内部资料管理进行改革,对运营管理的管线通过地下管线探测、信息化存储和建设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各自的管线管理系统,提升了管线管理水平。但是,受制于与其他管线对接机制及自身的更新机制问题,无法反映与其他管线现状关系及无法确保管线信息的现势性,制约了管线信息系统的作用。为了提高全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使地下管线在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开发管线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应用,所以西安市于2015年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笔者有幸组织实施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经过调研明确了用户需求,通过对管线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功能的调研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利用Visual C#、ArcGIS Engine开发技术和Oracle数据库软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管线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管线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有效集成、开发各类数据,最终形成具有文件管理、图形属性查询、图件编辑与管理、格式转换、空间分析与应用、专题出图、数据输出等功能的综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试验区管线普查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最终经过验收完成了本项目。为了总结经验,笔者针对该项目,从需求、功能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从系统的需求入手,给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包括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原则、框架、数据库平台以及系统硬件与网络等方面;(2)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与本地区相关规范,重点阐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数据库设计思想、数据库表结构、管线编码原则、以及数据库性能与可靠性设计,并基于Oracle数据库平台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从各方面阐述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思想;(3)探讨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测量等实测手段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并依托相关测量规范,分析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与测量质量评定的精度要求,以及地下管线图编绘的具体要求;(4)在系统的功能开发上,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文件管理、格式转换、数据导入与导出、图形编辑、图件动态浏览、专题图制作、坐标系转换、数据查询、信息查询、统计、图形定位、三维可视化以及空间量算等基本GIS功能,还实现了数据监理质量检查、入库及空间分析功能,其中,空间分析功能该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主要特色模块,主要包括道路纵断面分析、横断面分析、碰撞分析、影响区域分析、交叉点分析、空间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净距分析等分析功能,基本满足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为用户带来了管线管理与设计上的工作便利,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常辉[8](2020)在《面向公众服务的安丘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电子地图的制作与发布》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电子地图逐渐延伸到旅游、文化、交通以及教育等众多的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公众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数字安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在开展安丘市基础测绘更新相关工作的背景下,构建了安丘市全市范围内的电子地图。本论文主要内容是概述电子地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电子地图的数据组织,研究电子地图的制作发布以及建立安丘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系统。首先制作电子地图,需采集完成现势能性强的电子地图基础数据,它是基于数据库的理论基础进行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库和DOM数据等,并且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技术要求。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平台实体化,加上实体化的地名地址库,叠加DOM数据,进行制图综合(选取、移位、概括、化简),完成电子地图的数据准备。而后基于Arcgis的平台,以及在电子地图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上,制作了符合公共服务平台要求的符号库,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各类要素的符号化显示及可见范围设置,色彩设计,对各类要素进行注记等。利用Arcgis server软件,和瓦片技术,实现电子地图的共享。最后完成安丘市电子地图系统建设,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Arcgis的二次开发技术等。它满足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需求,让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并从中受益。

徐流畅[9](2020)在《预训练深度学习架构下的语义地址匹配与语义空间融合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地址信息作为战略性的基础地理信息及空间数据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而且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多方面也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在各行各业的基于位置服务的大数据应用需求驱动下,我国各相关部门采集和积累了海量异构的地址数据。然而由于我国地址规范标准不统一以及人工采集与管理秩序的混乱,导致地址信息的解析和理解成为一大难题,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因此,有必要从认知地址文本信息和理解地址语义知识的角度出发以形成地址语义模型,让其深入挖掘地址信息的语义特征内涵并适用于计算机的高性能运算。此外,地址特有的寻址属性使得理解和融合其语义与空间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是当前的学术热点。针对现有的地址模型研究中所存在的语义信息表达不完善、信息智能化应用不充分以及相关任务场景泛化性弱的困境,本文利用了深度神经网络中的注意力机制及“预训练-微调”模式,将地址语义理解、语义地址匹配和空间语义融合等关联度较大的任务转为可计算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搭建和优化问题。针对地址文本语料的特性,采用自监督学习构建深度学习架构以形成地址语义模型来支持各地址相关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成有监督的匹配数据集对模型进行微调,让模型针对性地识别地址间的语义相似性并实现高精度的地址匹配任务。同时考虑到地址特有的空间属性,设计了一套遵循空间相似度规则的数据集并通过对地址语义模型的微调将空间距离与地址语义进行深度关联融合。本研究系统性地构建了语义认知理解-地址高效精确匹配-空间语义深度融合-下游应用任务验证评价的中文地址理论体系和方法架构,以百万量级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地址语料库为实验数据对设计的方法架构进行测试、验证和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概况如下:(1)构建了一套以广义的自回归预训练方法为核心的深度神经网络结构下的地址语义模型来实现地址语义信息的自动获取,并将“预训练-微调”模式引入地址研究中。考虑到地址中每个字符间的相互影响和双向上下文语序关系,提出了一套以排列组合式未知字符预测为目标的地址语义模型,并利用目标位置感知的双轨自注意力结构解决建模中的目标位置信息缺失问题,最终设计了具有自学习能力并且能够提供各相关应用迁移学习能力的新型深度神经网络。实验结果表明其实现了海量多源异构地址数据集的语义信息理解和表征,为基于该模型的后续应用任务研究的优秀表现夯实了基础。(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地址语义模型微调后的语义地址匹配建模方法。受文本蕴含及文本复述理论启发,以空间位置信息为推理条件构建带标签的有监督地址对数据集,建立了一种用于有效地址匹配任务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和训练框架。以构建的语义地址匹配数据集为对象开展实验,其结果证明了该工作能有效地解决地址匹配中存在的冗余,不完整或异常表达等情况,具有“高精度轻流程”的表现。证明了所设计模型可在弱监督训练数据下维持高水准表现。论证了“先自监督预训练-后有监督微调”的两阶段范式能极大地提高任务的准确率和有效性。(3)提出了新颖的地址语义-空间深度融合理论设计,对地址的语义-空间特征研究实现了从过去的“物理结合”到本研究中的“深度融合”的转变。构建了将空间位置信息与地址语义信息相融合的训练数据集,并在地址语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回归任务的微调训练搭建了语义-空间融合模型。实现了可被计算机理解的包含地址特有的寻址属性的地址表征,并设置了地址空间位置预测的下游任务以评价深度融合效果。该实验数据为地址语料及其对应的空间坐标,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模型在该下游任务中相比前人的模型总有最佳表现,极大地提高了空间位置预测任务的精度。证明了所设计模型能够深度融合地址的语义和空间信息,并支持地址数据空间关联的应用任务。本研究在地址信息智能化、结构化和数值化方面,实现了其理论与建模方法上的创新及突破,解决了由大数据驱动下的地址数据质量低下及数量泛滥问题,提高了地址信息解析和挖掘的操作效率以及迁移学习能力,以推动关于城市地址模型的研究,促进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建设和大众化服务体系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郑文丽[10](2020)在《长白山地区地名景观分布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地名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世界对于地名的重视也逐渐加深。地名作为自然、文化、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本文由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将长白山地区地名进行分类,利用ArcGIS进行核密度分析,其中将地名密度作为主要的研究指标,得出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长白山地区共14464个地名进行分类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将长白山地区地名分为两个大类、十四亚类,其中自然地名数量远多于人文地名数量,寄意地名、方位地名、山系地名、动植物地名、水系地名占所有地名的67%。中国境内水系地名、方位地名、动植物地名、姓氏地名、寄意地名是占所有地名比例的前五名,朝鲜境内山系地名、水系地名、方位地名、动植物地名、寄意地名占所有地名比例的前五名。(2)通过ArcGIS对长白山地区地名进行核密度分析可以看出长白山地区地名分布不均匀,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中国境内的地名呈现出两点式聚集,分别是东南部、西北部地区地名密度高于中间部分地名,朝鲜境内的地名聚集于东南部,东南部地名密集度高,中间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名密度较低,自然地名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存在正相关关系,海岸地名为朝鲜半岛特有地名,源于海岸地貌的分布,人文地名也与自然地理环境难以分割,从而说明自然与人文二者是不能够完全分隔理解的。(3)长白山地区地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主要包括地貌、资源两方面影响。地名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对于不同时期的地名,命名存在差异。长白山地区地名反映出长白山地区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包括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朝鲜境内单一民族文化。移民文化是由于长白山地区国内移民与国外移民并存产生的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的成果。

二、数字地名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地名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实体抽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项目介绍
        1.2.2 本文课题内容
        1.2.3 本人承担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工具介绍
    2.1 笔录数据处理
        2.1.1 中文分词
        2.1.2 词性标注
    2.2 实体抽取
        2.2.1 命名实体识别
        2.2.2 相关技术
    2.3 主要开发工具
        2.3.1 TensorFlow
        2.3.2 SS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笔录管理系统实体抽取模块的需求分析
    3.1 笔录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核心业务分析
        3.1.2 系统角色分析
    3.2 实体抽取模块需求分析
        3.2.1 实体抽取模块功能性需求分析
        3.2.2 实体抽取模块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笔录管理系统实体抽取模块的概要设计
    4.1 笔录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4.1.1 系统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 实体抽取模块的概要设计
        4.2.1 算法设计与模型管理
        4.2.2 线上实体抽取业务流程
        4.2.3 数据库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抽取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实体抽取功能的实现
    5.2 核心算法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基于规则的地名实体识别模板的设计与实现
        5.2.2 基于规则的时间实体识别模板的设计与实现
        5.2.3 基于规则的车辆实体识别模板的设计与实现
        5.2.4 基于规则的偷盗类案件信息提取模板的设计与实现
        5.2.5 基于规则的财产损失类案件信息提取模板的设计与实现
        5.2.6 基于神经网络的命名实体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3 实体抽取模块运行效果展示
        5.3.1 基于规则的实体识别模板的单机运行展示
        5.3.2 基于规则的实体信息提取模板的单机运行展示
        5.3.3 基于规则模板法的模块线上运行展示
        5.3.4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模块线上运行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体抽取模块的测试
    6.1 实体抽取模块的功能性测试
    6.2 实体抽取模块的准确性测试
        6.2.1 基于规则的实体识别模板
        6.2.2 基于规则的信息提取模板
        6.2.3 神经网络的实体识别
        6.2.4 实体抽取模块的准确性测试总结
    6.3 实体抽取模块的鲁棒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兼论图情领域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专题导言
1 引言
2 文献调研
    2.1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化的现状
    2.2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化的问题
    2.3 相关领域跨学科融合的现状和趋势
3 数智时代历史地理史料文献及内容的知识组织
    3.1 史料文献的知识组织
        3.1.1 历史地理史料的分类编目及其标准化
        3.1.2 舆图的元数据方案及其专业化扩展
    3.2 史料内容的知识组织
        3.2.1 史料的数据化
        3.2.2 时空数据建模及规范词表的发布
4 图情领域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范式
    4.1 为数字资源和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提供基础设施
    4.2 为史料数字化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制订的方法参考
    4.3 为跨领域的知识融通提供高层互操作框架
    4.4 为数字资源和研究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数据中台服务
5 结语

(3)地方特色数字文献知识挖掘融合与文化传播新探索——以梅州苏区文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人文下的梅州苏区文献开发新视角
2 梅州苏区特色数字文献知识整合与地名数据库建设
    2.1 梅州苏区特色数字文献地名信息开发
    2.2 革命足迹文本提取与数据加工整理
    2.3 革命历史地名数据库建设
3 基于数字文献的地名数据WEB地图服务与苏区文化多元传播
    3.1 地名数据WEB地图服务构建
    3.2 革命历史数据查询——地名数据“智慧化”
    3.3 革命遗址导航——历史与地理知识一体化
    3.4 数字文献“时间轴”——革命故事传播形象化
4 基于人文计算的苏区文化知识深度挖掘与交互展示
5 结束语

(4)基于GIS的新会地名文化景观分布、演进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选取及来源
        1.1.1 数据选取
        1.1.2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新会地名统计及分类
    2.1 新会地名统计分类
    2.2 新会地名分类特征
        2.2.1 自然景观类地名:以白描式“冲、坑(亨)、步(埗)”等凸显五邑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2.2.2 人文景观类地名:以派生式“里(里)、屋、围”为起源展现新会农渔商生产生活情景
3 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3.1 自然景观类地名:带型分布
    3.2 人文景观类地名:多点串珠式分布
    3.3 人文特征对聚落内涵的表达比自然环境特征更得到聚落居民认可
4 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
5 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及演变的影响因素
    5.1 自然环境的影响
        5.1.1 山水类自然实体的分布决定了山文类水文类地名的形成及分布
        5.1.2 海岸带地名与实体对应关系记载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5.2 人文环境的影响
        5.2.1 与农业生产相关
        5.2.2 与民国时期民族文化复兴思潮有关
        5.2.3 与人口迁移与融合有关
        5.2.4 与侨乡文化有关
        5.2.5 与房地产商业利益有关
    5.3 新会地名文化规范与传承指引
6 结论

(5)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文献文本标注与可视化研究——以《左传》知识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现状
3 《左传》历史人文数据库的建设
    3.1 数据来源
    3.2 内容标注与数据库架构
    3.3 人物信息标注
    3.4 地名信息标注
4 《左传》检索系统与时空地图平台
    4.1 基于实体ID的检索框架
    4.2 人物检索
    4.3 地名检索
    4.4 人物地图——人地同现轨迹图
5 计量分析
    5.1 重名统计——最热春秋人名
    5.2 实体同现统计
        (1)最“广交”人物
        (2)最“密交”人物
        (3)春秋霸国的验证
    5.3 人物游历地点、距离统计
    5.4 多事之秋——实体历时分布
6 结语

(6)全域旅游背景下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1.2.2 地名和旅游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数量统计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名
        2.1.2 旅游地名
        2.1.3 地名文化
        2.1.4 全域旅游
        2.1.5 旅游开发
    2.2 理论基础
        2.2.1 地名学理论
        2.2.2 遗产资源理论
第3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路径
    3.1 全域旅游与地名系统的结构关系分析
        3.1.1 全域旅游的基本结构
        3.1.2 旅游地名系统的结构与内涵分析
        3.1.3 全域旅游与地名系统的关系
    3.2 旅游地名的资源价值与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路径
        3.2.1 旅游地名的资源价值
        3.2.2 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路径
第4章 恭城县地名与文化内涵
    4.1 恭城县概况与地名统计来源
        4.1.1 恭城县概况
        4.1.2 恭城县地名数据来源
    4.2 恭城县政区地名特征分析
    4.3 恭城县聚落地名特征与命名规律
        4.3.1 自然类地名
        4.3.2 人文类地名
    4.4 恭城县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4.4.1 恭城地名反映良好生态环境
        4.4.2 恭城地名反映丰富民族文化
        4.4.3 恭城地名体现特色农耕文化
        4.4.4 恭城地名反映油茶养生文化
        4.4.5 恭城地名反映神秘宗教文化
        4.4.6 恭城地名体现祥和瑞气文化
第5章 恭城县旅游地名现状分析
    5.1 恭城县旅游业现状
        5.1.1 旅游人次
        5.1.2 旅游收入
        5.1.3 旅游景区情况
    5.2 旅游地名调查目的和内容、方法与对象
        5.2.1 调查目的和内容
        5.2.2 调查研究方法
        5.2.3 调查研究对象
    5.3 旅游地名现状研究与实地调查设计思路
        5.3.1 文献研究(w)
        5.3.2 实地观察(s)
        5.3.3 访谈法(f)
    5.4 恭城县旅游地名语词系统现状
        5.4.1 地名语词系统现状
        5.4.2 地名结群状况
    5.5 恭城县旅游地名功能分析
        5.5.1 指位功能
        5.5.2 扩展功能
        5.5.3 旅游功能
    5.6 恭城县旅游地名价值利用现状
        5.6.1 旅游地名主体价值
        5.6.2 旅游地名客体价值
        5.6.3 旅游地名介体价值
    5.7 恭城县旅游地名管理现状
        5.7.1 旅游地名标志状况
        5.7.2 旅游地名解说状况
        5.7.3 旅游地名规划
        5.7.4 旅游地名翻译
第6章 恭城县旅游地名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旅游地名结构存在过于简化和引发歧义的问题
    6.2 旅游地名采词在地名文化的运用方面有待提升
    6.3 旅游地名功能方面存在不准确和有待提升的地方
    6.4 旅游地名管理工作方面有待加强
第7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恭城县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7.1 建立恭城县旅游地名系统
    7.2 打造与恭城地名文化有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7.3 全社会助力地名文化旅游开发
    7.4 全过程优化地名文化旅游体验
    7.5 全部门保障旅游地名管理工作
    7.6 全方位做好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安排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系统建设需求
        2.1.1 多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求
        2.1.2 基础数据的浏览需求
        2.1.3 信息的查询需求
        2.1.4 管理对象的空间分析需求
        2.1.5 统计与制图输出需求
    2.2 系统建设框架
    2.3 功能总体框架设计
    2.4 数据源管理规划设计
        2.4.1 数据的分层
        2.4.2 数据的编码
    2.5 系统网络设计
    2.6 GIS平台
    2.7 数据库平台
    2.8 三维可视化平台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3.2 数据库表设计
        3.2.1 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3.2.2 数据库主要表结构
    3.3 管线编码设计
        3.3.1 编码原则
        3.3.2 管线分区
        3.3.3 地下管线分类与编码
    3.4 数据库性能及可靠性设计
        3.4.1 数据库性能优化
        3.4.2 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综述
    4.2 系统界面
    4.3 地图操作
    4.4 数据查询
    4.5 数据统计
    4.6 管网分析
        4.6.1 横断面分析
        4.6.2 爆管分析
        4.6.3 埋深分析
        4.6.4 连通分析
        4.6.5 碰撞分析
        4.6.6 水平净距分析
    4.7 规划业务
        4.7.1 扯旗与打印
        4.7.2 项目立案
        4.7.3 CAD规划分析
        4.7.4 放验线办理
        4.7.5 竣工办理
        4.7.6 案件统计
5 系统功能测试与数据质量检查
    5.1 系统功能的测试
        5.1.1 测试区域介绍
        5.1.2 测试内容
    5.2 数据质量检查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面向公众服务的安丘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电子地图的制作与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电子地图基本知识
    2.1 电子地图概述
    2.2 电子地图数据模型
    2.3 电子地图可视化表达
    2.4 电子地图制图综合
    2.5 电子地图数据集
    2.6 本章小结
3 安丘市电子地图数据组织
    3.1 基础地理数据
    3.2 地理实体数据
    3.3 地名地址数据
    3.4 DOM数据
    3.5 本章小结
4 电子地图制作发布
    4.1 符号设计
    4.2 色彩设计
    4.3 地图注记
    4.4 瓦片制作
    4.5 服务发布
    4.6 本章小结
5 便民地图系统建设
    5.1 关键技术
    5.2 技术路线
    5.3 运行环境设计
    5.4 界面设计
    5.5 功能示例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预训练深度学习架构下的语义地址匹配与语义空间融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名地址匹配方法研究
        1.2.2 自然语言建模方法研究
        1.2.3 自然语言模型方法下的位置语义融合研究
        1.2.4 存在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2 自监督预训练式的地址语义建模研究
    2.1 中文地址数据结构及预处理
        2.1.1 中文地址数据现状及特点
        2.1.2 自监督语义表征学习的优势
        2.1.3 实验数据及地址清洗预处理
    2.2 深度学习架构下的语义表征方法
        2.2.1 深度学习架构相关理论
        2.2.2 自然语言自注意力机制理论
        2.2.3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通用结构
        2.2.4 自监督预训练语言模型理论
    2.3 地址语义模型设计
        2.3.1 基于多头自注意力的语义特征提取
        2.3.2 克服地址长距离依赖的循环机制
        2.3.3 排列组合式未知字符预测的目标
        2.3.4 目标位置感知的双轨自注意力结构
        2.3.5 局部预测优化设计
        2.3.6 整体模型结构
    2.4 地址语义模型训练框架
        2.4.1 模型输入与超参数
        2.4.2 目标函数
        2.4.3 神经网络优化器设计
    2.5 实验设计与模型验证
        2.5.1 实验设计
        2.5.2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地址语义模型微调的地址匹配研究
    3.1 地址匹配相关理论
        3.1.1 地址匹配相关概念
        3.1.2 地址匹配原理
        3.1.3 语义地址匹配定义
    3.2 基于空间推理的等价地址语义数据集构建
        3.2.1 文本蕴含及文本复述理论
        3.2.2 带标签的地址匹配数据集重构设计
        3.2.3 语义地址匹配数据集增强
    3.3 语义地址匹配任务建模
        3.3.1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微调理论
        3.3.2 基于地址匹配分类任务的模型微调与训练
    3.4 实验设计与分析
        3.4.1 实验设计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址语义-空间信息融合研究
    4.1 地址语义-空间信息融合设计
        4.1.1 文本语义相似度理论
        4.1.2 地址间空间相似度设计
        4.1.3 地址文本空间相似融合数据集构建
    4.2 地址语义-空间信息融合任务建模
        4.2.1 基于地址语义空间相似融合回归任务的模型微调与训练
    4.3 空间坐标预测的下游验证评价任务
    4.4 实验设计与分析
        4.4.1 实验设计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长白山地区地名景观分布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长白山地区文化研究现状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地名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长白山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2 人文历史环境概况
    2.3 小结
第三章 长白山地区地名类型统计
    3.1 数据来源
    3.2 地名分类统计
        3.2.1 自然地名
        3.2.2 人文地名
第四章 长白山地区地名空间分布
    4.1 自然地名空间分布
        4.1.1 山系地名空间分布
        4.1.2 水系地名空间分布
        4.1.3 方位地名空间分布
        4.1.4 动植物地名空间分布
        4.1.5 矿藏地名空间分布
        4.1.6 数字地名空间分布
        4.1.7 海岸地名空间分布
        4.1.8 小结
    4.2 人文地名空间分布
        4.2.1 历史文化地名空间分布
        4.2.2 经济地名空间分布
        4.2.3 社会地名空间分布
        4.2.4 姓氏地名空间分布
        4.2.5 寄意地名空间分布
        4.2.6 移植地名空间分布
        4.2.7 语言地名空间分布
        4.2.8 小结
第五章 长白山地区地名区域特征
    5.1 受自然环境影响巨大
    5.2 明显的时代性
    5.3 文化多样性
        5.3.1 民族文化
        5.3.2 移民文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数字地名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公安询问笔录管理系统实体抽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耿新尧.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兼论图情领域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范式[J]. 夏翠娟,娄秀明,潘威,朱武信.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3)
  • [3]地方特色数字文献知识挖掘融合与文化传播新探索——以梅州苏区文献为例[J]. 李建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08)
  • [4]基于GIS的新会地名文化景观分布、演进及影响因素[J]. 林琳,王馨儿,曾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5]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文献文本标注与可视化研究——以《左传》知识库为例[J]. 李斌,王璐,陈小荷,王东波.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05)
  • [6]全域旅游背景下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名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张安欢.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8)
  • [7]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面向公众服务的安丘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电子地图的制作与发布[D]. 常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预训练深度学习架构下的语义地址匹配与语义空间融合模型研究[D]. 徐流畅. 浙江大学, 2020(01)
  • [10]长白山地区地名景观分布及特征研究[D]. 郑文丽.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数字地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