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IL-2、TGF-β水平的变化

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IL-2、TGF-β水平的变化

一、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2、TGF-β水平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谌子诺[1](2021)在《基于靶点预测和高通量测序的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治疗通过病证结合的辨治模式,在防治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见证候要素中,属实证的证候要素以血瘀和痰浊出现频率最高。因此可见,痰与瘀是冠心病常见的证候要素,两者又多相互兼杂。《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针对痰瘀互结证患者,可选用中成药丹蒌片。现代研究表明丹蒌片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调节血脂代谢系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恢复心肌供血。目的:1.构建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网络。2.聚类富集分析丹蒌片“寒、凉、温”不同药性的作用机制。3.临床研究获取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前后的差异基因,生信分析并验证药理预测网络。方法:1.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网络预测。通过数据库与系统文献检索,收集丹蒌片药物成分;运用TCMSP、TCMID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成分的对应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结合STRING6等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映射,以MC.ODE算法识别核心节点,进行PPI网络功能注释。2.丹蒌片中药四性的分类功能富集。在构建的丹蒌片“成分-靶点”数据库中分别提取寒药、凉药、温药中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将获得的成分靶点分别输入Webgestalt生信分析工具,选择物种为人类基因组,运用ORA富集方法,通路选择KEGG与GO(BP、CC、MF)项目进行可视化分析。3.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差异基因检测。选择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例受试者,采集干预前后血液4ml,进行高通量RNA测序,筛选找到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统一为Gene Symbol格式,与预测的药物成分靶点映射取交集,进行生物学注释与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到丹蒌片药物活性成分共190个,根据《中国药典》与文献检索补充57个成分,将补充数据与TCMSP数据库检索数据比较去重后获得丹蒌片活性成分(瓜萎15个、薤白13个、葛根17个、川芎17个、丹参80个、赤芍36个、泽泻13个、黄芪26个、骨碎补20个和郁金17个)。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出丹蒌片活性成分对应的药理作用靶点,去除重复值后共得到369个药物成分靶点。利用OMIM、Drugbank、GeneCards、TTD与DisGeNET数据库查找稳定型心绞痛相关基因,去重后共计3385个疾病靶点。将丹蒌片的成分靶点与稳定型心绞痛的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292个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对其网络对应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根据节点度值筛选发现排名前5的药物成分包括quercetin(槲皮素)、Daidzein(黄豆苷元)、luteolin(木犀草素)、kaempferol(山柰酚)、Puerarin(葛根素),以上成分的度值均超过50,与多个疾病靶点相关,可能是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活性成分。度值排名前5的靶点有6个,包括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HSP90AA1(热休克蛋白90 α家族A类成员1)、NCOA2(核受体辅激活蛋白2)、ADRB2(β2肾上腺素能受体)、F2(凝血酶),以上靶点的度值均超过40,与多个药物成分有靶向关系,可能是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药理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基于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的292个基因,通过Metascape平台映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其中7类具有代表性的MCODE模块可视化分析,发现丹蒌片可能具有抗病毒感染、保护脊髓损伤、调节类固醇激素代谢、与GPCR配体结合、介导抗炎细胞因子、转运调节生长因子、活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2.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丹蒌片组成的中药四性记载,将丹蒌片组成药物按药性分类,将大寒、寒、微寒统一归于寒,将温、微温均归于温。结果发现方中有寒药(瓜蒌、泽泻、郁金、丹参、赤芍)、凉药(葛根)、温药(薤白、川芎、骨碎补、黄芪),无热性药物。基于第二章研究结果,在文献与TCMSP数据库提取到丹蒌片中寒药104个活性成分,检索获得对应的247个作用靶点;凉药12个活性成分,检索获得对应的159个作用靶点,温药58个活性成分,检索获得对应的296个作用靶点。按寒药、凉药、温药分类输入Webgestalt生信分析工具,选择物种为人类基因组,运用ORA富集方法,开展KEGG与GO通路富集,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在KEGG前10通路上,丹蒌片中寒药与凉药作用共同的通路“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其原理可能与两者的组成药物皆具有辅助血行的功效有关。此外,寒药与温药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GO富集前10的结果表明寒药与温药的生物学过程都作用于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应激反应与防御反应、细胞活化与分泌等方向。而凉药与另外两组存在部分差异,具体包括正调控多细胞生物过程、正调节催化活性、正调控细胞迁移、负调节刺激反应、稳态过程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调节等方面。在细胞组成上,寒、温、凉药均与神经元投射相关、膜筏与质膜相关。其中寒药和温药还涉及树突区室,即神经元主要接受信号的部分。在分子功能上,寒药与凉药均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蛋白激酶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相关,而仅温药具有核受体活性。3.临床研究纳入受试者10例,干预前两组基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试验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脱落,4周药物干预结束后共计获实验组样本5例,对照组样本4例。依据2018年《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疗效评价,结果发现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通量测序后根据蛋白编码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量进行差异筛选,去除试验组中与对照组交集的33个基因(混杂因素),剩下64个丹蒌片作用基因(其中52个上调,12个下调),绘制火山图以查看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基因的整体分布情况。富集GO项目的显着节点发现试验组在生物学过程中下调较上调基因增加“节律过程”;细胞组成中,“突触”为下调项目独有,而“细胞外基质”为上调项目独有;分子功能中,上调项目较下调增加“酶调节活性”、“分子传感器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蛋白质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受体调节活性”。KEGG top20分析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造血细胞谱系”、“紧密连接”、“粘附连接”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将高通量测序得到的64个基因与预测的丹蒌片药物成分靶点数据库(369个靶点)比对,映射得到4个基因(EGF、F3、MET、MGST1)。以上基因对应药物成分的口服利用度均大于30,推测口服利用度高可能是药物疗效作用的基础。将这4个基因与构建的稳定型心绞痛的疾病靶点库(3385个靶点)比对,结果发现只有EGF、F3同时录属疾病靶点。综上,高通量测序结果验证了“成分-靶点”预测网络中的部分节点。结论:1.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复杂的多靶点药理作用机制,其核心药物成分可能与黄酮类化合物相关,主要药物靶点可能与炎症等基因相关。2.在药物共通性上,KEGG富集前10结果提示丹蒌片中寒药与凉药都作用于通路“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其原理可能与寒药及凉药的组成药物皆具有辅助血行的功效有关。此外,寒药与温药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活性成分之一可能是槲皮素,主要的靶点包括EGF与F3,这与“成分-靶点”预测网络的结果部分吻合。

聂晓宇[2](2021)在《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性评估CD4+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为心血管病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Geen Medical、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有关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失衡与冠心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评估。计量资料效应尺度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CI),统计学分析采用Rev Man5.3软件。结果:1.共入选17篇文献做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2535例研究对象,其中7篇文献报道了Th1细胞比例的变化,5篇文献报道了Th2细胞比例的变化,9篇文献报道了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5篇文献报道了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不同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不同;2.Th1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均明显升高SMD分别为[3.21(1.91,4.50)]、[2.71(1.68,3.73)]、[-3.04(-4.40,-1.68)],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0.25(-0.11,0.61)];3.Th2细胞在AMI、UA、S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SMD分别为[0.08(-0.19,0.35)]、[0.14(-0.13,0.40)]、[0.26(-0.02,0.54)]、[0.17(-0.11,0.45)];4.Th17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MD分别为[3.51(2.52,4.50)]、[3.59(2.65,4.54)]、[-2.78(-3.51,-2.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1.07(0.50,1.65)];5.Treg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MD分别为[-3.88(-5.07,-2.70)]、[-2.95(-4.09,-1.82)]、[3.46(2.41,4.50)],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1.03(-1.59,-0.48)];6.敏感性分析:Th1细胞组中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去除Shufang Han、Xiaobo Mao的文章后异质性有明显改变(I2=8%、I2=35%);7.偏倚分析:Th1细胞在AMI与对照组、UA与对照组、SA与AMI组的比较中漏斗图分布相对分散,而SA与对照组的分布相对对称;Th17细胞各组在漏斗图的分布均相对对称,这一结果与Egger检测的P值相对应;Th1细胞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存。结论:免疫功能失调与CHD的疾病过程密切相关,CHD患者存在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表现为Th1、Th17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表达亢进,而Treg细胞表达不足或功能抑制,Th2在各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

蒋锐沅[3](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王鹏[4](2020)在《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在我国,CC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D),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我国CCD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所有ACCD的病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影响大中型动脉内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较长,且常同时存在多个血管床受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势在必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外周血的诊断标志物检测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期研究表明,天然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能为A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各种细胞均可表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多种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IL-6等细胞因子通常发挥促进AS形成的作用;另一些细胞因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10及IL-35等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作用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1,VEGFR1)和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以CD4+CD25+T细胞为特征的Treg细胞,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CD25抗体消耗Treg细胞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eg细胞特异性表达的FOXP3是Treg细胞最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也是Treg细胞发育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前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关因子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分析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天然自身抗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旨在为AS的诊断提供实验证据及新的思路。方法:1、采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87例同期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2、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IL1α、IL1β、IL6、IL8、TNFα、CD25、FOXP3及VEGFR1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线性多肽,委托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合成多肽抗原并保证抗原纯度>95%。3、通过优化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4、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天然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天然自身抗体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基于罗杰斯二元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各抗体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NCBI数据库检索到的氨基酸序列,共设计并合成14条线性多肽抗原,各抗原序列如下:IL1α H-WETHGTKNYFTSVAHPNLFIATKQDYWVC-OHIL1β-1 H-SLNCTLRDSQQKSLVMSGPYELKALHLQG-OHIL1β-2 H-KHAYYSGNEDDLFFEADGPKQMKCH-OHIL6 H-LTKLQAQNQWLQDMTTHLILRSC-OHIL8 H-DCQCIKTYSKPFHPKFIKELRVIESD-OHTNFα-1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TNFα-2 H-KSAIKSPCQRETPEGAEAKPWYEPK-OHCD25-a H-KPGHCREPPPWENEATERIYHFVVGQMVY-OHCD25-b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CD25-c H-KHTSQFPGEEKPQASPEGRPESETSCH-OHFOXP3-a H-DMFAFFRNHPATWKNAIRHNLSLHKCD-OHFOXP3-b H-KCTFPNPSAPRKDSTLSAVPQSSYH-OHVEGFR1-a H-DEGVYHCKATNQKGSVESSAYLTVQGTSDK-OHVEGFR1-b H-CQITWFKNNHK IQQEPGIILGPGSSTD-OH2、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Anti-IL1α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94±0.156;AntiIL1α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43±0.169。Anti-IL1α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TNFα-1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238±0.304;Anti-TNFα-1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139±0.259。AntiTNFα-1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VEGFR1-b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498±0.449;Anti-VEGFR1-b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568±0.390。AntiVEGFR1-b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ti-IL1αIg G、anti-TNFα-1 Ig G及anti-VEGFR1-b Ig G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及0.564。利用罗杰斯回归构建3个天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51。根据性别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女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及anti-TNFα-1 Ig G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及0.650;与男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VEGFR1-a Ig G及anti-VEGFR1-b Ig G在男性AS患者血浆中表达降低,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根据年龄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低龄和高龄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低龄群体中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升高(P<0.05);Anti-TNFα-1Ig G在低龄与高龄两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水平均升高。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各抗体表达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来源于同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抗原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最高。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大小等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0.564。提示血浆抗IL1α、抗TNFα及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将诊断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达0.651(P<0.01),将有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3、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0.650。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VEGFR1-a及抗VEGFR1-b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提示血浆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在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4、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该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5、抗IL1β、抗IL6、抗IL8、抗CD25、抗FOXP3天然自身抗体(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合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夏晓东[5](2020)在《温控射频消融血管成形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使用温控射频消融球囊对兔正常动脉血管进行纵向线性消融,探讨不同温度射频对兔正常动脉的损伤情况,观察温控射频球囊及单纯球囊对正常血管内膜损伤,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并测量动脉管腔面积,探索射频消融动脉血管合适温度。2.使用温控射频球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进行纵向线性消融,探讨温控射频消融球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并了解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面积影响,测量炎性因子,凋亡因子及TGF-β通路,探索温控射频球囊线性消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后血管组织学变化,并探索温控射频球囊消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后,促炎细胞因子,抑炎细胞因子,凋亡因子及TGF-β/Smad-2炎症通路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方法:1.将正常健康家兔分为4组,即单纯球囊扩张对照组,45℃温控射频球囊扩张组,50℃温控射频球囊扩张组,55℃温控射频球囊扩张组。温控射频球囊在扩张后1h,3d,7d留取兔动脉标本,甲醛固定,并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增生,胶原纤维变化情况并测量血管腔面积。2.动脉硬化建模:球囊拉伤兔腹主动脉内膜,并联合高脂饮食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在12w时随机处死2只大兔以检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是否成功。3.将造模成功的大兔随机分为2组,即使用55℃射频消融扩张及单纯球囊扩张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在1小时,7天,14天以及28天留取动脉标本,行HE及MASSON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切片观察,了解温控射频球囊及单纯球囊扩张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影响。并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组织中促炎因子,抑炎因子,凋亡因子及TGF-β/Smad-2通路蛋白水平及组织中m RNA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单纯球囊扩张组及对照组比较,应用45℃,50℃,55℃线性消融正常兔动脉血管时,血管管腔面积各统计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使用55℃射频扩张粥样硬化血管,在相同时间点,温控射频球囊组血管管腔面积大于单纯球囊扩张组,而随时间延长温控射频消融球囊组及单纯球囊扩张组两组组内血管管腔面积变化不大。温控射频球囊组各组之间管壁厚度无统计学差异。3.组织水平上,在1小时,7天,14天,28天的时间点,温控射频球囊扩张组IL-1β,IL-17,Bax,IFN-γ,TGF-β,Smad-2以及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温控射频消融球囊扩张组表达IL-10及Bcl-2少于单纯球囊扩张组。4.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在1小时,7天,14天,28天的时间点,温控球囊扩张组兔子动脉血管中Bcl-2的整体表达量要明显低于单纯球囊扩张组。但是,温控射频球囊扩张组兔子动脉血管中Bax,TGF-β,Smad-2以及Caspase3的整体表达量要明显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结论:1.使用温控射频消融球囊消融兔正常血管时,45℃,50℃,55℃均可对正常血管造成损伤,但与单纯扩张组比较,血管管腔面积变化不大。虽然随温度升高,血管壁损伤范围也相应扩大,但即使是使用55℃对正常血管进行30s消融,仍然是安全的。2.使用55℃射频消融球囊扩张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可使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面积增大,可能与球囊挤压斑块,射频能量对血管造成线性损伤,血管顺应性增加,在动脉血压的作用下,扩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3.射频消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时,消融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发生纤维化,可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4.射频消融可使消融部位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加,抑炎细胞因子表达减少,凋亡受到抑制,同时TGF-β/smad2通路被激活。这也提示,虽然射频消融能增加血管面积,但同时炎症通路也被激活,如应用于临床,应同时应用抑制炎症反应药物。维持射频消融球囊扩张远期效果。

储诚豪[6](2020)在《CD4/CD8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OPCABG术后预后的预测》文中指出目的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心肌血运重建方案,但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手术预后。近期多项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在CAD的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CD4/CD8比值与CAD患者发生急性不良事件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术前外周血CD4/CD8比值与CAD患者接受OPCABG手术后预后的关系以及对术后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OPCABG手术的C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前一日晨采集患者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3+CD8+T细胞并计算CD4/CD8比值。根据术前外周血CD4/CD8比值将患者分别纳入高CD4/CD8组(CD4/CD8≥1.4)和低CD4/CD8组(CD4/CD8<1.4),出院后以MACE的发生为随访终点开始随访并记录结果。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D4/CD8对术后MACE的预测价值。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R-3.5.3)中rms程序包构建诺莫图模型,采用内部验证和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11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2.74±4.50岁,男性患者82例(69.49%),平均随访时间23.25(20.91,24.70)个月,失访4例(3.39%),2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MACE,发生率为17.80%。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CD4/CD8比值中位数为1.40(1.00,2.07)。高CD4/CD8组患者62例,其中16例(25.81%)术后发生MACE;低CD4/CD8组患者56例,其中5例(8.93%)术后发生MACE。高CD4/CD8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高于低CD4/CD8组(P=0.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高CD4/CD8组患者术后无MACE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D4/CD8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2=5.797,P=0.02)。经ROC曲线分析,术前外周血CD4/CD8比值预测术后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661-0.894,P<0.01),最佳截断值为2.24,灵敏度57.1%,特异度87.6%。将患者术前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 CRP(HR=1.085,95%CI:1.043-1.129,P<0.01)、LVEF≤50%(HR=5.690,95%CI:2.082-15.546,P<0.01)和CD4/CD8比值(HR=5.560,95%CI:2.819-10.969,P<0.01)是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潜在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10的预测变量(HDL-C、hs CRP、LVEF≤50%和CD4/CD8比值)再次纳入Cox模型中,采用后退法(LR)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CD8比值(HR=3.178,95%CI:1.608-6.281,P<0.01)、hs CRP(HR=1.066,95%CI:1.017-1.117,P<0.01)和LVEF≤50%(HR=3.242,95%CI:1.123-9.358,P=0.03)是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R-3.6.3和rms程序包)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的危险因素(hs CRP、LVEF≤50%和CD4/CD8比值)建立诺莫图模型,模型C-指数为0.821(95%CI:0.725-0.971),模型预测术后1年和2年的无MACE生存概率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接受OPCABG手术的CAD患者术后中期MACE的发生率约为17.80%,术前外周血CD4/CD8比值升高是术后中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术后MACE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杨斌[7](2019)在《CYP2C19中代谢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与临床预后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瞻性观察CYP2C19中代谢(CYP2C19*1/*2,CYP2C19*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150mg,qd)与常规剂量替格瑞洛(90mg,bid)在PCI术前(给药前)、术后30天、术后90天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的变化,并随访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率,来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检测PCI术前(给药前)、PCI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不同时间点两种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hs-CRP、IL-2及IFN-γ浓度的不同影响,对比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在抗炎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加全面的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精准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心内科,明确诊断为ACS且CYP2C19基因型为中代谢(CYP2C19*1/*2,CYP2C19*1/*3)并行PCI的患者325例,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158例)和替格瑞洛治疗组(167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mg,Qn)治疗的基础上,氯吡格雷治疗组为双倍剂量(150mg,qd),替格瑞洛治疗组为常规剂量(90 mg,bid),两组患者均要求至少口服12个月,其他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类、β受体阻滞剂、CCB类药物等根据个体病情及是否有禁忌症而使用。所有入选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采取多个体位投影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支架植入后效果。所有手术由同一介入手术团队完成。PCI术前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再于PCI术后30天及90天行血小板抑制率的检测。采集PCI术前(给药前)、PCI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留取血浆分别行炎症因子hs-CRP、IL-2、IFN-γ浓度的检测。于PCI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分类变量均应用百分数(%)表示,以?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计算;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ub></sup>x±s)表示,组内不同时点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间定量指标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肾功能、肝功能、肌钙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PCI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病变血管部位、手术的复杂程度、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个数、长度、直径及球囊扩张的压力、支架释放的压力、球囊后扩张的比例、术后TIMI血流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术后30天及90天ADP抑制率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给药前)ADP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天两组患者ADP抑制率均较前升高,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90天两组患者ADP抑制率均较术后30天进一步升高,但是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MACE事件的比较:1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1例,为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8例,新增患者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源性猝死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4例,新增患者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12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11例,新增患者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MACE事件5例,新增患者1例,为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出血事件的比较:1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1例,为1例轻微出血;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3例,均为轻微出血,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2例,新增患者1例,为1例轻微出血;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6例,新增患者3例,其中轻微出血2例,主要出血1例,为颅内出血,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12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6例,新增患者4例,其中轻微出血3例,主要出血1例,为消化道出血;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出血事件10例,新增患者4例,为4例轻微出血,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呼吸困难事件的比较:1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2例,其中轻度呼吸困难1例,中度呼吸困难1例;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9例,其中轻度呼吸困难6例,中度呼吸困难2例,重度呼吸困难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3例,新增患者1例,为轻度呼吸困难;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12例,新增患者3例,均为轻度呼吸困难;两组间新增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整体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12个月时氯吡格雷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4例,新增患者1例,为轻度呼吸困难;替格瑞洛组累计发生呼吸困难事件14例,新增患者2例,其中轻度呼吸困难1例,中度呼吸困难1例;两组间新增呼吸困难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hs-CRP、IL-2、IFN-γ浓度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hs-CRP、IL-2、IFN-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1天hs-CRP、IL-2、IFN-γ浓度较PCI术前(给药前)有所升高,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7天hs-CRP、IL-2、IFN-γ浓度较术后1天进一步升高,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不如氯吡格雷组升高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30天hs-CRP、IL-2、IFN-γ浓度较术后7天明显降低,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替格瑞洛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90天hs-CRP、IL-2、IFN-γ水平较术后30天时进一步降低,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8.两组患者hs-CRP、IL-2、IFN-γ浓度变化趋势:两组患者hs-CRP、IL-2、IFN-γ浓度在PCI术后呈上升趋势,术后7天时达到较高浓度,术后30天有明显下降,术后90天时进一步降低,其中替格瑞洛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1.CYP2C19基因型为中代谢(CYP2C19*1/*2,CYP2C19*1/*3)ACS患者PCI术后无论采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150mg,qd)还是应用替格瑞洛治疗(90mg,bid),两者均对血小板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替格瑞洛抑制更加充分。2.替格瑞洛可以更有效减少ACS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其12个月内MACEs事件的发生,并不增加大出血的风险,但是小出血事件增加,同时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也较氯比格雷组高。3.替格瑞洛疗效优势除了本身更强、更直接的抗血小板作用外,还可能与其对炎症因子更有效的抑制作用有关。4.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从而更有利于ACS患者PCI术后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对行PCI的ACS患者检测CYP2C19基因类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推动精准医疗在临床的广泛实施。

王彬[8](2019)在《阿托伐他汀对房颤状态下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的影响》文中提出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研究发现,高龄、炎症、肥胖、氧化应激参与AF的病理生理机制。趋化因子在各种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分为C、CC、CXC、CX3C四个亚家族。Fractalkine属于趋化因子CX3C亚家族,与炎症密切相关。Adropin是由Enho基因编码表达的一种调节蛋白,参与脂质堆积、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机制。新近的研究发现,adropin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单核细胞粘附,提示adropin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而炎症是导致AF的一种重要机制,因此fractalkine和adropin可能与AF的发病有关。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广泛应用于临床调脂类药物,其不仅有调脂、稳定斑块的作用,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目前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对房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AF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相关,但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是否与其抗炎作用相关仍亟待研究。本研究通过动物在体实验和临床实验,明确fractalkine和adropin在房颤状态下的表达水平,观察他汀类药物对于房颤状态下fractalkine和adropin的影响,探讨房颤、fractalkine、adropin及阿托伐他汀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目的:本部分旨在观察AF犬动物模型中fractalkine和adropin的变化。方法:选取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AF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AF组安置起搏器给予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持续性AF模型。10周后,股动脉穿刺取血离心后,留取血清测定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水平。留取心房组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fractalkine和adrop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F组犬的血清fractalkine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drop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AF组犬左右心房组织的fractalkine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adrop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AF时fractalkine表达升高,adropin表达下降,提示fractalkine和adropin可能参与调节AF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第二部分目的:本部分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F犬动物模型中fractalkine和adropin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F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6只。AF组安置起搏器给予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持续性AF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犬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灌胃/天。10周后,股动脉穿刺取血离心后留取血清,测定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水平。留取心房组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fractalkine和adrop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F组犬的血清fractalkine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drop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阿托伐他汀干预10周后,与AF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犬血清fractalkine显着降低,而血清adropin水平明显升高。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F组犬左右心房组织的fractalkine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adrop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另外,阿托伐他汀干预10周后,与AF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犬血清左右心房组织的fractalkine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adrop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使AF犬的fractalkine表达水平降低,adropin表达水平升高,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影响fractalkine和adropin表达水平而改善AF。第三部分目的:观察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水平,分析血清fractalkine、adropin水平与AF发生危险度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血清fractalkine、adropin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44例AF病人和21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F组和对照组。再进一步把AF病人分为三个亚组:阵发性AF组、持续性AF组和永久性AF组。留取AF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检测血清fractalkine、adropin、CRP和NT-pro BNP水平;同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结果: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dropin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都分别是AF发生的危险因素,升高的血清fractalkine、降低的血清adropin分别与AF发生的危险度增加密切相关。持续性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明显高于阵发性AF患者,而血清adropin水平明显低于阵发性AF患者;另外,相比于阵发性AF和持续性AF患者,永久性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显着升高,而血清adropin水平显着降低。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ractalkine与体重指数(BMI)、LAD、CRP和NT-pro BNP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ractalkine仍然与BMI、LAD和NT-pro BNP呈显着正相关。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ropin与BMI、收缩压、LAD、CRP和NT-pro BNP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ropin仍然与BMI、收缩压、LAD、CRP和NT-pro BNP呈显着相关。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与血清adropin水平呈显着负相关。结论: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升高和adropin下降是AF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与代谢综合征、炎症、心房重构指标相关。第四部分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水平有无变化。方法:纳入344例AF患者,再进一步把AF病人分为三个亚组:阵发性AF组、持续性AF组和永久性AF组。所有的AF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3月,剂量20mg/天。3个月后检测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adropin水平以及血清CRP、NT-pro BNP、LAD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水平显着降低,血清adropin水平显着升高,血清CRP、NT-pro BNP、LAD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进一步进行各个AF亚组的分析,阵发性AF、持续性AF和永久性AF组的AF患者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RP、NT-pro BNP、LAD水平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血清fractalkine水平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血清adropin水平都显着升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F患者的血清fractalkine水平,升高AF患者的血清adropin水平,降低AF患者的血清CRP、NT-pro BNP、LAD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影响fractalkine和adropin表达水平而改善AF。

徐建丽[9](2018)在《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H-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临床疗效,并分析移植后免疫重建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共刺激分子B7家族与其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a GVHD发生的机制,从而建立我们独特RH-PBSCT模式并不断进行优化。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RH-PBSCT模式进行移植的154例患者(RH组),分析植入、DFS、OS、GVHD、感染、NRM及复发,并与同期行同胞HLA全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MS-PBSCT)的115例患者(MS组)进行了比较。对其中118例患者(RH组78例,MS组40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数目;使用流式细胞CBA及ELIS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及TGF-β、B7家族,分析移植后两组免疫重建规律及B7家族变化,a GVHD对RH组免疫重建及B7家族变化的影响。结果:1.(1)RH组有1例患者未植入,MS组全部植入成功。3年的DFS和OS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9,P=0.159)。(2)RH组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MS组[(61.1±3.9)%比(33.9±4.4)%,P<0.05],但Ⅱ~Ⅳ度和Ⅲ~Ⅳ度a GVHD的累计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36.7±4.5)%比(25.1±4.2)%,P=0.494;(11.8±3.1)%比(8.0±2.7)%,P=0.368];RH组与MS组c GVHD及局限性c GVHD的累积发生率无差异[(59.2±4.4)%比(69.4±4.8)%,P=0.731;(51.7±4.6)%比(49.0±5.8)%,P=0.151],RH组广泛性c GVHD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MS组[(14.3±4.2)%比(42.1±6.3)%,P=0.01];RH组皮肤型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MS组,而肝脏和消化道发生a GVHD的累计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RH组以皮肤c GVHD为主,MS组以肝脏cGVHD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a GVHD的发生与HLA配型、相合位点数有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HLA配型是发生a GVH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HLA配型、疾病状态、a GVHD的发生是发生c GVHD的危险因素;(3)感染、NRM及复发、间质性肺炎累计发生率在RH组及MS组无明显差异[(64.6±3.7)%比(40.3±4.2)%,P>0.05,P=0.120,P=0.820,P=0.832];出血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的累计发生率RH组高于MS组[(36.1±3.8)%比(17.7±3.3)%,P<0.05;(15.9±2.9)%比(8.5±2.4)%,P=0.049]。移植前后巨细胞病毒抗体及DNA阳性率、EB病毒DNA两组无明显差异(P=0.928,P=0.883,P=0.653)。2.1移植后RH组与MS组相比,CD3+T、CD8+T、B细胞、NK细胞在移植后恢复两组之间无差异,移植后CD4+T、CD4/CD8比例在RH组恢复慢,与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IFN-γ水平在移植后均有升高,RH组升高水平及持续时间较MS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4及IL-10水平在移植后均有降低,IL-4在RH组移植前后均检测不出,而MS组持续低水平,两者有统计学意义;RH组及MS组IL-10水平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RH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IL-17及TGF-β水平下降明显,而MS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生a GVHD后RH组CD3+T、CD4+T、CD8+T、CD4/CD8比值、总B细胞、NK细胞与未发生a GVHD组变化无明显差异,IL-4、IL-17、TGF-β血清水平高于未发a GVHD患者(P=0.02,P=0.006,P=0.031)。患者在发生a GVHD后Treg细胞数量显着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P=0.006)。IL-10水平在未发生a GVHD患者血清逐渐增加,但在发生III-IV度a GVHD患者明显降低(P<0.05)。3.1移植后B7-1水平在移植后逐渐升高后再下降,MS组B7-1总体水平高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a GVHD发生后,MS组3月、6月、9月时B7-1水平低于未发生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1水平在移植后MS及RH组中均升高,两组之间无差异;RH组未发生GVHD患者PD-1水平较发生GVHD者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意义(P=0.039)。PD-L1水平在移植后降低,RH组恢复快于MS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MS组发生a GVHD患者组PD-L1水平高于未发生a GVHD组,两者差异有意义(P=0.02)。2RH组发生a GVHD后患者PD-1水平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而TGF-β水平升高,相关性分析中两者呈负相关,B7-1水平发生a GVHD者也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结论:我们独特的RH-PBSCT模式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虽然总的a 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MS-PBSCT,但重度a GVHD发生率并不高,主要的发生部位为皮肤;RH-PBSCT后1年内CD4+T细胞及其各个亚群均存在免疫重建延迟,RH组血清IL-4、IL-17、TGF-β水平的升高和Treg及IL-10水平降低对a GVHD早期临床诊断的确立能提供帮助。RH-PBSCT后未发生a GVHD时B7-1水平显着低于MS-PBSCT,而RH-PBSCT后发生a GVHD时B7-1水平与未发生a GVHD患者比较无差异,表明我们独特的RH-PBSCT模式可能通过B7家族中B7-1参与a GVHD的调控,从而降低重度a GVHD发生率。

黄黎亚[10](2016)在《CD31在冠心病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之一。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CD4+CD25+FOXP3+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抗AS保护作用。然而,Treg细胞在AS疾病发展中出现数量减少和功能受损,且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又名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是一种跨膜嗜同种并含有两个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 inhibitory motifs,ITIMs)的抑制性受体。已发现CD31在T细胞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助于维持T细胞耐受,其免疫调节作用也已在AS中有所涉及。此外,还发现促进CD31表达有助于提高体内Treg细胞比例,而CD31缺失则引起体内Treg细胞抑制能力降低,提示CD31表达与Treg细胞功能间存在关联。叉头转录因子FOXP3(forkhead box protein 3)是Treg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该分子对此类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Treg细胞中的CD31+亚群的数量和功能质量在生理(健康人群)或病理状态(CHD患者)下的变化及其与FOXP3的相关性,以发现CD31是否可能通过影响FOXP3表达而调控Treg细胞功能并加强其抗AS作用。方法:(1)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71例CHD患者纳入本研究。CHD患者还进一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34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37例。为了说明各组别之间的可比性,我们首先分析了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的临床资料。(2)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新鲜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HC组,SAP组和ACS组PBMCs来源的total-Tr(CD4+CD25+CD127ˉ)、CD31+Tr(CD4+CD25+CD127-CD31+)和CD31-Tr(CD4+CD25+CD127-CD31-)三群细胞比例及不同细胞亚群中FOXP3的表达水平。(3)采用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离试剂盒结合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的方法,分选出健康捐献者PBMCs来源的不同Treg亚群细胞total-Tr(CD4+CD25+FOXP3+)、CD31+Tr(CD4+CD25+FOXP3+CD31+)和CD31-Tr(CD4+CD25+FOXP3+CD31-)。流式细胞术检测用于三组细胞体外活化前后的表型鉴定。细胞形态学观察与CFSE染色细胞增殖实验用于评估细胞增殖情况。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用于评估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4)通过胞内细胞因子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分析CHD患者或HC组来源的CD31+Tr或CD31-Tr细胞给予或不给于细胞刺激后,其内TGF-β1、IL-10与IL-2的分泌水平。(5)通过胞内蛋白磷酸化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分析CHD患者或HC组来源的CD31+Tr或CD31-Tr细胞给予或不给于细胞刺激后,其内SHP2、STAT5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变化。(6)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中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版本5.0)。结果:(1)不同人群临床资料分析提示,ACS组中有助于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如Hs-CRP,Tn I和NT-pro BNP,均高于SAP和HC组。其他临床资料在HC、SAP和ACS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HC和CHD组间所有临床资料比较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2)与健康人相比,CHD患者体内CD31+Tr细胞比例下降且其胞内FOXP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健康人中CD31+Tr细胞内FOXP3表达水平高于CD31-Tr细胞。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健康人还是CHD患者中,total-Tr细胞内CD31与FOXP3表达均存在正相关性。(3)Total-Tr细胞体外活化培养7天,FOXP3表达可稳定维持5天,但在第7天出现下降。因此将Treg细胞体外活化培养的时间点定为5天,以确保Treg细胞表型在培养过程中无明显改变。已证实CD31+Tr细胞体外活化培养5天能稳定表达FOXP3而相同条件下CD31-Tr细胞内FOXP3表达水平出现明显下降。(4)体外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与CD31-Tr细胞相比,CD31+Tr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免疫抑制能力明显增强。(5)我们比较了CHD患者和健康人来源的CD31+Tr和CD31-Tr细胞分泌TGF-β1、IL-10和IL-2的情况。结果显示健康人体内CD31+Tr细胞分泌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能力强于CD31-Tr;而CHD患者体内CD31+Tr细胞分泌这三种细胞因子的能力较健康人下降。(6)胞内蛋白磷酸化流式分析表明,无论健康人还是CHD患者体内CD31+Tr细胞中SHP2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高于CD31-Tr细胞;而CHD患者体内CD31+Tr细胞中SHP2磷酸化水平较健康人出现明显下降。我们还发现健康人体内CD31+Tr细胞中STAT5磷酸化水平高于或相当于CD31-Tr细胞;而CHD患者体内CD31+Tr与CD31-Tr细胞中STAT5磷酸化水平均较健康人明显下降且在CD31+Tr细胞中STAT5磷酸化水平下降幅度更大。然而,检测发现无论健康人还是CHD患者体内CD31+Tr细胞中的STAT3磷酸化水平与CD31-Tr细胞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健康人与CHD患者组间比较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D31+Tr细胞亚群比例下降和功能受损以及与之相关的FOXP3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CHD中Treg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此外,CHD中CD31+Tr细胞内FOXP3表达下降可能与SHP2(CD31活化相关分子)和STAT5(FOXP3转录相关分子)磷酸化水平降低有关,推测CD31活化受损引起SHP2与STAT5磷酸化水平降低进而导致FOXP3表达减少是CHD患者体内CD31+Tr细胞功能下降的分子机制之一。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促进Treg细胞中CD31的表达与活化将可能有助于恢复或提高Treg细胞免疫调节能力并加强其抗AS作用。

二、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2、TGF-β水平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2、TGF-β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靶点预测和高通量测序的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的药理作用研究
    1 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2 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3 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4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5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6 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
    7 改善心室重构
    8 调节心率失常
    9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网络预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TCMSP数据库检索丹蒌片活性成分
        2 系统文献检索补充丹蒌片活性成分
        3 资料提取与数据统一
        4 丹蒌片成分对应靶点检索
        5 稳定型心绞痛疾病靶点检索
        6 构建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成分-靶点”网络
        7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PPI网络
    第二节 结果
        1 丹蒌片主要活性成分获取
        2 丹蒌片主要成分对应靶点获取
        3 稳定型心绞痛疾病靶点获取
        4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
        5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PPI网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丹蒌片中药四性的分类功能富集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丹蒌片组方的四性分类
        2 丹蒌片中药四性的功能富集
    第二节 结果
        1 丹蒌片寒药的功能富集
        2 丹蒌片凉药的功能富集
        3 丹蒌片温药的功能富集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差异基因检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采集
        2 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4 样本量估算
        5 治疗方案
        6 疗效判定标准
        7 样本采集与分析
    第二节 结果
        1 干预前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 干预后患者中医疗效评价分析
        3 干预前后基因表达谱测序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研究成果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研究类型
    1.3 研究对象
    1.4 检测指标
    1.5 信息提取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结果
    2.3 敏感性分析
    2.4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免疫与冠心病的关系
    3.2 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4+T 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结果
        2.3 讨论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检查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伦理学要求
        4.1 伦理规范
        4.2 质量保证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9.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缩略词表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脂质代谢、修饰异常与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1.1.1 脂质代谢异常
        1.1.2 脂质修饰
        1.1.3 胆固醇晶体形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1.1.4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功能失调
    1.2 先天性免疫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1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2 T淋巴细胞
        1.2.3 B淋巴细胞
        1.2.4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
    1.3 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1.3.1 白细胞介素IL-1β中和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
        1.3.2 心血管炎症减轻试验(CIRT)
        1.3.3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拮抗剂
    1.4 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1.4.1 超声
        1.4.2 血管造影技术
        1.4.3 多层螺旋CT及血管重建技术
        1.4.4 核磁共振
    1.5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志物
        1.5.1 微小RNA
        1.5.2 长链非编码RNA
        1.5.3 同型半胱氨酸
        1.5.4 C反应蛋白
        1.5.5 基质金属蛋白酶
        1.5.6 白细胞介素
        1.5.7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1.5.8 脂联素
        1.5.9 其他
    1.6 天然自身抗体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1.7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标本收集
        2.1.1 病例选择
        2.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人口特征
        2.1.5 临床病例特征信息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循环天然自身抗体的线性多肽抗原设计与合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3.2 配制抗原储存液
        2.3.3 包被多肽抗原
        2.3.4 检测循环天然自身抗体
        2.3.5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3.2 差异表达抗体的筛选
        3.2.1 Anti-IL1αIgG的表达水平
        3.2.2 Anti-IL1β-1 IgG的表达水平
        3.2.3 Anti-IL1β-2 IgG的表达水平
        3.2.4 Anti-IL6 IgG的表达水平
        3.2.5 Anti-IL8 IgG的表达水平
        3.2.6 Anti-TNFα-1 IgG的表达水平
        3.2.7 Anti-TNFα-2 IgG的表达水平
        3.2.8 Anti-CD25-a IgG的表达水平
        3.2.9 Anti-CD25-b IgG的表达水平
        3.2.10 Anti-CD25-c IgG的表达水平
        3.2.11 Anti-FOXP3-a IgG的表达水平
        3.2.12 Anti-FOXP3-b IgG的表达水平
        3.2.13 Anti-VEGFR1-a IgG的表达水平
        3.2.14 Anti-VEGFR1-b IgG的表达水平
    3.3 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3.4 性别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5 年龄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6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分析
    3.7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与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温控射频消融血管成形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1.1 实验动物与饲料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1.4 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射频温控球囊消融对家兔正常血管的影响
        1.2.2 射频温控球囊消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情况
        1.2.3 样本采集
        1.2.4 测量指标
        1.2.5 HE染色
        1.2.6 Masson染色
        1.2.7 Realtime PCR方法
        1.2.8 western blot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射频温控球囊消融对家兔正常血管的影响
        2.1.1 温控球囊对血管影响
        2.1.2 比较温控射频球囊组与单纯球囊扩增组对兔主动脉作用
        2.1.3 温控射频球囊组与单纯球囊扩增组对兔主动脉纤维化情况
    2.2 射频温控球囊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影响
        2.2.1 组织病理学改变
        2.2.2 比较温控射频球囊组与单纯球囊扩增组对兔粥状动脉硬化主动脉作用
        2.2.3 免疫组化结果
    2.3 射频温控球囊对家兔动脉血管的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2.4 射频温控球囊对家兔动脉血管的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PCI与动脉粥样硬化
    3.2 射频消融(RFA)
    3.3 温控球囊血管成形术(RFPB)
    3.4 温控射频球囊成形术的安全性
    3.5 温控射频球囊对血管壁成分以及血管内径的影响
        3.5.1 温控射频球囊对血管内斑块内成分的影响
        3.5.2 温控射频球囊对血管扩张维持的影响
        3.5.3 凋亡和内膜增生
    3.6 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
    3.7 温控射频球囊对凋亡通路影响
    3.8 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及炎症通路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CD4/CD8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OPCABG术后预后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T淋巴细胞亚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7)CYP2C19中代谢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与临床预后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CYP2C19 中代谢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与临床预后的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选择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介绍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手术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CYP2C19 基因型的测定
        2.7 ADP抑制率的测定
        2.8 MACEs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的随访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PCI结果比较
        3 两组患者术前(给药前)、术后30 天及90 天血小板抑制率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3 个月及12 个月MACEs事件的比较
        5 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3 个月及12 个月出血事件的比较
        6 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呼吸困难事件的比较
    讨论
第二部分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对CYP2C19 中代谢ACS患者PCI术前(给药前)、术后hs-CRP、IL-2及IFN-γ浓度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选择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介绍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手术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的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PCI结果比较
        3 两组患者PCI术前(给药前)、术后1 天、7 天、30 天及90天hs-CRP、IL-2、IFN-γ浓度比较
        4 两组患者hs-CRP、IL-2、IFN-γ水平变化趋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阿托伐他汀对房颤状态下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AF犬中FRACTALKINE和 ADROPIN水平的变化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材料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快速心房起搏房颤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动物组织留取
        2.4 血液标本留取
        2.5 ELISA方法检测犬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水平
        2.6 实时定量PCR
        2.7 Western blot检测犬心房组织各蛋白表达水平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组犬相关数据
        3.2 AF犬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变化
        3.3 AF犬心房组织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4 AF犬心房组织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第二部分 阿托伐他汀对AF犬 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材料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AF模型建立
        2.3 动物组织留取
        2.4 血液标本留取
        2.5 ELISA方法检测犬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水平
        2.6 实时定量PCR
        2.7 Western blot检测犬心房组织各蛋白表达水平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组犬相关数据
        3.2 阿托伐他汀对AF犬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影响
        3.3 阿托伐他汀对AF犬心房组织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阿托伐他汀对AF犬心房组织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与 AF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
        1.1 纳入人群
        1.2 试剂和材料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生化资料
        2.3 超声心动图
        2.4 ELISA方法检测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水平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对照组和AF组血清fractalkine、adropin的比较
        3.3 AF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4 三个AF亚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3.5 三个AF亚组患者血清fractalkine、adropin的比较
        3.6 AF患者血清fractalkine、adropin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7 AF患者血清fractalkine与 adropin的相关性
    4 讨论
第四部分 阿托伐他汀对AF患者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影响
    1 材料
        1.1 纳入人群
        1.2 试剂和材料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生化资料
        2.3 超声心动图
        2.4 ELISA方法检测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水平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F患者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变化
        3.2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F患者血清CRP、NT-proBNP、LAD的变化
        3.3 三个AF亚组患者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fractalkine和 adropin的变化
        3.4 三个AF亚组患者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CRP、NT-proBNP、LAD的变化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入组与排除标准
        1.3 预处理方案设计
        1.4 加强的GVHD预防方案
        1.5 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1.6 加强的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7 移植物植入及造血重建的判断
        1.8 aGVHD的治疗
        1.9 观察指标
        1.10 aGVHD的诊断和分度标准
        1.11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及aGVHD对免疫重建影响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移植过程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7 家族的变化及a GVHD对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移植过程
        1.3 患者标本采集流程
        1.4 Th1/Th2/Th17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CBA)
        1.5 B7 共刺激分子的检测方法(ELISA)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表

(10)CD31在冠心病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1 动脉粥样硬化与适应性免疫
    2 免疫炎症性T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3 免疫调节性T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4 CD31与动脉粥样硬化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一部分 冠心病中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与疾病分型的关系及与FOXP3的相关性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
        2.2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百分比
        2.3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FOXP3含量
        2.4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中CD31与FOXP3的相关性
    3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的功能比较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健康人群外周血体外分选鉴定培养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
        2.2 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体外活化后CD31与FOXP3 表达变化
        2.3 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体外活化后增殖能力与免疫抑制功能比较
        2.4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分泌TGF-β1水平
        2.5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分泌IL-10水平
        2.6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分泌IL-2水平
    3 实验讨论
第三部分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1+调节性T细胞亚群FOXP3表达下降的相关机制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中p-SHP2水平
        2.2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中p-STAT5水平
        2.3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不同亚群中p-STAT3水平
    3 实验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2、TGF-β水平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靶点预测和高通量测序的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研究[D]. 谌子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D]. 聂晓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5]温控射频消融血管成形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D]. 夏晓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CD4/CD8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OPCABG术后预后的预测[D]. 储诚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CYP2C19中代谢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与临床预后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杨斌. 青岛大学, 2019(07)
  • [8]阿托伐他汀对房颤状态下血清Fractalkine和Adropin的影响[D]. 王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D]. 徐建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10]CD31在冠心病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黄黎亚.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IL-2、TGF-β水平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