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

一、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与现代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艾科热木·阿力普[1](2021)在《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文中提出中国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其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凝聚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其自古流传至今,至少走过了 50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木卡姆艺术留存于新疆各个不同的地区,主要的木卡姆艺术形式主要有: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这其中十二木卡姆最具有代表性。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木卡姆艺术从濒临灭失的困境中,逐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更是我国新疆各民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思维与感情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保护基础薄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不足、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木卡姆艺术合理利用不足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并遵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倡导政府主导,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因此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需要从立法完善、有效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提升对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有效完善教育传承、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与实务资料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以期将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轨道。本文主要是一篇研究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学术论文,以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莎车县为田野点,对十二木卡姆的生存生态环境、民俗状况、传承与保护情况、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政府扶持力度、传承与保护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完整、客观的了解与描述,并就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发展,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主要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并对木卡姆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就木卡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节日与民俗,相互交融的现象进行说明。为本文后面章节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多样性、文化权利理论,以及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马克思民族平等理论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新疆木卡姆艺术为主线,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近年来我国加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公约以及创设的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维护多元一体、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文化共同繁荣等原则依次进行详细说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莎车县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多种传承模式,所做的具体保护措施等,依据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描述。第四章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保护基础滞后、传承人面临困境、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充分、文化生态遭破坏、合理利用不足问题,都一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细致、全面的分析。第五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通过域外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葡萄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对我国木卡姆艺术保护有利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完善建议,主要从完善相关立法、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完善教育传承、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的保护、加强木卡姆文化的传播、加强木卡姆实物资料的保护等视角,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提出完善意见。

余德军[2](2021)在《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颇族民俗体育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体现了景颇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延续,对景颇族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德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生活着很多景颇族,民俗体育资源丰富,而作为州府的芒市更是大部分景颇族的聚居地。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充分体现出景颇族特有的热情、淳朴、粗犷的民族特点,它是在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创造发展而成的。但是,由于景颇族生存地理环境偏僻,地方经济落后,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体育理念的渗入等原因,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专业民俗体育人才的匮乏,景颇族人民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以及民众对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认同度不高等困境。为此,论文通过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起源、发展变迁、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困境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为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进行寻根溯源,分析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变迁,探究现阶段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项目及其发展状况,深入挖掘其功能和价值。为了更好地解决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现阶段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建立景颇族民俗体育传承人机制;大力培养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景颇族体育锻炼意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景颇族经济发展;结合乡村旅游,促进景颇族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最后,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和所需要解决的是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梁越[3](2021)在《大理民间拟兽舞研究》文中指出拟兽舞源于原始时期人类的图腾崇拜、狩猎生活和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无限灵感的象征体现,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社会生活,呈现出早期人类群体丰富的精神世界。拟兽舞作为一种原始舞蹈,是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舞蹈艺术的方式记载着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对鸟兽等动物的外型、神态和动作的模拟,再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加工与创造,发展成为反映生产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表现形式。其表达的形式特征、文化意蕴,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劳动生活、图腾信仰等都有着莫大的关联。拟兽舞历史悠久,从最初的单纯性模仿,到图腾祭祀仪式,再到现在成为大众的娱乐表演节目,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一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并得以传承。本文将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等理论方法对大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的形态、现状以及文化内涵展开研究与探讨。探寻其起源与发展,了解原始文化的生存现状,结合民俗文化与艺术文化,探究大理民间拟兽舞与民间活动的关系互动,观察其在民间活动中的表现方式,阐释其功能与所承担的身份角色。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释拟兽舞的起源背景,通过查阅地方志、文献资料对大理民间现存的拟兽舞进行梳理,找寻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第二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对道具模拟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平川狮灯进行阐述,分析其起源与发展,通过民间活动中的平川狮灯分析其在当地社会的意义与作用,并考察平川狮灯现有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身体模拟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拟兽舞——“力格高”中的拟兽舞进行分析。首先对“力格高”的起源发展、整体的舞蹈形态与情感表达进行初步探讨,再对“力格高”中拟兽舞的动作要素进行分析,阐释“力格高”所承载的文化功能与审美观念,并考察“力格高”现有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第四章通过前文梳理代表性拟兽舞平川狮灯与“力格高”中拟兽舞的形式与内涵,对大理民间的拟兽舞展开文化阐释,并思考大理民间拟兽舞的保护与传承。

王婷[4](2021)在《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粑棒簸箕舞”是流行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集歌、舞、鼓乐为一体的布依族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布依语称之为“唉欸喜”,俗称“打粑舞”。紫云粑棒簸箕舞起源于唐代年间,它是紫云县布依族地区历代布依族先民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创造,是具有浓厚的布依族民族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该项目曾经销声匿迹、濒临失传。随后,因1998年应邀赴北京民族进行展演被世人知晓,在2014年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荣获二等奖,此后发展迅速。如今,粑棒簸箕舞从布依族生产劳作时开展的民间习俗性舞蹈,逐步发展成享誉贵州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与歌舞艺术融合发展的项目,并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文化符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研究贵州紫云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源流、动作形态、文化特征及其变迁与发展历程,探索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分析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发现,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变迁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村民文化传承意识薄弱、传承方式与渠道单一、现代体育的冲击影响、传承主体逐渐缺失、政府支持政策不足、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完善。因此,针对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变迁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1、强化村民文化传承保护意识;2、拓展粑棒簸箕舞的传承渠道;3、促进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协调发展;4、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与推广;5、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进粑棒簸箕舞繁荣发展;6、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传承体系。

宋一凡[5](2021)在《技术的灵晕:社交媒体中藏族日常生活影像的文化沟通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感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在电影出现时,学界就开始讨论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及影像与文化语境相分离等人类感知方式改变的相关问题,而观看是人类思维的具体体现,并传递了人类的知识和文化模式。当下的社交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个体作为创作主体对其日常生活影像的生产和传播,重构了人们的文化沟通方式和行为。本文聚焦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采用量化的方法,描述并分析生活在云南迪庆的藏族(中国藏族)和生活在海外的藏族,通过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拍摄、关注并推送的影像(图片和视频),如何讲述他们的处境,并赋予处境图画的意义,以及这些图画意义的文化沟通的价值,从而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生动具体的案例,对影像传播研究的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由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绪论,提出“社交媒体影像的文化沟通功能和价值何以实现?”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梳理藏族影像研究的相关文献,建构藏族个体经由社交媒体完成的日常生活影像生产传播实践的分析框架。第一章,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描绘并分析中国藏族和海外藏族社交媒体影像在影视语言、族群文化和全球文化沟通等方面具有的文化特征,以及藏族文化景观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意义。第二章,从“个体化的技术性影像发明”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如何实践着影像的流通、接受和跨文化沟通,并推动个体的现代性成长和反思。第三章,从“影像的繁殖力和创造力”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如何实践着影像的族群文化的想象、家乡的想象和多元文化沟通的想象,并推动着群体身份的媒介想象。第四章,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无序”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如何实践着全球文化联结、跨文化对话和地方秩序的重构,并推动着全球文化沟通的实践。结语:技术影像建构了新的灵晕,实现了文化的可沟通。灵晕在本文意味影像生产和传播在传者和接受者之间建构起的丰富的文化意义空间,表达着影像拍摄者和观看者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和情感表达及其丰富的文化沟通的意义。

周芳[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高莲芳[7](2021)在《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舟曲“朵迪”舞研究》文中认为“朵迪”(?)舞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以串铃为道具,融史、诗、歌、舞等为一体的民间原生态大型集体舞蹈。在舞蹈动作上,既有对动物动作惟妙惟肖的模拟,也有对战争场景庄重威严的再现;在唱词内容上,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对天文地理、世界万物的追根溯源,小至对人们言行举止、生活琐事的约规;在歌词唱法上,既有单人颂唱,又有双人对唱,其对歌极为精彩。从“朵迪”舞的起源、内容及歌词和形式来看,“朵迪”舞与苯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融合了古羌族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在阐述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予以描述,并结合田野调查个案,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第一章概述舟曲“朵迪”舞的生存空间,从历史渊源、民族分布和族宗教信仰三个层面呈现“朵迪”舞生存的空间状态。第二章通过文本记载和田野考察梳理对“朵迪”舞不同名称的含义,对“朵迪”舞进行历史溯源,论证“朵迪”舞是舟曲藏族先民创造的,充满藏族风格特征的舞蹈,它沿着舟曲藏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日臻完善,并融合了古羌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三章对舟曲三个典型藏族村落的“朵迪”舞进行个案调查,主要阐述了“朵迪”舞的分类和流传分布地域。第四章通过田野观察、参与村落的“朵迪”舞举办情况,深入了解“朵迪”舞举办的时间、地点、崇拜的神灵、祭祀方式、参与人群、仪式过程及其舞蹈禁忌等。第五章以田野调查为依据,深入挖掘“朵迪”舞的歌词艺术。从整体来看,“朵迪”唱词为七言或八言,且语言精练干脆、逻辑严密;内容上从开天辟地说起,大到宇宙物种起源,小到生活细节,无所不包。第六章解读“朵迪”舞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对“朵迪”舞的舞蹈形态特征、歌词特征、音乐特征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论述,并指出“朵迪”舞具有宗教祭祀、交际教育、宏大叙事、社会凝聚及族群认同功能。第七章在探讨“朵迪”舞面临艺人短缺、传承困难等基础上,笔者从非遗的角度提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大力度开发“朵迪”舞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将“朵迪”舞搬上舞台,走进大众视野,发挥其道德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文化。

邴波[8](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王艺潼[9](2020)在《澜沧县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拥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社会与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部分民族文化存在流失的危机。因此关于少数民族影像的价值就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媒体平台为民族文化的呈现构建了不同的方式。一直以来,云南拉祜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彰显了独特的文化特性,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些民族影像对于澜沧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为研究对象,以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影像中的文化呈现”、“拉祜族影像进行了怎样的文化构建”等为主要研究问题,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新中国时期”到“新时期”再到“新世纪”三个阶段的拉祜族民族影像,简要阐明了每个时期的特定背景和风格特点;第二部分是对收集整理的拉祜族影像进行分析,这些影像整体内容上大体呈现出典型的地域性、当地政府的主导性和民族精英的自觉性三个特性;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拉祜族民族影像中的文化体现,主要表现在民族信仰、民俗物象以及传统歌舞,这些也正是影像创作主体想要呈现和表达的;第四部分一起探讨了拉祜族通过影像的方式,从图腾崇拜、情感表达和民族个性这三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构,并对具体的影像加以分析;第五部分是全文总结,对媒介化语境下的拉祜族影像进行现实讨论,以及对影像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反思。总之,民族影像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记录民族文化的同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进行的文化建构各有不同。拉祜族的地方政府、文化精英、民族群众以及来观光旅游的游客,这些不同文化立场的创作者利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出各自的诉求。民族影像生产的主体及其代表性力量以自身的角度决定或影响了不同阶段的民族影像,对应的作品也折射出社会历史进程的阶段性特征。

申权[10](2020)在《文化育人视域下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瑶族是我国南方极富创造力和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进中,瑶族人民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瑶族民俗文化,丰富着中华历史文化的宝库。瑶族优秀民俗文化是瑶族民俗文化中的精华,体现着瑶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特性、文化心理特征、文化价值理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珍贵资源,具有家国情怀培育、道德品行教化、人文素养提升、健康情操陶冶、奋斗精神涵养、创新精神引导和民族精神凝聚的育人价值。进入新时代,以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化人能够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的深入、内容的充实、方式方法的创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文化自信。本论文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瑶族优秀民俗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核心,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总结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容及特征,探讨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中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原则。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论文研究采取的方法、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二部分界定了相关概念,阐释了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瑶族及其基本概况,界定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文化育人价值的概念,其次对本论文研究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观、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相关的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在田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总结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瑶族物质生活民俗文化、精神生活民俗文化、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主要特征: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突出的群众性与创新性、独特的教育性与传承性。第四部分对瑶族优秀民俗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凸显的三大依据,其次总结提炼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具有的家国情怀培育、道德品行教化、人文素养提升、健康情操陶冶、奋斗精神涵养、创新精神引导和民族精神凝聚等七大育人价值。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实现的四个路径原则。一是坚持科学思想的指导原则,二是坚定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的自信,三是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瑶族优秀民俗文化,四是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发展的特性拓宽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的场域。民俗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瑶族优秀民俗文化根植于民众生活的实际中,更能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本论文认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运用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进行育人、化人,效果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更是有效的。

二、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与现代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与现代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
    第一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木卡姆的搜集、整理与记录
        二、改革开放后的整理、挖掘阶段
        三、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保护
    第二节 木卡姆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社会价值
        四、经济价值
    第三节 木卡姆艺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领域
        一、木卡姆艺术与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交叉
        二、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舞蹈和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交融
        三、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节日和民俗的相融
第二章 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理论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多样性的的影响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文化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文化权利理论
        一、文化权利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权利基本内涵
        三、文化权利的要素
    第三节 民族平等理论
        一、罗尔斯的平等理论
        二、罗伯特·诺齐克的平等理论
        三、德沃金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
第三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第一节 木卡姆文化遗产起源与生存环境
        一、新疆木卡姆文化遗产的起源
        二、十二木卡姆简述
        三、绿洲农业文明
        四、各民族融合状况
        五、民俗状况
    第二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二、《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三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保护原则
        二、真实性保护原则
        三、维护多元一体原则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
        五、文化共同繁荣原则
    第四节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模式
        一、莎车县地理环境介绍
        二、父子传承模式
        三、师徒传承模式
        四、传统社区传承模式
        五、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第五节 莎车县木卡姆艺术的具体保护措施
        一、代表性传承人
        二、木卡姆进校园和进社区情况
        三、充分利用文化博物馆与文化中心
        四、传统节日与木卡姆文化节的展演展示
        五、扶持措施
第四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保护基础方面的问题
        一、木卡姆传承保护方面的资金短缺
        二、木卡姆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管理模式滞后
        三、木卡姆相关的原始歌词、乐谱流失严重
        四、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第二节 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一、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人数较少
        二、代表性传承人种类单一
        三、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
        四、传承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滞后
        五、木卡姆艺术乐器作坊与制作艺人未得到足够重视
        六、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够完善
    第三节 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
        二、公益性宣传
        三、原始资料及有关实物收集与整理方面
        四、数字化记录
        五、交流与展演展示
    第四节 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一、民众的参与度不足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相关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力
    第五节 合理利用不足
        一、木卡姆艺术的不当创新
        二、产业发展不足
        三、完整性保护不足
        四、传承培训尚未制度化
第五章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
        一、“马洛亚”的定义及历史溯源
        二、支持马洛亚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机构
        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机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培训机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机构
    第二节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
        一、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屋
        二、舞蹈屋的参与者
        三、保护措施
        四、舞蹈屋模式的档案管理
        五、促进区域、分区域和国际合作
    第三节 葡萄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
        一、法多基本情况与分类
        二、法多的伴奏乐器
        三、法多的管理模式
        四、法多的保护模式
        五、法多的宣传模式
    第四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启示
        一、建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
        二、建立新疆木卡姆艺术文献资料机构
        三、积极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教育培训
        四、积极推进新疆木卡姆艺术的档案建立
        五、加强地区、区域与国内外推广合作
        六、创新宣传手段
第六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相关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修改建议
        二、《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修订建议
        三、制定有关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节 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一、鼓励带徒授艺
        二、提高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
        三、积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
        四、完善奖励措施
    第三节 完善教育传承
        一、举办木卡姆艺术进校园活动
        二、充分发挥社区民众在木卡姆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三、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传承质量与研究
    第四节 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
        一、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整理与记录
        二、挖掘民间传统乐器传承人
        三、加强对乐器制作原材料的保护
    第五节 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
        一、强化政府部门主导,学界并行
        二、重视商界与新闻媒体共同辅助功能
        三、加强木卡姆艺术展演展示与国内外交流
        四、不同地区木卡姆艺术的交流合作
    第六节 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基础
        一、调查、记录与建档
        二、加强对木卡姆艺术的研究
        三、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传承方式
        四、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实物和资料
        五、对木卡姆艺术博物馆进行全面完善
        六、鼓励资深艺人建立私人博物馆
        七、借助多方优势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藏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1.1.2 进入新时代景颇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1.1.3 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1.1.4 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1.1.5 提高景颇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1.1.6 景颇族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民俗
        2.1.2 体育
        2.1.3 民俗体育
        2.1.4 景颇族民俗体育
    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2.2.1 有关民俗体育的研究
        2.2.2 景颇族体育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概述
        4.1.1 景颇族历史渊源
        4.1.2 景颇族称谓
        4.1.3 景颇族人口分布
        4.1.4 景颇族生存地理环境
    4.2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起源
        4.2.1 源于景颇族生存、生产活动
        4.2.2 源于景颇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4.2.3 源于景颇族古代部落之争、军事活动
        4.2.4 源于景颇族农时节气、节庆活动
    4.3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演进
        4.3.1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
        4.3.1.1 直过前(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1.2 直过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1.3 改革开放至今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2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文化变迁
        4.3.3 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的功能演进
    4.4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项目、功能、价值
        4.4.1 景颇族民俗体育开展的项目
        4.4.2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功能
        4.4.3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价值
    4.5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及面临困境
        4.5.1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
        4.5.2 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4.5.2.1 传承主体的缺失
        4.5.2.2 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的匮乏
        4.5.2.3 景颇族人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4.5.2.4 民众对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认同度不高
    4.6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4.6.1 地理位置偏僻
        4.6.2 地方经济落后
        4.6.3 景颇族自身的发展不良
        4.6.4 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4.6.5 西方体育理念的渗入
    4.7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
        4.7.1 建立景颇族民俗体育传承人机制
        4.7.2 大力培养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
        4.7.3 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景颇族体育锻炼意识
        4.7.4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景颇族经济发展
        4.7.5 结合旅游业,促进景颇族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
        4.7.6 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大理民间拟兽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基本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起源及类型
    第一节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起源与特点
        一、拟兽舞的起源
        二、大理民间拟兽舞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现状
第二章 道具模拟:平川狮灯
    第一节 舞狮的起源
        一、传统舞狮
        二、平川狮灯
    第二节 平川狮灯的表演程式
    第三节 平川狮灯的文化内涵
        一、“兽”的象征意义
        二、与本土文化的互动
    第四节 平川狮灯的传承现状
第三章 身体模拟:“力格高”
    第一节 “力格高”的概况
        一、“力格高”的起源
        二、“力格高”的发展
    第二节 “力格高”中的拟兽舞
        一、“力格高”的舞蹈形态
        二、“拟兽舞”的动作要素
    第三节 “力格高”的文化功能
        一、审美观念的体现
        二、群体社交的方式
        三、强健体魄的功能
    第四节 “力格高”的传承现状
第四章 大理民间拟兽舞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拟兽舞的文化涵义
        一、娱人娱神的功能表达
        二、族群融合与文化认同
        三、抒发情感的表达释放
    第二节 拟兽舞的传承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需要
        1.2.2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传承发展的需要
        1.2.3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需要
        1.2.4 促进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意义
        1.3.1 全面了解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与变迁状况
        1.3.2 有效探寻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与演进规律
        1.3.3 促进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
        1.3.4 推进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
        1.4.3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系研究
        1.4.4 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1.4.5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研究现状
        1.4.6 国外对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研究状况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紫云县布依族的社会历史概况
        3.1.1 布依族族源的来历
        3.1.2 布依族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
        3.1.3 布依族的社会习俗
        3.1.4 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体育活动
    3.2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形成的历史源流
        3.2.1 生产劳作行为的模仿
        3.2.2 宗教祭祀的部族行为
        3.2.3 民族习俗的延伸再现
        3.2.4 族人娱乐的文化动因
        3.2.5 族群集会的社会平台
    3.3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动作形态和服饰道具
        3.3.1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动作形态
        3.3.2 服饰与道具器材
    3.4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
        3.4.1 鲜明的自然地域特点
        3.4.2 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3.4.3 独特的民族身份标识
        3.4.4 质朴原始的生态特性
        3.4.5 欢愉生命的民间活动
    3.5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变迁与发展现状
        3.5.1 由生产劳作方式转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3.5.2 由宗教祭典行为转变为现代娱人活动
        3.5.3 由族人自娱活动转变为全民健身活动
        3.5.4 由民间习俗活动转变为乡村旅游产品
        3.5.5 由民间舞蹈活动转变为民运会表演竞赛项目
        3.5.6 由民间游艺活动转变为学校体育内容
    3.6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1 村民文化传承意识薄弱
        3.6.2 传承方式与渠道单一
        3.6.3 现代体育的冲击影响
        3.6.4 传承主体逐渐缺失
        3.6.5 政府支持政策不足
        3.6.6 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完善
    3.7 对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发展的对策建议
        3.7.1 强化村民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3.7.2 拓展粑棒簸箕舞的传承渠道
        3.7.3 促进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协调发展
        3.7.4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与推广
        3.7.5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进粑棒簸箕舞繁荣发展
        3.7.6 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传承体系
第4章 结论
    4.1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缘由
    4.2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动作形态与文化特征
    4.3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变迁与发展现状
    4.4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技术的灵晕:社交媒体中藏族日常生活影像的文化沟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藏族影像研究综述
        一、藏族影像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二、藏族影像研究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价值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族影像的社交媒体景观
    第一节 媒体景观和族群景观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编码和操作
    第三节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的数据描绘
第二章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中的现代性沟通
    第一节 影像中的现代性:社会生活与组织模式
    第二节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中的现代性展现
    第三节 社交媒体中藏族影像的现代性特征
第三章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的文化想象
    第一节 想象与影像研究
    第二节 社交媒体影像中的族群文化想象
    第三节 多个文化空间的想象
第四章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的全球文化沟通
    第一节 影像的全球化传播
    第二节 全球化与文化再造
    第三节 环境和空间:单城性的具体体现
结语:社交媒体影像的技术灵晕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论文
附录 视频分析类目表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舟曲“朵迪”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走进舟曲:“朵迪”舞的生存空间
    1.1 自然环境
        1.1.1 位置和地貌
        1.1.2 气候
    1.2 人文环境
        1.2.1 人口与民族分布
        1.2.2 宗教信仰状况
    1.3 舟曲藏族的族源及历史沿革
        1.3.1 舟曲藏族族源概述
        1.3.2 舟曲历史沿革
第2章 舟曲“朵迪”舞的起源与形成
    2.1 “朵迪”舞的名称与释意
        2.1.1 “朵迪”
        2.1.2 “罗罗”
        2.1.3 “突古”
    2.2 “朵迪”舞的起源
        2.2.1 “朵迪”舞起源文献记载
        2.2.2 “朵迪”舞起源传说
    2.3 “朵迪”舞起源辨析
        2.3.1 古羌人习俗的遗留
        2.3.2 与藏族原始苯教有关
        2.3.3 “朵迪”舞产生的年代
    小结
第3章 “朵迪”舞的类型与分布
    3.1 “朵迪”舞的类型
        3.1.1 “贡边朵迪”
        3.1.2 “突古朵迪”
    3.2 “朵迪”舞的分布
        3.2.1 白龙江上游地区
        3.2.2 白龙江中游地区
        3.2.3 白龙江下游地区
        3.2.4 拱坝河流域
        3.2.5 博峪河流域
    小结
第4章 “朵迪”舞的文化概况与仪式流程
    4.1 “朵迪”舞的文化概况
        4.1.1 “朵迪”舞的时空框架
        4.1.2 “朵迪”舞的场域
        4.1.3 “朵迪”舞的祭祀对象
        4.1.4 “朵迪”舞的参与人员
        4.1.5 “朵迪”舞的服饰
        4.1.6 “朵迪”舞的道具
        4.1.7 “朵迪”舞的禁忌
    4.2 “朵迪”舞的仪式过程
        4.2.1 煨桑仪式
        4.2.2 安场和请神
        4.2.3 “朵迪”舞开场
        4.2.4 “朵迪”舞高潮
        4.2.5 “朵迪”舞落幕
        4.2.6 村庄互访
        4.2.7 结束仪式
    小结
第5章 “朵迪”舞的歌词
    5.1 白龙江上游“朵迪”舞歌词
        5.1.1 迭勒
        5.1.2 赛尔布“朵迪”
        5.1.3 摆阵
        5.1.4 寻福歌
        5.1.5 赛布赞歌
        5.1.6 佐瑞
    5.2 白龙江中游“朵迪”舞歌词
        5.2.1 开天辟地之歌
        5.2.2 “朵迪”舞怎么来的
        5.2.3 “朵迪”
        5.2.4 “朵迪”歌手赞歌
        5.2.5 赞美家乡景色
        5.2.6 格萨尔王赞歌
        5.2.7 “珠玛朵迪”
        5.2.8 供奉歌
        5.2.9 人物赞歌
        5.2.10 寺院赞歌
    5.3 白龙江下游“朵迪”舞歌词
        5.3.1 开天辟地
        5.3.2 波斯
        5.3.3 绒拉绒迪
    5.4 拱坝河流域“朵迪”舞歌词
        5.4.1 拱坝河上游地区“朵迪”舞歌词
        5.4.2 拱坝河中游地区“朵迪”舞歌词
        5.4.3 拱坝河下游地区“朵迪”舞歌词
    5.5 博峪河流域“朵迪”舞歌词
        5.5.1 “珠玛朵迪”
        5.5.2 “朵迪”鲁
        5.5.3 吐吉
        5.5.4 偌依色依斯
        5.5.5 扎塔赞歌
    5.6 “朵迪”歌词辨析
        5.6.1 歌词表现形式与语言风格
        5.6.2 歌词内容的科学性
    小结
第6章 “朵迪”舞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6.1 “朵迪”舞的艺术特征
        6.1.1 “朵迪”舞的形态特征
        6.1.2 “朵迪”舞的音乐特征
        6.1.3 “朵迪”舞的歌词特征
    6.2 “朵迪”舞的文化内涵
        6.2.1 “朵迪”舞与舟曲藏族历史和宗教
        6.2.2 “朵迪”舞与舟曲藏族的生产生活
        6.2.3 “朵迪”舞与舟曲藏族服饰
        6.2.4 “朵迪”舞与族群认同
    6.3 “朵迪”舞的社会功能
        6.3.1 传承记录功能
        6.3.2 交际教育功能
        6.3.3 文化娱乐功能
        6.3.4 宏大叙事功能
        6.3.5 社会凝聚功能
    小结
第7章 “朵迪”舞的传承与保护
    7.1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特点
        7.1.1 民间艺人对“朵迪”舞的传承与保护
        7.1.2 传统方法对“朵迪”舞的传承与保护
        7.1.3 现代方法对“朵迪”舞文化传承与保护
    7.2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有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7.2.1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有益经验
        7.2.2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7.3 对“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7.3.1 成立专业的表演队伍
        7.3.2 建设“朵迪”舞学艺的传承队伍
        7.3.3 建设“朵迪”舞固定的展示舞台
        7.3.4 建设“朵迪”舞宣传长廊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澜沧县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社会现实
        二、区位优势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拉祜族民族影像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1949—1966)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概况
    第二节 新时期(1978—1999)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概况
    第三节 新世纪(2000—2019)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概况
第二章 拉祜族民族影像的特性
    第一节 典型的地域性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性
    第三节 文化精英的自觉性
        一、非遗传承人
        二、单位性质的团体与组合
        三、技艺突出的普通村民
第三章 拉祜族民族影像中的文化体现
    第一节 信仰呈现:拉祜史诗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地方表征:民俗物象的传递
        一、影像中的拉祜族服饰民俗
        二、影像中的拉祜族饮食民俗
        三、影像中的拉祜族婚恋民俗
        四、影像中的拉祜族狩猎民俗
    第三节 艺术展示:民族歌舞的继承创新
        一、顺应时代的“原生态”音乐
        二、注重传承的“非遗”舞蹈
第四章 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 以民族图腾为符号:“葫芦”文化的再生产
        一、“葫芦节”的打造
        二、葫芦元素的“极致”运用
    第二节 以情感表达为主题:音乐名片与爱情观
        一、插曲《婚誓》的文化“反哺”
        二、“自由”与“忠贞”的爱情观
    第三节 以民族个性为主题:“快乐”的拉祜形象塑造
第五章 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拉祜族影像文化建构的现实讨论
        一、文化的传承与认同的建立
        二、经济的发展与保障
    第二节 媒介化社会拉祜族影像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澜沧拉祜地区田野访谈资料整合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文化育人视域下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瑶族及其概况
        2.1.2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
        2.1.3 文化育人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观
        2.2.2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
        2.2.3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相关的理论
第3章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3.1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3.1.1 瑶族物质生活民俗文化
        3.1.2 瑶族精神生活民俗文化
        3.1.3 瑶族社会生活民俗文化
    3.2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3.2.1 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3.2.2 突出的群众性与创新性
        3.2.3 独特的教育性与传承性
第4章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分析
    4.1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凸显的依据
        4.1.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4.1.2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4.1.3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承载着文化育人的基本内容
    4.2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
        4.2.1 家国情怀的培育价值
        4.2.2 道德品行的教化价值
        4.2.3 人文素养的提升价值
        4.2.4 健康情操的陶冶价值
        4.2.5 奋斗精神的涵养价值
        4.2.6 创新精神的引导价值
        4.2.7 民族精神的凝聚价值
第5章 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实现的路径原则
    5.1 坚持科学思想指导的原则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
        5.1.2 坚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指导
    5.2 坚定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的自信
        5.2.1 正确认识瑶族,增进对瑶族的认同
        5.2.2 科学对待瑶族文化,增强瑶族文化自信
        5.2.3 理性分析瑶族民俗,加大瑶族民俗的挖掘力度
    5.3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瑶族优秀民俗文化
        5.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
        5.3.2 运用辩证的方法重构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结构
        5.3.3 正确处理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5.4 拓宽瑶族优秀民俗文化育人的场域
        5.4.1 融入家庭,重视家庭在育人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5.4.2 融入学校,重视学校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5.4.3 融入社会,重视社会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的濡染作用
        5.4.4 融入媒体,重视网络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与现代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D]. 艾科热木·阿力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D]. 余德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大理民间拟兽舞研究[D]. 梁越. 大理大学, 2021(08)
  • [4]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D]. 王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技术的灵晕:社交媒体中藏族日常生活影像的文化沟通研究[D]. 宋一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舟曲“朵迪”舞研究[D]. 高莲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8]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9]澜沧县拉祜族民族影像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研究[D]. 王艺潼.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文化育人视域下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D]. 申权.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