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中采用多种标本检查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解剖学中采用多种标本检查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一、解剖学采用多种标本考试方式对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武建军,焦旭文,李军平,冯利强,王登科,丁银秀,刘印明,赵玉琼[1](2021)在《《人体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文中认为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本文以《人体解剖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人体解剖学在线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杨晨晨,丁炯,杨涵琦,薛志琴[2](2021)在《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结合组长负责制的教学模式在运动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结合组长负责制的教学模式在运动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本教研室自2017年9月开始引进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按时间顺序,将未使用此系统的2016级护理专业4个班共177人作为对照组,以使用该系统的2020级护理8个班366人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课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尸体标本、挂图、模具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验组构建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结合组长负责制的教学模式,先安排学生采用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教学系统进行上机学习,后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尸体标本,由1名同学轮流担任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标本观察和讨论。在运动系统课程结束后针对运动系统的知识点进行考试,比较两组的考试成绩,并向实验组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果 2016级4个班平均成绩为(78.96±9.16)分,2020级8个班平均成绩为(80.75±9.49)分,2020级学生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2016级,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7,P=0.038),实验组及格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427,P=0.232)。两组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6.143,P=0.003)。实验组80~89分、80~89分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共计发放问卷366份,收回362份,回收率98.9%。实验组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结合组长负责制的教学模式本身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同时也给予较高的实用性评价。88.40%的同学赞同这种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系统的应用表示赞同,几乎所有学生(99.45%)认为学习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解剖学学习兴趣。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1%的成绩由这种教学方法解释与预测,此种教育模式对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的教学有促进作用,实施效果好。结论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掌握,而且能不受解剖课教学空间、时间的限制,结合小组负责制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做到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两者结合提高了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的学习效果。

杜春秀[3](2021)在《基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的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马鹤桐,杨林,李姣[4](2021)在《人机交互技术在解剖学教育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阐述人机交互技术在解剖学教育中的应用,介绍人机交互技术相关教学工具,对比传统教学工具与人机交互教学工具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优劣势,促进教育工作者采用新型教学技术。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乔安洁[6](2021)在《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研究 ——以六所高师为例》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本文关注焦点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群体,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探究。以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力图直观呈现出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场景,在了解民国师范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可以通过他们的学习活动得以窥见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认真汲取与总结民国高等师范师范教育的丰富经验,以便为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些许历史借鉴。绪论部分探讨了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概念做了介绍,同时介绍国内外学生生活史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六所高师办学概况及师范生招生选拔情况”,分别论述了六所高师办学以及发展概况,并对其招生选拔情况做了相关介绍。第二章“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堂学习生活”,学生“学”与教师“教”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使高等师范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颇具意义,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和素养得到了较为直接的提升。第三章“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外学习生活”,主要包括图书馆自主学习,外出修学旅行与实习,以及各种拓展视野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迈出校园,紧密融合于社会发展中。在图书馆扩展课堂知识的不足,外出修学旅行与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各种学术报告等其他活动增广见闻和丰富思想,使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第四章“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特征及当今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高等师范生学生生活的梳理,总结出有三方面的特征,即多样化的知识学习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和以自主性为主的学习动机。基于以上特征,认为当今高等师范教育以及师范生学习要注重普通文化课程,激发学习的动机,加强教育实践能力和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甘亚[7](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俞沁[9](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学生自主性影响的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Y小学和S小学的对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我国的提出,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在各级学校的实践探索中也慢慢展现。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的重视,作为课程中最有“特色”的一环,通过建设校本课程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继而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通过对各个国家核心素养理念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发展的“自主性”都不约而同的成为了国家之间共同认可的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自主性”对于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发展校本课程来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来促进学生自主性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是在实践比较中对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型的探讨。笔者在进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对有着不同校本课程建设模式的两所小学(Y小学和S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此,笔者先后三次分别去到样本小学了解情况,进行调研;第一次的预调研,笔者分别向15位教师(这之中既有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也有非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和50位学生(其中四年级25名,五年级25名)发放了相关问卷,并随机访谈了几位教师,以了解样本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第二次调研,笔者走进了两所小学校本课程的课堂,真实的去感受了它们校本课堂中的氛围和状态;这两次调研都为接下来研究中问卷和访谈的编制,奠定了基础。最后一次,笔者通过正式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到两所小学学生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自主性发展状态的相关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并对此进行了归因,提出相关的对策。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总结,研究的最后笔者得出结论:校本课程建设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并且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环节,归纳出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型,即:在开发环节拟定目标、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为学生自主性发展奠定基础;在实施环节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在评价环节,要设立全面的评价机制,提升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与建构。这将为实践中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本研究共分为5个部分:在绪论中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缘由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后对“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建设”“学生自主性”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此问题已有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建设对学生自主性发展影响的理论奠基与假设。本章中,论述了学生自主性的特征和分类,并基于此分析了核心素养培育、校本课程建设、学生自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假设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这也为为核心素养下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主性奠定了理论的基础。第二章中经过实践调查,对前一章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对有着不同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的两所小学——Y小学和S小学的调查,收集并对比它们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的相关数据,验证校本课程建设是否能够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针对两所学校的学生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分别从自主性的三个维度:情意、认识和行为,提出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生自主性的策略,在理论的基础上对实践给予指导。最后一部分是得出的相关结论和做出的展望,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结论中对本次研究的成果做出了说明和总结,并对未来校本课程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马军,夏春波,周思,李鸿文,邵晓云,赵晓平,彭云滔,王俊锋[10](2016)在《坚定实物标本教学+考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地位》文中研究说明系统解剖学是从大体形态上解决"人是什么?"这一医学核心问题,针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验证性实物教学是最有效的"授业、解惑"途径。因而,对于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也不能用单纯的理论考试来完全替代最直观的实物标本考试,而应是把后者作为督促医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从而杜绝"高分低能"所带来的后续种种弊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实物标本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我们于2015年秋季对正在开展系解教学的2015级临床

二、解剖学采用多种标本考试方式对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剖学采用多种标本考试方式对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目的
2《人体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基础
3《人体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建设
    3.1 微课程的建设
    3.2 试题库建设、测试与学习交流
    3.3 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 在线开放课程的实施

(2)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结合组长负责制的教学模式在运动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教材及教学内容
    1.3 教学方法
    1.4 问卷调查
    1.5 考核
    1.6 成绩统计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考试成绩与及格率的比较
    2.2 两组考试成绩分布
    2.2 实验组问卷调查
    2.3 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该学习系统对实验课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1.1 该学习系统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3.1.2 该学习系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1.3 该学习系统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掌握
        3.1.4 该学习系统能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3.1.5 该学习系统的不足之处
    3.2 组长负责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研究 ——以六所高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的呼唤
        (二)对教育生活史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一)学习生活
        (二)课堂学习
        (三)课外学习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六所高师办学概况及师范生招生选拔情况
    一、六所高师的办学概况
        (一)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二)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三)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二、师范生的招生选拔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堂学习生活
    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倡导“自学辅导”,启发式教学理念
        (二)选聘高水平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一)重视基础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师范性
        (二)开展选修课程,重视实验教学
        (三)重视体育活动,强健学生体魄
第三章 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外学习生活
    一、图书馆的学习活动
        (一)高师图书馆概况
        (二)图书馆中的自主学习
    二、修学旅行与实习
        (一)收获颇丰的修学旅行
        (二)学以致用的教育实习
    三、拓展视野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
        (一)参加学术报告与辩论
        (二)获取校外新思想新观念
第四章 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特征及当今启示
    一、师范生学习生活特征
        (一)多样化的知识学习途径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以自主性为主的学习动机
    二、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的当今启示
        (一)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三)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学生自主性影响的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Y小学和S小学的对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本课程的建设存在现实问题,需要进行目标的转向
        (二)课程改革要求和国家政策指引,“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建设新目标
        (三)“自主性”的培育在“核心素养”内涵框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四)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地,需要课程作为桥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校本课程建设
        (三)学生自主性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四)关于自主性的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学生自主性的影响..
    一、理论界定:学生自主性的特征和层次结构划分
        (一)学生自主性的特征
        (二)学生自主性的结构划分
    二、关系网络:核心素养视角下为何要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主性?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利途径——校本课程
        (二)核心素养之核心——学生自主性
        (三)培育学生自主性——校本课程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第二章 实践探索:样本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样本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样本小学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对象与范围
        (四)调查工具
        (五)统计方法
    二、样本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与比较
        (一)Y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现状的调查结果
        (二)S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现状的调查结果
        (三)Y小学与S小学学生自主性现状比较结果分析
    三、样本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自主性差距的归因分析
        (一)情意自主性
        (二)认识自主性
        (三)行为自主性
第三章 策略提出: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
    一、情意自主性的培育
        (一)校本课程开设前,合理考虑学生的建议,增强“小主人”意识
        (二)控制校本课程班级人数,使教师能够“关爱”每一位学生
    二、认识自主性的培育
        (一)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促进确真性问题的生成
        (二)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培育反思批判意识
    三、行为自主性的培育
        (一)合理的激发学生行为自主动机
        (二)适度的放权增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自主的空间和机会
结语
    一、结论: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型的提出
        (一)开发环节拟定目标、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为学生自主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环节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全面的评价机制,提升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与建构
    二、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关于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学生自主性影响的问卷
附录B:教师访谈提纲

四、解剖学采用多种标本考试方式对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 武建军,焦旭文,李军平,冯利强,王登科,丁银秀,刘印明,赵玉琼. 解剖学研究, 2021(06)
  • [2]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结合组长负责制的教学模式在运动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A]. 杨晨晨,丁炯,杨涵琦,薛志琴. 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21
  • [3]基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的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研究[D]. 杜春秀. 鲁东大学, 2021
  • [4]人机交互技术在解剖学教育中的应用[J]. 马鹤桐,杨林,李姣.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1(06)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研究 ——以六所高师为例[D]. 乔安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学生自主性影响的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Y小学和S小学的对比为例[D]. 俞沁.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坚定实物标本教学+考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地位[J]. 马军,夏春波,周思,李鸿文,邵晓云,赵晓平,彭云滔,王俊锋. 基层医学论坛, 2016(17)

标签:;  ;  ;  ;  ;  

解剖学中采用多种标本检查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