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

低温等离子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

一、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谢士辉[1](2021)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在硫化氢分解制氢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油气和煤矿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安全开采含H2S的油气田逐渐被提上日程。煤炭和石油加工企业为满足工业要求会通过不同的方法收集酸性气体来保障人员安全,减少H2S的排放。考虑到经济和环保的问题,二次利用H2S是当前最好的选择。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不需要昂贵的真空设备,且具有较高的放电稳定性和适合气相反应的特征温度,使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进行气体改性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的是利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对H2S进行分解制氢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实验研究。首先,使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进行了N2-H2S混合气体的放电研究,对放电形态随放电条件的变化进行了探究;同时对N2-H2S混合气体等离子体放电的发射光谱进行了采集,研究了发光强度和特征谱带沿着轴向和径向空间的变化情况,使用LIFBASE软件对CN violet(0,0)谱带进行拟合,获得了N2-H2S等离子体炬的气体特征温度为5900?300K。通过分析,认为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中热分解和电离分解两种方式共同促进了H2S的分解。进一步,使用傅立叶红外变化光谱仪对H2S分解的尾气成分进行了标识,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H2S在等离子体炬的分解产物中H2浓度进行检测,利用粒子数守恒计算得到相应的H2S的分解率。考虑到H2S在等离子体炬作用分解后的产物中硫元素以各种固态化合物形态发生固态沉积,我们在化学反应缓冲室中引入了冷却功能,并对在自然散热冷却、腔内螺旋水冷管冷却和腔内圆柱水冷棒冷却三种实验条件下达到的H2S分解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对等离子体轴向余辉区冷却的圆柱水冷棒的引入在获得更多的固态硫化物、抑制逆向反应、获得较高氢气转化率方面效果最佳。在H2S:N2=1:9、气体流量10 L/min、放电功率1200 W、水冷棒距放电管4 mm冷却条件下,获得尾气中H2最大浓度6.87%,同时也获得最高的H2S分解率为66.4%。在H2S:N2=1:9、气体流量20 L/min、放电条件800 W、水冷棒距放电管11 mm冷却条件获得了H2或H2S分解的最低SER为21.4 e V/molec。在H2S:N2=1:9、气体流量20 L/min、放电功率1800 W、水冷棒距放电管11 mm冷却条件下获得了H2最大产量为1.065 L/min。

刘灏[2](2021)在《螺旋波等离子体装置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湍流输运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边缘湍流输运(turbulent transport)和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plasmamaterial interaction,PMI)是当前困扰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两大难题,这两个问题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了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的性质,而芯部等离子体的参数又与边界等离子体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更充分的实验研究。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建造、运行和维护成本十分高昂,实验时间也有限。直线等离子体装置(linearplasmadevice,LPD)具有低成本,建设周期短,稳态放电,运行方便的优点,而且允许静电探针之类的诊断系统对整个等离子体进行高时空分辨的详细测量,有助于我们在实验室对湍流输运和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领域的一些基础问题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增加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可以作为托卡马克实验的有力补充。本文介绍了位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直线等离子体装置LEAD(Linear Experimental Advanced Device)的螺旋波等离子体源(helicon plasma source)、磁体等关键系统的研制。为了满足边缘湍流实验和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实验的需求,该装置的真空室由不同直径的三段组成,在大小段交界处可以安装用于PMI的离子束、激光束和诊断设备等。为了在这种特殊的真空室几何构型限制下产生足够均匀的轴向磁场,同时不与离子束等设备产生干涉,并考虑到线圈供电、冷却、制造成本等的限制,使用仿真模拟计算优化了各个线圈的尺寸、间距、匝数和电流,在满足几何约束、供电、冷却和成本限制的同时,能产生最大0.2 T,纹波度<2.5%的高度均匀轴向磁场。为了满足湍流实验和PMI实验对大直径高密度等离子体束的需求,研制了独特的大直径平面多环天线螺旋波等离子体源,最大直径达到32 cm。等离子体源整体处于大气中,不包含真空部件,因此具有优秀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使用这个螺旋波源,在宽广的磁场、中性气体压力和射频功率等外部参数范围下都能实现稳定的螺旋波模式放电。实验测量的结果显示,该装置仅需150 W的输入功率就可以实现密度超过1018m-3的高密度螺旋波等离子体放电,而绝大多数类似装置需要接近1 kW的功率才能达到类似参数。在3 kW功率下,螺旋波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超过1019 m-3,同时其单位功率电离的粒子数大幅超过绝大多数螺旋波源。实验证实了螺旋波等离子体中存在明显的湍流导致的径向向内粒子输运通量。同时,湍流造成的动量输运形成了强烈的E×B剪切流,这对于粒子输运有抑制作用。湍流的动量和粒子输运过程共同塑造了 LEAD装置螺旋波等离子体高度峰化的平衡径向密度剖面。

王军毅[3](2021)在《大气压下CF4高压纳秒脉冲放电的光谱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体放电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如灭菌、伤口愈合、薄膜沉积、表面刻蚀、材料改性以及辅助燃烧等。纳秒脉冲放电可在常压且开放环境内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设备结构简单,已得到广泛应用。CF4同时作为工业气体和强温室气体,在其等离子体应用中,常有气份比例作用和尾气处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选取同轴管状介质阻挡针环电极,对Ar/CF4混合气体进行纳秒脉冲放电,研究大气压下不同放电条件所产生等离子体的特性,以期为常压下CF4等离子体的表面处理和废气处理等提供一定理论解释和实验支持。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重新集成高压脉冲源,并重点设计脉冲电源的复位电路,使输出的上升沿压缩至100 ns左右。结合光谱仪的采集时间和脉冲电流的产生时间,设计光谱仪的触发控制时序,实现了对单次脉冲放电光谱的实时采集。第二,通过拍摄气体放电的发光图像,测量点火电压和脉冲电流,并同步采集其放电的发射光谱,探究大气压下电压、针环间距和气体成分比对Ar/CF4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掺入CF4后放电管中的颜色由冷白色转暖黄色。Ar/CF4混合气体的点火电压随CF4比例的增大而升高,Ar和F原子的谱线强度随脉冲电压的增大而增强。此外,Ar/CF4放电的光谱中存在CF3基团和F原子的特征谱线,说明纳秒脉冲放电分解了强温室气体CF4。第三,利用玻尔兹曼斜率法计算了Ar/CF4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采用非类氢原子Ar的stark展宽计算了电子密度。当CF4体积分数为4%,针环间距为5 mm时,Ar/CF4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1.5 eV)呈最大值,相应的电子密度为1.54×1014 cm-3。此外,Ar/CF4等离子体显着地改善了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亲水性。

武晨瑜[4](2021)在《大气压脉冲放电产生臭氧及其污水脱色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臭氧是一种在医学、农业、化工、食品等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的强效氧化剂、除臭剂、杀菌剂,主要通过氧气放电的手段制取。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具有低价、高效、环保、温度较低等特征,因此用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制备臭氧是工业领域臭氧的主要生产制造手段之一,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目前我国的等离子体臭氧发生器技术仍落后于世界水平,在产率及浓度上都难以达到高标准,因此臭氧发生器技术的研究与改进至今仍是等离子体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中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器作为臭氧发生器的反应腔体,利用外接脉冲电源,以纯氧作为原料气体进行放电,从而稳定地产生高浓度臭氧。随后通过改变脉宽、电压峰值、重复频率等脉冲参数,得到不同浓度的臭氧产物,并通过研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学参数、电流电压波形、高能电子分布状况等特征来讨论脉冲放电参数对于生成臭氧浓度的影响。由于促进臭氧生成的高能电子,促进臭氧分解的低能电子以及臭氧的热分解三者共同存在,在改变脉冲的脉宽时,收到脉冲放电特性的影响,产生的臭氧会随着脉宽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0-1μS的脉宽范围内,臭氧浓度与脉宽呈现正相关,在脉宽1μS时可达到浓度最大值128 g/Nm3,而在脉宽大于1μS后,浓度会随着脉宽的增大而逐步降低,在电源所能达到的最大脉宽75μS处,臭氧浓度会低至32 g/Nm3。在改变脉冲的重复频率时,在脉宽小于20μS的范围内,臭氧浓度会与频率呈现正相关,在30 k Hz下生成的臭氧浓度最高可达150g/Nm3,但这一频率下生成的臭氧浓度会随着脉宽的升高而迅速降低,相反5 k Hz、10 k Hz频率下的臭氧浓度最大值虽然更低,但其受到脉宽变化的影响也不太明显,其中10 k Hz下的产物浓度随脉宽增大而下降的速率适中,5 k Hz的下降速度则比较缓慢。当脉宽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高频率时的臭氧浓度小于低频率的情况。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外界输入相同能量、发生相同次数放电的情况下,更大的重复频率会导致产生的臭氧浓度累加量降低,即频率的升高会导致制造臭氧的能量利用率降低,这与两个相邻脉冲周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使脉冲峰值电压发生变化时,因为约化电场强度等越来越大,同时自由电子能量不断上涨,臭氧浓度首先会随着电压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而其后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导致的臭氧分解速率升高,浓度会在到达一个饱和值后趋于平稳,最终在电压超过5 k V后随着电压升高而逐渐降低。饱和浓度会受到脉宽大小的影响,但变化幅度并不大,整体保持在125-150 g/Nm3之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4 k V的低电压时,脉宽大小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十分明显。最后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浓度臭氧对纺织印染污水的脱色处理效果,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臭氧在分解染剂亚甲基蓝时有着不同的速率,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达到的脱色率也越大。在而各种浓度下的臭氧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都可以令印染污水的脱色率达到97-98%的固定饱和值。如156.3 g/Nm3的臭氧可以在15分钟之内让污水达到最大脱色率,但对于103 g/Nm3的臭氧,所用时间则要超过20分钟,当臭氧浓度低于50 g/Nm3时,脱色所需时间甚至会超过一个小时。

徐炎[5](2020)在《太赫兹波段下等离子体散射和传输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等离子体具有特殊的电磁性质,会对入射的电磁波产生严重衰减。如果等离子体覆盖在飞行器表面,严重时会导致与外界的通信中断,传统的微波雷达也难以追踪和发现此类目标。太赫兹波频率高于微波,具有更强的穿透性和方向性,能够穿透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因此研究太赫兹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对于提升航天器安全性、推进国防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使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仿真了平面形和圆柱形的不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对入射太赫兹波能量的衰减和散射情况。研究和分析了等离子体的不同分布模型、电子密度、碰撞频率和等离子体层的厚度对太赫兹波传输的影响。之后,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测量原理,模拟了遗传算法反演多频点测量数据实现等离子体诊断的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平台进行等离子体诊断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本文介绍和对比了计算电磁波入射柱体阵列散射场的两种方法:迭代散射算法和广义多粒子Mie理论。结合广义多粒子Mie理论的优势,计算了微波入射不同参数和排布方式的等离子体放电管阵列的透射场。研究结果显示,为减小电磁波的透射能量,除了改变放电管的等离子体参数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排列层数和采用镶嵌排布的方式实现。

姚晓妹[6](2020)在《MgO/NiO/Ni氧化物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及其降解甲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排放日益增多。其中,工业源VOCs的排放涉及行业众多、排放强度大、污染十分严重。低温等离子体具有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较高降解效率,对污染物无选择性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处理VOCs的技术之一,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围绕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处理VOCs的研究,主要是着重于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的发生方法,目的是为了产生大量的高能电子和活性物质,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应用于VOCs的能量利用效率。放电等离子体发生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介质阻挡放电、电晕放电等。目前的放电等离子体发生方法,对于同时满足较高的能量效率和经济可行的激励电源条件是比较困难的。依据场致电子发射和正直流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采用氧化物阴极作为放电阴极增强放电等离子体物理与化学活性及脱除VOCs的研究。以甲苯作为目标物进行降解处理,主要围绕氧化物阴极的制备和优化、氧化物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甲苯的降解性能和矿化度、放电体系中操作参数的优化和甲苯降解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果如下:(1)确定了氧化物阴极的材料选择和制备方法,开展了正极性直流放电条件下氧化物阴极增强放电等离子体电流强度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与Ni阴极放电相比,采用电泳沉积法制备的MgO/Ni阴极、NiO/Ni阴极和三明治型MgO/NiO/Ni阴极均可以在不同气压条件下(400-700 torr)增强直流放电等离子体电流强度,并且三明治型的MgO/NiO/Ni阴极增强效果最好;对直流放电后的氧化物阴极进行表面电位测定,结果表明,氧化物阴极表面累积正电荷产生的表面电位足以引起场致二次电子发射,这是放电电流增大的主要原因;考察了氧化物阴极结构参数对放电的影响,其中双层MgO/NiO的最佳厚度是89.2μm(MgO层为80.6 μm,NiO层为8.6 μm),由相对粗糙的金属基底制备的氧化物阴极,有利于放电电流的增强。(2)开展了 MgO/NiO/Ni阴极大气压空气放电等离子体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包括电压-电流特性、放电形态和光谱检测等。相比Ni阴极放电,相同电压下,针-板式反应器中放电电流最高可增加3.3倍,线-板式反应器中放电电流最高可增加11.8倍;除了放电电极(针和线电极)发生放电之外,MgO/NiO/Ni阴极表面也发生了放电现象,并且主要集中在与放电电极垂直对应的位置,整体放电区域增大;放电电极周围的光谱强度增强,活性物质增多,O3等放电产物显着增加。(3)开展了 MgO/NiO/Ni阴极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处理甲苯废气的研究。与Ni阴极放电相比,MgO/NiO/Ni阴极放电等离子体能够高效的降解甲苯。在几乎相同的放电功率条件下,MgO/NiO/Ni阴极放电等离子体(P=11.20 W)对甲苯降解效率、能量利用效率和矿化效率比Ni阴极放电(P=11.28 W)分别增加了 0.93、0.94和1.26倍。一方面,氧化物阴极发生的场致二次电子发射可显着增加种子电子的数目,进而增强整个放电体系中高能电子和活性物质的数量。另一方面,MgO/NiO/Ni阴极表面的放电,扩展了高能电子和活性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这两方面均可以增加高能电子和活性物质与甲苯分子以及中间产物的碰撞概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甲苯降解效率、能量效率和矿化效率。(4)探讨了 MgO/NiO/Ni阴极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苯的作用机理。在线-板式反应器中,MgO/NiO/Ni阴极催化O3分解并进一步降解甲苯的可能性较小。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和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甲苯降解产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氧化物阴极产生的大量高能电子碰撞是甲苯上甲基去氢过程的主要途径,而氧化物阴极放电产生的大量的·O和·OH是引起开环反应产生含氧产物的主要活性物质。中间产物会被高能电子和含氧活性基团的进一步氧化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酸,并最终氧化成CO2和H2O。

苏永飞[7](2020)在《低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除尘装置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压下等离子体除尘技术已经在工业中广泛应用,比如发电厂、化工厂尾气的处理。但是,在低气压环境下,随着环境气压的降低,粒子密度降低、平均自由程增大,粒子的荷电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由Paschen曲线计算低压环境的放电击穿电压可能高达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伏,实现大体积均匀放电同样也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静电除尘在低气压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本论文以低气压气体净化为背景,设计了一种基于低气压射频辉光放电的双级静电除尘装置,采用放电等离子体与静电捕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尘。首先,设计了除尘装置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氩气为工作气体,利用针‐板电极产生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由于在等离子体区域存在足够高浓度的自由电子,从而有利于在低气压环境下实现微小颗粒的荷电。第二部分则是传统的静电捕集区,荷电后的微粒随气流进入静电捕集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运动轨迹发生偏转,最终沉积在收集板表面。然后,对低气压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除尘装置的放电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采集荷电区氩气辉光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计算了氩气射频辉光放电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进而探究了不同间距、单针和多针结构放电对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二甲基硅油模拟低压环境下的污染物颗粒,对设计的除尘装置除尘净化能力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所设计的除尘装置净化效率高达85%。图54幅;表7个;参63篇。

陈传杰[8](2019)在《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由于无需电极、高功率密度和安全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备受国内外实验室的关注。与微波谐振腔放电相比,以微波表面波形式激励的等离子体能够在远离发生器的区域产生,而且不需要任何波导约束和引导表面波的传输。目前,大气压表面波等离子体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电源功率连续输出的条件下,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微波频率和气压都比较高,等离子体的气体温度急剧升高,这不仅需要冷却装置保护放电管免受高温侵蚀而且限制了在低温方面的许多应用。本文提出以脉冲调制技术产生表面波等离子体,从而控制包括气体温度在内的等离子体参数。脉冲方式还为研究大气压表面波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技术手段,并且在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形成过程中观察到新的实验现象。为了研究大气压表面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是一种被动式光谱诊断方法,具有非干扰、时间响应快、设备要求相对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应用于等离子体的在线实时诊断。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电离前沿的移动过程。利用高速相机得到表面波等离子体形成过程的时间分辨图像。考察电离前沿的移动速度和到达稳定所需的上升时间沿放电管轴向的分布,以及其随微波输入功率、脉冲调制频率和占空比的影响。实验发现,约化场强和前一周期放电引起的记忆效应是影响表面波电离前沿的主要因素。采用时间分辨的发射光谱法研究等离子体中的气体温度、电子温度和密度、氩原子激发态,OH(A)和N2(C)态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以及其随外界控制参数(瞬时输入功率、脉冲调制频率、轴向位置和占空比)的变化,讨论了等离子体产生和电源关断后的余辉过程。气体温度只由占空比调控;在稳定阶段,电子温度等于激发温度,电子密度达到1015 cm-3,而它们主要取决于微波的吸收功率。在余辉阶段,电子密度的衰减时间常数约为3.5μs,氩原子的激发态主要由Saha平衡控制。2.实验中利用高速相机在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中观察到随电离前沿移动的动态驻波条纹现象。通过时间分辨光谱诊断技术研究动态驻波效应对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和温度的影响。实验发现等离子体中发光强度增大的位置对应于动态驻波的波节,电子密度和温度减小,这归因于表面波等离子体中激发态氩原子由Saha平衡控制。通过电磁模型给出了动态驻波形成的物理图像,分析认为动态驻波主要是因为电离前沿的移动速度远小于表面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速度,导致表面波在电离前沿(即等离子体与未电离气体的界面上)发生反射而形成干涉现象。与之不同的是静态驻波。它是由于放电管尺寸的限制,使得表面波在管的末端发生反射而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在等离子体中发光强度增大的位置对应于驻波的波腹/谷,电子密度和温度增加。3.为了获得大尺寸的表面波等离子体,研究不同管径中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和温度、气体温度和谱线强度沿轴向的变化,讨论了放电管径大小对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高碰撞频率条件下管径对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及其轴向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管径的增大,电子密度及其轴向梯度都变小,这与斯塔克展宽法得到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建议小尺寸管径适合对电子密度要求相对较高的等离子体应用,如元素分析;而大尺寸管径更适合高通量气体处理,如气体转化。4.当放电管径达到最大即与等离子体发生器的开孔尺寸相等时,微波放电变为等离子体炬形态。利用发射光谱研究了大气压氮气微波等离子体炬气体温度的特性。通过对Ar I谱线展宽法和不同氮分子振转谱带N2(B-A),N2(C-B)及N2+(B-X)诊断气体温度的分析,发现在较高的气体温度时选择位于391.4 nm处N2+(B-X)谱带的特定转动跃迁并基于玻尔兹曼斜率法得到的实验误差最小,约为5%。根据气体的热平衡方程和等离子体炬形态的变化,讨论了气体温度随微波吸收功率、气体流量和气体组分的变化关系。此外,通过氮气等离子体余辉光谱中N2(B-A),N2(C-B)和N2+(B-X)的跃迁得到激发态粒子N2(B),N2(C)和N2+(B)的轴向分布,并将余辉分为近余辉区和后余辉区。实验发现在远离放电的后余辉区中不仅存在氮原子而且还有N2+。这归因于长寿命的基态振动亚稳态N2(X,v)和氮原子能够输运较远的距离,并作为局域产生N2+的前驱物。

桑田[9](2019)在《远程氮等离子体的诊断及其对PAN超滤膜的改性研究》文中认为等离子体改性条件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改性效果,并且氮等离子体中活性粒子成分复杂,为了获得更好的改性效果,本研究对不同条件下的远程氮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采用发射光谱法诊断氮等离子体中的自由基参数;利用双悬浮朗缪尔静探针测定不同条件下远程氮等离子体场中的电子温度和离子密度。最后,根据诊断结果,对聚丙烯腈(PAN)超滤膜进行改性处理,获取不同条件下膜的接触角的变化情况,确定了聚丙烯腈(PAN)超滤膜的最佳改性条件,测量该条件下膜的水通量和BSA通量,计算通量衰减率、污染率和截留率。研究结果表明:(1)远程氮等离子体中含有大量的电子、离子和自由基,其中自由基光谱的波长范围主要集中在300nm500nm之间,以氮的第二正带系中的NⅢ为主(如NⅢ310.9、NⅢ337.4、NⅢ379.2),最大特征峰的波长为337nm,在500nm1100nm之间也存在着少量的NI(如NI670.3、NI870.3),NⅡ(如NⅡ359.5、NⅡ655.4、NⅡ889.3)。(2)等离子体内的自由基有利于膜表面的改性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放电条件调节自由基含量。实验中自由基光强随放电功率和压强的的增大而增大,10Pa15Pa的自由基含量相对较高;随远程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35cm时光强开始下降,50cm处所有谱线已检测不到;此外光强也会受放电中心距进气口的距离的影响,本实验中放电中心距进气口20cm到50cm内光强较大且稳定。(3)电子能量高、密度大时会对材料表面产生刻蚀作用,破坏材料的表面结构。根据朗缪尔探针诊断结果,电子温度随放电功率的增大而降低;随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随远程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而电子密度随放电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气体压强和远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到30cm处已趋近于零。(4)在诊断结果基础上实验对PAN超滤膜进行了改性研究,获得的最佳改性条件为放电功率100W,压强20Pa,处理时间95s,远程距离40cm。改性后膜材料的亲水性得到提高,使接触角从原膜的57°降至20°,在BSA过滤实验中,该改性条件下的PAN膜的通量衰减率从原膜时的62%减少至48%,污染率从43%下降至38%,截留率由83%提升至89%,PAN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得到提高。

赵萌萌[10](2018)在《太赫兹波与微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赫兹(terahertz,THz)波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移动通信、环境监测、物体成像与检测、航空航天和医药卫生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THz科学与技术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缺少相对廉价的、快速响应、高灵敏度的室温THz波探测器制约THz技术的发展,为了获得高灵敏度的室温THz波探测器,本项目组己研制了基于等离子体与THz波相互作用的THz波探测器。用微等离子体代替等离子体来探测THz波,探测器会具有更小的探测体积且响应速度更迅速,所以用微等离子体与THz波相互作用的原理来研制THz波探测器,会有灵敏度高、经济、便携等优点。因此,本文从理论方面研究太赫兹波与微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规律。首先,在动力学模型中选择合适的流体模型。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建立了微等离子体放电的波动方程,考虑了THz波产生的电学效应对微等离子体的影响,同时确定了边界条件,建立了THz波与微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模型基础。其次,应用Comsol软件建立一维微等离子体放电模型,通过改变电极电压、电极间距,即微等离子体厚度、微等离子体密度等参数,得到在电压为150V、电极间距为1mm、微等离子体密度为108/m3时,微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较高,同时电子温度处于2.5eV左右即39000K。大连理工研究所得的电子温度为1eV~3.5eV左右,中科院研究所得的结果为10eV以下。对比其他条件下,可以认为该条件下的放电程度更充分和稳定,为选择合适的放电条件奠定了基础。最后,应用Comsol软件建立二维模型,表征THz波入射到微等离子体放电区域的反应情况。本文通过改变THz波频率、微等离子体密度,从而得到在THz波频率为0.1THz,微等离子体密度为108/m3时,模型中THz波的透过率较高,损耗较少,THz波的传输较为稳定。结合一维的模拟结果,可以认为该微等离子体放电区间可以稳定的检测THz波,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本工作为研制新型的基于微等离子体的THz波探测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在硫化氢分解制氢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等离子体概述
    1.2 H_2S气体概况
        1.2.1 H_2S的来源与危害
        1.2.2 H?S的去除与硫磺回收工艺
    1.3 H?S直接分解制取硫磺和氢气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传统方法的H?S分解研究
        1.3.2 等离子体分解H?S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2 实验装置和诊断方法
    2.1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
        2.1.1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系统
        2.1.2 化学反应缓冲室的设计
    2.2 发射光谱
    2.3 化学分析方法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2.3.2 气相色谱
        2.3.3 X射线衍射
    2.4 本章小结
3 大气压微波N_2-H_2S等离子体炬的特征
    3.1 大气压微波N_2-H_2S等离子体炬放电形态
    3.2 大气压微波N_2-H_2S等离子体炬发射光谱诊断
    3.3 本章小结
4 N_2-H_2S等离子体炬产物成份分析
    4.1 H_2S分解产物分析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放电功率及硫化氢初始浓度的影响
        4.2.2 冷却能力对反应的影响
    4.3 固体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螺旋波等离子体装置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湍流输运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约束核聚变
    1.2 边缘等离子体的湍流输运
        1.2.1 托卡马克中的等离子体输运
        1.2.2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与湍流
    1.3 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
        1.3.1 物理溅射
        1.3.2 化学溅射
        1.3.3 其他表面损伤机制
        1.3.4 氚滞留
    1.4 建造直线等离子体装置的意义
    1.5 直线等离子体装置的关键部件
        1.5.1 直线等离子体装置的磁体系统
        1.5.2 螺旋波等离子体源
    1.6 直线等离子体装置概况
        1.6.1 CSDX装置
        1.6.2 PANTA装置
        1.6.3 MAGPIE装置
        1.6.4 MAGNUM-PSI装置
        1.6.5 PSI-2装置
    1.7 本章总结
第2章 直线等离子体装置LEAD概况
    2.1 LEAD装置的科学目标
    2.2 LEAD装置的基本设计
        2.2.1 真空室的设计
        2.2.2 磁体系统
        2.2.3 等离子体源系统
        2.2.4 诊断系统
        2.2.5 其他设备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LEAD装置关键部件的研制
    3.1 磁体系统的研制
        3.1.1 磁体设计的依据
        3.1.2 磁体设计与模拟计算
        3.1.3 磁屏蔽箱对磁场的影响
        3.1.4 磁体的结构
        3.1.5 磁体电源及冷却
    3.2 大直径多环天线螺旋波等离子体源的研制
        3.2.1 螺旋波等离子体源概述
        3.2.2 大直径四层同心环平面天线的设计
        3.2.3 射频阻抗匹配网络
        3.2.4 调试放电
    3.3 诊断系统
        3.3.1 静电探针
        3.3.2 高速摄像机
        3.3.3 LEAD装置上激光诱导荧光诊断系统的设计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螺旋波等离子体参数及湍流动量与粒子输运
    4.1 螺旋波等离子体基本参数的测量
        4.1.1 实验设置
        4.1.2 等离子体密度跃升
        4.1.3 等离子体激发效率
        4.1.4 参数扫描测量结果
    4.2 LEAD装置上湍流粒子与动量输运特性的实验研究
        4.2.1 实验设置
        4.2.2 基本物理量的涨落量频谱分析
        4.2.3 湍流动量与粒子的输运
        4.2.4 讨论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大气压下CF4高压纳秒脉冲放电的光谱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等离子体概述
        1.1.2 纳秒脉冲气体放电
    1.2 CF_4等离子体的应用
        1.2.1 CF_4等离子体刻蚀
        1.2.2 CF_4等离子体改性材料表面
    1.3 CF_4废气的分解处理
    1.4 等离子体诊断
        1.4.1 原子的发射光谱
        1.4.2 发射光谱的诊断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的设计与调试
    2.1 高压纳秒脉冲放电实验装置
    2.2 实验装置的改良与测试
        2.2.1 高压纳秒脉冲电源的集成、改良和性能测试
        2.2.2 光谱采集和脉冲放电时序的设计
        2.2.3 光谱仪的标定
    2.3 放电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放电的伏安特性与光谱分析
    3.1 点火电压
    3.2 放电图像
    3.3 脉冲电流
    3.4 光谱强度
    3.5 电子激发温度
    3.6 电子密度
    3.7 聚酰亚胺薄膜的亲水改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大气压脉冲放电产生臭氧及其污水脱色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臭氧的性质及其应用
    1.2 等离子体概述
    1.3 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基本原理
        1.3.1 介质阻挡放电的概况
        1.3.2 脉冲放电的原理与优势
        1.3.3 电极结构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1.3.4 臭氧等离子体中的反应过程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诊断方法
    2.1 实验装置图
    2.2 等离子体电源系统
    2.3 臭氧发生器系统及浓度检测系统
    2.4 电学诊断系统
    2.5 光学诊断系统
第三章 脉冲放电参数对臭氧浓度影响的研究
    3.1 等效电路
    3.2 脉冲宽度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
    3.3 脉冲重复频率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
    3.4 输入电压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放电产生的臭氧处理纺织污水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不同脉冲放电参数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4.3.1 不同电压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4.3.2 不同频率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4.3.3 不同脉宽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4.4 不同的臭氧处理时间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太赫兹波段下等离子体散射和传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等离子体及其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概述
        1.2.1 等离子体研究现状
        1.2.2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 太赫兹波概述与研究进展
        1.3.1 太赫兹波概述
        1.3.2 太赫兹波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太赫兹波在非磁化冷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2.1 等离子体特性参量
    2.2 Lorentz-Drude模型
    2.3 等离子体中太赫兹波传输特性研究
        2.3.1 等离子体色散特性
        2.3.2 分层介质传输理论
        2.3.3 分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3.4 等离子体分布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3.5 等离子体密度对太赫兹波传输的影响
        2.3.6 等离子体层厚度对太赫兹波传输的影响
        2.3.7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对太赫兹波传输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柱形不均匀等离子体对太赫兹波的散射
    3.1 圆柱型分层介质对电磁波的散射计算
        3.1.1 垂直入射圆柱形不均匀冷等离子体的散射计算
        3.1.2 方法对比和实验验证
    3.2 等离子体放电管对太赫兹波散射仿真研究
        3.2.1 分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2.2 等离子体密度对散射的影响
        3.2.3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对散射的影响
        3.2.4 等离子体放电管玻璃管壁厚度对散射的影响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太赫兹波段下等离子体复折射率反演
    4.1 反演原理
        4.1.1 遗传算法简介
        4.1.2 基于Lorentz-Drude模型太赫兹频段等离子体复折射率建模
    4.2 太赫兹时域光谱平台等离子体诊断仿真研究
        4.2.1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测量原理
        4.2.2 遗传算法反演等离子体参量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柱形等离子体阵列对电磁波的散射
    5.1 柱体阵列对电磁波散射的计算方法
        5.1.1 迭代散射算法(ISP)
        5.1.2 广义Mie理论(GMM)
    5.2 等离子体放电管阵列对电磁波的散射分析
        5.2.1 GMM方法计算平行双层介质柱阵列散射场
        5.2.2 等离子体放电管阵列对电磁波散射作用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MgO/NiO/Ni氧化物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及其降解甲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及缩写表
1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1.1.1 VOCs的定义
        1.1.2 VOCs的来源和危害
    1.2 VOCs控制技术
    1.3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研究
        1.3.1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1.3.2 电晕放电等离子体
    1.4 氧化物阴极放电等离子体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氧化物阴极的制备和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系统
        2.2.2 氧化物阴极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2.3 氧化物阴极的表征
    2.4 MgO/Ni阴极放电特性
    2.5 MgO/NiO/Ni阴极放电特性
    2.6 NiO/Ni阴极放电特性
    2.7 氧化物阴极增强放电等离子体电流强度的机制
    2.8 氧化物阴极结构的影响
        2.8.1 氧化层厚度的影响
        2.8.2 金属基底粗糙度的影响
    2.9 本章小结
3 MgO/NiO/Ni阴极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系统
        3.2.2 实验分析方法
    3.3 针-板反应器中放电特性
        3.3.1 伏安特性曲线
        3.3.2 放电形态特征
        3.3.3 发射光谱
        3.3.4 放电产物O_3含量
        3.3.5 针电极数目的影响
    3.4 线-板反应器中放电特性
        3.4.1 伏安特性曲线
        3.4.2 放电形态特征
        3.4.3 发射光谱
        3.4.4 放电产物O_3含量
    3.5 线-板反应器结构参数的影响
        3.5.1 线-线间距的影响
        3.5.2 线-板间距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MgO/NiO/Ni阴极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目标物简介
        4.2.2 实验系统
        4.2.3 实验分析方法
        4.2.4 甲苯降解的响应曲面设计
    4.3 MgO/NiO/Ni阴极放电等离子体去除含甲苯气体
        4.3.1 甲苯的降解效率和能量效率
        4.3.2 甲苯的矿化效果
        4.3.3 放电产物O_3含量
    4.4 不同操作参数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4.4.1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4.4.2 气体流量的影响
        4.4.3 放电间距的影响
    4.5 甲苯降解参数条件的优化研究
        4.5.1 响应曲面模型建立
        4.5.2 模型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4.5.3 响应曲面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MgO/NiO/Ni阴极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苯的机理探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分析方法
    5.3 MgO/NiO/Ni阴极催化O_3分解的研究
    5.4 载气气体成分的影响
        5.4.1 载气氧含量的影响
        5.4.2 载气湿度的影响
    5.5 产物分析
        5.5.1 放电处理后尾气的FT-IR分析
        5.5.2 沉积的有机副产物GC-MS分析
        5.5.3 甲苯的降解机理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低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除尘装置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等离子体概述
        1.2.1 等离子体的基本分类
        1.2.2 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
    1.3 等离子体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大气压除尘技术的现状
        1.3.2 低气压除尘技术的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低气压辉光放电及其除尘理论
    2.1 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曲线
    2.2 辉光放电机理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诊断技术
    2.4 等离子体净化技术的基本模型
    2.5 辉光放电用在除尘装置的基础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辉光放电除尘装置的设计及颗粒物的模拟
    3.1 实验系统平台
    3.2 除尘装置荷电区的针-板电极设计
        3.2.1 针型电极板的电场模拟
    3.3 微颗粒物捕集区的设计
    3.4 污染物流动束缚装置设计
    3.5 模拟尘埃颗粒
        3.5.1 硅油瓶的设计
        3.5.2 二甲基硅油模拟污染源
        3.5.3 硅油蒸汽密度通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尘装置荷电区的射频辉光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4.1 单针针-板平行板电极的大间距放电特性
        4.1.1 放电电压和电流
        4.1.2 单针电极放电形貌及随放电参数的变化
        4.1.3 单针电极放电的光谱及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
    4.2 多针针-板平行板电极的大间距放电特性
        4.2.1 放电电压和电流
        4.2.2 多针电极放电形貌及随放电参数的变化
        4.2.3 多针电极放电的光谱及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
    4.3 多针针-板平行板电极的小间距放电特性
        4.3.1 放电电压和电流
        4.3.2 多针电极放电形貌及随放电参数的变化
        4.3.3 多针电极放电的光谱及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除尘装置对硅油小颗粒物的净化实验
    5.1 多针针-板电极的除尘净化实验及分析
    5.2 硅油小颗粒通入除尘装置后水冷板冷凝状况
    5.3 硅油小颗粒和氩气同时通入除尘装置后水冷板冷凝状况
    5.4 低气压除尘装置净化效果的定性分析
    5.5 低气压辉光除尘装置的净化效率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大气压等离子体源简述
    1.2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研究综述
        1.2.1 微波气体击穿及电子加热机制
        1.2.2 微波等离子体源技术
        1.2.3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进展
        1.2.4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的应用研究
    1.3 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形成机制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大气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简述
    2.1 电学特性和放电形态
    2.2 气体温度
    2.3 电子密度
    2.4 电子温度
    2.5 本章小结
3 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时间分辨光谱诊断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及诊断方法
        3.2.1 表面波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3.2.2 光学诊断装置
    3.3 大气压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形成过程
        3.3.1 微波吸收功率的影响
        3.3.2 脉冲调制频率的影响
        3.3.3 表面波等离子体长度
    3.4 时间分辨发射光谱诊断
        3.4.1 气体温度诊断方法
        3.4.2 电子温度诊断方法
        3.4.3 电子密度诊断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气体温度的时间演化
        3.5.2 电子密度和温度的时间演化
        3.5.3 脉冲调制频率的影响
        3.5.4 微波吸收功率的影响
        3.5.5 轴向位置的影响
        3.5.6 激发态粒子的时间演化
    3.6 本章小结
4 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驻波效应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及光谱诊断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动态驻波模式
        4.3.2 静态驻波模式
        4.3.3 驻波的形成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管径对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及光谱诊断
    5.3 理论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电子密度的理论计算
    5.6 本章小结
6 大气压氮气微波等离子体炬气体温度及余辉特性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及光谱诊断
    6.3 气体温度的光谱诊断方法
        6.3.1 ArI谱线展宽
        6.3.2 氮分子第二正带N_2(C-A)
        6.3.3 氮分子第一正带N_2(B-A)
        6.3.4 氮分子第一负带N_2~+(B-X)
    6.4 气体温度的结果与讨论
        6.4.1 微波吸收功率的影响
        6.4.2 气体流量的影响
        6.4.3 气体组分的影响
    6.5 微波等离子体炬余辉的特性研究
        6.5.1 光谱特性分析
        6.5.2 气体温度的轴向变化
        6.5.3 激发态粒子的输运过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氩原子谱线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远程氮等离子体的诊断及其对PAN超滤膜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等离子体简介
        1.1.1 等离子体定义及分类
        1.1.2 低温等离子体应用
    1.2 等离子体改性高分子材料
        1.2.1 等离子体改性法的优点
        1.2.2 研究现状
        1.2.3 远程等离子体
    1.3 远程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与方法
        1.3.1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1.3.2 朗缪尔探针法
        1.3.3 发射光谱诊断技术
    1.4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改性材料评价指标
3 远程氮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
    3.1 氮等离子体的活性基团及主要反应
    3.2 谱线标定
    3.3 自由基浓度的诊断
        3.3.1 放电功率的影响
        3.3.2 远程距离的影响
        3.3.3 放电位置的影响
        3.3.4 压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远程氮等离子体的探针诊断
    4.1 双探针法诊断氮等离子体
    4.2 电子温度的诊断
        4.2.1 放电功率的影响
        4.2.2 远程距离的影响
        4.2.3 压强的影响
    4.3 电子密度的诊断
        4.3.1 放电功率的影响
        4.3.2 远程距离的影响
        4.3.3 压强的影响
    4.4 电子温度与离子密度
    4.5 本章小结
5 氮等离子体改性PAN超滤膜
    5.1 接触角的测量
        5.1.1 放电功率的影响
        5.1.2 放电时长的影响
        5.1.3 压强的影响
    5.2 膜通量对比
    5.3 PAN膜抗污染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太赫兹波与微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THz波特性简介
    1.2 等离子体简介
    1.3 微等离子体简介
    1.4 THz波探测器介绍
    1.5 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介绍
        1.5.1 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1.5.2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的实验研究
    1.6 直流辉光放电简介
    1.7 国内外研究进展
    1.8 选题背景及意义
    1.9 研究内容
2 理论计算及模型建立
    2.1 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2.2 模型建立
        2.2.1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方程
        2.2.2 边界条件
    2.3 小结
3 微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研究
    3.1 模型简介
    3.2 改变参数对微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
        3.2.1 电极电压对微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
        3.2.2 电极间距对微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
        3.2.3 微等离子体密度对微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
    3.3 小结
4 THz波与微等离子体作用规律的研究
    4.1 模型简介
    4.2 实验参数对THz波与微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4.2.1 THz波频率对微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
        4.2.2 微等离子体密度对微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在硫化氢分解制氢应用的研究[D]. 谢士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螺旋波等离子体装置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湍流输运特性的实验研究[D]. 刘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大气压下CF4高压纳秒脉冲放电的光谱特征研究[D]. 王军毅. 东华大学, 2021(01)
  • [4]大气压脉冲放电产生臭氧及其污水脱色处理研究[D]. 武晨瑜. 东华大学, 2021(01)
  • [5]太赫兹波段下等离子体散射和传输特性研究[D]. 徐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MgO/NiO/Ni氧化物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及其降解甲苯的研究[D]. 姚晓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低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除尘装置及实验研究[D]. 苏永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大气压脉冲调制表面波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及特性研究[D]. 陈传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远程氮等离子体的诊断及其对PAN超滤膜的改性研究[D]. 桑田.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太赫兹波与微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D]. 赵萌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低温等离子放电管发光光谱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