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学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

中国肿瘤学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

一、中华肿瘤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鲁梦宇[1](2021)在《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清人诗歌别集之富,堪称历代之最,其中清人注本的数量虽非洋洋大观,但亦不乏精要者。举凡清诗史上革故鼎新、开宗立派以及引领一时风气的诗苑名宿,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等人诗作,均有注本传世,在清代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与前人相比,今人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度不高,对其研究亟待深入。从表象来看,明末、清初时段几位重要诗人如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其诗集注本多产生在乾隆、嘉庆时期,看似是时间链条上的自然反应,其实与这一时期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乾嘉时期蜂起而出的吴、朱、王三家注本,影响较大者至少有十种,部分注本虽已经得到很好的整理,但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作为清诗清注的典型代表,它们对诗歌注释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与乾嘉时期清诗学文本的勾连,以及对当今注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都值得深入探讨。文本文献的考察是清诗清注研究的首要任务。现存清诗别集注本近六十种,在初步了解其存世面貌后,还应作重点探究。在学界已经取得部分整理成果前提下,吴伟业和朱彝尊两家诗注是文献考察的薄弱环节。在吴伟业诗歌的清注本内部,钱陆灿、靳荣藩、吴翌凤三家注均有较清晰的版本源流,唯独程穆衡原笺处于尚待发掘的状态。程笺虽未付剞劂,但一直以写本面貌暗自流传,存世的《梅村诗笺》稿本和《吴梅村诗笺》钞本共同构成了程笺早期的文本状态;学界通行已久的“程笺杨补”本,是经过杨学沆增删补注后的版本,距离程笺原貌已经相去甚远,杨学沆虽有补注之功,亦兼修改之失。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为朱彝尊诗歌第一家选注本,有初刻本和覆刻本两种;俟后杨谦《曝书亭集诗注》出,因是全注本,故在读书人中争相传阅,其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可以确定在乾隆三十年(1765)至三十七年(1772)之间,民国时又有木石居石印本出。江、杨注本外,嘉庆间孙银槎作《曝书亭诗集笺注》,因锓版时剜改“屈五”(屈大均)有关之文字,颇为学人所指摘。经过考察,孙注所用《曝书亭诗集》底本可能来自四库本,因此承袭了四库本的剜改处理方式。时代特点与学术渊源是推进清诗清注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首先是乾嘉时代学风的沾溉。中国十八世纪前后的学术以注释为要宗,重经重史的风尚是官方统治者以及上层文化精英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结果,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下,注释学普遍繁荣,读书人将注释看成一种对“着述立言”有极大功用的方式。从唐诗清注、宋诗清注到清诗清注概不例外,其中很多注家更是身兼经史与文学的佼佼者。在清诗清注内部,诞生了以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为中心的多家注本,如程穆衡、靳荣藩、吴翌凤、江浩然、杨谦、孙银槎注等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其次是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在清代普遍严密的文网下,书籍的收藏、刊刻、传抄与注释之间出现了值得深思的互动现象。其中,注本对原诗的抄录,是催动禁毁诗集传播的动力之一。而在清诗清注本的刊刻过程中,刊刻者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他们与注家的关系,对注释文本的校勘整理,以及对刻印成本的考虑,都深刻影响了清诗清注的阅读和传播。价值考量是清诗清注考论的最终落脚点。清诗清注作为文献载体,不仅具有文本研究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诗清注的价值可以在与评点、选本等清诗学着作的关联和互通中得到彰显。在清诗清注本中,程穆衡原笺从考订诗歌本事出发,又不局限于考证本身,广征史料,遍访故老耆旧,以寥寥数评道出吴伟业的诗意与诗心;靳荣藩在“繁冗”特色之下,具有“评注结合”以及“分体分评”的意识;杨谦注搜集朱彝尊诗不遗余力,并将同题唱和之作列于注中,客观上具有选本的效果;江浩然注仿王士禛《精华录》体式,遴选朱彝尊诗歌中之菁华而为之注,与杨谦殊途同归。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清诗清注本,是注、评之间融通的典范,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此外,清代诗论家多为当时的一流学者,他们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和推动,很能代表清诗学阵营的某种态度。比如王鸣盛为靳荣藩注作序阐扬诗论主张和注释理念,翁方纲为江浩然注作序论及诗注诗法,赵翼作为清诗学阵营中的主将,也对靳荣藩注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对清诗清注重要注本进行点校整理,是学界一直以来的诉求,也是诗歌文本细读的题中之义。相较今人的注释,清人注在语言结构和习惯,本事感知,以及诗歌共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优势。通过清诗清注的考察和论述推而广之,中国传统注释学应该立足本体,借鉴书籍史和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将过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路,转向文本和注家并重,发掘注家在文本阅读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注释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提供新的思考。

卫慧蓉[2](2020)在《结构—内容视角下的肺癌靶向药物领域主题演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数据时代信息飞速增长,信息超载、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物医学科技文献作为承载生物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快速、高效从大量生物医学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分析生物医学领域热点研究主题,探究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演化规律,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科研人员快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而且对于指导、制定战略决策和发展计划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根据《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确定目前的11种肺癌靶向药物。以PubMed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主题检索的方法,共检索到5859篇肺癌靶向药物的研究文献。经处理后最终筛选出5759篇文献,选用其主题词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聚类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软件VOSviewer提取学科领域各发展阶段中文献的高频主题词,并根据高频主题词在文献中共现的情况构建各个阶段的主题词共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出各阶段节点数、平均度、平均集聚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这些基本属性指标的值,从而分析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利用可视化分析法,分别将聚类结果和演化路径进行可视化展示,以揭示出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研究主题以及主题演化过程的变化强度。结果: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共词网络结构演变中,根据网络中节点数的变化规律可知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肺癌靶向药物领域在不断扩张,说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广度逐渐增大。根据网络平均度的变化规律可知肺癌靶向药物领域主题词共现强度在逐年得到加强,现有主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反映了现有研究主题的成熟程度。网络的平均集聚系数在各个阶段的差异不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根据节点数和度均值不断增加的态势说明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主题研究出现了分化现象,新的主题来源于已有研究主题,说明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聚类现象逐渐趋于明显。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在萌芽期出现小幅度上升,平稳发展期、腾飞期的变化幅度很小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在萌芽期,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聚类现象不是很明显,主题词的共现多存在于两个新的主题词之间,因而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会上升。而后两个时期,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新的共现多产生于网络中已经存在的节点,因而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逐渐趋于稳定。在主题内容演变方面,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出“持续型”、“新生型”、“弱化型”、“分化型”四种形式,靶向药物联合传统治疗方法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将持续成为研究热点,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新一代靶向药物的应用和免疫治疗的研究在后期受关注程度升高、研究地位上升,将成为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结论:通过对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的主题演化分析发现,在共词网络结构演化方面,网络整体随阶段不同存在差异;在主题内容演变方面,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出多样化形式。网络结构演化在拓扑层面揭示主题词关系特征的同时反映了主题内容的演变规律,而主题内容演化在语义层面揭示领域主题关联关系的同时印证了网络结构的变化特征,使得网络结构的研究更精细化。从网络结构与主题内容的角度研究学科主题演化,可以客观、科学的揭示学科发展特征与规律,从而识别出发展潜力更高的研究方向。

孙兴武[3](2019)在《张梓生与《申报年鉴》》文中提出张梓生(1892—1967),又名森,字君朔、子乔、朔一,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编辑、记者、出版家。1892—1936年可视作其重要的人生阶段。在此期间,他结识鲁迅,时有来往,又赴上海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申报》馆并开始参与开明书店的经营管理,主编《申报年鉴》(1933—1936)和《申报·自由谈》,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心力。1933—1936年的《申报年鉴》,是张梓生编辑生涯的重要“作品”。1932年,申报馆以《申报》创刊60周年为契机,于当年11月30日发布《今后本报努力的工作》,拟定12项“努力计划”,其中第11项郑重声明“《申报年鉴》正在编印中”。次年,首部《申报年鉴》问世。《申报年鉴》由多方合作编撰而成,既包括“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时事政治,也刊载国内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以及他国概况。至1936年,申报馆共连续发行4次《申报年鉴》(张梓生均担任主编),总计1000多万字。目前,学术界对张梓生及《申报年鉴》的直接研究论着甚少,现有成果的关注点鲜有创新,研究方向尚未完全展开,研究年限过于集中,史料零散但总数可观,故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因此,本论文以张梓生与《申报年鉴》(1933—1936)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阐明研究现状与方法,为下文论述作铺垫。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勾勒张梓生从绍兴出生到入职上海申报馆的主要经历,也涉及张氏与鲁迅的交往和此时期发表的各类着述。第三部分论述《申报年鉴》的创刊背景、内容,分析历年大事日志词频和广告,并以“九一八”事变的记载为视角,将该年鉴与《中华年鉴》进行比较。第四部分从当时、当今两个角度,阐述张梓生主编的《申报年鉴》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语,简要评析张梓生在全面抗战前的经历及张氏与《申报年鉴》的相互关联。第六部分为附录,涵盖与本论文相关的统计以及笔者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编写的张梓生早年生平简表(1892—1936)。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4](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石康乐[5](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明确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学科重要问题,绘制学科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当下风貌,建构基于科学文献的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以“求全”策略制定检索流程,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全部中医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全球期刊科学地图-文献引证关系网络双图叠加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主题词共现网络分析、概念树全文本挖掘等多种分析方法,构建二维空间的复杂网络,并结合时间轴推演变化,分析和绘制网络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历程。·研究结果:1.WOS数据库中以主题检索方式可得中医药直接相关文献22196篇,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在2011以后出现了爆发式激增,不仅数量大幅增长,且此后历年的增长速度也在加快;2.共计143个国家/地区、635个研究机构的2270位学者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相关的科研工作,且科学合作较为普遍、集中,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合作特点,就发文数量而言,以我国学者文献发表量为最,达55477篇,且与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但就科学合作网络中的结构重要性和演化影响力而言则显不足,以综合指标判断,日本以18个数量级的差异与其他国家拉开极大距离,表明了其不可替代的综合重要性;3.中医药学科的领域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兽医学与动物学”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医药卫生护理学、分子学生物学与基因学、环境科学毒理学与营养学、物理化学与材料学”四个领域,从引证路径来看,中医药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朝向微观层次的趋向,在研究基础上均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引入;4.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包含840个节点、2343条连线和190个共被引聚类,其中9个主要聚类为#0伦理困境/替代医学、#1伦理困境/系统评价、#2质量控制、#4中药抗炎作用、#5蛋白结合多糖/柴胡、#7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8胃肠功能失调(消化系统疾病)/民族药学研究、#13靶向化疗、#22分子动力学,代表了中医药学科的九个主要研究领域;5.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9个主要聚类所表征的研究领域时间变迁特征为:#4汉方中药研究领域(1976-1991)→#5中药药理学(1983-2000)、#8民族药学(1986-1993)、#13青蒿素研究领域(1988-1995)→#0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1994-2010)、#7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1994-2005年)、#2中药化学(1999-2009)→#1中药新药发现领域(2000-2018)、#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2009-2011)。·研究结论:1.科学合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半数以上的国家/地区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科学研究,且学者、机构、国家/地区间不同层次的科学合作日益增强,我国在文献发表数量上以较大优势领先,但在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影响力略显不足;2.全球科学期刊双图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基础及成果广布众多医学与非医学学科期刊,研究主题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文史学等众多学科,而微观化的朝向尤为显着;3.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化学、汉方中药、中药药理学、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民族药学、青蒿素研究、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九个方面,学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中医药作为补充与替代疗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使用情况与循证评价、基于中药既有功效的新药研发,以及,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且重心逐渐转向新药研发。

杨柳[6](2019)在《网络幻想小说英译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仙侠小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英语读者自主选择译介中国网络幻想小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粉丝翻译文本塑造的中国形象更易于被读者接受。本文以描写译学为出发点考察网络仙侠小说英译文本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影响,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形象学的“异国形象”观点对数据发现进行阐释。英译小说以翻译文学的身份进入英语世界,构建出英语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其中既包含原作者的自塑,也包含译者的他塑。相应地,研究主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1)作者、译者合力塑造的中国形象;2)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3)译者/读者转变为作者之后塑造的中国形象。本研究选取了7部英译“经典”仙侠/玄幻作品和2部英语原创仙侠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参照语料包括2部英译古龙作品和4部经典英语奇幻小说,一共13部小说,7004473单词。文本塑造的形象分为语言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具体而言,语言形象分为词汇丰富度和文本信息量。人物形象分为主要人物设置和主要人物动作。事物形象包括具体与抽象事物,通过名词词表和专有名词进行分析。文本处理工具包括:文本检索工具AntConc3.4(跨库检索部分使用WordSmith4.0),词性标注工具CLAWS7,中文分词软件Yacsi0.96和词图制作工具WORDSIFT。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关于语言形象。英译仙侠小说的语言具有翻译共性的简化倾向;同时,整体语言水平较高,忠于原文,表达较为准确、丰富。其传递的信息量低于汉语原文,而大于英语原创。相应地,阅读难度也高于英语原创奇幻小说。译者“厚译”是形成较高词汇密度的原因之一。第二,关于人物形象。英译网络仙侠小说主人公形象设置方面类型化特征明显:以青少年男性角色为主,开篇登场、全程在线。人物特质突出:开朗乐观、百折不饶、不断成长,追求成为强者。动词参数显示,主人公动作描述最多,话语、心理描述较少。女性角色频次偏低。一方面,这种类型化的单一人物设置模式在文学性方面有所欠缺,性别主义遭到诟病。另一方面,人物积极进取的形象充满感染力。此外,电子游戏式的功能向(function-oriented)特点对某些读者特别具有吸引力。第三,关于事物形象。词表揭示出“sword”(剑)是唯一在词频上显示出显着性的词,是仙侠小说的标志性物象。这与文学史上的剑仙小说一脉相承。道教以及佛教等相关术语的使用更多是发挥了某种道具的作用或帮助构建背景,作品并未真正触及道家及佛教思想。专有名称大致可分为地点、宗派、神仙魔怪的名字、器物法宝和一些宗教术语,文中归纳了频次最高的颜色和地点等具体名词。此外,对于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及其所受影响有以下发现:第一,译者具有译者和“粉丝”的双重身份。翻译以“厚译”为主,包含大量文化注释。并且译者不满足于文本翻译,他们建立网站、发布视频、甚至转化为仙侠小说创作者,成为传播中国网络小说、构建中国文学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他塑元素既包括译者,也包括读者。网络媒介使译者与读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影响彼此对文化形象的认知,深度参与到翻译复合形象的塑造。第三,从英语创作的仙侠小说看,一方面留有中国文化刻板印象的痕迹;同时也可看到作者积极融入中国元素、传递中国文化的努力。总的说来,中国网络文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英语译者和作品的相遇更像是一种必然。仙侠小说披着道家文化的外衣,蕴含着突破自我、成为强者的精神内核,对中外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译者们对中国形象既非“乌托邦”式的美化到底,也非“假想敌”式的一味抹黑,而是在娱乐中产生了共情。从源语到译入语、再到英语原创文本,网络仙侠小说英译塑造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场文化的旅行,成为了一幅富于中国情调的文化拼贴画。

闫晓[7](2017)在《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学界所称的“少数民族教育”其实也是1949年之后才提出来的,追溯到民国时期,可以说它是由早期的“边疆教育”发展而来。很显然,我们要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应当先了解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对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及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直观地呈现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内容、热点、区域等。通过研究,笔者可以发现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贡献以及局限性;了解边疆教育研究的作者群体身份和职业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是着作、论文、报纸还是政府文件?文献分别是属于学术性的、议论性的还是政策性的范畴?通过对他们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重点与特征。全文共包含绪论部分和四个章节的内容。绪论部分,首先,交代了选题缘起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分别对核心词汇进行了概念界定;对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是文献综述部分,对已有文献和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对1912-1949年边疆教育研究文献和1949-2016年边疆教育研究文献从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文献基本状况统计分析、作者统计分析、研究族群与区域统计分析以及研究内容统计分析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第三章为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边疆教育研究的特征分析,是基于前两章内容进行的比较研究。第四章研究反思,主要结合前三章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建议。相信本研究也能够为一些关心和热衷边疆教育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文献方面的指引,相信这对相关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

李杰[8](2016)在《安全科学结构及主题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的探索》文中提出安全科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门类,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自安全科学诞生以来,关于其科学性的讨论持续不断。安全科学结构是安全科学基础性问题研究和讨论的核心主题之一。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各个学科出现了空前的交叉、融合。要明晰安全科学的结构便更加困难,当然对安全科学结构的分析和讨论也显得更加有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以安全科学长期积累的科技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文献知识单元在空间上形成的客观的共现现象进行挖掘分析,以获取安全科学结构的特征及演进情况。首先,本文从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理论和方法入手,对科技文本知识单元的共现现象的数学原理、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基于领域的共现、期刊共现(期刊共被引、耦合)以及主题共现演化的科学结构分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方法。在对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国际上用于科技文本挖掘的权威数据库Web of Science作为本文分析的核心数据集。按照分析的需求和分析能力,对得到的65918篇安全研究论文的数据和7853篇职业安全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将整体安全研究的文献分别从基于领域共现的安全科学的宏观科学结构、基于期刊共现的中观科学结构和基于主题共现的微观安全科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选择职业安全领域作为安全科学研究的典型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安全科学的宏观科学结构通过全科学领域叠加和本地数据的领域关系构建。全科学结构地图的分析得到:在整个科学领域的叠加结构上主要分布在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健康与社会问题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聚类中。安全科学结构分析得到安全子领域主要分布在药理学、外科、公众环境职业健康、普通内科以及肿瘤等方面。进一步依据全领域科学结构图,对安全科学的学科多样性进行测度,得到安全科学的跨学科性是非常显着的。本地安全科学领域共现的科学结构结果显示,安全科学的领域结构按照顺时针依次为“经济、商业、管理”、“信息科学”、“工程学”、“生物技术和化学”、“医学、药学、疾病”、“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学”,网络分析的结果揭示出领域之间共现频次排在首位的为“工程,工业——运筹研究&管理科学”。再次,安全科学的中观结构通过全科学期刊结构地图叠加和本地数据的期刊共现分析构建。从全科学地图上来看,安全科学涉及的期刊广泛地分布在整个期刊结构地图上,一方面证明了安全科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另一方面,安全科学的重点领域主要分布在医药-医疗-临床;物理-化学-材料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经济领域。本地数据的安全科学期刊共现和耦合的科学结构结果显示,安全科学的结构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医学安全问题研究和技术与工程安全问题研究,它们之间通过“质量,健康,卫生”等领域连接。从时序演化上来看,虽然整体上基于期刊的安全科学结构整体结构稳定,但还是发现了早期的工程技术安全方面的期刊群落包含的安全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了核科学技术方面。最后,安全科学的微观结构及其演进通过主题的时序趋势和共词网络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了基于主题的安全科学结构、不同时间分段中安全科学研究主题的特征,以及随着时间发展主题的转变情况。鉴于安全科学本身的复杂性,对安全科学结构整体的挖掘的基础上,笔者从子数据中专门从主题角度分析“职业安全”结构,并进一步对职业安全的研究前沿主题进行了探测。结果显示国际职业安全主题结构主要分为“职业伤害”和“职业暴露”两个方面,通过使用中文数据样本比较基于主题的科学结构一致。从整体上看,国际的职业安全研究主题更加丰富。本文通过安全科学结构和主题演进的研究,还对安全科学未来研究和发展进行了讨论。

魏民[9](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陈国琪[10](2008)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①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②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③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④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关键词(Key words)的主题标引是为文献检索所要求,便于一些二级情报刊物或计算机数据库储存所用,日后检索方便。编写时,可在摘要的下面选择3~7个最能从本质上表达出文献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所选用的关键词应参照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所列的叙词。所以,标引过程也是将文献内容主题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检索语言的过程,且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逻辑组配关系,并按各类检索标识的一定顺序排列,构成完整的检索体系。但由于中文的特殊性,至今仍没有成熟的计算机技术能解决医学文献的主题分析、概念提取等问题,手工标引有不妥之外,敬请批评指正。MeSH网址http://members.shaw.ca/chenguoqi。

二、中华肿瘤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肿瘤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清诗清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 选题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诗清注的整体文献形态与面貌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刻印、传钞与整理简述
    第二节 清诗清注的分期与分类
    小结
第二章 清诗清注的专题文献考察
    第一节 吴梅村诗注的分期和界定
        一、吴梅村诗早期注本
        二、吴梅村诗中期注本
        三、吴梅村诗后期注本
    第二节 文本的生成与演变——以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梅村诗笺》为中心
        一、“同声相应”的创作动力与未编年本的诞生
        二、“挥汗书写”的辛酸经历与南图本的生成
        三、从《梅村诗笺》到《吴梅村诗笺》的文本演变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钞本五种评介——兼及“程笺杨补”系统之失
        一、集注本
        二、北皮亭写本
        三、独醒盦本
        四、草堂本
        五、旧山楼本
    第四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程笺杨补”钞本考述
        一、杨学沆与《吴梅村诗集笺注》
        二、“程笺杨补”钞本研究述略
        三、士礼居钞本由戴光曾钞本“直接传写”而来
        四、再谈保蕴楼钞本的避讳问题
        五、退轩钞本及其庋藏线索
    第五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排印本与整理本述评
        一、俞庆恩与排印本《吴梅村诗集笺注》
        二、整理本《吴梅村诗集笺注》的成就与创新
        三、吴梅村诗注整理与研究的展望
    第六节 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及其版本着录献疑
        一、江浩然父子的笺注事业
        二、着录情况辨析
    第七节 杨谦《曝书亭集诗注》木山阁刻本的成书及流传
        一、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
        二、与杨氏木山阁刻本有关的其他刻印本
        三、杨谦及其注本接受情况简述
    第八节 孙银槎《曝书亭集笺注》及剜改“屈五”事小考
        一、孙银槎及《曝书亭集笺注》版本情况
        二、孙银槎注本的评价及剜改“屈五”成因
    小结
第三章 清诗清注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于着述有功事——清人对注释的普遍认知与实践
        一、重经重史的风尚与经、史注释的地位
        二、乾嘉时期诗歌注释的实证主义与学问化倾向
    第二节 藏书、抄书、刻书与注书的互动——以清诗别集注家为中心
        一、藏书家与注释者
        二、注家与秘密传钞者
        三、畅销注本及其早期推手
    第三节 别集诗注的文本遗留和经验传承——从宋诗宋注到清诗清注
        一、导源:别集诗注的繁盛及宋诗宋注的文本流传
        二、鉴别:清人眼中的明人诗歌注本
        三、远采:施注苏诗
        四、近择:仇注杜诗在眼前
    小结
第四章 清诗清注的体例与注释特色
    第一节 笺诗矜奥博——惠栋注的体例及其垂范意义
        一、经传单行的追求与注释文本功能的认知
        二、“附事见义”与诗史观念
        三、训纂与辑佚
        四、诗歌系年与年谱编纂
        五、重视考订风土名物
        六、对待前人注释的态度
    第二节 笺注吴诗“四难”何指?——程穆衡注本体例初探
        一、“论世知人,唯贵核今”的注释理念与“注吴诗四难”的提出
        二、十九条凡例的分类与特色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征引史料笔记考论
        一、“稗史野乘”在程笺中的量化分布
        二、未标明出处的史料来源
        三、程笺引史着特点举证
        小结
    第四节 “仕不怠学”与“繁冗之弊”——靳荣藩及其注释特色成因探析
        一、靳荣藩生卒年及“仕不怠学”的语义出处
        二、《吴诗集览》及其注释特色
        三、《吴诗集览》的成书背景
        四、《吴诗集览》的学术渊源
    小结
第五章 清诗清注与清诗批评的互动
    第一节 引论:“破体”与“立式”——注、评融通的历史基础与文本可能
    第二节 清人论诗语境中的清诗清注
        一、从诗论到注论——王鸣盛《吴诗集览序》及其与清诗清注家的互动
        二、清诗学主将之一的认可——赵翼对《吴诗集览》的评价
        三、经典注释的“内部回响”——道咸以降注本对乾嘉注本的接受与评价
    第三节 注诗者兼注人——明亡清兴中的诗意与诗心
        一、国变中的人事解读
        二、怨刺传统的追溯
        三、浮沉于世的共鸣
        四、借古抒怀的体察
    第四节 《曝书亭集》诗注的“集句”精神与“选本”思维
        一、杨谦“集句而注”的意义与效果
        二、注家之心,选家之眼——江浩然注的选本思维
    第五节 “会心妙笔”话渔洋——伊应鼎与清诗评注本实践
        一、《会心偶笔》的成书缘由辨析
        二、评注结合,各居其位——《会心偶笔》的核心体例
        三、《会心偶笔》的行间注与总评特色
    小结
第六章 清诗清注与当代注释学
    第一节 文本细读与清诗别集注本的整理
        一、清诗研究应该重视旧注本的点校和整理
        二、清诗清注本与清诗今注本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注释学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一、注释学相关理论研究的述要
        二、从“由文及人”到“人文并重”
        三、从清诗清注研究中得到的思考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清诗清注总目初编
附录二 清诗别集注本叙录
附录三 清诗别集注本序跋辑校
附录四:清人语境中的清诗清注及注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2)结构—内容视角下的肺癌靶向药物领域主题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阐述
        2.1.1 肺癌靶向药物
        2.1.2 主题演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文献计量学理论
        2.2.3 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3 生命周期阶段肺癌靶向药物领域共词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分析
    3.1 肺癌靶向药物领域生命周期的划分与界定
    3.2 不同阶段网络节点数演变分析
    3.3 不同阶段网络平均度演变分析
    3.4 不同阶段网络平均集聚系数演变分析
    3.5 不同阶段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演变分析
4 生命周期阶段中肺癌靶向药物领域主题演化特征分析
    4.1 各阶段主题识别
        4.1.1 各阶段高频主题词的确定
        4.1.2 各阶段主题聚类分析
    4.2 研究主题演变
        4.2.1 主题关注度变化
        4.2.2 主题内容变化
    4.3 基于网络结构与主题内容演化的二者关系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1.1 各阶段中领域主题词共现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分析
        5.1.2 各阶段中领域主题演化特征分析
    5.2 对策(建议)
        5.2.1 建议肺癌靶向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5.2.2 加大肺癌靶向药物的基础研发工作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张梓生与《申报年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张梓生早年经历(1892—1936)
    第一节 绍兴时期
        一、近代绍兴概况
        二、桑梓岁月
    第二节 上海时期
        一、初到申城
        二、任职申报馆
第二章 《申报年鉴》内容
    第一节 创刊背景
        一、申报馆的演变(1872—1932)
        二、1930年代初期的上海出版业
    第二节 内容编写与年鉴改编
        一、多方合作编撰,内容总体准确
        二、张梓生对《申报年鉴》的完善
第三章 《申报年鉴》特点
    第一节 历年大事日志词频探析
        一、史量才治下申报馆风格
        二、“国内大事日志”和“世界大事日志”词频统计
        三、“国内大事日志”和“世界大事日志”词频变动原因
    第二节 历年广告探析
        一、广告刊载概况
        二、广告分析
    第三节 《中华年鉴》与《申报年鉴》比较
        一、《中华年鉴》简介
        二、两者之对比——以对“九一八”事变的记载为例
第四章 《申报年鉴》影响
    第一节 《申报年鉴》当时影响
        一、对张梓生:融合工作与兴趣,巩固基础积累经验
        二、对读者:普及日常知识,适应现代生活
        三、对申报馆:丰富报馆出版物,扩大《申报》影响力
    第二节 《申报年鉴》当代价值
        一、蕴含众多史料,助推学术研究
        二、体现编辑思想,有利当前修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申报年鉴》历年“国内/世界/国外大事日志”(样本部分)地名人名词频语温梯度
    表2: 《申报年鉴》历年广告目录及数量统计
    张梓生早年生平简表(1892—1936)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大数据研究进展
        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大数据研究与精准医学
        3.中医药大数据研究进展分析
        4.中医药文献大数据研究现状
    综述二 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
        1.科学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
        2.科学计量学领域当前研究进展与时代意义
        3.科学计量学常用工具比较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国际中医药研究主体及合作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2.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2.2 中医药机构间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2.3 中医药学者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3.研究结论与讨论
        3.1 中医药领域文献发表情况方面
        3.2 世界各国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3.3 世界范围内各科研机构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3.4 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研究学者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4.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双图叠加:学科领域分析结果
        2.2 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中医药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研究主题分析:聚类
        2.2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中药新药发现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新药发现领域主题分析:#1共词分析结果
        2.2中药新药发现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1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中药化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化学研究主题分析:聚类#2共词分析结果
        2.2 中药化学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2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汉方中药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汉方中药研究主题分析:M概念树分析结果
        2.2汉方中药研究发展演化分析:聚类#4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中药药理学研宂主题分析:#5共词分析结果
        2.2中药药理学发展演化分析:聚类#5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八章 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激酶抑制剂主题分析:#7共词分析结果
        2.2 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7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九章 民族药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民族药学研究主题分析:#8概念树分析结果
        2.2 民族药学发展演化分析:聚类#8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十章 青蒿素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青蒿素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13概念树分析结果
        2.2 青蒿素研宂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13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十一章 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研究主题分析:聚类
        2.2 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22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网络幻想小说英译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仙侠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1.1 网络仙侠小说
        1.1.2 网络仙侠小说与中国形象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阐述
    2.1 网络仙侠小说
        2.1.1 网络仙侠小说与传统仙侠小说
        2.1.2 网络仙侠小说与经典武侠小说
        2.1.3 网络仙侠小说与网络玄幻小说
        2.1.4 网络仙侠小说与西方幻想小说
    2.2 粉丝翻译
    2.3 中国形象研究
        2.3.1 文学研究中的“中国形象”
        2.3.2 形象学中的“中国形象”
        2.3.3 翻译研究中的“中国形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网络仙侠小说研究现状
        3.1.1 国内研究概况
        3.1.2 国外研究概况
    3.2 中国形象研究现状
        3.2.1 国内研究概况
        3.2.2 “中国形象”国外研究概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塑与他塑的合力——英译本塑造的仙侠形象
    4.1 研究方案
        4.1.1 小说样本选择——七部英译仙侠小说
        4.1.2 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形象研究
        4.1.3 检索参数
        4.1.4 使用工具
    4.2 语言形象——基本信息比较
        4.2.1 词汇丰富度
        4.2.2 译文难度——词汇密度
    4.3 人物形象
        4.3.1 主要人物设置
        4.3.2 主要人物动作
        4.3.3 案例分析——Stellar Transformation的主要人物刻画
        4.3.4 英译仙侠小说人物形象小结
    4.4 事物形象
        4.4.1 名词词表分析
        4.4.2 专有名词词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力中的他塑元素——译者与读者
    5.1 文本内——形象的迁移
        5.1.1 语言形象
        5.1.2 文化形象——文化专有项
    5.2 文本外——译者的现身
        5.2.1 厚译——与读者的对话
        5.2.2 翻译之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塑影响之下的他塑——英文创作的仙侠形象
    6.1 Legends of Ogre Gate——从译者到作者的创作
        6.1.1 人物形象
        6.1.2 事物形象
        6.1.3 其他
    6.2 Blue Phoenix——从读者到作者的创作
        6.2.1 人物形象
        6.2.2 事物形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7)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民国时期
        (二) 边疆
        (三) 边疆教育
        (四) 边疆教育研究
        (五) 文献计量学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文献计量法
        (三) 知识图谱法
    四、文献综述
        (一) 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
        (二) 边疆教育研究相关文献
第一章 1912-1949年边疆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搜集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 文献基本状况统计分析
        一、文献载体分析
        二、文献年代分布
        三、文献来源
    第三节 作者统计分析
        一、作者数量、发文量统计
        二、高产作者统计
    第四节 研究族群、区域统计分析
        一、研究族群
        二、研究区域
    第五节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一、学校教育
        二、师范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社会教育
    小结
第二章 1949-2016年对当代学者民国边疆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搜集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 文献基本状况统计分析
        一、文献载体分析
        二、文献年代分布
        三、文献来源
    第三节 作者统计分析
        一、作者数量、产文量统计
        二、高产作者统计
        三、作者所在机构
    第四节 研究族群、区域统计分析
        一、研究族群
        二、研究区域
    第五节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一、边疆教育思想、政策与法规等
        二、边疆学校教育
        三、师范教育
        四、职业教育
        五、边疆社会教育
        六、边疆民族教育
        七、教会教育
        八、边疆研究
    第六节 研究热点统计分析
    小结
第三章 1912-1949年和1949-2016年边疆教育研究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1912-1949年边疆教育研究文献的特征分析
        一、国族建构与同化意识
        二、研究区域
        三、研究族群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节 1949-2016年边疆教育研究文献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意识
        二、研究区域
        三、研究族群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以史为鉴
    一、对我国民族教育的思考
    二、从“文化创新”到“文化自信”
    三、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与执法并行
    四、制定恰当的教育制度、政策,保障教育经费
参考文献
    专着
    硕博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安全科学结构及主题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时代背景与安全研究
        1.1.2 安全学科与科学发展背景
        1.1.3 安全科学研究认识的演进
        1.1.4 国内外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1.2 研究动机及意义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阐述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
        1.4.1 国内外科学结构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主题挖掘及演进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2 科学结构的共现分析理论与方法
    2.1 科技文本共现现象分析
    2.2 共现现象的数学表达
    2.3 共现矩阵标准化及相似测度
        2.3.1 对称矩阵标准化及相似测度
        2.3.2 非对称矩阵元素的相似测度
    2.4 共现矩阵可视化与聚类分析
        2.4.1 共现矩阵可视化布局
        2.4.2 共现矩阵网络化测度
        2.4.3 共现矩阵的网络聚类
        2.4.4 共现分析的莱顿算法
    2.5 知识单元共现的叠加图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安全科技文本数据采集及样本分布
    3.1 数据获取和分布分析方法
        3.1.1 数据采集策略
        3.1.2 数据分布理论
    3.2 数据的时间维度分析
    3.3 数据的空间维度分析
        3.3.1 国家/地区的分布
        3.3.2 研究机构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领域共现的宏观安全科学结构
    4.1 安全科学领域描述统计
    4.2 学科领域的叠加分析
    4.3 学科领域的共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期刊共现的中观安全科学结构
    5.1 安全科学研究期刊分布
    5.2 期刊聚类图的叠加分析
    5.3 安全科学期刊共现分析
        5.3.1 期刊的耦合聚类
        5.3.2 期刊共被引聚类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主题共现的微观安全科学结构及演进分析
    6.1 科技文本主题识别及分析
    6.2 安全科学关键词统计分布
    6.3 安全科学高频关键词及时序演进
        6.3.1 安全科学关键词词频分析
        6.3.2 安全科学主题词网络聚类
    6.4 安全科学主题网络时序演进
        6.4.1 安全科学文献的时间切片
        6.4.2 1900-1990年安全科学主题网络演进
        6.4.3 1991-2014年安全科学主题网络演进
    6.5 本章小结
7 专题研究—以职业安全主题研究为例
    7.1 安全科学的子领域选取
        7.1.1 职业安全专题研究选取依据
        7.1.2 职业安全研究增长及研究分布
        7.1.3 职业安全领域及期刊知识流动
    7.2 职业安全主题结构的比较分析
        7.2.1 英文职业安全研究的主题分布
        7.2.2 中文职业安全研究的主题分布
    7.3 职业安全主题分布的影响分析
    7.4 职业安全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
        7.4.1 国际职业安全前沿领域及主题探测
        7.4.2 中文职业安全前沿领域及主题探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附录A 安全科学领域共现矩阵
    附录B 安全科学期刊耦合与共被引期刊
    附录C 1990-2014年安全科学高频关键词列表
    附录D 1900-1990年安全科学主题词词频表
    附录E 1991-2010年安全科学关键词词频表
    附录F 2011-2014年安全科学关键词词频表
    附录G WEB OF SCIENCETM核心集数据完整格式
    附录H 国内外与本博士论文相近的研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9)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刊物调研
    1.3.2 办刊情况
    1.3.3 典型案例分析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4.1 电话咨询
    1.4.2 问卷调查
    1.4.3 去杂志社访谈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1.4.5 会议座谈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华肿瘤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D]. 鲁梦宇. 西北大学, 2021(12)
  • [2]结构—内容视角下的肺癌靶向药物领域主题演化分析[D]. 卫慧蓉.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3]张梓生与《申报年鉴》[D]. 孙兴武. 扬州大学, 2019(02)
  • [4]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5]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D]. 石康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网络幻想小说英译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 ——以仙侠小说为例[D]. 杨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民国以来边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闫晓. 中央民族大学, 2017(10)
  • [8]安全科学结构及主题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科技文本知识单元共现分析的探索[D]. 李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8)
  • [9]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10]《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12)

标签:;  ;  ;  ;  ;  

中国肿瘤学杂志,2004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