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抑制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抑制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一、同侧颈淋巴结切除抑制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郭永越[1](2020)在《Tim-1阻断抗体RMT1-10调控树突状细胞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免疫特性的改变,阐释Tim-1阻断抗体RMT1-10防治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流式分选DCs和CD4+T细胞,体外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分析RMT1-10对体系中DCs表面分子CD11c、CD80、MHC-II、CD54和Tim-4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L-4、IL-12、IL-10浓度。流式检测RMT1-10对CD4+T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抑制的影响。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供体和受体分别为C57BL/6(H-2b)和BALB/c(H-2d)小鼠,观察RMT1-10腹腔注射治疗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受体局部和全身炎性细胞以及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将经RMT1-10治疗而未发生排斥小鼠的DCs过继转移给第三方受体,观察受体是否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果:RMT1-10抑制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DCs表面CD11c、CD80、MHC-II、CD54和Tim-4的表达,同时抑制培养液上清中IL-12和IL-10的产生。RMT-10可以抑制CD4+T细胞增殖但并不影响CD4+T细胞凋亡,但这种抑制作用必须通过DCs间接调控。RMT1-10明显减轻受体眼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角膜植片的水肿、新生血管和混浊均明显减轻;角膜植片、脾和淋巴结中CD4+、Tim-4+和CD11c+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外周血中的IL-4、IL-10和IL-12均明显减少。接受DCs过继转移的受体也诱导产生了对供体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RMT1-10显着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RMT1-10抑制DCs成熟和功能,这种未成熟DCs可以直接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诱导受体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此外,RMT1-10还可能通过减轻受体的炎性反应、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等途径抑制DCs成熟和迁移,进而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

刘沙[2](2012)在《隔绝淋巴引流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器官移植取得成功后的50年里,复合组织移植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被归结为皮肤的强抗原性和缺少有效的免疫抑制手段,成为了复合组织移植不可逾越的障碍。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现与应用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成熟,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在整形与重建外科领域近年来获得了突破,但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仍旧是免疫抑制剂全身长期应用所带来的毒副作用[1,2],如何减少免疫抑制剂全身用药剂量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异体皮肤及角膜的移植研究中发现引流淋巴结对于排斥反应至关重要,对切除引流淋巴结的豚鼠进行相应引流部位的异体皮肤移植后,异体皮肤存活时间延长[3],角膜的Langerhans等骨髓来源的细胞[4,5]在移植后,可以迁移至局部引流淋巴结,提呈角膜的异体抗原,引发免疫排斥反应[6],因此阻断复合组织移植物皮肤淋巴管网与受体相接触,一方面能有效的切断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T细胞通过淋巴管输入引流淋巴结中,另一方面也阻断了受体效应T细胞通过淋巴管进入移植物中,从而可以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本实验试图建立大鼠下腹部异体复合组织淋巴引流隔绝模型,并尝试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目的1.建立隔绝淋巴引流的大鼠实验模型2.验证淋巴引流是否是启动免疫排斥的主要途径方法实验一(1)大鼠腹股沟部解剖,熟悉局部解剖结构(2)通过对比橡皮垫隔离模型、塑料管隔离模型、塑料托盘加铁丝网固定模型的优缺点确定实验隔离模型。实验二(1)利用实验一确定的游离移植皮瓣和隔绝淋巴引流的大鼠实验模型通过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进行大鼠的自体游离皮瓣移植,移植皮瓣分为三组,分别为游离皮瓣组(供区皮瓣直接与受区缝合无隔离)、皮管组(将供体皮瓣卷制为管状与受区缝合)、隔离组(实验一建立大鼠隔离模型)。术后观察皮瓣血供情况,摸索术后固定及取材方法。(2)通过SD大鼠异体游离皮瓣及皮管的移植,建立大鼠复合组织移植淋巴引流隔绝模型。7-8周龄雄性SD大鼠切取下腹部皮瓣并游离行同种异体移植,皮肤淋巴隔离组(A组):将供体皮瓣边缘对合、缝合成管状,底边留血管蒂出口用隔离器隔离,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皮管缝合于隔离器,隔离器固定于受体;单纯皮管组(B组):将供体游离皮瓣卷制成管状,显微外科吻合血管并将皮管直接缝合于受体;C组空白对照组(C组):行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大体观察每组皮瓣及皮管存活时间,于术后3、5、7、14、28、35d取移植物皮肤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一经对大鼠背部皮瓣、颜面部皮瓣、下腹部皮瓣及侧胸皮瓣的解剖和移植对比,下腹部皮瓣具有解剖结构清楚、供应血管适合显微缝合、术后观察及取材较为简便等优点,故选为本实验移植皮瓣。通过对橡皮垫隔离、塑料管隔离和塑料托盘加铁丝网固定三种隔离模型的对比,塑料托盘加铁丝网固定模型在术后固定及隔离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型,故选为实验隔离模型。实验二三组不同移植形式的大鼠自体下腹部游离皮瓣均满意成活,隔绝淋巴引流的大鼠实验模型建立成功。SD大鼠异体皮瓣移植A组(隔离组):皮管存活时间为32(34,32)天;B组(皮管组):皮管存活时间为15(16,15)天;C组(对照组):皮瓣存活时间为6(7,6)天。A组与C组、B组与C组、A组与B组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的复合组织移植淋巴引流隔绝模型,并证实了此模型能有效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凌士奇,黎韦华,林浩添,梁凌毅,徐建刚[3](2011)在《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的作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将90只角膜碱烧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碱烧伤后第2周(B组)、5周(C组)、8周(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角膜移植术后第3、7、10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角膜中γ-IFN、IL-2的蛋白变化,CD31全角膜免疫荧光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结果角膜移植后A、B、C、D组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MST)分别为(13.33±1.37)d、(5.00±0.63)d、(9.50±1.05)d、(10.00±0.89)d。与其余各组相比,B组MST显着性缩短(P<0.05),但C、D两组相比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移植后各时间段C、D两组角膜中γ-IFN、IL-2蛋白含量、血管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均加速高危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相比新生血管,角膜新生淋巴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林婷婷[4](2010)在《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与局部化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目前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利用纳米技术及局部化疗减少全身化疗缺乏选择性、副作用大的问题。制备连接有叶酸(folic acid,FA)的长春新碱(vinscristine, VCR)靶向缓释纳米微球(nanopaticles, NPs),简称为FA-PLGA(VCR)-NPs,观察其理化特征;评估该药物对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及裸鼠眼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寻找眼眶腺样囊性癌治疗的新靶标,即肿瘤干细胞。观察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CD44、CD133和ABCG2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研究它们与病理分型、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75例眼眶腺样囊性癌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手术记录、病理分型及随访记录。2.采用改良的复乳法制备FA-PLGA(VCR)-NPs;MTT比色法观察空白微球PLGA-NPs的毒性,比较VCR原药、载药微球PLGA(VCR)-NP和FA-PLGA (VCR)-NPs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条件下对ACC-2细胞的影响;FITC标记微球,荧光显微镜观察PLGA-NPs与FA-PLGA-NPs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建立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移植瘤,分别予以瘤内注射生理盐水、VCR、PLGA-NPs、PLGA(VCR)-NPs和FA-PLGA(VCR)-NPs,局部给药一次,隔天测量肿瘤体积变化,计算体积抑制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肿瘤组织内残余VCR浓度,透射电镜及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标本。3.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眼眶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标本33例,复发切除标本5例及6例荷瘤裸鼠移植瘤标本的CD44、CD133和ABCG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眼眶实体型腺样囊性癌2年复发率为85%(17/20)、5年复发率为100%(19/19),而腺样-管状型分别为23.53%(8/34)和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p=0.000;5年,p=0.003)。前者发生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例数亦多于后者。肿瘤切除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5年复发率为70%(14/20),低于单纯手术切除的复发率92.86%(13/14)(p=0.198)。首次手术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5年复发率为25%(1/4),低于复发后再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病例的75%(6/8)(p=0.222),γ刀、粒子刀、化疗及生物治疗的效果不能确定。局部蔓延主要是至颅内、副鼻窦和颞窝,远处转移可到达肺、骨、肝、耳前淋巴结。5年远处转移率为25.71%(9/35),肺转移和骨转移各占33.33%(3/9)。5年生存率74.29%(26/35),死亡率25.71%(9/35),无瘤生存率37.14%(13/35),10年无瘤生存率17.14%(6/35)。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颅内蔓延。肿瘤切除联合放射治疗可以使5年生存率提高到80%(16/20)。2.FA-PLGA(VCR)-NPs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49.2nm,载药率4.53%,体外释放时间达14天;PLGA-NPs与ACC-2细胞共培养5天,细胞存活率达80%以上;给药后第4、5天FA-PLGA(VCR)-NPs对ACC-2细胞的抑制率显着高于VCR,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微球附着于肿瘤细胞表面,这种识别可以被FA竞争性抑制;FA-PLGA(VCR)-NPs组及PLGA(VCR)-NPs组对裸鼠肿瘤的体积抑制率显着高于VCR组(前者p=0.016,后者p=0.029),FA-PLGA(VCR)-NPs组高于PLGA(VCR)-NP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376);给药后第1、7、14天肿瘤组织中残留药物浓度存在差异(p=0.000);透射电镜观察14天肿瘤细胞内仍有高电子密度的纳米颗粒聚集,肿瘤细胞坏死明显,注射周围组织结构形态正常。3.CD44阳性表达率为54.5%(18/33)。实体型阳性率76.9%(10/13),多呈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边缘浸润灶,而在肿瘤细胞密集处常常没有着染;筛网型阳性率为40%(8/20),大多分布在腺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即肌上皮细胞,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72);在非炎症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切除的正常泪腺组织中CD44亦有阳性表达。CD133阳性表达率为57.6%(19/33),在实体型和筛网型中分别为76.92%(10/13)、45%(9/2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7);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呈淡黄色至棕褐色,部分病例同时表达于胞浆和胞核,其中实体型标本有46.15%(6/13),均属于发生转移或死亡的病例,筛网型有40%(8/20),其中4例发生复发或转移,4例四年内无复发;在非恶性肿瘤性疾病切除的正常泪腺组织中均无表达。ABCG2阳性表达率为21.2%(7/33),在实体型和筛网型中分别为30.77%(4/13)、15%(3/2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93);ABCG2阳性表达细胞具有沿血管分布的倾向。CD44、CD133及ABCG2在预后较好组(4年无复发)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预后差组,无复发组低于发生转移或死亡组,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D44阳性表达和CD133的阳性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416,p=0.016)。在6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标本中,CD44阳性1例,CD133表达阳性1例,ABCG2表达阳性4例。结论1.腺样囊性癌是高度恶性的眼眶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均影响预后。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2.叶酸靶向长春新碱纳米缓释微球具有稳定的载药率和体外释放行为,具有良好的靶向识别力,体外细胞学实验及荷瘤裸鼠体内实验均证实具有优于原药的抗肿瘤能力。3.在眼眶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中存在CD44、CD133及ABCG2阳性细胞,分别表达于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的不同部位,其表达随着病程进展而变化,可能会影响预后,但并不能作为评估预后的因素。

李杨[5](2010)在《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联合免疫抑制方案的不断进步,临床器官移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含有皮肤的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TA)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带来的各种毒副作用延缓了CTA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好的免疫抑制药物出现之前,如何降低现有免疫抑制药物的全身使用剂量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带有皮肤的CTA多位于体表,易于观察和干预,因此,有效的局部免疫抑制有望降低全身免疫抑制用药量。移植免疫反应是以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为主。血循环中的初始T细胞在次级淋巴组织与载有抗原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经过反复接触、识别,初始T细胞逐渐成熟,并增殖成为效应T细胞,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异体移植物局部后,促使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CTA的发展之所以滞后于器官移植,是因为皮肤的强免疫源性,因此解决了皮肤的移植排斥反应将推动CTA的发展。而皮肤移植物的异体抗原被APCs摄取后,只能沿着淋巴引流进入引流淋巴结,很难有大量的抗原通过血液进入脾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干预引流淋巴结,就可能显着减少效应T细胞的产生,减轻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进而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的全身用药量,减少毒副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引流淋巴结在CTA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实验一大鼠淋巴结解剖及异体移植模型的选择目的:通过大鼠全身淋巴结的解剖,各部位引流淋巴结的确定,对比研究各种移植模型的引流淋巴结,为淋巴结干预研究选择适当的移植模型。方法:对SD封闭群、Lewis近交系大鼠分别进行全身淋巴结解剖,记录淋巴结的全身分布位置、形态特征、数量、重量及单位重量细胞浓度,比较不同品系间、不同体重大鼠间淋巴结重量、单位重量细胞浓度的差异;大鼠备选皮瓣局部皮下注射美兰,解剖大鼠,定位染色的引流淋巴结;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移植模型的解剖及引流淋巴结确定本实验移植模型。结果:2个品系大鼠淋巴结的分布基本明确,无明显变异,数量、重量恒定,SD封闭群大鼠淋巴结较Lewis大鼠略重,淋巴结重量随大鼠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经颜面部、侧胸、下腹部皮瓣引流淋巴结的确定及三种皮瓣手术难度的评估,确定以下腹部皮瓣为最佳,选定为本研究移植模型。并成功建立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并通过术后淋巴结的解剖验证了下腹部游离皮瓣的引流淋巴结的部位。结论:下腹部皮瓣的引流淋巴结为对侧腹股沟淋巴结、同侧腋固有淋巴结、同侧髂内淋巴结,该皮瓣移植模型是淋巴结干预实验的最佳移植模型。实验二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对大鼠异体皮瓣移植的作用目的:通过雷帕霉素腹部注射对大鼠腹部皮瓣存活的影响研究确定雷帕霉素的最低有效免疫抑制剂量。方法:以BN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进行下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将雷帕霉素原料药配置成1mg/mL的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剂,根据雷帕霉素使用剂量8、4、2、1、0mg/kg/day分为A、B、C、D、E 5组,用药时间-1—7天;观察各组皮瓣存活时间、存活质量、病理表现,确定雷帕霉素最低有效免疫抑制剂量。结果:总实验例数36例,有效例数29例。各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7.3±1.7天(A组)、17.5±1.7天(B组)、14.2±1.3天(C组)、7.3±0.6天(D组)、7.3±0.5天(E组)。结论:选择2mg/kg/day雷帕霉素剂量作为最低有效免疫抑制剂量。实验三去除引流淋巴结对大鼠异体皮瓣存活的影响目的:通过去除大鼠下腹部皮瓣的引流淋巴结,确定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BN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移植术前2周开腹假手术对照;B组:移植术前2周开腹假手术,雷帕霉素2mg/kg/day全身用药(-1 7天);C组:移植术前2周去除引流淋巴结;D组:移植术前2周去除引流淋巴结及脾;E组:移植术前2周去除引流淋巴结,雷帕霉素2mg/kg/day全身用药(-1 7天)。术后通过观察动物存活率、皮瓣平均存活时间、血清IL-2水平等指标评价去除引流淋巴结对皮瓣存活的影响。对移植前2周,移植同时、移植后3天不同时间去除引流淋巴结对皮瓣存活时间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各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3±0.5天(A组),14.4±0.3天(B组),9.5±1.0天(C组),8.8±0.8天(D组)、17.0±1.9天(E组)。B、E组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A、C、D组;C、D组的IL-2水平比A组略高。术前14天、术中、术后3天不同时间去除引流淋巴结,移植后皮瓣存活天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去除引流淋巴结可以延长皮瓣平均存活时间,结合低剂量雷帕霉素免疫抑制可以延长皮瓣存活时间。实验四淋巴结、淋巴引流在移植免疫中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淋巴结对异体移植物的反应、阻断淋巴引流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探讨淋巴结、淋巴引流在移植免疫中的机制。方法:BN为供体、Lewis为受体,下腹部异体皮瓣移植术后1、3、5、7、9天不同时间解剖淋巴结,同Lewis自体分离腹部皮瓣保留血管蒂再缝合回去作为对照,对两组大鼠不同时间摘取的引流淋巴结和非引流淋巴结进行称重、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分析CD4+CD25+细胞的变化,分析引流淋巴结在异体移植后的动态变化。对去除引流淋巴结的Lewis大鼠进行BN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后,获取非引流淋巴结,观察其大体变化、重量变化、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分析来判断非引流淋巴结是否受异体移植物的影响。建立SD→SD、BN→Lewis的隔离皮肤或不隔离皮肤的皮管移植模型,通过阻断皮肤淋巴引流观察皮管存活时间及质量。结果:移植后的引流淋巴结逐渐充血、肿大、重量增加,细胞密度增高,流式细胞分析发现CD4+CD25+细胞较非引流淋巴结增多。异体移植及单纯炎症均可导致引流淋巴结重量增加、单位重量细胞浓度增加,但移植导致淋巴结重量的增加高于炎症所致,单位重量细胞浓度无明显差别,但较两组的分引流淋巴结均有明显差别。去除引流淋巴结后移植术后,非引流淋巴结未发现明显充血及肿大。隔绝皮肤淋巴引流的SD→SD皮管移植物最长存活至32天,未隔绝供、受体皮肤接触的SD→SD及两组BN→Lewis的皮管移植均未能长期存活。结论:引流淋巴结是同种异体移植后主要反应部位,隔绝皮肤淋巴引流供、受体间在较小的MHC差异下可明显延长异体血管化皮肤的存活时间。

魏捷[6](2009)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在基因转染和移植排斥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两种新型培养基—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和无动物细胞成分培养基(Animal compound free medium,ACF)在无血清器官培养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其在无血清角膜培养保存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初步探索。2.观察新型人造胶体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的最新剂型HES130/0.4对器官培养保存角膜片的脱水效果,并与葡聚糖T500相比较,探讨其成为新型角膜脱水剂的可行性。3.为控制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阻止内皮细胞损失,探索腺病毒载体对器官培养法保存的离体兔角膜片上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以检测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荧光表达来明确腺病毒的转染效率和动态过程。4.建立不同类型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的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检测移植后数种参与两大类辅助性T细胞因子Th1因子和Th2因子平衡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在眼局部和(或)全身的表达,分析其在器官培养保存角膜移植相关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1.将兔和大鼠角膜各80只平均分为5组,在5种含或不含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BS)的培养基中(MEM+2%FBS、高糖DMEM+2%FBS、ECM+2%FBS/ECM、ACF)密闭保存3周后,进行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计数和活性染色、兔角膜厚度测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gction,RT-PCR)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兔角膜内皮层中肌动蛋白微丝(filament actin,F-actin)和大鼠角膜内皮层中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表达来衡量CEC间连接的紧密程度以及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CEC超微结构的观察。2. 18对配对兔角膜片,一半于无血清ACF培养液中保存21d,葡聚糖T500脱水48h作为对照组;另一半于含10%HES 130/0.4的ACF培养液中保存21d作为实验组,不再另外行脱水程序。保存前后进行CEC计数及活性染色、角膜厚度和含水量的测定、角膜透明度和后弹力层皱褶程度的评估、IHC和WB法分别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兔角膜内皮层中F-actin的表达以及TEM下CEC超微结构的观察。3.去上皮兔角膜片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角膜,在添加2%FBS的ECM培养液中保存23周后与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载体Ad5(滴度范围5×106 vp/uL~5×109vp/uL)37℃下共同孵育3h进行基因转染,随后31℃下继续器官培养观察角膜2周。检测前剥离大部分植片基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EGFP在CEC中的表达强度,比较不同滴度组腺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CEC计数,TEM观察CEC超微结构变化。4.选用Wistar大鼠24只,SD大鼠54只,新西兰大白兔12只。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为正常角膜组成的对照组,②为新鲜大鼠角膜同种异体穿透性移植组(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③为去CEC同种异体大鼠角膜+器官保存兔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复合体(DM+CEC)移植组,④为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角膜同种异体PKP组,⑤为去CEC同基因大鼠角膜+器官保存兔角膜DM+CEC移植组。兔角膜保存时间23周不等。②~④组制备Wistar→SD大鼠PKP模型,⑤组制备SD→SD大鼠PKP模型。术后观察各组植片的排斥情况和存活时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房水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IHC法定性检测术后植片内CD25+ T细胞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植片内TNF-α、IFN-γ、IL-4和CD25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5和CD28亚群的表达。结果1.结果显示,ECM和ACF保存组角膜的ECD最高,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角膜间的区别最小,MEM组的ECD值则最低,降幅最大,细胞器等超微结构破坏较严重。F-actin和ZO-1在各组兔和大鼠角膜内皮层都有表达。WB显示F-actin蛋白在ECM和ACF组表达水平最高,DMEM组次之,MEM组最低, RT-PCR法证实ZO-1 mRNA在各组的表达趋势与兔F-actin的结果一致。2.保存结束时含10%HES130/0.4的实验组植片较薄,但ECD值略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经葡聚糖T500脱水后,厚度和透明度与实验组差别变小,但ECD值明显降低。IHC和WB证实F-actin蛋白在两组内皮层都表达,实验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在有效浓度范围内,EGFP的荧光在器官保存的兔角膜内皮层强烈表达,随时间延长强度逐渐降低。5×1075×108vp/μL AdV是载体滴度最为适宜的转染组,转染组中EGFP在角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面积为67~84%,相对表达强度为34~75。过高浓度AdV(5×109vp/μL)导致ECD值显着下降。4.④和⑤组(即器官培养保存的同种异体全角膜和单纯异种异体内皮层移植组)的植片存活时间明显长于②和③手术组(即新鲜同种异体PKP组和联合器官培养保存的异种异体内皮层移植组),又以⑤组的存活期最长。术后各组血清和房水中IL-2、IFN-γ、IL-4和TNF-α的含量与排斥反应程度成正比,以②组最高,⑤组最低;各组植片内CD25的表达无显着差别;IFN-γ、TNF-α、IL-4和CD25mRNA在植片内的表达水平也与植片排斥程度成正比;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5亚群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而CD28亚群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与植片排斥程度成正比。结论1.无血清的ECM和ACF培养基在保持内皮细胞活力方面体现出了比常规含低浓度血清的MEM基础培养基更好的保护作用,在无血清器官培养保存角膜方面极具发展潜力。2. HES能有效避免器官培养过程中角膜过度水肿,且细胞毒性小可以成为器官保存液中的持续添加组分。它的应用也简化了保存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感染风险,有希望成为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法中的新型脱水剂。3.器官培养法保存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层可以同新鲜角膜一样被腺病毒载体高效率、特异性地转染成功并持续表达,转染效率只略低于新鲜角膜片。EGFP是监测这一转染过程的理想标记物。4. Th1/Th2平衡调节机制和CD28+T细胞亚群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外周血CD28和IFN-γ等Th1因子和Th2因子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局部免疫反应进程并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器官培养法保存的角膜,无论是以全层还是单纯DM+CEC复合体形式进行移植,术后植片的存活时间都得以延长。促进Th2因子表达,抑制Th1类因子表达可能有益于降低排斥反应。同基因大鼠去CEC角膜联合器官保存兔异种CEC移植取得了最佳效果,为深层角膜病患者及时有效复明提供了新思路。

田文凤[7](2009)在《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3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患者68例(6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结膜囊肿20例(20眼,占29.3%),结角膜皮样瘤14例(14眼,占20.6%),结膜色素痣5例、结角膜色素痣2例(共7眼,占10.3%),结膜皮样脂肪瘤7例(7眼,占10.3%),结膜乳头状瘤2例、结角膜乳头状瘤4例(共6眼,8.8%),结膜血管瘤4例(4眼,占5.9%),结角膜鳞状细胞癌4例(4眼,占5.9%),结角膜上皮内上皮癌(Bowen’s病)3例(3眼,占4.4%),结角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1眼,占1.5%),结角膜神经鞘瘤1例(1眼,占1.5%),结角膜恶性淋巴瘤1例(1眼,占1.5%)。根据眼表肿瘤的性质及部位的不同采取了不同手术方法,其中单纯手术切除肿瘤36例(36眼,占52.9%);肿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25例(25眼,占36.8%);肿瘤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6例(6眼,占8.8%);眶内容剜除术1例(1眼,占1.5%)。随访3-36个月。观察肿瘤的治愈率、复发率、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肿瘤治愈率为100%。(2)肿瘤复发率为0。(3)视力不配合者4眼(5.9%),视力不变者36眼(52.9%),视力提高者27眼(39.7%),视力下降者1眼(1.5%)。(4)术后角膜植片水肿3例(4.4%),角膜植床植片层间积血2例(2.9%),角膜移植排斥反应1例(1.5%),角膜新生血管1例(1.5%),内斜视1例(1.5%)。结论:(1)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是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彻底清除病变,降低复发率。(2)根据肿瘤的大小、性质、部位的不同,适当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3)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弓雪莲[8](2007)在《CC趋化因子受体5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暨胸腺素α原cDNA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CC趋化因子受体5 (cc chemokine receptor 5,CCR5)为细胞膜蛋白,是趋化因子受体的一种亚型。CCR5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T细胞等白细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其为活化Thl细胞的表面标志物,提示CCR5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我们通过研究CCR5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 EAM)小鼠模型以及滤泡性甲状腺癌的表达情况试图发现CCR5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采用了RT-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检测等经典的方法,并成功构建了抗体封闭和细胞过继等实验动物模型,从分子、细胞以及动物模型等不同层次证明了CCR5在EAM小鼠以及滤泡状甲状腺癌的重要性。我们发现CCR5在EAM小鼠模型的外周血中表达含量明显上升,并且在炎性心肌组织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多数呈CCR5阳性表达;CCR5阳性细胞过继小鼠其心肌炎发病程度明显高于T细胞过继组,而CCR5阴性过继小鼠发病程度则明显降低;以CCR5单克隆抗体封闭EAM小鼠其发病率明显下降。近来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受体参与肿瘤的生长和分化,且与肿瘤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研究CCR5在滤泡状甲状腺癌的发生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滤泡性甲状腺癌中CCR5的表达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滤泡状甲状腺癌组织中,CCR5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P<O.OO1),且滤泡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血中CCL3, CCL5的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O1)。提示CCR5在滤泡状甲状腺癌发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对人胸腺素α原cDNA测序,分析了胸腺素α原的序列多态性。我们利用RT-PCR技术从外周血及脐带血中扩增胸腺素原cDNA,纯化后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经克隆测序,通过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其多态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ProT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不一致。与已报道的胸腺素α原基因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两种变异。(1)107位单核苷酸变异,以及110-121位和191-205位的核苷酸片段缺失;(2)306位单核苷酸缺失,多见于60-80年龄组。故我们认为人胸腺素α原cDNA序列存在多态性,我们发现其存在两种变异序列,但此两种基因变异并未影响到N-端前28个肽,并未影响到胸腺素α原的功能。该结果为胸腺素a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提供了信息。

杨杰凤[9](2007)在《引流颈部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角膜移植手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器官移植术。在我国,单眼和双眼角膜盲约有400~500万,其中约8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脱盲。目前,我国每年约实施5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显而易见,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限制手术大量广泛开展的原因,除了供体角膜来源缺乏及中长期保存方法欠缺外,临床眼科医师直接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角膜移植片的存活率。“低危”角膜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在经典的类皮质甾酮治疗条件下,大部分植片都能得到存活。但是,这种激素治疗通常会导致青光眼、白内障及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高危角膜移植(包括受体角膜血管化、持续炎症、再次移植等)数量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即便是局部和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高危角膜移植植片存活率仍低于50%。因此,探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寻找更为有效安全的抗排斥方法成为角膜基础研究的焦点。早期的研究已经提出免疫赦免这一概念。Streilein等提出的现代概念是:进入特殊部位的抗原并没有隐匿,而是逸入全身血液循环。但是这些抗原所激发的全身性免疫诱导过程可被该部位的一些局部特征修饰,从而抑制免疫原性炎症的出现。免疫赦免状态的维持与以下眼部特征有关:首先:“被动”特征,如血一眼屏障、缺乏淋巴引流途径、眼部实质细胞很少表达MHCⅠ型或Ⅱ型抗原(减少了T细胞致敏的可能性);其次:“主动”特征,包括一些眼部细胞特征性表达的分子(如Fas配体和活化的补体成分的膜抑制物)、房水中一系列抑制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因子(TGF-β,A2黑色素细胞刺激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多肽、游离皮质醇和IL-1受体拮抗剂等)。这些眼部特征最后通过克隆清除、克隆无反应、免疫偏离、T细胞抑制四种途径诱导对外周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耐受。其中免疫偏离和T细胞抑制(尤其是免疫偏离)在眼部免疫赦免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Wolvers等人所做的一系列经典实验显示针对鼻粘膜抗原的免疫耐受诱导完全依赖于颈部淋巴结的存在。已经证实作为二级淋巴器官的颈部淋巴结引流包括眼部淋巴在内的头面部淋巴,并与粘膜特异性免疫和耐受有关。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同种异体反应性细胞毒性T细胞也在颈部淋巴结产生。近些年国内外的一些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切除颈部淋巴结可以延长同种异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但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颈部淋巴结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仍需进一步研究。本实验第一部分是建立同侧和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后角膜移植大鼠模型,术后与正常大鼠角膜移植比较植片存活情况,并观察不同处理组各大鼠DTH反应情况,探讨引流颈部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建立单纯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同侧及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后高危角膜移植模型,与单纯角膜移植相比较,观察各处理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及DTH反应情况,探讨引流颈部淋巴结在高危角膜移植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同侧和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后角膜移植模型及正常大鼠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HE染色切片,分析同侧和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对角膜移植后植片生存情况和DTH反应情况的影响,探讨引流颈部淋巴结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2.通过建立同侧及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后高危角膜移植模型,与正常角膜移植及高危角膜移植比较,观察角膜HE染色切片,分析植片生存情况、DTH反应情况,探讨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对高危角膜移植的影响及作用。研究方法:1.以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随机均分为A、B、C3组:A组正常角膜移植组;B组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并角膜移植组;C组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并角膜移植组(同侧或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于角膜移植前2天实施)。角膜移植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评价植片排斥反应指数(rejection index,RI),并于术后第14天取角膜植片,制作石蜡切片后行HE染色观察。2.制取灭活脾细胞悬液,注射于各处理组大鼠后肢右足,磷酸盐缓冲液注射后肢左足对照,相同处理作用于已经灭活脾细胞皮下注射致敏的常规免疫大鼠,注射24小时后,测量左足及右足足肿厚度,参照文献运用公式(抗原注射部位足肿厚度—磷酸盐缓冲液注射部位足肿厚度)计算足肿量作为DTH反应检测指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以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随机均分为A、B、C、D4组:A组正常角膜移植组;B组高危角膜移植组(高危角膜参考文献以缝线法诱导);C组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并高危角膜移植组;D组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并高危角膜移植组(同侧或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于角膜移植前3天实施)。角膜移植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评价植片排斥反应指数,术后第10天取角膜植片,制作石蜡切片后行HE染色,进行观察。4.参照2中方法检测第二部分中DTH反应,探讨引流颈部淋巴结在高危角膜移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1.生存时间:(1)第一部分:A、B、C三组移植片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900±0.994)d;(40.800±1.135)d;(41.500±1.080)d。其中,B组、C组与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2)第二部分:A、B、C、D四组移植片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333±0.816)d;(7.166±0.752)d;(15.166±0.752)d;(15.666±1.032)d。其中,C、D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C和D组与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C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排斥反应指数(RI):(1)第一部分:移植术后14d,A、B、C三组移植片平均排斥反应指数分别为:7.40±1.57;3.40±0.84;3.00±0.94。其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2)第二部分:角膜移植术后14天,A、B、C、D四组移植片平均排斥反应指数分别为:6.66±1.36;10.16±0.75;6.16±1.16;5.66±1.21。各组之间比较具有显着性(F=18.987,P=0.000)。其中,B组与A组、C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C组与A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P=0.459),A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3.DTH反应:(1)第一部分:角膜移植术后14天,各组大鼠DTH反应足肿量测量结果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意义(F=34668.21,P=0.000);B组、C组与常规免疫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B组、C组与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A组与常规免疫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2)第二部分:角膜移植术后14天,各组大鼠DTH反应足肿量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86,P=0.000);B组与A组、C组、D组、及常规免疫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P=0.000;P=0.012),B组与A组、D组、及常规免疫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P=0.513;P=0.127),A组与D组、常规免疫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P=0.743),D组与常规免疫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4.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1)第一部分:A组植片组织水肿,基质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有较多的新生血管形成及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B组、C组植片组织水肿增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第二部分:A组及B组植片组织水肿,基质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有较多的新生血管形成及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B组较A组情况重;C组、D组植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较A组、B组明显减少。结论:1.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与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对抑制排斥反应的作用效果基本相同;衡量两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同侧引流颈部淋巴结在移植免疫中起主要作用。3.切除引流颈部淋巴结可能通过抑制同种异体致敏过程,从而阻止同种异体特异性DTH反应的诱导和(或)产生,最终起到保护植片的作用;同侧颈部淋巴结切除和双侧淋巴结切除对植片存活的影响无明显不同,颈部淋巴结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同测颈部淋巴结。4.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延长植片生存时间。

陈晓敏,李鹏程,胡燕华[10](2007)在《经不同途径注射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鼠颌下淋巴结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阳离子聚合物梭华-Sofast基因转染试剂(sofast gene transferreagent,Sofast)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PEGFP-N2)经不同途径注射后在大鼠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SMLN)的表达情况,并寻求将外源基因转染到颌下淋巴结的最佳途径。方法经右眼前房、结膜下、颞下方穹隆部和下睑皮下给大鼠注射Sofast基因转染试剂和PEGFP-N2的复合物Sofast/DNA,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查和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各组大鼠同侧的颌下淋巴结PEGFP-N2基因的表达分布和表达量。结果注射Sofast/DNA复合物48h后,前房注射组、结膜下注射组、颞下方穹隆部注射组和下睑皮下注射组的同侧颌下淋巴结均可检测到荧光表达。颞下方穹隆部注射组[(12.86±1.59)%]和下睑皮下注射组[(13.83±2.61)%]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的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比高于结膜下注射组[(5.74±1.59)%]和前房注射组[(6.53±1.56)%](P<0.01)。结论经Sofast介导的PEGFP-N2在大鼠颞下方穹隆部注射和下睑皮下注射后可以直接有效地在同侧颌下淋巴结表达。

二、同侧颈淋巴结切除抑制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侧颈淋巴结切除抑制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Tim-1阻断抗体RMT1-10调控树突状细胞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隔绝淋巴引流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隔绝淋巴引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0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隔绝淋巴引流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0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4)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与局部化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眼眶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病理分型
        1.2.2 治疗方法
        1.2.3 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
        1.2.4 生存时间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长春新碱纳米微球靶向缓释治疗腺样囊性癌的实验研究
    (一)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复乳法制备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
        2.1.4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表征
        2.1.5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释放行为测定
        2.2 结果
        2.2.1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制备条件
        2.2.2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的形态、粒径及表面结构分析
        2.2.3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释放曲线
        2.3 讨论
        2.4 小结
    (二)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体外细胞学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溶液配制
        2.1.4 体外培养ACC-2细胞
        2.1.5 MTT比色法
        2.1.6 PLGA-NPs、FA-PLGA-NPs的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ACC-2细胞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2.2.2 纳米微球对ACC-2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治疗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的体内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实验动物
        2.1.4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2.1.5 分组及给药方法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长情况
        2.2.2 各组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及抑瘤率比较
        2.2.3 肿瘤组织内残留VCR浓度比较
        2.2.4 透射电镜观察
        2.2.5 HE染色
        2.3 讨论
        2.3.1 裸鼠眼眶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瘤内注射化疗
        2.3.3 纳米药物靶向缓释治疗
        2.4 小结
三、人泪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的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原料
        3.1.3 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1.4 结果判定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CD44
        3.2.2 CD133
        3.2.3 ABCG2
        3.2.4 相关分析
        3.2.5 荷瘤裸鼠
    3.3 讨论
        3.3.1 腺样囊性癌的肿瘤干细胞研究
        3.3.2 CD44
        3.3.3 CD133
        3.3.4 ABCG2
        3.3.5 CD44与CD133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眼科领域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大鼠淋巴结解剖及异体移植模型的选择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雷帕霉素腹腔注射对大鼠异体皮瓣移植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去除引流淋巴结对大鼠异体皮瓣存活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淋巴结、淋巴引流在移植免疫中的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在基因转染和移植排斥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改良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探索中长期保存内皮细胞活性的最佳途径
    引言
    实验一 无血清培养基保存兔和大鼠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实验二 羟乙基淀粉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中的脱水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第二部分 腺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器官培养法保存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第三部分 改良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后多种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文献综述绿色荧光蛋白特性及其在角膜内皮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依据
        2.2.1 病因
        2.2.2 症状
        2.2.3 体征
        2.2.4 辅助检查
    2.3 手术方法
        2.3.1 手术仪器
        2.3.2 麻醉方法
        2.3.3 手术操作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肿瘤治愈率
    3.2 肿瘤复发率
    3.3 视力
    3.4 常见的并发症
    3.5 并发症的相应处理
第4章 讨论
    4.1 治疗方法
        4.1.1 手术治疗
        4.1.2 其他治疗
    4.2 肿瘤的治愈率
    4.3 肿瘤的复发率
    4.4 术后视力
    4.5 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处理
        4.5.1 角膜植片水肿
        4.5.2 角膜植片植床层间积血
        4.5.3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4.5.4 角膜新生血管
        4.5.5 内斜视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CC趋化因子受体5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暨胸腺素α原cDNA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趋化因子受体5 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CR5在滤泡状甲状腺癌的表达研究
    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胸腺素α原cDNA 序列多态性分析
    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引流颈部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引流颈部淋巴结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中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引流颈部淋巴结切除对高危角膜移植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撰写情况
致谢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四、同侧颈淋巴结切除抑制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Tim-1阻断抗体RMT1-10调控树突状细胞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D]. 郭永越.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2]隔绝淋巴引流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沙.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2)
  • [3]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的作用比较[J]. 凌士奇,黎韦华,林浩添,梁凌毅,徐建刚.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1(06)
  • [4]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与局部化疗的实验研究[D]. 林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5]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研究[D]. 李杨. 第四军医大学, 2010(12)
  • [6]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在基因转染和移植排斥研究中的应用[D]. 魏捷.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7]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分析[D]. 田文凤. 吉林大学, 2009(09)
  • [8]CC趋化因子受体5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暨胸腺素α原cDNA多态性研究[D]. 弓雪莲.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9]引流颈部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杨杰凤. 南方医科大学, 2007(S1)
  • [10]经不同途径注射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鼠颌下淋巴结的表达[J]. 陈晓敏,李鹏程,胡燕华. 眼视光学杂志, 2007(02)

标签:;  ;  ;  ;  ;  

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抑制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