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制高酸柴油新方法的研究

一种精制高酸柴油新方法的研究

一、高酸度柴油精制新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占元[1](2015)在《生物油共炼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油共炼制由于其适合规模化应用的特点,是近年开发出的生物油炼制方向。但该技术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因此开展共炼制催化剂、共炼物及共炼制对反应历程的影响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分子筛为活性组分,高岭土为载体制备HY/K,5A/K,HZSM-5/K和HZSM-5/MK四种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内以愈创木酚为模拟物考察催化剂活性组分、孔径及酸度对生物油催化裂化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ZSM-5的强酸中孔径的特点使其具有较高的催化选择性,同时大孔径高岭土作为载体可以降低焦炭产率,提高油品质。HY/K和5A/K作催化剂时的焦炭和多环芳烃产率较高;HZSM-5/MK的液体产物中单环芳烃产率最高为72.07%,焦炭产率最低为7.82%。以乙酸乙酯、愈创木酚为模拟物,分别与石蜡油进行共炼制,根据反应产物的变化推测共炼制对反应历程的影响。对比产物发现:乙酸乙酯在催化裂解过程中主要进行脱羧基、脱水和烷基化反应;愈创木酚在催化裂解过程中主要进行烷基化和异构化反应;共炼制过程中促进了氢转移和烷基化反应的进行,因而共炼制可以达到提高液体产率的目的,共炼时液体产率分别为85.09%和85.52%。生物油分别与甲醇、柴油、石蜡油进行共炼制,考察掺炼物对生物油炼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作为掺炼原料时,起到一定的脱氧效果,焦炭产率有所降低,但是精制油产率变化不大;石蜡油和柴油作为掺炼原料时精制油产率明显提高,焦炭产率也明显低于理论产率,柴油作为掺炼原料时液体产物脱氧效果优于石蜡油和甲醇。在掺炼比为20%的条件下,生物油分别与石蜡油和柴油共炼时,液体收率分别为79.65%和80.51%。

李兵朋,梁国华,夏维武[2](2013)在《浅谈柴油脱酸技术》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柴油脱酸技术研究新进展,分析了传统脱酸技术存在的各种不足,对新的脱酸方法作了介绍,着重介绍了目前已工业化的西南石油大学(SWPU)开发的馏分油脱酸剂技术,开发绿色脱酸技术将是柴油脱酸研究的重点。

张守杰[3](2010)在《馏分油脱酸新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针对常二线馏分油分别进行了氨法和碱法萃取脱酸的实验室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确定了脱酸反应较合适的工艺条件范围;之后通过正交实验对单因素实验得出的适宜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得到四因素(温度、剂油比、碱浓度、醇水比)对脱酸率及环烷酸回收率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研究发现,就四因素对脱酸率的影响而言,氨法与碱法萃取脱酸工艺相同,顺序均为:剂油比>碱浓度>醇水比>温度。就四因素对环烷酸回收率影响而言,两种方法相异,氨法的顺序为:温度>剂油比>碱浓度>醇水比;碱法的顺序是:醇水比>碱浓度>剂油比>温度。之后参照正交实验的优化工艺参数,在不加乙醇的情况下,对原料油进行了纤维膜氨法和碱法连续脱酸实验。研究发现,在纤维膜氨法脱酸工艺中,当温度为50℃,剂油比为0.8:1,单级剂油比为0.4:1,氨含量为3%时,终级脱酸率可达83.1%,环烷酸总回收率为93.5%;在纤维膜碱法脱酸实验中,当温度70℃,剂油比为0.7:1,单级剂油比为0.35:1,碱浓度为3%时,终级脱酸率为99.4%,环烷酸总回收率为91.0%。相对碱法,氨法的脱酸率不高,但在实验过程中无强酸、强碱的引入,可以大大减少“三废”的产生,从而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因此,该法更胜一筹。为了进一步提高脱酸率,引入乙醇进行了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当温度50℃,剂油比0.8:1,单级剂油比0.4:1,氨浓度3%,醇水比1.5:1时,脱酸率达到92.9%,效果较佳。由此验证了纤维膜醇氨法脱酸的必要性。

陈成富[4](2009)在《纤维膜法分离馏分油中石油酸盐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高酸值的减二线馏分油为研究对象,将馏分油加入过量碱液使其中石油酸完全转变成盐类,采用纤维膜分离与间歇萃取分离工艺分离馏分油中的石油酸盐,以油相与剂相的pH值和含水量为指标考察其分离效果,以油相的pH值和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考察其静态沉降效果,计算石油酸盐的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考察其脱除效果和石油酸回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稀释的油样相比,稀释的油样在进行纤维膜水洗分离试验时,其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有明显的提高,油相中的含水量与水相的含油量都有所降低,但是乳化现象严重,油品回收率较低。而使用复合溶剂分离石油酸盐,乳化现象减轻,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有明显的提高;采用不同复合溶剂比进行纤维膜分离试验,发现提高复合溶剂比有利于石油酸的回收,二级分离比一级分离更有利于降低馏分油的酸值,提高石油酸盐脱除率;不论使用纤维膜水洗分离还是纤维膜复合溶剂分离石油酸盐,其油相的pH值和含水量都随静态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纤维膜复合溶剂脱除石油酸盐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为:油样稀释比0.3:1、复合溶剂比1:1、剂油比1:1进行两级纤维膜分离;此工艺条件下石油酸盐脱除率可达98.6%,粗石油酸回收率为81.7%。对浓缩油进行复合溶剂间歇萃取分离石油酸盐试验,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为:浓缩比60%、复合溶剂比1:1、剂油比1:1,在此条件下,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石油酸的回收率均达到了97%以上,同时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二次萃取分离,分离后油样酸值降低至0.086mgKOH/g,石油酸盐脱除率达到99.12%。

祁强,李萍,张起凯,赵杉林[5](2009)在《微波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微波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利用微波进行原油破乳、脱酸、脱硫、脱氮等的研究情况。对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建议。

祁强,李萍,张起凯,赵杉林,杨姝宜[6](2009)在《微波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微波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综述了近年来将微波技术应用于化学、化工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微波技术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并提出建议。

李桂莲,袁若泉[7](2007)在《馏分油脱酸技术研究进展及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馏分油脱酸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比较各种技术的优缺点,针对当前原油性质,对企业应采用的脱酸技术提出了建议。

于伟[8](2007)在《润滑油基础油脱酸研究》文中提出润滑油除了要求有一定的粘度、较好的粘温性能、抗氧化安定性、残炭值低、色度好以外,对酸值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润滑油酸值要求不大于0.03mgKOH/g。润滑油的酸值主要由环烷酸引起,环烷酸的存在会腐蚀储运设备,降低润滑油的使用性能,所以有必要对润滑油进行脱酸精制。目前,国内外润滑油脱酸精制方法有碱洗精制、加氢精制、氨化学精制、微波辐射精制、吸附精制等。碱洗精制易乳化、碱渣及废液污染环境、油品损耗量大;加氢精制费用较高,工艺复杂;氨化学精制能耗高,且不能深度脱酸;微波辐射精制也存在操作费用高,难以实现工业化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润滑油脱酸剂的制备方法,对济南炼油厂生产的3种润滑油进行脱酸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白土为载体,在一定温度下将A组分负载到白土上可形成润滑油脱酸剂,脱酸剂与润滑油中的酸性组分反应,并将酸性组分吸附在脱酸剂上,可有效降低润滑油基础油的酸值。实验室优选操作条件为:脱酸剂中白土与A组分物料比1:1、脱酸剂加入量0.5%~2%(占油品的质量分数)、脱酸反应时间5min,反应温度60℃,可将润滑油酸值降至0.01mgKOH/g以下,油品收率在98%以上。在现行工业操作条件下,即氮气流量300L/h、脱酸剂加入温度80℃、接触温度150±2℃、接触时间30min时,加入1.0%脱酸剂比加入3.0%现用白土的脱酸效果好,脱酸率是现用白土的2-3倍。因此,该润滑油脱酸剂具有脱酸率高、技术操作简单、油品收率高等优点。

杨文倩,唐晓东,邹雯炆,李林[9](2007)在《柴油脱酸工艺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柴油脱酸工艺研究新进展,分析了传统脱酸工艺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新的脱酸方法作了介绍,着重介绍了目前已工业化的西南石油大学(SWPU)开发的馏分油脱酸剂技术,开发绿色脱酸工艺将是柴油脱酸研究的重点。

安蓉[10](2005)在《馏分油脱酸剂技术的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试验》文中认为馏分油中的石油酸是造成馏分油加工设备腐蚀,馏分油产品使用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世界燃油清洁化进程加快,馏分油脱酸精制工艺要向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含酸原油、重质原油的加工量逐年增加,但是许多炼厂由于氢源不足仍使用传统的碱洗电精制工艺对馏分油进行脱酸精制。碱洗—电精制工艺有油水乳化严重,强酸强碱用量大,废水排放量大等缺点,尤其是当加工原油组成变化、调整产品质量或扩大装置处理量时,油碱液乳化、脱酸油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会反复出现。而氨法脱酸、有机溶剂萃取脱酸也由于溶剂用量大,脱酸率有限等问题没有广泛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发了馏分油脱酸剂技术,首次提出用高浓度碱液与自行研发的TS—1萃取剂复配成的脱酸剂进行脱酸研究。实验室研究首先考察了高浓度碱液和TS—1萃取剂的使用性能和大致的操作条件,确定两者复配的可行性;评选出馏分油分脱酸剂的最佳实验室操作条件,并对不同酸度的馏分油进行脱酸实验;完成对脱酸剂回收方式、回收条件,回收石油酸等问题的考察;分析了精制油前后性质的变化;提出了该技术的原则工艺流程。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馏分油脱酸剂技术在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业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 实验结果说明,馏分油脱酸剂技术具有适应原料范围宽,烧碱用量下降67%~75%,完全消除乳化,馏分油损失下降50%~60%;脱酸剂再生循环使用,无废碱液排放,环境污染大为降低等优点。在实验室最优操作条件下精制柴油酸度由117.65mgKOH/100ml降至3.91mgKOH/100ml,石油酸脱除率达96%;工业试验中馏分油酸度最低可以降为零。回收石油酸达到石油酸一级品65号酸的质量标准(SH/T0530-92)。馏分油脱酸剂技术使用现有的馏分油碱洗电精制工艺设备,只需增加脱酸剂回收系统,技术改造费用少,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二、高酸度柴油精制新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酸度柴油精制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油共炼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物油的制备
        2.1.1 生物质的组成
        2.1.2 生物质裂解原理
        2.1.3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
        2.1.3.1 间接式反应器
        2.1.3.2 机械接触式反应器
        2.1.3.3 混合式反应器
        2.1.3.4 真空热裂解反应器
    2.2 生物油的精制方法
        2.2.1 催化酯化
        2.2.2 乳化
        2.2.3 催化加氢
        2.2.4 催化裂化
        2.2.5 共炼制技术
    2.3 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
        2.3.1 酸度
        2.3.2 孔径
        2.3.3 活性组分
        2.3.4 水热稳定性
    2.4 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2.5 不同共炼物对生物油炼制的影响
    2.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催化剂对生物油催化裂化的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3.2.4 实验装置和流程
        3.2.5 产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征
        3.3.1.1 高岭土孔结构
        3.3.1.2 催化剂酸度
        3.3.2 不同催化剂对焦炭产率的影响
        3.3.3 不同催化剂对气体产率的影响
        3.3.4 不同催化剂对液体产物组分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共炼制对不同含氧化合物反应历程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4.2.3 产品分析
        4.2.4 定义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炼制对乙酸乙酯催化裂解的影响
        4.3.1.1 共炼制对产物影响
        4.3.1.2 共炼制对反应路径的影响
        4.3.2 共炼制对愈创木酚催化裂解的影响
        4.3.2.1 共炼制对产物的影响
        4.3.2.2 共炼制对反应路径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共炼物对生物油共炼制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5.2.3 产品分析
        5.2.4 定义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物油催化裂解的反应结果
        5.3.2 共炼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5.3.2.1 气体产率
        5.3.2.2 水相产率
        5.3.2.3 焦炭产率
        5.3.2.4 油相产率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2)浅谈柴油脱酸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辐射法
2 脱酸剂技术
3 乙醇溶剂法
4 聚合胺法
结语

(3)馏分油脱酸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课题意义
    1.2 环烷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石油馏分中的分布
    1.3 环烷酸的腐蚀及防腐措施
        1.3.1 环烷酸腐蚀机理
        1.3.2 腐蚀部位
        1.3.3 腐蚀特点
        1.3.4 防腐措施
    1.4 国内外脱酸工艺的研究进展
        1.4.1 物理分离法
        1.4.2 化学转化法
        1.4.3 其他方法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酸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原料油基本性质
    2.2 氨法脱酸实验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2.2.3 实验步骤
    2.3 碱法脱酸实验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2.3.3 实验步骤
    2.4 纤维膜法脱酸
        2.4.1 纤维膜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2.4.2 纤维膜法脱酸实验方法
    2.5 产物的处理及产品分析方法
        2.5.1 实验所用仪器与药品
        2.5.2 油相的处理
        2.5.3 氨法脱酸剂相的处理
        2.5.4 碱法脱酸剂相处理
        2.5.5 产品性质分析
    2.6 分离效果与脱除效果评价
第三章 实验室萃取脱酸工艺条件考察及优化
    3.1 单因素实验考察
        3.1.1 温度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2 剂油比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3 醇水比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4 碱浓度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5 小结
    3.2 正交实验考察
        3.2.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2.2 小结
    3.3 氨法与碱法萃取脱酸实验结果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纤维膜法脱除馏分油中的环烷酸
    4.1 纤维膜氨法脱酸实验
        4.1.1 油相脱酸率
        4.1.2 环烷酸回收率
        4.1.3 油相的含水量
    4.2 纤维膜碱法脱酸实验
        4.2.1 油相的脱酸率
        4.2.2 环烷酸回收率
        4.2.3 油相含水量
    4.3 纤维膜氨法与碱法实验结果对比
        4.3.1 脱酸率和环烷酸回收率的比较
        4.3.2 油中含水量的比较
        4.3.3 水中油含量以及粗酸中环烷酸含量对比
        4.3.4 小结
    4.4 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
        4.4.1 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 1
        4.4.2 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 2
        4.4.3 实验 1 和实验 2 的结果对比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酸值的测定方法
附录B 油中水含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C 水中油含量的测定方法
致谢

(4)纤维膜法分离馏分油中石油酸盐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石油酸的腐蚀危害及其防腐措施
        1.2.1 石油酸的腐蚀危害
        1.2.2 石油酸的腐蚀机理
        1.2.3 缓解石油酸腐蚀的方法
    1.3 石油酸的结构性质及其脱酸原理
        1.3.1 环烷酸的结构
        1.3.2 脱除环烷酸的化学原理
    1.4 油品中石油酸的测定方法
    1.5 国内外脱酸工艺的研究进展
        1.5.1 破坏性脱除油品环烷酸羧基的方法
        1.5.2 整体分离油品中环烷酸的方法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主要研究思路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纤维膜分离器的实验原理
    2.2 纤维膜分离石油酸盐的实验流程
    2.3 纤维膜分离石油酸盐的实验方法
        2.3.1 实验所用药品与仪器
        2.3.2 石油酸盐馏分油的制备
        2.3.3 纤维膜分离石油酸盐实验操作
    2.4 萃取分离分离石油酸盐的实验方法
        2.4.1 实验所用药品与仪器
        2.4.2 试验步骤
    2.5 产物的处理及产品的分析方法
        2.5.1 实验所用药品与仪器
        2.5.2 油相的处理
        2.5.3 剂相的处理
        2.5.4 产品性质分析方法
    2.6 分离效果与脱除效果评价
第三章 减压馏分油纤维膜水洗脱除石油酸盐
    3.1 减二线馏分油直接纤维膜水洗脱除石油酸盐
        3.1.1 纤维膜直接水洗分离试验1
        3.1.2 纤维膜直接水洗分离试验2
        3.1.3 小结
    3.2 稀释后的减二线油纤维膜水洗脱除石油酸盐
        3.2.1 油相pH值和含水量
        3.2.2 水相pH值和含油量
        3.2.3 静态沉降时间对油相pH值和含水量的影响
        3.2.4 石油酸盐的脱除率及粗石油酸回收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膜复合溶剂脱除馏分油中石油酸盐
    4.1 稀释减二线馏分油复合溶剂间歇萃取分离分离试验
        4.1.1 复合溶剂间歇萃取分离试验1
        4.1.2 复合溶剂间歇萃取分离试验2
        4.1.3 复合溶剂在上层与下层的间歇萃取分离试验结果对比
    4.2 稀释减二线油纤维膜复合溶剂分离试验
        4.2.1 复合溶剂比4:1 的减二线油纤维膜复合溶剂分离试验
        4.2.2 复合溶剂比1:1 的减二线油纤维膜复合溶剂分离试验
        4.2.3 试验1 与试验2 的结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溶剂脱除浓缩油中的高浓石油酸盐
    5.1 浓缩油的制备与油品相关性质分析
        5.1.1 浓缩油的制备
        5.1.2 馏出油与浓缩油的相关性质
    5.2 复合溶剂脱除浓缩油中的石油酸盐
        5.2.1 油样的浓缩比对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的影响
        5.2.2 复合溶剂配比对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的影响
        5.2.3 剂油比对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的影响
        5.2.4 二次萃取对石油酸盐脱除率和粗石油酸回收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微波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辐射原理
2 微波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
    2.1 微波破乳
    2.2 微波脱酸
    2.3 微波脱硫
    2.4 微波脱氮
3 结束语

(6)微波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
    1.1 微波无机合成
    1.2 微波有机合成
2 微波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
    2.1 微波破乳
    2.2 微波脱酸
    2.3 微波脱硫
    2.4 微波脱氮
3 微波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4 展 望

(7)馏分油脱酸技术研究进展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中的环烷酸概述
    1.1 环烷酸的腐蚀性
    1.2 环烷酸的用途
2 国内外环烷酸脱除工艺发展现状
    2.1 碱洗——电精制——硫酸中和法[3]
    2.2 氨法
    2.3 吸附法
    2.4 其它方法
3 前景展望
4 结语

(8)润滑油基础油脱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润滑油的组成及主要性能
    1.2 润滑油中的酸性物质
        1.2.1 润滑油中酸性物质的分布及组成
        1.2.2 环烷酸的腐蚀机理
        1.2.3 影响环烷酸腐蚀的因素
        1.2.4 润滑油脱酸的意义
    1.3 油品脱酸工艺发展现状
        1.3.1 碱洗精制
        1.3.2 加氢精制
        1.3.3 氨化学精制
        1.3.4 溶剂抽提精制
        1.3.5 吸附精制
        1.3.6 热分解精制
        1.3.7 微波辐射精制
        1.3.8 催化化学反应脱酸精制
        1.3.9 其它脱酸工艺
    1.4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
    2.1 润滑油脱酸原理
    2.2 酸值测定原理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
        3.1.2 玻璃器皿与仪器
    3.2 KOH乙醇标准溶液配制
        3.2.1 乙醇的精制
        3.2.2 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配制
        3.2.3 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标定
    3.3 固体脱酸剂的制备方法
    3.4 润滑油基础油脱酸方法
    3.5 实验分析方法
        3.5.1 酸值的测定方法
        3.5.2 脱酸剂的表征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脱酸剂制备条件的选择
        4.1.1 脱酸剂物料比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1.2 脱酸剂制备反应温度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1.3 脱酸剂制备反应时间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1.4 脱酸剂的表征
        4.1.5 脱酸剂总碱度
        4.1.6 小结
    4.2 脱酸条件的选择
        4.2.1 脱酸反应时间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2.2 脱酸反应温度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2.3 脱酸剂加入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2.4 实验室操作条件下脱酸工艺优选方案
    4.3 脱酸剂在现行工业操作条件下的脱酸效果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柴油脱酸工艺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辐射法
2 脱酸剂技术
3 绿色脱酸法
    3.1 乙醇溶剂法
    3.2 醇-氨法
    3.3 聚合胺法
4 结语

(10)馏分油脱酸剂技术的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1.1 馏分油脱酸的意义
    1.2 石油酸概述
        1.2.1 馏分油中石油酸的分布及组成
        1.2.2 石油酸的危害
        1.2.3 环烷酸的应用价值
    1.3 馏分油脱酸工艺进展
        1.3.1 化学精制法
        1.3.2 物理精制法
        1.3.3 其它脱酸方法
    1.4 脱酸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2.实验原理
    2.1 柴油精制原理
    2.2 防乳化原理
        2.2.1 柴油碱洗产生乳化的原因
        2.2.2 防乳化原理
    2.3 酸度测定原理
        2.3.1 测定原理
        2.3.2 实验条件分析
3.实验室研究方法
    3.1 柴油精制方法
        3.1.1 脱酸剂组成的计算
        3.1.2 菹馏柴油脱酸操作
        3.1.3 石油酸回收方法
        3.1.4 实验室工艺流程
    3.2 实验室分析方法
        3.2.1 KOH乙醇标准溶液的配制
        3.2.2 颜色指示滴定法(GB258—88汽油、煤油、柴油酸度测定法)
        3.2.3 相分离测定
        3.2.4 精制柴油中残余水分含量测定
        3.2.5 柴油其他分析指标及测定方法
    3.3 实验仪器与药品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药品
    3.4 原料油性质
4.实验室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碱洗-萃取研究
        4.1.1 NaOH用量评选
        4.1.2 反应温度评选
        4.1.3 反应时间评选
        4.1.4 TS—1萃取剂用量评选
        4.1.5 萃取温度评选
        4.1.6 萃取时间的确定
        4.1.7 相分离温度的确定
        4.1.8 相分离时间的评选
        4.1.9 小结
    4.2 馏分油脱酸剂技术操作条件评选
        4.2.1 碱用量的确定
        4.2.2 脱酸温度确定
        4.2.3 相分离时间的评选
        4.2.4 脱酸剂用量的确定
        4.2.5 混合强度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4.3 正交实验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
        4.3.1 正交表的设计
        4.3.2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3 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4.4 馏分油脱酸剂技术对不同原料油的脱酸效果
        4.4.1 不同酸度柴油的脱酸实验
        4.4.2 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常压馏分油脱酸实验
    4.5 脱酸剂再生实验研究
        4.5.1 再生条件研究
        4.5.2 再生萃取剂脱酸实验
    4.6 石油酸精制实验
    4.7 精制柴油质量和收率的测定
    4.8 馏柴油脱酸剂法实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4.8.1 仪器与试剂
        4.8.2 结果分析
    4.9 小结
5.精制工艺原则流程与操作条件汇总
    5.1 馏分油脱酸剂法原则工艺流程
    5.2 操作条件汇总
    5.3 几种馏分油脱酸工艺比较
        5.3.1 馏分油碱洗—电精制工艺
        5.3.2 馏分油氨法脱酸精制工艺
        5.3.3 馏分油溶剂抽提脱酸精制工艺
        5.3.4 馏分油脱酸精制工艺比较
    5.4 小结
6.工业试验研究
    6.1 工业试验流程
    6.2 工业试验操作条件确定
    6.3 工业试验
        6.3.1 第一次工业试验
        6.3.2 第二次工业试验
    6.4 脱酸油的水洗试验
    6.5 脱酸剂的再生和回用
    6.6 皂相分析和石油酸回收
    6.7 精制馏分油质量分析
    6.8 经济效益
    6.9 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馏分油脱酸剂技术正交实验表

四、高酸度柴油精制新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油共炼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 冯占元.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1)
  • [2]浅谈柴油脱酸技术[J]. 李兵朋,梁国华,夏维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2)
  • [3]馏分油脱酸新工艺的研究[D]. 张守杰.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4]纤维膜法分离馏分油中石油酸盐的工艺研究[D]. 陈成富.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5]微波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祁强,李萍,张起凯,赵杉林.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09(02)
  • [6]微波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J]. 祁强,李萍,张起凯,赵杉林,杨姝宜. 化工科技, 2009(01)
  • [7]馏分油脱酸技术研究进展及前景[J]. 李桂莲,袁若泉.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10)
  • [8]润滑油基础油脱酸研究[D]. 于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3)
  • [9]柴油脱酸工艺研究新进展[J]. 杨文倩,唐晓东,邹雯炆,李林.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7(03)
  • [10]馏分油脱酸剂技术的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试验[D]. 安蓉. 西南石油学院, 2005(04)

标签:;  ;  

一种精制高酸柴油新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