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教育观浅探

后现代教育观浅探

一、后现代教育观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0)在《广西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美术鉴赏与批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地,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美术学专业课程美术鉴赏与批评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是课程设计者在后现代教育观下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2](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韦德秀[3](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课程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核心素养针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他的根本要义在于培养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落实我国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修订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在此背景下,高中音乐课程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育人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反思性教学则正是针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回应,将其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相结合,不仅强调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还突出学生参与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促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根本转型。从而为推进音乐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不断提升音乐教学实践合理性。通过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当前教育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重大转向,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本文围绕《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对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进行专题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首先,绪论部分,笔者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以及该课题的创新之处进行论述。其次是针对该课题的相关理论进行概念界定,在这—部分,合理论述了核心素养与反思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变革教学方式和转变育人模式方面的相关性。再者是本论文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建构,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反思性教学认知注重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育人模式的现代性,注重学生反思能力、探究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理解,从而推进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契合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切入: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感知与体验、以学习能力养成为途径的表达与创造、以人文内涵建构为中心的表达与理解。最后一部分,笔者结合现有教材中具体课程内容作为该课题案例设计的教学内容,分别从音乐鉴赏的教学、歌唱模块的教学和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进行案例设计。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将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总之,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问题,揭示了当前高中音乐教学改革育人价值的意义与内涵。要求学生不仅获得音乐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获得真正的学力不谋而合。因此,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实践中落实或体现,这一理念的理论建构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其对音乐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刘昕[4](2016)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三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三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王鑫[5](2016)在《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组织变革视角》文中指出在H省,作为承载本省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公立新建本科院校共有B学院、D学院、H学院、S学院、J学院和G学院等6所。这6所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随着该省经济社会结构性转型发展,“先天性”办学基础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就业率持续低迷的困境。困境的出现要求这些大学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致力于教学质量改进,以求新的发展。教学质量是大学组织系统的“涌现性”表征,即大学教学运行系统中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以组织变革的视角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是从根源上解决教学质量改进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目前,对于以组织变革的视角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的问题,尚无严谨的理论支持,有效的经验也不多。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将填补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为其他省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对H省5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大学存在着人才培养理念社会适应性不足与同质化、课程设计与实施陈旧化、有效课堂教学建构性生成滞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组织结构制约教学发展、教学领导与组织文化尚需强化与改进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组织变革和质量改进相关理论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组织因素归因分析,并提出了选择差异化教学发展新战略、增强教学技术力、强化有效教学领导、优化组织结构和创新组织文化等五个方面的教学质量改进策略,以期实现教学质量的切实改进。

刘晨吉[6](2016)在《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与建议》文中提出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小学生言语知识的掌握和言语能力的发展,还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小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当前的写作教学中,存在着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对教学内容限定得过死,以程式化的过程进行教学等问题,造成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信心和个性,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发展。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它反对二元论、强调多元和异质共存;反对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反对元叙事霸权,倡导民主对话;否认结构存在,倡导边缘和平。后现代教育思想反对培养“完人”,强调个体经验、追寻异质共存和不确定性,鼓励对话和交流,在交流中反思。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培养写话兴趣、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本文基于后现代的视角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依据和实践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对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困境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危害,阐述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从中寻求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寻找解决策略,为今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三个基本的选题缘由。缘由之一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困境的需要;缘由之二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写作教学的要求;缘由之三是来自“后现代”的启发。其次,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再次,交代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最后,综述已有相关研究。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写作教学出现困境的原因所在。第三部分:首先简单阐释了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然后基于对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研究,探讨其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第四部分:结合教学实际案例,提出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小学写作教学实施的几点建议。

徐耘春[7](2015)在《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的介入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创新性和可能性,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人类通过摄影、摄像、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虚拟交互媒体进行艺术表现、交流、联系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在科技日新月异和视觉影像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对于数字新媒体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21世纪的技能以应对当前数字时代对社会、教育、文化的挑战,国际美术教育界积极转变原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增设数码摄影、数码摄像、定格动画、网络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以促进数字化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学美术教科书、中学美术课程中增设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内容。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关注度偏低、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成果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之道,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共分八章,章节要义如下:序章从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指明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界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意义和目标,说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一章通过对国内外各类美术教育专着、核心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的先行研究,梳理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内外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当前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学术基础。第二章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中新媒体艺术的相关条例以及中学美术教科书中新媒体艺术课例的研究,把握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三章旨在通过对全国4个省市的中学生、美术教师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程度、美术学习以及美术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当前我国中学生以及美术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情况以及美术课程和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论证当代新媒体艺术导入学校美术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第四章旨在从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艺术心理学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出发,以后现代课程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统整课程理论、教学评价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论证了编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这些理论对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总体课程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奠定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基础。第五章旨在通过开发以“校园影像文化”、“城市影像文化”、“传统艺术的再生”为议题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验证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新媒体艺术创作表现能力、审美批判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方面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学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经验,为推进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第六章从职前到在职的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设计及教学能力发展一体化的视角入手,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教育案例采用教学实践与个案追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及教学能力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有效途径,为未来美术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结章从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出发,论述学校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对于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所具有的独特贡献,并结合世界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趋势,对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国当前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关注度偏低、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成果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等问题,从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总体课程方案设计、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职前到在职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设计及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案例研究以及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发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陶金玲[8](2015)在《论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文中指出对教育原点的追问,可以使教育回到本真状态。以“儿童为本”为“教育”之本意,先哲们的历史足迹也已清晰昭示:儿童是教育的原点。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却依然存在着拔苗助长、催熟式的“儿童缺位”的教育现实。稚嫩的生命难以承受病恙教育之痛,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探知儿童生命成长的秘密依然是教育之亟需。生物学的发展不断揭开生命的奥秘,为生命探求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哲学为认知生命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生命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阐释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规律,建构了一种有机的、整体的、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和谐生命观。中医学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在人体生命层面作了具体的推演,进一步揭示了儿童生命生成的历史性、整体性与独特性。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循自然、治未病的养生原则也正是教育所应追寻的境界,滋养生命、保持健康和谐的生命态为中医之宗旨,更为教育之鹄的。敬畏生命、关注生命,遵循生命生成规律,才可能实现教育滋养儿童生命的根本使命。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生命为了自身的延续与生长而与周遭环境的持续互动与适应。在互动与适应中,生命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新陈代谢,表现为经验的生成与更新。儿童的经验是基于原有经验,在与他人、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生成的。儿童的已有经验是经验生成基础,互动性环境是经验生成资源,互动性他人是经验生成助力。儿童经验的生成之道便是教育的自然之道,教育应顺其自然而为之。儿童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独特的、新奇的创生过程。儿童生命生成的鲜活性、创生性决定了儿童教育的鲜活性、生成性。在活动过程中随机生发教育目标,在自然的、生成性的环境之中,与老师、同伴共同进行问题探究性活动,不断经历激动人心的认知探险,与教师、同伴、家长共同收获惊喜,并在互动分享中共同成长。过程生发性目标、自然生成性环境、问题探究性活动、互动分享性评价无不体现了教育活动的自然性、动态性、联系性、发展性——儿童的教育是生成的——它是一种过程——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昭显了儿童经验的生成特性,也是儿童生命生成的必然要求。

曹璐璐[9](2014)在《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戏剧活动对传统教学时空结构的解构,使得原有幼儿园教学常规在戏剧活动中的作用弱化甚至失效。为了解决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戏剧活动教学管理方面陷入的诸多困境,本研究在借鉴多学科的基础上,专门对戏剧活动契约的建立、运行和维护进行了必要的研究,以期逐步完善戏剧活动契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范式,以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为个案,以一线教师(D老师)为合作伙伴,开启了“计划、行动、反思、再反思”螺旋式的行动研究过程。在对戏剧活动契约的内容、类型和运行过程展开深入分析后,本研究对戏剧活动契约的界定、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再探讨。研究者认为戏剧活动契约是师幼互动的一种符号,它是一种契约自由,是对常规的继承和超越,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真实写照。戏剧活动契约促进了师幼双主体的成长。最后为幼儿教师的戏剧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契约意识,增强契约的游戏性,并且正确使用戏剧活动契约。

贾英男[10](2013)在《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教育领导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研究宗旨,选择建设性后现代这一视角是因为建设性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批判、吸收、否定、扬弃基础之上积极建构起来的,建设性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守成需要管理,变革需要领导,与其说采用何种领导体制、领导方法,不如说用何种思想指导教育领导。有什么样的教育领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其解构、建构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给我们带来与传统思维相互撞击的智慧火花,为研究教育领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国教育领导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本文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教育领导理论的特殊性,提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的特征。通过对现代领导理论与建设性后现代领导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可行性策略。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找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哲学基础,分析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核心观点,从对现实批判性、积极的建设态度和观点、有机整体论、创造本性论、过程论、女权论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特征。提出对现代教育领导的批判反思、尊重被领导者,倡导多元尊重差异、权力—对话、主张实施有机教育、关注教育中的女性角色等几方面特征。第四部分:对建设性后现代领导与现代领导比较分析。通过对现代领导理论进行建设性后现代审视,分析建设性后现代领导与现代领导的异同。第五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开展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实施的六大策略:建设性后现代思维领导策略、建设性后现代到的领导策略、用说服取代征服的领导策略、对话式领导策略、开发潜能整合教育资源策略、创造性领导策略。

二、后现代教育观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现代教育观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美术鉴赏与批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广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非遗进课堂”实践
    (一)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广西美术类非遗进课堂的实践案例
三、广西美术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的建构
    (一)融入非遗制定校本级美术鉴赏教材
        1. 渗透式的教材编写
        2. 主题式的教材编写
    (二)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设计以非遗的活态传承为主要目标
    (三)美术鉴赏与批评教学中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
四、小结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核心素养的内涵
        2.1.1 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2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2.2.1 反思的概述
        2.2.2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
        2.2.3 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2.3 核心素养发展与反思性教学的相关性
        2.3.1 以学生为中心
        2.3.2 变革教学方式
        2.3.3 转变育人模式
第3章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理论建构
    3.1 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感知与体验
        3.1.1 音乐审美感知
        3.1.2 音乐情感体验
        3.1.3 音乐活动情境
    3.2 以学习能力养成为途径的表现与创造
        3.2.1 音乐艺术表现力
        3.2.2 音乐表演创造力
        3.2.3 音乐实践协作力
    3.3 以人文内涵建构为中心的表达与理解
        3.3.1 理解音乐文化语境
        3.3.2 感知音乐作品意义
        3.3.3 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第4章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实践设计
    4.1 音乐鉴赏必修课程的教学与案例设计
        4.1.1 中国音乐文化
        4.1.2 西方古典音乐
        4.1.3 世界民族音乐
    4.2 歌唱必修课程的教学与案例设计
        4.2.1 合唱实践活动
        4.2.2 独唱实践活动
    4.3 音乐基础理论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案例设计
        4.3.1 中国民族音乐理论
        4.3.2 西方基本乐理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和内容
        (一)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二)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三) 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四)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一)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
    三、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 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第二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指导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一) 柔性管理理论
        (二) 精细化管理理论
        (三) 人本管理理论
    三、现代西方教育学理论
        (一) 进步主义理论
        (二) 要素主义理论
        (三) 存在主义理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三章 国内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
    一、学年学分制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二) 学生工作体系层次清楚完整
        (三) 学生评价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二) 学生工作体系被打乱,作用降低
        (三) 学生评价发挥作用不大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成熟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功能得到强化,学生日常管理趋于规范有序
        (二) 学生工作体系调整完善后重新发挥作用
        (三) 学生评价重新发挥作用
第四章 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
        (一) 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二)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三)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 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六)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三)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四) 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五) 学生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六)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章 国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美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二、英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英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三、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德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一) 学生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二)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方式与手段
        (三)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载体
    二、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一) 学生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内容
        (二) 创新学生管理思维模式
        (三) 创新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
        (四) 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工作人员队伍
    三、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
        (一) 创新学生服务的内容
        (二) 创新学生服务的平台与途径
        (三) 创新学生服务的方式与机制
    四、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一) 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二) 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三) 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五、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一) 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
        (二) 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
        (三)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组织变革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内涵升本”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
        (二)增强“社会服务力”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逐步改进
        (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加快改进
        (五)现代组织变革理论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启示与指导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概念界定
        (一)新建本科院校
        (二)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改进
        (四)组织变革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观文献分析
        (一)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观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文献分析
        (一)教学质量形成系统因素
        (二)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质量保障
    三、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文献分析
        (一)教学质量标准
        (二)教学质量评价
    四、教学质量改进相关文献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教”的改进
        (二)教学过程中“学”的改进
        (三)教学质量管理改进
        (四)教学质量改进中的组织变革
第三章 教学质量改进相关理论与启示
    一、系统论与启示
        (一)系统论基本内容
        (二)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
        (三)系统论的启示
    二、质量理论与启示
        (一)质量的定义
        (二)几个有影响力的质量理论
        (三)集成与权变视角下的质量理论启示
    三、组织变革理论与启示
        (一)组织变革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组织变革的过程
        (三)组织变革理论的启示
第四章 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组织变革视角下测量因素结构图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实施
        (三)研究假设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二)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第五章 组织变革视角下的教学质量改进策略
    一、制订教学新战略,明晰教学质量改进路线
        (一)教学新战略制订的意义
        (二)教学新战略制订与选择
    二、增强教学技术力,促进教学质量改进
        (一)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创设有效课堂教学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三、强化教学领导,引领教学质量改进
        (一)教学质量改进中的教学领导的作用
        (二)教学领导惯行和理论来源
        (三)教学质量改进中有效教学领导行为维度
    四、优化组织结构,支撑教学质量改进
        (一)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二)大学组织结构发展
        (三)基于教学质量改进的组织重构
    五、创新教学组织文化,激发教学质量改进“引力波”
        (一)教学组织文化
        (二)教学组织文化管理
        (三)创新教学组织文化步骤和策略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1. 解决小学写作教学困境的需要
        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3. 来自“后现代”的启发
    (二) 研究意义
        1. 为写作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 为写作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3. 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综述
        1. 对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研究
        2. 对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
        3. 对后现AI写作作的研究
        4.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一、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 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写作教学目标的功利化
        2. 写作教学内容的限定性
        3. 写作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二) 当前写作教学问题的弊端
        1. 扼杀学生写作兴趣
        2. 打击学生写作自信
        3. 泯灭学生写作个性
        4. 造成写作教学低效
    (三) 当前写作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写作教学目标定位过高
        2. 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被忽视
        3. 写作教学的本质被误解
        4. 教师的写作教学视野狭窄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及其对小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 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1. 强调个体经验
        2. 追寻异质共存
        3. 倡导不确定性
        4. 崇尚民主对话
        5. 重视反思性实践
    (二) 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1.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我的过程
        2. 尊重个体间的写作差异
        3. 重视写作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
        4. 强调写作过程中的多重交流
        5. 重视写作教学的回归性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小学写作教学的建议
    (一) 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
        1. 提供多元的写作内容
        2. 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4. 倡导学生参与评价与修改
    (二)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经验
        1. 帮助学生切身参与真实生活
        2. 帮助学生拓展间接经验
        3. 帮助学生进行经验的重组与加工
    (三) 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
        1. 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2. 了解需要,随时提供帮助
        3. 现场修改,及时评价反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二、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 新媒体
        (二) 新媒体艺术
        (三) 新媒体艺术教育
        (四) 本课题研究范畴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国内外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一、世界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研究开端
        二、世界发达国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三、国外研究现状的特色与局限
    第二节 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
        二、其他国内文献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的特色与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现代媒体艺术内容系列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比较研究
        一、我国各版本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
        二、新版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三节 高中现代媒体艺术教科书研究
        一、《摄影·摄像》教科书
        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科书
        三、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及其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三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结论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案设计
    第一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与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
        三、美术教育理论与新媒体艺术课程
    第二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方案设计
        一、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专业新媒体艺术课程的区别
        二、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方案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镜头下的校园生活——中学摄影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缘起
        二、课程设计准备
        三、“镜头下的生活”——中学摄影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四、摄影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第二节 以影像文化为议题的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记录静安即将消逝的色彩”
        三、课程教学总结
    第三节 激活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缘起
        二、课前调研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四、教学创新点
        五、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第一节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一、高等师范院校新媒体艺术课程开设情况及其问题
        二、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三、课程评价
        四、结论
    第二节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实习——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一、项目学习与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创新型美术教师教育
        二、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结论
        四、反思与展望
    第三节 中学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结论
        五、研究启示
    本章小结
结章 与大数据同行: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第一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愿景
        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美术教育
        二、21世纪学校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世界发达国家视觉艺术课程改革
        四、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发展方向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局限
        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一、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二、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三、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资料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学生课程学习调查问卷
    五、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洋泾浜:追忆申城似水流年》学习调查问卷
    六、同济大学附属第一中学艺术节微电影《忠于初心》剧本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后记

(8)论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生成
        (二) 生成取向
        (三) 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技术路线
        (五)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教育的原点
    一、“儿童为本”的教育历史图景
        (一) 西方教育中的“儿童发现”之旅
        (二) 中国的因材(性)施教溯源
    二、“儿童缺位”的教育现实场景
        (一) 拔苗助长式家庭教育
        (二) 催熟造人式学校教育
第三章 儿童的生命是生成的
    一、生命的多元理解
        (一) 生物学视野下的“生命”
        (二) 哲学视野下的“生命”
        (三) 中医学视野下的“生命”
    二、儿童生命的生成特性
        (一) 历史性——儿童的生命是历史的生成
        (二) 整体性——儿童的生命是整体的生成
        (三) 独特性——儿童的生命是独特的生成
    三、教育即滋养生命
        (一) 养生的意蕴
        (二) 儿童的生命需要滋养
        (三) 教育应滋养儿童生命
第四章 儿童的经验是生成的
    一、经验与教育
        (一) 传统视域中的经验与教育
        (二) 生命视域中的经验与教育
    二、儿童经验的生成原理
        (一) 儿童的已有经验是生成基础
        (二) 互动性环境是生成资源
        (三) 互动性他人是生成助力
    三、教育即顺其自然
        (一) 顺其自然而为之
        (二) 顺应天性而使然
        (三) 依循心理而发展
第五章 儿童的教育是生成的
    一、过程生发性目标
        (一) 领会精神
        (二) 内化要领
        (三) 生发目标
    二、自然生成性环境
        (一) 自然性环境
        (二) 生成性环境
    三、问题探究性活动
        (一) 转换经验
        (二) 生成情境
        (三) 探究问题
    四、互动分享性评价
        (一) 记录活动
        (二) 生成图册
        (三) 分享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实的迫切需要
        1.1.2 个人热情与戏剧课题组提供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契约
        1.3.2 班级常规教育
        1.3.3 戏剧教育中的契约
    1.4 理论基础
        1.4.1 心理学基础
        1.4.2 社会学基础
        1.4.3 戏剧学基础
        1.4.4 教育学基础
    1.5 概念界定
        1.5.1 戏剧主题活动
        1.5.2 契约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资料的整理
    2.3 研究现场与资源
        2.3.1 研究现场
        2.3.2 合作教师
        2.3.3 参与幼儿
第3章 研究历程
    3.1 研究团体的建立
        3.1.1 研究团体初建立
        3.1.2 研究团体的再建立
    3.2 研究方案的确立
        3.2.1 戏剧主题活动的选择
        3.2.2 戏剧活动契约内容
    3.3 实施流程
        3.3.1 戏剧表达阶段
        3.3.2 戏剧创作环节
        3.3.3 戏剧表演环节
        3.3.4 个别契约
第4章 结果分析
    4.1 戏剧活动契约的内容
    4.2 戏剧活动契约的类型
    4.3 戏剧活动契约的建立方式
        4.3.1 师幼共同协商讨论建立
        4.3.2 教师入戏建立
        4.3.3 幼儿角色扮演建立
        4.3.4 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建立
    4.4 戏剧活动契约的运行过程
    4.5 个别契约
第5章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教师管理困境背后的原因
        5.1.2 戏剧活动契约内涵的再思考
        5.1.3 戏剧活动契约价值的再思考
    5.2 建议
        5.2.1 教师树立正确的戏剧活动契约意识
        5.2.2 增强戏剧活动契约游戏性
        5.2.3 正确使用契约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正在日益显现
        (二) 教育领导策略正在发生着后现代转向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建设性后现代研究综述
        (二) 教育领导研究综述
    四、概念的界定
        (一) 领导
        (二) 教育领导
        (三) 建设性后现代
        (四)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比较法
    注释
第一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核心观点
    一、现代文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巨大的潜在危机,必须加以反思和超越
    二、积极建设的态度和观点
    三、建设性后现代整体有机论
    四、建设性后现代创造本性论
    五、建设性后现代过程论
    六、建设性后现代女权论
    注释
第二章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的特征
    一、通过对现代领导中机械与僵化现象的批判,开拓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的新局面
    二、倡导多元,尊重差异
    三、重视情感、道德、专业等非权力领导因素
    四、以哲学、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育领导变革
    五、主张实施有机教育
    六、关注教育领导的女性角色
    注释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领导与现代领导比较分析
    一、现代领导理论回顾
        (一) 领导特质理论——一种理性人假设
        (二) 领导行为理论——秉承实证主义
        (三) 权变理论——一种现代式创新
        (四) 变革性领导——囿于现代主义樊篱
        (五) 道德领导——一种后现代领导倾向
    二、现代领导与建设性后现代领导比较分析
        (一) 产生背景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方法
        (四) 权力观
        (五) 组织观
        (六) 人性假设
    注释
第四章 加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实施策略
    一、建设性后现代思维观念的领导策略
    二、建设性后现代道德领导策略
    三、用说服取代征服的领导策略
    四、对话式领导策略
    五、开发潜能整合资源领导策略
    六、创造性领导策略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后现代教育观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美术鉴赏与批评为例[J]. 李婷婷. 现代职业教育, 2020(45)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音乐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D]. 韦德秀.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03)
  • [5]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组织变革视角[D]. 王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6]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与建议[D]. 刘晨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7]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 徐耘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8]论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D]. 陶金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6)
  • [9]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行动研究[D]. 曹璐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10]建设性后现代教育领导策略研究[D]. 贾英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后现代教育观浅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