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应用程序是第一个提供帮助的诺基亚

中国移动的应用程序是第一个提供帮助的诺基亚

一、中国移动应用为先诺基亚欣然助阵(论文文献综述)

杜可风[1](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提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黄卫韦[2](2015)在《A公司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盈利模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应运而生。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的概念出发,结合目前国内外对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研究内容和进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研究理论模型,进一步对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优化设计,通过对目前移动影响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加以分析、设计、研究,更深入的阐明了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优化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以及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采用何种实施方案,针对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正确或者是不适当的方式和方法,采用何种措施来纠正和改进。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对未来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和A公司盈利模式提升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帮助,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欣然[3](2013)在《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探析 ——以《瑞丽》品牌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21世纪,我国时尚期刊业群雄并起,逐鹿江湖。然而,在经历了发展的高峰期之后,其诸多弊病和疲软状态开始显现,定位模糊、内容同质、发行渠道不均衡、促销手段无新意等现象均为人们所诟病。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多种数字媒体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媒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厢刊物自身陷入瓶颈,那厮数字媒体风起云涌,我国传统时尚期刊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身陷囹圄”。但可以肯定的是,纸媒凭借其千百年所传承下来的阅读文化,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失去经营价值。这时,努力向数字化转型、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就成为觉醒后的传统媒体之必然选择,时尚类期刊亦然。作为时尚期刊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瑞丽》自1995年创刊以来,一直处于国内时尚传媒的翘楚地位,近年来更是以独到的发展战略,在数字领域继续领跑。本文以这一典型刊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数字媒体特征及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以期为我国时尚期刊整体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期刊出版商应积极面对数字化浪潮给时尚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品牌坚守、品牌创新、品牌延伸等方面抢占先机——加强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将内容、渠道、广告、活动等方面向数字领域创新,还可与电子商务联姻,开启全新商业模式,进而制定出符合刊物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蓝海战略”。

宋伟[4](2011)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也进入到了一个变化更加剧烈的时期,影响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经济社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蓬勃向前发展,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特别是由于企业伦理失范引起的企业不良行为更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其中中小企业伦理失范问题则相对更为严重。以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推进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全社会的共同诉求,所以无论是以企业自身的微观角度还是以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伦理建设体系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概述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相关基础理论并界定相关概念,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与中小企业伦理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必然性及价值目标。其次,建构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系统,主要分为企业外部伦理规范系统和企业内部伦理规范系统;为提高系统运行效果,对系统进行基于非线性、涌现性和自组织性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再次,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中小企业伦理失范的原因。然后,提出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包括建设的总体要求、宏观环境的优化对策以及微观途径。最后,运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本文研究丰富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理论内容体系,拓展了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实践方法和途径,推进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自身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更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的提高。论文研究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对策参考,对于推动中小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有利作用,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的科学发展具有显着积极意义。

贾丽娜[5](2007)在《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是一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创新。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创新行为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一个切入点。同时,通过基于用户参与的交互式创新项目,企业与其用户之间就各自资源、能力、知识各方面能够有效互补,从而形成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该创新形式是中国企业构建未来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本文以研究我国企业基于用户参与的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为主题,探索了交互式创新项目的绩效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共分三大部分:理论导出、实证研究、结论与展望。在理论导出部分,通过对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关于用户创新、合作创新和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这几大研究领域中研究成果的学习与总结,在吸收前人成果精华的同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我国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的现实状况,形成了本文的主导研究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模型。在实证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对国内近百家参与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的企业进行调查和问卷收集的定量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的用户互动能力、沟通特质、交互平台、沟通渠道以及用户交互方式五个因素,并根据项目定制化程度、复杂度和不确定性3个特征分别验证各因素与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出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访谈研究与文献研究阶段,了解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的组成和影响因素指标,初步形成并验证本研究的构思。第二阶段是问卷研究阶段,针对我国部分开展基于用户参与的交互式创新项目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在结论与展望部分,针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解释,对模型进行补充,并基于本研究结论对企业开展用户参与的交互式创新若干建议。

朱金瑞[6](2005)在《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伦理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本文力图通过经济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特点及模式进行审视,以期给中国企业提供伦理建设的经验教训。 全文共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历程、特点、原因及不足的研究。包括,计划经济时代是我国企业伦理的初建阶段,革命性是其主要表现;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表现在伦理意识、管理伦理等方面的自主探索;从邓小平南巡谈话到20世纪90年代末是企业伦理的培育阶段。一些企业表现了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努力追求公(国)有资本人格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上表现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在借鉴与探索中完成了向创新的飞跃。第二板块重点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伦理模式,如政治化模式、企业家权威模式、使命模式、制度伦理模式、血缘亲情模式、集体伦理模式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模式等的特点、积极作用和不足等进行分析。

桑本谦[7](2005)在《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致力于研究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尤其关注私人监控和私人惩罚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论题涉及法律经济学中的两个论域:“规范与法律的互动”以及“私人执法与公共执法的分工”。全文共有十五章(另加绪论和附论),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章到第十二章)侧重于理论研究,下篇(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是实证研究。作者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其问题意识、分析工具以及写作思路,而在附论部分,作者利用前文的理论成果并通过学术批评的方式提出一个关于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的假说。 在第一章到第六章,作者主要讨论私人之间的监控和惩罚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建立并维持一种制度,以及哪些制度可以独立于公共权力。借助前人的理论成果,作者企图论证,即便在没有任何公共权力的无政府状态,仅仅依靠私人之间的监控和惩罚也能促成一些低交易成本的社会合作,并能维持一些初级形态的社会制度。但因受阻于高昂的交易成本,私人之间的监控和惩罚无力促成一些高难度的社会合作,也无力维持高层次的、复杂的社会制度,公共惩罚由此应运而生(第一、二、三、四章)。但国家并非形成于众人之间的约定,而是起源于一个“私营暴力组织”(第六章)。作者试图把私人惩罚和公共惩罚纳入到一个逻辑上的时间顺序之中,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逻辑起源以及由此及彼的逻辑演进,可以清楚地审视私人惩罚与公共惩罚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作者利用霍布斯、奥尔森和艾克塞罗德三位理论家的思想成果讨论“集体行动的困境”这个古老难题,进而提出一种区别于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论”,即把社会秩序区分为“自控型秩序”和“受控型秩序”。二者的区别是,“自控型秩序”可以发端于一小撮个体之间缔结的初始契约,然后以这个初始契约为起点自然扩展为被众人遵守的普遍规则,因此,“自控型秩序”可以独立于公共权力而自发形成;而“受控型秩序”却只能依靠公共权力来克服必然存在于众人约定中的“搭便车”和高昂交易费用(第五章)。 在第七章到第十二章,作者试图阐明,私人惩罚与公共惩罚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二者的互动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法律制度的研究范式。国家为维持法律实施的垄断,通常会对私人惩罚手段(尤其是私人暴力)进行限制,但为节省公共

郑华芝[8](2003)在《中国移动应用为先诺基亚欣然助阵》文中指出中国移动欲加大数据应用开发步伐,诺基亚欣然助阵,双方推出”诺基亚应用开发资 源合作计划”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中国移动应用为先诺基亚欣然助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移动应用为先诺基亚欣然助阵(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A公司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盈利模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及手机游戏
        2.1.1 游戏的定义
        2.1.2 移动互联网游戏的概念
        2.1.3 手机及手机游戏
    2.2 手机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2.2.1 手机游戏的特点
        2.2.2 手机游戏的分类
    2.3 我国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的运营与盈利模式
        2.3.1 盈利模式的定义
        2.3.2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进展
    2.4 文献综述
    2.5 理论模型
        2.5.1 关联性分析模型
        2.5.2 顾客金字塔模型
        2.5.3 用户付费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2.6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研究内容
        2.6.1 盈利取得的方式
        2.6.2 盈利关键的因素
        2.6.3 盈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A公司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现状和主要特点
        3.1.1 游戏终端的制约
        3.1.2 游戏内容的匮乏
        3.1.3 网络技术的瓶颈
        3.1.4 游戏市场的局限
    3.2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的弊端
        3.2.1 当前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过程
        3.2.2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A公司盈利模式现状问题分析
第4章 A公司游戏产品盈利模式优化设计
    4.1 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模型的盈利模式优化设计
        4.1.1 关键成功因素模型的实际应用
        4.1.2 A公司手机游戏产品盈利关键因素分析
        4.1.3 A公司手机游戏产品盈利关键因素设计
        4.1.4 A公司手机游戏产品盈利创新模型设计
    4.2.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优化方法
    4.3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模式优化措施
        4.3.1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生命周期优化
        4.3.2 参考指标及度量标准的持续优化
        4.3.3 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产品盈利优化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第5章 A公司游戏产品盈利模式提升建议
    5.1 A公司盈利模式优化建议
    5.2 实施步骤与效果预期
        5.2.1 A公司盈利模式实施步骤建议
        5.2.2 效果预期和延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3)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探析 ——以《瑞丽》品牌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时尚期刊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传媒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论文架构
2 时尚期刊数字化的背景分析
    2.1 时尚期刊概述
    2.2 时尚期刊的发展外患:数字时代,传媒变革
        2.2.1 数字媒体,势如破竹
        2.2.2 媒介生态,发生改变
        2.2.3 媒介融合,大势所趋
    2.3 时尚期刊的发展内忧:自身瓶颈,阻碍前行
        2.3.1 定位模糊,内容同质
        2.3.2 发行渠道不均衡,促销手段无新意
    2.4 时尚期刊的发展机遇:嫁接数字媒体,创新发展路径
3 时尚期刊数字化的典型案例研究
    3.1 国内外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概况
    3.2 案例:《瑞丽》品牌的数字化发展
        3.2.1 瑞丽数字媒体的内容及特色
        3.2.2 瑞丽数字媒体的受众
        3.2.3 瑞丽数字媒体的广告投放
        3.2.4 瑞丽数字媒体的市场活动
    3.3 《瑞丽》数字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3.3.1 《瑞丽》数字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3.3.2 《瑞丽》数字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4 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困境解读
    4.1 版权问题显现
    4.2 产业链不健全
    4.3 商业模式不成熟
    4.4 内容原创性不强
    4.5 数字化人才匮乏
    4.6 数字营销观念落伍
    4.7 “马太效应”凸显
5 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品牌策略探析
    5.1 品牌坚守:加强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5.1.1 细分市场,精准定位
        5.1.2 精心策划,内容为王
    5.2 品牌创新:整合多方资源,扩张数字版图
        5.2.1 内容定制与管理
        5.2.2 渠道拓展与整合
        5.2.3 开拓数字广告市场
        5.2.4 开展活动营销
    5.3 品牌延伸:联姻电子商务,开启全新商业模式
        5.3.1 时尚期刊涉足电子商务
        5.3.2 时尚期刊的电子商务模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与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第2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理论依据及价值目标
    2.1 社会转型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2.1.2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
    2.2 社会转型时期的界说及现实表征
        2.2.1 社会转型时期的界说
        2.2.2 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表征
    2.3 中小企业的内涵
        2.3.1 企业的涵义和本质
        2.3.2 中小企业的涵义和特点
    2.4 企业伦理的内涵
        2.4.1 企业伦理的涵义
        2.4.2 企业本质的伦理考量
        2.4.3 中小企业伦理的特异性
    2.5 社会转型时期与中小企业行为的内在关联
        2.5.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环境
        2.5.2 中小企业:社会转型时期的双面作用
        2.5.3 社会转型时期与中小企业行为的相互影响机理
    2.6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必然趋势
        2.6.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经营的限制性
        2.6.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抉择的应然性
        2.6.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共识性
        2.6.4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主体间性
    2.7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价值目标
        2.7.1 追求有德性的经营
        2.7.2 筑牢精神生产力
        2.7.3 踏上企业公民之路
        2.7.4 倾力公益慈善事业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的系统建构
    3.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系统的界说和建构原则
        3.1.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系统的界说
        3.1.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系统建构的原则
    3.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的外部伦理规范系统
        3.2.1 企业与生态环境的伦理规范
        3.2.2 企业与竞争者的伦理规范
        3.2.3 企业与合作者的伦理规范
        3.2.4 企业与消费者的伦理规范
        3.2.5 企业与政府的伦理规范
        3.2.6 企业与社区的伦理规范
        3.2.7 企业与网络的伦理规范
        3.2.8 企业与公益慈善的伦理规范
    3.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的内部伦理规范系统
        3.3.1 企业与经营者的伦理规范
        3.3.2 企业与员工的伦理规范
        3.3.3 企业与安全生产的伦理规范
        3.3.4 企业与技术创新的伦理规范
    3.4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3.4.1 系统的非线性
        3.4.2 系统的涌现性
        3.4.3 系统的自组织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概况
        4.1.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规范化概况
        4.1.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化概况
    4.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的主要问题
        4.2.1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4.2.2 不正当竞争行为广泛存在
        4.2.3 诚信缺失问题极为严重
        4.2.4 偷税漏税现象较为普遍
        4.2.5 面对风险的冷漠表现
        4.2.6 对员工采取的非人本化管理
        4.2.7 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
    4.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的宏观原因
        4.3.1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经济失调
        4.3.2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
        4.3.3 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的滞后
        4.3.4 社会舆论监督的乏力
        4.3.5 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
    4.4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的微观原因
        4.4.1 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4.4.2 企业伦理自律的缺失
        4.4.3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模糊
        4.4.4 企业风险关联视角的局限
        4.4.5 企业生产价值链条的制约
        4.4.6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
        4.4.7 非政府组织推力的空白
    4.5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失范原因的耦合分析
        4.5.1 双摆耦合模型
        4.5.2 中小企业伦理失范原因的耦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5.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总体要求
        5.1.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指导思想
        5.1.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5.2 创造有利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宏观环境
        5.2.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2.2 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2.3 着力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5.2.4 努力构建全民监督体系
        5.2.5 以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5.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微观途径
        5.3.1 树立和培育中小企业伦理价值观及伦理文化
        5.3.2 以企业伦理管理强化中小企业伦理自律
        5.3.3 实施常态化建设以促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5.3.4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有效推力
        5.3.5 切实提高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5.3.6 拓展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国际化视野
        5.3.7 深入开发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资源
        5.3.8 全面加强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5.3.9 推动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的多维主体协同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
    6.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遴选
        6.1.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6.2.1 未确知测度评价的基本原理
        6.2.2 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未确知测度评价分析
        6.3.1 数据获取与检验
        6.3.2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6.3.3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二: 2007-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大事记

(5)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1 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的发展趋势
        1.1.2 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3 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1 创新理论
        2.1.1 创新基本理论
        2.1.2 创新管理新发展
    2.2 项目理论
        2.2.1 项目制组织
        2.2.2 创新主体特质
        2.2.3 伙伴关系
        2.2.4 软能力
        2.2.5 过程控制
    2.3 用户创新理论
        2.3.1 一般用户创新
        2.3.2 领先用户创新
    2.4 交互式创新
        2.4.1 交互式创新
        2.4.2 用户参与的交互式创新
    2.5 创新成功的绩效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模型的提出
    3.1 项目特征
    3.2 用户特质
    3.3 交互平台
    3.4 沟通渠道
    3.5 沟通特质
    3.6 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
    3.7 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调研访谈与案例研究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1 问卷设计
        4.3.2 问卷调查及有效性控制
5 实证分析过程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企业基本状况统计
        5.1.2 项目基本状况统计
        5.1.3 被调查者基本状况统计
    5.2 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
        5.2.1 影响因素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
        5.2.2 绩效指标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
        5.2.3 模型和假设调整
    5.3 回归分析
        5.3.1 数据处理方法及多元线性回归三大问题
        5.3.2 各影响因素对绩效指标的主效应回归分析
        5.3.3 项目定制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调制效应分析
        5.3.4 项目复杂度对创新绩效的调制效应分析
        5.3.5 项目不确定性程度对创新绩效调制效应分析
6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6.1 因子分析的结果及解释
        6.1.1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解释
        6.1.2 绩效因子分析结果与解释
    6.2 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与讨论
        6.2.1 对创新绩效主效应的分析和讨论
        6.2.2 定制化程度对创新绩效调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6.2.3 复杂度对创新绩效调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6.2.4 不确定性对创新绩效调制效应的分析与讨论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研究方法
    7.2 案例项目背景
        7.2.1 IBM参与项目的背景简介
        7.2.2 用户 M公司参与项目的背景简介
    7.3 案例项目情况
        7.3.1 项目特征简介
        7.3.2 用户互动能力简介
        7.3.3 沟通特质简介
        7.3.4 交互平台和沟通渠道简介
        7.3.5 用户参与方式简介
        7.3.6 项目绩效简介
    7.4 案例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研究模型的补充
    8.2 基于本研究的建议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调研企业及访谈对象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
附录4 调查问卷
致谢

(6)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概述
    三、基本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重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建(计划经济时代)
    第一节 革命性的企业伦理
        一、自觉的革命道德觉悟
        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三、有效的企业伦理建设方法
    第二节 成因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第三节 企业伦理的积极作用和时代局限性
        一、积极作用
        二、时代局限性
第二章 探索(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
    第一节 企业伦理的探索
        一、伦理意识觉醒
        二、管理伦理新探索
        三、企业广告由告知型到情感道德型转变
    第二节 动因
        一、市场竞争的推动
        二、企业考核与升级制度的激励
        三、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的催动
    第三节 转型时期企业的伦理困惑和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的伦理困惑
        二、企业道德失范
第三章 培育(南巡谈话到90年代末)
    第一节 企业道德自律
        一、对企业形象的新认识
        二、内强道德素质
    第二节 实现公有资本人格化,力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定信念和敬业精神
        二、探索公有资本人格化机制,力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第三节 企业伦理培育的成因及出现的问题
        一、成因
        二、问题
第四章 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
    第一节 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伦理融入企业经营理念
        二、日益自觉化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道德实力
    第二节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道德精神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道德提出的挑战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道德精神
    第三节 创新的原因
        一、“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对企业道德批判所形成的压力
    第四节 创新中的缺陷
        一、国企改制中出现的权力性腐败
        二、员工基本权益尚待进一步落实
        三、科技产品营销与电子商务中的失信行为
第五章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模式分析
    第一节 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及特质
        一、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
        二、企业伦理模式的特质
    第二节 当代中国若干企业伦理模式分析
        一、政治化模式
        二、企业家权威模式
        三、使命模式
        四、制度伦理模式
        五、血缘亲情模式
        六、集体伦理模式
        七、跨国经营的本土化模式
结语: 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
    二、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四、与国际企业伦理规则相协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惩罚的意义
    二、研究私人惩罚的意义
    三、分析工具、写作思路以及问题意识的延伸
上篇 理论花开究
    第一章 集体行动的困境
        一、霍布斯留下的难题
        二、小群体的合作障碍
        三、囚徒困境
    第二章 合作的促成
        一、未来的利益
        二、“以牙还牙”策略的胜利
        三、合作、信任与惩罚
        四、惩罚的技术品质
    第三章 威慑与信誉
        一、威慑
        二、信誉
        三、中国人的“面子”
        四、报复的激情
    第四章 合作的进化与秩序的生成
        一、从契约到规则
        二、生态学和进化论的视角
        三、舆论与符号
    第五章 社会秩序与公共权力
        一、集体行动中交易成本
        二、多级搭便车
        三、“自控型秩序”与“受控型秩序”
    第六章 权力的起源与权力性质的演变
        一、契约的不平等
        二、权力的形成
        三、从私人权力到公共权力
    第七章 公共惩罚与私人惩罚的互动
        一、国家对暴力的垄断
        二、公共惩罚的比较优势
        三、私人惩罚的比较优势
        四、萨迦时期的冰岛与秦朝时期的中国
        五、一些探索性的立法建议
    第八章 私人执法问题
        一、公共执法的难题
        二、公共执法的私人化
        三、私人执法
    第九章 私人执法的信息费用问题
        一、隐私
        二、集体责任
        三、严格责任
        四、推定
    第十章 产权制度与私人之间的监控和惩罚
        一、产权制度的起源
        二、国有、私有和共有
        三、先占
    第十一章 婚姻制度与私人之间的监控和惩罚
        一、对婚姻制度的重新解读
        二、两性博弈与婚姻形态
        三、强奸与贞操观念
        四、“强奸”与“逆强奸”的比较
    第十二章 交易制度与私人之间的监控和惩罚
        一、交易和市场的社会控制功能
        二、信誉机制和法院的强制执行
        三、隐性交易与隐性契约
        四、互惠、权利冲突与科斯定理
下篇 实证研究
    第十三章 民间的社会保障——对山东农村互助合作规范的经济分析
        一、村庄里的阶层
        二、村民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规范的经济学意义
        四、规范的维持
    第十四章 习俗、潜规则与法律的较量——从一起“通奸案”切入
        一、案例梗概与问题的提出
        二、法律放弃惩罚通奸的理由
        三、对通奸行为的社会控制
        四、收缴分离制度是怎样落空的
    第十五章 法律控制中的私力因素——以对手机短信的法律控制为例
        一、立法背景: 短信产业效应
        二、电子商务网的立法建议
        三、对短信服务的法律控制
        四、短信引发的社会问题及相应社会控制
附论
    法律运行的“社会资源”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国移动应用为先诺基亚欣然助阵(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A公司移动互联网手机游戏盈利模式提升研究[D]. 黄卫韦.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3]时尚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探析 ——以《瑞丽》品牌为研究对象[D]. 王欣然. 暨南大学, 2013(04)
  • [4]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研究[D]. 宋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5]基于用户参与的企业交互式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贾丽娜. 浙江大学, 2007(02)
  • [6]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D]. 朱金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7]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D]. 桑本谦. 山东大学, 2005(01)
  • [8]中国移动应用为先诺基亚欣然助阵[J]. 郑华芝. 多媒体世界, 2003(01)

标签:;  ;  ;  ;  ;  

中国移动的应用程序是第一个提供帮助的诺基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