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捕捞对南海北部鲻鱼资源的影响

暂停捕捞对南海北部鲻鱼资源的影响

一、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公俊,杨长平,孙典荣,刘岩,单斌斌,赵雨,周文礼[1](2021)在《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标等参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后续开展北部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长时间序列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北部湾中北部沿岸海域采用底拖网方式进行4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季节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依据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并通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各调查站位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北部湾中北部近岸海域4个季节共渔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均为暖水性或暖温性种类。北部湾中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不均匀,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的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秋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鱼类的H′在1.952~2.590,其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J′在0.481~0.699,各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以夏季最高(3.114)、冬季最低(2.303),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的鱼类资源优势种(IRI≥1000.0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有3种、夏季有5种、秋季有4种、冬季有2种;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为4个季节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春季和冬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是夏季和秋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结论】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变化明显,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偏低,鱼类资源处于过渡开发状态,且鱼类资源优势种更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k选择种类被r选择种类所替代。鱼类资源季节变动与鱼类洄游习性、海水温度变化及伏季休渔制度等因素有关。

张公俊[2](2021)在《北部湾中北部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文中指出

邓裕坚[3](2021)在《北部湾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特性与摄食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齿蛇鲻是北部湾海域的重要经济种,其渔业地位极为重要。在北部湾渔业资源衰落的背景下,多齿蛇鲻资源同样面临着衰退的困境。过高的捕捞压力迫使多齿蛇鲻种群改变其种群结构、繁殖策略和摄食习性以维持种群的稳定。因此,目前对多齿蛇鲻的种群结构、繁殖生物学特性、摄食习性以及营养生态位产生了什么样的适应性响应仍有待进一步了解,这有利于多齿蛇鲻研究的发展和对该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本研究于2020年春(3、4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月)在广东湛江江洪港对底拖网上岸渔获物进行一周年随机采样,共采集1214尾。通过常规生物学方法,分析多齿蛇鲻种群结构、繁殖策略,研究其生物学现状,进而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其摄食习性,并结合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营养生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群结构分析: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体长范围为11.4 cm-26.9 cm,平均18.7 cm,体质量范围为13.1-285.6 g,平均81.6 g;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值为3.31,整体呈正异速生长;平均肥满度为1.14,肥满度随季节变化呈下降趋势,随体长增长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北部湾多齿蛇鲻资源仍处于衰退状态,个体小型化情况依然存在。2.繁殖生物学特性分析:北部湾多齿蛇鲻全年均可产卵,主要产卵高峰期在春夏季,产卵类型为分批非同步型,绝对繁殖力为2774-158986粒,平均37084粒;相对繁殖力为36-774粒/g,平均267粒/g,个体繁殖力低于历史水平;初次性成熟体长(L50)近年来有所恢复(雌雄群体L50分别为=19.1 cm和19.0 cm)。雌雄性比方面,雌性群体占比较高,各季节均为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不同生长阶段雌雄性比存在差异,性成熟前雌雄性比总体符合1:1,性成熟群体中雌性个体占比较高。3.摄食习性分析:多齿蛇鲻为广食性肉食鱼类,摄食类群主要为鱼类,同时兼食头足类和甲壳类;摄食鱼类种类有小公鱼sp.(Stolephorus sp.)、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鹿斑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和杜氏棱鳀(Thryssa dussumieri)等;主要摄食头足类和甲壳类种类有枪乌贼sp.(Loligo sp.)、口虾蛄sp.(Oratosquilla sp.)和管鞭虾sp.(Solenocera sp.)等。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夏、秋季饵料种类多样性较高。多齿蛇鲻在在体长为14.0 cm和18.0 cm前后其食性发生改变;特异化指数范围为0.05-0.63。从幼鱼期到成熟鱼期,多齿蛇鲻摄食种类增加,食性特异化指数增大,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下降趋势。各季节摄食强度存在差异,春夏季繁殖期间仍保持较高摄食强度。另外,摄食强度随个体生长发育变化明显,未成熟群体的摄食强度随体长增加而降低,成熟群体摄食强度随个体增长而提高,产卵后(Ⅵ期)群体摄食强度最高。此外,在胃含物种类鉴定中,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优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4.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营养结构分析:北部湾多齿蛇鲻δ13C值的范围为-19.54~-16.39‰,平均值为-17.77‰,δ15N值的范围为10.99-15.63‰,平均值为13.24‰,营养级范围为2.62-3.98,平均值为3.28;另外,不同体长组群体的营养级范围为3.05-3.36,营养级随体长增长而提高。不同季节多齿蛇鲻营养生态位宽度(TA)存在差异,其中秋季最宽(5.67)、春季最窄(2.00);随生长发育营养生态位宽度呈递增趋势,变化范围为3.45-6.23;多齿蛇鲻属中高级营养鱼类,各发育阶段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通过食物组成的差异和营养层次的多样性来降低其竞争程度。北部湾多齿蛇鲻种群资源现状仍处于衰退趋势,但有一定程度好转,个体大小和初次性成熟体长有所恢复。持续的分批非同步产卵和较高雌性群体数量是多齿蛇鲻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策略。多齿蛇鲻食物种类丰富、营养来源广泛,营养层次较高。各生长阶段存在种内摄食竞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通过食物组成的差异和营养层次的多样性来降低其食物竞争程度。

史登福[4](2021)在《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在南海典型鱼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是维系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要统计产量、资源丰度指数甚至年龄结构等大量数据,由于调查经费和数据的缺乏,全球仅1%的鱼种进行过系统性的资源评估。近年来,在数据有限(data-limited)条件下如何开展资源评估已成为渔业资源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我国近海的多数渔业种群都属于数据缺乏状态。鱼类生活史参数是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中的重要参数。本文将基于生活史特征的资源评估方法分为仅需体长数据,仅需生活史参数,需要产量数据和生活史参数,需要产量数据、生活史参数及体长或年龄数据等4大类,并分别从方法、数据要求、输出结果及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以南海区的带鱼类、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和金线鱼类等典型经济类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electronic length-frequency analysis,ELEFAN)、基于体长的贝叶斯生物量分析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LBB)、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基于产量的MSY评估方法(Catch-MSY)等资源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ELEFAN)对南海北部带鱼生物学参数评估。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调查数据,使用Fi SATⅡ(FAO-ICLARM Stock Assessment ToolⅡ)软件中的体长频率分析法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现状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其生物学特征历史变化。结果表明,2014-2015年南海北部带鱼肛长频率分布为单峰型,优势肛长组为160~190 mm,雌雄个体的肛长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春季雌性个体占比较大,4个季度雌雄比与1:1均有显着差异(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高达74.2%;最小性成熟肛长为113 mm,50%性成熟肛长(L50)为241.5 mm;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带鱼渐近肛长为585 mm,生长系数为0.2 yr-1,总死亡系数为1.172,自然死亡系数0.475,开发率为0.59。与80年代和90年代对比,带鱼群体结构呈现简单化的趋势,出现了性成熟提前和小型化现象。虽然带鱼当前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但是个体平均肛长有恢复迹象。(2)基于体长的贝叶斯生物量分析法(LBB)对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开发状况评估。根据历年北部湾渔业调查数据,通过LBB方法对27组7个物种的渔业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研究了有无先验信息条件下LBB方法评估结果的差异性,并与Fi SATⅡ软件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LBB评估结果表明,27组数据中有17组显示为过度捕捞,分别有5组数据显示资源量水平良好和充分开发,除1992年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种群外,其他结果均显示为生长型过度捕捞。Fi SATⅡ下的体长股分析法与LBB方法的评估结果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评估的极限体长相差不大,Z/K结果差异明显,在评估的种群开发率上有所出入。LBB方法及其修正的两种方法比较结果表明,LBB与LBB-2的评估效果更为接近,与LBB-1的评估效果有所差异。此外,有无先验信息条件下评估结果会有较大差异,LBB方法对极限体长和M/K这两个值的设定较为敏感,在使用该方法时需引起注重。(3)基于剩余产量模型的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评估:以广东为例。根据广东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ASPIC软件的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6 t,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MSY与F/F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有所差异。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鲐鱼(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鲐鱼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

邓裕坚,易木荣,李波,刘思杓,邱康文,沈春燕,何雄波,颜云榕[5](2021)在《北部湾春季多齿蛇鲻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77.5 g,2018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6.5%和34.5%。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参数b的范围为3.03~3.42,表明春季群体主要呈正异速生长状态(b>3)。性成熟体长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存在性成熟提前的现象,雌性群体50%性成熟体长从2008年(19.0cm)至2018年(16.6cm)整体呈减小趋势,10年间减小比例为12.6%,其中,2011~2015年海上采样的样品对比显示,50%性成熟体长减小比例为3.8%。2008~2018年北部湾多齿蛇鲻的肥满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变化范围为1.09~1.29,渔港采样样品和海上采样样品的肥满度年际变化皆呈下降趋势。

李敏,孔啸兰,许友伟,陈作志[6](2020)在《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态性分析》文中指出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是一种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序列分析了中国近海分布的花斑蛇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一共测定了6个地理群体129尾样本的D-loop区全序列。结果显示,全长为921bp的序列包含71个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101个单倍型。花斑蛇鲻总体呈现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873±0.004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132±0.0067)的特征。基于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很浅,没有形成分化明显的支系。单倍型在各个地理群体中的分布呈分散交叉状态,表明地理群体间没有显着的遗传分化。6个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花斑蛇鲻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99.87%)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间的变异仅占0.13%。大部分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很小,揭示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很频繁,存在高度的遗传同质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样性丰富,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是一个随机交配群,可以作为同一个渔业单元来管理。

李敏,黄梓荣,许友伟,陈作志[7](2019)在《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花斑蛇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 1~0.992 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 145~0.003 852)。单倍型的中间连接网络图呈现以4个优势共享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发散结构,未发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花斑蛇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99.79%)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贡献遗传变异。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花斑蛇鲻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中性检验表明种群历史动态显着偏离稳定种群模型,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花斑蛇鲻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推算约在距今4万~10万年之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遗传分化不显着,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耿平[8](2019)在《北部湾典型鱼类种群生长、死亡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部湾是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的一个半封闭性海湾,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极高的生产力。但北部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已随着过去四十年逐年上升的捕捞压力以及有效监管的缺乏而发生深刻变化,多种重要经济鱼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为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北部湾科学的渔业管理提供参数基础,了解该区域鱼类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的变动趋势无疑是必要的。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以及2011-2012年(2012年)等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蓝圆鲹群体组成、生长、死亡和性成熟等表型特征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mm,随后有所回升,到2012年为120130mm、140170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mm,2007年只有139mm,呈现出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50)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L50、A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mm、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mm、0.888,之后回升为2012年的180.87mm、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到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为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下降到1.68。开发率(E)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开发率相当。以上结果表明北部湾蓝圆鲹的种群生物学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资源群体存在着小型化、生长速度加快的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群体就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虽然在进入21世纪后其仍处于过度开发,但这一状态正在逐年改善,即在降低捕捞压力后,蓝圆鲹的表型特征会发生逆转。根据1959-1960年(1960年)、1961-1962年(1962年)、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2007、2008-2009年(2009年)以及2011-2013年(2012年)等8个时期的北部湾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金线鱼的群体结构,生长、死亡参数,性成熟以及开发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8个时期的金线鱼群体的平均体长呈波动变化,总体趋势为减小;相对于1960年的155.29mm,2012年的平均体长只有129.87mm;2)初次性成熟体长长(L50)与初次性成熟年龄(A50)在4个时期中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分别由1960年的144.62mm、2.59降低到2006年的134.26mm、2.12,随后增加到2012年的138.46mm、2.95,总体趋势为下降,拐点时间为2006年;3)生长系数K的年际变化与平均体长的变化相似,呈波动变化,但总体趋势为增加,1992年与1998年的K值最小,均为0.27;4)L∞最初从1962年的326mm增加到1992年的341.5mm,随后逐年降低,直到2012年减少到260mm,总体趋势为下降;5)开发率E从1960年的0.34增加到1992年的0.61,到2009年的最高值为0.74,然后在2012年显着下降到0.53。最初增加然后减少,总体趋势为增加,且2010年的E值已小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北部湾金线鱼的表型特征出现了年际变化,该种群个体趋向小型化,性成熟体长和年龄降低。且自1992年开始,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但近年来该状态有所改善。对比发现,两个种群的开发率从1992开始均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近年来其仍处于过度捕捞,且两个种群都出现小型化和性成熟提前的现象,但这一状态正在逐年改变。表明北部湾蓝圆鲹、金线鱼的生物学参数变化属表型可塑性范畴。因此在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时应考虑到资源群体的持续变化,针对这一变动对养护措施进行及时调整。

孙涛[9](2018)在《大亚湾鱼类放流生境的筛选与评估》文中指出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我国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进行增殖放流活动,实践证明增殖放流可以直接有效地恢复渔业资源量。在近几年大亚湾的增殖放流活动中,放流生境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效益。本研究从大亚湾鱼类的群落结构、嵌套分布格局、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以及石油类污染评价四个方面综合探讨大亚湾的鱼类组成及生境状况,从而为保护区的规划、增殖放流生境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分为放流生境的筛选和评估两个部分,研究结果分为以下四点:(一)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大亚湾鱼类可以分为湾口区鱼类群落(群落Ⅰ)和湾内区鱼类群落(群落Ⅱ)。群落Ⅰ的优势种有:短吻鲾、细条天竺鱼、中线天竺鲷、二长棘鲷、拟矛尾鰕虎鱼、黄鳍马面鲀;群落Ⅱ的优势种有:黑鲷、二长棘鲷、短吻鲾和黄鳍马面鲀。群落Ⅰ比群落Ⅱ鱼类优势种更为丰富,并且群落Ⅰ主要位于杨梅坑海域。通过CCA二维排序图可知,大亚湾鱼类群落春季主要受DO的影响,夏季受水温的影响,秋季受各因子的影响比较均衡,冬季主要受pH的影响。(二)大亚湾鱼类嵌套分布格局大亚湾的鱼类呈嵌套分布格局;鱼类的最大体长对嵌套格局的形成有显着性的影响;表明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格局的形成支持选择性迁入假说。大亚湾鱼类嵌套最友好位点在杨梅坑(D2)及大辣甲以北(D5)海域,除夏季部分鱼类产卵后到杨梅坑(D2)和湾口(D8)育肥。这表明杨梅坑海域及大辣甲以北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的主要分布区,应该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同时说明这一水域也是大亚湾鱼类进行增殖放流的最适水域。(三)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底拖网数据显示多齿蛇鲻主要出现在大辣甲附近海域,尤以大辣甲以南、以东海域最为密集。水深范围在14.0016.25 m,水温范围在21.7024.53℃,盐度范围在34.8936.19。多齿蛇鲻的HSI模型显示,杨梅坑海域及其附近海域是多齿蛇鲻最适宜的栖息地,从多齿蛇鲻的资源保护角度看,应该优先保护杨梅坑海域及附近海域,同时,这两处海域也是多齿蛇鲻增殖放流的首选放流生境。(四)大亚湾海域石油烃的分布对鱼类嵌套的验证大亚湾海水中石油烃平均污染指数(Ci/Si)为1.34,属于三类海水水质,水体已经受到石油烃污染。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除了A9站位受污染之外,整体未受石油烃污染。大亚湾鱼类群聚在低石油烃海域,四个季节的最适群聚位点均避开了石油烃污染高值区。大亚湾水体中石油烃的污染已经影响到鱼类的栖息,需要加强水体的治理,并且重点保护杨梅坑海域及大辣甲以北海域。

蔡研聪,陈作志,徐姗楠,张魁[10](2017)在《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作为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长久以来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渔业生产和种群结构有较大影响。文章根据2014年2015年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生物量和个体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综合分析该鱼种资源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北部湾中国管辖海域内,四季的出现率均在86%以上。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最高值在夏季(平均值分别为7.3 kg·h-1和240.83尾·h-1),而冬季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76 kg·h-1和21.94尾·h-1)。从空间分布看,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湾20°N以北海域,而低值区则处于海南岛西部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实施的资源养护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二长棘犁齿鲷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体长200 mm或体质量80 g以上的群体比重总体偏低,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问题仍较为严峻,需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增大最小网目和开捕体长),以降低捕捞强度,改善种群结构。

二、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生物量及丰度
        1.2.2物种优势度
        1.2.3 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类种类组成情况
    2.2 鱼类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2.3 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趋势
    2.4 鱼类资源优势种季节变动情况
3 讨论
    3.1 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
    3.2 鱼类资源量时空分布
    3.3 鱼类多样性及优势种变化
4 结论

(3)北部湾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特性与摄食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3 多齿蛇鲻摄食生态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北部湾多齿蛇鲻种群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1.2 生物学测定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体长、体质量组成
        2.2.2 体长-体质量关系
        2.2.3 肥满度
    2.3 讨论
        2.3.1 多齿蛇鲻体长、体质量组成变化
        2.3.2 体长-体质量关系及肥满度
3 北部湾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组织切片
        3.1.3 产卵类型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性腺发育与形态特征
        3.2.2 繁殖季节
        3.2.3 雌雄性比
        3.2.4 初次性成熟体长
        3.2.5 繁殖力与卵径
    3.3 讨论
        3.3.1 性比变化
        3.3.2 产卵类型分析
        3.3.3 性成熟分析
        3.3.4 繁殖力分析
4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与营养结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
        4.1.2 基于形态特征的胃含物分析
        4.1.3 基于DNA条形码的胃含物种类鉴定
        4.1.4 稳定同位素测定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
        4.2.1 摄食习性
        4.2.2 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与营养级
        4.2.3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营养生态位
    4.3 讨论
        4.3.1 食性分析
        4.3.2 食物来源与营养层次分析
        4.3.3 营养生态位分析
5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在南海典型鱼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仅需体长数据的评估方法
        1.2.2 仅需生活史参数的评估方法
        1.2.3 需要产量数据及生活史参数的评估模型
        1.2.4 需要产量数据、生活史参数及体长、年龄数据的评估模型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体长频率分析法(LFA)对南海北部带鱼生物学参数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群体结构分析
        2.1.3 肛长体质量关系
        2.1.4 性比与性腺发育
        2.1.5 生长、死亡参数估计
    2.2 结果
        2.2.1 渔获物的季节变化
        2.2.2 群体结构特征
        2.2.3 肛长体质量关系
        2.2.4 性比与性腺发育
        2.2.5 生长、死亡参数估计
    2.3 讨论
        2.3.1 与其他海域种群参数的比较
        2.3.2 南海北部带鱼生物学特征变化
第三章 基于体长的贝叶斯生物量分析法对南海主要鱼类开发状况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LBB评估结果
        3.2.2 LBB与FiSATⅡ的评估结果比较
        3.2.3 LBB及其修正方法评估结果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剩余产量模型的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评估:以广东为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ASPIC软件
        4.1.3 Catch-MSY模型
    4.2 结果
        4.2.1 ASPIC
        4.2.2 Catch-MSY模型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北部湾春季多齿蛇鲻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体长和体质量的分布特征
    2.2 体长–体质量关系
    2.3 性成熟比例
    2.4 50%性成熟体长
    2.5 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3 讨论
    3.1 生物学特征
    3.2 体长–体质量的关系及肥满度

(6)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PCR扩增与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序列特征及遗传多样性
    2.2 单倍型系统发育关系
    2.3 种群遗传结构
3 讨论

(8)北部湾典型鱼类种群生长、死亡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的生长
        1.1.1 鱼类生长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1.2 生长方程
        1.1.3 生长系数的研究方法
    1.2 鱼类的死亡
        1.2.0 死亡系数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2.1 自然死亡系数的评估
        1.2.2 基于生活史参数的评估方法
        1.2.3 标记回捕法
        1.2.4 年龄结构的分析法
        1.2.5 利用不同经验公式计算犬齿牙鲆M值
        1.2.6 使用不同方法对中国近海鱼类M值的估算
        1.2.7 Pauly经验公式在中国近海鱼类种群自然死亡系数评估中的应用
        1.2.8 M评估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部湾蓝圆鲹生长、死亡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群体结构
        2.2.2 生长参数
        2.2.3 死亡参数
        2.2.4 性成熟
    2.3 讨论
第三章 北部湾金线鱼生长、死亡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实验材料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群体结构
        3.2.2 体长体重关系
        3.2.3 生长
        3.2.4 死亡及开发率
        3.2.5 性成熟
    3.3 讨论
        3.3.1 群体结构
        3.3.2 生长
        3.3.3 死亡与开发率
        3.3.4 性成熟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大亚湾鱼类放流生境的筛选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嵌套模型及研究现状
        1.1.1 嵌套格局的形成机制
        1.1.2 嵌套的计算方法
        1.1.3 嵌套分析在保护上的意义
    1.2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理论及研究现状
        1.2.1 HSI模型的建立
        1.2.2 HSI模型的检验
        1.2.3 HSI模型对保护的意义
    1.3 大亚湾概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大亚湾鱼类群落划分
        2.2.2 大亚湾鱼类群落的主要种类
        2.2.3 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 讨论
        2.3.1 种类数的年际变化
        2.3.2 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3 鱼类群落与海流的关系
第三章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分布格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栖息地和生活史特征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大亚湾鱼类种类组成
        3.2.2 栖息地和生活史特征
        3.2.3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结构
    3.4 讨论
        3.4.1 大亚湾鱼类嵌套分析的适宜性
        3.4.2 大亚湾鱼类群聚嵌套格局成因
        3.4.3 大亚湾鱼类保护和管理
第四章 大亚湾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多齿蛇鲻单因素适合度曲线(SI函数)构建
        4.2.2 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的计算
        4.2.3 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平面分布
    4.3 讨论
        4.3.1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4.3.2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时空分布
        4.3.3 多齿蛇鲻的保护建议
第五章 大亚湾海域石油烃分布对鱼类嵌套的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
        5.2.1 数据处理
        5.2.2 评价方法
    5.3 结果
        5.3.1 表层水体中石油烃变化特征
        5.3.2 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变化特征
    5.4 讨论
        5.4.1 大亚湾海域石油烃的来源
        5.4.2 大亚湾海域石油烃的污染评价
        5.4.3 表层水体中石油烃与大亚湾鱼类群聚的分布规律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大亚湾2015年资源调查鱼类目录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10)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与方法
        1.2.1 数据
        1.2.2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定义及其标准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现状
    2.2 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2.3 个体数CPUE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2.4 二长棘犁齿鲷的四季生物学特征
        2.4.1 体长、体质量分布状况
        2.4.2 性别比
3 讨论
    3.1 二长棘犁齿鲷历史资源变动状况及其现状
    3.2 资源时空分布与生殖洄游关系

四、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J]. 张公俊,杨长平,孙典荣,刘岩,单斌斌,赵雨,周文礼.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 [2]北部湾中北部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 张公俊. 天津农学院, 2021
  • [3]北部湾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特性与摄食生态研究[D]. 邓裕坚.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4]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在南海典型鱼类中的应用研究[D]. 史登福.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5]北部湾春季多齿蛇鲻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J]. 邓裕坚,易木荣,李波,刘思杓,邱康文,沈春燕,何雄波,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2021(02)
  • [6]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态性分析[J]. 李敏,孔啸兰,许友伟,陈作志.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4)
  • [7]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花斑蛇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J]. 李敏,黄梓荣,许友伟,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2019(06)
  • [8]北部湾典型鱼类种群生长、死亡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研究[D]. 耿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9]大亚湾鱼类放流生境的筛选与评估[D]. 孙涛.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7)
  • [10]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J]. 蔡研聪,陈作志,徐姗楠,张魁. 南方水产科学, 2017(04)

标签:;  ;  ;  ;  

暂停捕捞对南海北部鲻鱼资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