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杂志有阅读试题的奖品

这本杂志有阅读试题的奖品

一、本刊有奖阅读测试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邦国[1](2020)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大量教育专家学者的探讨与研究。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点明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的迫切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政治学科凝练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素养的培育成功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高考则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金石。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高考试卷展示出何种突出特点,学生在试题的训练中的作答表达出何种信息,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收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要素。借助2017-2019年三年的高考全国卷,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方式进行分析,从考查素养所占数量、分值、比例、考查背景、考查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列举具体试题案例说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在此基础上试图解读和探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试题的特点。在探究高考试题的特点方面,本文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阐释。第一,整体要求更高:强化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第二,综合性更强:整合所学考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更加注重应用:解决问题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第四,开放创新增加:新题型、新设问解放思想。第五,基础性不减:考查内容落实基础。试卷考查的对象即为学生,因此从学生校验层面,通过对比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各个知识范畴和能力层面的学生表现,得出学生表现出的疏漏之处。在对高考试卷进行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夯实基础、启发新题型、加强实际应用和综合知识、能力、素养四个角度得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启示,以期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质量,为教师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力尽一点绵薄之力。

赖雪梅[2](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李莎(ALISA MEESMAT)[3](2018)在《泰国汉语教学杂志《汉泰》研究 ——以2015-2017年版为例》文中认为《汉泰》杂志是泰国唯一的一本汉语教学杂志,杂志采用汉泰双语互译,汉语兼配有拼音。本文以近三年的《汉泰》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汉泰》杂志的栏目编排和内容,通过对《汉泰》的使用人群进行使用体验及满意程度的调查,来论述《汉泰》对汉语教学的辅助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内容分析和编辑部的深入访谈,从杂志的创刊背景、现状、栏目设置以及内容情况等多角度探析《汉泰》。第二,通过2015年-2017年出版的刊物的内容分析,论述了《汉泰》办刊理念与实践,亦即’造就双语人才’、’沟通中泰文化’以及’开拓合作愿景’三个方面,说明《汉泰》是否实现它的办刊理念。第三,对重要栏目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分析。第四,从汉语知识、交际技能、语料补充以及延伸学习四个方面分析了《汉泰》对常规汉语教学的辅助作用。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论述了《汉泰》使用人群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杂志的满意程度。研究说明,尽管不完全达成’开拓合作愿景’的办刊理念,《汉泰》不仅在理论上适合作为汉语教学的扩展教材,而且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求,实践中满足了许多读者,有助于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汉语水平和增长中华文化知识。

丁伟[4](2015)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文中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下,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正式创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首先开办英文一科,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它不仅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亦成为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的嚆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函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海一地及全国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在长达数十年的函授教育办学生涯中,这三所函授学校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述三所私立专门函授学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先后开设了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不同门类专业,均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成绩。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函授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其英文科创办时间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持续时间较长、毕业学员人数较多、办学声誉较为显着,因此这三所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相当突出,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最早从欧美引进的这种不受地域限制、打破时空藩篱的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从1915年至1946年期间,近代民营出版机构为民国社会工、商、学、政界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多达6万多人的具有由"普通英语语言+一般社会用途英语+商业用途英语"知识、技能构成的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据统计,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的英文科学员广泛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5个院辖市行政区域范围之内。函授学员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行业领域,他们凭借自己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优势,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仅从在读学员人数和学员分布情况的角度来衡量,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成就已经相当突出了。更为可贵的是,商务、中华、开明将起源、发轫于欧美国家的这种新型开放式教育体制——函授教育引入到中国的英语教育领域之际,都没有简单地完全照搬欧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着特征的学历函授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和本土化的创新。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双轨教学体制,以中等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教育,彰显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动态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以期更好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果将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办学历史轨迹连成一体,可以发现,后者与前者相比,既有借鉴与传承,又有超越与创新,其英语函授教育体制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弹性、更加具有本土色彩的显着特点。这三大民营出版重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在中国近代英语函授教育史上演绎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有力促进了英语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函授教育在近代中国诞生,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重大教育事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有效缓解了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开辟了另外一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的校外新途径。毫无疑问,仅仅从英语函授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所从事的这种迥别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开放式英语远程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就已经起到了重要推手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并没有被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接受。此后,在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所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示范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局在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3年7月分别颁布、实施了专门针对函授学校的管理法规。至此,这种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到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函授教育制度,经过25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在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系统之内,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终进入了民国各省市的公立师范院校,与普通学校并行同时发展,得以被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这么说,函授教育制度在民国社会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民营出版机构从事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功不可没。民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其自身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和丰富的纸质媒介资源,开办了长达数十年的英语函授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经营出版事业的若干层面上也有效推动了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不仅为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提供极有针对性的英语函授教育,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职业人士的英语素质,加快西学在华传播的历程;而且还为社会各界培养、输入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有力促进了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长期开办英语函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其中蕴含着某种教育规律,这些教育规律对当今的高等外语函授教育、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办理英语函授教育,进而推动自身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对当今的出版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黄馨茹[5](2014)在《《咬文嚼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郝铭鉴主编的杂志《咬文嚼字》作为研究对象,从杂志的创刊背景、编辑特色、栏目封面等因素的设计、营销策划的经营等多方面入手,对《咬文嚼字》自创刊起至2013年19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全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19年《咬文嚼字》文本的阅读,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阐述了本文的突破之处及创新点所在;第一章中,笔者介绍了《咬文嚼字》的创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杂志的传受双方,并对其编辑特色和反映的时代特色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通过对《咬文嚼字》封而、栏目等具体内容,尤其是杂志的特色栏目《众矢之的》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杂志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和调整;第三章着重研究《咬文嚼字》的品牌化过程,分析了其营销的策划、活动、衍生品及新媒体时代所采用的一系列传播手段;最后一章中,笔者对《咬文嚼字》进行评价,并对杂志的成功启示进行了总结归纳。研究认为,《咬文嚼字》一直坚持的编辑特色、与受众之间密切的互动以及对营销活动的良好经营,是杂志历经19年风雨走到今天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咬文嚼字》收获了广大的读者群体,并在汉语言文字规范领域树立了话语权威。

本刊编辑部[6](2004)在《向读者汇报——《中国计量》的年终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毕唐书,赵徽[7](2004)在《走进教育的本质——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教育大写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成绩,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老百姓评价一所高中学校主要看升学率,而教育官员和专家学者对此又总有忌讳,总是“欲说还休”,似乎一提升学率就有“应试教育”之嫌。最近,国家总督学、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考察了山东省潍坊市的高中教育后明确地提出:我们在讲升学率时,要求不下达升学指标,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惟一标准,但是我觉得在潍坊可以讲升学率,潍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本刊长篇报道《走进教育的本质》,全方位解读潍坊市高中教育的内涵,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马靖[8](2004)在《《中国计量》有奖阅读知识竞赛圆满落幕 本刊邀请北京市第二公证处进行抽奖公证》文中认为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9](2001)在《刊林之极品 巨匠之绝唱》文中认为

曾洁婷[10](2016)在《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调查研究 ——以清远市三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学生的写作建议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在作文中力求做到文从字顺、没有语病。然而从实际中发现,许多学生到了初中毕业,作文中依然语病百出,仍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进行研究。语病问题历来为许多专家、学者所重视,关于语病方面的调查研究也有很多,但是就某一地区学生的作文语病研究还比较少,就客家方言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是空白的。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客家方言区的三所学校的初中生作文进行调查统计,按照语病的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对作文中出现的语病做一个归纳,并分析语病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客家方言区学生作文的语病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结合初中生语言特点和语病现状,对本论文要研究的语病概念进行界定,对客家方言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本文判定语病的方法及语病分类。第二部分是对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的现状调查,选取清远市三所不同区域、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学校,抽取三所学校共120本作文进行调查研究,按照语病的类型进行归类统计,对客家方言区的初中生作文语病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产生语病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认为造成语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客家方言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影响,思维能力对学生作文的影响,教师教育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减少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的教学策略研究,对学生、教师和教学、语言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论文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言的规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减少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尽绵薄之力。

二、本刊有奖阅读测试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有奖阅读测试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探究
        (二)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试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一、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一).素养与核心素养
        (二)学科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要素
        (一)四要素的方向:政治认同
        (二)四要素的条件:科学精神
        (三)四要素的要求:法治意识
        (四)四要素的行动:公共参与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试题分析
    一、新课标试卷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
        (一)在大政方针的理解中彰显政治认同
        (二)在现象事件的评议中凸显科学精神
        (三)在法律制度的认识中强化法治意识
        (四)在真实情景的表现中提升公共参与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新课标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一)整体要求更高:强化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
        (二)综合性更强:整合所学考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更注重应用:解决问题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四)开放创新增加:新题型、新设问解放思想
        (五)基础性不减:考查内容落实基础
    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试题的学生校验
        (一)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卷中的表现及评价
        (二)典型试题评价学生核心素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卷对教学的启示
    一、基础知识的巩固
        (一)梳理相关概念,强化正确认知
        (二)渗透逻辑思维,综合把握知识
    二、新题型新设问的训练
        (一)教师引导,展示正确案例
        (二)错误对比,指明误区警示
        (三)强化训练,加强过程导向
    三、实际情景应用的增强
        (一)注重生活情景,激发真实体验
        (二)提出现实问题,寻找真实回答
        (三)纠正错误方向,引导积极情感
    四、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构建素养框架,贯通课程内容
        (二)利用多种途径,综合提升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式,归纳各类思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4.1 教学理念分析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4.2 教学方法分析
        4.2.1 专题式教学法
        4.2.2 案例教学法
        4.2.3 合作学习法
        4.2.4 服务性学习法
        4.2.5 研究式教学法
    4.3 实践教学分析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4.4 教学考核分析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5.1 教学实施原则
    5.2 教学整体设计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5.3 教学实践案例
        5.3.1 教学内容解析
        5.3.2 学生学情诊断
        5.3.3 教学目标分析
        5.3.4 教学策略分析
        5.3.5 教学流程
        5.3.6 课堂实录
    5.4 教学效果分析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泰国汉语教学杂志《汉泰》研究 ——以2015-2017年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中国国内相关刊物研究
        0.2.2 泰国语言教学及文化刊物研究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4 研究方法
1 《汉泰》的创刊与现状
    1.1 《汉泰》的创刊背景
    1.2 《汉泰》现状
    1.3 《汉泰》栏目设置
    1.4 《汉泰》内容概况
2 《汉泰》办刊理念与实践
    2.1 造就双语人才
    2.2 沟通中泰文化
    2.3 开拓合作愿景
3 《汉泰》重要栏目的专题分析
    3.1 封面故事
    3.2 本期新闻
    3.3 情景对话
4 《汉泰》对常规汉语教学的辅助分析
    4.1 汉语知识教学辅助作用
    4.2 交际技能教学辅助作用
    4.3 《汉泰》对常规汉语教学的语料补充辅助程度及有效性分析
    4.4 《汉泰》对常规汉语教学的延伸学习辅助程度及有效性分析
5 《汉泰》使用人群调查情况分析
    5.1 调查目的和内容
    5.2 调查对象和方法
    5.3 调查整理与分析
        5.3.1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信息
        5.3.2 调查样本的媒介接触
        5.3.3 调查样本对《汉泰》版面的满意程度
        5.3.4 调查样本的《汉泰》使用情况
        5.3.5 调查样本的《汉泰》使用情况分析
        5.3.6 使用人群对《汉泰》潜在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办学历史背景与办学条件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办学主观条件
    第三节 办学客观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办学经历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起(1915年—1918年)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发展(1919年—1931年)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兴盛(1932年—1937年)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衰落(1938年—1946年)
第三章 英语函授教育的办学特点、效果及问题
    第一节 办学特点的总结
    第二节 显着的办学效果
    第三节 存在的办学问题
第四章 主要历史作用、启示
    第一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近代函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英语函授教育与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英语函授教育推动民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节 英语函授教育的现代启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咬文嚼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路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选择
第一章 《咬文嚼字》综合研究
    第一节 创刊及发展
        一、简介
        二、创办背景
        三、杂志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咬文嚼字》的传受分析
        一、传播者分析
        二、受众分析
    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咬文嚼字》
        一、网络语言兴起继续严格把关
        二、自媒体时代,观点的提出修正和交流更加便捷
        三、微博与杂志间进行议程活动,实现媒介融合
    第四节 编辑特色
        一、编校程序严格,重视杂志质量
        二、建立良好的编读关系
第二章 《咬文嚼字》分类研究
    第一节 封面:在变与不变中发展
        一、月刊封面设计及变化
        二、封面内页设计的创意
        三、合订本封底设计
    第二节 栏目:经典与创新并重
        一、栏目概述
        二、经典栏目分析《咬文嚼字》栏目变化的特点
        三、《咬文嚼字》栏目变化的特点
第三章 《咬文嚼字》的品牌化经营
    第一节 创刊及营销策划
    第二节 内容改进
        一、“咬嚼”春晚,扩大栏目影响力
        二、精心选题,做出高质量策划
        三、树立栏目品牌意识,打造精品
        四、借助外力,带动杂志成长
    第三节 杂志的衍生品
        一、百期策划
        二、组建俱乐部,推出讲习所
        三、举办以系列大型活动
        四、推出相关图书
    第四节 多途径宣传杂志
        一、发挥自身媒介属性吸引受众
        二、利用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
        三、新媒体时代《咬文嚼字》的宣传
第四章 《咬文嚼字》的整体评价及借鉴意义
    第一节 整体评价
        一、学术与趣味并存,且不乏批判思想
        二、挑战权威,掌握字词用法话语权
    第二节 借鉴意义
        一、注重编辑素养提升,保证杂志质量
        二、重视编读关系,尊重受众
        三、“讨好”受众的同时不忘“拉拢”专家
        四、内容与营销上坚持卖点优化原则
        五、注重新媒体时代的融合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走进教育的本质——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教育大写意(论文提纲范文)

在收获才学智慧的同时始终要保持心灵的纯洁
要赢得明天,赢得胜利,就要敢踏别人不敢涉足的雷区,干别人不敢为的事业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覆”“载”着什么
相关链接之一第二个沉寂的四年之后是“一场革命”
相关链接之二我的头没有垂下
相关链接之三潍坊市诸城一中《博士榜》前言
相关链接之四聆听小乐手的演奏
相关链接之五92分的遐想
相关链接之五潍坊市2003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题(节选)

(10)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调查研究 ——以清远市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语病的研究
        二、学生作文语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语病类型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客家方言区
        二、语病
    第二节 语病的类型
        一、传统语言学的划分
        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要求
        三、广东中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要求
    第三节 语病的判定
        一、判断语病的依据
        二、判断语病的方法
第二章 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样本的来源
        二、样本的基本内容说明
        三、样本的有效性
    第二节 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语病现状调查结果统计
        二、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中的语病例析
        一、带有客家方言词汇特征的表达
        二、带有客家方言句式的表述
第三章 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客家方言对初中生作文语言的影响
        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
        二、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
    第二节 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逻辑思维发展不成熟
        二、缺乏语言的感悟能力
    第三节 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语文教师有效指导与点拨不足
        二、语文教材缺乏作文修改的指导
    第四节 网络语言的影响
第四章 减少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的建议
    第一节 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重视影响学生作文语病的因素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感水平
        三、合理安排写作修改环节的指导
        四、开展灵活有效的语法教学
    第二节 教材编写方面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材中的语文知识
        二、增加作文修改指导的内容
    第三节 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建议
        一、加强积累,提高内部语言外化的效率
        二、通过实践提高汉语语法的认识能力
    第四节 创设语言环境的建议
        一、正确了解自身的方言特点
        二、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初中生作文语病情况统计样例
附录二:初中生作文语病相关统计图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本刊有奖阅读测试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D]. 刘邦国. 西南大学, 2020(01)
  • [2]“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3]泰国汉语教学杂志《汉泰》研究 ——以2015-2017年版为例[D]. 李莎(ALISA MEESMAT). 广西大学, 2018(12)
  • [4]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1915-1946)[D]. 丁伟. 浙江大学, 2015(07)
  • [5]《咬文嚼字》研究[D]. 黄馨茹. 南开大学, 2014(05)
  • [6]向读者汇报——《中国计量》的年终盘点[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计量, 2004(12)
  • [7]走进教育的本质——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教育大写意[J]. 毕唐书,赵徽. 基础教育, 2004(01)
  • [8]《中国计量》有奖阅读知识竞赛圆满落幕 本刊邀请北京市第二公证处进行抽奖公证[J]. 马靖. 中国计量, 2004(10)
  • [9]刊林之极品 巨匠之绝唱[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1(01)
  • [10]客家方言区初中生作文语病现象调查研究 ——以清远市三所中学为例[D]. 曾洁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这本杂志有阅读试题的奖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