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

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

一、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20)在《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运行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球运动一直以来被称为“贵族运动”,属于隔网小球类运动项目,具有安全系数高、普及范围广、运动寿命长的特点,能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发展智力、培养顽强意志品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网球运动逐渐在我国各地开展起来,兰州市紧跟步伐,各种业余网球俱乐部随之产生,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兰州市网球运动的发展水平。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基本情况及运行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了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影响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由此提出了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的发展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以中小型为主,主要分为三类:培训式网球俱乐部、爱好者自发团体俱乐部、单位组织型网球俱乐部,俱乐部的分布区域比较分散且场地数量较少,场地使用方式多以长期租赁为主。2.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规划,俱乐部运行管理人才欠缺,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人员基本都为男性,整体学历较高,但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管理能力有待提高。3.网球专职教练员较少,现有教练员普遍存在“年龄小、教龄短、经验不足”的问题,且教练员市场比较混乱,持证上岗的教练员较少。4.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女性参加人数偏少,会员参加网球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影响会员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因素有:工作忙、时间少、场地数量少、天气原因、交通不便、经济收入等。5.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对宣传认识不够,现有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依靠会员之间的相互介绍;俱乐部组织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6.兰州市业余网球比赛较少且水平较低,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对兰州市网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比赛项目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网球运动在兰州市乃至甘肃省的普及提高。7.目前兰州市缺乏以青少年为培训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组建的俱乐部类型,主要以自发组建、自筹经费、选择临时场地,自由组队参赛、以大众健身为目的的俱乐部运行模式存在;同时没有专业的引导,所以网球运动与其他省份在普及与提高上有较大的差距。8.影响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与支持力度、群众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环境气候条件、俱乐部教练员专业能力、俱乐部管理水平、网球场地设施的建设等。

丁云[2](2020)在《城市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研究 ——以K医院为例》文中提出失能老人是指因为年迈、疾病、突发事故致使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失能老人养老问题也逐渐凸显,据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超过4000万人。这部分老年群体不仅需要养老服务,也需要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结合医疗和养老的长期照护服务在这一背景下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重大举措。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方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探讨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包括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和医养结合等相关概念,耦合理论、福利多元、SWOT分析模型及长期照护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总结出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是一种以医为主,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公办性质的老年康复院。第三部分主要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威胁对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运营的现状和运营的效果进行深度分析,并通过SWOT模型对该模式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的升华,该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深度分析该模式运营的评价的基础上,对该模式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详细分析。第五部分是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运营的完善对策及推广,是对该模式发展运营的瞻望。研究表明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目前主要存在着政策法律欠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本文分别对每个问题细化并提出对应的措施。将“医”和“养”结合起来,需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多元主体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等举措。才能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失智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实现老年人健康、有尊严、舒适安逸安度晚年。

余敏[3](2019)在《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在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下,建立现代国防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改造衰弱的民族体质,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需要,把体育事业当做成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向社会生活各领域扩展,在广大职工、农村、机关中逐渐地开展起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了解湖南群众体育开展的情况,以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群众体育中职工体育、机关体育、农村体育的开展情况、群众体育的保障与推动、历史意义等问题。最后,结合当时群众体育存在的问题,为当今群众体育提供启示,为新时代群众体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本文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对有关建国初期群众体育研究的缘起、研究动机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主要是以整个国家的群众体育的工作形势、认知的变化、制度的确定与实施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初步起步来进行介绍,并仔细分析建国初期国家群众体育的当时情况。第三章对湖南省群众体育三个领域开展情况进行考察。通过收集和分析史料,客观介绍了湖南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主要是以职工体育、农村体育、机关体育来进一步了解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第四章是介绍湖南群众体育得到了快速开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经费的周转、宣传教育工作效应、场地器械的使用、体育干部与体育积极分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的历史意义,肯定了当时群众体育对于社会开展的进步。第六章是对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的问题与启示,指出了湖南群众体育运动的不足和对于新时代群众体育的启示。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对湖南群众体育做了客观整体评价,尽管其中群众体育依然存在若干缺陷和不足,但是还是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所做出的贡献和对新时代群众体育所提供的借鉴作用。总之,本文对建国初期群众体育研究采取客观的态度,既不拔高,亦不贬低,以群众体育运动是否对中国社会的开展产生推动作用作为衡量的标准,通过研究表明认为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对中国体育开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李乾坤[4](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邓霁月[5](2019)在《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探究》文中提出地名是区域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对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历史考证和地名文化探索,还能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以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为考察对象,是对地名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研究的一次尝试。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重庆地理、历史、地名、地名文化和已评选的地名文化遗产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其次,重庆市主城区街巷名和自然村落名、镇级和县级地名是此次的重点考察对象,在结合重庆历史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指标和体系对所有备选地名进行筛选评价并形成保护名录。再次,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地名文化遗产影响和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另外,基于地名标准化角度对重庆地名文化遗产一名多写、重名、更名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最后,本文搜集整理了重庆市主城区消失的老地名名录并分析其消亡的原因、提出保护建议。希望通过此次分析尝试挖掘重庆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和保护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拉萨市人民政府[6](2019)在《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政发[2019]2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有关企事业单位:《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19年2月21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6日在拉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拉萨市市长果果

胡万庆[7](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核心指导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新诞生的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同时,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理论铺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起点,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挖掘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批判和澄清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的概括,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产生的历史前提,总体上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对于这五种经济成分在性质和发展方式上的认识,进而系统地揭示了五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并根据这五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总体上评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本章主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首先,从实践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前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建构的过程,即其产生、发展及在全国确立的历史脉络。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国营经济的思想。本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建立、恢复、发展和巩固国营经济的思想。重点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指引下,国营经济如何掌握了大的企业,掌控了社会经济的命脉,进而在国民经济的五种主要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的指导思想。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思想。本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领导人通过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成为个体经济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如何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如何适当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各种形式的供销合作社进而通过合作社经济引领个体经济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本章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两面性的深刻认识。重点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最有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本章阐述了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领导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不同认识,指出中共领导人这些认识的分歧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属于合作过程中认识的差异,最终统一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本章重点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克服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的启示作用。

王梓潇[8](2018)在《兰州市城关区构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式,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低速增长,在更高的经济发展质量要求面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较低的问题,从根本上推进全面创新。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推动“双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新动力、通过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同时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建设为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给予开展各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进而积累经验为其他地方开展“双创”工作积累经验。城关区作为甘肃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区,具有科技资源丰富、双创载体集聚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推进相关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推进兰州城关区构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通过与第一批国家已认定的成都市郫县进行充分对比分析,结合推进双创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参考国内外地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指导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拉萨市人民政府[9](2018)在《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拉政发[2018]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有关企事业单位:《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1月18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11日在拉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李慧玲[10](2017)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兰州市城关区调研》文中提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还是总量,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公共服务对于城市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目标,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可,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则成为这一目标的工作重点。这一目标要求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面向的是全体社会公民,没有不同身份的差别。基本公共服务对于流动人口的生活,起到的是兜底保障的作用,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要求。为此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和内容、供给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转变和调整,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有效供给和针对性供给。本文围绕如何提升兰州市城关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首先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现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以明确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基于对城关区流动人口社会公平与维权、劳动权益与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和PDCA循环公共服务满意度等三个角度,重点分析城关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更新政府理念,完善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公共服务规划;搭建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桥梁;构建就业型流动人口技能培训模式。以期为兰州市其他区域提供经验借鉴,并不断完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实践。

二、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运行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专家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1.1 俱乐部类型
        4.1.2 俱乐部分布区域
        4.1.3 俱乐部管理人员
        4.1.4 俱乐部教练员
        4.1.5 俱乐部会员
    4.2 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运行模式分析
        4.2.1 俱乐部运营理念和宣传模式
        4.2.2 俱乐部场地使用模式
        4.2.3 俱乐部组织活动模式
        4.2.4 俱乐部参加比赛情况
        4.2.5 俱乐部经费来源
    4.3 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3.1 相关部门的政策与支持力度
        4.3.2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收入水平
        4.3.3 俱乐部教练员专业能力
        4.3.4 环境气候条件因素
        4.3.5 网球场地设施的建设
        4.3.6 俱乐部管理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大网球场地的建设力度
        5.2.2 提高俱乐部管理水平
        5.2.3 加快网球教练员队伍建设
        5.2.4 增加青少年网球人口、发展高校网球
        5.2.5 利用新媒体扩大俱乐部的宣传力度
        5.2.6 扩大业余网球比赛规模、引进高端赛事
        5.2.7 改进业余网球俱乐部竞赛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管理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会员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专家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2)城市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研究 ——以K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二)老年人失能趋势严重
        (三)家庭长期照护功能弱化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失能老人及其评估标准
        (二)长期照护
        (三)医养结合
    二、理论基础
        (一)耦合理论
        (二)福利多元理论
        (三)SWOT分析模型
        (四)长期照护模式
第二章 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现状分析
    一、“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现状
    二、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的内部优势(S)
        (二)“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的内部劣势(W)
        (三)“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的外部机遇(O)
        (四)“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的外部威胁(T)
    三、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运营的效果
        (一)托养老人方面
        (二)家庭方面
        (三)社会效应方面
    四、K医院“医养结合”SWOT战略分析
        (一)SO策略
        (二)ST策略
        (三)WO策略
        (四)WT策略
第三章 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运营分析
    一、模式运营的评价
        (一)“医”和“养”结合:耦合度高
        (二)工作领导小组模式:组织结构有效
        (三)三职联动:“医”和“养”转换便捷
        (四)医院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
    二、模式运营的困境及原因
        (一)政策法律困境及原因
        (二)资金困境及原因
        (三)人才困境及原因
第四章 K医院“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运营的完善对策及推广
    一、模式运营的完善对策
        (一)政策法律支持
        (二)资金支持
        (三)人才支持
    二、模式运营的前景及瞻望
        (一)模式运营的前景
        (二)模式运营的瞻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动机与意义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建国初期体育指导思想、方针与政策研究
        1.3.3 建国初期群众体育问题研究
        1.3.4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研究
        1.3.5 建国初期竞技体育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步骤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建国初期湖南体育事业概况
    2.1 建国初期国家体育工作形势
    2.2 群众体育认知的变化
    2.3 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4 群众体育的初步起步
第三章 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开展情况
    3.1 职工体育的初步开展
        3.1.1 职工体育的活动内容
        3.1.2 职工体育的锻炼效果
        3.1.3 株洲机车厂职工的广播操
        3.1.4 职工体育协会的建立
        3.1.5 职工体育大会
        3.1.6 职工体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措施
    3.2 农村体育的兴起
        3.2.1 农民对农村体育活动的态度
        3.2.2 农村体育活动的情况
        3.2.3 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措施
    3.3 稳步开展的机关体育
        3.3.1 机关体育开展的运动项目
        3.3.2 机关体育的锻炼情况
        3.3.3 湖南省人民法院劳卫制开展情况
        3.3.4 机关体育大会
        3.3.5 机关体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措施
第四章 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的保障与推动
    4.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4.1.1 政府大力推动群众体育开展
        4.1.2 政府多次举办群众体育赛事
    4.2 体育经费的保障
        4.2.1 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投入
        4.2.2 政府对湖南体育事业经费的支持
    4.3 宣传教育工作效应
        4.3.1 国家编印体育资料推动宣传
        4.3.2 湖南运用大众传媒媒介宣传教育
    4.4 场地器械的使用
        4.4.1 修建体育场所
        4.4.2 体育场地管理
    4.5 培养体育积极分子与体育干部
        4.5.1 大力培养体育积极分子
        4.5.2 训练体育干部
第五章 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的历史意义
    5.1 肩负维护国家尊严与重塑民族形象的历史重任
    5.2 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目标的实现
    5.3 促进新体育的开展和提升
第六章 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的问题与启示
    6.1 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的问题
        6.1.1 贯彻党的方针与政策不够的问题
        6.1.2 体委机构不健全的问题
        6.1.3 领导的问题
        6.1.4 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6.1.5 体育协会建立的问题
    6.2 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对当今群众体育运动的启示
        6.2.1 政策要适应实际情况
        6.2.2 建立健全体育保障机制
        6.2.3 形成精干的体育工作队伍
        6.2.4 学习先进的体育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名、地名文化及地名文化遗产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名学发展回顾
        1.3.2 地名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3.3 重庆地名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资料来源
2 重庆市地名、地名文化及已评选的地名文化遗产概述
    2.1 重庆市地理历史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历史沿革概况
    2.2 重庆市地名、地名文化概况
        2.2.1 地名发展史及阶段性特征
        2.2.2 地名文化特色
    2.3 重庆市已评选的地名文化遗产
        2.3.1 历史文化名城
        2.3.2 千年古县
        2.3.3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3.4 中国传统村落
        2.3.5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
        2.3.6 评定标准评述
3 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
    3.1 重庆市主城区地名文化遗产评价
        3.1.1 街巷地名文化遗产
        3.1.2 自然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3.2 重庆市镇级地名文化遗产评价
        3.2.1 地名价值分析
        3.2.2 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
    3.3 重庆市县级地名文化遗产评价
4 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4.1 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4.1.1 旧城改造
        4.1.2 新城建设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4.3 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5 地名标准化背景下的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5.1 一名多写现象
        5.1.1 四组一名多写的地名文化遗产
        5.1.2 方言的影响
    5.2 重名现象
        5.2.1 主城区自然村落地名文化遗产的重名现象
        5.2.2 镇级地名文化遗产的重名现象
    5.3 更名现象
        5.3.1 为发展旅游业而更名
        5.3.2 “复古”更名
6 重庆市消失的老地名
    6.1 重庆市主城区消失的老地名名录
    6.2 老地名消失的原因
    6.3 保护建议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庆市主城区街巷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附录2 重庆市主城区自然村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附录3 重庆市镇级地名文化遗产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
附录5
致谢

(6)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8年工作回顾
    二、2019年工作总体部署
    三、2019年工作重点任务
    名词解释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全国的确立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在全国的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认识前提
        (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初步探索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国营经济思想
    一、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思想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外国在华企业
        (二)对接管企业进行民主改革
        (三)对原根据地公营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二、巩固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思想
        (一)打击投机资本和稳定物价金融
        (二)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和物资调度
        (三)统一全国金融管理
    三、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的思想
        (一)恢复生产和厉行节约
        (二)加强国营企业管理
        (三)搞好基本建设工作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思想
    一、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为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
        (二)关于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思想
    二、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促进个体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个体手工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业生产互助
    三、适当发展合作社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
        (三)发展供销合作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一、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保护私人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
        (二)正确处理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
        (三)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三)打击私营工商业中的经济违法行为
    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二)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
        (三)适当发展公私合营工商业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思想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一)“三年准备,十年建设”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社会主义成分增长的估量
        (三)对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二、对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认识
        (一)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
        (三)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一、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二)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完善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
        (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为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展作了准备
    三、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二)澄清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的模糊认识
        (三)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兰州市城关区构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兰州市城关区双创建设问题诊断
    (一)兰州市城关区双创建设总体目标
    (二)兰州市城关区双创建设基本情况
    (三)兰州市城关区双创建设取得的成绩
    (四)兰州市城关区双创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内外推进创新创业经验对城关区的启示
    (一)与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对比分析
    (二)国内推进创新创业的先进经验
    (三)国外推进创新创业的先进经验
    (四)对兰州市城关区推进双创的启示
第五章 兰州市城关区构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对策建议
    (一)兰州市城关区构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主要路径
    (二)实施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关区推进创新创业问题征求谈话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10)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兰州市城关区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及其供给理论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流动人口概念
        2.1.2 基本公共服务概念
        2.1.3 公共服务供给概念
    2.2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概述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企业家政府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治理理论
第3章 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3.1 行政职能转变的理念要求
        3.1.1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
        3.1.2 公正平等理念要求
    3.2 城市良性发展的现实诉求
    3.3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
        3.3.1 普遍公平观的落实
        3.3.2 维护社会稳定的外在需求
第4章 兰州市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现状
    4.1 城关区流动人口概况
    4.2 以法律规范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工作
    4.3 多方面保障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4 维护流动人口合法劳动权益
    4.5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条件
第5章 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
    5.1 调查设计
        5.1.1 调查目的与调查方式
        5.1.2 调查内容设计
        5.1.3 数据录入与处理
    5.2 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分析
        5.2.1 自身条件及受教育程度
        5.2.2 在城市工作和居住状况
    5.3
        5.3.1 社会公平与维权
        5.3.2 劳动权益与职业培训
        5.3.4 子女教育
    5.4 流动人口马斯洛需求公共服务满意度分析
        5.4.1 生理需要
        5.4.2 安全需要
        5.4.3 归属与爱的需要
        5.4.4 尊重的需要
        5.4.5 自我实现的需要
    5.5 流动人口对城关区公共服务PDCA循环满意度分析
        5.5.1 PDCA循环简介
        5.5.2 PDCA循环满意度分析
    5.6 总体调查结论
        5.6.1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存在偏差
        5.6.2 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与水平不足
        5.6.3 就业服务及培训渠道不畅
        5.6.4 公共服务决策未吸纳流动人口
第6章 完善城关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对策
    6.1 更新政府理念,完善服务模式
        6.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6.1.2 提供针对性公共服务
    6.2 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6.2.1 住房方面
        6.2.2 医疗保障方面
        6.2.3 子女教育方面
    6.3 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服务规划
        6.3.1 以法规形式落实参与权利
        6.3.2 多种途径提高参与素质
    6.4 搭建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桥梁
        6.4.1 发挥政府主体作用
        6.4.2 培育社会流动人口服务机构
    6.5 构建就业型流动人口技能培训模式
        6.5.1 政府部门提供帮助
        6.5.2 培育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运行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城市失能老人“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研究 ——以K医院为例[D]. 丁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D]. 余敏. 湖南工业大学, 2019(12)
  • [4]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探究[D]. 邓霁月.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J]. 拉萨市人民政府. 拉萨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3)
  •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D]. 胡万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8]兰州市城关区构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对策研究[D]. 王梓潇. 兰州大学, 2018(02)
  • [9]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J]. 拉萨市人民政府. 拉萨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1)
  • [10]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兰州市城关区调研[D]. 李慧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城关区新建企业工会健康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