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一、基于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秀[1](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空间规划类型众多,体系复杂,不同规划间重叠冲突、相互掣肘的现象一直存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期间,各级政府也努力探索建立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的政策引导与地方的实践,为实现“多规合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是“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辅助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与完善,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临安区“多规合一”试点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本文探索了Web GIS技术与Mobile GIS技术在“多规合一”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综合考虑信息安全、易用性、性价比等因素,采用QGIS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Postgre SQL为数据库管理系统,Geo Server、Tomcat为服务器,Open Layers、UCMap分别作为PC浏览器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开发框架,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多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质量检验与规范化处理,将处理后数据通过Post GIS导入Postgre SQL,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实现数据集成;通过Geo Server将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中的数据发布为WMS(Web Map Service,网络地图服务)与WFS(Web Feature Service,网络要素服务),在客户端通过调用服务进行地理空间数据展示与分析,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2)椭球面积计算技术。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设计了图斑椭球面积计算模块,通过该模块可计算出图斑对应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椭球面积,通过比较1:2000、1:5000和1:10000三种比例尺下的标准分幅面积和理论面积,证明了其可行性。(3)查询、分析与统计技术。基于Geo Server发布的WMS与WFS服务,结合j Query库,实现属性识别、属性查询、位置查询、以及属性与位置的组合查询功能;通过JSTS、JTS空间分析库,实现了矢量数据Geometry类的叠加分析、合并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矢量数据间更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Echarts实现统计结果的多元可视化。(4)移动端关键技术。基于天地图API服务,实现了在线地图、路径分析、兴趣点查询、多媒体数据位置信息标注的功能;应用GDAL库(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地理空间数据抽象库)实现了矢量数据读取、创建、坐标系转换等功能。(5)系统集成与实现。按照功能模块设计,结合关键技术,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系统提供了包括浏览、查询、叠加、统计等基于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常用功能,以满足相关部门一般的应用需求;此外,在PC浏览器端还实现了“三线”冲突分析、“合规性”分析、项目选址分析的专门功能模块,可快速进行专项分析并便捷地得到分析结果;在移动端除常用的功能外,也包括了外业勘测、数据采集等发挥移动终端优势的专项功能,便于野外作业。

王思[2](2021)在《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频发,每年都会造成沿岸城市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风暴潮灾害,作为影响我国的主要海洋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十年,在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不断上升的情景下,台风风暴潮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呈现增大趋势,同时,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不断集聚,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等级也会进一步上升。因此,需对重点沿海城市开展精细化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提前确认风暴潮灾害可能会影响的区域和不同受灾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而制定不同的人口转移路线和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从而减小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基于国内外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综合考虑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研究区域的暴露性、承灾体的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精细化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多源数据分析等方法,在惠州大亚湾区开展实例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使用Jelesnianski台风模型来构造台风场,再通过ADCIRC模型和SWAN模型构建惠州市海域风暴潮模型,开展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计算台风风暴潮增水。采用对惠州市沿岸增水影响较大的9个台风风暴潮时期的最大增水值对风暴潮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惠州站的最大增水绝对误差在5-18 cm之间,相对误差在2%-30%之间,港口站最大增水的绝对误差在0-17cm之间,相对误差在1%-17%之间,说明基于ADCIRC+SWAN耦合的浪潮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惠州市沿海地区的风暴潮位及增水过程。(2)随后,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台风历史数据,获取了惠州市10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台风中心气压分别为880h Pa,910 h Pa,920 h Pa,930 h Pa,940 h Pa。同时,确定了台风中心气压与最大风速半径、最大风速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基于对惠州沿岸水位影响最大的台风“山竹”路径建造了最有利风暴增水的台风路径集合,进而构建了惠州市海域5种典型的台风情景:10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之后,利用耦合的ADCIRC及SWAN浪潮模型对5种典型台风情境下的风暴潮进行模拟,得到了5种台风情景下台风风暴潮的增水、漫堤和淹没结果。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台风情景下,惠州沿岸地区的风暴潮淹没深度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当台风的重现期为1000年一遇(中心气压为880 h Pa)时,风暴潮淹没水深平均值为5.78 m,显着高于其它重现期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淹没水深;而台风重现期为100年和50年一遇所引起的淹没水深平均值较为接近,分别为2.64 m和2.39 m;同样,台风重现期为20年和10年一遇时所引起的淹没水深平均值较为相似,分别为2.22 m和1.97 m。(3)然后,基于风暴潮淹没模拟结果,通过GIS插值技术得到惠州市沿岸地区最大可能淹没水深和淹没范围的面数据。同时,根据淹没水深范围将淹没区域划分为低、较低、较高、高危险性四个等级,完成危险性评估和等级划分。之后,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通过各个土地类型对应的脆弱值以及脆弱性等级,完成惠州市的脆弱性评估和等级划分。最后,基于风险定性评估理论(Risk=Hazard×Vulnerability)将危险性等级和脆弱性等级相结合,采用风险矩阵法(Risk Matrix)完成惠州市沿岸地区不同典型台风情景下的风险定性评估,并制作惠州市的风暴潮风险等级分布图。结果显示,当台风重现期为1000年一遇(中心气压为880 h Pa)时,惠州市沿岸有83.4%的风暴潮淹没面积(227 km2)的危险等级是高等级,但只有8%的风暴潮淹没面积(21.97 km2)是处于高风险等级。而在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台风情景下,多半淹没面积处于高危险等级中,分别为48.5%(76 km2),53.0%(77.23 km2),60.8%(77.36 km2),67.3%(75.8km2)。但是,风暴潮风险等级评估中,则是以较低等级的风险性最为常见,分别为64.9%(33.12 km2),64.8%(30.34 km2),68.4%(26.75 km2),68.3%(22.57km2),这表明因不同土地类型所对应的脆弱值不相同,处于高危险等级区域不等于该区域也处于高风险等级中。(4)最后,综合考虑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研究区域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的物理脆弱性、社会系统的社会脆弱性,将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和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相结合,构建了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精细化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基于惠州市沿岸风暴潮风险定性评估和区划的结果,选取惠州市沿岸受风暴潮灾害影响严重的大亚湾区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实例研究。首先,采用GIS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的深度神经网络U-Net++、承灾体的脆弱性曲线完成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然后,基于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抗灾能力这三个因素建立了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社会脆弱性评估,结合风暴潮危险性,完成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与区划。最后,将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区划结果和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区划结果按权相加,得到大亚湾区的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的综合风险随着台风等级的增强而升高,且综合风险等级在沿海地区是高于内陆地区的,西北地区高于西南沿海,其中大亚湾区的霞涌村和石油化工业区的综合风险性明显高于其它村庄。本文提出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风暴潮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研究区域的物理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并在大亚湾区开展了精细化的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这不仅弥补国内风暴潮风险定量评估研究的不足,还发展了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理论基础。在实例研究中,通过GIS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解决了国内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开展定量评估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对于大亚湾区防灾减灾部门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同时,建立了集基于概率统计方法构建台风情景、基于浪潮耦合模型模拟风暴潮增水、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于一体的方法程序和流程框架,以为国内其它沿海地区开展精细化的风险综合评估提供了示范。

朱昕羽[3](2020)在《基于GIS的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研究 ——以麻阳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在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对环境保护及旅游需求之间的平衡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成为规划研究的目标。随着这一领域发展,GIS在方方面面都提供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公园内的游览线路规划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湖南省麻阳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通过GIS软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实证分析,获得麻阳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游览线路的成本路径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公园游览线路选线的科学性选择。根据游客调研结果选取旅游点,将旅游资源数据化,结合景区特征和文化风貌,规划不同主题的游览线路,探讨GIS技术在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中的应用方法。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研究区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以下四种游览线路现存问题:(1)现状道路系统存在断路需要完善;(2)线路与景点资源联系紧密度较低;(3)后续规划需考虑功能分区问题;(4)游步道须重新排布规划。由游客问卷结果分析可知,西晃山森林公园游客集中在25~44岁和24岁以下(学生为主),多数以一日游到两日游为主,较受欢迎的旅游目的是休闲观光和锻炼身体,最感兴趣的景区依次是樱花谷景区、红岩洞景区、杨柳坡景区,这些结论都将作为后续游览线路规划的思路来源。(2)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类4个影响因子构成游览线路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用等级赋值法赋予因子得分,通过叠加栅格运算得到游览线路选线成本得分图,实现选线适宜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游览项目,采用成本路径分析技术得到景点间成本较低的路径,作为游览线路规划的依据。(3)根据GIS路径分析方法完善道路交通,增加红岩洞、杨柳坡及牛家界三处景区的内部游步道,及昌家岭至梯田景观对外道路的主要道路。根据游客调研结论和景点特色,从游览主题出发规划四条线路:(1)以长寿养生为主题的健康体验线路;(2)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户外团建线路;(3)以人文生态为主题的观光体验线路;(4)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包含康健、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验线路。

魏艺璇[4](2020)在《基于GIS的晋州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及管控策略研究 ——以晋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侵蚀,城市粗犷式发展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导致诸如城市生态斑块破碎、生态用地范围减少、自然资源受损等问题。随着我国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态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并谋求两者间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也逐步成为热点问题。相关生态理论和GIS软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也为生态控制线的划定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针对晋州市目前生态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生态规划的视角切入,综合“反规划”理论、用地“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晋州市生态控制线的划定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首先,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晋州市生态空间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生态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格局两种构建方法划定生态控制线范围。一方面通过构建生态适宜性的方法,选取生态评估因子,利用GIS技术的加权叠加法进行生态适宜评价,并针对不同粒度的生态斑块,辅以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量化分析,得到经过整理后“较高、高”评级的生态适宜区;另一方面按照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方法,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构建“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安全格局。然后,考虑到远期城市建设扩张的情况,将两种方法划定的范围叠加后,与城镇开发边界“博弈”。经校核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边界和用地规模后,优化得到最终生态控制线范围,并按“分级—分类”的方式划定区域和用地类型。最后,对线内两级管控区和用地分类进行管控,并从线内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线内已建用地指引和线内外产业联动三方面着手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同时对管控机制提出相关管理策略。本文探讨出一套基于GIS的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一定程度上对生态控制线理论进行了补充。同时以晋州市为例,确定其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范围及管控策略,为其他城市的划定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角度。

刘诗雅[5](2020)在《基于GIS的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线路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生活的向往,对游览自然风光、登高揽胜的旅游活动的喜爱也随之增加,山岳型风景区逐渐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热爱的旅游圣地。游览线路选线设计在景区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有效的针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复杂性、特殊性,现已被广泛使用到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本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山岳型景区游步道选线影响因素,以及GIS技术在游步道选线中的应用,将此结合后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步道系统优化研究。从在理论角度对现阶段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系统普遍存在的规划设计问题总结归纳,继而对GIS技术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与可能性进行解释;在实证角度上,以千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从前期调査研究、游步道系统架构研究以及游步道系统架构优化三个方面探讨,以此基础上对游步道游览路线优化,从而提出参考游览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总结专家学者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研究,本文将影响游步道选线的主要因子确定为高程、坡度、地质地类及视觉敏感度四个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权重分析,分值分别为0.40、0.34、0.10、0.16;继而对其等级赋值,叠加得到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选线得分累计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成本连通性工具结合理论实践建立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系统架构。(2)游步道系统架构优化内容包括游步道架构整体调整、新增景点与路线和局部完善路线三个方面。1)游步道架构整体调整方面,基于GIS技术选出的调整后的线路架构比现有游步道的综合指标更优越,用游步道选线结果与新旧路线分析证明新设计的游步道更适宜作为选线;2)根据栅格得分图结合景点现状以及游客需求综合确定新的景位置,丰富完整游步道线路架构;3)在从宏观角度调整线路架构后,局部的线路调整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路线。在优化设计中可以保留原路线,设计路线可以作为石阶小路增线,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较为容易的爬山路线选择;(3)在游步道游览路线优化方面,本文在GIS技术计算出的游步道系统架构上组织景区游览线路。将景点间距离转化为时间,通过统计景点停留时间和交通时间,量化游览时间与景点停留时间,实现对千山风景名胜区游览线路组织的定量分析,其优势在于避开人为主观因素,实现景区游览线路的定量组织。最终从游客游览活动内容上最终确定四种功能的七条参考游览线路。

纪园园[6](2020)在《基于GIS技术的湿地公园适宜性评价与规划研究 ——以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提出湿地作为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何对湿地进行科学的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湿地公园是以湿地作为载体,进一步将生态、景观和艺术进行交融的一种公园形式,能更好地发挥湿地的功能、完善湿地生态体系结构,对湿地在利用的同时起到保护作用。当前盲目开发利用打破了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不系统的规划方法以及开发后的检测手段和管理手段不完善等,导致湿地公园规划后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达到湿地公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的,是非常现实且含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后并结合GIS技术的特点,构建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其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以此作为湿地公园规划的基础,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周营沙河湿地公园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利用GIS技术,对湿地公园要素进行分类,分为道路、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村庄、耕地、水域7类,通过提取研究区域内各个要素并进行分类处理、数据统计,建立周营沙河湿地公园绿地信息数据库。2.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适宜性评价(1)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适宜性评价因子选取原则与方法确定坡向、坡度、高程、植被覆盖度、水域缓冲距离、土地利用现状、距离道路或游线的距离、距离附近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指标因子,构建了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体系。根据适宜性分级标准利用GIS技术对单因子指标进行重分类,得到单因子适宜性分级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后进行叠加,得到周营沙河湿地公园适宜性综合分析图,将周营沙河湿地公园分为不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3个级别,分别占总面积的15.22%、51.67%和33.11%,为下一步对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3.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规划研究以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根据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的规划指导思想、定位及湿地公园规划原则,结合湿地公园保护开发的要求,将湿地公园规划为一带、一环、五区,“一带”为沿河岸景观带,“一环”为主要一条交通环路,“五区”即五个功能分区,分别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展示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在此基础上从湿地公园道路交通、水体水系、驳岸生态及植被进行了生态规划。

翁思惠[7](2020)在《基于GIS技术的古雷开发区征地区片划分和综合地价测算》文中指出区片综合地价的确定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确定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办法,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重大。本文借助Arc GIS地理信息技术和CGCS2000坐标转换技术对古雷开发区征地范围进行级别划分并对其地价进行测算。建立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因素因子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总分频率突变划分法确定各级别征地区片,并通过农用地价格修正法和年产值倍数法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古雷开发区10年的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成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古雷开发区全域耕地面积10年内减少了9316亩,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占比由2009年的60.82%调整为2018年的58.01%,全域耕地以平均每年0.77%的减少率被侵占消逝。(2)结合现行政策及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对农用地价值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距中心城区距离、距主要交通线距离、人均耕地情况、土地供求关系、地价水平、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水平及主要农业生产产值七个要素构成影响研究区域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因子体系。(3)运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对七个因素因子分别分析,采用空间叠加技术得出研究区域内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并以分值突变点划分评价区域,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片区,并绘制1:50000的《古雷开发区征地区片图》,显化征收区片的空间分布及其差异。(4)古雷开发区Ⅰ级区片主要受区位因素影响,集中分布在城镇中心周围地势比较平坦,多耕地地类,受不能突破行政界线原则要求,存在区片突异区域需按行政村进行修正,本级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44800元/亩;Ⅱ级区片分布最为广泛,71个参评行政村中占有40个,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43150元/亩;Ⅲ级区片零散分布于研究区域边缘,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41800元/亩。

张玉[8](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住宅基准地价批量评估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土地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城镇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关键在于准确监测土地市场上基准地价的波动,可以有效防止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对于完善城镇土地管理政策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交易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土地的交易价格大体呈上升趋势,要保证某一区域基准地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需要对基准地价进行不断更新评估。目前常用的基准地价评估方法在修正地价影响因子上存在很大主观性;另外,传统的基准地价修正方法(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等)在实践应用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数据搜集过程中也会遭遇瓶颈,无形中加大了劳动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与人工神经网络集成的基准地价批量评估方法。通过利用GIS技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所建数据集自动识别模拟,这一过程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干预、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准度。该方法的出现不仅可以为实现城市合理规划提供相关理论依据,还可以丰富评估实证层面的方法体系。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武汉市2018年政府公告上发布的基准地价作为案例解析,通过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探索出更为准确预测地价的方法。在对武汉市基准地价处理时,我们会发现在实际测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有关地价价值的因素,在处理时我们可以通过将多种因素分类处理,筛选出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因素。该过程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神经网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所导致的信息重叠现象的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涉及多重因素影响基准地价进行评估时,传统方法无法准确映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本身具有的强大修正能力,弥补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通过建立批量评估模型科学、准确的监测城镇住宅基准地价的变动趋势,实现低成本及时预测住宅基准地价的目的。因此,通过将影响地价的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来实现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这样就可以对该地区的住宅地价进行实时更新,对政府和大众在土地市场交易中做出正确预判提供了重要意义。

刘海宇[9](2020)在《住宅类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研究 ——基于特征价格法和GIS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经济平稳运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先后推行了许多相关政策。即便沪渝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效果不好,相关扩展试点工作也已被暂停,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已是全国人大第三次提到房地产税,由此可见,从房产税改革上升到房地产税的改革,是未来的趋势所在。未来,房地产税将以房地产的评估值作为计税基础,因此,如何合理评估大量应税住宅类房地产的价值将会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税改革一直处于酝酿之中,税基批量评估模型也未应用于现实生活,大部分学者对房地产税的研究也仅处于理论层面。房地产税是以评估值为基础征税,传统房地产评估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为了更好地进行税基评估,本文将特征价格法、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税基批量评估模型。首先,本文阐述了房地产税与房产税的区别,明确了住宅类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概念。房地产税是依据税基的评估值进行征税,需对税基评估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其次,文中为了降低评估工作中的人为因素影响,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引入特征价格法。文中围绕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房天下网站上收集300个住宅类房地产的挂牌信息。线上获取数据,线下考察修正,合理量化税基价格的影响因素,建立线性、半对数、对数模型。综合比较之后,对数模型为最优评估模型。第三,结合GIS技术,展示税基批量评估过程。随机从18个小区选取18个测试样本,运用GIS的空间数据库进行缓冲分析,对税基影响因素进行估值,并依此建立属性数据库。最后通过Python输入特征价格法的对数模型,得出税基批量评估结果。最后,将税基批量评估结果与市场比较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特征价格法和GIS搭建的批量评估模型效果更精确。特征价格法加大了可比案例的数量,一方面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评估效率。基于GIS技术搭建的税基批量评估模型,既可使得评估过程可视化,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又可增加纳税人对评估结果的信服度,有利于未来住宅类房地产税的顺利征收。

孙婷婷[10](2019)在《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下的赤溪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一个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窗口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城镇绿地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其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布局不均衡、可达性不够、缺乏公共性和互动性。城镇的绿地职能的发挥受到空间布局结构的直接影响。针对目前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主要依靠感性的、经验型的方法等问题,本文希望借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构建综合的城镇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体系,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针对性的建议,不断完善绿地的空间布局。对城镇绿地进行适宜性分析是规划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本文以Fragstats和GIS为主要技术支撑,以苍南县赤溪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从遥感影像上获得研究区绿地信息。首先对赤溪镇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采用多因素评价的方法,选取6类最具代表性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评价因子,构建AHP(层次分析法)和FR(频率比)模型,分析了赤溪镇的生态适宜性,并结合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和优选,系统深入研究了赤溪镇内的现状绿地斑块的空间实际分布情况。结合相关理论,得出城镇绿地最适宜建设的区域和绿地布局最优方案。结果表明:(1)本次研究选用的因子有:高程、水体分布、道路分布、土地利用、古树名木和植被指数。在AHP模型和FR模型计算下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和0.823,FR模型敏感度比AHP模型的敏感度偏高;据FR模型分析得到: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赤溪镇的西部以及北部,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滨海地区;根据面积统计,高适宜区占总面积的21.12%,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4.9%。通过对两种生态适宜性模型的对比验证,可有效分析模型的优劣,为模型的优化提供参考。(2)根据FR模型后得到的高适宜度与低适宜度的绿地斑块,再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高适宜区域绿地斑块呈现出低异质性、人为干扰少、大型斑块较多、斑块聚集度高和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低适宜区域绿地斑块则呈现出人为干扰严重、缺乏大型斑块、斑块聚集度低和破碎化程度高的特点;进一步验证了赤溪镇绿地现状分析结果。(3)至此,本研究根据上面通过对不同生态适宜度的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结合区域内交通廊道和河流水系,在镇域范围内确定结构为“一心三溪五路五片多点”的绿地布局,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为赤溪镇的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规划建议。

二、基于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组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2.3 基于GIS技术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3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2 基础数据
4 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4.1 GIS技术
        4.1.1 WebGIS技术
        4.1.2 MobileGIS技术
        4.1.3 WebGIS与 MobileGIS协同
    4.2 系统组成关键技术
        4.2.1 服务器端
        4.2.2 数据库
        4.2.3 客户端
        4.2.4 工具集
5 系统需求与设计
    5.1 需求分析
        5.1.1 业务需求
        5.1.2 功能需求
        5.1.3 性能需求
    5.2 系统框架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3.1 PC浏览器端
        5.3.2 移动客户端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库组成
        5.4.2 数据标准
6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6.1 基于OGC标准的数据服务
        6.1.1 OGC服务发布
        6.1.2 OGC服务操作与调用
    6.2 椭球面积计算
        6.2.1 椭球面积计算原理及方法
        6.2.2 椭球面积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6.3 组合查询
        6.3.1 属性识别
        6.3.2 组合查询
    6.4 空间分析
    6.5 数据动态图表统计
    6.6 基于天地图的服务
        6.6.1 天地图API服务
        6.6.2 兴趣点查询
7 系统实现与应用
    7.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7.1.1 系统开发环境
        7.1.2 系统运行环境
    7.2 PC浏览器端功能实现
        7.2.1 基础功能
        7.2.2 “三线”冲突分析
        7.2.3 “合规性”分析
        7.2.4 项目选址分析
    7.3 移动客户端功能实现
        7.3.1 基础功能
        7.3.2 基于位置服务功能
        7.3.3 基于天地图API功能
        7.3.4 空间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研究
        1.2.2 风暴潮灾害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研究
        1.2.3 风暴潮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
    2.1 研究数据来源
    2.2 研究区域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文气象
        2.2.4 社会经济状况
        2.2.5 海堤工程
    2.3 研究区域的历史风暴潮灾害分析
        2.3.1 灾害概况
        2.3.2 热带气旋分析
        2.3.3 路径统计
        2.3.4 风暴潮统计分析
第三章 ADCIRC和 SWAN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模型简介
        3.1.1 Jelesnianski模型
        3.1.2 ADCIRC模型
        3.1.3 SWAN模型
    3.2 模型设置
        3.2.1 计算范围与网格
        3.2.2 地形水深
        3.2.3 开边界设置
        3.2.4 底摩擦设置
    3.3 模型率定与校验
        3.3.1 天文潮验证
        3.3.2 风暴潮验证
第四章 惠州市台风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4.1 台风参数设置和典型台风情景构建
        4.1.1 台风中心气压
        4.1.2 台风最大风速半径
        4.1.3 台风最大风速
        4.1.4 台风路径
        4.1.5 天文高潮位的叠加
        4.1.6 外围海平面气压
        4.1.7 台风情景的参数确定
    4.2 惠州市典型台风情景下的风暴潮增水模拟
第五章 惠州市沿岸地区台风风暴潮风险评估
    5.1 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5.2 台风风暴潮脆弱性评估
    5.3 台风风暴潮风险定性评估
第六章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6.1 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1.1 基于GIS技术的大亚湾区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6.1.2 基于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U-Net++的暴露性评估
        6.1.3 大亚湾区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
        6.1.4 大亚湾区基于物理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2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2.1 大亚湾区社会脆弱性评估
        6.2.2 大亚湾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风暴潮风险评估与区划
    6.3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6.4 大亚湾区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GIS的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研究 ——以麻阳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基础理论研究
        1.3.2 现状问题研究
        1.3.3 方法实证研究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现场踏勘
        1.5.2 资料收集
        1.5.3 问卷调查
        1.5.4 数据分析
        1.5.5 层次分析法及等级赋值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景观生态学
        2.1.2 森林美学论
        2.1.3 地理信息系统
        2.1.4 环境心理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GIS技术在道路选线中的研究
        2.2.2 GIS技术在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中的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现状调研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2 所在地社会经济条件
        3.1.3 自然条件
        3.1.4 森林风景资源
        3.1.5 交通现状
    3.2 游客问卷调查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整理
        3.2.2 游客基本特征分析
        3.2.3 游览目的及景点偏好分析
        3.2.4 游览线路满意度分析
        3.2.5 重游及推荐意愿分析
    3.3 现状问题及方法选择
        3.3.1 现状问题提取
        3.3.2 规划方法选择
        3.3.3 与以往规划方法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公园游览线路选线适宜性分析
    4.1 评价指标层选取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体系的建立
        4.1.3 影响因子选取
    4.2 各影响因子提取
        4.2.1 高程因子
        4.2.2 坡度因子
        4.2.3 坡向因子
        4.2.4 地类因子
    4.3 综合因子分析
        4.3.1 等级重赋值
        4.3.2 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4.3.3 因子权重的确定
        4.3.4 因子叠加分析
    4.4 两点间成本路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览线路规划实证研究
    5.1 规划目标及原则
        5.1.1 规划设计目标
        5.1.2 规划设计原则
    5.2 西晃山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
        5.2.1 道路交通规划
        5.2.2 景点选定及数据化
        5.2.3 游览线路组织分析
        5.2.4 确定游览线路规划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麻阳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客源市场调查问卷
附录 2 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统计表
附录 3 西晃山森林公园内部步行道现状信息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GIS的晋州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及管控策略研究 ——以晋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用地面临压力
        1.1.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
        1.1.3 生态规划理论与GIS技术成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生态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2.1.2 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
        2.1.3 GIS技术的生态规划应用进展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生态控制线研究进展
        2.2.2 GIS技术的生态规划应用进展
    2.3 相关实践案例
        2.3.1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
        2.3.2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
        2.3.3 沈阳市生态控制线
    2.4 研究评述
第3章 生态控制线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生态控制线概念界定
        3.1.2 相关概念辨析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反规划”理论
        3.2.2 用地“博弈论”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3 生态控制线划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生态控制线划定的影响因素
        3.3.2 生态控制线划定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IS的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方法
    4.1 生态控制线划定原则及方法选择
        4.1.1 生态控制线划定原则
        4.1.2 生态控制线划定常用方法
    4.2 GIS生态空间数据库构建方法
    4.3 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构建方法
        4.3.1 基于生态适宜性构建方法
        4.3.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4.3.3 生态控制线范围的校核方法
        4.3.4 “分级分类”划定方法
    4.4 生态控制线管控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IS的晋州市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研究
    5.1 晋州市概况及现状分析
        5.1.1 城市概况
        5.1.2 现状生态空间分析
    5.2 GIS生态空间数据库建立
        5.2.1 基础数据来源
        5.2.2 建立生态空间数据库
    5.3 晋州市生态控制线划定研究
        5.3.1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
        5.3.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控制线划定
        5.3.3 生态控制线范围校核及结果
    5.4 晋州市生态控制线管控策略
        5.4.1 分区管控与分类保护
        5.4.2 线内生态建设与发展
        5.4.3 管控机制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图表目录

(5)基于GIS的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线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综述总结与启示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理论
        1.5.1 系统学理论
        1.5.2 区位理论
        1.5.3 园林美学理论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综合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层次分析法
        1.6.4 专家打分法
        1.6.5 数据分析法
    1.7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山岳型景区问题总结及GIS技术应用
    2.1 概念阐释
        2.1.1 风景名胜区
        2.1.2 地理信息系统
        2.1.3 游步道
    2.2 山岳型风景区线路架构问题总结
        2.2.1 前期调研普遍问题
        2.2.2 线路架构研究现状问题
    2.3 GIS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3.1 GIS技术本身优越性
        2.3.2 解决山岳型风景区规划问题的针对性
        2.3.3 科学的数据搜集处理
    2.4 小结
3 游步道系统影响因子选择及线路架构研究
    3.1 选线原则
    3.2 影响因子选择
        3.2.1 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3.2.2 影响因子选取
    3.3 线路架构步骤
        3.3.1 确定权重
        3.3.2 因子赋分
        3.3.3 各因子叠加分析
        3.3.4 确定线路
    3.4 小结
4 游步道系统架构优化研究
    4.1 风景区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概况
        4.1.3 风景资源概况
        4.1.4 交通概况
        4.1.5 游客构成及参观特征
        4.1.6 线路架构存在问题总结
    4.2 GIS基础模型建立
        4.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4.2.2 高程模型的建立
        4.2.3 景点定位信息输入
    4.3 影响因子系统得分
        4.3.1 影响因子的权重
        4.3.2 各影响因子得分
        4.3.3 影响因子成本得分图
    4.4 新游步道系统建立
        4.4.1 选取线路控制点
        4.4.2 游步道系统生成
    4.5 游步道系统优化
        4.5.1 游步道整体架构调整
        4.5.2 新增景点与线路
        4.5.3 局部完善线路
        4.5.4 游步道宽度、材质完善
    4.6 小结
5 游步道游览线路优化设计
    5.1 游览线路设计原则
    5.2 游览线路数据整理
        5.2.1 停留景点与停留时间
        5.2.2 游览交通方式
        5.2.3 景点距离
    5.3 建议游览线路
        5.3.1 登山游览线路
        5.3.2 健行游览线路
        5.3.3 朝拜游览线路
        5.3.4 家庭野餐游憩游览线路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千山风景名胜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GIS技术的湿地公园适宜性评价与规划研究 ——以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GIS技术概述
    1.3 湿地公园相关概述
        1.3.1 湿地公园概念
        1.3.2 湿地公园类型
        1.3.3 湿地公园规划理论
    1.4 生态适宜性评价概述
        1.4.1 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
        1.4.2 生态适宜性评价步骤
    1.5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进展
        1.5.1 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研究进展
        1.5.2 国内湿地公园规划研究进展
    1.6 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6.1 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象研究进展
        1.6.2 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枣庄市区域概况
    2.2 周营沙河湿地公园区域概况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周营沙河湿地公园适宜性评价研究
    3.1 建立周营沙河湿地公园信息数据库
        3.1.1 数据来源
        3.1.2 湿地公园绿地信息数据库建立
    3.2 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3.2.2 相关评价因子分析
        3.2.3 评价因子的确定
    3.3 评价因子的分级与量化分析
        3.3.1 评价因子适宜性分级
        3.3.2 评价因子量化分析
    3.4 权重的确定
        3.4.1 权重确定方法
        3.4.2 各级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5 周营沙河湿地公园生态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的周营沙河湿地公园规划研究
    4.1 规划指导思想及定位
        4.1.1 规划依据
        4.1.2 指导思想
        4.1.4 规划定位
    4.2 规划原则
    4.3 周营沙河湿地公园方案构思
        4.3.1 总体布局
        4.3.2 功能分区及主要景点规划
        4.3.3 湿地公园道路交通规划
        4.3.4 水体水系保护与修复规划
        4.3.5 驳岸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4.3.6 湿地公园植被生态规划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基于GIS技术的古雷开发区征地区片划分和综合地价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土地评估概述
        1.2.2 国外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概述
        1.2.3 国内土地评估概述
        1.2.4 国内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1.3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依据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 CGCS2000坐标转换技术
    2.1 我国坐标技术的发展概况
    2.2 1954年北京坐标系
    2.3 1980西安坐标系
    2.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5 ARCGIS矢量坐标系转换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
    3.2 自然资源概况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质地貌
        3.2.3 土壤条件
        3.2.4 矿产资源
        3.2.5 水文条件
        3.2.6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人口概况
        3.3.2 经济发展概况
    3.4 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3.4.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3.4.2 耕地利用情况分析
4 基于ARCGIS的征地区片划分
    4.1 征地区片划分方法
    4.2 征地区片划分原则
    4.3 影响因子的确定
    4.4 影响因子权重确定
        4.4.1 权重确定原理
        4.4.2 权重确定
    4.5 因素因子分值量化
        4.5.1 距中心城区距离
        4.5.2 距主要交通线距离
        4.5.3 人均耕地
        4.5.4 土地供求关系
        4.5.5 地价水平
        4.5.6 社会保障
        4.5.7 主要农作物产值
    4.6 征地区片的划分
    4.7 征地区片划分成果分析
5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
    5.1 农用地价格修正测算法
        5.1.1 测算原理
        5.1.2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
        5.1.3 修正因素和系数的确定
        5.1.4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5.2 年产值倍数测算法
        5.2.1 土地年产值确定
        5.2.2 补偿倍数确定
        5.2.3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
    5.3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确定
        5.3.1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
        5.3.2 土地类别修正体系
    5.4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分析
    5.5 数据库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住宅基准地价批量评估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批量评估研究现状
    第二节 土地估价实践经验
    第三节 GIS技术在土地估价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人工神经网络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批量评估程序设计及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第一节 批量评估程序设计
        一、确定土地用途
        二、基准地价影响因素的选取
        三、地价样本基础数据的获取渠道
    第二节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算法建模
        一、样本的加工处理
        二、BP神经网络训练步骤
        三、BP神经网络在住宅基准地价批量评估过程中的具体实现
第三章 BP神经网络估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武汉市所处地理位置的描述
    第二节 运用Arc GIS绘制武汉市地图
    第三节 城镇基准地价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一、基准地价样本数据的采集
        二、地价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第四节 BP神经网络批量评估地价样本修正基准地价的具体实现
        一、BP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
        二、BP神经网络的模型训练
        三、BP神经网络的模型测试
    第五节 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结束语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武汉市110 个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初始数据信息
附录 B 武汉市110 个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归一化数据信息
附录 C 因子打分表
附录 D 十组训练、测试结果图
附录 E 运行代码
致谢

(9)住宅类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研究 ——基于特征价格法和GIS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住宅类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概述
        2.1.2 特征价格法相关理论
        2.1.3 GIS技术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住宅类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模型的建立
    3.1 住宅类房地产评估方法与问题分析
    3.2 税基批量评估模型
        3.2.1 模型思路
        3.2.2 特征价格法
        3.2.3 GIS技术
4 住宅类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对象概况
    4.2 样本的采集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样本的采集
        4.2.2 选取、量化特征变量
    4.3 选择最优的函数形式
        4.3.1 模型估计和检验
        4.3.2 最优模型分析
    4.4 建立GIS数据库
        4.4.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4.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5 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模型的应用分析
    5.1 估价对象
    5.2 税基批量评估模型估价
        5.2.1 空间数据分析
        5.2.2 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模型的应用
        5.2.3 评估结果
    5.3 市场比较法估价
    5.4 对比评价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下的赤溪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1.3.1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1.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3 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城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2.1 城镇绿地和城镇绿地空间布局概念
    2.2 国内外城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动态
        2.2.1 国外城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
        2.2.2 国内城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
        2.2.3 城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3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相关概念
    3.1 适宜性分析概念及其发展
    3.2 适宜性分析的一般程序
    3.3 适宜性分析在绿地空间布局中的作用
    3.4 运用适宜性分析方法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研究
        3.4.1 基础资料的收集及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
        3.4.1.1 基础资料的收集
        3.4.1.2 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
        3.4.2 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
        3.4.2.1 层次分析法
        3.4.2.2 FR模型法
        3.4.2.3 经验指数法
        3.4.3 确定权重
        3.4.4 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
    3.5 GIS等技术在城市绿地空间布局评价中的应用
        3.5.1 GIS技术在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的研究现状
        3.5.2 国内外GIS技术在绿地空间布局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4 实证研究—以苍南县赤溪镇为例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土壤条件
        4.1.4 气候水文
        4.1.5 森林植被
        4.1.6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景观分类信息提取
        4.2.1 数据来源
        4.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2.3 景观分类信息
    4.3 构建研究区GIS数据库
    4.4 建立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
    4.5 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4.5.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4.5.2 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4.5.2.1 景观斑块面积特征
        4.5.2.2 景观斑块个数特征
        4.5.2.3 景观类型斑块
        4.5.2.4 景观斑块周长特征
        4.5.3 景观分离度分析
5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赤溪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
    5.1 生态适宜性影响因子选取
    5.2 各因子等级划分标准
    5.3 各因子图层的建立
    5.4 生态因子的建立与评价
        5.4.1 高程因子
        5.4.2 道路交通因子
        5.4.3 古树名木因子
        5.4.4 水域分布因子
        5.4.5 土地利用因子
        5.4.6 植被覆盖因子
6 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优选
    6.1 基于AHP模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6.1.1 AHP模型简介
        6.1.2 一致性指标的统计检验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2 基于FR模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6.3 ROC曲线检验
        6.3.1 ROC曲线简介
        6.3.2 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FR模型的城镇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6.4.1 高适宜区域绿地斑块景观格局分析
        6.4.2 低适宜区域绿地斑块景观格局分析
7 绿地空间布局研究
    7.1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赤溪镇的绿地空间布局探讨
    7.2 宏观层面——绿地空间布局总体结构
    7.3 中观层面——城镇重要生态廊道及节点规划
        7.3.1 生态廊道建设
        7.3.1.1 道路廊道
        7.3.1.2 河流廊道
        7.3.2 重要的节点绿地规划布局
    7.4 微观层面——城镇树种规划与配置
        7.4.1 树种选择的原则
        7.4.2 城镇树种现状
        7.4.3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树种选择分析
        7.4.3.1 高适宜区域树种选择分析
        7.4.3.2 较高适宜区域树种选择分析
        7.4.3.3 中适宜区域树种选择分析
        7.4.3.4 低适宜区域树种选择分析
        7.4.3.5 不适宜区域树种选择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2.1 主要创新
        8.2.2 主要不足
        8.2.3 主要建议
        8.2.4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基于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朱金秀. 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GIS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D]. 王思.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3]基于GIS的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研究 ——以麻阳西晃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D]. 朱昕羽.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GIS的晋州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及管控策略研究 ——以晋州市为例[D]. 魏艺璇.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5]基于GIS的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线路优化研究[D]. 刘诗雅.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GIS技术的湿地公园适宜性评价与规划研究 ——以枣庄市周营沙河湿地公园为例[D]. 纪园园.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7]基于GIS技术的古雷开发区征地区片划分和综合地价测算[D]. 翁思惠.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住宅基准地价批量评估 ——以武汉市为例[D]. 张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住宅类房地产税基批量评估研究 ——基于特征价格法和GIS技术[D]. 刘海宇.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10]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下的赤溪镇绿地空间布局研究[D]. 孙婷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