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健康和肉卫生品质的影响

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健康和肉卫生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的健康及其肉品卫生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侯艳茹[1](2021)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放牧和圈养两种饲养方式下的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屠宰性能、肉品质指标和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性,并利用ATPase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和TMT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肌纤维特性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乳酸菌或增加运动量三种方式对圈养苏尼特羊的肌纤维特性进行调控,结果如下:对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放牧组的胴体深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胴体重、胴体长、屠宰率、净肉率、胴体肉骨比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p H24和剪切力值、背最长肌的L*和粗脂肪含量、股二头肌的灰分含量均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股二头肌的a*和b*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这说明放牧羊的嫩度和色泽优于圈养羊,屠宰性能低于圈养羊。对肌纤维特性进行测定,发现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MyHCⅠ和MyHCⅡx m RNA表达量、MDH和SDH的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背最长肌的肌纤维密度、ⅡA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以及股二头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背最长肌的LDH酶活力和股二头肌中ⅡB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这说明,放牧组氧化型肌纤维比例高,酵解型肌纤维比例低,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强。探究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AMPKα2、Sirt1、MEF2C和COXⅣ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TMT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显示,两种饲养方式下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共鉴定到123个差异蛋白,其中61个差异蛋白上调,62个差异蛋白下调。放牧组中,与慢肌纤维(氧化型肌纤维)相关的MYL3、MYH7、TNNC1、TNNI1、TNNT1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与氧化代谢相关的NDUFB8和SDHB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与糖酵解代谢相关的ALDOB和ALDOC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与肌纤维类型转化相关的Ca N蛋白在Ca2+信号途径中显着上调。以上试验结果说明,饲养方式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影响肌肉的代谢类型,通过Ca2+信号途径影响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等功能特性,通过Ca2+信号途径和AMPK信号途径影响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对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粮添加亚麻籽和乳酸菌都可以提高圈养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氧化型肌纤维的比例,增强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肌肉的嫩度;增加圈养苏尼特羊的运动量,提高了I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横截面积,降低了肉的色泽和嫩度,延缓了p H的下降速率。以上结果说明,日粮营养对肌纤维特性的改变以及肉品质的提高更加有效,可以通过在圈养羊的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或乳酸菌来改善圈养羊肉品质。

王济世[2](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饲养方式是影响羊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可以使羊肉中的脂肪沉积及风味物质含量产生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购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放牧羊肉。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提高销量,牟取利润,会将舍饲羊肉冒充高品质放牧羊肉进行销售,这一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使放牧羊肉产业受到冲击,发展受阻。为了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优质产业发展,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肉开发一种有效鉴别方法十分必要。目前羊肉真伪鉴别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产地鉴别、品种间掺假鉴别方面,而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的鉴别鲜有报道。本文采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作为标志物,建立稳定可靠的判别模型,同时借助转录组学对代谢物上游涉及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实现组学间的相互验证,从而为羊肉品质的提升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代谢物的前处理方法及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检测方法,对85份放牧羊肉和53份舍饲羊肉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中的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构建判别模型,并使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中,放牧羊肉和舍饲羊肉在无监督主成分分析中均具有较好的分离度,随后基于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以P<0.05、FC>1.2 or<0.83和VIP>1为阈值筛选差异标志物。在非靶向代谢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5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12个标志物借助标准品进行了准确定性。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0个生物标志物。在非靶向脂质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20个生物标志物,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5个生物标志物。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质谱裂解特征对筛选出的脂类标志物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基于正离子模式下获得的差异标志物构建判别模型,并采用59份实际样品进行验证,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98.31%。这些差异物在肉类的风味、口感、持水力、颜色、缓冲及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羊肉的营养品质。在非靶向组学基础上,针对15种极性代谢物和20种非极性脂类代谢物建立了LC-MRM-MS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溶剂标对12种极性代谢物进行了相对定量,随后进一步选择预测能力强的差异物构建模型,并采用实际样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靶向方法检测的这些差异物能够在非监督分析中很好的区分放牧和舍饲羊肉。通过ROC分析,选择预测能力强的代谢物,靶向代谢组学选择出11个标志物,靶向脂质组学选择出6个标志物,分别采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100%,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基因转录到下游代谢的整体情况,实现数据的互补,更加完整地阐释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差异代谢物背后涉及的多代谢通路的复杂调控机理,借助高通量RNA-seq技术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随后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以阈值p-adjusted<0.01和Log2(FC)>2.32或<-2.32为筛选条件,在放牧和舍饲羊肉两组样本间共筛选出162个差异基因,其中50个上调,112个下调。差异基因KEGG显着富集在AM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pathway中,而差异代谢物初步预测了33条通路。通过联合分析锁定了一些关键的差异基因和代谢物参与的重点通路,这些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是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营养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张保军[3](2020)在《大青山山羊肉质特性变化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青山山羊是内蒙古肉绒兼用型山羊的典型代表之一。大青山山羊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产绒性能,但对其肉品质的研究较少,这也成为制约大青山山羊及肉品深加工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大青山山羊羊肉的肉质特性变化规律,探索相关基因对其肉质特性的影响,为大青山山羊品质研究及其相关肉品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大青山山羊为研究对象,将60只大青山山羊分山地环境和滩地环境两组,每个组以1.5岁龄、2.5岁龄、3.5岁龄三个不同年龄段进行养殖,每个年龄段为10只大青山山羊。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三个部位作为具体的试验样品,从营养指标、品质指标及和风味前体物质入手研究其肉质特性,结合mRNA-seq及miRNA组学技术分析其肉质特性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结果表明:就养殖区域而言,山地组的平均水分、蛋白质及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比较不同岁龄,除蛋白质外其余三个营养指标均差异显着(P<0.05),脂肪含量在3.5岁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阶段(P<0.05),灰分含量在1.5岁龄和3.5岁龄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2.5岁龄(P<0.05),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在1.5岁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阶段(P<0.05)。比较不同部位,股二头肌的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背最长肌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大青山山羊肉的pH45min值和pH24h值均不受养殖区域的影响。1.5岁龄的pH45min值显着高于2.5岁龄和3.5岁龄,3.5岁龄的pH24h值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P<0.05)。臂三头肌的pH45min值和pH24h值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山地组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1.5岁龄的亮度值(L*)和红度值(a*)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P<0.05),黄度值(b*)在三个岁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亮度值(L*)在三个部位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臂三头肌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山地组的滴水损失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蒸煮损失和剪切力不受养殖区域影响。三个岁龄阶段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剪切力在3.5岁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P<0.05)。三个部位之间的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大青山山羊肉的还原糖和硫胺素含量均不受养殖区域和部位影响。1.5岁龄的还原糖含量显着高于3.5岁龄(P<0.05),但2.5岁龄的与其他两个岁龄阶段无显着差异(P>0.05)。2.5岁龄和3.5岁龄的硫胺素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显着高于1.5岁龄的硫胺素含量(P<0.05)。滩地组大青山山羊肉的EAA、CEAA、NEAA及TAA含量均显着高于山地组(P<0.05)。不同岁龄大青山山羊肉CEAA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岁龄的EAA、NEAA及TAA含量与其他岁龄无显着差异(P>0.05),且1.5岁龄显着高于2.5岁龄(P<0.05)。大青山山羊肉不同部位的EAA、CEAA、NEAA及TAA含量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区域的大青山山羊肉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且山地组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3.5岁龄、2.5岁龄的SFA、LCFA和脂肪酸总含量显着高于1.5岁龄(P<0.05),而3.5岁龄的USFA和MUF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3.5岁龄的PUFA含量显着高于1.5岁龄(P<0.05)。背最长肌的MUFA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股二头肌的PUFA显着低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共筛选出2794个差异基因,其中1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肉质特性相关。MHC和MX2与免疫系统相关,其影响着动物生长性状。GS2、ESRRG、PLA2G16、FosL1、ADAMTS4、PPARGC1A、ANKRD9、TMEM160 和 MTMR6 参与脂类(包括磷脂)代谢或沉积。NNMT、MYH6、ACTG2、MYL3与肌肉组织性状和肌纤维类型形成相关。GST和GPX参与谷胱甘肽代谢和合成。样品miRNA测序分析结果共筛选出chi-miR-21-3p、chi-miR-200b和chi-miR-493-5p等23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关联分析发现,ESRRG基因与chi-miR-493-5p基因之间存在调控关系,这一途径可能在大青山山羊肉的脂肪沉积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大青山羊肉质特性的变化规律,采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研究肉质变化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大青山山羊肉表观特性的调控机制,这也可能为后续大青山山羊肉的品质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4](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白艺彩[5](2020)在《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鲜猪肉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由于生鲜猪肉属于生鲜食品,具有生产环节多、生产周期长、易腐烂易变质的特点,其质量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积极的研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方式,保证从养殖环节到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是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研究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相关研究现状,并根据生鲜猪肉及其质量安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以及销售环节中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按照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选取各个环节的主客观因素。把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层次,将细化的23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且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根据选取的指标构建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DEMATEL评价模型。首先,将这些指标的量化关系初始化为直接影响矩阵;然后,将直接影响矩阵通过计算得到综合影响矩阵;最后,通过综合影响矩阵中的数据,可以得到23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及原因度与中心度,找出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及销售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以及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流图,并且使用VENSIM对各个环节的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分别对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及销售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控制,最大程度的保证生鲜猪肉的质量安全。

杨双[6](2020)在《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和风味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了健康的40日龄30头杜长大(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三元杂交猪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地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小建中加减复方组(TCM1组)和荆防败毒散组(TCM2组),每组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TCM1组饲喂基础日粮+1%小建中加减复方,TCM2组饲喂基础日粮+0.3%荆防败毒散复方。饲养期间记录猪的生长性能,饲喂60天后每组随机选6头猪进行屠宰取样,测定屠宰性能、肉品质表观性状、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TCM1和TCM2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均显着提高了2.08%(P<0.05),平均日采食量的差异不显着(P>0.05),但有上升趋势,耗料增重比分别降低了5.41%(P<0.01)和3.24%(P>0.05);TCM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与TCM1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有上升趋势。(2)TCM1和TCM2组中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和背膘厚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CM1组与对照组相比,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提高了5.15%和3.47%,瘦肉率与背膘厚分别降低了0.22%和1.99%;TCM2组与对照组相比,胴体重、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提高了7.16%、1.65%和4.01%,背膘厚降低了12.16%;TCM2组与TCM1组相比,瘦肉率提高了4.24%,胴体重、屠宰率和背膘厚分别降低了1.20%、0.64%和10.37%。(3)三组的pH45min、pH24h的结果数据均未超出正常范围;TCM1和TCM2组中a*(为红绿色,正值代表偏红,负值代表偏绿)、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均差异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CM1组中L*(代表亮暗,正值代表偏白,负值代表偏暗)和b*(为黄蓝色,正值代表偏黄,负值代表偏蓝)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69%和9.13%;TCM2组中L*、a*、b*、滴水损失、烹煮损失和剪切力均低于TCM1组且差异不显着(P>0.05)。(4)TCM1和TCM2组与对照组相比,水分含量分别极显着降低了0.55%和7.16%(P<0.01),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11.97%和12.34%(P>0.05),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9.09%和3.85%(P>0.05);TCM2组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均低于TCM1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降低了6.64%、0.76%和4.80%。(5)TCM1和TCM2组的各种氨基酸含量除TCM1组的脯氨酸外均高于对照组;TCM1组和TCM2组与对照组相比,鲜味氨基酸有上升趋势,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55%和4.37%;TCM2组与TCM1组相比,必须氨基酸含量升高了0.79%;鲜味氨基酸含量降低了1.21%;谷氨酸含量降低了2.42%,但差异不显着(P>0.05)。(6)TCM1组较对照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提高了7.07%(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25%和13.53%;TCM2组与对照组相比,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降低了3.21%和9.65%(P>0.05),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提高了1.14%%和2.33%(P>0.05);TCM2组与TCM1组相比,饱和脂肪酸极显着降低了9.60%(P<0.01),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提高了3.73%、3.63%和4.49%(P>0.05)。(7)TCM1和TCM2组中的心、肝、脾、肺、肠五种内脏器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复方,均能够明显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和生长性能,改善猪肉的胴体性状、系水力、嫩度和肉质风味。而两种中药方剂添加剂的整体效果差别不大。为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复方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结果的支持。

陈胜姝[7](2020)在《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餐食工业化”和“中央厨房”日渐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话题。以预上浆类食品为对象进行产品研发也已成为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和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以便于上浆食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央厨房”。目前,国内对于上浆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工艺优化等方面,对于浆料具体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另外,为了拓宽上浆产品的应用需要更为细分的针对化的研究,为单个品种的上浆工业化流程提供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因此,对上浆食品和上浆的机理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浆猪肉片的浆料机理、制作工艺及货架期进行研究,以期得出调理猪肉片的上浆工艺及其浆料机理,规范上浆操作,获得食用品质较高的上浆食品,并且为上浆食品的运输保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为“中央厨房”的上浆类菜肴制作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今后上浆类食品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选取三元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的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红薯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豌豆淀粉)对其进行上浆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淀粉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感官品质特性。结果显示,不同淀粉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绿豆淀粉颗粒形貌为肾形与其种子形貌相似,颗粒表面光滑,为C型淀粉,具有最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结晶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以及较低的溶解度和膨胀度。绿豆淀粉上浆的猪肉片经滑油后表面色泽明亮、洁白平整、弹性足、多汁性好,感官评分最高,同时烹饪失水率、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最小,综合以上感官品质指标,因而得出经绿豆淀粉上浆的猪肉片食用口感更佳。2.通过不同食盐添加量(0%、0.5%、1%、1.5%、2%、2.5%)的猪肉片进行上浆处理,测定其保水能力、微观结构、蛋白质热性及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感官品质特性。研究发现,随着食盐含量的增加,猪肉片的保水能力得到提升,肌纤维吸水膨胀,肌束间隙随之增大,同时食盐的添加可以降低肌肉蛋白质的热变性温度,并导致β-折叠含量上升,α-螺旋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受到食盐含量的影响,同时,食盐含量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蛋白降解程度增加。食盐含量在1~2%时,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烹饪失水率、嫩度、硬度和咀嚼性较低,综合以上感官品质指标,得出上浆猪肉片最佳的食盐含量范围为1~2%。3.探究了不同水和淀粉添加量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选定食盐添加量、水添加量和淀粉添加量为变量,以剪切力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优化上浆猪肉片的配方工艺。结果显示水添加量单因素的最佳范围为16~24%,淀粉添加量因素的最佳范围为6~10%。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上浆猪肉片的最优工艺配方为:食盐添加量为1.5%,水添加量为20.2%,淀粉添加量为8.4%。4.为研究上浆产品的保藏效果,通过添加天然抑菌剂生姜精油浓度为400 μL/mL,协同真空包装和4℃低温贮藏,评估上浆猪肉片预制品的货架期及其在贮藏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鲜上浆猪肉片腐败菌为:清酒乳杆菌、居植物柔武氏菌、热死环丝菌、蜂房哈夫尼菌;A1(未添加生姜精油对照组)和A2(添加生姜精油试验组)的货架期分别为12 d和18 d,通过添加生姜精油可延长上浆猪肉片货架期6 d;在贮藏期间,滑油后的A1和A2组上浆猪肉片色泽有轻微变化,烹饪失水率不断增加,嫩度逐渐降低,微观结构显示肌纤维越来越松散,脂肪酸的变化都基本稳定,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减少,总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产生了大量滋味物质。比较后发现添加生姜精油的A2组红度更低,保水性能和嫩度更好,显示生姜精油能有效的延长冷鲜上浆猪肉片的货架期并且具有改善其食用品质的作用。

彭文川[8](2020)在《海南山猪肉质特性研究及相关候选基因筛选》文中认为海南山猪是选用海南野公猪与海南屯昌母猪杂交后经人工选育改良的新类群。海南山猪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海南屯昌黑猪具备抗病力强、皮薄肉嫩的特点。本研究通过测定海南山猪与海南屯昌黑猪的肌纤维、脂联素基因和遗传距离等方面,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分析机体的差异;对海南山猪和海南屯昌黑猪的肌肉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筛选与肉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海南山猪的科学饲养管理和扩繁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海南山猪的肉色、PH值、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多项指标均符合中国优质猪肉质标准,肉质优良,表现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肉质特性。(2)脂联素基因差异性证实了海南山猪与屯昌黑猪之间的肌肉差异性,研究中也发现了碱基不同的突变类型。同时海南山猪的COXⅠ基因过于分散,无法形成特定的DNA条形码,说明海南山猪品种与地方猪种的差距不大。(3)海南山猪与屯昌黑猪通过测序分别获得206026453条和201015974条Clean Data,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后,比对效率从83.20%到86.82%不等。将差异表达基因与NR、Swiss-Prot、GO、COG、KOG、Pfam、KEGG、egg NOG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后,注释到的总差异表达基因数目为805。GO数据库注释到的基因最多,占92.9%,COG数据库最少,仅有221个,占27.5%。在GO数据库中,形成了60个差异表达基因通道。通过与KEGG数据库分析比对后得到了249个富集通路。(4)筛选出基因MYOD1、PPP6R3、PPP1R3、USP20、USP33、SLC2A4,推测可作为候选基因或基因家族。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两猪种的肉质性状分析比对,证实了海南山猪符合中国优质猪标准,具备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并鉴定了海南山猪的遗传距离;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背最长肌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通过使用功能注释软件和GO通路富集等数据库分析,筛选了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并通过q PCR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初步将MYOD1、PPP6R3、PPP1R3、USP20、USP33、SLC2A4基因或家族基因确认为候选基因或基因家族。为海南山猪的科学饲养管理和扩繁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侯普馨[9](2020)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利用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探究了放牧与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差异,建立肌纤维特性与肉品质的联系。并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来调控舍饲羊的肌纤维特性,探寻肌纤维类型发生转化的机理,为日后通过日粮营养调控肌纤维特性进而改善羊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结合ATP酶染色和MyHC分型法可知,与舍饲组相比,放牧组苏尼特羊肌肉中氧化型(Ⅰ型+ⅡA型)肌纤维的比例较高,酵解型肌纤维比例较低。放牧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各类型肌纤维的直径均显着低于舍饲组(P<0.01),两种饲养方式下不同部位肌纤维直径均呈ⅡB型<Ⅰ型<ⅡA型的规律。放牧组苏尼特羊的胴体宽、骨肉比高于舍饲组(P<0.05);舍饲苏尼特羊屠宰后的净肉重、产肉率、屠宰率和净肉率大于放牧组(P<0.05)。在羊肉品质方面,放牧组苏尼特羊肉的a*值高于舍饲组(P<0.05),L*值、pH24值和剪切力值低于舍饲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肉品质与肌纤维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对舍饲羊的肌纤维特性进行调控发现,日粮添加亚麻籽提高了苏尼特羊肌肉中Ⅰ型肌纤维的比例(P<0.05),同时MyHC Ⅰ、MyHC Ⅱa、MyHC Ⅱx基因均上调表达(P<0.05),显着降低了背最长肌中各类型肌纤维的直径(P<0.01),且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显着提高(P<0.05),提示肌肉中酵解型肌纤维向氧化型肌纤维转化。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的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无不良影响,对改善羊肉品质发挥积极作用。日粮添加亚麻籽后苏尼特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L*值、pH24值和剪切力值显着降低(P<0.05),股二头肌的a*值和b*值显着升高(P<0.05),背最长肌的水分、灰分含量显着提高(P<0.05)。通过对日粮添加亚麻籽影响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机理进行探究发现,日粮添加亚麻籽后苏尼特羊股二头肌中COXⅣ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PT1基因表达水平在两个部位中均显着上调(P<0.05)。亚麻籽组羊股二头肌中PGC-1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背最长肌中PPARβ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日粮添加亚麻籽调控肌纤维类型可能是由于亚麻籽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激活PPARβ,PPARβ/PGC-1α通过增加线粒体呼吸和脂肪酸氧化促进酵解型肌纤维向氧化型肌纤维转化。

王苗[10](2020)在《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动物福利是指在与动物的生物需求相适应的条件下,动物能够根据信息自主选择应对环境的挑战,进而满足动物的情感需求和自由的自然生活。农场动物福利是指在饲养、运输以及屠宰环节中,使农场动物能够获得合理的饮食、舒适的住房、良好的健康和适当的行为的人道对待事项。农场动物福利条款是指在饲养、运输以及屠宰环节中,使农场动物能够获得合理的饮食、舒适的住房、良好的健康以及适当的行为的人道对待事项予以规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总和。当前我国农场动物福利尚无专门性立法,主要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且条款内容在以规范文本为载体的表述中存在着价值取向问题。在厘清“农场动物福利”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充分阐明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要义。从基础、认知以及评价视角切入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研究,发现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包括社会共识、价值目的以及价值指引3个层面。并依据“饲养福利、运输福利以及屠宰福利”这一思维路径,依次探讨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社会共识、价值目的以及价值指引3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构成。社会共识可巩固条款的价值基础,包括认知共识(条款思想层面的认知理性重合)与态度共识(条款心理层面的依从、认同、内化),认知共识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的认知共识、我国运输福利的认知共识以及我国屠宰福利的认知共识,态度共识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的态度共识、我国运输福利的态度共识以及我国屠宰福利的态度共识;价值目的可彰显条款的价值目标,包括载体目的(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结果的诉求)与作用对象目的(对国家、公民以及社会的诉求),载体目的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我国运输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作用对象目的可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我国运输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价值指引可回应条款的价值取向,包括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消除实体方面与程序方面的不平等)与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实现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的有序性),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我国运输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具体体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我国运输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

二、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的健康及其肉品卫生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的健康及其肉品卫生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国内外羊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内外羊产业发展概况
        1.1.2 饲养方式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羊肉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1.2.1 色泽
        1.2.2 嫩度
        1.2.3 风味
        1.2.4 保水性
        1.2.5 pH值
    1.3 骨骼肌纤维概况
        1.3.1 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1.3.2 骨骼肌纤维的分类及其鉴定
        1.3.3 影响骨骼肌纤维组成的因素
    1.4 骨骼肌纤维与肉品质的关系
        1.4.1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色泽的影响
        1.4.2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1.4.3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风味的影响
        1.4.4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1.4.5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宰后p H值的影响
    1.5 调控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1.5.1 Ca~(2+)信号途径
        1.5.2 AMPK信号途径
        1.5.3 PPARβ/δ信号途径
    1.6 蛋白组学在肉品质和肌纤维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1.7 骨骼肌纤维特性的调控方式
        1.7.1 不饱和脂肪酸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1.7.2 乳酸菌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1.7.3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1.8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差异性研究
        2.2.2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肌纤维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2.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
        2.2.4 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研究
    2.3 试验方法
        2.3.1 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测定
        2.3.2 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2.3.3 肌纤维特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3.4 差异蛋白组学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影响
        3.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3.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3.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营养成分的影响
        3.1.4 小结
    3.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ATPase染色结果
        3.2.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My HC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3.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相关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3.2.4 小结
    3.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
        3.3.1 饲养方式对肌纤维特性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2 不同饲养方式下肌纤维特性相关差异蛋白的分析
    3.4 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研究
        3.4.1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3.4.2 日粮添加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3.4.3 增加运动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肉羊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羊肉质量分级及评价指标
    1.3 放牧和舍饲羊肉品质研究
    1.4 羊肉营养品质主要影响因素
        1.4.1 品种
        1.4.2 饲养方式
        1.4.3 营养供给
        1.4.4 性别
        1.4.5 年龄
        1.4.6 屠宰加工
        1.4.7 部位
        1.4.8 流通方式
    1.5 代谢组学概述
        1.5.1 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
        1.5.2 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平台
        1.5.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1.5.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1.5.5 代谢组学在肉品鉴别分析中的应用
    1.6 脂质组学
    1.7 转录组学
    1.8 组学间联合分析
    1.9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创新点
        1.9.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样品采集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仪器条件
        2.2.6 数据处理
        2.2.7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2.3.2 数据质量控制
        2.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2.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2.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2.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采集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仪器条件
        3.2.5 数据处理
        3.2.6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3.3.2 数据质量控制
        3.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3.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3.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3.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靶向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前处理
        4.2.5 仪器条件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数据质量控制
        4.3.2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4.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聚类分析(HCA)
        4.3.4 生物标志物的ROC分析
        4.3.5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4.3.6 部分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定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采集
        5.3.2 总RNA提取与检测
        5.3.3 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RNA质量分析
        5.4.2 RN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5.4.3 测序样本相关性分析
        5.4.4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4.5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5.4.6 差异基因KEGG分析
        5.4.7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5.4.8 AMPK信号通路
    5.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5.6 多组学关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6.2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非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6.3 基于靶向组学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差异代谢物研究
    6.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3)大青山山羊肉质特性变化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肉羊业发展现状
        1.2.1 羊肉营养特性
        1.2.2 羊肉品质特性
        1.2.3 羊肉风味前体物质
    1.3 mRNA-seq及miRNA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肉羊业的应用
        1.3.1 mRNA-seq技术
        1.3.2 miRNA测序技术
        1.3.3 RNAs的互作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取样
    2.2 主要仪器、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设计
        2.3.1 大青山山羊肉肉质营养指标测定
        2.3.2 大青山山羊肉品质特性研究
        2.3.3 大青山山羊肉风味前体物质研究
        2.3.4 大青山山羊肉mRNA-seq和miRNA分析
    2.4 试验方法
        2.4.1 营养指标测定
        2.4.2 品质指标测定
        2.4.3 风味前体物质的测定
        2.4.4 mRNA-seq及miRNA技术分析
    2.5 统计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指标结果与分析
        3.1.1 山地组内营养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变化分析
        3.1.2 滩地组内营养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1.3 组间营养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
        3.1.4 小结
    3.2 肉质品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2.1 山地组内品质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变化分析
        3.2.2 滩地组内品质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2.3 组间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
        3.2.4 小结
    3.3 肉中风味前体物质结果与分析
        3.3.1 山地组内风味前体物质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3.2 滩地组内风味前体物质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3.3 组间风味前体物质的变化规律分析
        3.3.4 小结
    3.4 mRNA-seq及miRNA结果与分析
        3.4.1 mRNA-seq试验结果
        3.4.2 miRNA试验结果
        3.4.3 miRNA-mRNA关联分析
        3.4.4 小结
4 讨论
    4.1 营养指标
    4.2 品质指标
    4.3 风味前体物质
    4.4 mRNA-seq及miRNA关联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养殖生产环节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餐厨废弃物(泔水)
        2.2车辆
        2.3猪只
        2.4人员
        2.5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2.6饲料
        2.7生产生活物资
        2.8水源
        3.布局和设施
        3.1围墙
        3.2场区入口
        3.3出猪间(台)
        4.猪群管理
        4.1禁止野外散养或放养
        4.2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
        4.3引进猪只的管理
        4.4日常巡检
        4.5售猪管理
        5.人员管理
        5.1人员入场前注意事项
        5.2人员进入猪场流程
        5.3人员进入猪舍流程
        6.车辆管理
        6.1外来运猪车管理
        6.2饲料运送车管理
        6.3内部运猪车管理
        6.4病死猪/粪污运输车管理
        7.物资管理
        7.1兽药疫苗管理
        7.2饲料管理
        7.3食材管理
        8.病死猪和猪场废弃物处理
        8.1病死猪处理
        8.2粪便污水处理
        8.3餐厨废弃物(泔水)处理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8.5生活垃圾处理
        9.风险动物控制
        10.清洁与消毒
        10.1猪场清洁
        10.2栏舍清洗消毒
        10.3环境消毒
        10.4工作服和工作靴洗消
        10.5设备和工具消毒
        10.6消毒效果评价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1.场址选择
        1.1政策要求
        1.2生物安全评估
        2.场区布局与建设
        2.1场区布局
        2.1.1生物安全区界限划分
        2.1.2净区与污区
        2.2猪场建设
        2.2.1围墙
        2.2.2道路
        2.2.3料塔
        2.2.4猪舍
        2.2.5隔离舍
        2.2.6出猪台
        2.2.7淋浴室
        2.2.8隔离场所
        2.2.9车辆多级洗消和烘干中心
        3.饲养管理
        3.1后备猪管理
        3.1.1引种评估
        3.1.2隔离舍准备
        3.1.3引种路线规划
        3.1.4隔离观察
        3.1.5入场前评估
        3.2精液引入管理
        3.2.1供精资质评估
        3.2.2病原学检测
        3.3猪群管理
        3.3.1全进全出管理
        3.3.2猪群环境控制
        3.3.3栏舍要求
        3.3.4日常管理
        3.4生猪转群管理
        3.5生猪调出管理
        3.6出猪台管理
        3.7风险动物控制
        3.7.1外围管理
        3.7.2场内管理
        3.7.3环境卫生
        4.人员管理
        4.1场内工作人员
        4.1.1人员入场前管理
        4.1.2场外隔离人员操作程序
        4.1.3人员入场操作程序
        4.1.4人员出场
        4.2后勤人员
        4.2.1后勤区域管理
        4.2.2厨房管理
        4.3来访人员
        4.3.1进入场区外围
        4.3.2进入场区
        5.车辆管理
        5.1外部运猪车
        5.2内部运猪车
        5.3散装饲料运输车
        5.4袋装饲料运输车
        5.5病死猪运输车
        5.6猪粪运输车
        5.7通勤车
        5.8社会车辆
        5.9车辆的洗消管理
        5.9.1生猪运输车
        5.9.2非运猪车辆
        5.9.3采样检测
        6.物资管理
        6.1食材管理
        6.2兽药疫苗
        6.2.1进场消毒
        6.2.2使用和后续处理
        6.3饲料
        6.4生活物资
        6.5设备
        6.6其他物资
        7.卫生与消毒
        7.1场区外环境控制
        7.1.1猪场外围及主道路
        7.1.2猪场门口
        7.2外生活区、生活区卫生与消毒
        7.2.1隔离宿舍
        7.2.2厨房
        7.2.3餐厅
        7.2.4生活区宿舍
        7.3生产区环境卫生与消毒
        7.3.1生产区一般要求
        7.3.2生产区淋浴室卫生与消毒
        7.3.3生产区物资间卫生与消毒
        7.3.4生产区人员卫生管理
        7.3.5圈舍卫生与清洗消毒
        7.3.6赶猪通道清洗与消毒
        7.4工作服和工作靴清洗消毒
        7.5设备和工具清洗消毒
        7.5.1栏舍物品和工具消毒
        7.5.2漏缝板等消毒
        7.5.3附属设备消毒
        7.6饮水
        8.病死猪与污物无害化处理
        8.1病死猪内部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8.2粪便无害化处理
        8.3污水处理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8.5餐厨垃圾处理
        8.6其他生活垃圾处理
        9.监测与处置
        9.1检测实验室要求
        9.2非洲猪瘟监测
        9.2.1早期发现
        9.2.2采样
        9.2.3病原检测
        9.3处置及生产
        9.3.1全面检测
        9.3.2清除
        9.3.3持续检测
        9.3.4恢复生产
        10.制度管理与人员培训
        10.1生物安全制度管理
        10.1.1生物安全小组
        10.1.2制定规程
        10.1.3登记制度
        10.1.4检查制度
        10.1.5奖惩制度
        10.2生产运维记录管理
        10.2.1建立记录制度
        10.2.2记录可追溯
        10.3人员培训
        10.3.1制定培训计划
        10.3.2理论培训
        10.3.3实操培训
        10.3.4执行能力考核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3.分区管理原则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5.原料处理(橙区)
        6.原料储存(黄区)
        7.饲料加工(绿区)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10.监测与记录
        11.异常处置
    生猪产业相关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1.保险理赔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2.配种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3.基层防疫员良好行为规范
        4.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5.动物诊疗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二、调运和屠宰环节
    生猪收购贩运及承运行为规范
    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车辆
        2.2司乘人员及随车物品
        3.车辆清洗消毒
        3.1基本要求
        3.2清扫与整理
        3.3初次清洗
        3.4二次清洗
        3.5检查及干燥
        3.6消毒及干燥
        3.7驾驶室的清洗、消毒
        4.其他注意事项
        4.1随车用品
        4.2司乘人员
        4.3记录
    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猪只
        2.2车辆
        2.3人员
        2.4水源
        2.5生产及生活物资
        3.建筑布局与设施
        3.1总体布局
        3.2大门
        3.3卸猪台
        3.4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废弃物暂存设施
        3.5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间
        3.6生产区布局
        4.生猪入厂检查
        4.1采购要求
        4.2生猪入厂检查要求
        5.人员管理
        5.1企业人员
        5.1.1基本要求
        5.1.2技能要求
        5.1.3卫生要求
        5.2外来人员管理要求
        6.清洗消毒
        6.1基本要求
        6.2消毒管理要求
        6.3场区环境消毒
        6.4卸猪区域清洗消毒
        6.5待宰圈清洗消毒
        6.6生产车间清洗消毒
        6.7冷库清洗消毒
        6.7.1日常消毒
        6.7.2彻底消毒
        6.8运输车辆清洗消毒
        6.8.1进出场消毒
        6.8.2卸载后的清洗消毒
        6.9人员消毒
        6.10工作服清洗消毒
        6.11储血罐清洗消毒
        6.12清洗消毒效果评估
        7.无害化处理
        7.1基本要求
        7.2处理要求
        7.2.1病害生猪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7.2.2污水、污物的处理
        7.2.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7.2.4生活垃圾的处理
        7.3操作人员要求
        7.4运输要求
        7.5消毒要求
        8.非洲猪瘟检测
        8.1检测实验室
        8.2检测程序
        8.2.1采样
        8.2.2样品处理
        8.2.3留样
        8.2.4核酸提取
        8.2.5检测
        8.2.6结果判定
        8.3检测报告
        8.4注意事项
        9.记录和档案管理
三、其他环节
    无害化处理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建设布局
        2.2车辆
        2.3暂存点
        2.4人员
        2.5设施设备
        2.6无害化处理产物
        3.无害化处理场
        3.1建设要求
        3.2管理
        3.3消毒
        3.4监测评估
        4.收集转运
        4.1收集
        4.2转运车辆
        4.3车辆消毒
        5.暂存点
        5.1布局和设施要求
        5.2管理
        5.3消毒
        6.人员管理
        7.记录和档案管理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1.总则
        1.1目的
        1.2定义
        1.3建设原则
        1.4适用范围
        2.选址与布局
        2.1选址
        2.2布局
        2.3水、电
        2.4出、入口
        2.5标识
        3.设施设备建设
        3.1洗消设施设备
        3.2污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3.3信息监控平台
        4.制度与机制
        4.1清洗消毒制度
        4.2洗消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4.3洗消登记制度
        4.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4.5洗消环境监测制度
        5.清洗消毒程序
        5.1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5.2清理
        5.3清洗
        5.4消毒
        5.5烘干
        6.其他
    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建设规范
        1.选址布局
        2.室内建设
        3.仪器设备
        3.1病原学检测
        3.2血清学检测
        4.人员管理
        5.制度建设
        6.安全防护

(5)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
    2.1 生鲜猪肉相关概述
        2.1.1 生鲜猪肉的定义及分类
        2.1.2 生鲜猪肉的产品特征
    2.2 质量安全相关理论
        2.2.1 质量安全定义
        2.2.2 质量安全标准
        2.2.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危害
    2.3 研究方法
        2.3.1 专家打分法
        2.3.2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生鲜猪肉行业发展现状及质量安全情况
        3.1.1 生鲜猪肉行业发展现状
        3.1.2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发展变化
        3.1.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1.4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1.5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3.2 生猪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生猪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3.2.2 生猪养殖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3.2.3 养殖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3.3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3.3.2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3.3.3 屠宰加工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3.4 生鲜猪肉储运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4.1 生鲜猪肉储运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3.4.2 生鲜猪肉储运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3.4.3 储运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3.5 生鲜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5.1 生鲜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3.5.2 生鲜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3.5.3 销售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DEMATEL方法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4.2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DEMATEL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关系的确定
        4.3.2 初始化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矩阵
        4.3.3 计算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矩阵
    4.4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策略
    5.1 养殖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5.1.1 养殖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5.1.2 养殖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5.2 屠宰加工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5.2.1 屠宰加工环节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5.2.2 屠宰加工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5.3 储运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5.3.1 储运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5.3.2 储运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5.4 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5.4.1 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5.4.2 销售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复方中药添加剂的特点及作用
        1.1 复方中药添加剂的特点
        1.2 复方中药添加剂的作用
    2 复方中药饲料添加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2.1 复方中药饲料添加剂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2.2 复方中药饲料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
        2.3 复方中药饲料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上的应用
    3 猪肉肉质风味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3.1 猪肉肉质风味的影响因素
        3.2 猪肉风味的研究进展
    4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前景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动物
        1.3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1.4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1.5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 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2.1 生长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2.2 屠宰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2.3 肉品质及其测定方法
        2.4 营养物质及其测定方法
        2.5 风味物质及其测定方法
        2.6 器官指数及其测定方法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
        3.2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
        3.3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肉品质表观性状的影响结果
        3.4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肉中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
        3.5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肉中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
        3.6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
    4 讨论
        4.1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4.3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肉品质表观性状的影响
        4.4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肉中常规营养物质的影响
        4.5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肉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4.6 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上浆工艺概述
        1.1.1 上浆的原理及作用
        1.1.2 上浆的分类及制作工艺
    1.2 浆料的组成及其对上浆食品品质的影响
        1.2.1 淀粉的结构、性质及对上浆食品品质的影响
        1.2.2 食盐对上浆食品中国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1.3 上浆食品的保藏研究
        1.3.1 天然抑菌剂——生姜精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对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不同淀粉上浆滑油工艺流程
        2.2.4 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2.2.5 不同淀粉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淀粉颗粒形态
        2.3.2 不同淀粉直链淀粉含量
        2.3.3 不同淀粉晶体结构
        2.3.4 不同淀粉热力学性质
        2.3.5 不同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
        2.3.6 不同淀粉冻融稳定性
        2.3.7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评价的影响
        2.3.8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2.3.9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2.3.10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2.3.11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特性的影响
        2.3.12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食盐含量对蛋白质特性及其对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不同食盐含量上浆滑油工艺流程
        3.2.4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蛋白质结构和性质测定
        3.2.5 不同食盐含量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失水率的影响
        3.3.2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蛋白热性质(DSC)的影响
        3.3.4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3.3.5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3.3.6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的感官评价
        3.3.7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3.3.8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3.3.9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3.3.10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3.3.11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和淀粉添加量配方优化及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水添加量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4.2.4 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品质的影响
        4.2.5 响应面试验优化上浆猪肉片配方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评价的影响
        4.3.2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4.3.3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4.3.4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4.3.5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4.3.6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4.3.7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的感官评价
        4.3.8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4.3.9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4.3.10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4.3.11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4.3.12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4.3.1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4.3.14 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的确定
        4.3.15 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的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姜精油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和处理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5.2.3 抑菌剂生姜精油提取
        5.2.4 上浆猪肉片样品腐败菌的分离纯化
        5.2.5 腐败菌的PCR检测
        5.2.6 抑菌剂生姜精油抑菌试验
        5.2.7 生姜精油抑菌剂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的影响
        5.2.8 生姜精油抑菌剂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5.2.9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腐败变质上浆猪肉片的菌相构成
        5.3.2 16SrDNA基因PCR扩增
        5.3.3 同源性比较
        5.3.4 生姜精油对冷鲜上浆猪肉片腐败菌的影响
        5.3.5 贮藏期内生姜精油抑菌剂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的影响
        5.3.6 贮藏期内生姜精油抑菌剂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海南山猪肉质特性研究及相关候选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肉质性状的概括
        2.1.1 肌肉组织的特点及发育规律
        2.1.2 肌纤维类型
        2.2 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的关系
        2.2.1 肌纤维类型对肉色的影响
        2.2.2 肌纤维类型对pH值的影响
        2.2.3 肌纤维类型对嫩度的影响
        2.2.4 肌纤维类型与肌内脂肪
        2.3 脂联素基因差异性和遗传距离的鉴定
        2.4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禽中的应用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肉质性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肌肉样品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质常规理化特性
        2.2 常规营养成分
        2.3 肌肉切片对比
        2.4 挥发性风味物质
    3 讨论
        3.1 肉质常规理化特性
        3.2 肉质常规食用营养特性
        3.3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联素基因差异性和遗传距离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肌肉样本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引物设计
        1.3.2 DNA的提取
        1.3.3 PCR扩增
        1.3.4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产物扩增结果
        2.2 序列比对
        2.2.1 基因测序结果
        2.2.2 COXⅠ基因测序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肌肉样本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1.3.2 cDNA文库制备与测序
        1.3.3 有效数据的获得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5 基因功能注释
        1.3.6 定量PCR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质检结果
        2.2 肌肉组织转录组测序
        2.2.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2.2.2 测序数据比对
        2.2.3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2.2.4 SNP/In Del分析
        2.2.5 新基因分析
        2.2.6 基因表达量分析
        2.2.7 差异表达分析
        2.2.8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3 讨论
        3.1 测序数据质量的比对分析
        3.2 关键候选基因的筛选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国内外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1.2 苏尼特羊简介
    1.3 肉品质指标及影响因素
        1.3.1 肉的色泽
        1.3.2 肉的风味
        1.3.3 肉的嫩度
        1.3.4 肉的pH值
    1.4 肌纤维概述
        1.4.1 肌纤维的基本结构
        1.4.2 肌纤维的分类
        1.4.3 肌纤维相关代谢酶
        1.4.4 影响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因素
        1.4.5 调控肌纤维类型转化的重要因子
    1.5 肌纤维与肉品质
    1.6 日粮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肌纤维类型和肉品质的调控
    1.7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测定
        2.3.2 肉品质的测定
        2.3.3 基本营养物质的测定
        2.3.4 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2.3.5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3.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3.7 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
        3.1.1 苏尼特羊肌纤维ATPase染色结果
        3.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3.1.3 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肌纤维特性的差异
        3.1.4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MyH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1.5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影响
        3.1.6 肌纤维特性与肉品质的相关性(背最长肌为例)
        3.1.7 小结
    3.2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
        3.2.1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3.2.2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股二头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3.2.3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MyH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4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肌肉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3.2.5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影响
        3.2.6 小结
    3.3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的机理研究
4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研究路径
一、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内涵
    (一)农场动物福利的概念阐释
    (二)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表达
二、社会共识:条款的价值基础巩固
    (一)认知共识:条款思想层面的认知理性重合
    (二)态度共识:条款心理层面的依从、认同与内化
三、价值目的:条款的价值目标彰显
    (一)载体目的: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结果的诉求
    (二)作用对象目的:对国家、公民以及社会的诉求
四、价值指引:条款的价值取向回应
    (一)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消除实体方面与程序方面的不平等
    (二)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实现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的有序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四、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的健康及其肉品卫生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侯艳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D]. 王济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大青山山羊肉质特性变化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D]. 张保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09)
  • [5]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D]. 白艺彩.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6]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D]. 杨双.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D]. 陈胜姝. 扬州大学, 2020(04)
  • [8]海南山猪肉质特性研究及相关候选基因筛选[D]. 彭文川. 海南大学, 2020(02)
  • [9]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D]. 侯普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D]. 王苗.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猪健康和肉卫生品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