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单用或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拉米夫定单用或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一、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吕黄华[1](2020)在《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壮肝逐瘀煎治疗,两组均用药1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T)、血常规(WBC、RBC、HGB、PL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12周后肝脾超声及腹水分级的变化,评价壮肝逐瘀煎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体疗效: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较前相比均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ALB、TBIL)较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肝功能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PT):经治疗后,两组PT较前相比,时间均有缩短(P<0.05),治疗组PT缩短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血常规:经治疗后,两组WBC、HGB、PLT较前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BC较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6周时RB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时,RBC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升高WBC、RBC、HGB、PLT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脾超声:经治疗后,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底、脾脏长度均较治疗前回缩,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加快门静脉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腹水分级: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能改善肝功能,同时改善凝血功能,有效缓解肝脏损伤程度。(2)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改善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对腹水的消退有较好的作用。(3)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王建超[2](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并且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对中药暴露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持续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不服用或服用抗纤维化中药每年少于1个月;中西医组,在持续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或大黄?虫丸的1种药物治疗,并且每年服用时间大于6个月。纳入、剔除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3年、治疗5年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HCC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共入组患者488例,西医组187例、中西医组301例。西医组、中西医组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药使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中药制剂累计服用最短时间为7个月,最长时间为60个月,中位服药时间为36个月。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T、AST均显着降低(P<0.05),ALB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功能改善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功能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AL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5.56%和83.79%、91.03%和93.05%、92.25%和94.76%,AS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1.67%和78.62%、82.07%和86.87%、91.70%和93.04%;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比较,治疗第1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第3年、5年比较无显着差异。3.肝纤维化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HA、PCIII、IV-C以及LN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纤维化四项降低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纤维化四项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以及LSM在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APRI、FIB4、LSM均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APRI、LSM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FIB4仅在第1年时中西医组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4.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凝血功能显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PT、APTT、TT较西医组显着降低(P<0.05)。5.HCC发生率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第1年、3年、5年癌变率分别为3.74%(7/187)和3.74%(11/301)、22.46%(42/187)和13.95%(42/301)、31.02%(58/187)和23.59%(71/301),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25.86%(30/116)和16.94%(31/183),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失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39.44%(28/71)和33.90%(40/118),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癌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累积HCC发生率显着降低;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着重于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生率。

江诗怡[3](2020)在《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阳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以及e抗原血清转换情况的影响。并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比较,探讨温阳法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中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阳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0.5mg/次,1次/天,温阳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ALB)、乙肝两对半、HBV DN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肝脏硬度(LSM),以及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并在治疗第12周时加查一次乙肝两对半。同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测,评估安全性。使用SPSS 2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功能: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除TBIL外,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温阳组ALB升高更明显(P<0.05),而ALT、AST、TBIL指标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度值: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肝硬度值下降,前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肝硬度值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水平:治疗第12周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HBeAg水平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与治疗第12周后两组内比较,HBeAg水平下降显着(P<0.05),且两组间对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HBeAg阴转率对比,温阳组(14.29%)与对照组(8.6%)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温阳组上升趋势更明显。病毒学: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BV DNA阴转率对比,温阳组(69.23%)与对照组(58.33%)相比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阳组有更明显的上升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温阳组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上升不明显(P>0.05);两组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温阳组上升更明显(P<0.05)。Treg/Th17细胞: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Treg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Th17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Th17细胞下降不明显(P>0.05),温阳组Th17细胞下降明显(P<0.05)。两组Treg/Th17比值组内比较,温阳组Treg/Th17比值上升,对照组比值下降,但两组前后对比变化不明显(P>0.05),且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法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单独使用核苷(酸)类药物相比,可以更好的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细胞功能,减少病毒复制,促进e抗原阴转。2.温阳法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外周血内CD4+/CD8+平衡与Treg/Th17平衡,调节细胞免疫状态,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抑制情况,从而增强机体对HBV病毒的清除能力。

尹乔乔[4](2020)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CHB患者TDF初治与经治的疗效,经治NAsCHB耐药患者单用TDF与NAsCHB者加用ADV的疗效,评估TDF对肾功能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1-2018.1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门诊90例CHB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分组:慢乙肝初治予TDF(晴众,300mg/qd)30例(A组),经NAs治疗耐药或者应答不例佳CHB者60例,其中30例改为TDF(B组),另外30例加用ADV(名正,10mg/qd)抗病毒(C组)。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的第4周、8周、12周、24周、48周、72周、96周监测不同时间点HBV-DNA定量、乙肝三系定量,同时检测不同时间点生化、肌酐、肌酐清除率、尿敏感肾功能、血磷、血钙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HBVDNA基线值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第96周时与基线值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此时B组、C组的HBVDNA水平高于A组(P<0.05),但此时3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不存在差异(P>0.05)。3组间ALT基线水平无差异性(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降低,在第96周时,与基线值有显着差异(P<0.05),且此时B组、C组的ALT水平高于A组(P<0.05),但此时3组间ALT复常率无差异性(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7%(29/30),83%(25/30),73%(22/30),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9/30)、20%(6/30)、17%(5/3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ALT 复常率分别为 97%(29/30)、93%(28/30)、93%(28/3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A、C组治疗96周后的血磷、血钙、血清酶水平较基线值无差异(P>0.05)。结论:1.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初治、经治应答不佳或耐药慢乙肝患者,都更有效的抑制HBV的复制。对临床经治应答不佳或耐药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选择。2.TDF在观察期内有一定肾功能改变,三组患者eGFR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均呈降低趋势,但考虑经济效益,可考虑TDF抗病毒治疗。

杨兰[5](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6](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提出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廖运范,Jia-HorngKao,Teerha Piratvisuth,Henry Lik Yuen Chan,Rong-Nan Chien,Chun-Jen Liu,Ed Gane,Stephen Locarnini,Seng-Gee Lim,Kwang-Hyub Han,Deepak Amarapurkar,Graham Cooksley,Wasim Jafri,Rosmawati Mohamed,Wan-Long Chuang,Laurentius A.Lesmana,Jose D.Sollano,Dong-Jin Suh,Masao Omata,刘颖,徐莹,李芸,黄祖雄,樊蓉,李小溪,吕国涛,周彬,孙剑,侯金林[7](2012)在《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2012最新版)》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至今,有大量关于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和治疗的最新数据不断涌现。其中包括慢性HBV感染的无症状感染者,以社区为基础的队列研究,HBV基因型的作用,非药物诱导的自然HBV变异型毒株,无创性肝纤维化评估方法的应用,HBsAg定量在临床中的应用,更有效的新治疗药物和新治疗方案等等。来自亚太地区的专家审查和评估了相关数据,并共同商讨了近年来报道的最有意义的发现,基于此,对2008年版的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进行修订,同时对2008年版治疗指南定义的关键词组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指南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般治疗,肝纤维化评价适应证,何时开始治疗或停药,初始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如何监测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患者。关于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中包括了对妊娠妇女,已发生耐药,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肝功能失代偿,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化疗,肝移植或肝细胞癌患者的具体治疗建议。

陈春枚,陈锦珊[8](2011)在《阿德福韦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是继拉米夫定之后的又一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在临床HBV DNA清除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及肝组织学改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吴宇峰[9](2011)在《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我国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07.30(1/10万),其中乙肝发病率为88.82(1/10万)。我国一般人群的HBs Ag阳性率为9.09%。目前防治乙肝主要手段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但费用昂贵,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要求干扰素治疗持续1年以上;核苷类抗病毒持续2-3年。长期服药会面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且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费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制剂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且大量临床研究报告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阳性结果。本研究对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经过检索,电子检索出苦参制剂治疗乙肝相关文献共1123篇,手工检索1篇。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共获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文献460篇,其中157篇文献因比较药物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95篇因仅有肝功能数据或者仅有治疗组数据,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17篇因重复发表或涉嫌雷同被排除。最终纳入191篇文献研究,共18799例样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项研究属于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试验;5项研究提及随机序列是如何产生的,但没有研究描述是否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文献交代了样本量计算;有37项研究报道进行了随访研究,17项研究报道了退出或/和失访病例;10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项研究报告了死亡人数。漏斗图显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在纳入的RcT研究中,有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过程中因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导致死亡人数,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CI(0.24,0.99)),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69项研究报告不良反应,苦参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局部有硬结等。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轻度睡眠障碍、白细胞轻度减少(干扰素)、头晕、皮疹(硫普罗宁)、心慌等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s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30项研究;随访共纳入7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1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6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V-DNA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9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8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血清转换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73项研究,随访共纳入19项研究。从临床证据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血清HBeAg.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存在确实疗效;在血清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苦参制剂与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临床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比较显示,苦参制剂的疗效并不亚于这些抗病毒药物,且RR值提示优于这些抗病毒药物,然而,要获得更为准确的证据,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血清HBV-DNA转阴方面,苦参制剂疗效低于拉米夫定,但不低于干扰素;与其他药物或常规保肝治疗相比,苦参制剂疗效均高于这些治疗手段,且在降低重症慢性乙型肝炎病死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目前高质量的严格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很少。对照药物使用纯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和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采取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安慰剂双模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获得更准确的临床证据。

胡九东,刘洋,李莹,张玮,邢练军[10](2011)在《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该文通过近3年来的临床观察和文献研究发现,抗HBV药物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和中药及其提取物联合治疗慢乙肝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不管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变异率,还是改善肝功能、纤维化和临床症状,联合治疗均优于单一治疗,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优势,可能是治疗慢乙肝的首选疗法。

二、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1.1 中医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肝硬化正虚瘀结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3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入组患者基线比较
        4.3 临床疗效比较
        4.3.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比较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3.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5 讨论
        5.1 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5.2 壮肝逐瘀煎药物组成及药物分析
        5.3 壮肝逐瘀煎在肝硬化的应用
        5.4 研究结果分析
    6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1 肝硬化的基本概念
        1.2 乙肝肝硬化流行病学
        1.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1.4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分期
        1.5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1.6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治疗
    2 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的发生
第二部分 :病历资料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随访观察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入组基本特征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 ALT、AST 复常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2.5 两组患者无创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2.7 两组患者5年累积癌变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2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统计学处理
技术路线图
二、结 果
    1.三组患者基线特征
    2.三组患者抗病毒 96周 HBVDNA定量水平变化情况
    3.三组患者治疗 96周后 HBVDNA阴转、HBe Ag血清学转换及 ALT复常率情况比较
    4.三组 CHB患者治疗 96周过程中肾功能损害指标比较
    5.三组CHB患者治疗96周过程血磷、血钙指标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3.1 TDF抗病毒对 HBe Ag CHB患者 HBVDNA定量的影响
    3.2 TDF治疗 HBe Ag CHD对患者 ALT应答的影响
    3.3 TDF治疗 HBe Ag CHD患者对 HBe Ag血清学应答的影响
    3.4TDF治疗 HBeAgCHB患者 HBV基因耐药情况
    3.5TDF抗病毒用于 HBeAgCHB的安全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方案
    1.技术路线图
    2.病例来源
    3.病例选择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
        4.2 观察期限
        4.3 治疗方法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4.5 统计分析方法
    5.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6.讨论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二)预防
        1. 保护易感人群:
        2. 管理传染源:
        3. 切断传播途径: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一)自然史
    (二)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一)HBV血清学检测
    (二)HBV病毒学检测
        1. HBV DNA定量:
        2. HBV基因分型:
        3. 耐药突变株检测: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1抗-HBc抗体定量:
        2. HBV RNA定量:
        3.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1. ALT和AST:
        2. 总胆红素:
        3. 血清白蛋白:
        4. 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rothrombin activity time,
        5.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
        6. 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7.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L3:
        8.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Ⅱ):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三)其他指标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七、影像学诊断
    (一)腹部超声检查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nane iamge,MRI)
八、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二)HBe Ag阳性CHB
    (三)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105-106]
    (四)HBe Ag阴性CHB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OBI)[107]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十二、NAs治疗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恩替卡韦(entecavir):
        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3.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
        4. 其他药物:
    (二)NAs的选择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2. 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定量,以便及时发现病毒学突破,并尽早给予挽救治疗(表5)。对于NAs发生
    (四)NAs治疗的监测
        1.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2. 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3. 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 耐药监测及处理: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三)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四)Peg-IFN-α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十四、其他治疗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二)抗纤维化治疗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应答不佳患者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四)儿童患者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九)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十)肝移植患者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7)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2012最新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背景知识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HCC) 的发生
    旧生物标记的新应用:HBs Ag的定量检测
    HBV基因型和自发突变的临床意义
    无创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目标
    现有的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普通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
    胸腺肽α1
    免疫调节剂:总结
    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L-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无环磷酸化核苷酸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替诺福韦酯
    环戊烷类
    其他直接抗病毒药物
    初始直接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总结
特殊患者群体
    妊娠
    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的患者
    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
    存在耐药的患者
    免疫抑制或化疗的患者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移植
    HCC局部治疗或治愈前/后的抗病毒治疗
    议题和推荐
    一般管理
    治疗适应证 (ⅡA)
    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图1~3)
    如何监测
    何时停止治疗?
    特殊情况患者处理
        育龄妇女
        合并HIV感染的患者
        合并HCV或HDV感染的患者
        失代偿性肝病患者
        耐药患者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的患者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
        肝癌患者在接受全身或局部治疗前和 (或) 后的处理

(9)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研究背景
    1.1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1.2 乙型肝炎现状调查
    1.3 乙型肝炎防治
    1.4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5 Cochrane系统评价介绍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研究内容
    3.1 纳入研究类型
    3.2 研究对象
    3.3 干预措施
    3.4 结局测量
    3.5 检索策略
    3.6 资料质量评价与提取
    3.7 资料分析与合并
4. 结果
    4.1 检索策略
    4.2 检索结果与筛选
    4.3 文献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病死率
    5.2 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和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5.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
    5.4 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不良反应
    5.5 HB sAg血清应答指标
    5.6 HBeAg血清应答指标
    5.7 HBV-DNA血清应答指标
    5.8 HBeAg血清转换应答指标
    5.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联合抗病毒西药治疗
    1 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乙肝的研究
    2 中药及提取物联合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研究

四、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D]. 吕黄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D]. 王建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江诗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尹乔乔.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1)
  • [7]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2012最新版)[J]. 廖运范,Jia-HorngKao,Teerha Piratvisuth,Henry Lik Yuen Chan,Rong-Nan Chien,Chun-Jen Liu,Ed Gane,Stephen Locarnini,Seng-Gee Lim,Kwang-Hyub Han,Deepak Amarapurkar,Graham Cooksley,Wasim Jafri,Rosmawati Mohamed,Wan-Long Chuang,Laurentius A.Lesmana,Jose D.Sollano,Dong-Jin Suh,Masao Omata,刘颖,徐莹,李芸,黄祖雄,樊蓉,李小溪,吕国涛,周彬,孙剑,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08)
  • [8]阿德福韦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陈春枚,陈锦珊. 海峡药学, 2011(07)
  • [9]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D]. 吴宇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J]. 胡九东,刘洋,李莹,张玮,邢练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03)

标签:;  ;  ;  ;  ;  

拉米夫定单用或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