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芪注射液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

葛根黄芪注射液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

一、葛根素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张贺美[2](2021)在《芪归糖痛宁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目的本临床研究是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气阴两虚夹瘀型患者,应用芪归糖痛宁联合西药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观察该方治疗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分析芪归糖通宁对患者血清VEGF和Cys-C含量的影响,及对患者视力、眼底、血糖(FPG、2h PG、H b A1c)、CMT、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探索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优势和特色,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为NPDR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2方法按照本次临床观察所制定的入选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NPDR患者6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宣教,对照组31例予西药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共观察24周。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的一般安全性指标,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临床治疗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改善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评分,CMT,和血清V EGF及血清胱抑素C等指标数值。治疗结束后统一进行整理,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显性水平以P<0.05或P<0.01表示,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NPDR患者共62例,随机分成两组,及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实际有效随访59例,因对照组2例不按规律服药,排除;治疗组1例因不能有效接受随访予以剔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性,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2和86.67%,对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差异,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的疗效改善更明显。(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治疗前P>0.05,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相比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进行组内比较P<0.05或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相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4)血糖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PG、2h PG、Hb Alc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治疗前患者FPG、2h PG(P<0.05)有所降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FPG、2h PG下降更明显(P<0.05);Hb A1c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略有下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CVA及眼底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相比较,BCVA及眼底症状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情况比治疗前均有所好转,进行组内比较(P<0.05或P<0.01);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BCVA及眼底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MT的比较:两组患者的CMT在治疗前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CMT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MT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7)血清VEGF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两组患者血清VEGF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前明显下降,进行组内比较有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相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8)治疗期间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三大常规及四大生命体征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无异常。未出现过敏反应及身体其他不适。4结论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为治疗原则的芪归糖痛宁在辩证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属气阴两虚夹瘀型患者时有明显临床疗效,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BCVA水平,改善眼底情况,降低CMT,对患者血清VEGF、血清胱抑素C水平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没有出现肝肾损害,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刘智美[3](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史航[4](2020)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一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一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NAIO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及不同证型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NAION的患者16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眼别、双眼发病间隔、病程、体重指数等。根据有关NAION危险因素综述分析,收集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脑梗死等病史。所有病例都进行视力、视野、辨证分型等分析。结果:NAION患者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之间BCVA、MD、M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患病人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在不同证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伴有不同危险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根据既往研究发现,NAION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基本证型。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单双眼发病对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无影响。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人群。单双眼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构成无差异。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对不同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第二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目的:探讨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获得 BOLD-fMRI 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结合眼科视力、视野指标,探讨 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BCVA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MS水平下降、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ALFF降低,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ALFF降低;但是NAION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其他脑区存在ALFF增加区域,包括脑桥、舌状回、顶下小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结论:与健康人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右脑岛、额中回区域功能明显下降,DMN功能障碍,这可能利于NAION的早期诊断。第三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目的:从血管舒缩因子、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相关的炎症指标,以期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30例做对照。观察NAION患者与相匹配健康人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NO与ET-1、PGI2与TXA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组Hcy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GLU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PLT、MP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发现NAION患者Hcy、NLR水平升高。因此Hcy、NLR可能是NAION患者诊断和发病重要的参考指标。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Hcy、NLR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NAION患者15例做对照。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类、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等药物);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加味黄芪汤颗粒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干预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NLR、Hcy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MD、MS改善幅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效率(按眼数计)分别为55.56%、68.4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率虽然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NLR、Hcy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NLR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Hcy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NLR、Hcy改善幅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汤可明显改善NAION患者的BCVA、MD、MS等指标,视野改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视力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加味黄芪汤可降低NAION患者NLR、Hcy水平,对NAION患者疗效可能与降低NLR、Hcy水平密切相关。

陈梅[5](2020)在《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涨,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糖尿病后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糖尿病性心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以控制血糖为主。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近年来,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普遍存在于糖尿病中,且与糖尿病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炎症等,是心脑血管意外的起始环节。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疗效机制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对防治糖尿病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课题(1)首先基于数据挖掘,通过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出治疗糖尿病的高频中药,并分析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方向;(2)基于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对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进行实验研究,从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角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导入EndNote并利用EndNote对文献进行初步查重。阅读题目摘要后人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文献。最后提取文献要素,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6中的Excel对文献要素进行记录,并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衡量方法是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实验研究:(1)应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血管环进行30分钟预处理,再使用乙酰胆碱分别诱导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小鼠颈总动脉的收缩。在加乙酰胆碱之前40分钟,加葛根素和其他抑制剂对血管环进行预处理,检测离体血管张力。随后使用葛根素分别对正常C57BL/6小鼠连续腹腔注射7天和14天,分离小鼠颈总动脉后参照之前的方法检测离体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2)利用高脂饮食喂养三周加链脲佐菌素(50mg/kg/d)连续腹腔注射一周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另设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颈总动脉前列腺素类含量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中药使用频次统计:频次≥20的中药有32味,频次最高的前5味依次是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2)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四气中性寒(842次)和性温(505次)频次最高,其次为性平(282次),再次为性凉(116次)和性热(18次);五味中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甘(1081次)、苦(911次)、辛(440次),味酸(150次)和味苦(115次)最少。归经方面,归肺(857次)、肝(850次)中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归脾(761次)、胃(662次)、心(613次)和肾(499次)经中药;3)中药类别统计:前三种类别分别是补气药(271次)、补阴药(192次)和活血调经药(172次)。另外,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频次总计为575次,频率为32.4%。清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以及清虚热药,频次总计为414次,频率为23.4%;4)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一共得到10组二联药和27组三联药对。5)聚类分析得到5组有意义的聚类组,分别是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人参、枸杞子、黄精、葛根、麦冬、天花粉、知母、玄参、生地、泽泻、五味子;苍术、白术、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白芍、水蛭、地龙;山茱萸;黄连、黄芩。第二部分:实验一:(1)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由环氧合酶和血栓烷-前列腺素受体介导;(2)环氧合酶-2而非环氧合酶-1介导了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3)葛根素40min预处理可以抑制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4)给予小鼠连续腹腔注射50mg/kg 14天可以显着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实验二: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可以显着抑制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和PGF2。和PGD2水平,但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没有影响,且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情况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糖尿病高频用药有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以补气益阴和清热活血中药为主。2.葛根素能够抑制T2DM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其机制可能在于抑制PGF2。、PGD2的释放。

吴金梅[6](2019)在《基于PI3K/Akt和APN/AMPK信号通路探讨黄芪葛根配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研究揭示黄芪、葛根及黄芪葛根配伍的水煎液均具有降糖降脂作用,阐明黄芪葛根配伍发挥的药效具有协同与拮抗的选择性,证实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代谢和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为临床有效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数据分层法将血糖值因素进行分层,依据类型随机抽样原则将86只健康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分为6个组,即正常组(Normal组)11只、模型组(Model组)15只、阳性对照组(Positive control组)15只、黄芪组(Astragalus组)15只、葛根组(Pueraria组)15只、黄芪葛根配伍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15只。除Normal组外,其余5组大鼠均依据46mg·kg-1的剂量一次性给予2%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通过腹腔注射将实验大鼠诱导成为糖尿病模型。Normal组和Model组均给予等量蒸馏水10 ml·kg-1,Positive control组、Astragalus组、Pueraria组和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分别按照1.47、2.70、1.35和4.05 g·kg-1·d-1的剂量进行灌胃,6组的大鼠均给予30天的连续灌胃。检测大鼠血糖、血清总胆固醇(CHO)、血清甘油三酯(TG)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方法检测大鼠骨骼肌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脂联素(APN)及脂联素受体(AdipoR)的含量;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2(Akt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GLUT-4、脂联素受体1(Adipo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表达水平。本实验的数据应用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7.0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的检测与Normal组比较,Model组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调节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方面,黄芪葛根配伍没有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节血清甘油三酯方面,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优于单个药物的使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ns、InsR、GLUT-4、APN、AdipoR含量的检测与Normal组比较,Model组的Ins、InsR、GLUT-4、APN、AdipoR含量均减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对骨骼肌Ins含量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的Ins含量都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不如单用黄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对骨骼肌InsR含量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InsR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不如单用黄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对骨骼肌GLUT-4含量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GLUT-4含量均明显提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没有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骨骼肌APN含量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APN含量均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优于单一用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对骨骼肌AdipoR含量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AdipoR含量均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优于单一用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RS-2、PI3K、Akt2、GSK-3β、GLUT-4、AdipoR1、AMPKαmRNA表达的检测与Normal组比较,Model组的IRS-2、PI3K、Akt2、GLUT-4、AdipoR1、AMPKαmRNA表达均降低,GSK-3βmRNA表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对骨骼肌IRS-2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IRS-2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未呈现出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骨骼肌PI3K 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PI3K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呈现出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不如单用黄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骨骼肌Akt2 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Akt2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未呈现出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骨骼肌GSK-3β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GSK-3β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未呈现出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GLUT-4 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GLUT-4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未呈现出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AdipoR1 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AdipoR1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呈现出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不如单一用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AMPKαmRNA表达的检测:与Model组比较,Astragalus组、Pueraria组、Astragalus and Pueraria组的AMPKα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芪葛根配伍未呈现出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黄芪、葛根及黄芪葛根配伍均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的作用。2.黄芪与葛根配伍在调节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方面,未呈现交互效应;在调节血清甘油三酯方面,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优于单个药物的使用,由此显示配伍发挥的药效具有协同与拮抗的选择性。3.黄芪与葛根配伍在调节GLUT-4蛋白和IRS-2、Akt2、GSK-3β、GLUT-4、AMPK基因方面,未呈现交互效应;在调节Ins、InsR蛋白和PI3K基因方面,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但合用不如单用黄芪,而优于葛根;在调节AdipoR1基因方面,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但合用不如单个药物的使用;在调节APN、AdipoR蛋白方面,黄芪葛根配伍有交互效应,且两药合用优于单个药物的使用。由此显示配伍调节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可能与PI3K/Akt和APN/AMPK信号转导通路上的关键因子的表达变化相关,且配伍发挥的药效具有协同与拮抗的选择性。

韩明珠[7](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本临床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评分、Toronto临床评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影响,进而对其进行疗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招募符合标准的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首先进入为期2周的导入期或洗脱期,然后再进入为期4周治疗期,在治疗期,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Toronto临床评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并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血糖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h P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05%,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oronto临床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后两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Toronto临床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S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浅神经S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浅神经S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M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胫神经M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胫神经M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使Toronto临床评分显着下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良好。

王沐瑶[8](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9](2015)在《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 Med等数据库(截至2014年9月1日)以及相关参考书目,对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有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15种注射液,3个处方源于经典方剂,其他源于临床或科研处方;处方组成药味均较少,单味占到60%,最多为3味药;主要针对心血瘀阻证;多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冠脉等药理作用。涉及最多的中药是丹参、红参、红花,有效组分类型主要有黄酮、皂苷、醌类等,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二、葛根素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根素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芪归糖痛宁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观察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2.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3.4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3.5 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4.2 临床观察导入期
        4.3 治疗方案
        4.4 评价指标及方法
        4.4.1 安全性指标观察
        4.4.2 疗效指标观察和方法
        4.5 安全性评价
        4.6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5.2 各项疗效指标比较
        5.2.1 临床疾病疗效比较
        5.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2.3 FPG、2h PG、Hb Alc水平的变化
        5.2.4 BCVA及眼底症状积分比较
        5.2.5 CMT的比较
        5.2.6 血清VEGF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比较
        5.3 安全观察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NPDR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1.1.1 氧化应激
        1.1.2 多元醇代谢途径
        1.1.3 炎症反应
        1.1.4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1.1.5 细胞因子
        1.2 西医对于DR的治疗
        1.2.1 基础治疗
        1.2.2 药物治疗
        1.2.3 其他治疗方式
    2 祖国医学对DR的认识及研究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
    3 芪归糖痛宁方药分析
        3.1 组方及配伍特点
        3.2 单味中药药物分析
    4 主要观察指标VEGF和胱抑素C选择的依据
    5 芪归糖痛宁治疗NPDR气阴两虚夹瘀证研究结果分析
        5.1 对患者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5.2 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5.3 对患者FPG、2h PG、Hb Alc水平的影响
        5.4 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症状积分的影响
        5.5 对患者CMT的影响
        5.6 对患者血清VEGF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路线图
综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研究记录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表述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系统性疾病
        2 解剖学异常
        3 血清学指标变化
        4 药物或外科手术的影响
        5 遗传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1 历史沿革
        2 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3 中医分期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视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1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病
        2 缺血性视神经疾病
        3 视神经炎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5 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第一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研究
        1.1.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1.3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治疗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1.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机制
        1.2.2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
        1.2.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3 中医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3.1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4 中医治疗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1.4.1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中医学认识
        1.4.2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4.3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现代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数据规范方法
        2.1.4 数据筛选和提取
        2.1.5 数据挖掘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2.2.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2.2.4 中药类别统计
        2.2.5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2.6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对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1 葛根素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结果
        3.1.3 讨论
    3.2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PI3K/Akt和APN/AMPK信号通路探讨黄芪葛根配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随访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疗效性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3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4.4 补阳还五汤组方分析
    4.5 活血通络方组方分析
    4.6 临床疗效分析
    4.7 问题与展望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3 :Toronto临床评分表
    附录4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5 :发表论文

(8)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1.1.6 小结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1.2.4 小结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1.3.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资料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中止研究标准
    2.3 方法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2.4 建立数据库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2.5 结果
    2.6 讨论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2.6.2 跟诊体会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葛根素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芪归糖痛宁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D]. 张贺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D]. 史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PI3K/Akt和APN/AMPK信号通路探讨黄芪葛根配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的影响[D]. 吴金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补阳还五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韩明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J]. 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 中草药, 2015(15)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葛根黄芪注射液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