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

杜甫——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

一、杜甫——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玲[1](2021)在《明代福建注杜研究》文中认为元明时期,福建地区诗学兴盛,并深受宗唐复古传统的影响。其中,杜诗学作为其诗学发展的一部分占据了重要地位。明代福建的文人推崇杜甫、研习杜诗,使当地注杜研杜风气盛行,催生了一大批杜诗研究着作。从这些杜诗学文献入手,将杜诗注与福建两个要素进行结合,从而考察当地杜诗学研究呈现的团体性与包容性,感受杜诗研究者对杜甫诗学思想的继承、诗歌创作的模拟和诗歌精神的认同。本文旨在探究明代福建杜诗学中“注杜”的情况。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明代福建杜诗学的发展背景进行了概述,分三部分展开。第一节从福建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入手,阐明杜诗学发展的历史与自然背景;第二节分析社会文化传统对福建地域文学的影响,着重介绍了当地科举情况及家学渊源;第三节聚焦于明代福建的诗学发展与文人学杜、论杜情况,介绍了当地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文人。第二、三章是论文的重点,从整体和部分两个不同视角进行观照。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明代福建注杜概况,具体分两个方面:第一,明代福建杜诗注本概述,对22种杜诗文献进行详细分析;第二,明代福建注杜成就,阐释了其注杜内容、注杜方法与注杜特色。第三章对明代福建的杜诗学文献进行了个案研究,分别选取了黄光昇《杜律注解》、颜廷榘《杜律意笺》、邵傅《杜律集解》三个注本,从注者生平、注杜内容、注杜方法、注杜特色等方面进行考察,展现了侧重诗意阐述、用语简洁精炼等鲜明的福建注杜风格。第四章简述明代福建杜诗注在杜诗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展现明代福建杜诗注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珍贵的文献价值,并论述其对后代产生的深远影响。

杨晓红[2](2020)在《以孟解诗与以杜比孟 ——黄彻借孟尊杜的诗学观》文中研究表明理学既昌,则有理学家诗话,然黄彻处南北宋历史变局之中,受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春秋》学的影响甚重,于《?溪诗话》中流露出以理学解诗、以孟解诗、以经解诗的特色,这种特色在杜甫及其诗歌的批评中更为突出,从理学文学观的独特视角对杜甫“诗圣”、杜诗“诗史”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在宋代蔚为大观的尊杜诗潮中别具一格。黄彻出身窦桂传芳的军城金墩世家,年少登第,游宦湖外十余年,甚有能声,但性格拙直,忤怒当权,不得已弃官而归,隐居家乡?溪。黄彻于诗评主张回归风雅,有补于世,秉持忠孝、直谏的价值取向。同时,由于濡染理学,黄彻评价诗人的方式是原心定罪,以心志“仁”与“不仁”来定作家人格、诗格高低,这是心性之学内圣观的体现。宋代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关键时期,“亚圣”地位呼之欲出,黄彻诗评崇尚孟子,服膺孟子人格论、民贼说、民本论、以意逆志等主张,提出了“老杜似孟子”之比,处处传递出反战与仁政思想,更重要的是结合以意逆志说与心性论,创造出“原其心”的解诗方法。黄彻诗评以杜甫为宗,按照儒家的经学人格来塑造杜甫“诗圣”形象,同时,黄彻注意到杜甫张狂与村俗的侧面,在“原其心”的解诗方法下,黄彻以戏谑消解了负面,使“狂”变成了以道抗势,“俗”变成了诗才天纵,“诗圣”大名不堕。宋代《春秋》学繁盛,黄彻借《春秋》经解的方法读杜诗,挖掘杜诗的“春秋体例”与“微言大义”,从外在体例与内寓褒贬两个层面上拓宽了“诗史”的内涵,让杜诗具有经典的重量。

刘明才[3](2019)在《“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文中提出徐渭作为明代中晚期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早岁曾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并两度北上对明朝北部边关的防务大计表现出热切关注。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入胡宗宪幕府的经历又令其展现出“知兵好奇计”的军事才能,多重复合的因素交织于一身,使我们很难仅仅以书画家的视角来界定其身份。因此,为了更深入地展开对徐渭书画艺术的再认识,论文通过六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徐渭的心性、诗文、戏剧、书法、绘画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性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析,并于其间穿插联系,关注这众多视角在复杂并置下对徐渭书画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得以进入徐渭众多文艺成就所营造出的精神世界,对多重复合视野下那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徐渭思想性格形成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令我们发现徐渭的身世遭遇同他的天性紧密混杂在一起。他建立在敏感、直率、急躁先天气质基础之上的心性特征,经由生命际遇中频繁挫折的淬炼逐渐形成猜妒、刚硬、孤傲、执拗倔强的性格。并对其这样的性格与自幼生长的心学环境的浸染关系,以及基于“畸人心理”,徐渭所展现出的畸与奇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对徐渭诗文和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徐渭的人生若离开他所遭遇的坎坷与不幸,徐渭就不可能成其为徐渭。是生活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徐渭的生活苦境,历练出他那颗“诗性”心灵。使他的诗得意弃形,深于法而略于貌;他的文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直抒胸臆、崇简尚气;他的戏剧让我们察觉出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重塑。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关于徐渭书法和绘画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书画的造型规律与特征,以及其绘画造型能力的获取与卓越书法才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其诗文、戏剧的创作实践,对其颇具“才、胆、识、力”的“文心”所造就先期成熟的高水准审美修养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他自评“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的排序可能蕴含的深意。论文第六章从其所处时代状貌入手,着重对明中叶时期浙东地区的人文环境,该时段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世俗风尚的转变进行考察,如果说徐渭是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下在野士人的典型代表,那么,作为个体,他身上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现象的缩影。将徐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详加研讨,使我们追索出徐渭文艺创作之所以呈现出开阔宏大、奇诡悲怆的气象格局,与其身负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紧密相关。以45岁时杀妻入狱为分水岭,徐渭于“中岁变法”,人生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但他却能虽晚而优地开创出中国艺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先河,使我们通过研究多重复合视野下的徐渭书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修为取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东艳[4](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丁启阵[5](2017)在《读懂杜甫必备的三个常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是否有"之一",见仁见智。毫无疑问,他也是被阅读、被谈论得最多的中国诗人。从学前婴幼儿读物开始,到小学语文课本、初高中语文课本,再到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材,都绕不开杜甫的诗歌;千家注杜,杜甫的诗歌也是我国历代诗人中被研究、被注释、被印刷出版得最深入、最多的。

杨传召[6](2016)在《2013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文中提出本索引所收录的是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索引,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条目在前,摘要附后,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论文原文为繁体字的,条目及摘要亦用繁体字以示区别。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题目//作者//导师//院校//所属专业。

夏远生[7](2016)在《“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毛泽东十评屈原》文中研究说明引子1961年的秋天。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反华势力合唱,国内严重困难,台湾当局企图"反攻大陆",毛泽东再次读《楚辞》,写了一首《七绝·屈原》。诗曰:"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1]毛泽东曾把马列主义比作无产阶级的"刀子",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

曾贤兆[8](2016)在《叶燮与清代中期诗学转向》文中提出清代诗学从前期到中期的发展历程中,蕴含了诸多前后相续且隐微复杂的联系。总体上,清朝建国以来的顺、康、雍三朝,在诗学上最大的趋同之处是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诗学弥漫诗坛;至清代中期乾嘉年间,则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说席卷诗国。考察清初强大的神韵诗学渐趋式微,至清中叶转向性灵诗学主诗坛坛帖,叶燮诗学及其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成了清代诗学从神韵到性灵的转向,也促成了诗学理论从复古之风弥漫走向创新之大旗高扬,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唐宋之争的消极意义,促成了清诗自身面目的形成。叶燮诗学之促成清代中期诗学转向,首先是其以“变”为核心的诗史发展观和“原本性情”的诗学观横扫诗坛复古主义流弊,并提出了对待文学遗产的正确方法;其次是“理”“事”“情”之客观对象与“才”“胆”“识”“力”的主观因素相结合的创作理论,强化了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的现实品格以及诗人的主体意识;再次是用一系列相对的诗学理论范畴,解析了诗坛面临的诸多问题,并试图在哲学的高度探寻隐藏在纷繁芜杂的诗学现象背后的本质,示人以正确的学诗之法和评诗之法,从而使诗学理论批评与诗歌创作都能健康地发展。本论文前两章结合叶燮的时代、家族及人生历程,梳理了叶燮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其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强调了其家学传统以及“原本性情”的诗学观形成的渊源,重点归纳了叶燮诗论体系中对清代中期诗学转向具有重要意义的诗史观、作家论、“后法”理论、作品论、批评论,以及区别于诗话的极强的理论性、“守正”之品格和建设性等特征。论文后四章,首先从叶燮与神韵诗学之式微的角度,认为神韵诗学强调以“清远”为特征的意境建构,同时有“诗中无我”、脱离现实之弊;叶燮诗学恰与之互补,其以“理、事、情”为创作客体的作品论,以及反复古主义的诗论体系恰可弥补神韵诗学因强调“清远”而导致的脱离现实,以及因推重七子鼓荡而起的复古主义流弊。其次,叶燮“原本性情”、推重创新的诗论体系,以及“踵事增华”的诗史观是清代中叶性灵思潮崛起的序曲。再次,叶燮诗论的“守正”品格,注重人品的作家论,以及以“后法”为代表的创作论,为沈德潜格调诗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为叶燮诗学影响于清中期诗学的重要一面。最后,从清代诗坛唐宋之争发展流变的角度,梳理了叶燮对诗史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对唐宋之争的本质的认识,以及用“才、胆、识、力”为核心的作家论和一系列诗学范畴,诸如源流、本末、盛衰、沿革、因创等,对唐宋之争的解析,从而解构了唐宋之争的消极意义,为清诗融通唐宋之风格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经过比较翔实的论证梳理,本论文得出的初步的结论是:叶燮诗学及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于清代前中期诗学从神韵到性灵,从复古到创新,从唐宋之争到融通唐宋的过渡与转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清诗融通唐宋之自身面目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中昌[9](2016)在《宋诗中的杜甫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杜甫虽有“千秋诗圣”之称,但实际上他在唐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其地位是宋代提高的。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虽然充分肯定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1),但是实际情况却非常复杂,即宋人眼里的杜甫形象及其书写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经历了北宋初期(这一时期宋人还以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为好尚)的低潮后,北宋中后期以及南宋时期,杜甫逐渐被宋人所接受并大力推崇进而将其圣化。北宋具有开创性,而南宋则具有普遍性。篇幅所限,笔者只谈及宋诗中的杜甫形象,而诗歌作为宋人向杜甫学习技法、表达敬意、寄托情感的最佳形式也使我们得以从中窥知杜甫在宋人心目中的形象流变,进而探查杜甫在宋诗中的接受情况。论文主要由绪论、总论、分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杜甫形象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重难点及方法等等。总论从整体论述宋诗中的杜甫形象,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宋诗和杜甫形象进行界定并对诗歌进行简单的统计介绍;第二章主要概述宋诗中杜甫形象的来源;第三章从塑造角度如称谓、外在(外貌、衣着、姿态)、内在(精神)和塑造手法探究宋诗中的杜甫形象。分论部分具体论述宋诗中杜甫形象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分二章:第一章按时间顺序从纵向上考察北宋前期和中后期杜甫具体形象的变迁,尤其突出王安石、苏轼诸人在杜甫形象的形成过程中的开创性作用和对当时文人、对后人的影响,同时还搜集同时代文人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宋代文人在杜甫接受过程中的态度;第二章主要研究两宋之交以及南宋时期杜甫形象的演变,尤其是探究南宋文人在北宋的基础上,在经历了家国之变的伤痛后是怎样将杜甫形象进一步圣化的,这里面涉及到了描写杜甫诗歌作品的数量变化、形象变化、塑造手法及南宋文人在杜甫圣化过程中的盲从等诸多问题;因为文学史上所宣扬崇杜的宋代第一大诗派江西诗派内部对杜甫的描写呈现了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所以第三章主要对江西诗派在宋代杜甫形象塑造中所扮演角色进行讨论。当然,宋代对杜甫也不是只有赞扬声,它也有另类的声音,因此第四章主要论述宋代诗歌中存在的对杜甫的批评论调。最后,论文的附录部分是对宋代有关杜甫形象的诗歌的整理,这既是本文研究和立论的基础,又是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

赵耀锋[10](2014)在《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是唐诗学史上的一个关捩点,此期古典唐诗学走向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处于开启阶段,随着陈寅恪、闻一多、杨启高等学者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唐诗学”学科得以形成。此期唐诗学思想丰厚,当时的诗话、唐代诗歌史、唐诗选本、唐诗研究专着及研究论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唐诗学思想。对这些唐诗学思想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唐诗学的研究。本论文拟在从唐至清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的唐诗学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唐诗学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及论文的创新、价值与不足。第一章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背景。本章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本土文化思潮与外来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民国时期唐诗研究的方法。论文从把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方法分为社会学研究法、文化学研究法和文艺学研究法三种,分别对这三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总结。第三章民国时期唐诗学的发展历程。论文把民国时期分为三段,对每一段的唐诗学成果进行了详细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唐诗学的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第四章唐诗史论。在回溯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学术史的基础上,首先,论文对民国时期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其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历史地位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再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兴盛原因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五章唐诗艺术论。在回溯唐诗艺术论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艺术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六章唐诗体派论。在回溯唐诗体派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唐诗体论和流派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七章,唐代诗人个案研究。对民国时期对唐代五位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第八章唐诗学思想分论。论文以民国第一期、民国第二期、民国第三期主要学者的唐诗学思想为线索,分别对每一时期的唐诗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论文重点对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黄节、钱钟书、胡云翼、杨启高七位学者在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思想及其唐诗学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总之,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科学的学术方法被运用于唐诗学研究之中,现代唐诗学研究学术规范逐渐形成,唐诗学的理论体系得到确立,出现了一批唐诗学专家,唐诗学研究走向了自觉。此期历史学、文艺学、文献学、社会学研究的融通拓展了唐诗学研究的理论境界。民国时期的唐诗研究在方法论和理论建树方面对当代唐诗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杜甫——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甫——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福建注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福建杜诗学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节 诗学发展与论杜学杜
第二章 明代福建注杜概况
    第一节 明代福建杜诗注本
    第二节 明代福建注杜成就
第三章 明代福建杜诗学文献个案研究
    第一节 黄光昇《杜律注解》研究
    第二节 颜廷榘《杜律意笺》研究
    第三节 邵傅《杜律集解》研究
第四章 明代福建杜诗注在杜诗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节 明代福建杜诗注在明代杜诗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明代福建杜诗注对后代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以孟解诗与以杜比孟 ——黄彻借孟尊杜的诗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溪诗话》的成书、版本及流传
    第二节 《?溪诗话》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溪诗话》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研究目标
第一章 《?溪诗话》的成书背景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窦桂传芳”的家世与忠孝观
    第二节 直己行道的身世与直谏观
    第三节 理学心性论与内圣观
第二章 黄彻以孟解诗与宋代孟子升格运动
    第一节 从一桩公案看“孟子升格运动”
    第二节 “孟学家诗话”
        一、孟子人格论与黄彻“老杜似孟子”之比
        二、孟子民贼说与黄彻诗评的反战思想
        三、孟子民本论与黄彻诗评的仁政思想
        四、孟子“以意逆志”说与黄彻“原其心”的解诗方法
    第三节 “心迹论”——江西诗学与理学心性论的融合
第三章 杜甫形象的庄与狂——黄彻的“诗圣”观
    第一节 “诗圣”的经学人格
        一、忠君仁民——深于经术的人格特征
        二、“自比稷契,岂为过哉”
    第二节 戏谑之崇高:黄彻杜甫观的新见
        一、宋初的贬杜言论
        二、黄彻对狂与俗的回护
        三、戏谑的崇高
第四章 宋代春秋学与黄彻的“诗史”观
    第一节 黄彻的经史观与“诗史”
    第二节 杜诗的春秋笔法
        一、“字字皆经,语语皆史”
        二、《春秋》笔法对杜诗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3)“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吾谁与语?”——徐渭心性研究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思想
        1、心学影响
        2、致“中”之选
    第二节 由“中”入“畸”而生“奇”
    小结
第二章 “细腻中有老刺,老刺中有娇丽”——徐渭诗文研究
    第一节 “如冷水浇背”之诗
        1、诗化人生
        2、“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
    第二节 “师心横纵,不傍门户”之文
        1、代文
        2、为己之作
    第三节 诗文与绘画的情、形之辩
        1、意贯情、形
        2、求简尚气
    小结
第三章 “情之所钟,宁独在我辈?”徐渭杂剧研究
    第一节 猿鸣己声
        1、《玉禅师翠乡一梦》
        2、《狂鼓史渔阳三弄》
        3、《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第二节 《歌代啸》为谁而啸
    第三节 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书画的张力表现
    小结
第四章 “体辣格乖,人所不惬”——徐渭书法研究
    第一节 结字与个性
        1、结字特征分析
        2、比较中见个性
        3、结字与空间造型
    第二节 运笔和性情
        1、点线形态与笔势
        2、代表书作笔势分析
    第三节 章法与精神诉求
        1、章法的“第一印象”
        2、代表书作章法解析
        3、章法设计与书画立意
    小结
第五章 “谁解凡粧是白龙?”——徐渭绘画研究
    第一节 绘画中的戏剧
        1、空间铺陈中的造型对比
        2、时间延续中的书画关系
        3、扫抹写意中的文艺通感
    第二节 绘画中的诗文
        1、以象尽意
        2、外化“心志”
    第三节 “畸与奇”中的天、人关系
    小结
第六章 时代语境中“徐渭现象”再认识
    第一节 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
        1、心学环境
        2、游幕
    第二节 明中晚期国内、国际形势
        1、边防之乱
        2、商业发展与社会风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着作
    三、国外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7)“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毛泽东十评屈原(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说“屈原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
2.毛泽东说“屈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3.毛泽东说屈原是“天才诗人”
4.毛泽东说屈原是“天才歌手”
5.毛泽东说屈原“首屈一指”
6.毛泽东说屈原“勇敢高尚”
7.毛泽东说屈原“生命长存”
8.毛泽东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
9.毛泽东敬重屈原“哀民生之多艰”
10.毛泽东说屈原“《天问》了不起”
11.毛泽东诗赞屈原“年少峥嵘屈贾才”
12.毛泽东和屈原擅于描绘自然美中抒写精神美
13.毛泽东和屈原“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14.毛泽东诗赞“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15.毛泽东说屈原是“敢讲真话,敢于斗争”

(8)叶燮与清代中期诗学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本论题的研究基础
        (二)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内容
    五、重点与难点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七、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叶燮的家族、时代与思想
    第一节 叶氏家族的文采风流
        一、科第相望的汾湖叶氏家族
        二、神仙眷侣叶绍袁与沈宜修
        三、才高命蹇的叶氏姐妹
        四、既诗情画意又充满悲情的午梦堂
    第二节 叶燮的心路历程
        一、幸福而早慧的童年
        二、悲情又困窘的成长历程
        三、家国动荡之中的逃难与婚姻
        四、艰辛耿介的仕宦之路
        五、隐逸、交游与讲学
    第三节 叶燮思想述略
        一、以“变”为核心的世界观
        二、以儒为主,融合释道的思想
        三、独立不拘的性格
第二章 叶燮诗论体系的建构及其特征
    第一节 诗史观
        一、前代文学史观述略
        二、叶燮的诗史观
    第二节 作家论
        一、作家的基础:胸襟
        二、作家资质诸要素:才、胆、识、力
    第三节 叶燮的“后法”论
        一、前人的观点
        二、同时代人的观点
        三、叶燮对“法”的梳理、总结与创新
        四、关于“法”的地位:后法
    第四节 作品论
        一、诗歌的表现对象:理、事、情
        二、理、事、情与才、胆、识、力之关系
    第五节 批评论
        一、对当代诗歌批评的反思与反驳
        二、关于诗歌批评的基本原则
        三、以人品为基础的批评实践和理论
    第六节 叶燮《原诗》非诗话说
    第七节 叶燮诗学之守正与创新
        一、叶燮诗学以儒家诗教为出发点
        二、叶燮对“理”、“道”的强调
        三、叶燮诗学之守正与建设性的关系
第三章 叶燮与神韵诗学的式微
    第一节 王士祯与清初神韵诗风
        一、王士禛的家学渊源
        二、钱王代兴
        三、渔洋诗论与七子派之关系
        四、神韵诗学脱离现实的倾向
    第二节 叶燮与王士禛
        一、叶、王之交集
        二、叶燮对七子派的批评及其现实指向
        三、叶燮诗论的现实品格及其与渔洋诗论的背离
    第三节 神韵诗学之式微
        一、叶燮之外对神韵诗学的反动
        二、神韵诗风的盛极难继
        三、渔洋神韵诗学之缺陷
        四、小结
第四章 叶燮与性灵诗学中兴
    第一节 晚明性灵说及其式微
        一、晚明性灵说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李贽的“童心说”
        二、晚明“性灵说”
        三、对公安派的修正以及晚明“性灵说”的式微
        四、小结
    第二节 清初的性情诗论
        一、钱谦益的“灵心”
        二、黄宗羲的“万古之性情”
        三、唐孙华的性灵主张
        四、廖燕的性灵主张
        五、冯班的性情诗论
        六、尤侗的性情诗论
    第三节 叶燮的性情诗论
        一、清初性情诗论发展的背景
        二、原本性情的诗学观
    第四节 叶燮对清代中期性灵诗说的启迪
        一、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观的根本一致
        二、反对优劣唐宋、是此非彼的诗坛流弊
        三、“性情”与“面目”的论述
        四、从“匠心”到“灵机”
        五、思想根基的正统性
    第五节 清代中期性灵诗潮的形成
        一、性灵在清初诗歌创作中的萌芽
        二、叶燮的后继者及其诗论的传播
        三、余论
第五章 叶燮对格调诗学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叶燮的作家论对沈德潜的影响
        一、叶燮对七子派的批评
        二、沈德潜对叶燮作家论的接受
        三、叶燮与沈德潜的论诗立场
    第二节 叶燮的文学史观对沈德潜之影响
        一、师法取径的扩大
        二、诗史源流的追溯
    第三节 叶燮的宋诗观对沈德潜之影响
        一、宋诗立场的颠覆
        二、宋诗批评的转向
    第四节 叶燮的创作论对沈德潜之影响
        一、叶燮的“法”与“无法”
        二、沈德潜的“以意运法”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叶燮对唐宋之争的解构
    第一节 清初宗唐诗学及其发展
        一、云间派宗盛唐而兼取中晚
        二、顾炎武及关中诗学之宗唐
        三、王夫之宗唐且反对门户
        四、吴伟业及娄东派的宗唐诗观
    第二节 清初唐宋兼宗者的诗论
        一、钱谦益及虞山派的唐宋诗观
        二、岭南诸子的唐宋诗观
        三、金圣叹、徐增等冲破门户壁垒的呼声
        四、宋琬、施润章的唐宋诗观
        五、王士禛主盟诗坛及其唐宋兼宗
        六、朱彝尊由宗唐抑宋到融通唐宋
    第三节 清初宗宋诗学及其发展
        一、黄宗羲对宋诗的提倡
        二、吕留良、吴之振等与《宋诗钞》及宋诗风的兴起
        三、汪琬之宗宋及其影响
    第四节 叶燮对唐宋之争的理论解析
        一、叶燮的诗歌史发展观及其对宋诗艺术价值的肯定
        二、诗学理论诸范畴的建立
    第五节 叶燮的唐宋诗观及其对唐宋之争的反思
        一、叶燮对唐诗的认识
        二、叶燮的宋诗观及其对宗宋派的看法
        三、叶燮对诗坛流弊的针砭
结语 叶燮诗学与清代中期诗学转向的完成
    一、由神韵到性灵的转向
    二、由复古到创新的转向
    三、由唐宋之争到融通唐宋的转向
    四、清诗自身面目的形成
参考文献
附录 :论叶燮的杜诗学——以《原诗》为对象的考察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宋诗中的杜甫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上篇 宋诗中的杜甫形象
    第一章 包蕴杜甫形象的宋诗
        第一节“宋诗”与“杜甫形象”的界定
        第二节 包蕴杜甫形象的宋诗统计
    第二章 宋诗中杜甫形象的来源
    第三章 宋诗中杜甫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杜甫形象的塑造角度
        第二节 杜甫形象的塑造手法
下篇 宋诗中杜甫形象的演变
    第一章 北宋诗中杜甫形象
        第一节 初期杜甫形象的单一化
        第二节 中后期杜甫形象的多重化
    第二章 南宋诗中杜甫形象
        第一节 两宋之交的杜甫形象
        第二节 南宋中期及后期杜甫形象
    第三章 江西诗派对杜甫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宋人对杜甫的批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唐诗学
    第二节 民国时期本土文化思潮与唐诗学
    第三节 民国时期外来文化思潮与唐诗学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方法
    第一节 历史与社会学研究法
    第二节 文化学研究法
    第三节 文艺学研究法
第三章 民国时期唐诗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民国第一期唐诗学概况
    第二节 民国第二期唐诗学概况
    第三节 民国第三期唐诗学概况
第四章 唐诗史论
    第一节 唐诗分期论
    第二节 唐诗地位论
    第三节 唐诗兴盛原因论
    第四节 唐诗影响论
第五章 唐诗艺术论
    第一节 唐诗艺术渊源论
    第二节 唐诗艺术表现论
    第三节 唐诗艺术变迁论
    第四节 唐诗艺术特质论
第六章 唐诗体派论
    第一节 诗体论
    第二节 流派论
第七章 唐代诗人个案研究
    第一节 李白研究
    第二节 杜甫研究
    第三节 白居易研究
    第四节 李贺研究
    第五节 李商隐研究
第八章 民国时期唐诗学思想分论
    第一节 民国第一期的唐诗学思想
    第二节 民国第二期的唐诗学思想
    第三节 民国第三期的唐诗学思想
结语
附录:民国时期唐诗学编年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杜甫——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福建注杜研究[D]. 刘彩玲. 山东大学, 2021(02)
  • [2]以孟解诗与以杜比孟 ——黄彻借孟尊杜的诗学观[D]. 杨晓红. 暨南大学, 2020(04)
  • [3]“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D]. 刘明才. 中央美术学院, 2019(12)
  • [4]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5]读懂杜甫必备的三个常识[J]. 丁启阵. 南腔北调, 2017(03)
  • [6]2013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J]. 杨传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02)
  • [7]“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毛泽东十评屈原[J]. 夏远生. 湘潮(下半月), 2016(07)
  • [8]叶燮与清代中期诗学转向[D]. 曾贤兆. 兰州大学, 2016(08)
  • [9]宋诗中的杜甫形象研究[D]. 王中昌.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10]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D]. 赵耀锋. 西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杜甫——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