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结构性变化看日本经济发展前景

从国际收支结构性变化看日本经济发展前景

一、从国际收支的结构变化看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孙祉祺[1](2021)在《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转向第三产业之间的竞争,服务贸易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服务贸易列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的重心。进入21世纪,中日韩三国始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产业,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衡量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对中日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述中日韩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国内规制。其次,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利用指数分析三国服务贸易整体和行业内部的竞争优势,系统全面的比较中日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基于RCEP协定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推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建议,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姬振天[2](2019)在《“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风险持续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负面影响加大,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纠纷日益加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挑起贸易争端对我国经济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影响不断显现。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当前正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是破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负向冲击的关键一招。本文的切入点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引入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范围内,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主要思路是: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区域内商品、货币、生产要素和技术等加速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国别界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经贸交流。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避免汇率风险,区域内各国会根据自身情况,基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适合的货币作为贸易开展的计价结算货币,该货币使用的国家越多,越说明该货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参考借鉴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成为主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历程,研究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成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以便为今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了3个方面的问题:(1)找出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2)分析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3)研究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产生的影响效应。本文在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有所贡献:第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短期内人民币难以具备全面国际化条件,但人民币走出国门又势在必行、不可避免的背景下,立足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这一特定区域,聚焦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的计价结算功能,研究人民币在该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对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以期通过相关结论的得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并为今后在诸如RCEP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更大区域,依托人民币某项职能,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提供前期研究准备。第二,长期以来受到数据等的限制,以往文献对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和影响因子的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缺乏一个能够接受实证检验的系统性数理分析框架。本文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在两国间贸易往来中,一国货币被另一国接受并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模型,通过运用“东盟10+3”各伙伴国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面板数据,对模型推导得出的8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决定因素。第三,本文借鉴国外分析货币联盟或使用共同区域货币给区域内各国带来贸易创造效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引入引力模型,运用OLS和LSDV两种方法,在不同样本中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中国与“东盟10+3”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经过分析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为:第一,综合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成为国际贸易主要计价结算货币的路径和经验,给人民币的启示有: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使用惯性,因此人民币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成为关键的、被国际广泛认可的,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职能属性的主导型国际货币,而应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抛开英镑和美元特定且难以复制的历史因素,英美两国无一例外的都抓住了产业革命的契机,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变革中获得先机,这对今天正处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另外,美元在资源类产品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取得的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值得人民币学习、借鉴与争取。德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基础,高异质性的贸易商品,低通货膨胀率且马克币值稳定的经验值得人民币借鉴。日本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偏低,对美国市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资本账户开放后,导致日元的计价结算与国际储备功能发展不平衡,出现“再贷款”现象,最终使日元被过度高估,造成泡沫经济的教训值得人民币深刻汲取。就目前中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而言,贸易类型仍以货物贸易为主,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香港份额最高外,其次就是在“东盟10+3”范围内,所以当前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东盟10+3”范围内,因为只有明确研究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最终得出对本文研究对象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有效结论。第二,在进一步验证并明确了“东盟10+3”这一本文研究的重点范围后,通过构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模型,推导得出8个关于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决定因素的理论假设,并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论为:在“东盟10+3”范围内,一国经济规模,中国与伙伴国间的议价能力,伙伴国国内市场条件,伙伴国通货膨胀率及汇率波动程度,中国与伙伴国间货币的交易成本,伙伴国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以及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品异质性程度等是决定人民币被选择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关键因素,但是现有模型和数据暂无法判定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其开放程度对“东盟10+3”伙伴国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影响,这也是本文今后的研究重点。第三,在初步论证了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主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以及区域内各国货币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得出: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为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充当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际贸易层面上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大而不优的状况。从国际金融层面上看,中国在汇率制度的灵活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资本交易管制程度,以及通货膨胀、货币交易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等方面与区域内部分伙伴国或与主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发行国相比都不具备显着竞争优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发展仍然滞后。从货币风险上看,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在货币流通、交易的风险管控竞争力上仍弱于其他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从对区域内各国货币的影响程度上看,美元仍然是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欧元与英镑对特定国家货币具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近年来的影响力总体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日元呈下降趋势。第四,分析了在“东盟10+3”区域内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和需要具备的条件后,本文通过测算市场提供不对称依赖度(MSAD)和产品提供不对称依赖度(PSAD),将研究数据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在使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对两国间贸易状况进行模拟,并推导得出了4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对3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使用OLS法和LSDV法回归分析得出: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就总体样本而言,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的共同计价结算货币,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近35%,就MSAD>1的样本而言,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40%左右,就PSAD>1的样本而言对两国贸易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在条件分析中,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虽在部分领域具有显着优势,但仍有部分领域相较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还有较大差距,并依然存在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等问题,而这也是下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方向。

李瑞飞[3](2018)在《日美贸易战对中美贸易博弈的借鉴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各大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国际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现代生产体系逐渐兴起,对外贸易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以来,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节节攀升。然而,在全球经济持续性低迷态势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伴随着地区经济不平等状况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级,“反全球化”现象不断抬头,贸易摩擦事件升温,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受到影响。以2018年3月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为起点,新一轮双边贸易争端在持续上演,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贸易摩擦事件,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日美贸易战作为二战后对外贸易发展史中极具代表性的贸易摩擦事件,从过程至影响都体现着两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利益博弈,对当前我国处理贸易摩擦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和长远启示。基于以上视角,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贸易合作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为进一步分析贸易摩擦事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动因、战略路径以及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二战后日美之间的贸易战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厘清了日美贸易战的历史现实;接着,为了更好地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文从承启的角度,对中美建交以来的贸易历史和贸易摩擦进程分别进行了概述,对摩擦中呈现出的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把日美、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置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对日美贸易战与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比较分析,将日美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摩擦动态联系起来;最后,通过前述章节对日美贸易战的演变与中美贸易摩擦现状的深入分析,指出了不要过度依赖单个出口市场、要注重知识产权自主化、全面妥协不是解决贸易摩擦办法三大借鉴之处,并提出了要坚定不移,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要联合其他国家(地区)和组织,争取国际力量维护全球化体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三大应对策略。

沈洽[4](2016)在《沪深港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文中研究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提出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国内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在岸金融市场起着载体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存在很强的关系。美元、英镑和日元国际化发展的经验表明,货币国际化需要国家金融发展与离在岸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因此,借鉴美元、英镑、日元的货币国际化经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要大力建设离在岸金融市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框架,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双向开放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促进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与离在岸金融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借鉴、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沪深金融市场深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构建人民币国际循环理论、人民币国际化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联动关系(包括功能联动和价格联动)和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深港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等问题。本文研究的中国离岸市场包括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在岸市场包括上海和深圳在岸金融市场。首先,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借鉴,剖析了美元国际化与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英镑国际化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日元国际化与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通过剖析这些问题,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及离在岸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其次,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基于金融双向开放视角,选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外汇储备等因素,实证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特别是这些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冲击过程。其中,重点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人民币国际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因素是人民币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会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显着的影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冲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贡献度最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沪深金融市场深化、沪深港在岸和离岸市场联动(包括功能联动和价格联动)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互促进理论模型,作为本文的分析主题。第三,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与沪深金融市场深化的相互促进,首先研究了沪深金融市场深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资本账户开放的对策。同时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深金融市场深化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股有效力量;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第四,本文在分析了斯蒂格利茨怪圈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循环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斯蒂格利茨怪圈的形成原因、背后逻辑以及影响,揭示了美元国际循环的规律;分析了我国美元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不对称发展造成人民币国际化的跛足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此基础上,从实体经济需求、人民币职能国际化、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和人民币金融市场国际化角度构建了人民币国际循环理论;进而分析通过离岸市场的对外投资实现资产人民币的转换和在岸市场的负债人民币的协调发展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第五,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循环的理论模型,研究了沪港深金融市场功能联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分析了沪、港、深金融市场功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以及沪港、深港以及沪深港金融市场功能联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提出了在上海和深圳同步建设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借助离岸市场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以及在香港建设境外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路。重点分析沪深港金融中心功能联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提出深圳前海金融改革思路和沪深港跨境金融交易模式和方案。第六,本文实证分析了沪港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汇率联动和利率联动对人民币国际化促进。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基于金融双向开放视角,同时选择境内人民币汇率与境外人民币汇率,选取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CNY)和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DF)刻画在岸市场的变化,选取香港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CNH)和境外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NDF)刻画离岸市场,实证研究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信息溢出以及引导关系,揭示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存在显着的或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第二,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CNY)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CNH)、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DF)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CNH)、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CNY)与境外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NDF)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DF)与境外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NDF)之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现象。这表明,不管是在人民币即期市场层面还是远期市场层面,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都存在显着的联动性。本文实证分析人民币利率的联动关系,构建了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同期限“利率对”之间的VA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不管是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同期限“利率对”,还是人民币同业拆借同期限“利率对”的利差,大多数都存在显着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基于利率分析的视角,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存在显着的联动关系。第七,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深港金融市场的促进作用。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港深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然后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港深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大小和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对上海、深圳和香港金融中心会产生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最大,对上海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次之,对深圳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最小。

逯新红[5](2016)在《日本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安倍经济学"难挽经济颓势,日本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脆弱。尽管日本出台"新三支箭"经济刺激政策,并借助TPP协议倒逼日本国内改革,然而在消费者信心低下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日本经济复苏步伐艰难。中日应扩大经贸合作空间,积极探寻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中国应关注日元汇率走势对人民币的影响、关注日本经济政策新动向、关注TPP对中国的影响,借鉴日本对外援助经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中国经济。

张萌[6](2015)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系统性风险监管”是目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面临的两大战略性课题。研究在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对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在现有研究中,系统性风险与货币国际化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理论体系,探究二者间联系的文献较少,尽管部分文献关注了货币国际化的风险,但是缺乏对风险理论内涵的详尽论述。另外,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也缺乏系统化、动态化视角,而且,研究方法过度偏重宏观理论与经验分析,缺乏微观基础与实证计量分析。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演绎过程,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研究:首先,深入梳理“系统性风险”与“货币国际化”两大理论体系,通过“风险传导机制”这一理论纽带建立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其次,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对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理论规律、实证依据、中国特殊规律进行逐步探讨。最后,基于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对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依次进行评估与管理研究。作为开篇导论,第一章对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进行介绍,从全局视角展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第二章通过理论演绎探究货币国际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规律。第一节梳理了系统性风险的涵义、识别、成因以及传导机制等理论要素,研究表明系统性风险是指某种冲击通过一定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之间广泛传播,引发一系列连锁失败反应,导致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陷入动荡或瘫痪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货币风险、银行风险、经济增长风险、主权债务风险4种形式。“冲击→传导→全面性危机”是风险演绎的主要特征,冲击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构成风险传导机制。第二节回顾了货币国际化的涵义、条件、过程等相关理论,研究表明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演进过程,包括贸易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驻锚货币4个发展阶段,货币国际化涉及的条件是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因素。第三节论述了货币国际化4个阶段的系统性风险演绎过程,研究表明汇率定价扭曲是主要冲击因素,贸易与投资货币两个阶段的冲击具有外生性;储备与驻锚货币两个阶段的冲击具有内生性。另外,随着货币国际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更加丰富,作用机理更加复杂,最终危机形式更加丰富、危害性也更加强烈。第三章通过国际经验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为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结论寻求实证依据。第一节系统回顾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过程中,国内经济失衡、金融动荡的经验,探讨二者之间联系,研究表明英镑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化经验,符合储备货币与驻锚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欧元与牙买加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化经验,符合驻锚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日元国际化经验符合贸易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第二节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国际化程度与货币风险、银行风险、经济增长风险、主权债务风险之间的联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稳定联系,但是,这些联系在国际间存在差异。第四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从时间维度分析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规律。第一节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外汇储备领域中人民币使用情况,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贸易货币初期且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二节通过建立DSGE模型,刻画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条件下宏观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对DSGE模型进行稳态与转移动态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贸易品外币与本币价格、非贸易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等冲击因素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导;二是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利差等冲击因素通过国际金融、银行信贷、财政与货币政策规则等途径传导。另外,从经济系统长期与短期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发展路径都明显优于非均衡的发展路径。第五章从产业与银行两重空间维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规律。第一节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建立国民经济系统17个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找出国民经济系统中易受贸易冲击的5大系统重要性产业。这5个产业通过产业间供求关联效应将初始冲击传导至众多产业,导致国民收入剧烈波动。第二节基于银行间同业联系建立16家上市银行的双边资产负债关联矩阵,并以流动性监管要求为约束条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找出银行空间中5大系统重要性机构。另外,研究表明存放同业款项与拆出资金;现金与中央银行存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3类资产是流动性冲击传导的主要载体;同业资产违约效应、挤兑效应以及资产抛售折价效应在冲击传导中发挥主导影响。系统性风险监管包括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两部分。第六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背景,评估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状况。第一节全面梳理系统性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在比较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基础上,选择指标预警法作为本文的评估方法。第二节在提出系统性风险评估目标与评估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第三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的系统性风险综合水平、结构分布、预警结果进行实证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3季度以来系统性风险综合水平进入持续上升期,风险管理极为必要。另外,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类别包括经济增长方式风险、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银行体系稳定风险、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人民币投机风险、产业结构风险等6大类,而且,各类风险的演绎过程不尽相同。第七章根据系统性风险“冲击→传导→全面性危机”的演绎规律,针对各个风险演绎环节设计管理策略。第一节通过合理设计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与短期制度安排两条路径,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源头管理。第二节分别针对系统性风险在宏观经济系统内部、金融系统内部,以及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传导机制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过程管理。第三节分别针对系统性风险演绎终端——货币危机、经济危机、银行危机、主权债务危机,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终端管理。

吴颂[7](2014)在《美国与东北亚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失衡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同时,为了减少危机带来的冲击、尽快从危机中恢复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再平衡及其路径选择成为众多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是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际收支再平衡成为本文研究世界经济再平衡路径的切入点。同时,由于美国和东北亚经济体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以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失衡调整路径的选择及其依据,为中国的国际收支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意见。本文通过理论回顾和实证研究,认为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异是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国际收支失衡作为世界经济失衡的代表,要对其进行政策调整必须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方面入手,并且以内部经济调整为主。从美国角度看,依照美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模拟结果,量化宽松政策、汇率政策对美国国际收支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而降低企业所得税、降低制造业进口关税的政策恶化了美国国际收支,但后两种政策有利于美国内部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恢复。而美国外部经济调整政策以TTP和TTIP为主,加入这两种协议虽然有利于贸易赤字的减少,但效果极为有限,更明显的效果体现为对美国内部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美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并不是以直接减少赤字为主要目标,而是提高美国就业率、促进其内部经济增长,并通过政策组合的方式平衡调整过程中过量的国际收支赤字。从日本的角度看,在日本近期出现罕见贸易赤字的情况下,其国际收支再平衡调整目标以保持国际收支盈余为主,具体政策路径为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和汇率贬值政策,这两项政策对提高日本国际收支盈余作用显着。同时,为了应对危机、刺激内部经济,日本还推出降低公司税、提高政府支出的方法,虽然这些政策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但联合货币政策抵消了全部逆差,同时有利于促进日本内部经济增长。从日本外部政策来看,加入TPP和RCEP效果相似,只会略微增加其贸易逆差,同时由于对日本福利水平和GDP的增长存在巨大的促进作用,将促使日本加入这两项协议。从韩国角度看,其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与美国相似,即并不追求国际收支盈余的增加,而重点在于对内部经济的刺激。在韩国外部经济政策中,TPP和RCEP对韩国内部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却都会造成韩国的净出口减少。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目标显然以减少顺差、刺激内部经济增长为主。但根据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的模拟效果看,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中国的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应该减少货币供给、提高政府支出,引导人民币汇率缓慢升值。从中国外部经济角度看,在适度实行保护性关税的条件下加入中日韩FTP是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有力措施之一,而对于TPP,不加入将使其内外经济都受损,只有在韩国加入且完全削减关税时才与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目标一致。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介绍世界经济失衡和再平衡的相关理论。旨在从理论角度说明内部经济对外部经济失衡的影响及调整作用。同时简单介绍了GTAP模型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为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通过对世界经济失衡现状的描述和实证分析,从现实角度论证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以及内部经济对世界经济失衡的作用。第四章分析美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通过总结美国在危机期间和危机后推出的内外调整政策,模拟计算这些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此作为美国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选择的依据。第五章分析日韩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结构与第五章相似。第六章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总结了危机以来中国推出的各种经济政策,并计算其对国际收支产生的经济效应,然后以此作为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选择的依据,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石淇玮[8](2014)在《国际收支调整的不对称性研究 ——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的不同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以来,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就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矛盾。本文建立了IS-LM-BP扩展模型,系统分析了储备货币国家国际收支调整的不对称性,着重描述了不对称性的四种典型情况,并以不对称性为研究视角,创造性重述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按照不对称性的发展将国际货币体系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从“储备货币国家”、“非储备货币国家”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议题”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不同阶段造成不对称性发展的重要事件、对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各自的影响以及国际货币体系解决不对称性所作的努力。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当国际货币体系以单一主权货币作为本位货币时,全球对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总和就是储备货币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总额,储备货币国家可以通过印发货币为其国际收支逆差融资,从而将调整成本转嫁给非储备货币国家,这是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的核心所在。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对储备货币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储备货币国家转嫁调整成本的能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就不断增强。而广大非储备货币国家,被动接受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的冲击,在遭受国际收支逆差时,由于外部融资能力有限,加之“货币错配”的风险,极易出现国际收支危机。文章认为,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国际收支调整的不对称性是全球经济不断失衡的根源,也是发展中国家频繁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原因。从短期来看,应该通过国际政策协调,对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硬约束,使之承担应有的调整责任,并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国际收支危机时给予必要的援助。从长期来看,建立多元化国际货币竞争机制应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近些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央行采取的国际货币互换措施将对全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的弱势地位,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承担了过多不应由自身承担的调整成本。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从外部看,要建立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解决好“国际最后贷款人”问题;从内部看,要提高动员国内储蓄的能力,依靠“自己的钱”解决问题。中国作为非储备货币国家,虽然成功抵御了多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两项任务,对内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外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9](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振家[10](2013)在《东亚地区货币竞争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一直由美元所主导,客观地说,这种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稳定曾作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其他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相继崛起,美元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结构性失衡也逐渐开始更多地扮演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的角色。欧元的诞生代表了欧洲国家挑战美元霸权取得了标志性的阶段性胜利。而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为活跃地区的东亚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似乎也在慢慢醒来。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阶段乃至文化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与分歧,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如欧元区一样的货币联盟,甚至推出地区单一货币在可预测的未来都将难以实现。难以即刻转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美元仍将在该地区承担计价、结算和价值储藏职能,地区美元化色彩在短期内仍无法褪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对现行美元体制所带来的成本与危害的一再妥协。美国经济和美元的持续走低更增强了地区国家试图去美元化的信心。依附或挑战,是东亚地区国家货币竞争的两难选择和真实写照。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理论与经验,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研究东亚地区的货币竞争以及在货币竞争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其研究结论试图阐明这样几个问题:国际货币竞争的机制;东亚地区的美元化现状、去美元化途径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成本与收益以及从有限流动到完全流动的路径选择和东亚地区货币竞争的模型的可能形状。货币竞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主权货币通过竞争成长为国际货币,并在货币发行国以外行使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的过程。货币竞争主要通过货币替代和货币国际化双向机制展开,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国家经济实力,作为最终市场提供者的贸易条件,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汇率的稳定和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等等。具体到东亚地区,美元仍在贸易、投资和外汇储备等诸多领域替代地区国家主权货币行使货币职能。大宗商品美元计价和结算以及超过合理范围的美元储备是东亚地区美元化的主要表现。日元试图通过其国际化进程扩大其在地区内的影响力,甚至在地区内形成可以替代美元的日元圈,但这一努力似乎并没取得想象中的成功。日元更多是在发挥价值储藏这一国际货币职能,其他职能方面的表现甚至不及欧元。但受制于地区限制,欧元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和国家还远未能威胁美元的地位。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世人瞩目。全球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似乎成为东亚地区国家在美元之外更为信赖的选择,并逐步发展成中国乃至地区去美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试图验证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最终市场提供者与东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汇率与利率改革现状以及金融和资本市场放开的程度已经能够满足人民币正处于有限流动阶段,已部分实现其国际化条件。从主权货币到国际货币,从有限流动到完全流动,从钉住美元到与美元竞争的路径该怎样选择?未来东亚地区货币竞争将呈现怎样的一种局面?美元、欧元和日元国际化进程会为人民币带来怎样的示范作用?东亚主要经济体去美元化的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哪些重要启示?本文对这些具体问题都会加以详细阐述。

二、从国际收支的结构变化看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国际收支的结构变化看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结构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服务贸易概念及分类
        一、服务贸易概念
        二、服务贸易行业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相互依赖经济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四、规模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二、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三、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二、日本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三、韩国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与日、韩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日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中韩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比较分析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比较分析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比较分析
        四、贸易开放度指数(SO指数)比较分析
        五、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指标比较
        一、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二、日本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三、韩国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行业间竞争力比较
        一、中日韩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二、中日韩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三、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四、中日韩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产要素
        一、初级生产要素
        二、高级生产要素
    第二节 需求条件
        一、市场需求
        二、消费需求
    第三节 相关产业支持
        一、运输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二、金融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三、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四、文化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第四节 企业战略结构
        一、中国企业战略结构
        二、日本企业战略结构
        三、韩国企业战略结构
    第五节 政府与机遇
        一、政府支持
        二、机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中国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
        二、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鼓励服务贸易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合作
    第二节 加强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在RCEP框架下促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
        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框架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2 货币一体化理论
        2.1.3 货币搜寻理论
        2.1.4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1.5 货币替代理论
        2.1.6 网络外部性与货币转换成本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2.2.2 选择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
        2.2.3 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
        2.2.4 使用相同货币计价结算对贸易的影响效应
        2.2.5 东盟10+3区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2.3 评述
        2.3.1 相关理论评述
        2.3.2 国内外文献评述
3.经验借鉴与启示
    3.1 主要国际货币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1 英镑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2 美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3 欧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1.4 日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3.2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起步和发展
        3.2.1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发展背景
        3.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现状
        3.2.3 对人民币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
    4.1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假设
        4.1.1 基本模型构建
        4.1.2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
    4.2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实证分析
        4.2.1 研究说明及背景介绍
        4.2.2 计量模型设定
        4.2.3 数据来源及解释
        4.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人民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条件分析
    5.1 主要指标测算及分析
        5.1.1 经济规模层面
        5.1.2 国际贸易层面
        5.1.3 国际金融层面
    5.2 人民币货币性质判断
        5.2.1 理论模型构建
        5.2.2 实证变量选取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人民币货币影响力评估
    5.4 本章小结
6.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效应研究
    6.1 样本选取
    6.2 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效应分析
        6.2.1 模型推导与提出假设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日美贸易战对中美贸易博弈的借鉴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第2章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合作相关理论
        2.1.1 国际贸易理论
        2.1.2 国际关系理论
    2.2 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理论
        2.2.1 贸易摩擦的微观经济理论
        2.2.2 贸易摩擦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3章 日美贸易战过程及影响
    3.1 日美贸易战动因分析
        3.1.1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概况
        3.1.2 美国发动贸易战动因
    3.2 日美应对贸易战的战略路径
        3.2.1 美方的战略路径
        3.2.2 日方的战略路径
    3.3 日美贸易战影响分析
        3.3.1 对美国的影响
        3.3.2 对日本的影响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4.1 中美贸易发展历程
    4.2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4.3 中美贸易摩擦阶段特征
    4.4 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战比较
第5章 日美贸易战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
    5.1 中美贸易摩擦未来走势
    5.2 日美贸易战对中美贸易博弈的借鉴意义
    5.3 日美贸易战对中美贸易博弈的启示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致谢
附件1中美贸易摩擦时间轴(2018.3.23-2018.7.6)

(4)沪深港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货币国际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研究
        1.3.3 上海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研究
        1.3.4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研究
        1.3.5 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联动关系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2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经验借鉴
    2.1 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2.1.1 货币国际化内涵
        2.1.2 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
        2.1.3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
    2.2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
        2.2.1 美元国际化与纽约国际金融市场建设
        2.2.2 英镑国际化与伦敦国际金融市场建设
        2.2.3 日元国际化与东京国际金融市场建设
        2.2.4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总结
3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2.1 变量选择
        3.2.2 数据来源
    3.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3.1 单位根检验
        3.3.2 协整检验
        3.3.3 Granger因果检验
        3.3.4 VAR模型构建及估计结果
        3.3.5 脉冲响应分析
        3.3.6 方差分解
    3.4 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沪深金融市场深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4.1 引言
    4.2 金融市场深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4.3 沪深金融市场深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
        4.3.1 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4.3.2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改革
        4.3.3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
    4.4 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深金融市场深化的推动
5 人民币国际循环理论模型
    5.1 斯蒂格利茨怪圈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5.2 资本流动怪圈背后的逻辑
        5.2.1 历史上国际资本流动及基本理论
        5.2.2 资本流动新趋势:成本收益核算
    5.3 斯蒂格利茨怪圈带来的问题
    5.4 中美资本国际循环的比较
    5.5 人民币国际循环理论模型
6 沪深港金融市场功能与人民币国际化
    6.1 引言
    6.2 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的跨境联网
    6.3 沪深港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机制
    6.4 上海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
        6.4.1 上海在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机制
        6.4.2 上海在岸市场建设的建议
        6.4.3 上海自贸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
    6.5 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
        6.5.1 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机制
        6.5.2 香港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促进
        6.5.3 促进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建议
    6.6 深圳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
        6.6.1 深圳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定位
        6.6.2 深圳在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发展现状
        6.6.3 深圳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展望
    6.7 沪深港金融市场功能联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
        6.7.1 离岸与在岸市场联动机制研究
        6.7.2 沪港金融市场联动发展分析
        6.7.3 深港金融市场联动发展分析
        6.7.4 沪深金融创新对接:共推人民币国际化
        6.7.5 沪深港跨境交易产品建议
    6.8 跨境循环中的金融协调监管
    6.9 跨境循环中的人民币港币一体化
7 沪港金融市场汇率联动和利率联动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基于人民币汇率的联动关系实证分析
        7.3.1 汇率数据来源
        7.3.2 汇率描述性统计
        7.3.3 汇率相关性分析
        7.3.4 汇率收益率序列单位根检验
        7.3.5 汇率联动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7.4 基于人民币利率的联动关系实证分析
    7.5 利率汇率联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
    7.6 本章小结
8 人民币国际化对沪深港金融市场的促进
    8.1 引言
    8.2 人民币国际化对上海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
    8.3 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离岸市场的推动作用
    8.4 人民币国际化对深圳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
    8.5 人民币回流机制构建
    8.6 人民币国际化对离在岸金融市场推动作用实证分析
        8.6.1 变量选择
        8.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8.6.3 模型构建
        8.6.4 单位根检验
        8.6.5 实证结果分析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人民币国际循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议
        9.2.2 沪港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建议
        9.2.3 深港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建议
        9.2.4 在前海推出自由贸易账户,加快前海发展建议
        9.2.5 沪深港跨境交易产品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支持政策
    附录2 上海自贸区与深圳前海的金融政策对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贸易主线综述
        1.2.2 国际金融主线综述
        1.2.3 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能的创新
第2章 货币国际化与系统性风险传导的理论演绎
    2.1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内涵
        2.1.1 重要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2 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2.1.3 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2.1.4 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2.2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内涵
        2.2.1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
        2.2.2 货币国际化条件
        2.2.3 货币国际化过程
        2.2.4 货币国际化与外部冲击形成
    2.3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演绎
        2.3.1 贸易货币阶段
        2.3.2 投资货币阶段
        2.3.3 储备货币阶段
        2.3.4 驻锚货币阶段
        2.3.5 主要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3.1 国际经验分析
        3.1.1 英镑经验
        3.1.2 美元经验
        3.1.3 日元经验
        3.1.4 欧元经验
        3.1.5 主要结论
    3.2 面板数据分析
        3.2.1 模型设计
        3.2.2 计量结果与分析
        3.2.3 模型稳健性检验
        3.2.4 主要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研究:时间维度
    4.1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4.1.1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
        4.1.2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使用情况
        4.1.3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情况
        4.1.4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使用情况
        4.1.5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的基本结论
    4.2 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DSGE模型
        4.2.1 DSGE模型简介
        4.2.2 本文DSGE模型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假设
        4.2.3 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方程
        4.2.4 各市场的出清条件
    4.3 DSGE模型中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4.3.1 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定性分析
        4.3.2 模型的稳态与转移动态路径求解
        4.3.3 模型的参数校准
        4.3.4 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
        4.3.5 主要结论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研究:空间维度
    5.1 产业空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1.1 理论基础
        5.1.2 产业空间的理论模型构建
        5.1.3 实证分析
        5.1.4 主要结论与启示
    5.2 银行空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2.1 理论基础
        5.2.2 银行空间的理论模型构建
        5.2.3 实证分析
        5.2.4 主要结论与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评估研究
    6.1 相关研究综述
        6.1.1 指标预警法
        6.1.2 前瞻性市场分析法
        6.1.3 情态转换法
        6.1.4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6.2 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6.2.2 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6.2.3 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与指标解释
        6.2.4 评估指标体系的预警机制设计
        6.2.5 评估指标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6.3 系统性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2005—2014
        6.3.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
        6.3.2 数据样本说明
        6.3.3 实证分析结果
        6.3.4 主要结论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
    7.1 系统性风险冲击源头的管理策略
        7.1.1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路径
        7.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制度安排路径
    7.2 系统性风险传导过程的管理策略
        7.2.1 宏观经济系统内部的管理策略
        7.2.2 金融系统内部的管理策略
        7.2.3 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管理策略
    7.3 危机管理策略
        7.3.1 货币危机管理策略
        7.3.2 经济危机管理策略
        7.3.3 银行危机管理策略
        7.3.4 主权债务危机管理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美国与东北亚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美国与中日韩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
        1.2.2 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选择依据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 国际收支失衡与再平衡理论回顾
    2.1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理论
        2.1.1 经常项目失衡理论
        2.1.1.1 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2.1.1.2 李斯特的国际收支失衡理论
        2.1.1.3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
        2.1.1.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1.2 资本项目失衡理论
        2.1.2.1 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
        2.1.2.2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2.1.2.3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2.2 国际收支再平衡的主要理论
        2.2.1 国际收支再平衡的静态调整理论
        2.2.2 国际收支再平衡的动态调整理论
    2.3 政策效果测算的方法论
        2.3.1 CGE模型简述
        2.3.2 GTAP的研究方法
3. 美国与中日韩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3.1 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表现
        3.1.1 美国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表现
        3.1.2 美国资本项目失衡的主要表现
    3.2 东北亚三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表现
    3.3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3.3.1 研究方法
        3.3.2 数据来源
        3.3.3 变量选取
        3.3.4 回归结果及分析
4. 美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
    4.1 美国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4.1.1 货币政策
        4.1.2 产业政策
        4.1.3 财政政策
    4.2 美国外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4.2.1 汇率政策
        4.2.2 保守的贸易政策与“五年出口倍增计划”
        4.2.3 “一体两翼”战略
    4.3 美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依据
        4.3.1 美国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3.2 美国汇率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3.3 美国“一体两翼”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4 美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
5. 日、韩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
    5.1 日本的国际收支再平衡政策
        5.1.1 日本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5.1.2 日本外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5.2 韩国的国际收支再平衡政策
        5.2.1 韩国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5.2.2 韩国外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5.3 日、韩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依据
        5.3.1 日本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5.3.2 韩国内部经济再平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5.3.3 日、韩外部经济再平衡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5.4 日、韩国际收支调整的路径
6. 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
    6.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现
        6.1.1 对外贸易结构失衡
        6.1.2 国际投资结构失衡
    6.2 中国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6.2.1 财政政策
        6.2.2 产业政策
        6.2.3 货币政策
    6.3 中国外部经济再平衡政策
        6.3.1 稳定和促进外贸政策
        6.3.2 吸引外资和鼓励对外投资政策
        6.3.3 汇率政策
        6.3.4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6.4 中国际收支再平衡的路径选择依据
        6.4.1 中国内部经济再平衡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6.4.2 中国外部经济再平衡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6.5 政策建议
        6.5.1 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商品进口
        6.5.2 促进投资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企业“走出去”发展
        6.5.3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自贸协议谈判
        6.5.4 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内需
        6.5.5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6.5.6 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与课题
致谢

(8)国际收支调整的不对称性研究 ——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的不同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国际收支不对称性视角下的全球经济失衡
        一、 从历史视角看全球经济失衡
        二、 当今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
        三、 不对称性:全球经济长期失衡的根源
        四、 不对称性:发展中国家频繁爆发国际收支危机的“原罪”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际收支的定义
        二、 国际收支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三、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流派
        四、 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主要观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构安排
        三、 主要观点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理论分析框架
    导语
    第一节 基础理论模型
        一、 国际收支调整政策工具
        二、 IS-LM-BP 模型
    第二节 扩展理论模型
        一、 引入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
        二、 调整政策的不对称性分性
    第三节 应用: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的发展阶段
        一、 1944 年-1973 年
        二、 1974 年-20 世纪 80 年代末
        三、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007 年
        四、 2007 年以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年-1973 年)——公平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导语
    第一节 储备货币国家:毫无“特权”的美元
        一、 “美元—黄金”汇兑本位制:平价机制下的调整
        二、 从贸易顺差到美元危机
        三、 捉襟见肘的调整政策
        四、 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
    第二节 非储备货币国家:享受高增长的盛宴
        一、 欧洲、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二、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黄金期
        三、 间或出现的国际收支问题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议题:如何解决“特里芬两难”
        一、 美国对“特别提款权”态度的转变
        二、 史密森协议:国际政策协调的初步尝试
        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教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荡的浮动汇率体系(1974 年-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初步显现
    导语
    第一节 储备货币国家:美国从弱到强的转变
        一、 牙买加体系和美元最低谷的时刻
        二、 危机与美元资本的反向流动
        三、 汇率武器:从大升值到大贬值
    第二节 非储备货币国家:不应承担的调整责任
        一、 石油危机中的石油进出口国:不同境遇,同样的结果
        二、 拉美债务危机:“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三、 “日元升值综合征”:国际收支不对称性的另类表现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议题:如何避免汇率大幅波动
        一、 浮动汇率神话的破灭
        二、 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救助及其批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稳定”与频繁的危机(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007 年)——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快速发展
    导语
    第一节 储备货币国家:稳定增长与长期失衡并存
        一、 格林斯潘的“经济奇迹”
        二、 卢布区:国际货币体系欢迎新成员
        三、 中国崛起:美国的新伙伴
        四、 “中心-外围”结构下的国际收支不对称性
    第二节 非储备货币国家:频繁爆发的国际收支危机
        一、 欧洲汇率机制危机
        二、 又是拉美
        三、 东亚金融危机的重新解读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议题:如何对抗美元霸权
        一、 美元化:这是个坏主意
        二、 亚洲的选择:超额预防性外汇储备
        三、 欧元:诞生与挑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海啸”及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2007 年以来)——国际收支调整不对称性走向极致
    导语
    第一节 储备货币国家:失宠的美元 OR 嚣张的美元
        一、 次贷危机:这次不一样
        二、 量化宽松:解药还是毒药
        三、 危机后的美国经济
    第二节 非储备货币国家:被美元绑架的经济
        一、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二、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困境:防范量宽退出导致的危机
        三、 中国的烦恼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议题:失衡与再平衡
        一、 失衡的可持续性
        二、 G20 粉墨登场
        三、 货币互换:再平衡可能的途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不对称条件下如何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一、 储蓄,还是储蓄
    二、 国际最后贷款人
    三、 中国真正的挑战远未到来
    四、 人民币国际化: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五、 文章总结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东亚地区货币竞争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竞争理论研究综述
        2.1.1 关于货币竞争含义的研究
        2.1.2 关于货币竞争决定性因素的研究
        2.1.3 关于货币替代的研究
        2.1.4. 货币国际化研究综述
    2.2 东亚地区货币竞争研究综述
        2.2.1 关于东亚地区货币美元化的研究
        2.2.2 对东亚地区货币去美元化的研究
    2.3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综述
    2.4 简评
第3章 货币竞争机制理论分析
    3.1 货币竞争模型分析
        3.1.1 单极货币模型
        3.1.2 双极货币模型
        3.1.3 三极或多极货币模型
    3.2 货币竞争决定因素分析
        3.2.1 货币国际度
        3.2.2 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与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3.2.3 货币特性因素
        3.2.4 交易成本与收益
    3.3 货币竞争的双向机制:货币替代与货币国际化
        3.3.1 货币替代条件的理论分析
        3.3.2 货币国际化条件理论分析
        3.3.3 货币竞争、货币替代与货币国际化内在逻辑一致性分析
    3.4 货币竞争的国际实践:历史透视
        3.4.1 英镑国际化
        3.4.2 美元国际化
        3.4.3 欧元国际化
        3.4.5 英镑、美元与欧元国际化实践的比较与启示
第4章 东亚地区的货币竞争:美元化与去美元化
    4.1 东亚地区货币竞争的历史回顾
    4.2 东亚主要经济体美元化程度分析
        4.2.1 基于货币国际度的测量
        4.2.2 基于本国货币供给的测量
        4.2.3 基于外汇储备的测量
        4.2.4 基于贸易结算货币使用状况的分析
        4.2.5 东亚主要经济体美元化程度总体评价
    4.3 东亚主要经济体美元化成本与收益分析
        4.3.1 美元化成本分析
        4.3.2 美元化收益分析
    4.4 东亚主要经济体对现有美元体制的挑战——去美元化
        4.4.1 去美元化的提出
        4.4.2 日元国际化:东亚地区货币去美元化最初的实践
        4.4.3 东亚其他国家货币去美元化路径分析
    4.5 东亚主要经济体去美元化经验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4.5.1 东亚主要经济体去美元化经验比较分析
        4.5.2 东亚主要经济体去美元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货币竞争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与现实路径
    5.1 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
        5.1.1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分析
        5.1.2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
        5.1.3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5.2 人民币和美元:东亚地区双极货币竞争模型
        5.2.1 美元霸权体系下的东亚地区单极货币竞争模型
        5.2.2 人民币与日元:双极货币竞争模型第二极之争
    5.3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从有限流动到完全流动
        5.3.1 有限流动与货币国际化:理论与经验
        5.3.2 从有限流动到完全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路径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从国际收支的结构变化看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孙祉祺.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D]. 姬振天.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3]日美贸易战对中美贸易博弈的借鉴及启示[D]. 李瑞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8(09)
  • [4]沪深港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D]. 沈洽. 武汉大学, 2016(01)
  • [5]日本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A]. 逯新红. 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 2016
  • [6]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D]. 张萌. 云南大学, 2015(09)
  • [7]美国与东北亚国际收支再平衡路径研究[D]. 吴颂. 武汉大学, 2014(06)
  • [8]国际收支调整的不对称性研究 ——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的不同地位[D]. 石淇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9]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10]东亚地区货币竞争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张振家. 辽宁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从国际收支结构性变化看日本经济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