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用烃类制冷剂的可行性分析

汽车空调用烃类制冷剂的可行性分析

一、碳氢制冷剂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鹏飞,张小松,潘琪伟,肖勇[1](2020)在《R290/R600a在Lorenz循环中最佳组份的优选方法》文中指出针对混合工质组成及组份的在Lorenz循环中选择多样化的问题,对R290/R600a混合工质的主要物性参数、饱和蒸气压力、滑移温度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对换热器最小有用能的分析,基于对数平均温差法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与换热流体的温度匹配关系,建立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的循环性能的计算方法。并与常规制冷剂制冷系统进行了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R290/R600a在R600a质量分数为0. 5时,相对常规制冷剂系统在空调工况下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而且运行压力较低。随着R600a质量分数的增加,制冷系统的COP先增加,后减小,在R600a质量分数为0. 5时,COP值最大,而且高于其单质的制冷循环性能。该方法可为混合工质在不同工况下成分及组份的选择提供参考,也可为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及变工况调节提供理论基础。

丁铭[2](2019)在《汽车发动机余热驱动的溴化锂制冷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冷却水余热作为热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该系统以发动机废热作为驱动热源,不需要消耗发动机功率,可以降低汽车油耗,提高汽车动力性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溴化锂制冷汽车空调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部件热负荷的计算与校核、传热面积和介质流量的计算等。接着设计了与系统匹配的全空冷吸收器,对于内壁面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表面微结构,得出喷淋溶液在不同粗糙内壁面以及不同角度下的流动均匀性表现,分析了壁面微结构类型、角度、高度对于流体流动均匀性的影响;对不同空气入口风速进行分析测试,空气侧与流体侧换热性能的变化情况仿真,得出在不同风速下各个计算域的温度散热状态;不同大气温度下,对于吸收器风冷散热的差别,为全空冷吸收器的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同时对平行流百叶窗冷凝器的空气侧流场进行模拟分析,重点研究换热量到换热系数沿翅片变化情况,不同风速下温度、压力、单位面积换热量与风阻等特性的变化规律。本文结合了传统压缩式汽车空调和吸收式溴化锂空调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可以利用汽车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制冷的溴化锂制冷系统,用于改善目前普遍使用的压缩式制冷循环,为了余热制冷系统更高效运行,后期会做发动机水套与发生器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对吸收器功能内表面、外部散热翅片结构的研究,更好的做到汽车发动机余热回收利用。

王秋实,王芳,张楠,韩玮,陈夏辉,王智基,凌广,唐剑宇[3](2019)在《R1234yf/R134a混合工质应用于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汽车空调广泛使用的制冷剂R134a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课题组提出将2种不同混合比例的R1234yf/R134a混合工质应用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R1234yf替代R134a的可行性。通过REFPROP 9. 0分析了混合工质及R134a的环境性能和热力学性质,理论上表明混合工质可替代R134a;通过搭建汽车热泵空调试验台在不同的制冷、制热工况下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各个工况下,混合工质的排气温度均低于R134a,排气压力差别不大;制冷量、制热量方面,混合工质与R134a相差很小;另外,由于混合工质对压缩机功耗的要求更高,因而混合工质系统的能效比值CCOP略低于R134a系统,但差值不超过7%,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R1234yf/R134a混合工质具有替代R134a应用于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可行性。

孙建军[4](2019)在《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利昂制冷剂的大量排放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损耗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对环境无害的制冷剂来替代现有的制冷剂,可以缓解由制冷剂排放引起的对地球环境造成的破坏,为研究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性能和促进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以减少因制冷剂排放对环境造成伤害,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了热力学理论分析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循环特性进行研究,并搭建了实验台。理论分析和模拟主要围绕系统的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压缩机效率、主液路过冷度、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高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低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等参数对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COP值和排气温度的影响,归纳总结影响该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蒸发温度在-40~0℃范围内变化时,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COP比二氧化碳跨临界单级压缩制冷系统的COP高23%以上,蒸发温度每升高5℃,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COP上升速率最高可达13.70%;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在32~41℃范围内变化时,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要高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单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系数20%以上,且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每上升1℃,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COP下降最高可达9.12%;(2)在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中改变系统高压级压缩机效率时系统的COP上升速率明显高于改变系统低压级压缩机效率时系统的COP上升速率,当压缩机效率为0.7时,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COP 比二氧化碳跨临界单级压缩制冷系统的COP高26.07%以上;(3)主液路过冷度每增加1℃,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COP上升不超过0.7%,主液路过冷度的选取在2~5℃为宜;(4)二氧化碳跨临界单级压缩制冷系统与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在取得最优COP的时候均拥有不同的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对应关系可由式4-1与式4-2计算得出;(5)高压级吸气过热度上由0.1℃升21℃,总功耗下降幅度不超过1%,系统COP上升幅度不超过1%,但是高压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却上升43.49%,高压级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应控制在5~8℃;(6)低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由0.1℃上升的到21℃的过程中会造成系统功耗上升超过9%,压缩机排气温度上升超过23%,系统的COP下降超过10%,系统回气过热度应控制在5~8℃。综合来看,冷却温度越低、蒸发温度的压缩机效率越高,并拥有合理的主液路过冷度和高低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可以在保证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平稳运行的前提下提升系统的COP。对比分析本文中部分数据与前人所得出的数据,发现本文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李冲[5](2018)在《低GWP制冷剂在列车空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部分列车如高铁、动车、地铁等已使用R407C作为制冷剂,其余大部分列车仍使用R22作为制冷剂,R407C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室效应也将被替代。因此选择一种GWP(Global Warming Protential)值较低、安全高效的制冷剂用于列车空调,无疑是未来列车空调制冷剂替代的发展方向。本文围绕列车空调开展了列车空调节能和环保的研究,为列车空调制冷剂的替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路线。首先建立了我国“四纵四横”列车空调动态负荷模型,不同线路负荷相差较大,将基于动态负荷制定的在线控制模式与定频模式进行对比,我国“四纵四横”各条线路的列车空调耗电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最大节电率为30.4%。分别对不同制冷剂进行了理论比较和灌注式实验研究,分析了几种制冷剂的应用特性,从中选择出R32作为列车空调的目标替代制冷剂。在R32制冷剂实际用于列车空调之前,已经研究了R22和R407C列车空调机组。研究结果表明R22列车空调系统额定制冷为23.8kW,制冷剂充注量为7.6kg,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分别为104℃和1.84MPa。同时将5kg的R32灌注到R22系统中,制冷量为36kW,R32的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分别为110℃和2.97MPa。对设计后的R32列车空调直接系统和间接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直接制冷系统R32充注量为6kg,制冷量为27kW,COP为5.08,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分别为91℃和3.1MPa。额定工况下间接制冷系统R32充注量为2.6kg,制冷量为11.5kW,COP为3.66,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分别为118.5℃和3.58MPa,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为74.5%。R32在列车空调中的充注量满足可燃性标准关于可燃性制冷剂用于密闭空间的限制值要求,进一步保证了R32运用于列车空调的安全性。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别从能量“量”和“质”的角度对R22、R407C、R32三种样机进行对比分析。额定工况下R32的?损最大,R22?损最小,蒸发器为三种系统中?损占比最大部件。

邹冠星,苏阳[6](2018)在《第5章 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制冷剂行业需求旺盛,在年中和年末分别经历了两次涨价热潮,从长期来看当前由HCFC制冷剂主导的市场必将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基加利"协议的引领下发生改变。然而,当务之急依然是将HCFC制冷剂平稳过度以及如何根据我国自身条件在未来对HFO和天然工质的使用中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取舍.目前环保部也对如何满足HCFC制冷剂在"议定书"限制下进行第二阶段淘汰制定了初步计划,或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下一步削减动作。同时,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制冷剂今后无论是在商用还是家用制冷应用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王栋[7](2019)在《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文中认为本文以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性能为研究目的,提出通过优化系统运行参数和以共沸混合制冷剂代替纯质制冷剂的方案。论文还对CO2系统测试环境室及其融霜节能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为扩大CO2制冷技术的应用范围,对“双温区”的电冰箱系统进行了理论设计。基于小型CO2系统建立了最优运行参数计算的热力学模型,在设定的工况下,利用模型预测了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依据理论计算结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小型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利用该试验台对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蒸发温度为3℃,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4℃,毛细管内径为1mm时,毛细管管长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为3.9m和270g。对比相同运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可知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准确度,可以为确定小型CO2跨临界循环中预测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优化设计后的CO2跨临界循环,筛选出R41工质,可与CO2组成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三种不同的小型系统中(冷柜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水源热泵热水器系统),不断改变工作条件,对CO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性能展开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O2/R41混合制冷剂将是取代纯质CO2制冷剂的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较低的最优高压、较大的系统COP、较低的压缩机压缩比、较低的排气温度、较高的单位制冷量和制热量。同时,CO2/R41(0.5/0.5)混合制冷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效率(超过23%),且冷柜系统?效率几乎等于热泵热水器系统,这意味着CO2/R41是一种应用于冷柜系统中的很有潜力的制冷剂。为了给以后小型CO2系统性能测试提供实验平台,基于一台冷库,设计了一个恒温室,该恒温室具有很好的控温精度,所设计的蒸发器融霜节能装置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对一台双温两门电冰箱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设计,该系统采用CO2跨临界循环,可以CO2制冷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提供思路。

叶茂杰[8](2017)在《三种混合工质替代汽车空调制冷剂R134a的理论循环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于制冷剂而言,现在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制冷性能是否优秀,还对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性能已成为考察制冷剂的硬指标。目前,在汽车空调中普遍使用的制冷剂为R134a,虽然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但温室影响指数(GWP)高达1300,被认为只是过渡型替代工质,国内外制冷行业正在积极寻求环境性能和制冷性能均能满足要求的新型汽车空调制冷剂。本文根据环境性能、热力性能及理论循环性能初步确定了3种新型混合制冷工质R290/R13I1、R1270/R13I1以及RE170/R134a,并根据混合制冷剂各性能随质量配比的变化确定了3种混合物的混合比例分别为60%/40%、60%/40%、90%/10%,代号分别为RN01、RN02和RN03。建立汽车空调系统热力循环模型,利用MATLAB编程对3种新型混合工质和R134a的循环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并分析结果,研究它们替代R134a的可行性,并比较三种新型混合工质的优劣。为验证新型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性能,在空气焓差实验室进行实验,向同一测试机组中分别充灌R134a和新型制冷剂,在相同的实验工况条件下测试系统的循环性能。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RN01和RN03的环境性能、热力性质以及循环性能都十分优秀,具备替代汽车空调中现在所用的R134a的潜力。

王智兴[9](2017)在《提高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纯电动汽车是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其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电池容量及续航里程有限。在电动汽车上应用热泵空调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空调系统乃至整车的能耗,对电动汽车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热泵空调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时出现的制热性能下降和制热量不足等问题,分别采用实验和仿真计算等手段,系统研究环境温度在-15℃0℃范围内变化时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特点和影响因素,重点探索能提高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有效措施,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电动汽车及其空调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调研,深入研究了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对空调系统中常用工质的热物理性质、系统运行特点、成本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电动汽车热泵空调中所用的工质类型(分别选用R134a、R407C和R410A)。结合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理想热力学循环过程,定量讨论了工质种类、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冷凝器出口过冷度及压缩机效率变化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程度。研制了具有制冷/制热两种功能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在大型环境舱内对其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性能开展实验研究。定量研究环境温度、压缩机转速、排量和工质种类等对系统及其主要部件性能的实际影响情况,并通过各种实验参数的调整来提高系统的低温制热性能。依据相关实验结果,在AMESim环境下建立热泵空调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研究压缩机转速、环境温度、换热器进风条件、系统结构参数(包括压缩机排量,换热器管道水力直径,节流机构横截面积等)、加装冷凝器以及工质种类等因素对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其中能有效提高系统制热能力的措施。采用?分析的方法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过程进行研究,较全面地分析热泵空调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损失和系统?效率的变化规律,对系统的能量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找出系统中能量利用的不合理环节,为系统的结构改进和经济性能的提高提供依据。在AME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对压缩机转速和节流机构开度进行自动调节,从而实现对热泵空调系统制热量(电动车室温度)和工质流量的控制,并提出了基于冷凝器出口过冷度的节流模糊控制策略,通过改善冷凝器的换热情况来提高热泵空调系统的低温制热能力。

代宝民,马一太[10](2014)在《HCFCs工质替代的前沿进展》文中指出为了加速淘汰HCFCs类制冷剂,寻求绿色环保的新一代制冷剂,本文对自然工质以及低GWP人工合成制冷剂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介绍。考虑到自然工质CO2环境友好的特性,并且在一些应用领域已成功推向市场,应对提高其系统性能展开进一步研究。NH3虽然有毒可燃,但通过系统的合理设计、安装和运行,仍可保证其安全性并在低温制冷应用领域有广泛应用。HCs类制冷剂虽然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但由于其易燃易爆的缺点,可用于充灌量较小的制冷空调设备,但不推荐用于大制冷/制热量领域。HFO类低GWP人工合成制冷剂分子结构复杂、产量较低导致其价格昂贵,虽然目前已在汽车空调以及冷水机组等领域有相应产品,但受其价格以及可燃性等缺点的限制,其大规模应用还有待市场考验。R32,R161,R41和R152a等低GWP制冷剂,虽然具有可燃性,但其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及环保特性是替代HCFCs的一个选择,应对这几种制冷剂应用于制冷空调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

二、碳氢制冷剂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氢制冷剂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R290/R600a在Lorenz循环中最佳组份的优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R290/R600a混合制冷剂的特性
    1.1 主要物性参数
    1.2 饱和蒸气压力
    1.3 滑移温度随组份的变化
2 换热最佳温度匹配
3 工况的定义
    3.1 计算模型建立
    3.2 工质循环热力性能
4 结论

(2)汽车发动机余热驱动的溴化锂制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概述
        1.2.1 吸收式制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吸收器研究现状
    1.3 汽车空调系统的原理与特点
        1.3.1 传统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特征
        1.3.2 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汽车发动机余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学计算
    2.1 汽车发动机余热制冷可行性分析
    2.2 发动机余热驱动制冷系统各状态点分析
    2.3 发动机余热驱动制冷系统各核心传热部件热负荷计算
    2.4 发动机余热驱动制冷系统核心部件热平衡的校核
    2.5 发动机余热驱动制冷系统核心部件换热面积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余热制冷系统中全空冷吸收器结构与流场模拟
    3.1 全空冷吸收器数学模型
    3.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3 吸收器功能强化内壁面数值模拟
        3.3.1 壁面微结构类型对流场均布性的影响
        3.3.2 壁面微结构排列对流场均布性的影响
    3.4 风速和温度对吸收器壁面传热效果研究
        3.4.1 风速对吸收器内外流域传热效果研究
        3.4.2 温度对吸收器内外流域传热效果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动机余热驱动制冷系统中冷凝器性能分析
    4.1 余热驱动制冷系统中冷凝器物理模型
    4.2 百叶窗结构翅片冷凝器数值模拟
    4.3 百叶窗结构翅片冷凝器模拟结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本文创新处
    5.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
附录

(3)R1234yf/R134a混合工质应用于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可行性分析
    1.1 制冷剂的基本物性及环境性能比较
    1.2 制冷剂热力学特性比较
2 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最佳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比
    3.2 最佳电子膨胀阀开度下性能对比
        3.2.1 制冷模式实验结果分析
        3.2.2 制热模式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4)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常见替代制冷剂
        1.1.2 常见的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制冷循环
    1.2 研究现状
        1.2.1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1.2.2 二氧化碳跨临界商超制冷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理论分析
    2.1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理论循环原理
        2.1.1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理论循环简述
        2.1.2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理论循环模型
    2.2 热力计算
        2.2.1 理论计算假设条件
        2.2.2 理论计算参数
        2.2.3 理论计算数学模型
    2.3 理论计算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与结果分析
    3.1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研究方法
    3.2 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2.1 蒸发温度对系统COP的影响
        3.2.2 蒸发温度对系统高压级压缩机排气的影响
        3.2.3 蒸发温度对系统低压级压缩机排气的影响
    3.3 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3.1 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COP的影响
        3.3.2 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功耗的影响
    3.4 压缩机效率对系统性能影响
        3.4.1 低压级压缩机效率对系统COP及排气温度的影响
        3.4.2 高压级压缩机效率对系统COP及排气温度的影响
        3.4.3 压缩机效率对单级压缩和两级压缩系统排气温度的影响
        3.4.4 压缩机效率对系统COP的影响
    3.5 主液路过冷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5.1 不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时主液路过冷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5.2 不同蒸发温度时主液路过冷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5.3 不同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时主液路过冷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6 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对系统性能影响
        3.6.1 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对系统COP的影响
        3.6.2 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对高压气阀节流后制冷剂干度的影响
        3.6.3 气体冷却器最优出口压力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变化
        3.6.4 气体冷却器最优出口压力随蒸发温度的变化
        3.6.5 气体冷却器最优出口压力的选取
    3.7 高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7.1 高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系统COP和排气温度的影响
        3.7.2 高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系统功耗的影响
    3.8 低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8.1 低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系统COP和排气温度的影响
        3.8.2 低压级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系统功耗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模拟结果与前人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4.1 不同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下单级压缩对比结果
    4.2 不同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下两级压缩对比结果
    4.3 系统最优压力值经验式计算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实验装置
    5.1 实验装置
    5.2 实验台设备
        5.2.1 压缩机
        5.2.2 换热器
        5.2.3 电子膨胀阀
        5.2.4 实验台辅助设备
    5.3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数据采集装置
        5.3.1 温度传感器
        5.3.2 压力传感器
        5.3.3 流量计
        5.3.4 数据采集与传输
        5.3.5 试验数据采集注意事项
        5.3.6 试验测试指标及处理方法
    5.4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控制系统
    5.5 试验台调试
        5.5.1 实验台的吹污
        5.5.2 实验台的管道无损检测
        5.5.3 实验台的气密性试验
    5.6 二氧化碳制冷设备及管道防腐、保温
    5.7 制冷剂充注
    5.8 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实验装置
    5.9 实验台调试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低GWP制冷剂在列车空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制冷剂发展历程
    1.3 我国列车空调产品发展历程
    1.4 列车空调负荷计算的研究现状
    1.5 国内外低GWP制冷剂的研究现状
        1.5.1 低GWP制冷剂应用在家用空调中的研究现状
        1.5.2 低GWP制冷剂应用在汽车空调中的研究现状
        1.5.3 低GWP制冷剂应用在列车空调中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1 本文研究内容
        1.6.2 本文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列车空调动态负荷及节能策略研究
    2.1 模型的建立
        2.1.1 列车车厢几何模型的建立
        2.1.2 沿线运行线路模型的建立
    2.2 列车空调动态负荷计算
        2.2.1 太阳辐射负荷的计算
        2.2.2 围护结构导热负荷的计算
        2.2.3 新风负荷和人员负荷的计算
    2.3 算例结果分析
    2.4 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线路列车空调节能分析
        2.4.1 “四纵四横”高铁列车空调动态负荷的分析比较
        2.4.2 “四纵四横”高铁线路列车空调节能策略分析
        2.4.3 “四纵四横”在线控制系统列车空调节能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GWP制冷剂物理特性研究
    3.1 制冷剂热力学特性比较
    3.2 制冷剂热物理性的比较
    3.3 制冷剂安全性和环保性比较
    3.4 低GWP制冷剂的理论循环性能参数比较
    3.5 CO_2应用于列车空调的理论计算
    3.6 空气制冷循环应用于列车的理论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列车空调系统多种制冷剂充灌实验对比研究
    4.1 列车空调制冷剂充灌实验研究
        4.1.1 实验系统介绍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R407C列车空调新系统实验测试
        4.2.1 实验工况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32列车空调直接系统研究
    5.1 R32列车空调直接系统的设计
        5.1.1 R32压缩机的选型
        5.1.2 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5.1.3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
    5.2 R32列车空调直接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5.3 R22、R407C与R32列车空调样机的比较分析
    5.4 额定工况下R22、R407C、R32系统(火用)分析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R32列车空调间接系统研究
    6.1 R32列车空调间接系统的设计
        6.1.1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6.1.2 管翅式换热器的设计
    6.2 R32列车空调间接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6.2.1 充注量结果分析
        6.2.2 变室内侧蒸发风量和变水泵扬程实验结果分析
        6.2.3 额定工况下换热器性能分析
        6.2.4 四种工况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6.2.5 变室内工况(室外温度35℃)实验结果分析
        6.2.6 变室外工况(室内温度25℃)实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第5章 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5.1制冷剂行业发展分析
    5.1.1 制冷剂的发展沿革
    5.1.2《巴黎协定》对全球环境和制冷剂行业的影响
    5.1.3制冷剂技术全球趋势
    5.1.4国内的制冷剂行业现状
    5.1.5制冷剂的出口
    5.1.6制冷剂革命对压缩机行业的影响
    5.1.7未来制冷剂行业的增长点
    5.1.8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产品介绍
5.2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
    5.2.1 CFC氟氯烷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5.2.2 HCFC氢氟氯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5.2.3 HFC氢氟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5.2.4 HFO氢氟烯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5.2.5 HCs、CO2、NH3等天然工质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7)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传统制冷剂的缺点
        §1.1.2 环保制冷剂的替代方向
    §1.2 CO_2制冷剂的发展过程
    §1.3 CO_2制冷循环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1.4 CO_2制冷及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CO_2制冷循环性能优化的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毛细管几何结构及制冷剂充注量最优组合的设计计算模型
    §2.1 模型的构建及模拟研究的步骤
        §2.1.1 系统简介
        §2.1.2 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2.1.3 热力学模型构建
        §2.1.4 模拟研究步骤
    §2.2 模拟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小型CO_2热泵热水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部件主要部件的选型或设计计算
        §3.1.1 气冷器的设计计算
        §3.1.2 蒸发器及回热器的设计计算
        §3.1.3 压缩机及毛细管的选型
        §3.1.4 辅助设备的选型
    §3.2 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搭建
    §3.3 热泵热水器系统最佳充注量的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额定工况法
        §3.3.3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3.4 最佳充注量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3.3.5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3.6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应用于小型冷柜或热泵系统的CO_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力学分析
    §4.1 系统介绍
    §4.2 模型假设条件
    §4.3 热力学模型构建
    §4.4 研究步骤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热力学模型准确度的验证
        §4.5.2 系统性能分析
        §4.5.3 部件不可逆损失及系统?效率分析
        §4.5.4 CO_2/R41混合制冷剂的GWP值计算
    §4.6 系统测试环境室融霜节能装置的效果研究
        §4.6.1 恒温室及新型融霜装置的工作原理简介
        §4.6.2 新型融霜装置的性能测试结果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CO2_双温双控电冰箱的理论设计
    §5.1 冰箱制冷系统的确定
    §5.2 冰箱的热负荷计算
        §5.2.1 冷藏室的热负荷
        §5.2.2 冷冻室的热负荷
    §5.3 冰箱制冷系统热力参数的确定
    §5.4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
    §5.5 冰箱系统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方向
符号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8)三种混合工质替代汽车空调制冷剂R134a的理论循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发展
    1.2 目前车用空调制冷剂存在的问题
    1.3 R134a替代制冷剂的研究现状
        1.3.1 天然工质
        1.3.2 人工合成工质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空调热力循环模型及新型混合制冷剂的组元
    2.1 汽车空调系统热力循环模型
        2.1.1 汽车空调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系统热力循环模型
        2.1.3 循环性能参数计算
    2.2 制冷剂物性参数及汽车空调系统循环性能模拟程序流程
        2.2.1 热物性参数
        2.2.2 纯制冷剂及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性能计算程序流程
        2.2.3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性能计算程序流程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
        2.3.1 环境性能
        2.3.2 热力性质
        2.3.3 迁移性质
        2.3.4 物理化学性质
    2.4 新型混合制冷剂的组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确定三种混合工质的配比
    3.1 新工质环境性能随组元质量比例的变化
        3.1.1 ODP
        3.1.2 GWP
    3.2 新工质热力性能随组元质量比例的变化
        3.2.1 温度滑移
        3.2.2 标准沸点
        3.2.3 饱和压力
        3.2.4 汽化潜热
    3.3 新工质理论循环性能随组元质量比例的变化
        3.3.1 R290/R13I1循环性能
        3.3.2 R1270/R13I1循环性能
        3.3.3 RE170/R134a循环性能
    3.4 确定新型混合工质配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冷剂的理论循环计算与对比分析
    4.1 新型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和环境性能
    4.2 变工况循环性能分析
        4.2.1 新型制冷剂与R134a变蒸发温度循环性能对比分析
        4.2.2 新型制冷剂与R134a变冷凝温度循环性能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新型混合制冷剂的比较
    5.1 过热度和过冷度对不同制冷剂循环性能的影响
        5.1.1 过热度的影响
        5.1.2 过冷度的影响
    5.2 不同工况下循环性能
        5.2.1 计算工况
        5.2.2 模拟计算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三种新型混合制冷剂的优劣
        5.3.1 对过热度和过冷度的适应性
        5.3.2 循环性能的比较
    5.4 RN01和RN03的其他性质
        5.4.1 动力粘度
        5.4.2 导热系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空气焓差实验室的组成及测试原理
        6.1.1 空气焓差实验室的组成
        6.1.2 测试原理
    6.2 实验设备
    6.3 实验工况
    6.4 实验方案
    6.5 具体实验步骤
    6.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变蒸发温度循环性能计算MATLAB程序
附录2 变冷凝温度循环性能计算MATLAB程序
附录3 过热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MATLAB计算程序
附录4 过冷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MATLAB计算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提高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泵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质的研究
        1.2.2 R134a热泵空调的系统性能研究
        1.2.3 采用其它工质的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研究
        1.2.4 车用空调换热器的研究
        1.2.5 压缩机和节流机构的研究
        1.2.6 热泵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
        1.2.7 ?分析方法在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用热泵空调系统组成及其相关热力学分析
    2.1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2.1.1 热泵空调的系统组成和基本原理
        2.1.2 热泵空调系统理想工作过程的定量描述
    2.2 热泵空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
        2.2.1 压缩机
        2.2.2 换热器
        2.2.3 节流机构
        2.2.4 其它辅助部件
    2.3 热泵空调系统理论循环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2.3.1 热泵空调系统典型工况下的热力循环分析
        2.3.2 冷凝温度变化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
        2.3.3 蒸发温度变化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
        2.3.4 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变化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
        2.3.5 冷凝器出口过冷度变化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
        2.3.6 压缩机性能变化对系统制热循环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实验研究
    3.1 热泵空调实验系统和测试方法
        3.1.1 热泵空调实验系统
        3.1.2 测试方法
    3.2 热泵空调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热泵空调实验系统的制冷性能
        3.2.2 电动汽车原有PTC电加热器的制热性能
        3.2.3 热泵空调实验系统的制热性能(工质R134a,压缩机排量27cc)
    3.3 提高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制热量的实验研究
        3.3.1 通过更换工质来提高系统制热量(用R407C替换R134a)
        3.3.2 通过改变压缩机排量来提高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MESim的热泵空调系统制热性能仿真分析
    4.1 AMESim中的热泵空调系统及部件模型
        4.1.1 热泵空调系统模型
        4.1.2 压缩机模型
        4.1.3 换热器模型
        4.1.4 节流机构模型
        4.1.5 仿真模型系统中其他部件处理
        4.1.6 AMESim仿真模型校核
    4.2 热泵空调系统运行参数变化对其制热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4.2.1 压缩机转速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2.2 环境温度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2.3 冷凝器循环风量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热泵空调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其制热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4.3.1 压缩机排量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蒸发器管道水力直径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3.3 冷凝器管道水力直径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3.4 加装冷凝器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3.5 节流管截面积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改变工质种类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分析
    5.1 ?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在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5.1.1 ?的基本概念
        5.1.2 ?分析方法在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5.2 热泵空调系统的理论制热循环?分析
    5.3 基于AMESim的热泵空调系统制热性能的?分析
        5.3.1 环境温度变化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3.2 改变压缩机转速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5.3.3 改变压缩机排量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5.3.4 压缩机容积效率变化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5.3.5 改变节流机构横截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6 改变冷凝器管道水力直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7 加装冷凝器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5.3.8 改变工质种类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低温制热时的控制研究
    6.1 车用热泵空调的控制系统和模糊控制理论
        6.1.1 车用热泵空调的控制系统
        6.1.2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169]
        6.1.3 直流电机的调速方式和PWM调压调速
        6.1.4 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6.1.5 AMESim与 Simulink的联合仿真
    6.2 热泵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转速模糊控制研究
        6.2.1 压缩机转速采用不同控制方式时的热泵空调系统启动过程分析
        6.2.2 不同模糊控制规则对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6.2.3 热泵空调系统使用不同工质运行时的模糊控制效果比较
        6.2.4 热泵空调系统运行中环境温度波动时的模糊控制效果研究
        6.2.5 改变车室温度目标值时的模糊控制效果分析
    6.3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的节流机构模糊控制研究
        6.3.1 采用节流机构模糊控制对热泵空调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
        6.3.2 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转速波动时的节流机构模糊控制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碳氢制冷剂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R290/R600a在Lorenz循环中最佳组份的优选方法[J]. 余鹏飞,张小松,潘琪伟,肖勇. 科技通报, 2020(02)
  • [2]汽车发动机余热驱动的溴化锂制冷系统研究[D]. 丁铭. 浙江科技学院, 2019(08)
  • [3]R1234yf/R134a混合工质应用于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研究[J]. 王秋实,王芳,张楠,韩玮,陈夏辉,王智基,凌广,唐剑宇. 轻工机械, 2019(05)
  • [4]二氧化碳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 孙建军.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7)
  • [5]低GWP制冷剂在列车空调中的应用研究[D]. 李冲.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第5章 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J]. 邹冠星,苏阳. 制冷技术, 2018(S1)
  • [7]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D]. 王栋. 上海理工大学, 2019(04)
  • [8]三种混合工质替代汽车空调制冷剂R134a的理论循环性能研究[D]. 叶茂杰. 南昌大学, 2017(02)
  • [9]提高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低温制热性能的研究[D]. 王智兴.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10]HCFCs工质替代的前沿进展[A]. 代宝民,马一太. 第七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汽车空调用烃类制冷剂的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