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一、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麟,谢向东[1](2021)在《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探讨》文中提出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到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损失的一种技术.目前很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等国家已经研发了针对特定工程、城市以及特定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本文从地震预警原理、地震预警盲区、地震预警模式出发总结分析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地震预警的相关技术,包括观测台站的布局、地震烈度、地震观测系统和压电地震检波器等,最后指出了目前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未来的预警系统发展提出了建议.

陈必翀[2](2021)在《减灾所地震预警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蒙蒙[3](2021)在《地震灾害预警管理政策研究 ——以中国H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袁洁,石文兵,潘章容,张卫东[4](2019)在《地震预警的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地震预警技术存在局限性,应用中存在一定风险。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有关地震预警现状、地震时公众的心理和行为的试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对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后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小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Jennifer A.Strauss,Richard M.Allen,侯宝瑞[5](2019)在《地震预警的收益与成本》文中研究指明地震预警是快速检测正在发生的地震并向身处潜在危险地区的人群和基础设施发出警报。日本和墨西哥目前正在运行公共地震预警系统,而土耳其、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罗马尼亚和美国仅运行面向特殊用户发布警报的小规模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预报能在强烈地震动到达前数秒至数分间发布,世界地震预警应用实例表明,利用这段预警时间能够减轻地震对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人们可以利用预警时间采取蹲下-掩护-抓住的处置策略减少伤亡,甚至在预警时间足够的情况下,撤离有风险的建筑物。利用警报时间还可以降低列车脱轨风险、限制化学反应、保护医院患者、预防火灾;保护危险环境下的工人,免受坠落物砸伤/被夹伤。本文不能详尽地列出美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实例和减灾收益,但收益明显大于成本。拯救3人生命、2个半导体工厂收到警报、1列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BART)的列车减速、非致命受伤率降低1%和燃气火灾率降低0.25%,上述任一项因减灾避免的损失价值都足够维持整个美国西海岸的预警系统运行一年。地震预警同时能够减少50%以上的在地震中受伤的人数。

郭璇[6](2018)在《广西南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因其突发性、毁灭性和不可抗拒性长期位居群灾之首。由于地震预测超出当下科学技术的范畴,人类持续进行的生产生活面对猝不及防的大震巨灾仍然处于被动抵抗的尴尬境地。而人民群众对地震公共安全的期待和需求日益增长,国家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逐步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对灾前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转变,是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地震预警技术是在地震发生以后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时间差,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公众和重要工程等发布预警信息,是实现震后灾前措施的先进技术手段。本论文对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项目(南宁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进行研究,运用项目管理职能领域和核心技术知识,分析项目全生命周期在规划、启动、实施、收尾四个阶段实施建设中存在的管理问题,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分级管理难度大、实施过程偏离计划控制、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结合科技项目的特点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在项目前期进行社会需求和实施条件需求调研,提高可行性论证水平;项目启动后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引入目标成果评估考核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分级管理分工合作效率;项目收尾阶段实行一次性整体验收,建立验收评价机制,推动成果应用进度。以此为其他地震科技项目或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杨陈[7](2018)在《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2017年2月,批复项目可研报告,2018年6月,批复项目初步设计。这个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不仅能提升我国地震基础监测能力,而且对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项目为基础,针对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对项目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震源深度为10km的地震,预警盲区的极值是21km,所能预警的震级下限为5.6级。兼顾效率与建设成本,10-20km台间距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该值对于减小盲区的效果有限。根据我国地震危险性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可以初步确定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为重点预警区域。在地震预警系统架构设计中,发布系统和保障系统是最关键的环节,决定了整个系统建设及后期运行的成败。目前国内公众对于预警系统的了解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对于预警效果的期待较高,缺乏面对预警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各项法律责任并不明晰。我国地震台网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地震预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台站密度不足和整体数据延时较大,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台网进行加密,从数采和传输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2)以人口和GDP为基础,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的假定情形,分别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后的台站分布、目前的测震台站分布、理想的台站分布和极限的台站分布,分析地震预警的效能。并根据分析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的合理性,提出地震预警效能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同假定的情况下,对汶川地震的假想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估模型。总体来说,以人口和GDP作为评估地震预警效能的2个基础因素是合理的,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地震,可以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对地震预警的假想情形进行分析,对于目标区域,则可以通过这些要素,使用假定的地震来分析预警系统的效能。(3)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为基础,通过Do 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美国国防部体系框架)的视角,讨论了地震预警系统架构的设计问题。通过使用Do DAF中不同视点及模块的设计,明确了地震预警的主体业务单元和数据架构模型,理清了各单元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梳理了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内容和流向,设计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与传统的地震预警系统设架构计相比,Do DAF更强调对抗性和发展性,从不同的视角对能力、数据、系统、作战、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不同视角的分析,对于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统筹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Do DAF作为一种标准的体系结构方法,为不同行业间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标准的接口。(4)引入技术成熟度概念,基于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技术就绪水平/技术成熟度)对地震预警进行技术成熟度评估。通过对目前地震预警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得出了目前地震预警的技术成熟度。总体来看,对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来说,其总体技术成熟度达到工业制造与开发的级别,但由于缺乏大地震的真实检验,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运行的情况进行优化调整,而对于其中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部分,则是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系统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系统工程的时代,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必须借鉴其它方面的成果,系统工程对整体设计的启发,其本身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在借鉴其它系统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到地震预警毕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对时间的极端需求。本文作为引入这些概念的尝试,其研究是有限度的,也许还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许多细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改进和研究的方向。

李山有[8](2018)在《走近地震预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产生的剧烈震动会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地震还可能诱发火灾、爆炸、列车出轨、核泄露等严重的次生灾害。为了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地震预报。如果能预知强震的发生时间与地点而先将人员撤离地震区、关闭次生灾害源,无疑会将地震灾害降到最低。但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工程抗震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而投资发展能够有效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预警系统。

李佳威[9](2017)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盲区”控制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这个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不仅对提升我国地震监测基础能力,而且对降低地震灾害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地研究与地震预警系统及其设计与优化相关的基本问题,将为确保这个大型系统发挥其防震减灾效益提供科学参考。在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过程中,预警“盲区”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选取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两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即南北地震带地区()和华北首都圈地区()作为目标研究区,对预警“盲区”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以现代地震学为背景开展讨论,并得出以下认识:1)结合地震观测和解释实践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盲区”控制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围绕理论的“黑色(硬)盲区”的周围,实际上还有一个“灰色(软)盲区”,这个“软盲区”可以简单地通过提高地震台站的密度来进行控制以使其最小化。本文还提出了实际触发台站数目、台站布设密度和实际“盲区”之间的一个半定量关系,这个关系无论是对地震台网还是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可能都具有现实意义。2)地震破裂的有限性是现代地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布局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一些震例的假定情形,讨论了这一问题。认为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地震减灾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传统地震学视角下的预期。这一观点深化了目前认为预警台站应该适当考虑不要均匀布设的认识,强调在发生大地震时,近断层区域密集布设的预警台站可能会使地震预警系统更加有效。3)能够识别近断层强震动记录的最佳识别函数(或称之为函数)具有快速报告地震破裂大小的潜在应用价值。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大部分国土上布设的强震台站是有限的。结合这一情况以及地震破裂的特点,本文讨论了一种考虑一维地震破裂传播的简化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断层几何和破裂方向性的快速检索。“盲区”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这种方法的测定时间进而反过来影响地震预警系统的性能,本文对该问题也做了一些讨论。长期以来,在“盲区”的观点上认为地震预警系统一无是处(或者说是高成本效益)的观点一直是存在的。可以预料,本文的分析可能会为此带来一些别样的曙光。本文的意义旨在启发一些与“盲区”相关的“盲点”,并分析一些在现代地震学新视野下的“盲区”问题。

李佳威,秦玉峰,蒋策[10](2017)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实践及与实时地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地震预警系统在过去30年里逐渐从科学界的讨论变成了防震减灾的实践。在调研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围绕地震预警开展的研究。介绍了采用简易烈度计(MEMS)和智能手机来实现地震预警的一种尝试性方法。在传统分析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分析预警系统发展时间节点信息,讨论地震预警系统的实践与实时地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预警的主要内容
    1.1 地震预警的原理
    1.2 地震预警的盲区
    1.3 地震预警模式
2 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现状
3 地震预警相关技术
    3.1 观测台站的布局
    3.2 地震烈度
    3.3 地震观测系统
    3.4 压电地震检波器
4 现行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5 对中国未来地震预警的建议
6 结语

(4)地震预警的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
3 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影响
    3.1 减少人员伤亡
    3.2 减少经济损失
    3.3 误报和漏报的负面影响
4 应对策略研究
    4.1 提高公众的地震应急能力
    4.2 加强城市抗震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
    4.3 制定地震预警相关法律法规
    4.4 降低误报漏报率并提升发布策略
5 结论

(5)地震预警的收益与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震预警系统
2 全球地震预警系统
3 灾害减轻和地震预警
    3.1 医院
    3.2 学校
    3.3 警察、消防及其他应急组织
    3.4 电梯
    3.5 制造业
    3.6 其他生命线
    3.7 交通系统
4 成本与收益
5 结论
6 数据和资源

(6)广西南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2.1.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内涵
        2.1.2 项目管理的逻辑过程
        2.1.3 本研究涉及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2.2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的运行原理
        2.2.1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的核心概念
        2.2.2 技术系统的构成
        2.2.3 技术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广西南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项目概述
    3.1 项目建设背景
    3.2 项目建设范围三角
        3.2.1 项目投资规模
        3.2.2 项目时间进度
        3.2.3 项目需求及建设目标
    3.3 项目技术方案的构成
        3.3.1 台站观测系统
        3.3.2 通信网络系统
        3.3.3 数据处理系统
        3.3.4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
        3.3.5 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
    3.4 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3.4.1 组织架构
        3.4.2 管理模式
        3.4.3 项目建设成效评估
第四章 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南宁分项目过程管理问题分析
    4.1 项目规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4.1.1 项目范围不清晰
        4.1.2 基层政府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
        4.1.3 地方政府对项目资金的配套不能及时到位
        4.1.4 项目绩效评估机制未能有效建立
    4.2 项目启动阶段存在的问题
        4.2.1 项目推进规划欠缺对地市政府部门现实情况的充分考虑
        4.2.2 设计图纸延误导致项目进展未能按预期实施
        4.2.3 设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项目建设风险增加
    4.3 项目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4.3.1 项目主体对项目的管控过度
        4.3.2 分段分类建设的管理模式造成工期拖延
        4.3.3 市县台址堪选过程复杂超出预期
        4.3.4 设计遗漏导致项目未能按预期计划进度实施
        4.3.5 市县承担项目建设的技术能力未能满足项目目标需求
    4.4 项目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
        4.4.1 项目验收欠缺系统性思维
        4.4.2 项目参建方协同配合不够
第五章 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南宁分项目实施管理对策
    5.1 项目规划阶段管理对策
        5.1.1 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5.1.2 建立基于项目建设的目标分解管理制度
        5.1.3 制定统一规范的项目实施技术操作指南
        5.1.4 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管理
    5.2 项目启动阶段管理对策
        5.2.1 科学规划项目的建设方案
        5.2.2 充实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的人员配置
        5.2.3 强化对项目组成员的管理及技术培训
        5.2.4 联合各地市充分开展项目前期调研
    5.3 项目实施阶段管理对策
        5.3.1 建立项目执行监管机制
        5.3.2 采取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5.4 项目收尾阶段管理对策
        5.4.1 进行项目整体验收
        5.4.2 验收标准纳入本级绩效考核
        5.4.3 引入项目专家验收环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布论文情况

(7)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震预警的概念
    1.3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4 地震预警研究现状
    1.5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地震预警系统的局限与争议
        2.1.1 预警盲区与预警震级下限
        2.1.2 影响地震预警系统效能的关键因素
        2.1.3 地震预警系统的局限与争议
    2.2 地震预警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2.2.1 地震预警区域选择标准
        2.2.2 我国地震预警的重点区域选择
        2.2.3 地震预警系统架构设计的关键
        2.2.4 地震预警系统的社会风险
    2.3 地震预警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2.3.1 中国地震台网现状
        2.3.2 地震预警关键技术指标
        2.3.3 我国地震台网密度及数据延时
        2.3.4 我国地震台网建设的改进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人口和GDP的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
    3.1 地震预警效能评估的基本要素
        3.1.1 地震预警有效区域的确定
        3.1.2 影响地震预警效能的基本因素
    3.2 九寨沟地震的预警假定情形
        3.2.1 九寨沟地震基本情况
        3.2.2 地震预警盲区和影响区域
        3.2.3 人口及GDP情况
    3.3 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
        3.3.1 九寨沟地震预警效能评估
        3.3.2 九寨沟地震预警的另3种假定情形
        3.3.3 九寨沟地震假定情形的合理性
        3.3.4 汶川地震的假定情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DoDAF设计地震预警系统顶层框架
    4.1 顶层设计与体系结构概述
        4.1.1 顶层设计的概念及常用方法
        4.1.2 体系结构方法概述
        4.1.3 DoDAF概述
        4.1.4 基于DM2核心概念的词汇表驱动开发方法
    4.2 地震预警系统顶层框架
        4.2.1 全景视点
        4.2.2 标准视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预警系统业务架构与信息化服务
    5.1 地震预警系统业务架构分析
        5.1.1 能力视点
        5.1.2 任务视点
        5.1.3 系统视点
    5.2 地震预警信息化与服务分析
        5.2.1 数据和信息视点
        5.2.2 服务视点
        5.2.3 项目视点
    5.3 DoDAF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
    6.1 技术成熟度概述
        6.1.1 技术成熟度的起源与演进
        6.1.2 技术成熟度在我国的发展
        6.1.3 技术成熟度评估的几种方法
    6.2 基于TRL的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
        6.2.1 TRL评价标准
        6.2.2 地震预警技术分类
        6.2.3 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
    6.3 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与讨论
        6.3.1 我国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
        6.3.2 技术成熟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讨论及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分析与讨论
    7.3 .未来展望
附件1 九寨沟地震“预警工程”台站参数及震中距(100km以内)
附件2 九寨沟地震现有台站参数及震中距(200km以内)
附件3 汶川地震“预警工程”台站参数及震中距(100km以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作者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工作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8)走近地震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01地震预警系统国际建设现状
02地震预警原理
03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区别
04地震预警作用
05地震预警技术局限性
    (一)震中附近地区是地震预警盲区
    (二)地震预警时间很短,减灾效果有限
    (三)地震预警技术复杂,存在误报漏报可能
06全自动地震预警信息发布
07地震预警的发布手段
08“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预警工程”项目简介

(9)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盲区”控制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地震预警的概念、方法和物理背景
    1.1 早期预警的概念和地震预警系统
    1.2 地震预警系统中的方法和技术
        1.2.1 震相自动拾取技术
        1.2.2 震中快速估计方法
        1.2.3 震级估算方法
        1.2.4 强地而运动参数估算方法
    1.3 基于“众包”(crowdsourcing)的预警实践
    1.4 地震预警系统面临的一些挑战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南北地震带及华北首都圈地区相关情况介绍
    2.1 南北地震带地区
        2.1.1 南北地震带地区的地震分布
        2.1.2 南北地震带地区的测震和强震台网
    2.2 华北首都圈地区
        2.2.1 华北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分布
        2.2.2 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
    2.3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南北地震带地区和华北首都圈地区
第三章 地震预警系统的“盲区”分布及“盲区”控制问题
    3.1 地震预警系统面临的一个挑战:预警“盲区”
    3.2 南北地震带地区的“盲区”分布:现在和将来
    3.3 华北首都圈地区的“盲区”分布:现实和愿景
    3.4 非理想情况下的“盲区”分布
    3.5 “盲区”控制问题
第四章 震源有限性及其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意义
    4.1 震源的有限性
        4.1.1 震源的一般描述
        4.1.2 地震破裂的方向性
        4.1.3 有限震源模型
    4.2 震源有限性对预警问题的影响:唐山地震的假定情形
    4.3 震源有限性对预警问题的影响:全球一些强震的假定情形
    4.4 震源有限性对预警问题的影响:汶川地震的假定情形
第五章 最佳识别函数及其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5.1 最佳识别函数(best/optimal discriminant function)
    5.2 强震数据的处理
    5.3 最佳识别函数的实时应用?——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的假定情形
    5.4 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结论、讨论及未来工作展望
    6.1 结论和讨论
        6.1.1 主要结论和认识
        6.1.2 讨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一 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现状
    附1.1 已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并投入使用的国家和地区
        附1.1.1 墨西哥
        附1.1.2 中国台湾省
        附1.1.3 土耳其
        附1.1.4 罗马尼亚
        附1.1.5 日本
        附1.1.6 韩国
    附1.2 正在实时测试地震预警系统及讨论其可行性的国家和地区
        附1.2.1 意大利
        附1.2.2 中国大陆
        附1.2.3 美国加州
        附1.2.4 西班牙
        附1.2.5 欧盟
        附1.2.6 以色列
        附1.2.7 吉尔吉斯斯坦
    附1.3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概貌
    附1.4 附录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介绍

(10)地震预警系统的实践及与实时地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已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并投入使用的国家和地区
2 正在实时测试地震预警系统及讨论其可行性的国家和地区
3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现状
4 基于“众包”(Crowdsourcing)的预警实践
5 结论

四、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探讨[J]. 黄麟,谢向东.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减灾所地震预警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陈必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地震灾害预警管理政策研究 ——以中国H省为例[D]. 杨蒙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4]地震预警的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 袁洁,石文兵,潘章容,张卫东. 甘肃科技, 2019(21)
  • [5]地震预警的收益与成本[J]. Jennifer A.Strauss,Richard M.Allen,侯宝瑞.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2)
  • [6]广西南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研究[D]. 郭璇. 广西大学, 2018(06)
  • [7]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D]. 杨陈.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01)
  • [8]走近地震预警[J]. 李山有. 防灾博览, 2018(02)
  • [9]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盲区”控制的若干问题[D]. 李佳威.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03)
  • [10]地震预警系统的实践及与实时地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J]. 李佳威,秦玉峰,蒋策. 科技导报, 2017(05)

标签:;  ;  ;  ;  ;  

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