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

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

一、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陈志新[2](2019)在《昆明欧迈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前进,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作为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急需解决众多问题,其发展战略的确定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精准的定位和调整,为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应的企业目标和实施方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审视自己所处的战略发展环境,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所处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长足发展。欧迈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智能装备、环保节能领域产品开发为主的加工制造企业。欧迈公司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有关战略管理理论后,对欧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来看,分析公司外部的宏观环境用的是PEST分析工具,分析公司的产业环境及资源与能力用的是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公司内部相关情况用的是SWOT分析工具。在详细分析了欧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后,为公司制定了总体的发展战略,并对其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作出了规划。最后,根据欧迈公司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战略的设计,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吴成中[3](2019)在《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异物感知方法与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混入微小玻璃屑、毛发、纤维等不溶异物的不良产品,一旦被注入人体,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为此,国家药典明确规定不容异物直径不能超过50μm的制药标准。受制于国内检测技术落后,国内缺乏高端不溶异物检测设备,99%以上企业仍沿用人工检测方法管控药品质量,易造成严重药品安全隐患问题。人工检测存在主观判断、漏检严重、标准不严格等诸多不足。而随着机器视觉技术、光学传感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高性能处理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自动光学检测(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AOI)设备检测性能逐步提升,达到或超过人工检测能力。新光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也为医药注射剂不溶异物自动化检测开辟了新途径。基于此,本文在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自科项目的支撑下立项,并与湖南千山制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度绑定合作,技术互补配合,从工艺技术、样品分析、机械设计、光学方案、图像算法、软件开发、电气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攻克多个瓶颈性技术难题,前后经过三代样机的试制测试,最终成功研制出小容量、大容量微弱不溶异物视觉感知与检测机器人设备。归纳起来,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现有医药注射剂不溶异物的危害、产生、检测手段,对比了国外现有检测技术水平,指出研制全自动医药异物视觉检测机器人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市场推广价值。重点介绍了检测机器人研制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如异物种类多样、光学成像复杂、检测效率要求高等。(2)提炼了检测机器人研制的需求与关键指标。通过对大量不良样品的研究、归类、分析,确定了主要异物的种类及物理特性,基于此,提出了检测机器人“搓瓶-旋转-急停-动态成像-序列图像检测”的检测原理,并建立了异物运动学和力学模型,设计出运动异物的亮场光学方案和暗场光学方案。最终制定出视觉检测机器人的光、机、电、软件、控制整机方案及实施策略。(3)针对机械振动严重制约图像检测效果这一问题,研究了基于相位相关和SIFT特征的配准算法,分别适用于亮场序列图像配准和暗场序列图像配准。首先,通过动态双阈值椒盐噪声滤波算法、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和TOPHAT对比度增强算法对复杂背景下的低对比度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升了微弱异物目标与动态背景的区分尺度;然后,采用了双三次B样条插值方法缩放图像,以通过亚像素图像操作提升配准的精度和稳定性。基于上述预处理,针对亮场图像抖动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的基于Canny边缘特征的傅里叶配准方法,以明显的边缘特征作为特征输入,消除了动态液面、瓶体特征变化等因素对配准的影响。针对暗场序列图像的振动消除,提出了依靠瓶体随机SIFT特征点配准的算法,解决了暗场图像下信息少、特征随机的配准难题。经大量实验验证,该算法适用于不同瓶体、不同亮度、噪声干扰的环境,鲁棒性好、配准精度高。(4)提出了BPNN与反向PM结合的图像分割方法,解决了微弱异物精准、精确分割难题。图像序列异物目标的分割效果及分割精度是检测机器人的核心指标,检测机器人需在检测目标微小、液面反光亮度随机变化、异物特征一致性差的情况下高效分割提取异物。传统的直接差分、累加差分、能量熵等分割效果不佳。为有效分割图像,提出了基于时间谱线特征的序列图像BPNN分割算法。首先,将图像的同一像素按照灰度值大小排序,变无序图像为有序图像,将序列图像转化为可提取特征有序序列;然后,采用归一化算子消除非均匀背景下特征向量不一致问题;最后,训练BP神经网络,并分割序列图像。分割结果表明,本文分割算法的抗干扰、抗振动能力显着提升,且异物分割率达到98%以上。为进一步提高分割精度,弥补BPNN分割目标偏小造成的边际决策问题,提出了反向PM分割算法,通过偏微分梯度特征对非均匀背景图像进行亚像素分割,再通过BPNN分割的异物结果对PM分割结果进行形态学命中操作,以命中结果作为最终的高精度异物特征。BPNN和PM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即可保证分割精度,又可保证分割性能,为检测机器人准确率、精度性能指标提供了技术支撑。(5)提出了基于异物几何特征、灰度特征、纹理特征为特征向量的PSO-RBFSVM多级分类方法,解决了异物多特征多级分类与识别难题。根据异物特征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是评估AOI检测设备的重要指标,既可用于表征检测设备的判别准确率,又可为生产企业提供工艺改善的参考。针对异物特征集维数大、相关度不确定等问题,提出了PCA降维的方法,将多维向量压缩为少数若干正交特征向量集,提升了异物特征集的可区分度,降低了无效特征的干扰;然后利用PSO方法对各SVM分类器的参数寻优得到高维最优分类曲面,实现了异物的多级分类,分类精度、分类速度可满足异物的在线分类,分类结果可用于生产过程故障预测。(6)成功研制医药异物视觉检测机器人系统。通过深度分析医药异物检测机器人研制面临的光机电设备制造难题,从机械建模仿真、运动分析、样机试验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剖析,层层深入,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与技术升级,成功攻克核心制约技术难题。项目组经过三代样机的整机试制造,研制出机器人的最优上瓶机构、搓瓶机构、检测机构、下料与剔除机构,并开发出保证机器人高速高精度运行的控制系统和实时性软件系统。检测机器人经多家客户使用和KnappKushner标准测试,一致认可设备的检测效果,检测精度可达40μm以下。检测机器人软件系统经过升级迭代,已可直接联线注射剂灌装高速生产线,检测机器人的成功研制对保障制药企业医药品质,降低用药安全隐患意义重大。

张磊[4](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山东省人民政府[5](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鲁政字[2016]28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2日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科技支撑,

李华[6](2016)在《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电力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通信网是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络,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主要划分为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其中传输网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汇聚传输网、接入传输网。在电力通信网中,接入网处于末端,其上所承载的业务大多为行政电话、调度电话、远动信号等2M以下的模拟业务,需要通过传统的PCM接入设备接入后,再连接到光通信设备上,所以目前绝大多数是采用MSTP/SDH+PCM设备组网方案来承载这些业务的。本文通过对电力通信接入网现有业务的分析,结合可预见将来的业务增长和业务的转型,分析了现有传统组网方式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现有几种主流的SDH. MSTP、ASON、DWDM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经过对比后,提出了采用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来解决电力通信接入网的解决方案。然后对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对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针对电力通信接入网几种末端单元的组网方案的研究,找出了解决现有组网方式存在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县级供电公司通过采用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升级改造通信信息网的实例,全方位的研究了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解决电力通信接入网的方案。经过这次改造,在总体费用投资不高的情况下,骨干环带宽由原来的STM-1直接提升为STM-16,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带宽瓶颈,并且具备了完善的光纤倒换保护功能,网络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数据通信业务,真实带宽的大幅提高也极大的提升了内网业务的流畅性,而且对于64kbit/s颗粒的业务也真正实现了在网管上端到端的监控,这对于故障处理的精确定位和处理方式的灵活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县级供电公司通信信息维护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更有意义。通过这次改造和研究,让我学会了从分析实际需求入手,结合今后发展趋势,仔细考虑各种技术及方案的特点,最终选取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案的研究方法。将技术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力,开拓思路,并给类似情况的专网通信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窦建秦[7](2015)在《基于太阳模拟器模型的光机电实验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太阳模拟技术是使用人工光源模拟太阳光辐照特性的技术,太阳模拟器包括光学系统、冷却系统、机械系统与控制系统,是光、机、电一体化构成的的综合体,是在室内环境中实现不同大气质量条件下太阳辐照特性的一种实验或者标定设备,可以在高精度拟合太阳光谱分布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的太阳辐照的强度,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模拟出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太阳光照特性,以满足实验研究对太阳辐照的特殊需求。所以太阳模拟器是一个集光、机、电于一体的多系统复杂设备,是构建光机电实验系统较好的选择之一。光机电试验系统是在太阳模拟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主要包括光学系统、机械系统、风冷系统、控制系统等。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光学系统进行了方案的设计,建立了光学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法在Tracepro软件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光源离焦量对汇聚光斑的影响、灯组轴向角度偏差对光斑影响,为机械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数据参考;然后依据以上模拟参数进行了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及其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在冷却系统方面,根据短弧氙灯的发光性质选择冷却方式,利用热交换原理进行风机选型;在控制系统方面,利用单片机对氙灯及其机械系统进行控制,保证了氙灯温度的自动调节和系统的准确对焦。最后对整体实验、研究方案进行了设计,使整体方案既能满足基础的研究又能与实际相关。通过以上对试验系统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分析,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能够对系统整体三维调整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实验的方式测得光斑中心温度最高可达到680℃,总功率3kw,在直径35mm的焦平面上可汇聚6×106w/m2的辐射能量。

王欢[8](2015)在《物联网架构的太阳能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能源需求量巨大,而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由于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成为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限资源及环境污染正严重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大议题。从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角度来看,太阳能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太阳能发电是解决化石能源日趋紧缺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光伏发电通过光伏电池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开发太阳能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光伏电池效率低下和发电成本高等原因使得光伏发电系统难以迅速普及,而且光伏发电系统总体上尚存在系统集成水平低、可靠性差、功耗大及缺少有效监控措施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MPPT算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分区遗传MPPT算法。由于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光伏发电系统普遍采用MPPT电路和相应的控制方法提高对光伏阵列的利用效果。分区遗传算法的搜索空间为整个解空间,在遗传算法中还隐含着一种并行计算机制,因此容易得到全局最优解,可以克服寻优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极小的困境。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机制,克服干扰法易陷入振荡的缺陷,可以满足了MPPT的实时控制需要,保证了光伏发电系统在不同物理位置的正常运行。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提高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实时控制性能。2)太阳自跟踪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光感跟踪和时间跟踪相结合的太阳方位跟踪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双轴太阳跟踪装置及双轴PSD太阳方位传感器。采用时间跟踪方式跟踪太阳,则跟踪装置的控制系统不区分阴天晴天,只是按程序设定的时间定时启动跟踪装置,跟踪系统的能耗加大。采用光感跟踪方式跟踪太阳,则存在跟踪装置如何适应天气阴晴变化等问题。光感跟踪和时间跟踪相结合,能及时根据天气状况对太阳方位跟踪方式进行控制和选择,调整系统运行方式,能够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并且能够去除系统累计误差,提高太阳方位跟踪精度。新型双轴跟踪装置将太阳方位角及高度角的参数进行换算,得到与之对应的两个驱动转角参数,新的参数驱动光伏阵列进行万向节式的运动以跟踪太阳。根据该方法设计了新型太阳方位跟踪装置,其太阳跟踪精度高,跟踪时间间隔短,结构简单。通过实验验证,该跟踪方法及装置可以提高太阳方位跟踪的精度,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提高系统的发电量。3)光伏阵列在线故障检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太阳光伏阵列在线故障检测方法。目前光伏阵列的故障检测多采用线下人工排查的方法,人工维护既费时又很不方便。采用在线故障检测,可以实现实时远程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光伏阵列存在的故障。在线故障检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采用新型电压、电流检测法进行筛查,找到故障电池组件所在小组;第二步是对电池组件的性能参数进行在线检测,继而最终确定故障电池组件的位置。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快捷、有效的对光伏阵列故障进行在线检测。4)光伏自跟踪发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构建了光伏自跟踪发电系统的故障树;构建了光伏自跟踪发电系统的状态模型,定义了可靠性指标;对光伏自跟踪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计算。光伏发电存在着间歇性与随机性的特点,为准确衡量光伏发电带给电网的收益,并客观评价它的价值,需要建立适当的模型对光伏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光伏发电系统结构及故障特点,构建了光伏发电系统四状态可靠性模型,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从运行时间、输出功率、系统运行状态3个层面综合评价系统可靠性。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以及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情况、输出功率水平以及故障情况,反映系统运行可靠性。5)物联网架构的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平台,基于此平台设计了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实验系统。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物联网架构的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由定期的红外图像无损检测子系统、实时在线的检测子系统(感知层);数据传输系统(传输层);评价及决策专家系统(应用层)三层组成。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实验系统的设计及运行验证了物联网架构的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应用层、感知层、传输层之间数据的交互,实现远程决策、控制和监测。该实验系统可以无线监测安装地点的太阳辐射情况、风向风速、光伏电池板工作状态、逆变器工作状态、太阳跟踪装置工作状态;可以实现MPPT跟踪、追日跟踪;可以进行故障检测和可靠性计算。

云南省人民政府[9](2014)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文中指出云政发[2014]55号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9月23日前言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以推动滇中产业聚集区建设为

詹钟涛[10](2014)在《110kV长洲数字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微机保护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但由于受一次、二次设备和控制系统技术水平所限,传统变电站实现倒闸操作的方式仍为键控操作,操作安全性和效率均非常低下,已不适应当前大电网和电企减员增效的发展方向。IEC61850标准的发布,电子式互感器的逐步推广应用,智能化高压电气设备的发展,电气设备在线状态检测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具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目前,国内已有多起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成功的实例。为解决传统操作的弊端,程序化操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倒闸操作形式,也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而在国内多个案例中实现。本文结合110kV长洲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工作实例,研究了数字化变电站的理论技术体系,对支撑数字化变电站的几大关键技术(如IEC61850规约、非常规互感器、智能断路路、高速以太网技术等)的发展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长洲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同时,在该项数字化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对长洲站程序化操作的实现方法和验证过程等开展深入探讨,使之在长洲站改造工程中得以实现。最后,在长洲变电站的日常运行管理过程和程序化操作长期积累的数据基础上,总结出数字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工程应用问题,以期优化和改进程序化操作,推动程序化操作应用的不断发展。

二、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2)昆明欧迈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迅速
        1.1.2 转型升级是欧迈公司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研究
        1.6.2 战略管理理论应用研究
        1.6.3 战略研究分析工具
        1.6.4 研究进展述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战略
        2.1.2 发展战略
    2.2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2.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2.2.3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2.2.4 企业发展战略的层次
3 欧迈公司经营发展环境分析
    3.1 公司简介
        3.1.1 欧迈公司成立的背景
        3.1.2 欧迈公司进一步发展
        3.1.3 欧迈公司的现状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和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3.2 潜在进入者威胁
        3.3.3 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3.3.4 替代品威胁
        3.3.5 客户价格谈判能力
        3.3.6 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
    3.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1 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3.4.2 公司销售板块分析
        3.4.3 资源分析
    3.5 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4 欧迈公司发展战略设计
    4.1 欧迈公司愿景及使命
    4.2 公司发展定位及战略目标
    4.3 公司业务战略
    4.4 职能战略
        4.4.1 人力资源战略
        4.4.2 营销战略
        4.4.3 技术战略
        4.4.4 财务战略
        4.4.5 管理战略
5 欧迈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5.2 人才培养
    5.3 企业文化建设
    5.4 激励机制
    5.5 信息化的平台建设
    5.6 风险管控
6 结语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异物感知方法与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医药市场及制药设备现状
        1.1.2 不溶异物污染及危害
        1.1.3 现有注射剂生产工艺
    1.2 国内外医药注射剂不溶异物检测设备现状
        1.2.1 Eisai基于光阻法的线扫描异物检测设备
        1.2.2 德国Seidenader基于CCD序列图像的检测设备
        1.2.3 意大利Brevetti CEA基于机器人多视角检测的智能设备
        1.2.4 国内外医药检测设备现状
    1.3 医药注射剂不溶异物检测的难题
    1.4 项目来源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设计
    2.1 引言
    2.2 检测需求与分析
        2.2.1 医药异物的来源及分类
        2.2.2 医药异物检测难点分析
    2.3 医药视觉检测原理分析
    2.4 医药视觉检测光学方案
    2.5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机械设计方案
        2.5.1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关键模组设计与分析
        2.5.2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2.6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软件架构
    2.7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检测策略研究
        2.7.1 医药视觉检测难点分析
        2.7.2 医药视觉检测策略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nny-FFT与 SIFT特征的明暗场配准方法
    3.1 引言
    3.2 医药异物序列图像预处理算法
        3.2.1 基于动态双阈值限定的噪声滤波器设计
        3.2.2 微弱异物图像形态学TOPHAT增强
        3.2.3 图像双三次B样条曲线插值
    3.3 基于Canny边缘特征的FFT明场图像配准算法
        3.3.1 传统Fourier-Mellin配准算法
        3.3.2 改进的基于Canny边缘特征傅里叶图像配准
        3.3.3 实验与分析
    3.4 基于SIFT特征的暗场图像配准算法
        3.4.1 SIFT特征点检测及配准
        3.4.2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PNN与反向PM融合的序列图像分割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时间谱线特征的BP神经网络分割算法
        4.2.1 BP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4.2.2 基于时间谱线特征的BP神经网络分割算法
        4.2.3 实验与分析
    4.3 基于反向PM模型图像精确分割方法
        4.3.1 PM扩散模型概述
        4.3.2 反向PM扩散模型
        4.3.3 反向PM模型图像分割算法步骤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PSO-RBF-SVM的多特征多级分类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几何特征的注射剂不溶异物分类规则
        5.2.1 异物特征几何特征提取
        5.2.2 异物特征灰度特征提取
        5.2.3 异物特征纹理特征提取
        5.2.4 特征提取实验结果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特征降维
        5.3.1 主成分基本原理
        5.3.2 主成分特征的降维步骤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的异物正次品判别
        5.4.1 支持向量机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RBF-SVM的参数寻优方法
        5.4.4基于PSO-RBF-SVM异物分类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研制及应用
    6.1 引言
    6.2 医药异物视觉检测机器人研发历程
    6.3 医药异物视觉检测机器人硬件开发
        6.3.1 整体机构
        6.3.2 上料机构
        6.3.3 抓瓶与搓瓶机构
        6.3.4 跟踪机构
        6.3.5 检测机构
        6.3.6 剔除机构
        6.3.7 光机电控制系统
    6.4 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软件开发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1 基于Knapp-Kushner测试的人机对比
        6.5.2 检测性能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所获奖励

(4)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电力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电力通信接入网
    1.3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历程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内容与章节的安排
第2章 电力通信技术
    2.1 微波通信系统
    2.2 载波通信系统
    2.3 光纤通信系统
        2.3.1 SDH技术
        2.3.2 MSTP技术
        2.3.3 ASON技术
        2.3.4 DWDM技术
        2.3.5 新型光电一体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通信接入网的现状分析
    3.1 电力通信接入网的现状
        3.1.1 MSTP/SDH设备+PCM设备的模式
        3.1.2 PDH设备点对点的模式
    3.2 电力通信接入网业务分析
    3.3 目前电力通信接入网存在的问题
        3.3.1 通信设备占据空间大
        3.3.2 连线及转接点过多
        3.3.3 PCM产业链面临崩溃
        3.3.4 网络管理能力差
        3.3.5 网络扩展性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介绍
    4.1 传统光电一体化技术
    4.2 新型光电一体化技术
        4.2.1 MSTP的基本原理
        4.2.2 PCM的基本原理
    4.3 某新型光电一体化局端设备介绍
        4.3.1 设备描述
        4.3.2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4 某新型光电一体化远端设备介绍
        4.4.1 设备描述
        4.4.2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5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的特点
        4.5.1 设备集成度高
        4.5.2 接口丰富,连线及转接点较少
        4.5.3 容量大,占据空间较少
        4.5.4 网络管理功能强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光电一体化组网设计
    5.1 接入网业务带宽计算
    5.2 新型光电一体化组网方案
        5.2.1 变电站接入组网方案
        5.2.2 供电所接入组网方案
        5.2.3 供电营业所(厅)接入组网方案
    5.3 网管方案
        5.3.1 通过DCC网管通道传送方式
        5.3.2 通过内嵌DCN网管通道传送方式
        5.3.3 通过外部E1通道传送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组网实例研究
    6.1 淳安县供电公司供电所接入现状
    6.2 改造方案
        6.2.1 局端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建设
        6.2.2 远端光电一体化设备的建设
        6.2.3 网管平台的建设
    6.3 业务配置
        6.3.1 2M业务配置
        6.3.2 以太网业务配置
        6.3.3 电话语音业务配置
    6.4 现有组网方案的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后续研究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太阳模拟器模型的光机电实验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 实验系统简介
    1.4 太阳辐射基本参数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光学系统
    2.1 光源选型
    2.2 氙灯聚光镜的设计
        2.2.1 椭球聚光镜参数的确定
        2.2.2 椭球聚光镜加工
    2.3 空间灯阵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学系统软件模拟
    3.1 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法
    3.2 TracePro软件介绍
    3.3 光源的简化
    3.4 模型的构建
    3.5 光源离焦模拟测试
    3.6 光学系统中心光源安装角度误差模拟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系统
    4.1 机械调整系统的设计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却系统
    5.1 光学系统冷却方式
        5.1.1 空气冷却
        5.1.2 液体冷却
        5.1.3 冷却方式选择
    5.2 风机主要性能参数及选型
        5.2.1 风量计算
        5.2.2 压力与功率及风机的选型
    5.3 变频器的选型
    5.4 其余部分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控制系统
    6.1 总体设计方案
    6.2 控制系统工作流程
    6.3 控制系统算法
    6.4 主要控制模块组成
        6.4.1 温控模块设计
        6.4.2 电机驱动模块设计
        6.4.3 氙灯电路模块
        6.4.4 接收屏测量模块
    6.5 工作台的人机界面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训平台总体效果
    7.1 实训平台总体效果
    7.2 实验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物联网架构的太阳能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聚光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 太阳光伏发电自跟踪系统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物联网架构的光伏发电监控系统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阵列MPPT控制理论研究
    2.1 光伏电池阵列的建模与特性分析
        2.1.1 光伏电池的数学建模与特性分析
        2.1.2 光伏组件的数学建模
    2.2 MPPT控制算法的分析研究
        2.2.1 固定电压跟踪法
        2.2.2 扰动观察法
        2.2.3 电导增量法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MPPT控制算法
        2.3.1 遗传算法原理
        2.3.2 分区遗传MPPT算法设计
    2.4 验证分析
        2.4.1 仿真实验
        2.4.2 最优化参数的确定
        2.4.3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发电太阳跟踪技术及装置研究
    3.1 双轴太阳跟踪方法分析
    3.2 新型双轴太阳自跟踪装置设计
    3.3 太阳方位跟踪方法设计
        3.3.1 PSD太阳方位传感器设计
        3.3.2 太阳方位跟踪控制方法设计
    3.4 验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自跟踪发电系统故障检测研究
    4.1 光伏自跟踪发电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4.2 新型光伏阵列故障检测方法
        4.2.1 太阳能光伏阵列性能及状态分析
        4.2.2 太阳光伏阵列故障检测方法分析
        4.2.3 新型光伏阵列故障检测方法设计
    4.3 验证分析
        4.3.1 太阳能电池组件参数在线估算实验验证
        4.3.2 新型电压、电流检测法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自跟踪发电可靠性研究
    5.1 基于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光伏发电可靠性研究
    5.2 光伏发电自跟踪系统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可靠性研究
        5.2.1 光伏发电自跟踪系统故障树构建
        5.2.2 光伏发电自跟踪系统可靠性状态模型构建
        5.2.3 可靠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光伏发电自跟踪系统基于状态模型的可靠性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联网架构的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构建
    6.1 物联网架构的光伏发电监控系统构建
    6.2 物联网架构的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实验系统设计
        6.2.1 光伏发电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2.2 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的分层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验平台构建及实验数据研究
    7.1 光伏自跟踪发电实验平台构建
        7.1.1 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7.1.2 光伏组件测试平台构建
        7.1.3 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平台
        7.1.4 太阳方位跟踪装置设计平台构建
        7.1.5 监控系统研发平台构建
    7.2 光伏自跟踪发电实验系统设计
    7.3 光伏自跟踪发电实验系统实测数据分析
        7.3.1 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分析
        7.3.2 逆变器输出功率分析
        7.3.3 光伏组件故障的红外图像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总结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10)110kV长洲数字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现状
        1.2.2 我国程序化操作模式开展现状
    1.3 关键技术及主要难点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字化变电站概述
    2.1 数字化变电站形成与发展
    2.2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特点
        2.2.1 数字化变电站的概念
        2.2.2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
        2.2.3 关键技术介绍
    2.3 数字化变电站实现方法
        2.3.1 方案一:仅在变电站层及间隔层实现数字化
        2.3.2 方案二:在过程层对常规一次设备加装智能单元
        2.3.3 方案三:变电站、间隔层及过程层全部数字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电站程序化操作技术
    3.1 程序化操作的概述
    3.2 程序化操作对设备技术状况的要求
        3.2.1 程序化操作对一次设备的要求
        3.2.2 程序化操作对二次设备的要求
        3.2.3 程序化操作对监控系统的要求
    3.3 程序化操作的实现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洲变电站数字化改造
    4.1 110kV 长洲变电站改造前概况
    4.2 110kV 长洲变电站数字化改造
        4.2.1 数字化改造的总体技术原则
        4.2.2 电气一次部分的改造
        4.2.3 电气二次部分的改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洲站程序化操作的实施
    5.1 长洲变程序化操作的实现
        5.1.1 程序化操作的范围
        5.1.2 程序化操作的实现方式
        5.1.3 程序化操作系统基础配置
    5.2 一体化五防
    5.3 程序化操作的操作流程及异常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洲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评价
    6.1 长洲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情况
    6.2 程序化操作运行注意问题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2]昆明欧迈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志新. 云南大学, 2019(02)
  • [3]医药视觉检测机器人异物感知方法与检测系统研究[D]. 吴成中. 湖南大学, 2019
  • [4]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6]新型光电一体化设备在电力通信接入网的应用研究[D]. 李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7]基于太阳模拟器模型的光机电实验系统构建[D]. 窦建秦.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6)
  • [8]物联网架构的太阳能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欢.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9]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 云南省人民政府.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 2014(06)
  • [10]110kV长洲数字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与探讨[D]. 詹钟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基于光机电一体化的电网监控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