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课后总结

浅谈体育课课后总结

一、小议体育课课后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赵琪[1](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反馈现状研究 ——以C市A校为例》文中提出

谭小青[2](2021)在《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王亚楠[3](2021)在《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积极开展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对于增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接受最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集中于某一运动项目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足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灵活性高、参与性强、对抗激烈等特点,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足球运动属于团体运动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思政功能。在足球课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等。培养团队意识是足球运动的核心任务,足球运动的团体活动形式,使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责任感。足球每个教学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因素,深入挖掘足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选择14所双一流高校的足球教师和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在足球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深入挖掘足球各项基础技战术中的思政指标,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道德素养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足球课程中思政指标的选择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和职称能对最终指标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对于思政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教师个人的思政素养等都会影响教师对足球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指标的判断。(2)足球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在不同技战术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不同,即不同的技战术学习发展学生不同的意志品质。(3)在足球运动中突出表现的思政因素有自信、勇敢、自律、信任、果断、主动性、责任感、坚持不懈、公平正义、团结合作、超越自我、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积极进取、正确的胜负观共计15个指标。(4)在足球颠球中,对自信、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主动性、自律方面的思政教育更加明显。(5)在足球双人对传教学中,对团结合作、信任、责任感、积极进取、果断的思政教育更为明显。(6)在足球停球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果断、自信、主动性、勇敢、积极进取等指标的教育更为明显。(7)在足球运球射门的教学中,学生积极进取、果断、自信、竞争意识、坚持不懈方面的思政教育相较于其他指标表现更为突出。(8)在足球掷界外球的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果断、规则意识、自信、信任、责任感的教育更为突出。(9)在足球二过一配合的战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任、团结合作、果断、积极进取、自信方面的思政教育更为突出。(10)在足球围抢的战术教学中,对学生团结合作、果断、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的思政教育更为明显。(11)在足球教学比赛中,着重对学生正确的胜负观、公平正义、团结合作、规则意识、积极进取的思想政治教育。

庞洁[4](2020)在《体育游戏教学法在入门级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让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技能”。本论文通过对体育游戏教学法的研究,结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将枯燥单一的网球教学课堂营造出欢快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传授学生网球专项技术动作,进一步科学、合理的促进青少年网球整体水平的提高。本研究不仅是体育游戏与网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的结合,更是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一次探究和创新。青少年网球学习效率的提高,代表着青少年网球教学的整体效果的提升,从而为网球项目培养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网球运动的普及,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尽微薄之力。本试验募集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六年级学生40人(男20人,女20人),分为两组,即,体育游戏教学组和传统模式教学组,每组各20人(男10人,女10人)。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两组分别展开为期13周,第1、13周对体育游戏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网球技能测试结果以及网球学习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检测,每周一次课,每次90分钟的教学活动,即体育游戏教学组采用体育游戏教学法,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法。本研究运用实验法比较体育游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运用专家访谈对网球学习兴趣和态度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整理出持拍颠球、对墙击落地球、底线定点击落地球、下手发球四项技能测试指标结果。研究结果:在入门级网球技能方面,体育游戏教学组在持拍颠球提高了17.25个、对墙击落地球提高了19个、底线定点击落地球提高了5,40个、下手发球提高了5.40个,传统教学组在持拍颠球提高了10.60个、对墙击落地球提高了16.30个、底线定点击落地球提高了3.15个、下手发球提高了3.65个;在网球学习兴趣和态度测试方面,体育游戏教学组非常喜欢网球运动人数增加25%,非常愿意参加网球课程人数增加15%,愿意参加网球课程人数增加20%,能集中注意力人数增加35%,能够和队友合作完成任务人数增加25%。传统教学组喜欢网球运动人数下降15%,不喜欢网球运动的学生人数提升5%,愿意参加网球课程人数明显下降55%,能集中注意力的人数下降20%,能和队友合作完成任务人数下降20%。研究结论:经过13周干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均有助于6年级入门级网球学习者的网球技能提高;体育游戏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网球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更好的提高效果。

史雨佳[5](2020)在《当代建筑护栏设计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建筑》在2018年9月发行了一期名为“护栏Parapet”的专辑,对建筑栏杆扶手进行了一场意义深刻的讨论。目前学界内对于栏杆扶手除了常规做法和图集,尚未出台具有完整逻辑、理论或参考建议的护栏设计依据,这揭开了我国建筑学界对当代护栏设计讨论与研究的序幕,也是对建筑细部设计回归关注的标志。护栏的出现和发展与建筑空间的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与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才促使了护栏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物质经济条件的快速发展,建筑类型与建筑空间的多元化,使得护栏这一建筑元素在设计时的地位需要重新被审视。虽然我国当下已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护栏设计案例,但由于建设的基数多、规模大、周期短等因素,护栏设计在实际建设当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缺失。护栏设计是建筑设计精细化与人性化的直接体现,其材料、形状、尺度、温度、色彩都对人的视觉与触觉产生反应与联系,因此建筑护栏设计也成为建筑设计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护栏设计在过去的建筑创作和开发建设中往往被忽略了更多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代建筑护栏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安全防护设施,还应更多地兼具符合现代需求的实际功能。本论文从上述迫切需要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分类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建筑护栏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含建筑护栏的本体要素、建筑护栏所处的多样空间、建筑护栏的多维度功能以及建筑护栏设计典型案例研究。最终得出回归护栏本体的设计研究结论与当代建筑护栏设计的发展趋势:功能整合、去栏杆化、整体化、符号化、集成化。这不仅仅是对于护栏分类的一次尝试性讨论,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还能够为建筑创作与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此外,由此引发更多建筑从业者对于建筑护栏乃至建筑细部的重新关注和持续讨论,将成为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戴煌[6](2020)在《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并且我国在21世纪全面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为课程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政策性依据。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与城市差距较大,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更需要将立德树人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地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株洲市10所农村小学的600名学生以及30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校外资源、自然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六个部分对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体育师资短缺,农村学校缺乏高学历人才,男女比例、职称结构不平衡,缺乏高级教师。(2)在物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基本可以满足上课的需求,只是煤渣跑道、水泥篮球场有一定的安全隐患。(3)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基本上都进行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其理论来源都是教材,体育课程实践方面形式单一,基本以大课间操为主。(4)在课外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大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次数较多,校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相对单一,新兴的体育项目参加较少。(5)株洲市农村小学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体育教师对校内自然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合理利用校内的自然资源。(6)在体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校内的体育信息平台主要以广播为主,电视、体育书籍使用较少,都没有校外体育信息平台。(7)影响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因素有:政治因素、学校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社会因素等五大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基于立德树人视阈下,为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六点对策:(1)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协同效能(2)充分利用浓郁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课程(3)整合湖湘红色体育文化,开发红色体育文化课程(4)构建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四方良性交流纽带(5)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保障与自我激励评价机制(6)拓展与优化体育信息资源

艾合麦提·萨木萨克[7](2020)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学生学习笔记策略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笔记作为一种常见的学习策略,被师生广泛使用。由于缺乏实践研究,生物学课笔记策略并没有被大范围的开发利用。本研究结合有关学习策略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探索一种高效的笔记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资料。本研究在前期进行了有关笔记策略文献的收集,并初步构建了生物学学习笔记模式,并通过现状调查和教学实践进一步优化了笔记模式和教学设计。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普遍有记笔记的习惯,对笔记的多重功能也能认可,但是记的笔记仅限于简单记录,缺乏连续性、系统性、技术性,图文转化能力较弱,在笔记运用上,亦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在后半年的实践中,通过学生笔记运用水平调查、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文本分析和学生访谈等方法,分析总结了学习笔记策略的实践效果及影响笔记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策略实施建议。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笔记实践效果得出:实施班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笔记的认可程度明显提升,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笔记有助于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显着提高。虽然学习笔记的整体效果较为显着,但是需要对个体差异进行分析,中等生笔记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女生笔记效果明显优于男生。笔记的效果差异主要与学生对笔记的态度,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力有关,即在策略实施中的认知能力、态度、策略掌握、图文转化能力和时间管理等。因此,在实施笔记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应调整教学设计,调整授课节奏,优化板书设计,加强技术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做到循序渐进,分类施策。

邹逸[8](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杨洁[9](2019)在《软梯练习在9-10岁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

孙婧荣[10](2019)在《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现状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学资源是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所投入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研究旨在解决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问题,期望能了解临汾市西山五个区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与乐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等方法,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临汾市下辖的大宁、乡宁、永和、隰县和蒲县五个县区的11所高级中体育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1)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师资人力资源没有达到合理的年龄梯度;教师队伍中以男体育教师居多,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本科学历较多,研究生学历者太少,学校对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限制了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均匀,但是体育教研活动开展有待加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2)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之间在体育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配备水平参差不齐;体育运动场地达标率较低,场地与器材配备数量不足、种类单一,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而不能满足体育教学与训练需要。(3)学校体育财力配置方面,临汾市西山五县大部分高中学校体育经费来源有限,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和地方相关拨款,由于经费来源少以及学校管理层对体育课忽视导致体育经费严重缩水,多数学校缺乏体育经费;(4)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信息资源配置较为落后并存在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学校体育财力资源匮乏、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地位不高、学校对体育课认识存在偏差,在落实相关政策是打折扣。(5)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不容乐观,各个学校体育课开展课时不足,课堂内容过于单一,体育课外活动极度缺乏,“放羊式”教学现象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使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趋向均衡化,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1)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增加学校体育经费,适当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各项体育资源配置现状;(2)采取措施优化教师质量结构,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学历,强化体育教研活动;(3)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而推动体育教学资源均衡发展。(4)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建设。

二、小议体育课课后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体育课课后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3)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课程
        2.1.2 课程思政
        2.1.3 思想政治教育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
        2.2.2 关于高校足球课程思政的研究
        2.2.3 上海市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足球课程中思政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足球课程中不同技战术指标的思政功能分析
        4.2.1 .足球课程中“颠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2 足球课程中“双人对传”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3 足球课程中“停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4 足球课程中“运球射门”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5 足球课程中“掷界外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6 足球课程中“二过一配合”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7 足球课程中“围抢”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8 足球课程中“比赛”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3 各相关指标在足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4.3.1 教师年龄对足球课程中指标选择的影响
        4.3.2 教师职称对足球课程中指标选择的影响
        4.3.3 各思政指标在足球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4.4 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提升足球教师思政素养
        5.2.2 发挥足球教师的榜样作用
        5.2.3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5.2.4 根据足球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
        5.2.5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访谈提纲

(4)体育游戏教学法在入门级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体育游戏教学研究现状
        1.4.2 国外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游戏的概念
        1.5.2 体育游戏的概念
        1.5.3 网球游戏的概念
        1.5.4 网球教学的概念
        1.5.5 体育游戏教学法的概念
        1.5.6 “入门级网球”的概念
        1.5.7 青少年的概念
    1.6 体育游戏教学理论依据
        1.6.1 弗氏——快乐原则
        1.6.2 “寓教于乐”学习理论
        1.6.3 迁移理论
        1.6.4 心流理论
    1.7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体育测量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游戏组和传统教学组网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1.1 体育游戏组试验前与试验后网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1.2 传统教学组试验前与试验后网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1.3 体育游戏组和传统教学组试验后网球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体育游戏组和传统教学组网球学习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体育游戏组试验前和试验后的网球学习兴趣、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传统教学组试验前和试验后网球学习兴趣、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体育游戏组和传统教学组试验后网球学习兴趣、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3.3 相关试验研究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
5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当代建筑护栏设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空间与功能相结合的建筑护栏研究方法
    2.1 护栏研究方法现状
    2.2 本文研究方法推导
    2.3 护栏分类研究
        2.3.1 护栏的本体要素
        2.3.2 护栏所处的多样建筑空间
        2.3.3 护栏的多维度功能
    2.4 护栏设计案例研究与案例遴选
    2.5 本章小结
3 护栏本体要素构成
    3.1 护栏的本体要素分类
        3.1.1 护栏的垂直要素——立柱、栏杆
        3.1.2 护栏的水平要素——扶手
    3.2 立柱
        3.2.1 基础与固定方式
        3.2.2 连接形式
    3.3 栏杆
        3.3.1 形式
        3.3.2 常用材料
    3.4 扶手
        3.4.1 截面设计
        3.4.2 扶手端头
        3.4.3 常用材料
    3.5 护栏垂直要素与水平要素的组合
    3.6 本章小结
4 多样空间中的建筑护栏
    4.1 建筑空间演化导向下的护栏
    4.2 建筑外部空间护栏
        4.2.1 场/域护栏
        4.2.2 桥护栏
    4.3 建筑水平空间护栏
        4.3.1 阳台护栏
        4.3.2 廊护栏
    4.4 建筑竖向空间护栏
        4.4.1 楼梯护栏
        4.4.2 电梯护栏
        4.4.3 坡道护栏
    4.5 本章小结
5 建筑护栏的多维度功能
    5.1 安全功能
        5.1.1 满足基本安全需求的护栏设计规定
        5.1.2 满足基本安全需求的护栏施工要求
    5.2 行为功能
    5.3 空间功能
    5.4 气候功能
    5.5 需求功能
    5.6 应对多样需求的护栏多维度功能细化
    5.7 本章小结
6 当代建筑护栏设计案例综合应用分析
    6.1 阿洛拉360°观景台/Water Scales事务所
    6.2 斯坦帕尼亚基金会小桥/卡洛·斯卡帕
    6.3 哈勒默花园公寓/赫曼·赫兹伯格
    6.4 卡努阿纳儿童村/Aleph Zero事务所+Rosenbaum事务所
    6.5 蒙台梭利藤幼儿园/手冢建筑事务所
    6.6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源计划建筑事务所
    6.7 斯坦顿应用科技大学/赫曼·赫兹伯格
    6.8 法国国家图书馆/多米尼克·佩罗
    6.9 丹麦海事博物馆/BIG事务所
    6.10 乌特勒支自行车停车场/埃克托·霍格斯塔德建筑师事务所
    6.11 维滕贝格城堡改造/BFM事务所
    6.12 加尔西穆尼奥斯城堡改造/伊萨思库恩·坎奇利亚事务所
    6.13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基于空间的护栏本体要素设计
    7.2 基于功能的护栏本体要素设计
        7.2.1 满足需求功能的护栏形式
        7.2.2 满足安全功能的护栏孔隙间距
        7.2.3 支持行为功能的护栏尺度
    7.3 基于空间与功能的护栏本体要素设计
    7.4 建筑设计整体思路下的建筑护栏本体要素设计
        7.4.1 材质与色彩
        7.4.2 形式与造型
        7.4.3 比例与尺度
    7.5 当代建筑护栏设计发展趋势
        7.5.1 功能整合
        7.5.2 去栏杆化
        7.5.3 整体化
        7.5.4 符号化
        7.5.5 集成化
    7.6 研究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专家访谈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立德树人
        3.1.2 课程资源
        3.1.3 体育课程资源
    3.2 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突出立德树人可行性分析
        3.2.1 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突出立德树人已成为趋势
        3.2.2 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突出立德树人成为课程设计的目标
    3.3 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3.1 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3.2 物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3.3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3.4 课外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3.5 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3.6 体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3.4 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政策因素
        3.4.2 学校因素
        3.4.3 体育教师因素
        3.4.4 学生因素
        3.4.5 社会因素
    3.5 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3.5.1 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协同效能
        3.5.2 充分利用浓郁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发体育课程
        3.5.3 整合湖湘红色体育文化,开发红色体育文化课程
        3.5.4 构建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四方良性交流纽带
        3.5.5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保障与自我激励评价机制
        3.5.6 拓展与优化体育信息资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体育教师问卷调查
附录二 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三 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学校领导、专家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排上小学体育课程开设家长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初中生物学课程学生学习笔记策略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笔记策略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目标
    1.7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笔记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策略
        2.1.2 笔记策略
        2.1.3 学习策略及笔记策略
    2.2 笔记策略相关重要理论
        2.2.1 信息加工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元认知理论
    2.3 本研究的生物学学习笔记
第三章 生物学学习笔记的现状调查及教学案例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结果统计
        3.2.1 问卷一结果统计
        3.2.2 问卷二结果统计
    3.3 主要问题分析
    3.4 生物学学习笔记策略实施对策
    3.5 生物学学习笔记教学案例
        3.5.1 生物学学习笔记模式范文
        3.5.2 生物学学习笔记与教学设计
        3.5.3 小结
第四章 生物学学习笔记的实践结果分析
    4.1 生物学学习笔记运用水平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结果统计
        4.1.3 问卷结果分析
    4.2 教研设计及数据分析
        4.2.1 教研设计
        4.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3 教研结果分析
    4.3 生物学学习笔记文本分析
        4.3.1 生物学学习笔记的有效性分析
        4.3.2 生物学学习笔记的个体差异性分析
        4.3.3 文本分析与讨论
    4.4 学生访谈案例
        4.4.1 访谈案例
        4.4.2 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学习笔记能力的培养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资源配置”的概念界定
        3.1.2 “体育资源”的概念界定
        3.1.3 “体育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
    3.2 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学资源的研究述评
    3.3 综述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师资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1.1 体育教师数量配置、年龄结构及性别现状调查与分析
        5.1.2 体育教师学历层次与职称结构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5.1.3 体育教研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5.1.4 体育教师工作量调查分析
        5.1.5 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调查分析
        5.1.6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5.2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2.1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物力资源配置调查与分析
        5.2.2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维护情况调查与分析
        5.2.3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满足教学需求情况分析
    5.3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经费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3.1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经费主要来源状况调查分析
        5.3.2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经费配置去向调查分析
        5.3.3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财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5.4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4.1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信息资源配置满意度调查分析
        5.4.2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信息资源配置设备调查分析
        5.4.3 影响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的原因调查分析
        5.4.4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调分析
    5.5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5.1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课开课情况调查分析
        5.5.2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课内容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5.5.3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课程素材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5.5.4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早操、课间操开展状况调查分析
        5.5.5 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情况调查分析
    5.6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因素分析
        5.6.1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师资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5.6.2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物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分析
        5.6.3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财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分析
        5.6.4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因素分析
        5.6.5 制约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四、小议体育课课后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反馈现状研究 ——以C市A校为例[D]. 赵琪.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策略研究[D]. 谭小青.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 王亚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体育游戏教学法在入门级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庞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当代建筑护栏设计案例研究[D]. 史雨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立德树人视阈下株洲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戴煌.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7]初中生物学课程学生学习笔记策略实践研究[D]. 艾合麦提·萨木萨克.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8]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软梯练习在9-10岁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 杨洁. 江苏师范大学, 2019
  • [10]临汾市西山五县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现状研究[D]. 孙婧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浅谈体育课课后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