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一例

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一例

一、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症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乐[1](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李转[2](2020)在《1209例胃息肉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1209例胃息肉(Gastric Polyps,G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G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为GP的预防及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07年01月-2019年0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GP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1209例,描述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胃镜下表现、活体组织检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伴随疾病、治疗情况方面的构成情况并比较其在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病理类型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GP患者多为女性(60.6%),平均年龄54.4岁,主要来源于兰州市、天水市及白银市(63.3%),并以汉族(96.1%)及已婚患者(96.9%)为主;GP患者以农民及自由职业者为主(52.6%);85.6%的患者否认吸烟史,84.1%的患者否认饮酒史,3.3%的患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痛及腹胀为主(81.0%);78.8%的患者合并胃炎;息肉以单发(62.7%)、直径≤5mm(53.8%)、分布在胃窦/幽门/胃角(32.1%)、山田Ⅱ型及Ⅲ型为主(65.0%);息肉以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HPs)为主(76.6%);H.pylori阳性率为62.1%,且各种检测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大多数患者接受了内镜下息肉切除(91.1%)。2.随着时间的推移,GP患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人口学特征方面,男性比例下降、住址中兰州人数比例上升、未婚人数比例上升、农民及职员比例下降、吸烟及饮酒人数比例下降、无症状患者所占比例上升;胃镜下表现方面,合并胃炎患者比例上升、合并十二指肠炎患者比例下降、息肉单发患者所占比例下降、息肉位于胃窦/幽门/胃角比例下降,位于贲门/胃底比例上升,息肉最大直径≤5mm所占比例上升、山田Ⅰ型所占比例上升,山田Ⅳ型所占比例下降;病理分型及H.pylori检测方面,HPs所占比例下降,而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FGP)及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APs)所占比例上升、H.pylori阳性率降低;伴随疾病中胆囊炎、脂肪肝、高脂血症、心律失常所占比例上升;治疗方法方面,氩离子束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比例下降,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比例上升。3.在不同年龄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方面,小于30岁(92%)及大于79岁的患者(88.9%)以体重过低及正常为主,而30-69岁之间的患者以体重正常及超重为主(79.1%);胃镜下表现方面,30-69岁患者中更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90.5%),40岁以上患者中更易发生胃溃疡(96.8%)及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94.7%),40-69岁患者更易出现息肉单发的情况(78.8%);伴随疾病方面,40岁以上患者更容易合并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胆囊结石及心律失常这些疾病;治疗方法方面,对10-19岁的患者均采用了内镜下EMR术,对80岁以上患者仅采用单纯用药、APC及外科手术治疗,其余年龄段的患者均以APC、EMR、多种方法为主。4.与非FGP患者相比,FGP患者中有更多的无症状及伴有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息肉多体积较小并呈多发,同时有更少的吸烟者及胃炎患者,息肉更少位于胃窦/幽门/胃角、伴有更低的不典型增生及H.pylori阳性率。与非HPs相比,HPs患者中有更多的胆汁反流患者,息肉多体积较小并位于胃体,多呈山田Ⅰ型及Ⅱ型,更多使用单纯用药及APC术治疗,同时有更少的GERD患者,伴有更低的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率。与非APs相比,APs患者中农民较多,但学生及职员较少,有更多的吸烟及饮酒者,更多患者伴有胃炎及脂肪肝,息肉多单发、体积较大且位于胃窦/幽门/胃角,呈山田Ⅲ型和Ⅳ型,伴有更高的不典型增生及IM率。结论:GP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大多数合并胃炎(78.8%),H.pylori阳性率为62.1%。GP多呈单发(62.7%),以胃窦及多部位为主,直径多≤5mm(53.8%),以HPs(76.6%)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GP患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体积较小及平坦的息肉检出率升高,HPs所占比例下降而FGP所占比例上升,H.pylori阳性率下降。FGP多体积较小并呈多发,伴有更低的不典型增生及H.pylori阳性率。APs多体积较大并呈单发,伴有更高的不典型增生及IM率。

陈颖[3](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李劲颐[4](2019)在《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年来全院收治的年龄>28天的便血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便血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儿童便血病因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便血为主诉收治入院的1122例年龄>28天的患儿,利用SPSS 21.0及Excel 2016软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2例便血患儿中,以LGIB为主,有793例(70.7%),其次为全身疾病223例(19.9%)、UGIB 90例(8.0%)及OGIB 16例(1.4%);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447例(39.8%)、HSP 160例(14.3%)、肠炎115例(10.3%)、肠息肉94例(8.4%)、肛周疾病77例(6.9%)、消化道畸形58例(5.2%)、PU 46例(4.1%)、血液系统疾病43例(3.8%)、EGV27例(2.5%)、OGIB 16例(1.4%)。2.不同年龄段便血儿童出血部位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5.280,P<0.001;?2=791.217,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均以LGIB为主,而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则以全身疾病为主。各年龄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婴儿组:肠套叠、肠炎、消化道畸形;幼儿组:肠套叠、肠息肉、肠炎;学龄前期组:HSP、肠息肉、肛周疾病;学龄期组:HSP、肛周疾病、肠息肉;青春期组:HSP、PU、血液系统疾病。3.性别在出血部位构成和具体病因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22,P=0.170;?2=15.536,P=0.077),男女便血病因前3位均依次均为肠套叠、HSP、肠炎。4.各年龄组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647,P<0.001;H=200.595,P<0.001):婴儿组便血病程短于其余4个组,住院时间短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组。各病因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682.423,P<0.001;H=543.089,P<0.001):肠息肉便血病程最长,为165(1730)天,其次为肛周疾病(60(11825)天),两者除消化道畸形和OGIB外,高于其它病因,同时肠套叠患儿便血病程(1(1365)天)均短于其它病因。肠套叠患儿住院时间(2(121)天)与肛周疾病(3(2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短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OGIB、HSP、EGV为住院时间最长的病因。5.各年龄组及性别在发病季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季节出血部位及便血病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8.928,P<0.001;χ2=63.869,P<0.001):夏季LGIB构成比(81.5%)高于春(68.3%)、秋(65.5%)、冬季(61.4%),全身疾病构成比(11.7%)则低于其它季节。夏季HSP构成比(6.8%)低于春(17.0%)、秋(16.7%)、冬季(20.8%),而春季消化道畸形构成比(7.2%)高于秋季(2.1%),余病因在各季节构成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出血部位其血便性状及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731,P<0.001;χ2=861.337,P<0.001):UGIB中黑便率(64.4%)高于LGIB(3.5%)及全身疾病(46.2%),LGIB中大便带血率(83.7%)及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率(9.8%)均高于UGIB及全身疾病。不同血便性状前3位病因依次为:黑便:PU(73.9%)、HSP(50.6%)、EGV(40.7%),大便带血:肠套叠(96.9%)、肠炎(89.6%)、OGIB(81.3%),便后滴血:肛周疾病(9.1%)、EGV(7.4%)、血液系统疾病(4.7%),黑便+大便带血:消化道畸形(15.5%)、EGV(11.1%)、PU(10.9%),大便带血+便后滴血:肠息肉(40.4%)、肛周疾病(40.3%)、肠炎(5.2%)。7.便血儿童常见伴随症状前10位依次为呕吐(50.3%)、腹痛(29.1%)、发热(19.8%)、呕血(19.4%)、皮疹(19.0%)、腹泻(11.5%)、面色苍白(6.1%)、便秘(4.5%)、头晕(4.3%)、肛门脱出物(2.2%)。各出血部位及病因常见伴随症状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IB中呕吐率(56.7%)高于UGIB(31.1%)、全身疾病(36.8%);UGIB中呕血率(36.7%)高于LGIB(20.6%)及全身疾病(9.4%),头晕发生率(22.2%)也高于LGIB(2.1%)及全身疾病(3.1%);全身疾病(76.7%)腹痛率高于UGIB(45.6%)、LGIB(13.7%);皮疹发生率(86.5%)也高于其余3组。而常见伴随症状前5位各前3位病因依次为:呕吐:肠套叠(88.6%,396/447例)、HSP(46.9%,75/160例)、PU(34.8%,16/46例);腹痛:HSP(100.0%,160/160例)、OGIB(62.5%,10/16例)、EGV(51.9%,14/27例);发热:肠炎(40.9%,47/115例)、肠套叠(27.5%,123/447例)、EGV(22.2%,6/27例);呕血:肠套叠(36.2%,162/447例)、PU(34.8%,16/46例)、EGV(33.3%,9/27例)皮疹:HSP(98.8%,158/160例)、血液系统疾病(23.3%,10/43例)、OGIB(6.3%,1/16例)。8.不同病因其主要实验室指标有差异(P均<0.001):UGIB入院时首次Hb低于其它3组疾病,而全身疾病D-二聚体高于其它3组;UGIB中BUN、Cr均高于LGIB,但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BUN/Cr是否能判断UGIB、LGIB,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65,95%置信区间为0.4990.630,P=0.045;以BUN/Cr=31.5作为分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最大(相应的约登指数为0.143,所对应的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55.4%)。HSP、肠套叠WBC高于其它病因,且HSP的N百分比高于其它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及EGV的PLT明显低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PU、EGV所致Hb均值在90g/L以下,明显低于其它病因,而HSP及肛周疾病Hb均值高于120g/L;肠炎中EOS绝对值计数高于其它病因,其它病因间EOS绝对值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肠套叠患儿年龄为9月(2月14岁2月),74.1%发生在1岁以内,95.1%发生在3岁以内。其中8例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1例继发于HSP,并于术中发现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升结肠肿瘤、降结肠巨大息肉各1例。回回结型肠套叠肠坏死率(33.3%)高于回结型(14.8%)(?2=4.202,P=0.04)。肠坏死组住院时间、WBC及PT高于非坏死组;早产儿、有呕吐或呕血症状的患儿空气灌肠失败率较足月儿、无呕吐或呕血症状患儿高;不同年龄段空气灌肠失败率不一致,婴儿组及青春期组空气灌肠失败率均高于幼儿组;空气灌肠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N百分比、D-二聚体更高,Hb、白蛋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HSP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有89例(55.6%)。有110例(68.7%)以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余50(31.3%)例均以腹痛起病;50例患儿中有48例在腹痛后5(120)天内出现皮疹,2例患儿病程中未出现皮疹。共32例完善了胃镜检查,均有粘膜下充血,大部分有不同程度水肿、糜烂,3例有溃疡表现(2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以胃窦、胃体、十二指肠球降部炎症为主,无一例食管受累。共92例(57.5%)合并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组的年龄、住院时间、WBC、N百分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HSP非肾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肠炎病因中以感染性肠炎(47.0%)和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40.0%)为主。在54例感染性肠炎中,28/54例大便培养阳性,25/28例病原为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2/25例),1/28例大肠埃希菌,2/28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有2/54例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感染性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两组均以婴儿组为高发年龄段,但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年龄(1(1138)月)小于感染性肠炎患儿(12.5(1163)月)(P<0.001)。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的便血病程、一级亲属过敏史比例、血小板、EOS百分比、EOS绝对值计数均高于感染性肠炎组;但发热率和N百分比,低于感染性肠炎组。两组患儿过敏史率、皮疹率、W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12.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37.2%),其中直肠息肉为63例(67.0%),乙状结肠息肉15例(16.0%),降结肠息肉9(9.6%),横结肠2例(2.1%),余4例(4.3%)为结直肠多发息肉,1例(1.1%)为结肠多发息肉。肠息肉直径为2(0.85)cm。不同年龄段肠息肉好发部位及各部位息肉病例的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6.343,P=0.663;F=1.648,P=0.169)。不同部位息肉其直径不同(P<0.001):降结肠息肉中大息肉(≥2cm)构成比(100.0%)高于直肠(39.0%),肠腔其余部位大息肉构成比无差异;大息肉组N百分比及PT均高于小息肉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8例消化道畸形中MD有46例(79.3%),年龄为4.8岁(3月12.8岁),男女比例为3.18:1,其Hb为82.0±2.8g/L。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的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7.4%,诊断准确度为76.5%;而腹部彩超与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相比,McNemar Test P=0.043<0.05;Kappa=0.062<0.2,P=0.628>0.05,不能认为两种检查方式对MD诊断率有一致性。MD中有26例(56.5%)胃粘膜异位(其中男性21例占80.8%),1例(2.2%)胰腺异位,1例(2.2%)胃粘膜+胰腺异位。而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中异位胃粘膜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8.8%,阳性预测值为55.2%,阴性预测值为33.3%,诊断准确度为50.0%。14.PU占UGIB的51.1%,好发于青春期患儿,男女之比为37:9=4.11:1。其中胃溃疡13例(28.3%),十二指肠溃疡33例(71.7%)。各年龄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有差异(?2=18.339,P<0.001):青春期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100.0%)明显高于幼儿组(41.7%)及学龄前期组(0.0%)。胃溃疡的呕血率(69.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21.2%);十二指肠溃疡的BUN、Cr值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Hb、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C-UBT与RUT两种检查方式对针对Hp感染率的检出无一致性(Kappa=-0.070,P=0.361;McNemar Test=0.001<0.05);但RUT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Hp感染检出率有较强一致性(Kappa=0.667,P=0.006;McNemar Test=0.5>0.05)。结论本组儿童便血病因以LGIB为主,其次为全身疾病、UGIB,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HSP、肠炎、肠息肉、肛周疾病、消化道畸形、PU、血液系统疾病、EGV、OGIB。不同年龄段便血病因构成不同,在本组中婴幼儿便血首位病因为肠套叠,但年长儿均为HSP。伴呕血、黑便提示UGIB可能性大,而出现便后滴血并伴便秘或肛门脱出物需考虑肠息肉及肛周疾病,合并呕吐需首先考虑肠套叠而非UGIB。便血患儿,WBC明显升高时需考虑HSP、肠套叠合并肠坏死可能;PLT明显降低时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考虑EGV;若合并中重度贫血需考虑到消化道畸形、PU、EGV,反之若Hb正常应考虑肛周疾病、HSP等出血量常较小的疾病,但BUN/Cr比值是否能鉴别UGIB或LGIB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年长儿肠套叠需考虑继发因素如巨大息肉及肿瘤性疾病;以非皮疹起病的不典型HSP可早期行胃镜检查助诊;肠炎首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沙门氏菌,若EOS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需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鉴别;肠息肉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直肠息肉为主;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为疑诊MD的首选检查;PU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呕血更可能提示胃部溃疡而非十二指肠溃疡,RUT和病理检查诊断Hp感染率有较强一致性。为减少漏诊、误诊,加强对可引起便血的疾病的认识,经适当评估后,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明确病因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黄文恒,郑小羡,朱明古,程灿昌[5](2018)在《190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收治的190例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异位胰腺临床表现常为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胃镜下表现为黏膜隆起伴中央脐样,常合并浅表性胃炎、糜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息肉等。以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多发,其中有4例为多部位异位胰腺。异位胰腺在超声胃镜下以混合回声为主,多不均匀,部分中央有低回声,无包膜。多起源于黏膜下层,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均为胰腺外分泌细胞,可见胰腺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外分泌管道、消化管黏膜有受累破损区、伴肠上皮。结论:异位胰腺在普通内镜下观察无法明确诊断,异位胰腺的确诊需要将临床特点、超声内镜与病理特点相结合。异位胰腺在青中年发生率明显比老年组发病高,尚与浅表性胃炎及糜烂等炎性疾病有关。

陆文明[6](2015)在《胃肠超声充盈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秀珍,郭月飞,曾昭吝,方佳峰[7](2015)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3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3例(40%),十二指肠12例(36%),空肠6例(18%),回肠2例(6%),患者术前行CT和/或胃镜检查,10例(30%)术前诊断正确,14例(42%)误诊,其中9例误诊为间质瘤,3例误诊为平滑肌瘤,2例误诊为胃癌;9例(27%)因其他手术意外发现。4例病灶行胃镜下微创手术治疗,29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33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无手术并发症,随访464个月,经CT或胃镜复查,均未出现复发或与异位胰腺相关的病情恶化情况。结论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易误诊和漏诊,治疗方案视患者有无症状以及病灶的位置、大小和病变的程度而定。

王谦[8](2012)在《胃切除对人体糖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胃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胃切除术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探讨胃切除术对其糖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索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为此项技术提供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搜集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1例有手术适应证的胃肿瘤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测定术前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开腹或腹腔镜下根据胃切除后吻合方式分为三组:A组行远端胃切除后行Billroth-I吻合;B组行远端胃切除后行Billroth-II吻合;C组行全胃切除后行Roux-en-Y吻合,同时将患有直肠癌并伴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设为对照组(D组)。术后检测第3天和第7天空腹血糖,并于术后2月随访复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统计各组数据并记录术后病理。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的空腹血糖无统计学差别(P>0.05)。A、B、C三组胃切除术后2月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例数分别为:A组空腹血糖3例(25%),糖化血红蛋白3例(25%);B组空腹血糖1例(5%),糖化血红蛋白5例(33%);C组空腹血糖无下降,糖化血红蛋白6例(43%)。对照组D组术后2月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病例下降至正常范围。A、B、C、D四组术后2月的空腹血糖经行×列表资料的Fisher’s Exact Test分析后得到平均值为:(6.37±0.37)mmol/l、(6.48±0.21)mmol/l、(6.51±0.12)mmol/l、(6.85±0.24)mmol/l,检验统计值X2=5.464,P=0.002,A组的血糖下降多于B组,B组多于C组,C组多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术后2月的糖化血红蛋白经经行×列表资料的Fisher’s Exact Test分析得平均值分别为:(7.01±0.49)%、(6.91±0.18)%、(6.86±0.16)%、(7.08±0.32)%,其检验统计值X2=2.127,P=0.018,认为C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多于B组,B组多于A组,A组多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切除术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A组空腹血糖下降最多,C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较A、B两组明显,对照组D组均无下降。由此可知胃切除能在近期内较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不同术式的胃切除对血糖的长期控制有待进一步观察,其对糖尿病的治疗及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娄智勇[9](2002)在《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症一例》文中提出

梁淑凡[10](1999)在《胃粘膜活检与纤维胃镜检查836例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纤维胃镜检查广泛运用于各种胃病的临床诊断中,若配合胃粘膜活检可以对胃粘膜病变的性质、类型作组织学诊断,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室于1992~1998年共收检资料较完整的胃粘膜活检836例,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男524例,女...

二、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症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症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1209例胃息肉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临床资料
        2.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人口学特征
        3.1.2 镜下表现
        3.1.3 活体组织检查
        3.1.4 H.pylori感染
        3.1.5 伴随疾病
        3.1.6 治疗情况
    3.2 不同时间段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3.2.1 人口学特征
        3.2.2 镜下表现
        3.2.3 活体组织检查、H.pylori感染
        3.2.4 伴随疾病、治疗情况
    3.3 不同年龄组病理及临床特征比较
        3.3.1 人口学特征
        3.3.2 镜下表现、活体组织检查、H.pylori感染
        3.3.3 伴随疾病、治疗情况
    3.4 不同病理类型间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3.4.1 FGP组与非FGP组
        3.4.2 HPs组与非HPs组
        3.4.3 APs组与非APs组
第四章 讨论
    4.1 概述
    4.2 一般资料分析
        4.2.1 人口学特征
        4.2.2 镜下表现
        4.2.3 活体组织检查、H.pylori感染
        4.2.4 伴随疾病、治疗情况
    4.3 不同时间段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4.3.1 人口学特征
        4.3.2 镜下表现
        4.3.3 活体组织检查、H.pylori感染
        4.3.4 伴随疾病、治疗情况
    4.4 不同年龄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4.4.1 人口学特征
        4.4.2 镜下表现、活体组织检查、H.pylori感染
        4.4.3 伴随疾病、治疗情况
    4.5 不同病理类型间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4.5.1 FGP组与非FGP组
        4.5.2 HPs组与非HPs组
        4.5.3 APs组与非APs组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优点、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3 性别与便血病因构成
    2.4 便血病程
    2.5 住院时间
    2.6 发病季节
    2.7 血便性状
    2.8 常见伴随症状
    2.9 主要实验室指标
    2.10 肠套叠
    2.11 过敏性紫癜
    2.12 肠炎
    2.13 肠息肉
    2.14 美克尔憩室
    2.15 消化性溃疡
    2.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5)190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特征
    2.2 胃镜下表现特征
    2.3 超声胃镜特征
    2.4 异位胰腺治疗方法及病理特征
3 讨论

(7)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治疗方法
    1.4 病理学表现
2 结果
3 讨论

(8)胃切除对人体糖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附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症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2]1209例胃息肉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李转. 兰州大学, 2020(01)
  • [3]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4]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D]. 李劲颐.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190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临床特征分析[J]. 黄文恒,郑小羡,朱明古,程灿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4)
  • [6]胃肠超声充盈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A]. 陆文明. 玉溪市医学影像分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培训班资料汇编, 2015
  • [7]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J]. 陈秀珍,郭月飞,曾昭吝,方佳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02)
  • [8]胃切除对人体糖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王谦. 暨南大学, 2012(10)
  • [9]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症一例[J]. 娄智勇.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06)
  • [10]胃粘膜活检与纤维胃镜检查836例对比分析[J]. 梁淑凡. 九江医学, 1999(02)

标签:;  ;  ;  ;  ;  

胃溃疡合并胰腺异位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