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性中间嵌段 BAB 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

亲水性中间嵌段 BAB 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

一、中间嵌段为亲水性的BAB型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鹏[1](2021)在《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分子自组装是构筑功能化微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大分子自组装制备的材料已经被证实在药物载体、微纳马达、光电材料、微电子器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线性嵌段共聚物和支化嵌段共聚物上。事实上,广泛的氢键作用、分子内易引入功能化单体、结构单元交替链接和超强的结晶性等特征使得聚酰胺有望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自组装基元。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聚酰胺自组装的研究报道还非常少。基于此,本文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聚酰胺,通过直接水合法制备了它们的组装体,并研究了聚酰胺组装体的独特性能和自组装机理。首先以戊二酸和不同数均分子量的聚醚胺为原料合成了两亲性聚酰胺PAGAPs。利用FT-IR、1H-NMR、DSC和TGA证实了两亲性聚酰胺的成功合成。采用直接水合法制备了PAGAPs两亲性聚酰胺的组装体,TEM和DLS的结果表明,PAGAP.230和PAGAP.400可以在7天内分别自组装成纳米囊泡和纳米管,而PAGAP.2000可以在水中迅速自组装成粒径为1.25μm的巨型复合胶束。冷冻电镜、粒度测试和微量热DSC的结果表明巨型复合胶束是由初始胶束在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驱动下二次聚集而来。PAGAP.2000巨型复合胶束具有特殊的酸敏性,概括为随着酸浓度的增加,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再减小至完全解体。其酸敏性的本质是由不同浓度氢离子对聚酰胺间氢键以及PAGAP.2000分子亲水性的改变造成的。为了进一步探究聚酰胺的自组装行为,以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和聚醚胺D400为原料合成了强水溶性聚酰胺PASIP.400,通过FT-IR、1H-NMR、DSC和TGA证实了强水溶酰胺的成功合成。OM、TEM、SEM和AFM的结果证明PASIP.400可以在水相中自组装为长度达毫米级,直径达2.65μm的巨型微米管,该微米管的壁厚随水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4周后可超过250nm。PASIP.400巨型微米管可以在极性溶剂和强酸以及在湿热(121oC,1.2atm,1h)和干热(200oC,30min)的条件下保持形貌稳定,展现出优异的耐化学溶剂和热稳定性。广角XRD和zeta电位测试表明聚酰胺微米管是多层膜紧密堆积形成的结构,DSC、红外和TGA的结果证明多重的氢键作用是PASIP.400自组装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其保持超高稳定性的原因,水分子参与到了PASIP.400的自组装过程中。随后,为了更深入研究聚酰胺的自组装特征,以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间苯二甲胺、1,12-十二烷二胺和聚醚胺D2000为原料,两两组合制备了结构不同的水溶性聚酰胺,并利用微观显微技术跟踪观察了它们在大尺度时间范围内的自组装行为,发现了含有醚键聚酰胺具有一个共同的组装体转变行为,即微米管-含细颈微米管-珍珠项链-囊泡的转变过程。本文以水溶性聚酰胺为前驱体,通过逐步改变聚酰胺的分子结构特征,制备了具有独特性能的巨型胶束、微米管和厚壁囊泡组装体。为后续聚合物自组装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朱晓敏[2](2020)在《混杂接枝牙刷形和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多级自组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分子自组装是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成为制备微纳米尺度功能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从两亲性均聚物或共聚物出发,采用大分子自组装已获得种类丰富的聚集体形貌。此外,通过聚合诱导自组装也能直接制备多样化的纳米材料,但该方法难以实现多种形貌之间的可逆转变。因此,开发便捷高效的大分子自组装新体系,并运用多种因素实现多级次纳米结构之间的形貌互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大分子设计为基础,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多重调控多级自组装(MHSA)的新策略。基于高密接枝体系和大环结构的拓扑受限效应,以及刺激响应聚合物链构象调整所带来的大分子形状改变,本论文设计合成具刺激响应性混杂侧链的两嵌段型牙刷形和环状接枝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直接进行大分子自组装,并通过改变聚合物浓度、化学组成和施加温度、pH等外界刺激诱导聚集体进行编程式自组装。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AB)mC型混杂刷-线型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温敏性能及多重调控多级自组装行为研究:结合RAFT聚合、ATRP和调聚反应合成了四例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PDMAEMA)链长不同的牙刷形共聚物,其刷形嵌段含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主链、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和PDMAEMA两种混杂侧链线型嵌段为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以二硫代苯甲酸2-(2-氰基)丙酯为初始链转移剂,依次进行2-马来酰亚胺-4-硫代丁内酯(MTL)和2-溴-2-甲基丙酸4-乙烯基苄酯(VBP)的RAFT共聚合、DMA的RAFT扩链聚合、NIPAM的ATRP、封端反应、一锅化硫代内酯单元的胺解和DMAEMA的调聚反应,合成了牙刷形共聚物P((VBP-g-PNIPAM)-co-(MTL-g-PDMAEMA))-b-PDMA。采用核磁、GPC 和 FT-IR 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发现所合成牙刷形三元共聚物的链长可调,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39-1.72。考察了 PDMAEMA链长、pH和氧化等因素对聚合物水溶液相变行为的影响,发现上述因素对聚合物溶液的浊点影响相对有限,氧化前浊点为38.6-43.0℃,氧化后浊点为41.6-46.0℃。在此基础上,以它们为自组装构筑基元,成功构建了一个MHSA体系,并探讨了多级次纳米结构的形成与转换机理。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结果表明,侧链链长、聚合物浓度、化学组成、外界刺激等因素都能有效诱导聚集体重新组装并形成多级次纳米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在水溶液中能直接制备球形胶束、碟形胶束、囊泡、碟形复合囊泡、纳米片、纳米带、柱状胶束、多面体胶束等纳米结构。变温核磁等测试结果表明,在pH和温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两种侧链的水合化程度、链构象、亲水比例发生变化,进一步带来大分子形状、堆积参数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从而诱导聚集体进行多级自组装并形成不同纳米结构。(2)C-AmBn型两嵌段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结合RAFT聚合、紫外光照诱导Diels-Alder加成反应和ATRP等反应,合成了三例含环状聚丙烯酸酯主链、PNIPAM和PDMAEMA侧链的两嵌段环状接枝共聚物。首先,以4-硫代苯甲酰硫-4-氰基戊酸3-(2-醛基-3-甲基苯氧基)丙酯为链转移剂,依次进行丙烯酸2-(2-溴代异丁酰氧基)乙酯(BEA)的RAFT聚合和丙烯酸羟乙酯的扩链聚合,合成两嵌段共聚物PBEA-b-PHEA。其次,通过紫外光照诱导聚合物链末端邻甲基苯甲醛和二硫酯两种官能团进行Diels-Alder加成,获得环状PBEA-b-PHEA。最后,分别进行NIPAM的ATRP、端基转换反应和DMAEMA的ATRP,合成两嵌段环状接枝共聚物Cyclic P(BEA-g-PNIPAM)-b-P(BEA-g-PDMAEMA)。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指数不超过1.3。考察了 PDMAEMA链长、pH对聚合物水溶液相变行为的影响,发现不同因素对聚合物溶液的浊点影响相对有限,浊点仅在34.9-39.4℃范围变化。这些聚合物具有强亲水性,因此能在水溶液中直接进行自组装。从DLS和TEM测试结果可见,在不同条件下,通过水相自组装能直接制备囊泡、纳米带和薄片等多种纳米结构,并有效调控聚集体的尺寸大小。研究结果表明,侧链长度和溶液pH等因素能有效诱导聚集体进行多级自组装,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纳米结构。综上所述,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类结构新颖的两嵌段型牙刷形和环状接枝共聚物,并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化学组成和外界刺激等因素对聚合物水相自组装行为的影响。本论文不仅实现了直接在水溶液中制备多种低维纳米结构,而且构建了一个组分、浓度和外界刺激等多重因素调控的多级自组装平台,其中多种纳米结构能够可逆互变。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含高密接枝嵌段拓扑聚合物的种类,相关研究进展能适当促进大分子自组装等领域的发展,并为深入探究低维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能、潜在应用及其形状依赖性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姜文钊[3](2019)在《基于四臂刚性结构单元的纳米载药胶束和三维有机框架材料》文中研究表明金刚烷具有良好的亲油性、生物毒性低、独特的空间三维结构、桥头氢原子易取代等优点,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刚性金刚烷化合物为关键结构单元,设计制备了多种纳米载药胶束及三维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功能聚合物,并对所设计合成的纳米载药胶束和三维有机框架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应用性能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以刚性四臂金刚烷衍生物为核心,聚甲基丙烯酸乙酯(PEMA)为疏水片段,甲基丙烯酸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酯(PPEGMA)为亲水片段,聚甲基丙烯酸(PMAA)为pH敏感片段,设计合成了一种星型pH 响应聚合物(金刚烷基聚甲基丙烯酸乙酯-co-聚甲基丙烯酸-b-聚甲基丙烯酸单甲氧基聚乙二醇Ad-[P(EMA-co-MAA)-b-PPEGMA]4)及其自组装胶束并用于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可控释放。研究了聚合物微观结构、胶束介观结构和药物包载及释放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聚合物胶束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pH敏感性,在pH 1.2环境下,释放量低于20%;在pH 6.8环境下,胶束结构逐步溶解,紫杉醇释放量超过70%。体外细胞毒性显示,空白胶束对正常细胞基本无毒,对MCF-7乳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目前关于无规共聚物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此本工作合成了一种以金刚烷为核心的无规共聚物(Ad-P(EMA-co-MAA)4)及其自组装胶束。重点考察了溶剂的选择、聚合物浓度、透析时间对无规共聚物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规共聚物自组装行为具有可控性。利用Ad-P(EMA-co-MAA)4无规共聚物自组装胶束用于包载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从胶束的释放依赖pH的变化,酸性条件下紫杉醇释放仅为20%以下,碱性条件下紫杉醇释放为78%。体外细胞毒性测试表明空白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胶束对MCF-7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基于宏观结构力学的思想,设计制备了以刚性分子“结”为核心结构单元的三维有机框架材料。以八臂金刚烷1,3,5,7-四(1,3-二溴苯基)为分子“结”,1,3,5,7-四(炔基苯)金刚烷为分子连接基元,通过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制备出有机框架材料MF-1。热重和耐酸碱实验表明MF-1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氮气吸-脱附曲线得出MF-1的BET 比表面积为438 m2g-1,孔径分布为0.61-0.77 nm。气体吸附结果说明MF-1可以有效的吸附和分离小分子气体(CO2、CH4和N2)。

代文雪[4](2019)在《多重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合成、性能研究及应用探索是高分子科学中的重要课题。在大分子自组装领域中,传统自组装和分散聚合已获得重要研究进展,成为自下而上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仍难以获得包括纳米片等二维纳米结构在内的多级次聚集体,也不易实现多种形貌之间的可逆转变。在纳米医药领域,刺激响应性纳米载体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备受关注,通过聚合物与药物共组装制备的纳米药物为肿瘤靶向治疗和药物控释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但关于拓扑结构对性能影响的研究仍处于早期。本论文采用混杂接枝共聚物为模型聚合物来部分解决上述问题:1)设计合成含有双重温敏性侧链的混杂接枝共聚物,在水和重水中直接进行温度诱导自组装,实现了温度编程式的多级自组装,且不同形貌之间可以相互转变;2)设计合成具有线型和V型侧链的多重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共聚物,考察了 pH、温度、氧化还原等外界刺激对聚集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它们在纳米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温敏性能及自组装行为研究:以二硫代苯甲酸2-(2-氰基)丙酯为初始链转移剂,依次进行2-马来酰亚胺-4-硫代丁内酯(MTL)和含羟基、烷基溴的苯乙烯类单体引发剂的RAFT共聚及扩链聚合、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的ATRP、烷基溴和二硫酯的封端反应、一锅化硫代内酯单元的胺解及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的调聚反应、己内酯(CL)的开环聚合,合成了含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主链的混杂接枝三嵌段共聚物G2和G3。其中,G2含PNIPAM和PDMA两种侧链,G3含PNIPAM、PDMA和PCL三种侧链。采用核磁共振氢谱、GPC和FT-IR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施加pH、C02、氧化等外界刺激,能够有效调控接枝共聚物在水和重水溶液中的LCST相变行为,并获得丰富的聚集体形貌。采用G2进行温度诱导自组装(TISA),成功实现了温度编程的多级自组装,不同形貌之间能够进行可逆转变,并初步揭示了自组装机理。在TISA过程中,同位素溶剂对于聚集体形貌种类和对应的温度窗口起着关键作用,升温时PDMA链先水合化后去水合化有利于形成多种形貌。两种溶剂中都能形成纳米碗、囊泡、碟形胶束、薄膜和纳米带等形貌,由于聚合物链和溶剂相互作用强弱、去溶剂化速率不同等因素,水中能形成单分子胶束聚集体,而重水中能获得纺锤形胶束和支化胶束等形貌。含双重温敏侧链的混杂接枝共聚物可作为模型聚合物制备多级次纳米材料,本研究为制备具有组成可调和形貌可逆的纳米材料并探索其应用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2)含双硫键多重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从含双硫键的链转移剂S-CPDB出发,依次进行2-溴代异丁酰氧甲基-2-羟甲基丙酸4-乙烯基苄酯(VBHP)和MTL的RAFT共聚反应、丙烯酸叔丁酯(tBA)的ATRP、烷基溴和二硫酯的封端反应、一锅化硫代内酯胺解和NIPAM的调聚反应、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和PtBA侧链的水解,合成了含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主链和两类V型侧链、具有pH、温度和氧化还原响应的混杂接枝共聚物H4-H6。采用核磁共振氢谱、GPC和FT-IR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改变聚合物中PCL的链长,能有效调控聚合物溶液的浊点。通过施加pH、温度、氧化(双氧水)、还原(二硫代苏糖醇)等外界刺激,能够有效调控聚集体粒径大小和形貌种类,获得复合胶束和多孔囊泡等形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组合治疗癌症的优势。结合热疗和放疗法,将光热剂吲哚菁绿(ICG)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与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H5进行共组装,制备具多重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当ICG、DOX和H5质量比为2:1:7时,载药胶束的平均包封率(DLE)高达73.3%,载药量(DLC)可达22.1%。近红外光对人体组织的穿透性较好,不仅在短期照射下能产生一定的热量定点杀死肿瘤细胞,且升温能导致PNIPAM链的塌缩,照射后细胞产生的过量单线态氧能触发硫醚基团的氧化,从而能够加速药物的释放过程。通过细胞毒性评价、药物化学及光照稳定性和体外药物释放等实验,并同游离药物的相关参数进行对照,证明了该纳米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和刺激触发快速释药能力。与单一刺激相比,组合刺激(pH 5.3,光照,DTT)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能更快速地进行药物释放。该研究为将纳米载体应用到动物体内进行肿瘤治疗奠定了工作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些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混杂接枝共聚物,研究了浊点、自组装等物理性能及其刺激依赖性,并考察了外界刺激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采用模型化双重温敏性接枝共聚物成功实现了温度诱导多级自组装,相关研究进展为深入探究具有相同化学组成纳米材料的形貌-性能-应用内在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本研究丰富了接枝聚合物的种类,部分解决了含纳米片在内多种纳米结构便捷形成及可逆转变的难题,并初步探索了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等因素对材料性能和生物应用的影响。

石浩天[5](2019)在《RAFT聚合法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其溶胶-凝胶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由于其可设计性强、功能性多的特点,已经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与学科。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引起的温度敏感的溶胶-凝胶转变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已成为日渐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这种独特的溶胶-凝胶转变尤其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得益于其优异的状态转变性质,可以轻易的在高流动性的溶胶态分散药物,并利于注射等操作,改变环境因素诱导产生的凝胶状态则是缓释药物的优异载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简单的两步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设计合成了由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b-聚(双丙酮丙烯酰胺)-b-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组成的ABA型三嵌段共聚物。该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可以很容易地分散在水中,这种分散效果对于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型溶胶-凝胶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相同组成、不同结构的共聚物对比发现只有ABA型三嵌段共聚物具有这种LCST型溶胶-凝胶转变。使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流变学监测了溶胶-凝胶转变过程,结果显示该ABA共聚物的LCST特性是由于转变点附近的自组装结构发生了球形-蠕虫胶束转变,进一步测定了共聚物凝胶对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负载和可控释放。还使用Rigter-Peppas模型研究了持续释放行为。2、使用了变温的1H-NMR核磁共振测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对ABA型三嵌段共聚物的热响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诱导三嵌段共聚物发生球-蠕虫胶束转变的原因是受到了 PDAAM(B嵌段)的溶解性变化影响,主要取决于PDAAM内部的氢键缔合作用。同时发现PDAAM嵌段长度(B嵌段)、PDMAA嵌段长度(A嵌段)和共聚物的分散浓度对LCST温度具有调节作用。3、详细研究了 ABA三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貌与亲水/疏水嵌段长度的关系与影响,发现亲水嵌段主要起到控制共聚物自组装形貌的多样性的关系,疏水嵌段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自组装结构发生球-蠕虫-囊泡结构的转变。对各个嵌段长度造成的不同形貌结构的结果构建了相图,便于靶向制备特定形貌结构的共聚物自组装体。

吴文涛[6](2018)在《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接枝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是高分子科学中的重要课题,精制微结构和多重响应性的集成能进一步丰富物化性能并拓宽聚合物材料的应用范围。具指定结构和功能拓扑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有利于揭示结构-性能-应用之间的内在关联。目前已成功合成了含线型、V型和Y型侧链的接枝聚合物,但尚未见关于侧挂线型和V型链的高密接枝共聚物的报道。这类刷形三元共聚物具有不对称结构和两类侧链,较低的链缠结程度有利于克服自组装时的动力学阻碍,因此可望获得复杂的微相分离纳米结构。同时,随着刺激响应链段和刺激断裂键的引入,聚合物会呈现有趣的刺激调控型拓扑结构和形貌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拓宽聚合物材料的功能和应用。苯乙烯-马来酰亚胺类单体在等摩尔配比进行共聚时倾向于形成交替共聚物,本课题将该共聚体系融入分子设计,采用苯乙烯类大单体和马来酰亚胺类单体引发剂进行共聚合成侧挂引发位点的交替共聚物,结合“grafting through”和“grafting from”两种方法形成同时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三组分梳形嵌段,通过RAFT扩链聚合合成线型嵌段,控制合成了线型-梳状-线型和梳状-线型两种拓扑结构不同的多组分混杂接枝嵌段共聚物。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的温敏性能、自组装行为和药物负载及释放性能,初步探索了它们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含线型和V型侧链、可还原断裂的多重响应性线型-梳状-线型嵌段四元共聚物的合成、自组装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从含双硫键的链转移剂S-CPDB出发,依次进行苯乙烯化聚乙二醇单甲醚(St-PEG)和3-羟基-2-马来酰亚胺丙基2-溴-2-甲基丙酸酯(HMBP)的RAFT交替共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的RAFT扩链聚合、己内酯(CL)的ROP、丙烯酸叔丁酯(t BA)的ATRP和选择性水解反应,合成了三例含聚丙烯酸(PAA)侧链的混杂接枝型嵌段共聚物PNIAPM-b-P((St-PEG)-alt-(HMBP-g-PCL/PAA))-SS-P((St-PEG)–alt-(HMBP-g-PC L/PAA))-b-PNIPAM(B4a-B4c)。测试结果表明,目标聚合物及其前驱体分子量可控性较好,且分子量分布指数相对较低(?=1.12-1.35)。随着PAA链长的增加,聚合物的浊点从37.3增加至42.9 oC(cp=1.0 mg m L–1)。施加不同刺激时,混杂接枝嵌段共聚物能自组装成多种有趣的形貌,包括大复合胶束、海参状胶束、超支化胶束和囊泡等。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药物负载率,在单一或组合刺激下,载药聚集体能够持续有效地释放抗癌药物阿霉素,同时释放动力学可调控性强。(2)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双重响应性梳状-线型两嵌段四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以二硫代苯甲酸2-(2-氰基)丙酯(CPDB)为初始链转移剂,依次进行St-PEG与HMBP的RAFT交替共聚、NIPAM的RAFT扩链聚合、CL的开环聚合和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乙酯(DPA)或甲基丙烯酸六亚甲二氨乙酯(C7A)的ATRP,合成含线型和V型混杂接枝梳形嵌段、具p H和温度双重响应的梳状-线型两嵌段四元共聚物B3和B4。1H NMR和GPC测试结果表明,目标聚合物及其前驱体分子量可控性较好,分子量分布指数较低(?=1.15-1.28)。浊点和酸碱滴定的测试结果表明,含PDPA和PC7A侧链的牙刷形共聚物B3和B4的浊点分别为35.2和36.6 oC(cp=1.0 mg m L–1),p Ka分别为6.3和7.1。当改变p H和温度时,叔胺质子化程度发生改变,PNIPAM链段发生去水合化,亲疏水比例和相互作用的改变会诱导二次聚集,从而导致聚集体的尺寸和形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在不同条件下,B3聚集体的形貌分别为胶束和囊泡混合体(25 oC,p H7.4)、复合胶束(25 oC,p H 5.3)、囊泡(37 oC,p H 7.4)和球形胶束(37 oC,p H 5.3),而改变p H时所得到的B4聚集体分别为尺寸大小不同的球形胶束(T=25 oC)和膜厚不同的囊泡(T=37 oC)。考察了温度、p H和CO2刺激对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发现施加单一或双重刺激时载药聚集体能够持续有效地释放药物,37 oC时药物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的顺序为p H 7.4<p H 5.3<饱和CO2(p H 4.4)。MTT和DLS测试结果表明,B3和B4所形成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存放稳定性。同时,考察了药物载体在细胞摄取和内吞方面的差异性,发现B4载体对肿瘤微环境的灵敏度高于B3载体。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刺激响应链段引入含交替侧链的接枝聚合物中,控制合成了同时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高密混杂接枝型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外界刺激对聚集行为和药物控释性能的影响。施加外界刺激能有效调控释药行为,改变p Ka能带来肿瘤微环境p H响应的差异性,因此这些聚合物在智能型药物载体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多响应性混杂接枝嵌段共聚物的普适性合成方法,丰富了非线型拓扑聚合物的种类,初步揭示了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刺激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多组分刷形共聚物及其衍生物的独特性能和多目的性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奕[7](2018)在《温敏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文中指出温敏性聚合物由于自身优越的性能和可控的响应特性,在药物运载、基因治疗、传感器、分离工程等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合成了温敏性聚合物,并对其温敏性能及其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本研究不仅可以为开发新型温敏性聚合物提供依据,而且为温敏性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的实际应用及其性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以2-(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丙烯酸乙酯(MEO2MA)和寡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OEGMA)作为单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组成不同的聚合物P(MEO2MA-co-OEGMA)。研究发现,P(MEO2MA-co-OEGMA)在水溶液中具有典型的温敏性和优异的可逆性质,其温敏性聚集行为产生的根源为聚合物和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同聚合物链段间疏水作用共同竞争的结果。随着聚合物中OEGMA片段所占比例的增加,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线性升高。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DLS),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技术(NMR)考察了聚合物P(MEO2MA90-co-OEGMA10)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盐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加入后,由表面活性剂头基引起的强烈的静电排斥作用和“锁水”效应抑制了聚合物链之间的聚集,使得LCST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无机盐(溴化铵(NH4Br))的加入对P(MEO2MA90-co-OEGMA10)与SDS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不大。而有机盐(四丙基溴化铵(Pr4NBr)和四丁基溴化铵(Bu4NBr))的加入可以通过静电作用阻碍P(MEO2MA90-co-OEGMA10)与SDS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聚集过程中聚合物链之间聚集的阻力较小,LCST降低。通过连续的ATRP反应利用MEO2MA和N,N-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合成了一系列星形聚合物CDPDPM。研究发现,CDPDPM具有温度和pH双重响应特性。当星形共聚物中DMAEMA和MEO2MA摩尔分数相近时,在接近其等电点的pH下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表现出两步聚集行为:PMEO2MA链段的收缩引起的第一步聚集,体系中小型支化聚集体形成;DMAEMA链段的脱水导致已形成的小型支化聚集体的进一步聚集,形成更大的聚集体。此外,星形共聚物CDPDPM可以在水溶液中发生自组装,包括分子内疏水链的聚集(对应于C1),预胶束的形成,预胶束进一步聚集和重排(即CMC)以及多核结构聚集体的形成。其中,C1和CMC随MEO2MA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碳主链长度的增长而减小。系统研究了星形聚合物CDPDPM2与SD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C12G2))和盐(无机盐NH4Br和有机盐Bu4NBr)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SDS的加入可以通过中和CDPDPM2链上携带的正电荷,削弱CDPDPM2与水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力,使得LCST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C12G2可以参与复合物CDPDPM2/SDS的形成并导致其稳定性下降,难以发生进一步聚集。无机盐NH4Br可以通过静电效应阻碍SDS与聚合物链的结合,使得LCST升高;而有机盐Bu4NBr则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参与复合物的形成,促进CDPDPM2与SD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表现出与CDPDPM2/C12G2/SDS体系相类似的温敏性聚集行为。将上述合成的线性聚合物P(MEO2MA90-co-OEGMA10)和星形聚合物CDPDPM2引入脱氧胆酸钠(NaDC)与L-天冬氨酸(Asp)复配形成的凝胶体系中,实验发现,尽管聚合物参与了水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但并不改变NaDC/Asp水凝胶的凝胶化行为。星形聚合物CDPDPM2可提供更多的氢键结合位点,且具有更强的疏水性使其在提高水凝胶网络结构强度方面更具有优势。NaDC/Asp/CDPDPM2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染料吸附性能和机械强度,可有效吸附水中有毒的染料分子,在水质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姚灏[8](2018)在《双重响应型超分子拓扑高分子的构筑及其功能组装体的制备》文中提出超分子拓扑高分子不仅具有传统拓扑高分子独特的化学及物理性质,而且具备超分子聚合物的动态可调性能,有望在生物医药、智能材料、传感检测等领域得到新的发展及应用。目前有关超分子拓扑高分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拓扑结构的构筑方式及水溶液性质方面,而关于超分子拓扑高分子自组装机理和动态组装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发挥超分子拓扑高分子功能组装体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优势,充分利用其可控调节的刺激响应性来寻求应用出口,仍具有挑战性。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出一系列超分子星形高分子和超分子超支化高分子,并将其制备成功能性超分子自组装体,着重研究了其刺激响应性引发的自组装行为和机理,同时探索了该类自组装体在智能药物控制释放,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设计合成了两种超声和光/氧化还原响应性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自组装体,并对其双重刺激响应调控的二次超分子自组装及药物控制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点击化学合成了两种基于β-环糊精与偶氮苯或二茂铁的主客体型两亲分子Azo-CD2和Fc-CD2。研究发现在纯水中,以上单体由于亲疏水作用优先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而施加超声振动可促使β-CD与Azo或Fc主客体包合作用,使球状组装体转变形成支化结构组装体。基于Azo-CD2的支化结构组装体具有光响应性,而基于Fc-CD2的支化结构组装体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进一步利用其组装体的形貌转化实现了对药物分子DOX的程序化控制释放。在此基础上,对基于Fc-CD2的球形自组装体表面进行功能化改性,通过主客体作用将携带乳糖酸靶向分子的聚乙二醇链段引入其表面,结合其形貌转变特性实现了对药物分子的靶向运输及控制释放。其次,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温度/光刺激响应超分子星形高分子,研究了主客体结合位点对其自组装行为的影响机制。利用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和点击化学合成了各种聚合物前驱体,并通过主客体识别作用分别形成了两种超分子星形高分子PNIPAM-CD/Azo-2mPEG(SSP1)和PNIPAM-2CD/2(Azo-mPEG)(SSP2),以上两者超分子聚合物具有相近的分子结构,但分别由一个和两个主客体结合位点连接形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升温过程中,SSP1组装形成较大尺寸的规则球形组装体,而SSP2呈现出相对小尺寸的无规花状组装形貌。无论是升温处理还是紫外光照处理,SSP2组装体均比SSP1组装体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组装动力学过程。特别的,SSP2组装体比SSP1组装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更好的控制释放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构筑超分子星形高分子的主客体结合位点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是实现其可控自组装行为的关键。再次,通过超分子主客体作用,实现了对温度和光响应刷形超分子聚合物囊泡形貌转化动力学过程的调控。利用聚合诱导自组装(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PISA)方法制备了亲水端含有少量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MA)共聚单体的高浓度聚(甲基丙烯酸单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PGMA-PHPMA)嵌段聚合物囊泡。利用环氧-胺基反应制备了表面β-CD修饰的嵌段聚合物囊泡。进一步通过β-CD和偶氮苯分子之间的主客体包合作用,对该β-CD修饰的囊泡表面修饰上偶氮苯封端的聚乙二醇单甲醚(azo-mPEG)。研究表明,经超分子主客体结合位点功能化的聚合物囊泡,其热引发的囊泡到蠕虫状/球体胶束形态转变速率显着加快。此外,这种形态转变的速率可以通过使用UV/可见光照射或通过添加竞争性客体分子来进行调控。最后,设计并制备了两种温度和光响应性超分子组装体,并研究了其在温度传感检测方面的应用。基于A2+B3双单体法构筑了一种含β-CD三聚体和双端偶氮苯修饰聚乙二醇(Azo-PEG-Azo)的二元超分子自组装体系。研究发现,该组装体系具有二次逻辑响应性:(1)该体系具有温度响应的可逆最高临界共溶温度(UCST)型相转变行为。当温度低于UCST时,分子链聚集显着,形成微米级组装体,溶液浑浊;当温度高于UCST时,分子链聚集程度较轻,形成纳米球形组装体,溶液澄清;(2)该体系的温度响应UCST型相转变行为可由紫外光来“关闭”,且可由可见光“开启”。基于类似机理,设计了另一含β-CD三聚体、双端萘修饰聚乙二醇(NP-PEG-NP)和单端偶氮苯修饰聚乙二醇(Azo-mPEG)的三元超分子自组装体系,该体系同样具有二次逻辑响应性。不同的是,其温度响应UCST型相转变行为由紫外光来“开启”,而由可见光“关闭”,两类体系相互补足,相互印证。进一步利用该超分子组装体系来制备智能开关材料,实现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光控检测。

敬显武[9](2017)在《CO2刺激响应型两亲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响应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刺激响应性物质在受到环境条件改变的刺激以后会发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某些物质在撤销这些刺激以后,其性能又会恢复原状。近年来,CO2作为一种新型天然无害的刺激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先进的聚合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自由基聚合,其操作简单,在合成分子量明确及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控制聚合物端基官能团以及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大分子上面的优势,成为了当今聚合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中使用ATRP法合成具有CO2刺激响应性的嵌段聚合物,并研究其响应行为,自组装形态变化等。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别以PEG2000,PEG6000,PEG20000为原料与α-溴代异丁酰溴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引发剂,以红外和核磁氢谱证明合成是成功的,以核磁氢谱积分面积计算三种大分子引发剂中聚氧乙烯醚重复单元数分别为50、165和500个。利用ATRP法合成了端基为疏水链段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PDM)的“ABA”对称型三嵌段聚合物PDM200-PEG50-PDM200、PDM165-PEG165-PDM165、PDM57-PEG500-PDM57、PDM1oo-PGG5oo-PDM100、PDM133-PEG500-PDM133;改变亲/疏水链的位置,以乙二醇与α-溴代异丁酰溴进行酯化得到小分子引发剂,继而合成大分子引发剂Br-PDM100-Br,进而合成了疏水链聚合度相等而亲水链聚合度递增的3种亲/疏水嵌段位置为“BAB”结构的三嵌段聚合物PAM22-PDM100-PAM22,PAM70-PDM100-PAM70,PAM125-PDM100-PAM125;(2)直链型对称三嵌段聚合物具有相似的CO2刺激响应性,在其水溶液中通入CO2后,电导率上升、pH下降、粘度上升;且在以N2排出CO2后,溶液的性质可以恢复至初始状态。在通入CO2前后,聚合物的自组装结构均为囊泡-网状结构变化,其机理均为PDM链段中的叔胺被质子化和去质子化造成的。“ABA”结构中,由于PDM200-PEG50-PDM200中倾向于聚集的疏水链较长,形成“发夹”型分子结构,从而形成双层囊泡结构;而对于其余的亲/疏水链段比例相近或者疏水链较短的聚合物,较短PDM倾向于聚集,而较长的PEG链则在外层,形成“花瓣”状结构,从而自组装为单层囊泡。由于“BAB”中疏水链在聚合物分子的中间且长度已经固定,在水溶液中均形成单层囊泡。在囊泡结构中负载模拟药物RhB后测量药物释放率发现,囊泡具有较低的药物释放速率;而在通入CO2后的网状结构中,RhB的释放速率较快。(3)合成了四臂星型引发剂,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1-丙烷磺酸(AMPS)和DM为单体,合成了 2种星型聚合物(PAMPS50)4、(PDM50)4和星型嵌段聚合物(PAMPS50-PDM50)4、(PDM50-PAMPS18)4。其中(PAMPS50)4 溶液在无机盐的加入下,粘度显着降低,表现为阴离子聚电解质效应,(PAMPS50)4无论在纯水或盐水中,均无CO2响应性;(PDM50)4在盐水中增稠,表现为疏水性聚合物的性质,在(PDM50)4的纯水溶液中通入CO2后,溶液粘度增加;而在高粘度的(PDM50)4的盐水溶液中通入CO2后,粘度下降,表现出了聚电解质效应。(4)向(PAMPS50-PDM50)4的水溶液中通入CO2后,PDM被质子化,与阴离子嵌段PAMPS因较强的库仑力而结合生成沉淀且不能通过以N2排 C02的方法来恢复;星型嵌段聚合物(PAMPS50-PDM50)4保留了(PAMPS50)4的阴离子聚电解质和(PDM50)4的疏水聚合物的特性,向具有高粘度的(PAMPS50-PDM50)4溶液中加入盐以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溶液粘度下降,表现为聚电解质效应;随着盐浓度进一步提高,溶液粘度上升,表现为疏水聚合物的性质。在其盐水溶液中通入CO2后,由于盐减弱了正负电荷的吸引,(PAMPS50-PDM50)4不产生沉淀,且具有一定的CO2可逆性。实验中计划合成(PDM50-PAMPS50)4但实际未能成功,仅合成了(PDM50-PAMPS18)4,通入CO2后,由于PDM比例较高,通入CO2后,溶液pH偏离等电点,聚合物上正净电荷较多,从而聚合物主要表现为PDM的性质,具有部分程度的CO2可逆性。

孙雪娇[10](2017)在《温敏性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敏性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温敏性胶束,可广泛应用于药物载释、萃取分离、酶固定化、分子机器、组织工程等领域。本文以丙烯酸十八酯(ODA)为疏水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亲水单体,三硫代碳酸酯(TTC)为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RAFT)分别合成了一系列温敏性嵌段共聚物PNIPAAm-b-PODA-b-PNIPAAm(ABA-型)和PODA-b-PNIPAAm-b-PODA(BAB-型)。系统研究了两种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温敏性和胶束化性能,并利用苏丹红为模型药物初步研究了嵌段聚合物的载药性能。1、通过IR和1H NMR对ABA-型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成功合成了ABA-型嵌段共聚物。2、ABA-型嵌段共聚物的GPC测量结果表明,NIPAAm的含量越大,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也越大。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度分散指数(Mw/Mn)始终控制在1.50之内(1.31.49),说明由RAFT法合成的嵌段共聚物的聚合过程是可控的且分子量分布均匀。3、两种嵌段共聚物均表现出表面活性,ABA-型嵌段共聚物的CMC值均大于与其亲疏水质量比相同的BAB-型嵌段共聚物的CMC值。ABA-型嵌段共聚物的亲水链段越长,CMC值越小;BAB-型嵌段共聚物CMC值变化规律与ABA-型嵌段共聚物相反,即BAB-型嵌段共聚物的亲水链段越长,CMC值越大。4、测得不同嵌段比共聚物胶束溶液的透光率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嵌段共聚物溶液均表现出良好的双温敏性行为,且LCST值随亲水嵌段NIPAAm含量的增加而升高。BAB-型嵌段共聚物比ABA-型嵌段共聚物的第一个LCST处的透光率下降速率大,第二个LCST处的透光率下降速率小,且总透光率也比ABA-型嵌段共聚物总透光率下降的少。5、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不同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粒径及粒径分布随温度的变化,低温下(小于LCST)ABA-型嵌段共聚物胶束粒径及粒径分布PdI为一定值,当温度大于LCST时ABA-型嵌段共聚物会发生团聚。而BAB-型嵌段共聚物在温度高于LCST时不发生团聚,且BAB-型嵌段共聚物的PdI值较小(小于0.7),粒径分布均匀。6、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核壳结构使得纳米粒子具有可以作为疏水性药物运载工具的潜力,负载药物(苏丹红)后的胶束尺寸明显增大,表明该药物被包封到胶束中。

二、中间嵌段为亲水性的BAB型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间嵌段为亲水性的BAB型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聚合物自组装研究进展
        1.2.1 线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2.2 支化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2.3 交替共聚物的自组装
    1.3 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进展
        1.3.1 聚酰胺的合成研究进展
        1.3.2 聚酰胺自组装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用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2.2.1 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
        2.2.2 水溶性聚酰胺的表征
    2.3 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制备及表征
        2.3.1 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制备
        2.3.2 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表征
第3章 由两亲性聚酰胺自组装的巨型胶束的研究
    3.1 前言
    3.2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表征
        3.2.1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红外光谱分析
        3.2.2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核磁氢谱分析
        3.2.3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3.2.4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热性能分析
    3.3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自组装
        3.3.1 两亲性聚酰胺PAGAPs的组装体形貌表征
        3.3.2 PAGAP.2000 组装体稳定性
    3.4 两亲性聚酰胺PAGAP巨型胶束的自组装机理分析
        3.4.1 微量热分析
        3.4.2 低浓度聚酰胺溶液粒径分布
        3.4.3 低浓度PAGAP.2000 组装体冷冻电镜分析
        3.4.4 两亲性聚酰胺PAGAP.2000 的核磁表征
        3.4.5 PAGAP.2000 组装体的形成机理
    3.5 两亲性聚酰胺巨型胶束的特殊酸敏性
        3.5.1 聚酰胺巨型胶束不同酸性条件下的粒径分布
        3.5.2 聚酰胺巨型胶束不同碱性条件下的粒径分布
        3.5.3 聚酰胺巨型胶束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粒径分布
        3.5.4 PEGAP.2000 聚酯溶液在盐酸溶液中的粒径分布
        3.5.5 聚酰胺胶束对酸特殊敏感性的形成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由强水溶性聚酰胺自组装超厚微米管的研究
    4.1 前言
    4.2 强水溶性聚酰胺PAGAP.400 的表征
        4.2.1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红外光谱分析
        4.2.2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核磁氢谱分析
        4.2.3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热性能分析
    4.3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水相自组装
        4.3.1 强水溶性聚酰胺PASIP.400 的自组装形貌表征
        4.3.2 强水溶性聚酰胺PASIP.400 组装体的壁厚
    4.4 强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化学和热稳定性
        4.4.1 强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在有机溶剂中的形貌稳定性
        4.4.2 强水溶性聚酰胺组装体的热稳定性
    4.5 强水溶性聚酰胺的自组装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由聚酰胺管转变而来的厚壁囊泡的研究
    5.1 引言
    5.2 聚酰胺前驱体的分析表征
        5.2.1 聚酰胺PASIP.2000 的表征
        5.2.2 聚酰胺PAMAX的表征
        5.2.3 聚酰胺PAP.12 的表征
        5.2.4 聚酰胺PAS.12 的表征
    5.3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形貌表征
        5.3.1 聚酰胺PASIP.2000 水化三周后的组装体形貌表征
        5.3.2 聚酰胺PASIP.2000 水化一年后的形貌表征
    5.4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形貌转变机理
        5.4.1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转变过程形貌分析
        5.4.2 分子结构对聚酰胺组装体形貌转变的影响分析
        5.4.3 聚酰胺PASIP.2000 组装体形貌转变的本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混杂接枝牙刷形和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多级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混杂接枝共聚物
        1.1.1 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分类和合成方法
        1.1.2 刷形共聚物
        1.1.3 环状接枝聚合物
    1.2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
        1.2.1 pH响应聚合物
        1.2.2 温度响应聚合物
        1.2.3 氧化响应聚合物
        1.2.4 多重刺激响应聚合物
    1.3 大分子自组装及形貌转变
        1.3.1 大分子自组装
        1.3.2 自组装形貌转变的可逆性
    1.4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AB)_mC型混杂刷-线型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温敏性能及多重调控多级自组装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牙刷形共聚物P4-P7的合成
        2.2.3 氧化产物P4'-P7'的合成
        2.2.4 聚合物水溶液的制备
        2.2.5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牙刷形共聚物及其氧化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牙刷形共聚物的温敏性能研究
        2.3.3 聚合物浓度对P6水相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2.3.4 侧链链长和pH对μBCP水相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2.3.5 氧化对μBCP水相自组装性能的影响
        2.3.6 酸性和碱性条件下P6的TISA行为研究
        2.3.7 MHSA体系的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_mB_n型两嵌段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两嵌段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3.2.3 水相自组装
        3.2.4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两嵌段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共聚物的温敏性能研究
        3.3.3 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章录用及发表情况
附录
致谢

(3)基于四臂刚性结构单元的纳米载药胶束和三维有机框架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
        1.2.1 pH响应型聚合物
        1.2.2 温度响应型聚合物
        1.2.3 氧化/还原响应型聚合物
        1.2.4 光响应型聚合物
        1.2.5 多重响应型聚合物
    1.3 星状聚合物
        1.3.1 星状聚合物合成策略
        1.3.2 星状聚合物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1.4 聚合物自组装胶束
        1.4.1 嵌段聚合物胶束
        1.4.2 接枝聚合物胶束
        1.4.3 混合胶束及其它胶束
        1.4.4 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
    1.5 有机框架材料
        1.5.1 有机框架材料概述
        1.5.2 有机框架材料的分类
        1.5.3 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1.6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响应金刚烷基嵌段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自组装胶束用于药物可控释放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预处理
        2.2.2 测试表征仪器及表征方法
        2.2.3 Ad-P[(EMA-co-MAA)-b-PPEGMA]_4的合成方法
        2.2.4 CMC值测试
        2.2.5 空白胶束及载药胶束的制备
        2.2.6 PTX载药胶束体外释放
        2.2.7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d-P[(EMA-co-MAA)-b-PPEGMA]_4的表征
        2.3.2 胶束的热力学稳定性
        2.3.3 自组装胶束性能
        2.3.4 载药胶束性能
        2.3.5 药物体外释放及机理
        2.3.6 胶束细胞毒性
    2.4 小结
第三章 pH响应金刚烷基无规共聚物自组装行为及其药物可控释放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Ad-P(EMA-co-MAA)_4的合成方法
        3.2.2 CMC值测试
        3.2.3 空白胶束及载药胶束的制备
        3.2.4 体外释放实验
        3.2.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d-P(EMA-co-MAA)_4的表征
        3.3.2 无规共聚物的CMC值
        3.3.3 聚合物自组装行为及pH响应行为
        3.3.4 载PTX胶束表征
        3.3.5 药物体外释放及机理
        3.3.6 胶束细胞毒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刚性结构单元的三维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预处理
        4.2.2 测试表征仪器及表征方法
        4.2.3 三维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维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表征
        4.3.2 三维有机框架材料性能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多重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接枝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接枝聚合物的分类
        1.1.2 主要合成手段和聚合技术
    1.2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及其生物应用
        1.2.1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
        1.2.2 pH响应性聚合物
        1.2.3 氧化还原响应性聚合物
        1.2.4 双重或多重刺激响应性体系
    1.3 大分子自组装研究进展
        1.3.1 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1.3.2 溶液中聚集体形貌的影响因素
        1.3.3 大分子自组装典型形貌及转变
    1.4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温敏性能及自组装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VBHP的合成
        2.2.3 混杂接枝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4 聚集体制备及外界刺激影响
        2.2.5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引发剂的合成
        2.3.2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3.3 G2和G3水溶液的温敏性能研究
        2.3.4 温度诱导G2在水和重水中的多级自组装行为研究
        2.3.5 同位素溶剂对TISA影响的探讨
        2.3.6 关于“核-壳-冠”基元结构的猜测及验证
        2.3.7 pH等刺激诱导接枝共聚物水相自组装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双硫键多重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3.2.3 空白和载药聚集体的制备
        3.2.4 空白胶束刺激响应性测试
        3.2.5 载药胶束的药物载药量和包封率测试
        3.2.6 载药胶束稳定性测试
        3.2.7 载药胶束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的研究
        3.2.8 细胞毒性试验
        3.2.9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枝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聚集体的浊点测试
        3.3.3 外界刺激对聚集体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3.3.4 ID@Micelles的药物载药量和药物包封率测试
        3.3.5 ID@Micelles稳定性研究
        3.3.6 ICG和DOX在胶束组和游离组化学稳定性研究
        3.3.7 细胞毒性试验
        3.3.8 ID@Micelles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3.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章录用及发表情况
致谢

(5)RAFT聚合法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其溶胶-凝胶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RAFT聚合法合成嵌段共聚物
        1.2.1.1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概述
        1.2.1.2 RAFT聚合法
        1.2.2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Self-Assembly)
        1.2.3 聚合诱导自组装(PISA)
        1.2.4 刺激响应水凝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RAFT聚合法合成嵌段、无规共聚物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小分子RAFT试剂的合成
        2.2.2.1 单离去基团RAFT试剂DDAAT的合成
        2.2.2.2 双离去基团RAFT试剂BDAAT的合成
        2.2.2.3 双离去基团RAFT试剂TTC的合成
        2.2.3 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3.1 Macro-RAFT试剂PDMAA_X-DDAAT的合成
        2.2.3.2 AB型PDMAA_X-b-PDAAM_Y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4 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4.1 Macro-RAFT试剂PDMAA_X-BDAAT-PDMAA_X和PDMAA_X-TTC-PDMAA_X的合成
        2.2.4.2 ABA型PDMAA_X-b-PDAAM2_Y-b-PDMAA_X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4.3 BAB型PDAAM_X-b-PDMAA2_Y-b-PDAAM_X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5 无规共聚物的合成
        2.2.6 表征及测试方法
        2.2.6.1 核磁谱图(~1H-NMR)测试
        2.2.6.2 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
        2.2.6.3 红外光谱测试
        2.2.6.4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小分子链转移剂(小分子RAFT试剂)的表征
        2.3.1.1 RAFT链转移剂DDAAT的表征
        2.3.1.2 RAFT链转移剂BDAAT的表征
        2.3.1.3 RAFT链转移剂TTC的表征
        2.3.2 RAFT聚合合成AB型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2.3.3 RAFT聚合合成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2.3.3.1 ABA型三嵌段共聚物合成的表征
        2.3.3.2 BAB型三嵌段共聚物合成的表征
        2.3.4 无规共聚物的RAFT合成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段共聚物水分散液的热响应凝胶-溶胶转变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共聚物水分散液的配制
        3.2.3 Tris-Cl缓冲液的配置
        3.2.4 ABA三嵌段共聚物水凝胶对扑热息痛药物的负载与释放
        3.2.5 表征及测试方法
        3.2.5.1 UV-Vis光谱测试
        3.2.5.2 倒置小瓶法测试凝胶温度
        3.2.5.3 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
        3.2.5.4 透射电镜测试
        3.2.5.5 扫描电镜测试
        3.2.5.6 变温红外光谱测试
        3.2.5.7 变温~1H-NMR谱图测试
        3.2.5.8 流变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聚物水分散液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型凝胶-溶胶转变
        3.3.2 共聚物水溶液的温度依赖分析
        3.3.3 共聚物组成影响
        3.3.3.1 不同组成下AB型共聚物与ABA型共聚物对比
        3.3.3.2 相同组成下AB型、BAB型和无规共聚物与ABA型共聚物对比
        3.3.4 共聚物结构与水分散液浓度对LCST的调节
        3.3.5 ABA型三嵌段共聚物水凝胶对扑热息痛的负载与释放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BA型三嵌段共聚物的聚合诱导自组装形貌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疏水核心DAAM的扩链反应
        4.2.3 共聚物乳液pH调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对ABA型三嵌段共聚物PISA形貌影响
        4.3.2 共聚物嵌段长度对形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1.1 无规型混杂接枝共聚物
        1.1.2 嵌段型混杂接枝共聚物
        1.1.3 交替型混杂接枝共聚物
    1.2 接枝共聚物的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分子刷形聚合物
        1.2.2 线型-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
        1.2.3 梳状-线型-梳状嵌段共聚物
        1.2.4 环状接枝聚合物
    1.3 刺激响应的类型及其生物应用
        1.3.1 pH响应体系
        1.3.2 温度响应体系
        1.3.3 氧化-还原响应体系
        1.3.4 CO_2响应体系
        1.3.5 多重刺激响应体系
    1.4 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多响应线型-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HMBP的合成
        2.2.3 B4a-B4c及其前驱体的合成
        2.2.4 空白胶束与载药胶束的制备
        2.2.5 刺激响应触发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2.2.6 细胞毒性评价
        2.2.7 流式细胞及激光共聚焦测试
        2.2.8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MBP的合成与表征
        2.3.2 B4a-B4c及其前驱体的合成
        2.3.3 温度、pH及还原刺激诱导自组装形貌转变
        2.3.4 刺激诱导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2.3.5 细胞毒性及细胞内药物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双重响应梳状-线型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B3和B4以及前驱体的合成
        3.2.3 酸碱滴定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梳状-线型两嵌段共聚物B3和B4的合成与表征
        3.3.2 温度和pH刺激诱导聚集体形貌转变
        3.3.3 刺激诱导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3.3.4 细胞毒性及细胞内药物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7)温敏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温敏性聚合物
        1.2.1 温敏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2.2 温敏性聚合物的应用
    1.3 温敏性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3.1 温敏性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3.2 温敏性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的应用
    1.4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水凝胶体系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规共聚物P(MEO_2MA-co-OEGMA)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聚合物P(MEO_2MA-co-OEGMA)的合成
        2.3.2 聚合物结构组成和聚集形态的表征
        2.3.3 相对分子质量和分散度的测定
        2.3.4 聚集体粒径的测量
        2.3.5 相转变曲线的获得
        2.3.6 聚集体微观形貌的观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无规共聚物P(MEO_2MA-co-OEGMA)结构的表征
        2.4.2 无规共聚物P(MEO_2MA-co-OEGMA)在水溶液中的温敏性聚集行为
        2.4.3 聚合物的组成与LCST关系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规共聚物P(MEO_2MA-co-OEGMA)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微极性的测定
        3.3.2 聚合物在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粒径的测定
        3.3.3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盐的结构及聚集形态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无规共聚物P(MEO_2MA_(90)-co-OEGMA_(10))与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4.2 无规共聚物P(MEO_2MA_(90)-co-OEGMA_(10))与DTAB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4.3 盐对无规共聚物P(MEO_2MA_(90)-co-OEGMA_(10))与SDS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4.4 在有无盐的体系中LCST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关系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形聚合物CD-g-P(DMAEMA)-b-P(MEO_2MA)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以β-CD为核的星形引发剂CD-10Br的合成
        4.3.2 星形均聚物CDPD的合成
        4.3.3 星形聚合物CDPDPM的合成
        4.3.4 星形聚合物CDPDPM的表征
        4.3.5 星形聚合物CDPDPM在水溶液中刺激响应性行为和自组装行为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星形嵌段聚合物CDPD和CDPDPM的合成与表征
        4.4.2 星形嵌段共聚物CDPDPM在水溶液中的刺激响应性聚集行为
        4.4.3 星形嵌段共聚物CDPDPM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形聚合物CD-g-P(DMAEMA)_(114)-b-P(MEO_2MA)_(115)与SDS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溶液中聚集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5.3.2 溶液微极性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星形聚合物CDPDPM2与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5.4.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星形聚合物CDPDPM2与SDS相互作用的影响
        5.4.3 盐对星形聚合物CDPDPM2与SDS相互作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合物对超分子水凝胶NaDC/Asp性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和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样品的配置
        6.3.2 双折射现象的鉴别和观察
        6.3.3 微观结构的表征
        6.3.4 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6.3.5 X射线衍射光谱(XRD)
        6.3.6 红外光谱(FT-IR)
        6.3.7 染料吸附性能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NaDC/Asp体系的凝胶化行为及其性质的表征
        6.4.2 聚合物对NaDC/Asp水凝胶性质的影响
        6.4.3 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双重响应型超分子拓扑高分子的构筑及其功能组装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分子聚合物
        1.2.1 概述
        1.2.2 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的驱动力
        1.2.2.1 多重氢键
        1.2.2.2 金属配位作用力
        1.2.2.3 主客体相互作用
    1.3 超分子拓扑高分子
        1.3.1 超分子线形嵌段聚合物
        1.3.2 超分子星形聚合物
        1.3.3 超分子超支化型高分子
        1.3.4 其他类型拓扑结构超分子高分子
    1.4 刺激响应性超分子功能组装体
        1.4.1 刺激响应性超分子功能组装体的主要种类
        1.4.2 刺激响应性超分子功能组装体的应用
        1.4.2.1 超分子自修复材料
        1.4.2.2 超分子光活性材料
        1.4.2.3 超分子生物材料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2章 超声和光/氧化还原响应性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组装体的构筑及药物控制释放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6-位丙炔氨基单代的β-环糊精β-CD-Alk的合成
        2.2.3 双(2-叠氮乙基)胺EA-(N3)_2 的合成
        2.2.4 叠氮化偶氮苯Azo-(N3)_2 的合成
        2.2.5 AB2 单体Azo-(CD)_2的合成
        2.2.6 叠氮化二茂铁Fc-(N3)_2 的合成
        2.2.7 AB_2单体 Fc-(CD)_2的合成
        2.2.8 异端分别修饰苯并咪唑和乳糖酸的聚乙二醇LA-PEG-BM的合成
        2.2.9 单体的表征
        2.2.10 Azo-(CD)_2与Fc-(CD)_2的自组装体制备
        2.2.11 Azo-(CD)_2 以及Fc-(CD)_2/LA-PEG-BM的自组装行为表征
        2.2.12 Azo-CD_2/DOX以及Fc-(CD)_2/LA-PEG-BM/DOX的载药体制备及其体外药物控释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B2 单体Azo-(CD)_2的合成与表征
        2.3.2 AB2 单体Fc-(CD)_2的合成与表征
        2.3.3 LA-PEG-BM的合成与表征
        2.3.4 Azo-(CD)_2 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2.3.5 Azo-(CD)_2/DOX载药体制备及其体外药物控释研究
        2.3.6 Fc-(CD)_2/LA-PEG-BM的组装行为研究
        2.3.7 Fc-(CD)_2/LA-PEG-BM/DOX的共载体制备及其体外药物控释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和光响应性Y形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可控自组装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RAFT链转移剂CTA-Alk和 CTA-Alk_2的合成
        3.2.3 PNIPAM-Alk和 PNIPAM-Alk_2的合成
        3.2.4 PNIPAM-β-CD和 PNIPAM-2(β-CD)的合成
        3.2.5 Azo-MPEG and Azo-2MPEG的合成
        3.2.6 Y型超分子聚合物SSP1和SSP2 的合成
        3.2.7 聚合物结构表征
        3.2.8 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表征
        3.2.9 聚合物的药物共载体制备及其体外药物控制释放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NIPAM-β-CD和 PNIPAM-2(β-CD)的合成与表征
        3.3.2 Azo-MPEG and Azo-2MPEG的合成与表征
        3.3.3 Y型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4 Y型超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自组装行为表征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温度和光响应刷形超分子聚合物囊泡的制备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大分子链转移剂P(GMA_(53)-co-GlyMA_2)的合成
        4.2.3 嵌段共聚物囊泡P(GMA_(53)-co-GlyMA_2)-PHPMA_(250) 的合成
        4.2.4 环糊精修饰的P(GMA_(53)-co-β-CD)-PHPMA_(250)共聚物囊泡的合成.
        4.2.5 P(GMA_(53)-co-β-CD)-PHPMA_(250)/azo-mPEG共聚物囊泡的合成
        4.2.6 聚合物结构表征
        4.2.7 嵌段共聚物囊泡的温度响应性自组装行为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大分子链转移剂P(GMA_(53)-co-GlyMA_2)的合成与表征
        4.3.2 环糊精修饰的P(GMA_(53)-co-β-CD)-PHPMA_(250)共聚物囊泡的合成与表征
        4.3.3 P(GMA_(53)-co-β-CD)-PHPMA_(250)/azo-mPEG共聚物囊泡的合成与表征
        4.3.4 mPEG主客体作用修饰前后共聚物囊泡的温度响应自组装行为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和光响应性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在温度传感检测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环糊精三聚体CD_3的合成
        5.2.3 Azo-PEG-Azo和 mPEG-Azo的合成
        5.2.4 单体及结构表征
        5.2.5 二元或三元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其UCST测定
        5.2.6 二元或三元超分子体系的组装体制备及其自组装行为表征
        5.2.7 Azo-PEG-Azo/CD_3 自组装体用于激光传感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环糊精三聚体β-CD3的合成与表征
        5.3.2 mPEG-Azo和 Azo-PEG-Azo的合成与表征
        5.3.3 二元或三元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表征
        5.3.4 二元或三元超分子体系的UCST行为表征
        5.3.5 二元或三元超分子开关的作用机制及验证
        5.3.6 超分子开关用于激光传感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与科研情况
    1.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2.合作发表论文
    3.会议论文
    4.授权专利
    5.参与科研情况

(9)CO2刺激响应型两亲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响应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种类
        1.2.1 光响应
        1.2.2 温度响应
        1.2.3 pH响应
        1.2.4 电压响应和氧化/还原响应
        1.2.5 酶响应
        1.2.6 盐响应
        1.2.7 机械力响应
        1.2.8 CO_2响应
    1.3 聚合物合成方法的选择
        1.3.1 自由基聚合
        1.3.2 活性聚合
        1.3.3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1.4 ATRP的各要素简述
        1.4.1 ATRP引发剂
        1.4.2 ATRP催化剂
        1.4.3 ATRP配位剂
        1.4.4 ATRP单体
        1.4.5 溶剂
        1.4.6 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1.5 ATRP的前景
        1.5.1 直链型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前景
        1.5.2 星型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前景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7.1 引发剂的合成
        1.7.2 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1.7.3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CO_2响应行为
    1.8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引发剂及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2.1 引发剂及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思路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表征手段
        2.3.1 红外
        2.3.2 核磁
        2.3.3 流变
        2.3.4 电导率、pH及粘度
        2.3.5 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
        2.3.6 环境扫描电镜
        2.3.7 凝胶色谱(GPC)测试
        2.3.8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2.3.9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2.4 引发剂的合成和表征
        2.4.1 Br-PEG2000-Br的合成和表征
        2.4.2 Br-PEG6000-Br的合成和表征
        2.4.3 Br-PEG20000-Br的合成和表征
        2.4.4 亚乙基双(α-溴异丁酸酯)的合成和表征
        2.4.5 Br-PDM_(100)-Br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和表征
        2.4.6 四臂引发剂的合成和表征
    2.5 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5.1 PDM_(200)-PEG_(50)-PDM_(200)的合成和表征
        2.5.2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合成和表征
        2.5.4 PAM-PDM_(100)-PAM的合成和表征
        2.5.5 四臂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BA型嵌段聚合物的CO_2刺激响应性研究
    3.1 PDM_(200)-PEG_(50)-PDM_(200)的CO_2响应性和自组装行为研究
        3.1.1 PDM_(200)-PEG_(50)-PDM_(200)的电导率开关
        3.1.2 PDM_(200)-PEG_(50)-PDM_(200)的pH循环可逆性
        3.1.3 PDM_(200)-PEG_(50)-PDM_(200)溶液的粘度循环可逆性
        3.1.4 PDM亲/疏水状态的转变
        3.1.5 PDM_(200)-PEG_(50)-PDM_(200)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态变化
        3.1.6 环境扫描电镜
        3.1.7 动态光散射
        3.1.8 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3.1.9 机理解释
    3.2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CO_2响应性和自组装行为
        3.2.1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电导率循环可逆性
        3.2.2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pH循环可逆性
        3.2.3 PDM_(165)-PEG_(165)-PDM_(165)溶液的粘度循环可逆性
        3.2.4 PDM_(200)-PEG_(50)-PDM_(200)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态变化
        3.2.5 机理解释
        3.3.1 PDM_(133)-PEG_(500)-PDM_(133)的电导率和pH循环可逆性
        3.3.2 PDM_(133)-PEG_(500)-PDM_(133)溶液的粘度循环可逆性
        3.3.4 动态光散射
        3.3.5 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3.3.6 机理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AB型嵌段聚合物的CO_2刺激响应性研究
    4.1 BAB型与ABA型嵌段聚合物的对比
        4.1.1 PAM-PDM_(100)-PAM的pH循环可逆性
        4.1.2 PAM-PDM_(100)-PAM的电导率循环可逆性
        4.1.3 PAM-PDM_(100)-PAM粘度循环可逆性
    4.2 PAM-PDM-PAM的自组装形态
        4.2.1 透射电镜
        4.2.2 动态光散射
        4.3.1 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4.3.2 机理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型聚合物的CO_2刺激响应性
    5.1 (PAMPS_(50)-PDM_(50))_4的浓度-粘度关系
    5.2 (PAMPS_(50)-PDM_(50))_4的CO_2响应性
    5.3 星型聚合物在盐水中的CO_2刺激响应性
        5.3.1 星型均聚物对NaCl及CO_2的刺激响应性
        5.3.2 星型嵌段聚合物对NaCl及CO_2的刺激响应性
        5.3.3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的粘度循环
        5.3.4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的pH循环
        5.3.5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的四臂的ζ电位
        5.3.6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通CO_2后分子结构变化
        5.3.7 (PDM_(50)-PAMPS_(18))_4的CO_2可逆性
    5.4 机理解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温敏性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活性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1.1.1 活性聚合的概念
        1.1.2 活性聚合的特点
        1.1.3 活性聚合的典型代表及其特点
    1.2 自由基聚合(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1.2.1 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概念
        1.2.2 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
    1.3 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radical polymerisation)
        1.3.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
        1.3.1.1 自由基聚合的概念
        1.3.1.2 RAFT链转移试剂的结构及RAFT试剂的选择
        1.3.1.3 RAFT自由基聚合的机理
        1.3.1.4 RAFT单体的选择
        1.3.1.5 RAFT聚合的应用
        1.3.1.6 RAFT聚合研究的现状
        1.3.1.7 RAFT聚合的应用前景
    1.4 聚合物胶束
        1.4.1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1.4.2 聚合物胶束的应用
        1.4.2.1 药物的缓控释放功能
        1.4.2.2 靶向功能
        1.4.2.3 生物成像功能
        1.4.2.4 催化剂负载及其他功能
        1.4.3 聚合物胶束的不足之处
    1.5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介质中的组装
        1.5.1 温敏性共聚物
        1.5.1.1 由PNIPAM和亲水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1.5.1.2 由PNIPAM和疏水部分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1.5.1.3 其他的温敏性嵌段共聚物
        1.5.2 pH敏感的共聚物
        1.5.3 其他方面对共聚物的影响
        1.5.4 双重响应性聚合物
        1.5.5 刺激响应的复杂体系结构
    1.6 选题背景
第二章 PNIPAAm-b-PODA-b-PNIPAAm(ABA-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S,S’-二(α,α’-二甲基乙酸)三硫代碳酸酯(TTC)的合成
        2.2.4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大分子转移试剂(PNIPAAm-TTC)的合成
        2.2.5 嵌段共聚物PNIPAAm-b-PODA-b-PNIPAAm的合成
        2.2.6 TTC及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2.7 PNIPAAm-b-PODA-b-PNIPAAm的胶束溶液的制备
        2.2.8 PNIPAAm-b-PODA-b-PNIPAAm的表面活性
        2.2.9 PNIPAAm-b-PODA-b-PNIPAAm的温度敏感性
        2.2.10 PNIPAAm-b-PODA-b-PNIPAAm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2.11 PNIPAAm-b-PODA-b-PNIPAAm载药性能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NIPAAm-b-PODA-b-PNIPAAm的合成
        2.3.2 PNIPAAm-b-PODA-b-PNIPAAm的表面活性
        2.3.3 PNIPAAm-b-PODA-b-PNIPAAm的温度敏感性
        2.3.4 嵌段共聚物的载药性
        2.3.4.1 苏丹红标准吸收曲线的绘制
        2.3.4.2 ABA-型嵌段共聚物的载药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ODA-b-PNIPAAm-b-PODA(BAB-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大分子链转移剂聚丙烯酸十八酯-三硫代碳酸酯(PODA-TTC)的合成
        3.2.4 嵌段共聚物PODA-b-PNIPAAm-b-PODA的合成
        3.2.5 PODA-b-PNIPAAm-b-PODA胶束溶液的制备
        3.2.6 PODA-b-PNIPAAm-b-PODA的表面活性
        3.2.7 PODA-b-PNIPAAm-b-PODA的温度敏感性
        3.2.8 PODA-b-PNIPAAm-b-PODA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3.2.9 PODA-b-PNIPAAm-b-PODA型嵌段共聚物的药物负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ODA-b-PNIPAAm-b-PODA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3.2 PODA-b-PNIPAAm-b-PODA的表面活性
        3.3.3 PODA-b-PNIPAAm-b-PODA的温度敏感性
        3.3.4 PODA-b-PNIPAAm-b-PODA的粒径及其分布
        3.3.5 PODA-b-PNIPAAm-b-PODA型嵌段共聚物的药物负载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学位论文题录

四、中间嵌段为亲水性的BAB型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聚酰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 王利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混杂接枝牙刷形和环状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多级自组装行为研究[D]. 朱晓敏. 苏州大学, 2020
  • [3]基于四臂刚性结构单元的纳米载药胶束和三维有机框架材料[D]. 姜文钊.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 [4]多重刺激响应性混杂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代文雪. 苏州大学, 2019(06)
  • [5]RAFT聚合法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其溶胶-凝胶转变研究[D]. 石浩天.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含线型和V型侧链的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吴文涛. 苏州大学, 2018(05)
  • [7]温敏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D]. 郭奕.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8]双重响应型超分子拓扑高分子的构筑及其功能组装体的制备[D]. 姚灏.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9]CO2刺激响应型两亲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响应行为研究[D]. 敬显武.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10]温敏性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研究[D]. 孙雪娇.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亲水性中间嵌段 BAB 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中初级聚集体的二次聚集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