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影响

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影响

一、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金伟[1](2021)在《水环境中低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六氟磷酸根的电化学法快速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化学传感器因具备检测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制备简单、经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于环境快速分析。本文合成了新型类离子液体阴离子离子交换有机定域体[C4H5O2F3NS]Li以及新型固态离子液体1-辛基-3-甲基咪唑钼酸盐([Omim]6Mo7024),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分别应用到对环境中的脂肪胺以及六氟磷酸根(PF6-)的电位法快速测定;本文还利用硅溶胶凝胶和邻苯二胺分子印迹结合三联吡啶钌(Ru(bpy)32+)循环伏安间接法快速测定环境样品中的三甲胺、组胺含量。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合成了新型[C4H5O2F3NS]Li离子交换定域体,并应用于测定环境中低分子量脂肪胺的离子色谱-电位检测器构建。为此,首先合成了新型[C4H5O2F3NS]Li离子交换定域体,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飞行时间质谱(MS)、核磁共振(NMR)进行表征。然后,将该离子交换定域体通过电化学聚合修饰至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出电极。使用商用SCX强阳离子色谱柱,以[C4H5O2F3NS]Li修饰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构建简易离子色谱仪,测定甲胺、乙胺、丙胺为典型低分子量脂肪胺阳离子。在流动相为10 mmol/L(pH3.5)三氟乙酸缓冲溶液,流速为1.0 mL/min下,选取的三种胺均得到基线分离,甲胺、乙胺和丙胺的测定线性范围以及检出限(S/N=3)各为1.0×10-1~1.0×10-5 mol/L(8.5×10-6 mol/L);1.0×10-1~1.0×10-6mol/L(7.6×10-7 mol/L);1.0×10-1~1.0×10-4 mol/L(9.3×10-5 mol/L)。加标回收率为89.4~102.3%,重复测定5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3.5%。对环境实际水样,该方法与商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5.0%。利用硅溶胶凝胶(Sol-Gel)分子印迹(MIP)涂层,结合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全氟磺酸型聚合物(Nafion)及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了一种新型三甲胺(TMA)的电流型传感器。以Ru(bpy)32+为电化学活性探针,测定了环境样品中的TMA浓度。结果表示MWCNTs、Nafion、BmimPF6修饰至玻碳电极表面后,可显着增强电流响应。在所调查的各种最佳条件下,TMA测定线性范围为 1.0×10-4 mol/L~1.0×10-8 mol/L(R2=0.999),检出限为 7.4×10-9 mol/L(S/N=3)。经5次测定,对1.0×10-4mol/L、1.0×1(-7mol/L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6%、5.1%。尿样TMA测定平均值为5.85×10-6 mol/L,加标回收率为88.6~116.1%。利用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电化学聚合分子印迹(MIP)法将模板分子组胺(Histamine,HA)聚合至GCE表面,构建了 HA分子印迹电流型传感器。利用Ru(bpy)32+作为电活性探针,优化了电极扫描速度与扫描圈数以及洗脱时间等条件,并调查了小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具有类似结构的色胺的干扰。结果表示构建的HA分子印迹电流传感器抗干扰能力优良,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1.0×1(-5mol/L~1.0×10-7 mol/L(R2=0.997),检出限为8.4×10-8 mol/L。秋刀鱼和啤酒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0.8~104.2%,选择性优良。采用1-辛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和钼酸铵制备了[Omim]6Mo7024固态离子液体碳糊PF6--离子选择性电极(ISE),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固态离子液体成功合成。热重(TG)分析结果表明:固态离子液体在28~280℃范围内热稳定性好。将[Omim]6Mo7024与石墨粉按照1:9质量比进行混合,在将混合粉末与二甲基硅油按照6:1质量比制备成碳糊离子选择性电极(ISE)。在30℃条件下,以碳糊ISE为指示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定水中PF6-含量。碳糊电极检测PF6-的线性范围为1.0×10-1~1.0×10-8 mol/L(R2=0.999),检出限为5.4×10-9 mol/L。采用本方法与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了 3组PF6-样品,相对偏差在3.2~4.6%。此外,利用该离子选择性电极考察了 KPF6在常规酸度范围(pH 6~8)水体中的水解过程,KPF6-半衰期为0.426~0.444 h,表明无机PF6-易发生水解,常规水体的酸度变化范围内PF6-的水解速率差别不大。

王凤凤[2](2020)在《银纳米粒子与金纳米簇的制备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为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分析检测在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贵金属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能,毒性低、容易合成、水溶性强且表面易修饰,使其在分析检测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合适的配体,利用配体与目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达到检测的目的。另外,利用纳米簇特殊的荧光性能,在目标物的作用下使得纳米簇荧光强度发生变化也可以实现对物质的定量分析。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的检测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响应迅速、选择性好等优势。本文以银纳米粒子和金纳米簇两种纳米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制备,利用纳米粒子的等离子共振效应以及纳米簇的荧光特性,构建了三种传感器用于对食品中Cr2+,A13+和植酸的含量进行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没食子酸和对硝基酚双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粒子检测水中Cr3+。以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银纳米粒子,并将没食子酸和对硝基苯酚共同修饰到银纳米粒子表面。基于Cr3+能够导致共修饰银纳米粒子聚集,使得银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光谱和颜色发生改变,构建比色传感器以快速识别Cr3+。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Cr3+的浓度与体系吸光度比值(A550/A390)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Cr3+浓度为0.04~1.2 μM 时,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528C+0.0127(R2=0.9917);当 Cr3+浓度为1.2~2.0μM 时,线性回归方程为 Y=0.4693C-0.4836(R2=0.9900),检测限为 0.013μM。在实际水样的分析检测中回收率在97.2%~117.5%范围。2.基于谷胱甘肽稳定的金纳米簇对植酸的荧光传感。以谷胱甘肽同时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合成谷胱甘肽金纳米簇,再将其作为荧光探针,利用Pb2+可与金纳米簇上的谷胱甘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集体使得体系荧光增强并在植酸加入后可与Pb2+络合导致体系荧光降低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在Pb2+的辅助下,利用金纳米簇实现对植酸定量检测的荧光分析方法。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植酸浓度在0.5~4.0 μM范围内与体系相对荧光强度(F/FA)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0.1597C+1.0490(R2=0.9934),最低检测限为0.3μM。该方法对常见的氨基酸及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且成功用于实际奶粉和糯米样品的分析检测,加标回收率为83.2%~112.8%。3.基于组氨酸金纳米簇与谷胱甘肽金纳米簇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对Al3+的检测。以组氨酸为模板合成组氨酸金纳米簇,随后引入了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将两种金纳米簇混合溶液作为荧光探针,利用Al3+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两种金纳米簇混合液反应,同时引起金纳米簇聚集,体系总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的现象,构建了一种荧光传感器以实现对Al3+的灵敏检测。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Al3+浓度(0.1~8.0 μM)与体系相对荧光强度成正比例关系,线性方程为y=0.0805C+0.9981(μM).9985),检测限为0.06μM。在实际水样中回收率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侯若羿[3](2020)在《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老陈醋品质实时检测装置研究》文中认为山西老陈醋的历史始于周朝,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但近年来,食醋掺假成为了社会热议,一些厂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劣质醋当成优质醋加以销售。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对山西老陈醋的声誉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山西老陈醋在全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小、销量逐年下滑、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传统食醋检测过程耗时长、检测成本高、滴定终点难以掌握等等原因,使食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实时了解食醋质量的现状。食醋企业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较大,缺少实时质量的把控,减缓了企业生产步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其快速、无损和绿色等诸多优点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蜂蜜内部葡萄糖、水分和果糖等主要成分的检测,酒的总糖、总酸、苹果酸等主要成分的检测以及品种、陈酿年份的鉴别。本文采取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技术对山西老陈醋的总酸及pH值含量做定量分析,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技术对老陈醋的总酸和PH值进行检测。对216个老陈醋样本进行马氏距离和建模将异常样本剔除,首先剔除异常光谱3个,然后剔除PH值分析数据1个样本,最终老陈醋总酸检测样本共计212个,PH值样本213个。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主成分回归(PCR)模型,对比分析了不用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建模方法对模型的影响,比较发现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优于主成分回归所建立的模型,最终综合选取15点平滑-偏最小二乘的方法建立老陈醋检测模型。对同一醋龄不同品牌的老陈醋做DA定性分析,其校正集分类的正确率为97.80%,预测集的正确率为86.66%。设计了老陈醋在线检测装置,并通过结合组态软件实现实时监测。

孙亚玲[4](2020)在《工业循环水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工业生产用水量日益增大,循环水的水质满足一定条件可多次使用,因此准确快速测定循环水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必要的。但基层理化实验人员短缺,检测任务繁重,效率不高,面对此形势,建立一套准确、快速、高通量、经济型、适用于实验室循环水水质指标的快速检测体系。本研究建立了循环水中聚羧酸类药剂、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案,优化了总磷的检测条件,对pH、电导率、浊度、硬度等常规检测项的方法研究对比并给出最佳方法。建立了一套化学法和仪器法协同分析测定的体系,并用现场水样检验。研究结果如下:(1)聚羧酸盐测定:选取常用的聚羧酸盐药剂PAAS、A-2000、PESA等为研究对象,建立尼罗蓝A指示剂分光光度法测定聚羧酸盐的方案。明确了最佳测定条件,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及干扰消除的方法。研究表明,一定的浓度范围之内,聚羧酸盐含量与吸光度有较强的线性关联。本方法的最佳测定条件为:5.6×10-5mol/L尼罗蓝A溶液10mL,pH6.8,常温放置15min后在634nm处测吸光度。共存的阴离子、含磷阻垢剂对聚羧酸盐的测定无干扰,Ca2+、Mg2+有一定的影响,加入EDTA二钠(物质的量比EDTA二钠:Ca2+或Mg2+略大于1:1)可消除Ca2+、Mg2+对聚羧酸盐检测的影响,且EDTA二钠本身对检测无干扰。(2)总磷测定:选取常用磷系药剂HEDP为研究对象,改进钼酸铵分光光度测总磷的条件。原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消解步骤繁琐,改进后将待消解水样放入专用消解容量瓶中免去转移步骤。经反复验证在100℃下加热容量瓶容积不变,测定结果准确可靠,且比原方法用时更短,单个水样的测定至少比原先节约2min。改善的加标回收率95%~103%,检测限0.171mg/L,切实可行,操作简单,非常适合水样批量快速检测,具备很高的现实运用价值。(3)氯离子测定:氯离子的测定比较离子选择电极、硝酸银滴定法两种方法,建立适用于循环水的检测方案。比较其优劣与适用性,发现电极法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非常适合大批量水样的快速检测。(4)其他常规检测指标:pH计技术成熟,使用非常普遍,测水样的pH值准确、方便;散射式浊度仪测浊度快速准确;电导率仪响应快、结果精准。硬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但大多数方法都将钙镁离子分开检测再计算总和。而EDTA络合滴定法可直接测总硬度,且准确、操作简单、仪器成本低,无需对水样前处理,适合批量水样的快速测定。(5)根据各参数的最优最适合分析方案建立了完整的水质分析流程。

李佼[5](2020)在《尿液试纸定量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尿液试纸定量检测系统是一种用于家庭便携式的医学检测系统。这种系统对于光学成像、装置设计、软件设计和图像处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与传统的尿液检测方式相比,其装置的便携性和全自动化的检测方式有助于推广使用,并且首次提出并解决了尿液检测过程中的定量问题,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精确、客观。该尿液试纸定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系统装置、算法和软件等几个部分。装置使用SolidWorks软件工具设计,算法使用C++高级程序语言实现,软件系统使用Java高级程序语言实现,分为运行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服务端和运行在Android操作系统上的客户端。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文针对传统尿液检测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不能控制尿液样本的滴加体积等缺点,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的定量尿液检测装置。该装置的体积大约仅为传统尿液检测仪器的10%;制造成本大约仅为传统尿液检测仪器的5%。并且该机构的操作方式简单,无需专业医疗知识就能完成真正的尿液定量检测。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相减的颜色向量相似性评价法,该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图像颜色的相似性。比传统的颜色相似性评价方法更加客观有效。此外,本文针对传统尿液检测方法检测速度慢、无法保证人工检测结果的精确性等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BP神经网络与SVM的全自动图像颜色分类算法。该算法融合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像颜色分类算法与基于SVM的图像颜色分类算法的优点,通过训练好的结果模型将图像颜色分类的准确率提高到了94%以上。图像分类过程全自动化,单次检测效率较传统人工检测的方法提高了约20倍。然后,本文针对传统尿液检测方法无法控制尿液样本与尿液分析试纸条的反应时长的缺点,首次提出了一种使用视频来建立尿液分析试纸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模型以确定试纸的最佳反应时长的方法。结合本文机构中的定时模块,使得本系统的测量的精确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后,本文设计了尿液检测的主流程。通过20000个测试请求结果显示,系统平均处理速度可达每秒800个,可以供200人同时在线使用。这表明系统可以高速稳定的运行,达到了现阶段的性能要求。

王东杰[6](2020)在《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文中指出稀土(Rare Earth简写RE)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REx(CO3)y(碳酸稀土)是生产稀土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其生产冶炼过程产生大量废水,该类废水因含有氨氮和稀土是工业废水处理和资源化研究的热点。稀土的回收和氨氮的再利用是该废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这种废水大多采用蒸发浓缩法(MVR)处理,但采用此方法成本较高并伴有氨氮、COD的“二次污染”。本文基于膜电解原理,开发REx(CO3)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艺,不仅为REx(CO3)y冶炼废水增加了处理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现象。首先研究建立了 REx(CO3)y冶炼废水中氨氮、COD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新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在检测手段、检测范围、基体干扰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均有显着改善,为后续试验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检测保障,新建的3种检测方法通过了精密度、准确度试验验证。采用模拟的REX(CO3)y冶炼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膜电解法处理REx(CO3)y冶炼废水的可行性,并获得最优膜电解参数。废水初始浓度50g/L、电解电压9V、极板间距离4cm时,自主设计开发的新型“三槽双膜三电极”电解槽与双电极电解槽相比,NH4Cl去除率提高30.5%,电解效果明显提升。采用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膜电解应用的有效性。优化电解参数、膜和电极材料等条件,NH4Cl、COD和REO的去除率达到93.8%、86.4%和82.1%;利用SEM、XRD、EDX等手段进行表征,发现导致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为RE(OH)3无定形沉淀,其中Ce(OH)2、Tb(OH)3和Y(OH)3的吸附性膜污染较严重;分析了膜污染的“吸附-夹杂-堵塞”机理、开发了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提出了基于HCl-NaClO联合清洗作用于RE(OH)3膜污染的反应机理,通过组合方式的系统研究,使清洗后离子膜的离子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6.8%,有针对性地解决了 RE(OH)3对膜的污染问题。最后,提出了氨的“NH3·H2O-NH3-NH4HCO3”分离转化方案,经“分离-富集-合成”的资源转化试验,提出了 CO2参与反应、由NH4Cl向NH4HCO3的转化模型,形成纯度达93%的NH4HCO3产品,并将该NH4HCO3回用于REx(CO3)y的冶炼生产。

陈悦[7](2019)在《电解金属锰生产工艺多元化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产电解金属锰的传统工艺是以碳酸锰矿与硫酸浸出反应,浸出后二价锰等一些杂质进入液相,加入二氧化锰矿使二价铁反应生产三价铁以达到除去二价铁的目的,再通过加入氨水、净化剂等原辅料达到进一步除杂的目的,最终通过电解生产出合格的电解金属锰。因受锰矿价格、成本、利润等因素影响,制约中信锦铁公司此品种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生存下去,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工艺创新、实际生产现状等情况,研究出多条电解金属锰的生产工艺路线,实现了工艺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为公司创新工作及降低成本做出贡献。

苏少锋[8](2019)在《蒙古马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扶持的产业,研究国内地方特色马种的耐粗饲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饲草料的利用率,促进我国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是世界上较古老的草原马种,是中国重要的、优秀的地方马品种资源之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病性和耐粗饲等优良特征。蒙古马的耐粗饲性必然与其独特的胃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揭示蒙古马耐粗饲特性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从蒙古马胃肠道的细菌种群组成多样性,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分离,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纤维素酶基因的密码子优化、克隆,以及表达纤维素酶的食品级工程乳酸菌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Thermo Ion S5 XL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草原上自由放牧的5匹蒙古马胃肠道6个不同区段(胃、空肠、回肠、盲肠、腹结肠和背结肠)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发现从蒙古马胃肠道内容物中得到的细菌16S rDNA V3~V4高变区获得可注释信息的reads数目为1 355 813个,平均为45 194个,OTUs聚类数目(相似性为97%)为24602个,平均为820个。蒙古马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落均存在着显着性差异,胃中微生物组成在马匹个体之间差异最大,小肠和大肠之间微生物组成划分明显,盲肠和结肠内微生物结构相似。在前肠道内容物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比例最高,后肠道则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4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2%)为主。在科水平上,后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P=0.203)、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P=0.157)、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P=0.122)、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P=0.068)。在属水平上,盲肠中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和腹结肠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纤维素降解菌的相对丰度高于胃肠道其他部位,说明发酵植物性纤维的主要部位在后肠。.腹结肠中与机体健康相关的Akkermansiaspp.(5.7%)相对丰度较高。在功能预测方面,蒙古马胃肠道中微生物功能丰度在不同部位比例相似,这也许能够表征蒙古马特有的胃肠道微生物结构。可见,蒙古马的食草性和适应性不仅与其独特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关,还可能与长期采食并消化粗饲料而形成的特殊生理有关。(2)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法和刚果红染色法从蒙古马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降解菌,获得了2株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 PCR及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Microbacterium arborescens(树状微杆菌 C6)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4(解淀粉芽孢杆菌C14)。树状微杆菌C6生长速度慢,发酵周期长,对数期为8~120 h,稳定期为120~124 h,124 h以后逐渐下降;解淀粉芽孢杆菌C14生长速度快,接种后8~36 h进入对数期,36 h以后进入稳定期,未见衰退期。解淀粉芽孢杆菌C14产生的纤维素酶反应的最适条件为pH值4.8、55℃和反应5 min,有较强的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有较好的深度开发和纤维素酶工业化的生产潜力。(3)从蒙古马源解淀粉芽孢杆菌C14基因组DNA中克隆到纤维素酶基因egl-BA,长度为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预示,纤维素酶基因egl-BA所编码的纤维素酶是由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region,7~29 aa)、纤维素酶的结构功能域(cellulase,50~297 aa)和N末端的纤维素结合结构域区域(CBM-3,356~437 aa)组成的,含有信号肽的亲水、分泌型、空间结构较复杂的蛋白质。最后,以乳酸菌为宿主对该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为后期的异源表达奠定了基础。(4)成功构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食品级工程乳酸菌NN1-EGL(pMG36e-Emr+p32+usp45+melA+NisI+egl);其酶活力为 0.92 U/m L,高于原始菌株(0.60 U/mL)。为后续食品级工程菌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

李梦媛,马卓[9](2019)在《牛奶酸碱度变化在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运用奶牛隐性乳房诊断液、光学显微镜以及pH211酸度计测定乳汁中的pH值与体细胞的含量,以确定奶牛隐性乳房炎与牛乳中酸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牛奶中pH的变化与奶牛体内体细胞与炎性细胞呈现正相关,即牛乳样本的正常值为6.4~6.6;当体细胞含量处于20万~50万/mL时,牛乳pH维持在6.6~6.8;而当体细胞含有50万~150万/mL时,则牛乳的pH为6.8~7.0;而体细胞含量在150万~500万/mL,而此时牛乳pH的变化至7.0~7.2;同时,当体细胞含量超过500万/mL时,此时牛乳的pH上升到7.2以上。

丁春燕[10](2019)在《青虾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兽药残留作为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兽药残留不仅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直接影响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还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甚至能直接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加强兽药残留监测,对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是兽药残留监测中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德清县是全国重要的青虾养殖基地之一,为保障德清青虾产业的质量,促进青虾市场的发展,建立一种针对德清青虾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快速、有效、便捷、准确的检测方法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测定青虾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方法。以德清县内养殖的青虾为研究对象,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对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相应的衍生化产物进行监测,用内标法多级校准后定量。本方法线性范围为0.5 ng/mL~50 ng/mL,相关系数都在0.999以上,检出限0.5 μg/kg。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妥因和呋喃西林)的代谢物添加浓度为0.5 μg/kg、2.0μg/kg、5.0 μg/kg、10.0 μg/kg、20.0 μg/kg 时,平均回收率在 82.0%~1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23%~9.80%。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操作快速、便捷,结果准确、可靠,满足硝基呋喃类兽药残留监测的需要。对德清县内养殖的青虾进行测定,共检测了 200批次,结果发现氨基脲(呋喃西林代谢物)的检出率高达64.0%,检出浓度为1.59 μg/kg~14.85 μg/kg之间,其余三类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均未检出,由此说明氨基脲在青虾中的检出率较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氨基脲阳性问题在虾类水产品中较为普遍,为了青虾产业未来的发展,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以三个不同养殖场提供的非呋喃西林接触源的青虾作为研究对象,对氨基脲在青虾不同组织间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虾壳、虾头、虾足中氨基脲的检出率为100%。由此推断,青虾中有非呋喃西林源氨基脲的存在,并且在虾壳、虾头、虾足、肌肉呈依次递减分布。通过对氨基脲来源情况进行案例拓展研究,得出青虾中除氨基脲的内源性存在外,还可能来自于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污染、食物的摄取、次氯酸的消毒作用等外源性的带入。本文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准确、高效的方法对德清县内养殖的青虾进行硝基呋喃类兽药残留的测定,方便了对青虾市场的监管,为保障地方产业、推动青虾市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青虾不同组织间氨基脲残留情况的研究为氨基脲阳性的问题提供了参考,为青虾中氨基脲限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推动后续对呋喃西林源和非呋喃西林源氨基脲检测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二、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环境中低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六氟磷酸根的电化学法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胺概述
        1.1.1 有机胺及其环境污染
        1.1.2 有机胺分析方法
    1.2 离子液体概述
        1.2.1 离子液体及其分类
        1.2.2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3 分子印迹
        1.3.1 分子印迹概述
        1.3.2 分子印迹制备方法
        1.3.3 有机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1.4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3 本文的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C_4H_5O_2F_3NS] Li离子交换定域体的合成及其脂肪胺的电位测定应用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试样配制
        2.1.3 [C_4H_5O_2F_3NS]Li的表征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C_4H_5O_2F_3NS]Li表征
        2.2.2 修饰电极的表征
        2.2.3 低分子量脂肪胺的电位感应
        2.2.4 离子色谱分离-自制电位检测有机胺
        2.2.5 离子色谱中的四苯基硼酸钠与[C_4H_5O_2F_3NS]Li检测器柱效对比
        2.2.6 标准曲线
        2.2.7 加标回收率、精密度、重现性
        2.2.8 实际样品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溶胶凝胶分子印迹-伏安法测定环境中的三甲胺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试样配制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TMA在不同探针中的电化学特性
        3.2.2 不同脂肪胺在Ru(bpy)_3~(2+)-PBS中的循环伏安特性
        3.2.3 Ru(bpy)_3~(2+)-有机胺体系的pH值优化
        3.2.4 修饰电极表征
        3.2.5 硅溶胶凝胶分子印迹干扰
        3.2.6 标准曲线
        3.2.7 重现性与稳定性
        3.2.8 实际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邻苯二胺分子印迹-伏安法测定组胺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试样制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分子印迹电化学聚合表征
        4.2.2 电极修饰电化学表征
        4.2.3 洗脱与吸附时间优化
        4.2.4 功能单体-模板分子比例的优化
        4.2.5 扫描速率与扫描圈数的优化
        4.2.6 干扰实验
        4.2.7 标准曲线
        4.2.8 重现性与稳定性
        4.2.9 实际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糊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测定水体中的六氟磷酸根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试样制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电极系统及离子交换机理
        5.2.2 固态离子液体的结构分析
        5.2.3 指示电极的制备
        5.2.4 实验温度的选择
        5.2.5 工作缓冲溶液的选择
        5.2.6 干扰离子
        5.2.7 精密度
        5.2.8 准确度
        5.2.9 PF_6~-水解动力学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银纳米粒子与金纳米簇的制备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与代号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方法
        1.2.1 生物分析技术
        1.2.2 光谱技术
        1.2.3 色谱技术以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3 纳米材料的简要概述
    1.4 银纳米粒子简介
        1.4.1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4.2 银纳米粒子构建的比色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5 金纳米簇简介
        1.5.1 金纳米簇的合成方法
        1.5.2 金纳米簇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没食子酸和对硝基酚双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粒子检测水中Cr~(3+)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2 没食子酸和对硝基酚双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检测条件的优化
        2.2.4 比色检测Cr~(3+)
        2.2.5 选择性实验
        2.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双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2.3.2 检测条件的优化
        2.3.3 比色检测Cr~(3+)
        2.3.4 选择性实验
        2.3.5 实际水样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谷胱甘肽稳定的金纳米簇对植酸的荧光传感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2 GSH-AuNCs的制备
        3.2.3 检测条件的优化
        3.2.4 荧光检测植酸
        3.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SH-AuNCs的表征
        3.3.2 GSH-AuNCs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对植酸的响应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荧光检测植酸
        3.3.5 选择性实验
        3.3.6 实际样品中植酸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氨酸金纳米簇与谷胱甘肽金纳米簇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对Al~(3+)的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2 金纳米簇的制备
        4.2.3 His-AuNCs合成条件的优化
        4.2.4 检测条件的优化
        4.2.5 Al~(3+)的荧光检测
        4.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is-AuNCs的表征
        4.3.2 His-AuNCs合成条件的优化
        4.3.3 Al~(3+)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4.3.4 检测条件的优化
        4.3.5 荧光检测Al~(3+)
        4.3.6 选择性实验
        4.3.7 实际水样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老陈醋品质实时检测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1.2 研究现状
        1.2.1 老陈醋的传统有损检测方法
        1.2.2 老陈醋的无损检测新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设计方案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总体设计方案
        1.4.3 论文整体结构安排
2.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
        2.1.1 近红外光谱分析化学基础
        2.1.2 近红外光谱分析理论依据
    2.2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导数
        2.2.2 平滑
        2.2.3 标准正态变换
        2.2.4 多元散射校正
    2.3 建模方法
        2.3.1 主成分分析
        2.3.2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2.3.3 多元线性回归
        2.3.4 人工神经网络
        2.3.5 支持向量机
        2.3.6 判别分析
    2.4 模型评价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方案及数据分析
    3.1 实验样本及仪器
        3.1.1 实验样本
        3.1.2 实验仪器
    3.2 老陈醋理化指标的测定
    3.3 老陈醋近红外光谱采集
        3.3.1 仪器信号能量选择
        3.3.2 扫描分辨率选择
        3.3.3 扫描次数选择
    3.4 光谱处理及分析软件
    3.5 剔除异常样品
    3.6 本章小结
4. 在线近红外分析模型的建立
    4.1 光谱采集
    4.2 理化分析结果
    4.3 光谱预处理
        4.3.1 微分
        4.3.2 平滑处理
        4.3.3 标准归一化处理
    4.4 异常光谱剔除
    4.5 异常样本的剔除
    4.6 定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6.1 偏最小二乘回归
        4.6.2 主成分回归
        4.6.3 主成分回归与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对比
    4.7 定性模型的建立
        4.7.1 光谱分析
        4.7.2 预处理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4.7.3 DA判别模型的建立
    4.8 本章小结
5. 在线近红外光谱远程检测技术开发
    5.1 老陈醋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5.2. 数据监控
        5.2.1 Win CC介绍
        5.2.2 登录界面设计
        5.2.3 监控界面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工业循环水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工业循环水概况
        1.1.2 研究意义
    1.2 循环水中重要特性指标分析检测方法
        1.2.1 部分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1.2.2 聚羧酸盐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总磷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氯离子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羧酸盐分析方法建立的研究
    2.1 前言
        2.1.1 PAAS的阻垢性能概述
        2.1.2 A-2000的阻垢性能概述
        2.1.3 PESA的阻垢性能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原理
    2.3 PAAS浓度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3.1 最佳测定波长
        2.3.2 最佳显色剂用量
        2.3.3 最佳显色时间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5 干扰因素的研究
        2.3.6 加标回收试验
        2.3.7 精密度试验
    2.4 A-2000浓度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4.1 最佳测定波长
        2.4.2 最佳显色剂用量
        2.4.3 最佳显色时间
        2.4.4 标准曲线
        2.4.5 干扰因素的研究
        2.4.6 加标回收试验
        2.4.7 精密度试验
    2.5 PESA浓度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5.1 最佳测定波长
        2.5.2 最佳显色剂用量
        2.5.3 最佳显色时间
        2.5.4 标准曲线
        2.5.5 干扰因素的研究
        2.5.6 加标回收试验
        2.5.7 精密度试验
    2.6 工业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总磷的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磷标准曲线绘制
        3.3.2 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3.3.3 消解温度与时间确定
        3.3.4 共存离子影响
        3.3.5 加标回收试验
        3.3.6 精密度实验
        3.3.7 工业现场水样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氯离子快速测定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原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响应曲线
        4.3.2 标准曲线
        4.3.3 电极的影响因素
        4.3.4 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
        4.3.5 加标回收试验
        4.3.6 精密度试验
        4.3.7 工业现场水样测定
    4.4 电极的使用与保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参数快速测定方法的确定与检测流程的建立
    5.1 pH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5.2 电导率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5.3 浊度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5.4 总硬度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5.5 铜、铁、锌等金属离子快速测定方法的确定
    5.6 水样检测流程的建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尿液试纸定量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尿液试纸定量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需求设计
    2.2 系统装置设计
        2.2.1 图像采集方式设计
        2.2.2 系统装置概述
        2.2.3 定量模块设计
        2.2.3.1 样本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2.3.2 装置的定量条
        2.2.4 装置定时模块设计
    2.3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与实现
        2.3.1 SpringBoot框架
        2.3.1.1 用户管理模块
        2.3.1.2 检测记录管理模块
        2.3.2 安卓客户端和服务端的通信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颜色校正
    3.1 颜色校正
    3.2 对于图像光照不均匀性的校正
        3.2.1 直方图均衡化
        3.2.2 基于Retinex理论的校正方法
    3.3 图像颜色的线性校正
        3.3.1 线性校正方法原理
        3.3.2 线性校正方法
    3.4 图像颜色的非线性校正
        3.4.1 非线性校正方法原理
        3.4.2 非线性校正方法
    3.5 常见图像颜色相似性评价方法
        3.5.1 图像相减法
        3.5.2 颜色相似系数法
    3.6 基于图像相减的颜色向量相似性评价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颜色分类和颜色变化模型
    4.1 颜色特征提取方法
        4.1.1 颜色直方图
        4.1.2 图像颜色矩
        4.1.3 颜色聚合向量
        4.1.4 颜色相关图
    4.2 颜色分类算法
        4.2.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颜色分类
        4.2.1.1 BP神经网络
        4.2.1.2 BP神经网络的颜色分类算法
        4.2.2 基于SVM的颜色分类
        4.2.2.1 支持向量机
        4.2.2.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颜色分类算法
        4.2.3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颜色分类
        4.2.3.1 K-Means聚类算法
        4.2.3.2 K-Means聚类的颜色分类算法
    4.3 基于SVM与 BP神经网络的颜色分类算法
    4.4 图像颜色分类算法效果对比
    4.5 利用视频建立时间-颜色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体流程测试和功能验证
    5.1 客户端检测流程模块
    5.2 系统检测流程概述
    5.3 系统重复性测试
    5.4 系统性能测试和维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稀土资源现状
        2.1.1 稀土矿物及产品
        2.1.2 RE_x(CO_3)_y的冶炼及废水种类
        2.1.3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检测标准
    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2.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2.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现阶段处理方法
        2.2.3 资源化研究现状
    2.3 膜电解技术及资源化研究
        2.3.1 膜电解处理技术概述
        2.3.2 膜电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及资源化的应用
        2.3.3 离子膜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2.4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3.1 RE_x(CO_3)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3.3.2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3.3.3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3.3.4 膜电解处理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3.4 研究方法
        3.4.1 分析检测方法
        3.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方法
        3.4.3 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
    3.5 设备与材料
        3.5.1 试验设备
        3.5.2 试验材料
4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4.1.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水质成分
        4.1.2 COD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1.3 氨氮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1.4 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构建
        4.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测定的研究
        4.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研究
        4.2.3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研究
    4.3 与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准确度分析
    4.4 小结
5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5.1 膜材料与电极材料筛选
        5.1.1 不同离子膜对膜电解处理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5.1.2 电极材料筛选与电解前后比较
    5.2 电解槽结构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5.2.1 高效电解槽的设计
        5.2.2 不同槽型结构的电流及电流密度比较
        5.2.3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流过程机理分析
    5.3 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5.3.1 NH_4Cl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2 电解电压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3 极板间距离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4 稀土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4 膜电解过程机理分析
    5.5 小结
6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6.1 影响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6.1.1 实际废水温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2 废水初始浓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3 电解电压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4 实际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效果分析
        6.1.5 P_(507)的降解路径分析
    6.2 膜电解过程的膜污染及机理研究
        6.2.1 膜污染的表征
        6.2.2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6.2.3 RE(OH)_3膜污染机理研究
    6.3 RE(OH)_3导致膜污染的化学清洗及机理分析
        6.3.1 酸碱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对比研究
        6.3.2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最佳清洗条件的选择
        6.3.3 清洗前后离子膜表面微观分析
        6.3.4 化学清洗机理
    6.4 小结
7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7.1 资源化工艺设计
    7.2 膜电解产物氨的分离与富集
        7.2.1 氨的吹脱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7.2.2 NH_3的吸收富集影响因素研究
    7.3 NH_4HCO_3合成及表征
        7.3.1 NH_3·H_2O浓度影响NH_4HCO_3纯度的研究
        7.3.2 NH_3·H_2O浓度与NH_4HCO_3结晶时间的关系研究
        7.3.3 NH_4HCO_3的表征
    7.4 工业应用效果评估
        7.4.1 NH_4HCO_3的应用效果分析
        7.4.2 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的工业应用评估
    7.5 小结
8 结论
    8.1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B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方法
附录C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蒙古马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中国马种的概述
    1.2 马胃肠道的结构及消化特点
        1.2.1 马前肠系统
        1.2.2 马后肠系统
    1.3 后肠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后肠微生物的作用
        1.3.2 马后肠微生物的多样性
    1.4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1 纯培养分离和鉴定技术
        1.4.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1.5 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和作用
    1.6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1.6.1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1.6.2 纤维素酶在行业中的应用
        1.6.3 纤维素酶的基因工程学研究进展
    1.7 乳酸菌食品级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1.7.1 乳酸菌食品级选择性标记
        1.7.2 乳酸菌食品级表达系统
        1.7.3 食品级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应用
    1.8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蒙古马胃肠道不同区段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马匹及样本收集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引物设计
        2.2.4 DNA提取与PCR扩增
        2.2.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2.6 数据分析
        2.2.7 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结果与OTU聚类
        2.3.2 Alpha多样性分析
        2.3.3 基于OTU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3.4 不同部位间差异菌种分析
        2.3.5 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
    2.4 讨论
        2.4.1 蒙古马胃肠道中细菌群落组成与食草特性
        2.4.2 蒙古马胃肠道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抗病性
        2.4.3 蒙古马胃肠道中细菌群落的功能分析
    2.5 小结
3 蒙古马盲肠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样品采集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3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3.2.4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筛选
        3.2.5 CMCase(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3.2.6 纤维素分解菌的种属鉴定
        3.2.7 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曲线
        3.2.8 纤维素分解菌的酶学分析
        3.2.9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3.3.2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筛选
        3.3.3 纤维素分解菌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
        3.3.4 16S rDNA PCR及测序鉴定
        3.3.5 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特性
        3.3.6 纤维素分解菌产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
    3.4 讨论
        3.4.1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3.4.2 Bacillus amylolquefaciens C14的生长特性
        3.4.3 pH值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4.4 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5 小结
4 蒙古马源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4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密码子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3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4.2.4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4.2.5 纤维素酶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分析及密码子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4纤维素酶eg1-BA基因的克隆
        4.3.2 纤维素酶基因eg1-BA的DNA序列分析
        4.3.3 纤维素酶基因eg1-BA的蛋白质序列基本性质分析
        4.3.4 蛋白质结构功能域预测及motif搜索
        4.3.5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
        4.3.6 纤维素酶基因eg1-BA的密码子优化
    4.4 讨论
        4.4.1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4.4.2 纤维素酶蛋白的结构预测
        4.4.3 纤维素酶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4.5 小结
5 表达纤维素酶eg1-BA的双筛选标记的食品级表达载体的构建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
        5.2.2 载体
        5.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4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5.2.5 细菌基因组DNA和质粒的提取
        5.2.6 启动子p32、信号肽usp45基因序列的克隆
        5.2.7 含有启动子p32和信号肽usp45的pMG36e表达载体的改造
        5.2.8 含有p32+usp45片段的pMG36e表达载体的构建
        5.2.9 植物乳杆菌melA基因为筛选标记的表达载体构建
        5.2.10 NisI和melA基因为双筛选标记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5.2.11 双筛选标记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5.2.12 me1A(半乳糖苷酶)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物活性检测
        5.2.13 乳酸乳球菌MG1363和粪肠球菌19855抗Nisin敏感实验
        5.2.14 食品级双筛选标记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5.2.15 表达纤维素酶eg1-BA的双筛选标记食品级表达载体的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微生物基因组和质粒的提取
        5.3.2 启动子p32、信号肽usp45基因的克隆
        5.3.3 含有启动子p32和信号肽usp45的pMG36e表达载体的改造
        5.3.4 melA基因为筛选标记的食品级表达载体的构建
        5.3.5 melA和NisI基因为双筛选标记的表达载体构建
        5.3.6 melA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物活性检测
        5.3.7 乳酸乳球菌MG1363和粪肠球菌19855抗Nisin敏感实验
        5.3.8 食品级双筛选标记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5.3.9 表达纤维素酶eg1-BA的双筛选标记食品级载体的构建
        5.3.10 粪肠球菌中纤维素酶活测定
    5.4 讨论
        5.4.1 乳酸菌作为宿主菌的优势
        5.4.2 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
    5.5 小结
6 全文讨论
7 结论、创新性及工作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牛奶酸碱度变化在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奶牛
        1.1.2 药品与仪器
2 方法
    2.1 乳样收集
    2.2 酒精阳性乳检测
    2.3 隐性乳房炎诊断
3 结果与分析
    3.1 酒精阳性乳对牛乳pH值的影响
    3.2 牛乳体细胞含量与pH值的关系
4 讨论
5 结束语

(10)青虾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德清青虾的简介
        1.2.1 青虾
        1.2.2 德清青虾的养殖现状
        1.2.3 青虾质量安全的监测指标
    1.3 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介绍
        1.3.1 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性质
        1.3.2 硝基呋喃类药物的应用
        1.3.3 硝基呋喃类药物在水产品中代谢物及其消解规律
        1.3.4 硝基呋喃类药物及代谢物的危害
    1.4 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
        1.4.1 免疫分析法
        1.4.2 光谱分析法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5 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检测的国家标准及限量规定
        1.5.1 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检测的国家标准及制定依据
        1.5.2 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限量规定及依据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虾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用标准品
        2.1.3 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2.2.2 样品的前处理
        2.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条件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制备
        2.3.2 预洗处理方案的选择
        2.3.3 盐酸(HCl)用量对水解效率及衍生化的影响
        2.3.4 衍生化条件的优化
        2.3.5 不同pH值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2.3.6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7 质谱条件的确定
        2.3.8 基质效应的影响
        2.3.9 方法学考察
    2.4 德清青虾中硝基呋喃类兽药残留的样品测定
        2.4.1 德清青虾实际样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测定
        2.4.2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虾不同组织间氨基脲的分布情况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用标准品
        3.1.3 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3.2.2 样品的前处理
        3.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条件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青虾不同组织间氨基脲的分布情况
        3.3.2 青虾中非呋喃西林源氨基脲的来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环境中低分子量有机胺以及六氟磷酸根的电化学法快速测定[D]. 石金伟. 扬州大学, 2021(08)
  • [2]银纳米粒子与金纳米簇的制备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凤凤. 南昌大学, 2020(01)
  • [3]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老陈醋品质实时检测装置研究[D]. 侯若羿. 中北大学, 2020(10)
  • [4]工业循环水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D]. 孙亚玲.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尿液试纸定量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佼.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D]. 王东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电解金属锰生产工艺多元化的技术研究[A]. 陈悦. 第27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8]蒙古马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D]. 苏少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牛奶酸碱度变化在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中的应用[J]. 李梦媛,马卓.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10)
  • [10]青虾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检测研究[D]. 丁春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酸度计对检测pH值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