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

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

一、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论文文献综述)

祝浩然[1](2021)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研究》文中提出罗兰·艾默里奇(以下简称“艾默里奇”)作为好莱坞公认的“灾难片大师”,有着独特的“灾难情节”,他的灾难电影将艺术与生态完美结合,具有反思精神与人文关怀意识。本文选取艾默里奇导演的《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独立日2:卷土重来》五部代表性灾难影片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角度对电影主题、人物、视听、符号等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章主要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和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厘清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生态观,概括了中西生态文明思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并提出本文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包括异化、物化、控制自然、工具理性等。第二章从生态文明角度解读了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生态主题,包括危机与灾难、祛魅与复魅以及异化。电影由生态问题出发,表现了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灾难,并以此引发受众对当前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工业文明的祛魅到生态文明的复魅,电影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转变,由原有的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再到现在的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同时,电影围绕人、自然、科技三者展开,展现了三者的矛盾对立关系,以此表达其蕴含的异化思想。第三章是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电影主要包括掠夺者、救赎者和工具人三种人物形象。电影中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的过渡崇拜与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物化”,人类受到科技的操纵和统治,沦为科技面前的工具人。在工具理性的指使下,当权者与资本家将自然和大众视为掠夺的对象,并对自然和大众进行利己的掠夺,塑造了工具理性下的掠夺者形象。同时电影以《2012》中“方舟”和《独立日》中平民英雄借助科技力量对人类的拯救行为,塑造了科技文明下救赎者的形象。第四章是从色彩、景别、声音三方面对艾默里奇灾难的视听进行解读。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以黑色为主色调,通过黑色营造灾难的恐怖与危机感,同时将自然的反噬予以凸显,扞卫了人类主宰者的地位。电影将红色作为人类欲望的表达和灾难的预警,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和控制欲。导演运用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凸显灾难面前人类的恐惧与渺小,以此表现自然与科技带给人类的反作用,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电影中音乐与音响的双重运用,烘托了灾难的氛围,将自然对人类施难的形象予以刻画,并通过对白和独白的使用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受难形象。第五章是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中自然和人类文明象征符号的解读。电影以洪水、风暴、哥斯拉、外星生物等自然象征符号来表现自然对人类的反击。同时,电影以标志性建筑、现代文明城市等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来表现“控制自然”观念下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与征服,并以科技武器和“方舟”来展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摧残与救赎。第六章主要概括了艾默里奇灾难电影中蕴含的生态反思并提出对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分析解读,总结了影片中蕴含的科技两面性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思想,并反观中国灾难电影,指出其存在“再现+煽情”的固有思维和对灾难感知过于局限等问题,结合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提出对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

张文[2](2021)在《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文中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因而被惯用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西方敌对势力妄图以中共敌后抗战史为突破口,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期达到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对于这一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的入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阐述其危害所在,并号召社会各界加紧对其批判以压缩其生存空间。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传统媒体日趋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多方力量的联合批判下式微,逐渐丧失了以“硬性”(1)方式攻击中共敌后抗战的现实空间,由此逐步被压缩于网络虚拟空间。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借以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将网络空间视为大行虚无之道的“传声筒”和“扩音器”,抵御社会批判的“防空洞”和“避风港”。中共敌后抗战评价深受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荼毒,在其“预设目的”“重新评价”的话语表达中,中共敌后抗战史被其以碎片化、娱乐化等手段肆意解构和重新建构,从而得出了与客观评价截然相反的结论。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利用这一重大时间节点翻中共敌后抗战“旧账”,煽动网络负面舆论,影响人们既有的历史认知,任由其蔓延,会造成人们历史观的混乱,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以唯物史观批判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丰富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成果,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同时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亦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历史学相关理论,分析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点,揭示其实质、危害,并结合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治理措施。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绪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二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述评;三是阐释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四是界定“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中共敌后抗战”。第一章通过对网络平台中关于中共敌后抗战评价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搜集和整理,结合传播学理论阐述其最新表现样态、分析其特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敌后抗战的虚无略失显性化,更多以“软性”(1)样态隐蔽性地诋毁敌后抗战的历史人物、歪曲敌后抗战的历史事件、否定敌后抗战的主要作用、抹黑敌后抗战的政党形象。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较现实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互联网普及初期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更具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利益链,并表现出迅猛的传播速度、空前庞大的传播范围和隐晦暗示表达方式下的强大隐蔽性等特点。在对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梳理时,结合了当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判断标准,在此过程中也揭示了其最新表现样态、核心观点、发布和传播此类内容的各网络主体身份及代表的不同利益。第二章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露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及危害。作为现实社会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变体,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对中共敌后抗战进行评价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评价、以表面现象否定内在本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狭隘反映,其实质是要否定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中表现出强大的迷惑性和破坏力,网民而言,会扰乱其历史认知,造成思想混乱;对网络空间而言,会破坏网络生态,削弱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话语地位;对政党而言,会解构政党的历史真实性,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及领导地位。第三章结合对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探究治理措施。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屡遭批判后暂时隐匿,又不断苏生、泛起,循环往复,有着深厚的现实根源,深受复杂的国内、国外因素,历史、现实维度的影响。结合国内背景下互联网普及、发展过程中网络治理现状的分析,参照学术研究、党史宣传教育中的疏漏,兼顾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话语权相对较弱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势渗透的客观事实,从网络空间的净化、史学研究的深化以及党史宣传教育的强化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有助于弱化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存植空间,阻绝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史料”支撑,增强网民辨识、抵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使其失去庇护场所、内容来源和受众支持而自绝于网络,以正本清源。总之,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点、实质、危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其中关于我国党史宣传教育现状和完善措施的分析,对当下党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腾军[3](2020)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浪潮:表现、原因及走势》文中指出进入2020年美国大选周期,以伯尼·桑德斯等人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卷土重来,以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主张和走实、走深的草根运动,重塑了民主党初选乃至大选的政治议程。民主社会主义浪潮的再度兴起,既是底层民众对特朗普执政表现的直接回应,更是在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和公共卫生等多重危机交织下,民众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另一种寄托与探索。随着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仍将延续,在现行政治体制内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张锐,寇静娜[4](2020)在《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主导”政策:形成机理及其国内外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自特朗普执政以来,政府推出了"能源主导"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化石能源行业,加快煤油气的本土开发,扩大化石能源出口,较为消极地对待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等。"能源主导"政策是诸多因素叠加作用的产物,包括:"能源充足"时代及其引发的能源乐观主义,共和党与化石能源主产州在能源议题上的诉求,西方国家日益兴起的能源民粹主义及美国固有的对外霸权思维。在国内层面,"能源主导"政策延续了"页岩革命"以来美国油气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未能如预期般扭转煤炭行业的颓势,也未能真正阻挡美国的能源转型。在国际层面,该政策使全球油气市场进入供需持续宽松的状态,导致国际油价与地缘政治风险的高度脱钩;使能源贸易高度政治化,美国更容易对某些产油国实施高压制裁;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造成恶劣影响等。基于美国的变化,中国需要思考两个战略层面的问题:如何与一个试图主导全球能源市场的美国打交道,中国如何积极平稳地推进能源体系变革。

赵周欢[5](2020)在《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的政策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西方多国经济低迷、政治动荡、文化冲突等现象不断出现,导致民粹主义势力大幅抬头。意大利作为西方大国中经济问题最为严峻、社会矛盾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民粹主义政党更是首先实现了政治突破,入主政府。其上台之后政策的制定和变化对国内和欧洲国家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首先运用供求理论分析了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和上台。从需求侧来说,其上台源于选民对全球化的冲击、移民带来的社会冲击及其主流政党的合法性危机的不满和焦虑;就供给侧来说,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善于利用话语叙事,构建一套政党内部的话语叙事,用“互联网直接民主”发动群众进行政治参与。其次,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表现为维持高福利的社会开支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国外经济政策的变化表现为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如加入中欧倡议国组织等。在国内,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制定了收紧难民和缩小移民规模的政策。最后,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的上台对欧洲各国和世界的政党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执政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改革进程。此外,民粹主义会给世界政治秩序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可能演变为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将对全球治理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提出的短期措施并不会较大程度改善国内现状,执政联盟内部关系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变化,对他们来说民众的支持率是赢得下一届大选至关重要的条件。

陈丹[6](2020)在《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社会机制分析》文中指出民粹主义的崛起是世界性的现象,它在西方各国发挥出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浪潮也日趋明显,并在网络中表现为各种反权威、反精英的话语,随时随地因社会热点的出现而显露身影,阻挠既有的社会秩序顺利运行。应对民粹主义,已成为政府治理社会的严峻挑战。中国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主要是通过动员大量的随机个体,通过话语的表达、交流,形成方向性的舆论压力,从而对中国社会的运行带来冲击。因此,理解网络民粹主义的动员是具备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价值的当前课题。通过分析网络民粹主义的动员,提出其背后的原因,是这一研究的目的。但对民粹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主流学界长期存在各种概念和定义,没有一致公认的界定方法,对民粹主义的边界也由研究者们出于各自课题的方便而确定。它常常被看作政治思潮、社会运动、政治策略、社会心态、意识形态,或是其中几种对象的叠加。这种不够清晰的概念,对认识民粹主义,以及分析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动员带来麻烦,无法更进一步。所以要达成上述研究目的,必须以新的理论角度对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现象进行分析。从更广的角度来说,这也是进一步认识民粹主义这一重大社会现象的必要努力。这一研究采用民粹主义的观念型定义,将民粹主义视为网民个体用于观察和评价现实的道德指针,这样的道德指向让个人观察到的现实与自身的道德情感相冲突,从而引发个人的反应。这种个人反应的叠加,又形成群体的社会动员。从这种新的理论角度出发去看待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现象,重点考察其自发动员特性以及个人角度的道德批判特点。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六个着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相关网络民粹主义动员进行社会机制层面的分析。经过分析和对比,阐明了在无领导、无组织,以及不具备共同关注的条件下,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随社会热点的出现而让网络个体产生自发动员的过程,以及如何在该过程中形成针对权威,针对精英的群体性舆论压力。在对案例进行社会机制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造成这种动员长期持续存在的社会性原因。最后指出网络民粹主义给社会秩序和治理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以及应对这种风险的建议。

胡艾娜[7](2020)在《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克维尔融合美国民主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实,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民主思想,被誉为“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作为西方民主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不仅看到了民主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清醒地意识到民主社会发展潜藏的种种危机。因此,如何引领民主健康地发展成为托克维尔毕生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托克维尔审视民主危机的动机是在他贵族正统思想遭到民主社会现实的巨大冲击之后,所体现出的一种极度不适应性,以及新社会的各种表现让他倍感失落和惋惜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在考察美国之后,托克维尔关注到美国民主背后存在着诸多困境,于是开始深入挖掘民主社会的危机征兆,以期完善民主社会使之达到他所理想的状态。本文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两大要素,进而通过分析这两大要素在民主社会中的不同发展境遇得知:民主社会中狂热的平等激情促使个人在身份平等之外广泛地要求其他方面的平等,导致自由精神被吞噬;自由与平等的张力问题也促使人们时常过分追求平等而忽视自由。那么,这种过分的平等化追求行为不仅在政治上容易产生多数暴政,还在社会中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福利观,促使社会个体逐渐原子化。这种孤立的个人观、利益观又加剧了现代专制主义的产生,使人们陷于温和的专制中却浑然不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托克维尔为民主危机寻求的克服之道。托克维尔认为通过地方分权与乡镇自治可以削弱多数的无限权威,鼓励民众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治精神,为保障民主的良性运转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为防止个人主义的泛滥增加了一份理性和克制,并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到关注公共利益的轨道上来,为民主发展提供了重心和方向。同时,托克维尔认为宗教信仰为烦躁的民主人提供纯洁、安宁的精神依靠,可以起到净化物欲心灵的作用;这是在政治文化层面对民主的一种重要保障和依托。而政治自由作为抵制专制的良方,让政治共同体内的各个阶级、各个公民都参与到公共事务活动中来;这种影响政府决策和人事权利的行动成为民主良性运转的重要支撑。在当代条件下,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民主作为一种基本制度模式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民主危机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但仍与托克维尔150多年前对于民主危机的预警有很多相通之处。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民粹主义以更加激进、极端的方式诠释着“多数暴政”的危险;个人主义已演化为以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以及利己主义为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后物质主义超越物质主义注重工业、商业利益的模式,逐渐向多元模式转变,增加了政党的执政难度;“国家-社会”关系也从托克维尔生活时代长期相互对立向多元、多向互动的共管共治状态转化。这些民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代性难题都可以从托克维尔的民主危机思想中找到其发展的渊源和轨迹,也无不验证着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代学者乔万尼·萨托利、卡罗尔·佩特曼、以赛亚·伯林也从不同角度对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和解析。因此,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需要,通过解读托克维民主危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以他的真知灼见来关照人类民主实践进程的发展需求。这种解读虽然无法将托克维尔的思想精髓悉数等同或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但是至少可以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以及解决民主危机的方案中多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使社会迈向更加健康理性的民主之路。

张雪雯[8](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为了应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更大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推动全党凝心聚力、担当有为。而官僚主义作为新时代党内的突出问题,影响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阻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推进,是党在自我革命中必须加以重视并不断革除的一大弊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是根据反官僚主义实践新的特点,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官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得来的理论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认为官僚主义的根源在于官本位思想和权力观扭曲,其实质是一种封建残余。党经过对现实细致的观察,从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风会风及检查调研四个方面归纳概括了官僚主义的最新表现。对官僚主义的危害,中国共产党站在影响事业推进、动摇执政根基、败坏党风政风的高度去认识,表现出很高的重视。为更全面地认识新时代官僚主义,党总结了新时代官僚主义的特点,包括遗传性、易感性、传染性、多样性、变异性、反复性和顽固性。在对新时代官僚主义本质根源、表现、特点和危害全面认识的基本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思路,强调讲政治,从思想和利益根源破除官僚主义,在对具体问题展开靶向治疗的同时,从思想、体制制度上建立健全克服官僚主义的长效机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无论是在对官僚主义的认识方面还是在官僚主义整治方面都贯穿着讲政治,体现着高度的问题意识。将反官僚主义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较之以前的创新和发展。整个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官僚主义理论,为新时代党的反官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闪烁着理论的光芒。

穆春唤[9](2020)在《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是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必然要涉足的重点区域。美国自冷战时起,就试图通过和中东地区各种类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美国始终关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武装组织,并根据自己与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所在国家的关系或局势,来制定针对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不同政策。本文主要是从威胁认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在规避威胁、遏制威胁以及消灭威胁等动机的驱使下,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多元的。既有正向关系的支持、合作以及接触,也有反向关系的打压与制裁。在此基础上,政策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差异。而这些政策的形成与差异的产生,都和美国的威胁认知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首先,威胁认知是导致美国对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开展合作、支持和接触,或是打压、打击和制裁等基本政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合作政策,主要源于美国对冷战时期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伊拉克的影响,还有伊拉克极权主义政权在海湾地区的扩张以及穆斯林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的增长等一系列威胁认知。同样,美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感受到了叙利亚内战中“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崛起在中东地区对美国构成的巨大威胁。小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安全威胁,而与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进行了接触。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威胁评估显着下降,同时对库尔德武装组织自由生活党的威胁认知相对上升,因此,将该组织列入了恐怖主义组织名单进行制裁。对于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美国主要是考虑到与土耳其的同盟关系,因而支持土耳其政府镇压库尔德工人党,并将该组织列入恐怖主义名单予以制裁。其次,威胁认知对美国的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具有限制作用。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追求的违反国家主权原则的民族分离主义目标,影响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因此,美国在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采取支持与合作政策时,谨慎把握对这些组织的支持限度,尽量降低库尔德民族主义对地区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威胁。最后,威胁认知也影响到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就美国与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而言,考虑到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和伊拉克什叶派威胁的长期存在,因而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政策更具有战略性;而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威胁的短期性和非关键性,因此美国基于反恐战争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形成的合作关系则侧重于战术性。本文通过威胁认知理论对美国针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所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作为国家行为体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制定政策时的威胁认知考量。并从中认识到美国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待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并非是为了支持库尔德民族的自治与独立,而是从威胁认知出发来更加有效地维护美国自身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论文研究的创新来说,这种研究的视角和研究结果,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黄家裕[10](2019)在《历史终结论及其反思》文中指出福山继承康德和黑格尔关于历史方向性的思想,阐述历史发展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其次,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普遍同质的社会;再次,他从唯心主义立场假定人类"第一"欲望是荣誉,为荣誉而战的欲望促使人类社会也必然终结于"自由"、"民主"的西方资本主义。整个辩护以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模式论证科技发展机制和人类欲望机制将推进人类历史终结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福山只是延续了黑格尔的唯心历史观,并且误解了马克思的历史观,为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奠定形而上学的理由而已。

二、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生态文明
        1.2.2 好莱坞灾难电影
        1.2.3 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
    1.3 生态文明及其理论
        1.3.1 生态文明概念
        1.3.2 生态文明理论
        1.3.3 本文的生态文明内涵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生态主题
    2.1 危机与灾难
        2.1.1 生态危机
        2.1.2 生态灾难
    2.2 祛魅与复魅
        2.2.1 工业文明的祛魅
        2.2.2 生态文明的复魅
    2.3 异化
        2.3.1 人的异化
        2.3.2 自然的异化
        2.3.3 科技的异化
第3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人物形象
    3.1 工具理性下的掠夺者
        3.1.1 对人的掠夺
        3.1.2 对自然的掠夺
    3.2 科技至上的工具人
    3.3 科技文明下的救赎者
第4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视听艺术
    4.1 色彩的运用
        4.1.1 黑色之灾难与反噬
        4.1.2 红色之欲望与警示
    4.2 景别的运用
        4.2.1 远景展现灾难恐怖
        4.2.2 近景表达人类恐惧
    4.3 声音的运用
        4.3.1 音乐、音响环境下自然的施难
        4.3.2 人声环境下人类的受难
第5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象征符号
    5.1 自然的象征符号
        5.1.1 洪水
        5.1.2 风暴
        5.1.3 哥斯拉
        5.1.4 外星生物
    5.2 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
        5.2.1 被摧毁的标志性建筑
        5.2.2 被破坏的现代化城市
        5.2.3 带来灾难的科技武器
        5.2.4 科技赋予力量的方舟
第6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反思与启示
    6.1 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反思
        6.1.1 科技的两面性
        6.1.2 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6.2 艾默里奇灾难电影对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
        6.2.1 抛弃“再现+煽情”固有思维
        6.2.2 打破灾难感知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涉及的灾难影片
致谢

(2)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二、中共敌后抗战
第一章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特点
    第一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一、诋毁敌后抗战的历史人物
        二、歪曲敌后抗战的历史事件
        三、否定敌后抗战的主要作用
        四、抹黑敌后抗战的政党形象
    第二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强
        三、背后隐藏着经济利益链
第二章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及危害
    第一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一、否定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否定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第二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一、扰乱网民的历史认知造成其思想混乱
        二、破坏网络生态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消解党执政的历史根基以动摇党的领导地位
第三章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第一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国内因素
        二、国外因素
    第二节 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网络空间净化
        二、深化史学研究
        三、加大党史宣传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的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粹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回潮
    第一节 民粹主义与民粹主义政党的概念探析
        一、民粹主义的定义
        二、民粹主义政党的定义
        三、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民粹主义在欧洲回潮的表现、原因和特点
        一、民粹主义在欧洲回潮的表现及原因
        二、民粹主义在欧洲回潮的特点
    小结
第二章 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与上台
    第一节 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及其政策主张
        一、五星运动党
        二、联盟党
    第二节 供求理论下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的原因分析
        一、需求侧因素:选民的焦虑与不满
        二、供给侧因素:民粹主义政党的话语叙事与政党竞争媒体化
    小结
第三章 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的政策调整
    第一节 意大利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国内经济政策
        二、积极寻求对外合作
    第二节 意大利移民政策的调整
        一、收紧难民政策
        二、缩小移民规模
    第三节 意大利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与欧盟关系的变化
        二、意中关系的发展
        三、其它关系的转变
    小结
第四章 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的影响与前景
    第一节 对国内政党政治的影响
        一、加剧意大利政党林立现状
        二、影响传统主流政党的政策制定
    第二节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可能进一步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影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给区域和世界政治秩序带来不确定因素
    第三节 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的执政前景
        一、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国内形势严峻
        二、执政联盟内部关系可能再次发生变化
        三、两党稳定执政有赖于民众支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社会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粹主义崛起的世界性影响
        1.1.2 网络民粹主义动员带给社会治理的挑战
    1.2 文献述评
        1.2.1 民粹主义概念的回顾
        1.2.2 中国民粹主义的研究回顾
        1.2.3 对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的研究回顾
        1.2.4 总评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网络民粹主义动员作为分析对象
    2.1 民粹主义剖析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
        2.1.2 民粹主义的外延边界
        2.1.3 民粹主义的现实多样性与价值一致性
    2.2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
        2.2.1 网络民粹主义的实质与表现
        2.2.2 网络民粹主义的建构连续性
    2.3 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的分析对象界定
        2.3.1 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和西方民粹主义社会动员的区别
        2.3.2 作为分析对象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
第3章 动员的基础:民粹主义化的舆论生态
    3.1 社会传统与变迁共同造就新舆论环境
        3.1.1 传统价值与民粹主义逻辑的相容性
        3.1.2 主流及非主流话语的民粹化
        3.1.3 社会分化与贫富差距
        3.1.4 理性化的孤独原子
        3.1.5 网络成为新的精神家园
    3.2 民粹主义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
        3.2.1 网络空间的发展历程
        3.2.2 人人参与的社交媒体
        3.2.3 迎合“大众”的内容生产
        3.2.4 现实社会的助长因素
        3.2.5 民粹主义的简单逻辑
        3.2.6 “集体行动”对孤独原子的吸引
第4章 动员的社会机制分析
    4.1 动员的主要特征
        4.1.1 动员的基本工具是话语
        4.1.2 想象情境的塑造
        4.1.3 道德标签化的立场分类
        4.1.4 表达怨愤和不满
        4.1.5 议题的戏剧化
        4.1.6 激进的对抗姿态
    4.2 动员的直接条件
        4.2.1 刺激因素的出现
        4.2.2 动员话语的涌现
        4.2.3 对抗式的行动将关注聚焦
        4.2.4 广泛的参与者互动
    4.3 动员过程的参与主体
        4.3.1 动员话语的发起者
        4.3.2 受到感染的参与者
        4.3.3 网上行动的规制者
        4.3.4 付出关注的旁观者
    4.4 动员的情境建构与重复形塑方向一致的舆论
        4.4.1 民粹主义式想象推动对情境的塑造
        4.4.2 民粹主义式情境对大众想象的感染
        4.4.3 想象与情境的相互刺激建构民粹主义定义的社会现实
    4.5 让动员持续的社会环境条件
        4.5.1 对生活现状的不满
        4.5.2 权威失灵与信任缺失
        4.5.3 在网络中凸显的“原子化”
    4.6 结论
第5章 网络民粹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治理参考
    5.1 网络民粹主义的社会风险
        5.1.1 形塑激进的对抗性社会态度
        5.1.2 干扰现实社会治理与政策过程
        5.1.3 影响民间风气和价值
        5.1.4 潜在的危险:与极端思想观念的结合
    5.2 对风险的防范:从社会环境条件着手
        5.2.1 缩小认同民粹主义的群体
        5.2.2 降低人的原子化状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动乱年代——法国贵族的彷徨
        二、家庭背景:正统家庭——丰富认知的积累
    第二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形成的实践渊源
        一、对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反思
        二、对美国民主现实的考察与担忧
    第三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
        一、孟德斯鸠对托克维尔的影响
        二、卢梭对托克维尔的影响
        三、帕斯卡尔对托克维尔的影响
第三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基本论域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中狂热的平等激情
        一、绝对平等的社会状态
        二、对平等盲目的热爱与追逐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中被吞噬的自由精神
        一、孤独的自由
        二、为自由辩护:自由才是民主的本质诉求
    第三节 平等与自由的张力问题
        一、在社会领域中,平等优于自由
        二、在政治领域中,自由优于平等
        三、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中平等与自由的内在张力
第四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社会图景
    第一节 民主社会危机的表现
        一、多数暴政助长无限权威
        二、个人主义导致心灵焦虑
        三、物质主义丧失伟大追求
        四、温和专制压制公共精神
    第二节 民主社会危机的克服之道
        一、以地方分权与乡镇自治削弱无限权威
        二、以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对抗个人主义
        三、以宗教信仰净化物欲心灵
        四、以政治自由抵制专制的横行
第五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 当代西方民主危机与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
        一、多数暴政与民粹主义
        二、个人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
        三、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
        四、温和的专制与“国家-社会”关系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当代学者对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主要理论引申
        一、乔万尼·萨托利与托克维尔
        二、卡罗尔·佩特曼与托克维尔
        三、以赛亚·伯林与托克维尔
第六章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评析
    第一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合理性
        一、民主价值的双面性
        二、民主危机存在的真实性
        三、民主危机化解方案的思想穿透力
    第二节 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局限性
        一、阶级的局限性
        二、思想的矛盾性
        三、概念的模糊性
结语: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的深层意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和防止公职人员异化的设想
        2.1.1 马克思对官僚政治的批判
        2.1.2 马克思对防止公职人员异化的设想
    2.2 列宁的反官僚主义思想
        2.2.1 在经济上,提出发展生产力,打破小农优势地位
        2.2.2 在政治上,提出改革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2.2.3 在文化上,提出推进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管理监督能力
    2.3 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反官僚主义思想
        2.3.1 对官僚主义性质的分析
        2.3.2 对官僚主义产生因素的分析
        2.3.3 对官僚主义表现的认识
        2.3.4 对克服官僚主义举措的思考
第3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官僚主义理论的现实背景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3.3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4 新时代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官僚主义的实质与根源
    4.2 官僚主义的表现
        4.2.1 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方面的官僚主义
        4.2.2 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的官僚主义
        4.2.3 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官僚主义
        4.2.4 在学风会风文风及检查调研方面的官僚主义
    4.3 官僚主义的危害
        4.3.1 影响工作推进,贻误发展
        4.3.2 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执政基础
        4.3.3 败坏党风政风,影响党的生死存亡
    4.4 官僚主义的特点
        4.4.1 遗传性、易感性、传染性
        4.4.2 多样性、变异性
        4.4.3 反复性、顽固性
    4.5 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举措
        4.5.1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治疗
        4.5.2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
        4.5.3 增强工作实效坚持长抓不懈
        4.5.4 强化刚性约束建立长效机制
        4.5.5 抓牢关键少数保障治理成效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的评价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的新特点
        5.1.1 从讲政治的高度审视官僚主义
        5.1.2 问题意识特别突出
        5.1.3 将反官僚主义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的意义
        5.2.1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官僚主义理论
        5.2.2 为新时代党的反官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
    六、结构内容
第一章 研究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威胁认知理论与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一、对外政策研究的认知方法
        二、威胁、威胁认知的内涵
        三、影响威胁认知的一般因素
        四、影响威胁认知变化的因素
        五、应对威胁的三种策略:规避威胁、制衡威胁和消灭威胁
        六、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第二节、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
        一、非国家行为体的内涵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组织性
        三、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意识形态
        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治目标
        五、库尔德武装组织的跨国影响
    第三节、影响美国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宗教价值观
        二、民主思想
        三、人权价值观
        四、主流意识形态
        五、国际法观念
        六、盟友因素
        七、历史因素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政策
    第一节、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暴力革命在伊拉克的兴起
        三、遏制威胁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第二节、海湾战争后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一、美国对萨达姆政权的威胁认知
        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在海湾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性合作关系的确立
        一、“9·11事件”与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合作
        四、伊拉克战后格局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
    第四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关系的限度
        一、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七十年代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有限支持政策
        三、美国反对库尔德自治区独立公投
    第五节、威胁特点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
        一、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
        二、伊拉克战后形势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建立战略性合作的必要性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术性合作政策
    第一节、叙利亚内战前库尔德运动组织的发展
        一、内战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生存状况
        二、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建立与演变
        三、新世纪以来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发展
        四、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反恐战争与美国和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军事合作
        一、美国对“伊斯兰国”组织威胁认知的形成
        二、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战争中的盟友困境
        三、内战前美国与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关系
        四、美国与库民联党在反恐战争中的军事合作
    第三节、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一、美国对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第四节、“伊斯兰国”威胁特点与美国和库民联党的战术性合作
        一、“伊斯兰国”威胁的短期性与美国对库民联党的战术性支持
        二、美国的叙北撤军计划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接触与制裁政策
    第一节、影响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历史因素
        二、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文化因素
        三、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伊朗对美国威胁的构成
        一、伊朗的地缘地位
        二、伊朗支持政治伊斯兰运动
        三、构建和扩张什叶派势力范围
        四、发展核技术
    第三节、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变化
        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威胁认知的构成
        二、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双重政策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打压政策
    第一节、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
        一、土耳其的地缘重要性
        二、冷战时期美土同盟关系的建立
        三、冷战后美土关系的曲折发展
        四、中东剧变以来美国与土耳其的紧张关系趋势及其根源
    第二节、库尔德工人党运动对土耳其的影响
        一、土耳其早期的库尔德问题与政策
        二、库尔德工人党在土耳其的崛起及其运动发展
        三、库工党问题对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影响
    第三节、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基本政策
        一、美国对库工党的威胁认知
        二、美国支持土耳其打击库工党
        三、美国协助土耳其抓捕奥贾兰
        四、美国制裁打压库工党
    本章小节
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美国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作用与影响
    三、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对库尔德运动发展的影响
    四、库尔德运动对中东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10)历史终结论及其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发展的方向性
二、科技促使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
三、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是人性欲望的必然
四、历史终结的反思

四、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研究[D]. 祝浩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中共敌后抗战评价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研究[D]. 张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2020年美国大选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浪潮:表现、原因及走势[J]. 张腾军.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0(06)
  • [4]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主导”政策:形成机理及其国内外影响[J]. 张锐,寇静娜.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0(06)
  • [5]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后的政策调整研究[D]. 赵周欢. 暨南大学, 2020(04)
  • [6]网络民粹主义动员社会机制分析[D]. 陈丹.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7]托克维尔民主危机思想研究[D]. 胡艾娜. 华侨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思想研究[D]. 张雪雯. 武汉大学, 2020(04)
  • [9]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D]. 穆春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历史终结论及其反思[J]. 黄家裕.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标签:;  ;  ;  ;  ;  

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