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前景广阔

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前景广阔

一、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有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秦玉,李慧莉,徐圣君,郑效旭,侯德印[1](2021)在《城郊区果蔬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现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果蔬行业迅速发展,垃圾产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其不当处置对环境产生的各类负面影响。常规的果蔬垃圾处理方式包括热处理、填埋、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从综合处理效果、成本及工艺稳定性等角度对以上处理技术进行评价,得到好氧堆肥与厌氧消化处理效果最佳。果蔬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提取、饲料、生物燃料、生物塑料、酶和胞外多糖的制造。未来应研究高效且低能的分离制造技术,将脱水后的果蔬垃圾固体部分采取新型发酵技术,液体部分则采取生化处理、膜技术或人工湿地处理,以实现果蔬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

马智玲[2](2020)在《不同提取方法对马铃薯果胶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果胶的生产情况不容乐观,不仅种类少、生产效率低,凝胶性能也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果胶来源。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的产量高,加工生产后的署渣由于生产季节集中,产量巨大且难以利用,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易腐败发酵形成恶臭。马铃薯渣的低利用率、高废弃率不仅是对生物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可以作为良好的果胶来源。本文以马铃薯渣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薯渣的资源化利用及丰富果胶来源为目的,将其作为生产果胶的原料,通过不同方法提取马铃薯果胶并对所提果胶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结构组成及功能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酸法、酶法和盐法对果胶进行提取,得到的工艺优化结果如下:盐析法的果胶提取率最高,工艺条件为:沉析时间为40 min,沉析温度为50℃,沉析pH为5,硫酸铝用量为15%;酶法果胶的提取率相对较低,其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pH为5,提取时间为4 h,酶添加量为0.5%,料液比1:15 g/mL,酸法的果胶提取工艺为:提取pH为2,提取时间为1h,提取温度为90℃,料液比1:15 g/mL。(2)不同方法提取的马铃薯果胶其理化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除酶法的果胶其组织色泽为淡黄色粉末外,其他两种方法的果胶均为白色粉末状,酶法的水分含量最高为11.3±0.01;盐法的灰分含量最高为4.12±0.01;不同方法提取的马铃薯果胶的pH(25℃)范围为4.25~4.62,无明显差异,酯化度范围为27.6~34.61,均为低酯果胶,其中酸法的果胶酯化度较高为34.61±0.01,半乳糖醛酸含量均低于65%。(3)分子量和单糖组成结果表明,马铃薯果胶的分子量依次为酸法1,0240 Da,酶法1,4593 Da,盐法1,1669 Da。酸法的果胶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以及少量的鼠李糖和木糖组成,酶法的果胶主要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盐法的果胶主要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4)通过红外光谱和SEM扫描电镜对果胶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的马铃薯果胶均含有多糖吸收峰,其结构中存在吡喃糖单元并且同时含有β-糖苷键,α-糖苷键。不同方法制备的马铃薯果胶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果胶提取剂的性质和沉析方式会影响果胶的结构。(5)通过对果胶的流变学研究得知,不同方法提取的马铃薯果胶其流体性质均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机械外力对盐法的果胶影响较大,对酶法的果胶影响较小;pH、蔗糖和钙离子的添对果胶的黏度有影响,其中pH的改变对于酶法的果胶其黏度的影响显着(P<0.05),蔗糖添加量对酸法的果胶的影响显着(P<0.05),钙离子添加量对盐法的果胶的影响显着(P<0.05)。酶法的成胶性最快,而酶法和盐法这两种方法提取的果胶的凝胶性较酸法好。(6)通过测定果胶的抗氧化活性与市售柑橘果胶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马铃薯果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均高于市售柑橘果胶,果胶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不高,其中盐法的果胶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高于其他两种方法,酸法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但差异不显着。

刘梁涛[3](2018)在《高效木质素降解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漆酶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素是一种高分子的聚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仅仅低于纤维素,作为苯丙烷的基本结构单元,其连接形式通过C-C键和C-O-C键相互连接,从而构成无规则的空间三维结构,因而在自然存在的状态下难以被降解。目前在利用微生物降解的同时,也使得能产生大量的降解木质素的酶对木质素进行分解转化,不单单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可以合理利用自然界中的木质素资源。因此,利用合理的方法分离纯化木质素降解菌,探索产酶能力及发酵条件,构建高效表达漆酶基因工程菌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大大加快木质素原料在工农业生产的利用步伐,同时也是制约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试验一高产漆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为了获得高产漆酶的菌株用于降解木质素,分别从新乡周边腐木堆积处、秸秆堆积处和造纸厂废水这些木质素含量丰富的地方取样。本研究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初筛出42株对木质素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采用愈创木酚平板法对产漆酶的菌株进行复筛得到4株产漆酶能力较强的真菌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及18 S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了2号菌株为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6号菌株为粗毛革孔菌(Coriolopsis gallica),8号菌株为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11号菌株为白腐菌(White rot fungi)。并通过液态发酵培养及ABTS法对漆酶活性木质素降解能力进行研究。试验二目的菌株产酶能力的比较及发酵条件的探索研究挑取筛选出来的四种真菌菌株于液体培养基中,制备粗酶液,并利用ABTS法每天测定上清液中的酶活力。试验表明,在经过培养6天后,8号菌株漆酶活力达到最高,为233.33 U/L。接下来以黄孢原毛平革菌为目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液态发酵研究碳源、氮源、金属离子、pH、温度对其发酵产漆酶的影响,优化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优碳源为乳糖,最优氮源为酵母粉,最适铜离子浓度为0.6 mmol/L,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4。在此条件下木质素去除率达到了84.7%,具有良好的降解木质素的能力,为进一步利用此菌株进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试验三黄孢原毛平革菌漆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的纯化为了获得高产漆酶的工程菌株,根据目前已知的黄孢原毛平革菌中的漆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可以成功的获得cds区为1680bp片段,送生工测序后对比发现此基因的序列与目前已公布的漆酶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8%,这就表明我们成功克隆到了该基因,将其命名为lac1680。在漆酶基因两段引入Nde I和Xho I进行酶切,将切下来的漆酶基因,通过pET-24a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到大肠杆菌原核菌株中,得到基因工程菌。将我们得到的漆酶的氨基酸序列和GeneBank中现有的真菌漆酶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真菌漆酶蛋白序列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通过对重组菌预表达的全菌裂解物进行SDS-PAGE,出现75KDa目的条带,表明诱导表达成功;预表达成功后,通过收菌,破碎,上样流出液进行NI-NTA的层析柱,对纯化洗脱下来的mco1-c-His6蛋白进行纯化;为了更进一步的验证这个条带就是所需的漆酶条带,我们通过WesternBlot方法,洗脱纯化后和浓缩后的溶液中在目的位置都出现了75KDa的目的条带,证明这个条带就是诱导纯化后的漆酶。并经纯化回收后,漆酶纯度在98%以上。通过酶学性质的探究,对比基因工程菌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培养不同时间酶活力的比较,构建好的工程菌活力比原菌酶活力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39%,为进一步利用工程菌株进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闫晓哲[4](2018)在《苹果渣乳酸发酵综合利用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渣综合利用是影响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其高值化利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苹果渣为原料,水为溶剂浸提其中的营养物质,以得到的浸提液进行乳酸发酵制备乳酸溶液和菌粉,对乳酸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最适乳酸发酵菌剂配方进行了研究;并对菌剂生产中的冻干保护剂进行了探索;为了便于苹果渣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构建了果渣浸提液乳酸菌发酵动力学方程,确立了工艺放大相关参数;而对于浸提所得残渣则通过绿色木霉发酵制备生物菌剂,为果渣生物菌肥生产奠定基础。其研究结果如下:(1)乳酸发酵条件优化:本实验以菌体浓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立了接种量、发酵液初始p H、碳源、氮源,并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优百伦发酵剂为乳酸发酵菌种,其适宜发酵条件为:初始p H6.5、接种量0.4g/100 mL、蔗糖添加量3g/100mL、玉米浆添加量0.5mL/100mL,在此条件下,所得乳酸醪液活菌含量大于9.43×108CFU/mL,发酵液总酸大于7.74g/L,产酸量6.81g/L。(2)乳酸发酵剂配方及其发酵条件:研究考察了混合乳酸菌成分及比例对果渣浸提液发酵液中菌体量、产酸及耗糖量等指标变化的影响,确立理想的乳酸发酵剂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L9)、鼠李糖乳杆菌(L20)、植物乳杆菌(L60)、双歧杆菌(BB28)、嗜热链球菌(L70),按2:1:2:3:4比例配比,接种量4mL/100mL,初始p H6.5时发酵36h,发酵液中活菌数达1.24×109CFU/mL,总酸量达到14.45g/L,耗糖量29.37g/L。(3)乳酸菌粉冻干保护剂研制:以复合乳酸菌发酵菌泥为原料,以冻干菌粉的存活率(R1)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优化冻干保护剂配方。实验发现,当保护剂为低聚木糖、菊糖、碳酸氢钠且添加量分别为14.5%、6.28%、0.92%时,乳酸菌冻干粉菌存活率为(82.87±4.28)%,与空白组相比存活率提高了68.27%。(4)乳酸菌发酵动力学研究:依据乳酸菌生长及发酵特点,采用Logistic-equation模拟菌体生长规律,采用Luedeking-piret方程模拟乳酸生成和总糖消耗规律,构建了嗜酸乳杆菌(L9)、鼠李糖乳杆菌(L20)、植物乳杆菌(L60)、双歧杆菌(BB28)、嗜热链球菌(L70)的生长代谢动力学模型,其中实验数据和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构建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解释实际情况下菌体生长、产酸、底物消耗的过程。(5)苹果渣生物菌剂制备:以苹果渣水提后的残渣为原料,绿色木霉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制备苹果渣生物菌剂,以发酵培养基中孢子数(R3)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水料比为2.75,尿素、可溶性淀粉添加量分别为1.08%、1.83%时,产孢子数可以达到7.08×109个/g,该生物菌剂可用于果渣生物菌肥的生产。

李貌[5](2017)在《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蛋鸡蛋品质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主要通过对发酵底物、发酵条件的优化来提高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dinosa TZR2014)生产类胡萝卜素的效率,同时研究胶红胶母发酵产物(RMFP)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消化酶、盲肠微生物区系以及血浆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发酵工艺优化。首先采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发酵底物的优化设计,然后根据类胡萝卜素的产量确定最优发酵底物配比;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对接种量、含水量、发酵温度、pH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设计,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到胶红酵母产类胡萝卜素的最优发酵条件。研究得出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底物的最佳配比为麦麸52.5%、豆粕20.0%、玉米粉3.00%、米糠14.0%、玉米浆10.0%、硫酸铵0.40%、磷酸二氢钾0.05%和硫酸镁0.04%。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为5.0%、发酵时间为72.0 h、发酵温度为28.0℃、pH为6.0、含水量为60.0%。经过发酵工艺的优化,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到4535μg/kg,且发酵后粗蛋白质提高了9.67%。动物试验。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40周龄罗曼蛋鸡216只,按随机区组分为4个处理,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四组日粮组成分别为87.5%基础日粮+12.5%发酵底物(CON)、87.5%基础日粮+12.0%发酵底物+0.50%RMFP(0.50%RMFP)、87.5%基础日粮+10.0%发酵底物+2.50%RMFP(2.50%RMFP)、87.5%基础日粮+12.5%RMFP(12.5%RMFP)。试验期共31 d,其中预试期为3 d。结果显示,日粮添加RMFP可显着提高蛋鸡的采食量和产蛋重(P<0.05)、蛋黄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日粮添加RMFP可显着提高蛋鸡血浆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球蛋白的含量(P<0.05);这一营养调控措施显着降低蛋鸡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并提高蛋鸡血浆和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P<0.05)。日粮添加RMFP可显着提高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糜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日粮添加RMFP可增加蛋鸡盲肠内有益菌的数量(如甲烷粒菌属、热纤梭菌属和瘤胃球菌属),并减少有害菌(如螺杆菌属)。综上所述,通过发酵工艺优化可显着提高类胡萝卜素的产量。饲喂12.5%的RMFP可显着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蛋品质,对蛋鸡的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也具有正调控作用。

秦维彩[6](2017)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研究不同于地面植保机具,要使喷洒的农药效果发挥到最高,并且均匀地吸附在作物不同冠层结构的叶片上,不仅与植保无人机喷洒平台的稳定性、可靠性有关,还与喷嘴的雾化效果、雾滴粒径、无人机旋翼气流场、喷洒高度、喷洒速度、喷洒流量、作物特性、病虫害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有关。因此,本文选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机型N-3型油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为研究平台,针对影响喷洒效果的参数(雾滴粒径、旋翼下洗气流场、喷洒高度、喷洒速度、喷洒流量等),开展航空专用离心喷嘴设计与雾化效果研究、旋翼下洗气流场风场宽度和风场大小研究、雾滴最佳沉积水平响应面模型研究,并结合作物病虫害特点与旋翼产生的气流效应,探索了旋翼下洗气流对水稻稻飞虱和小麦白粉菌动态分布的影响,初步明确了旋翼产生的气流稻飞虱和白粉菌具有一定的扰动作用;最后进行了喷嘴优化前后无人机田间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对比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了离心喷嘴雾化效果,并对离心喷嘴的结构进行改进,获得最佳入流方式。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离心喷嘴雾化效果更均匀平稳,转速和流量对离心喷嘴的雾化性能影响较大,雾滴粒径大小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流量对雾滴粒径的影响没有转速对雾滴粒径的影响显着。为获得良好的覆盖率,要求雾滴粒径为200 μm,此时对应的转速为6000 r·min-1。离心喷嘴雾滴沉积量在整个雾化区域内近似呈中空的圆锥台分布。雾滴的水平速度直接影响雾化的喷幅,单个喷嘴的喷幅可达2.5 m,因此喷嘴的安装间隔为2.5 m以内,根据不同的作业高度无人机喷幅可在5m以上。2.研究了 N-3型植保无人机低空飞行时旋翼气流场特性,获得了不同飞行高度条件下的旋翼风场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在无人机飞行高度5~7m时,此时的风场宽度为6~7m,作物冠层的旋翼风速大于3 m·s-1,能满足末速度原则。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对施药机具的喷雾参数进行研究。以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头流量等工作参数为影响因素,以雾滴在靶标上的沉积水平为目标函数,建立雾滴沉积水平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分析模型的有效性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对雾滴沉积水平影响大小依次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头流量;最优喷洒参数组合为飞行高度5.0 m,飞行速度3.7 m·s-1,双喷头流量1600 mL·min-1,此条件下的雾滴在靶标上的最大沉积水平为56.96%,且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在±7%以内。4.研究了水稻孕穗期雾滴穿透性情况。通过探索雾滴在作物不同部位的沉积分布规律和无人机不同作业高度时的雾滴飘移规律,明确了 N-3型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时实际作业参数。试验结果表明:N-3型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生长后期喷洒农药时,作业高度和横向喷洒幅度会影响雾滴在植株上下层的沉积量和分布均匀性。当外界风速小于3m·s-1时,气温25~30℃,相对湿度50.9~56.7%, N-3型植保无人机作业高度3~7m时,雾滴的飘移量主要集中在离喷洒区20m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N-3型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过程中隔离带的划分提供参考。5.研究了 N-3型植保无人机作业对冠层稻飞虱和白粉菌孢子的动态分布影响。结果显示,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对稻飞虱虫口数量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在旋翼气流的正下方区域无明显影响,但在离旋翼气流的正下方边沿区域2~10 m远的范围内,会使稻飞虱在作物冠层上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发生变化。在离旋翼气流的正下方边沿区域2~5m的作物冠层,稻飞虱数量减少,但在5~10m的范围内稻飞虱数量明显增多。气流扰动明显地增加了作物冠层上部的稻飞虱虫口数量分布,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飞行高度越高、旋翼直径越大,影响的范围越广。在稻飞虱的防治中,建议先用无人机进行模拟喷洒飞行,使气流扰动作物冠层,稻飞虱将会从水稻下部逃离到其它地方,在冠层的垂直分布上会使上层增多,在喷洒时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白粉病原菌孢子数量的释放与气流扰动的影响关系密切,在开始阶段孢子释放量较少时,无人机的旋翼气流对孢子的释放影响较小;随着孢子量的增多,小麦经过旋翼气流的扰动与没有经过气流扰动相比,气流扰动明显地增加了孢子的释放量,在小麦白粉病无人机喷洒防治中,为了减轻旋翼气流对孢子释放的影响,在病原菌孢子刚开始出现的2~3天内进行预防性喷施防治。6.研究了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水稻稻飞虱和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旋翼油动无人机旋翼直径的大小,对稻飞虱防治效果无明显影响;但气流的扰动和喷嘴的选择对防治效果影响明显。在对水稻稻飞虱防治试验中,N-3型植保无人机使用优化后喷嘴的防治效果在施药后3天能提高稻飞虱防效5%左右。有气流扰动情况下施药的防治效果要优于无气流扰动处理的施药效果,能提高防治3%左右。在对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中,使用优化后喷嘴,无人机每公顷喷洒44%三唑酮SC 450g (每公顷登记药量),施药后第7天的防治效果55.1%,要优于优化前喷嘴的防效和减药20%和40%时的防治效果,并且每公顷减药20%的施药效果(46.6%)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施药效果(45.6%)和优化前喷嘴的施药效果(47.9%)无明显差异。

周红妹[7](2016)在《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饲料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绿色、环保、科学养殖的观念逐步加强,对饲料品质的需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抗生素促生长因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物残留、环境危害等问题而逐渐被替代。伴随着“健康养殖”观念的兴起,微生态制剂添加、饲料发酵等能够平衡肠道微生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案陆续出现,为解决养殖业中畜产品药物残留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途径。目前,对发酵饲料产品质量的鉴别及应用效果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对比两种发酵饲料与常规育成猪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比较不同饲料对育肥猪的饲喂效果,为发酵饲料在相关企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本研究选用120头体重在35 kg左右的二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常规育成饲料,试验Ⅰ组饲喂发酵饲料A,底物为玉米豆粕饲料的发酵饲料。试验Ⅱ组饲喂发酵饲料B,底物为全价配合饲料的发酵饲料。试验期为35天。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但各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血清中总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尿素氮的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但试验Ⅱ组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试验Ⅰ组(P<0.05)。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T-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中T-AOC、MDA和GSH-PX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IgG、 IgA、IgM、IgE的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底物为全价配合的发酵饲料饲喂育肥猪,显着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饲喂效果最佳,可推荐生产和使用。

刘斌[8](2016)在《香菇菌糟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菇菌糟是生产香菇的副产物,随着香菇栽培的迅速发展,大量香菇菌糟产生,为解决当地企业面临的窘境,本文拟从多个方面、多种渠道对其进行处理,以期增加附加值,变废为宝,主要内容包括:香菇菌糟主要成分分析,香菇菌糟发酵生产饲用纤维素酶,香菇菌糟发酵饲料的研制,以香菇菌糟为主要原料发酵生产饲料,香菇菌糟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对香菇菌糟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水、80%乙醇、无水乙醇(EtOH)对香菇菌糟中抗氧化物质进行提取,以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并测定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H2O2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80%乙醇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次之,且与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呈现一致性,即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2、得到了一种饲用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以香菇菌糟为主要原料,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 activities)、滤纸酶活(FPase activities)、β-葡萄糖苷酶酶活(β-glucosidase activities)为指标,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Rut C-30为发酵菌种,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Box-Benhnken设计(BBD)得出纤维素酶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6℃,发酵时间120 h,接种量11.7%,料水比1:1.5,此条件下得到最终滤纸酶活为13.79 U/gds,比试验初期的12.81 U/gds提高了7.65%。3、得到了一种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将香菇菌糟配合豆粕、玉米渣、麸皮、米糠等作为发酵原料,采用里氏木霉Rut C-30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分步二次发酵。以粗蛋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获得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基质20 g(麸皮10%、豆粕15%、玉米渣50%、香菇菌糟20%、米糠3.5%),里氏木霉: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20 h,接种量7%,料水比1:1.5;酿酒酵母:接种量6%,培养时间72 h,培养温度30℃。此条件下得到最终粗蛋白含量为26.70%,粗纤维含量为6.41%。4、得到了一种混菌发酵饲料生产方法。以香菇菌糟为主要原料,采用里氏木霉Rut C-30、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酿酒酵母进行混合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获得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最佳条件为:混菌组合:里氏木霉:黑曲霉:酿酒酵母=1:2:1,N源尿素2.5%,麸皮2.5%,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96 h,接种量7%,料水比1:1.5。此条件下得到最终粗蛋白含量为23.43%。

崔耀明[9](2015)在《山西老陈醋醋糟混菌发酵菌种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醋糟资源的营养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探索醋糟资源增值利用的方法,为科学合理利用醋糟资源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国标法对山西老陈醋醋糟中能量、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维生素、有机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经过初筛得到作用效果好的菌种,运用L32(231)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结合两两交互作用评价构建有效的混菌组合;采用L27(313)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条件。结果如下:1.山西老陈醋醋糟营养成分分析醋糟中总能、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是22.78 MJ/kg,11.40%、12.21%、35.87%、9.22%;钙、磷、钾、镁、钠、硫、氯、铁、锰、铜、锌、硒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15%、0.06%、0.06%、0.05%、0.10%、2.09%、0.14%、1069.24 mg/kg、26.42 mg/kg、15.78 mg/kg、25.68 mg/kg、120.99 ng/kg;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淀粉的平均含量分别是54.46%、72.51%、23.68%、5.85%;生物素、胆碱、维生素C、维生素E的平均含量分别是621.79 mg/kg、24.48 mg/kg、174.27 mg/kg、23.45 mg/kg;乙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α-酮戊二酸、亚油酸的含量分别是0?7528.25 mg/kg、46.79?3731.69 mg/kg、0?2097.81 mg/kg、97.66?521.12mg/kg、0?6894.55 mg/kg和0.35%?3.95%。2.单菌发酵醋糟研究所选用的发酵菌种可以在醋糟(不添加外源碳源和氮源)中生长,且发酵产物中能检测出蛋白酶、α-淀粉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植酸酶的活性。根据六种水解酶的活性筛选得到降解醋糟能力强的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康氏木霉、绿色木霉、黑曲霉、无花果曲霉、产朊假丝酵母)。真菌单菌发酵醋糟产物中N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略有下降,ADF、ADL、木质素含量并未下降。3.混菌组合发酵醋糟研究运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结合两两交互作用评价得到了降解醋糟能力强的真菌组合,它由黄孢原毛平革菌、康氏木霉、黑曲霉和无花果曲霉NTG-23组成。经历7 d培养,还原糖的产量达到35.57 mg/gds,比空白组提高108.01%。另外,木聚糖酶活性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达到439.07 U/gds和8.15 U/gds,分别比单菌发酵的最高值分别提高了432.08%和243.88%。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下降17.11%、68.61%和14.44%。然后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得到混菌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5?C,培养时间5 d,尿素含量1%,MnSO4?H2O添加量0.03%,接种孢子浓度1?107个/mL,初始pH值6,初始水分含量70%。本研究表明,山西老陈醋醋糟中粗蛋白质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属于粗饲料;本研究建立的混菌发酵工艺效果好、成本低,适用于木质纤维素类资源的利用。

李伟[10](2015)在《发酵重组大肠杆菌产(+)γ-内酰胺酶及酶的固定化研究》文中提出(-))γ-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中间体,主要可以用来制备阿巴卡韦和帕拉米韦等药物。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γ-内酰胺酶的条件优化以及(+)γ-内酰胺酶的固定化方法研究。我们在15L发酵罐中通过对不同培养条件的实验比较,最终成功探索出一种适合于重组大肠杆菌生长产(+)γ-内酰胺酶的方法——双程培养双程诱导法,即在37℃下培养菌种至对数生长期开始时升温至42℃培养至放罐,在对数期结束后加入乳糖进行诱导约6h后加入等量乳糖再诱导一次,经过重复实验反复比较发现此法发酵所得(+)γ-内酰胺酶酶量最大。全细胞转化实验表明:0.16g湿菌体在50℃下反应1h催化2ml,5g/L的(±)γ-内酰胺ee值可达95%以上,此结果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以离子交换树脂和氨基树脂(HA树脂)为固定化载体对酶的固定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在200g/L的高浓度底物反应下酶容易脱落,固定化酶重复使用次数较少且产物收率较低;HA树脂则呈现出较好的固定化效果,其酶活可达1200 U/g。对HA树脂为载体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为:交联温度30℃,戊二醛浓度4%,交联时间为2h,在此交联条件下树脂完成固定化反应后载酶量达到最大;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在30℃下固定化6h树脂载酶量可达最大。固定化后酶的Km值从3.93g/L升高到14.54g/L,Vmax从0.89g/L*min下降到0.63g/L*min;最适温度保持不变均为80℃,固定化后耐热性有所下降;最适pH保持不变均为8.0,固定化后pH耐受性大幅增强,在4-10的pH范围酶活几乎不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固定化后酶的表观活化能从40.03kJ/mol降低到33.61kJ/mol,实验说明固定化酶的反应不是受酶动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传质影响。重复实验显示50次反应后仍然有50%的酶活剩余,该结果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本文还研究了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的制备及其运用。通过环氧氯丙烷与氧化石墨烯反应,对氧化石墨烯的羧基进行环氧化,研究结果表明修饰后的氧化石墨烯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有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有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城郊区果蔬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果蔬垃圾常规处理技术
    1.1 热处理
    1.2 填埋
    1.3 好氧堆肥
    1.4 厌氧消化
    1.5 小结
2 果蔬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2.1 新型发酵技术
        2.1.1 饲料
        2.1.2 生物燃料
        2.1.3酶和胞外多糖
        2.1.4 生物塑料
    2.2 生物活性化合物提取技术
3 结论与展望

(2)不同提取方法对马铃薯果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果胶的结构及分类
    1.2 果胶的研究现状
        1.2.1 果胶的提取
        1.2.2 果胶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1.3 马铃薯渣的利用现状
        1.3.1 马铃薯渣果胶的提取
    1.4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果胶提取工艺
        2.2.2.1 酸提法单因素实验
        2.2.2.2 酶解法单因素实验
        2.2.2.3 盐析法单因素实验
        2.2.3 正交试验
        2.2.4 马铃薯果胶理化指标测定
        2.2.4.1 颜色
        2.2.4.2 水分
        2.2.4.3 灰分
        2.2.4.4 pH值
        2.2.4.5 酯化度
        2.2.4.6 半乳糖醛酸
        2.2.5 果胶结构学测定
        2.2.5.1 相对分子量测定
        2.2.5.2 单糖组成
        2.2.5.3 红外光谱检测
        2.2.5.4 SEM微观结构检测
        2.2.6 马铃薯果胶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2.2.6.1 果胶浓度对果胶流变学的影响
        2.2.6.2 pH对果胶流变学的影响
        2.2.6.3 蔗糖添加量对果胶流变学的影响
        2.2.6.4 Ca~(2+)添加量对果胶流变学的影响
        2.2.7 功能性指标测定方法
        2.2.7.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7.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7.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果胶提取工艺的优化
        3.1.1 酸提法提取工艺优化
        3.1.1.1 pH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3.1.1.2 时间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3.1.1.3 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3.1.1.4 料液比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3.1.1.5 马铃薯果胶酸提法正交试验
        3.1.2 酶法提取工艺优化
        3.1.2.1 温度对果胶提取率影响
        3.1.2.2 pH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2.3 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2.4 酶添加量对马铃薯果胶的提取影响
        3.1.2.5 料液比对马铃薯果胶的提取影响
        3.1.2.6 马铃薯果胶酶解法正交试验
        3.1.3 盐析法提取工艺优化
        3.1.3.1 沉析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3.2 沉析温度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3.3 沉析pH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3.4 硫酸铝用量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3.5 马铃薯果胶盐析法正交试验
    3.2 马铃薯果胶理化特性测定结果
    3.3 马铃薯果胶结构分析
        3.3.1 分子量及单糖组成
        3.3.2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
        3.3.3 SEM扫描电镜结果
    3.4 马铃薯果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3.4.1 果胶浓度对马铃薯果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3.4.2 pH对马铃薯果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3.4.3 蔗糖添加量对马铃薯果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3.4.4 金属Ca~(2+)对马铃薯果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3.4.5 马铃薯果胶G'和G"的流变性研究
    3.5 马铃薯果胶的抗氧化性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高效木质素降解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漆酶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质素
        1.1.1 木质素的结构
        1.1.2 木质素带来的污染
    1.2 木质素生物降解
        1.2.1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1.2.2 木质素降解酶
        1.2.3 降解木质素的条件
        1.2.4 木质素降解机理
    1.3 漆酶应用及活力测定
        1.3.1 漆酶的应用
        1.3.2 漆酶的活力测定
    1.4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1.5 漆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高产漆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的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木质素降解菌株的初筛
        2.2.2 木质素降解菌株的复筛
        2.2.3 菌株形态学鉴定
        2.2.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木质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2.3.2 菌体形态特征
        2.3.3 菌落特征
        2.3.4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2.5 结论
3 目的菌株产酶能力的比较及发酵条件的探索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漆酶活力及降解率的测定
    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3.3.1 木质素浓度标准曲线
        3.3.2 产漆酶能力比较
        3.3.3 不同碳源对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影响
        3.3.4 不同氮源对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影响
        3.3.5 金属铜离子对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影响
        3.3.6 温度、pH对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影响
        3.3.7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8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木质素的降解率
    3.4 讨论
    3.5 结论
4 黄孢原毛平革菌漆酶基因lac1680的克隆、表达及酶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菌株
        4.1.4 载体与酶
    4.2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4.2.1 引物的设计
        4.2.2 PCR反应
        4.2.3 DNA的酶切与连接
        4.2.4 连接产物转化
        4.2.5 阳性克隆鉴定
        4.2.6 DNA测序
        4.2.7 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工程菌酶活力比较
    4.3 构建正确的mco1-pET24a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4.3.1 mco1-pET24a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
        4.3.2 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
        4.3.3 表达产物分布的确定
    4.4 融合蛋白的纯化
    4.5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ting鉴定
    4.6 基因工程菌和黄孢原毛平革菌野生菌株不同培养时间产酶活力
    4.7 结果分析
        4.7.1 质粒图谱的构建
        4.7.2 重组表达质粒双酶切
        4.7.3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4.7.4 重组菌预表达的全菌裂解物SDS-PAGE检测
        4.7.5 SDS-PAGE检测纯化的mco1-c-His6蛋白
        4.7.6 WB验证mco1-c-His6蛋白
        4.7.7 酶学性质的探究
    4.8 结论
    4.9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苹果渣乳酸发酵综合利用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苹果概述
        1.1.1 分布及产量
        1.1.2 苹果渣营养成分分析
        1.1.3 苹果渣利用现状
    1.2 益生菌果蔬汁发酵研究
        1.2.1 益生菌简介
        1.2.2 益生菌果蔬汁发酵研究进展
    1.3 真空冷冻干燥法优化乳酸菌冻干保护剂
        1.3.1 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概述
        1.3.2 冻干保护剂概述
        1.3.3 乳酸菌冻干保护剂在真空冷冻干燥中的研究进展
    1.4 发酵代谢动力学概述
        1.4.1 菌体生长动力学方程
        1.4.2 产物生成动力学方程
        1.4.3 基质消耗动力学方程
    1.5 绿色木霉菌剂的制备
        1.5.1 绿色木霉
        1.5.2 木霉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1.5.3 绿色木霉菌剂生产及应用现状
    1.6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原料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溶液及培养基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乳酸菌培养条件、培养基优化
        2.2.2 苹果浸提液乳酸发酵剂的研究
        2.2.3 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菌泥冻干保护剂
        2.2.4 多株L-乳酸生产菌株分批发酵苹果渣浸提液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2.5 绿色木霉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总糖、总酸和产酸量的测定
        2.3.2 菌体平板计数
        2.3.3 单位菌粉冻干活菌数的测定和冻干存活率的测定
        2.3.4 发酵动力学方程构建过程中菌体量的测定
        2.3.5 血球计数板法统计绿色木霉孢子数
        2.3.6 粗纤维的测定
        2.3.7 L-乳酸含量的测定
        2.3.8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乳酸菌培养条件、培养基优化
        3.1.1 培养条件优化
        3.1.2 培养基优化
        3.1.3 正交试验及验证
    3.2 苹果渣浸提液乳酸发酵剂的研究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2.2 混合菌种接种量配比选取
        3.2.3 较适组合乳酸菌剂产酸和耗糖性能检验
    3.3 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菌泥冻干保护剂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保护剂筛选
        3.3.3 爬坡实验
        3.3.4 响应面优化实验
        3.3.5 验证实验
    3.4 多株L-乳酸生产菌株分批发酵苹果渣浸提液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4.1 模型参数求解
        3.4.2 模型验证
    3.5 绿色木霉菌剂的制备
        3.5.1 绿色木霉生长曲线的测定
        3.5.2 单因素实验
        3.5.3 CCD-RSM试验设计、分析及验证
4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论文
    专利
附录
    附录A

(5)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蛋鸡蛋品质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胶红酵母
        1.1 胶红酵母生物学特性
        1.2 胶红酵母生物学功能
        1.3 胶红酵母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2. 类胡萝卜素
        2.1 类胡萝卜素的来源
        2.2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机制
        2.3 影响胶红酵母合成类胡萝卜素的主要因素
        2.4 类胡萝卜素主要的生理功能
    3. 固态发酵
        3.1 固态发酵的特性
        3.2 影响固态发酵的主要因素
        3.3 固态发酵在生产饲料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4.研究路线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试验研究
    研究内容一 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态发酵底物优化结果与分析
        2.2 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结果及分析
        2.3 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对底物养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底物的优化
        3.2 胶红酵母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3.3 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胶红酵母发酵产物对蛋鸡蛋品质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试剂与试验仪器
        1.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1.5 指标测定和分析方法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2.3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4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血浆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6 空肠组织粘膜形态结构
        2.7 盲肠微生物区系
        3. 讨论
        3.1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3.3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4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血浆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5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6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空肠组织粘膜形态的影响
        3.7 日粮添加RMFP对蛋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航空喷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1.2 航空喷雾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
        1.2.2 植保无人机喷雾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喷雾系统设计与工作参数优化
    2.1 植保无人机作业平台
        2.1.1 N-3型植保无人机系统组成
        2.1.2 机体结构
        2.1.3 主要参数及操作系统特点
    2.2 离心雾化喷嘴工作参数优化
        2.2.1 离心雾化喷嘴结构
        2.2.2 离心喷嘴雾化特性
        2.2.3 离心喷嘴雾化形状分析
        2.2.4 离心雾化喷嘴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植保无人机旋翼风场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3.1 模型假设和物理模型建立
        3.1.1 模型假设
        3.1.2 物理模型
        3.1.3 计算域简介
        3.1.4 数值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3.1.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2 无人机旋翼风场实验与研究
        3.2.1 植保无人机旋翼风场数据获取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植保无人机喷洒参数优化与响应面模型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装置
        4.1.2 无人机飞行平台及喷雾系统
        4.1.3 取样及分析装置
        4.1.4 环境监测
    4.2 试验方法
        4.2.1 采样点布置
        4.2.2 沉积量测量及统计方法
        4.2.3 飞行参数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保无人机喷洒单因素试验
        4.3.2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植保无人机田间喷洒雾滴沉积和飘移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环境
        5.1.2 布样方法和取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稻冠层雾滴尺寸分布规律
        5.2.2 雾滴在水稻不同层间的沉积比例
        5.2.3 同一作业高度不同喷幅对雾滴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5.2.4 雾滴飘移量的测定
    5.3 小结
第六章 植保无人机作业对冠层稻飞虱和白粉菌孢子的动态分布影响
    6.1 植保无人机旋翼气流对稻飞虱动态分布研究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6.2 植保无人机旋翼气流对小麦白粉病原菌孢子动态分布研究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
    6.3 小结
第七章 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
    7.1 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研究
        7.1.1 材料与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1.3 结论
    7.2 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研究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讨论
        7.2.3 结论
    7.3 小结
第八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工作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工作
    三、获奖情况
    四、专利

(7)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发酵饲料的概述
        1.1 发酵饲料的定义
        1.2 发酵饲料的种类
        1.3 发酵饲料生产中使用的菌种
        1.4 发酵饲料在生产中应用
    2 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
        2.1 提高饲料消化率,促进动物生长
        2.2 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动物肠道健康
        2.3 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
        2.4 降解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2.5 降低肠道的氨气,改善饲养环境
    3 发酵饲料目前的问题及未来前景
        3.1 发酵饲料目前的问题
        3.2 发酵饲料未来前景
试验一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香菇菌糟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香菇菌糟简介
    1.2 抗氧化性
    1.3 纤维素酶
    1.4 发酵饲料
    1.5 固体发酵
    1.6 混合发酵
    1.7 发酵菌种
        1.7.1 里氏木霉
        1.7.2 黑曲霉
        1.7.3 酿酒酵母
    1.8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及意义
第2章 香菇菌糟主要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剂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测定结果及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香菇菌糟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及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提取率及总酚含量
        3.3.2 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3 总还原能力
        3.3.4 总抗氧化能力
        3.3.5 提取物H_2O_2清除能力
    3.4 结论
第4章 以香菇菌糟为原料固态发酵生产饲用纤维素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试验
        4.3.2 响应面实验
    4.4 结论
第5章 香菇菌糟发酵饲料的研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数据测定及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确定
        5.3.2 单因素试验
        5.3.3 正交试验
        5.3.4 酿酒酵母二次发酵
    5.4 结论
第6章 以香菇菌糟为主要原料固态发酵生产饲料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试剂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4 实验数据测定及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因素试验
        6.3.2 正交试验
        6.3.3 优化条件下粗蛋白及粗纤维含量
    6.4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香菇菌糟成分分析
        7.1.2 香菇菌糟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
        7.1.3 香菇菌糟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7.1.4 香菇菌糟发酵饲料的研制
        7.1.5 以香菇菌糟为主要原料发酵生产饲料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山西老陈醋醋糟混菌发酵菌种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糟渣类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
        1.1.1 我国糟渣类饲料资源概况
        1.1.2 酿造业糟渣
        1.1.3 水果加工业糟渣
        1.1.4 菌糠
        1.1.5 制糖工业糟渣
        1.1.6 其他糟渣
    1.2 醋糟资源的利用现状
        1.2.1 醋糟的概况
        1.2.2 醋糟直接饲喂的研究
        1.2.3 醋糟微生物发酵的研究
    1.3 发酵菌种的特性及其应用
        1.3.1 白腐真菌
        1.3.2 木霉菌
        1.3.3 曲霉菌
        1.3.4 酵母菌
        1.3.5 构建混菌组合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西老陈醋醋糟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醋糟中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2.2 醋糟中矿物元素分析
        2.2.3 醋糟中碳水化合物分析
        2.2.4 醋糟中维生素分析
        2.2.5 醋糟中有机酸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单菌发酵醋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单菌发酵产物中水解酶活性分析
        3.3.2 单菌发酵产物中活菌生物量分析
        3.3.3 单菌发酵产物中纤维含量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混菌发酵醋糟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发酵底物
        4.1.2 发酵菌种
        4.1.3 水解酶活性检测
        4.1.4 纤维含量测定
        4.1.5 还原糖含量测定
        4.1.6 构建混菌组合
        4.1.7 优化混菌条件
        4.1.8 数据处理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混菌组合构建
        4.2.2 混菌组合发酵条件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发酵重组大肠杆菌产(+)γ-内酰胺酶及酶的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发酵研究进展
        1.1.1 酶和酶催化的简介
        1.1.2 发酵简介及研究进展
    1.2 (+)γ-内酰胺酶的介绍
    1.3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1.3.1 固定化简介
        1.3.2 酶固定化方法研究进展
        1.3.3 酶固定化载体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产(+)γ-内酰胺酶的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2.3 实验仪器及材料(见附录)
    2.4 实验方法
        2.4.1 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配方
        2.4.2 实验相关参数检测
        2.4.3 摇瓶接种方法和罐上接种方法
        2.4.4 发酵罐上调控方法
        2.4.5 菌种复壮方法
        2.4.6 绘图方法
    2.5 实验结果及讨论
        2.5.1 摇瓶发酵鉴定菌种及复壮实验结果
        2.5.2 摇瓶工艺发酵罐上放大培养
        2.5.3 恒定溶氧发酵
        2.5.4 恒温37℃发酵
        2.5.5 恒温30℃培发酵
        2.5.6 37℃培养42℃诱导
        2.5.7 增加卡那霉素浓度
        2.5.8 乳糖量加倍
        2.5.9 对数期开始时降温至30℃
        2.5.10 对数期开始时升温至42℃
        2.5.11 对数期开始时升温后双诱导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HA树脂固定化(+)γ-内酰胺酶研究
    3.1 引言
    3.2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3.3 实验仪器与药品(见附录)
    3.4 实验方法
        3.4.1 HA树脂清洗
        3.4.2 酶液制备
        3.4.3 戊二醛交联方法
        3.4.4 固定化酶制备方法
        3.4.5 固定化酶酶活测定方法
        3.4.6 交联、固定化条件优化研究方法
        3.4.7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3.4.8 酶学性质研究方法
        3.4.9 固定化酶的表征方法
    3.5 实验结果及讨论
        3.5.1 戊二醛交联条件优化结果
        3.5.1.1 戊二醛交联浓度实验结果
        3.5.1.2 戊二醛交联时间实验结果
        3.5.1.3 戊二醛交联温度实验结果
        3.5.2 固定化优化条件结果
        3.5.2.1 固定化温度实验结果
        3.5.2.2 固定化时间实验结果
        3.5.3 反应条件优化
        3.5.3.1 金属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3.5.3.2 温度对底物的影响
        3.5.3.3 固定化酶与底物用量比的确定
        3.5.4 酶学性质研究结果
        3.5.4.1 最适pH实验结果
        3.5.4.2 最适温度实验结果
        3.5.4.3 Km与Vmax的测定结果
        3.5.4.4 表观活化能的测定结果
        3.5.5 固定化酶的表征结果
        3.5.5.1 固定化酶的耐热性实验结果
        3.5.5.2 固定化酶的pH耐受性实验
        3.5.5.3 固定化酶的储藏性实验结果
        3.5.5.4 固定化酶重复使用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固定(+)γ-内酰胺酶研究
    4.1 引言
    4.2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4.3 实验仪器与药品(见附录)
    4.4 实验方法
        4.4.1 离子交换树脂的清洗方法
        4.4.2 酶液的制备方法
        4.4.3 固定化酶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4.4.4 固定化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4.4.5 载体筛选和固定化条件优化方法
        4.4.6 酶学性质研究方法
        4.4.7 固定化酶表征方法
    4.5 实验结果及讨论
        4.5.1 树脂筛选结果
        4.5.2 固定化温度实验结果
        4.5.3 固定化时间实验结果
        4.5.4 酶学性质实验结果
        4.5.4.1 最适pH实验结果
        4.5.4.2 最适温度实验结果
        4.5.4.3 Km与Vmax实验结果
        4.5.4.4 表观活化能实验结果
        4.5.5 固定化酶的表征结果
        4.5.5.1 固定化酶耐热性实验结果
        4.5.5.2 固定化酶储藏性实验结果
        4.5.5.3 固定化酶重复使用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固定化(+)γ-内酰胺酶研究
    5.1 引言
    5.2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5.3 实验仪器与药品(见附录)
    5.4 实验方法
        5.4.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4.2 氧化石墨烯羧基修饰方法
        5.4.3 固定化酶制备
        5.4.4 酶学性质研究
        5.4.5 固定化酶表征
    5.5 实验结果及讨论
        5.5.1 固定化酶红外表征结果
        5.5.2 固定化酶耐热性实验结果
        5.5.3 固定化酶重复实验结果
        5.5.4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实验结果
        5.5.4.1 最适pH实验
        5.5.4.2 最适温度实验
        5.5.4.3 Km和Vmax实验结果
        5.5.4.4 表观活化能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四、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有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郊区果蔬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现状[J]. 秦玉,李慧莉,徐圣君,郑效旭,侯德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不同提取方法对马铃薯果胶特性的影响[D]. 马智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高效木质素降解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漆酶性质的研究[D]. 刘梁涛.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苹果渣乳酸发酵综合利用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D]. 闫晓哲.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5]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蛋鸡蛋品质和免疫性能的影响[D]. 李貌. 西南大学, 2017(02)
  • [6]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优化研究[D]. 秦维彩. 江苏大学, 2017(01)
  • [7]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D]. 周红妹.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8]香菇菌糟的综合利用研究[D]. 刘斌. 湘潭大学, 2016(02)
  • [9]山西老陈醋醋糟混菌发酵菌种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 崔耀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10]发酵重组大肠杆菌产(+)γ-内酰胺酶及酶的固定化研究[D]. 李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