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扶贫济困,不懈努力

脱贫攻坚,扶贫济困,不懈努力

一、扶贫帮困助人为乐长抓不懈(论文文献综述)

楚凡[1](2017)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2001年颁布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青少年社会公德素养呈现出了好的势态。但受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公德出现了诸多不好的现象,公德教育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任务,青少年社会公德仍存在不少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在充分调研和多年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新形势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对策,旨在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尽绵薄之力。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使后续研究目标更为明确,针对性更强。第二章:社会公德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主要介绍社会公德的基本定义、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及基本要求及社会公德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对青少年和新形势的含义做进一步解读,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第三章: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社会调研对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找出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要问题,为成因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成因分析。结合青少年公德教育的任务及要求,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原因。使青少年公德教育的思路与举措更具有针对性。第五章: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思路与举措。从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中国梦的实现对青少年所赋予使命的高度,针对青少年公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培养的具体思路与举措,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公德养成和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公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资广大同行思考。

甄丹东[2](2014)在《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锋精神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雷锋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它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符号,它以其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明确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引领社会风尚进步的旗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雷锋精神“过时论”、“超前论”以及“对立论”等观点在社会上出现并蔓延。当代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抬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雷锋精神也被部分大学生所忽视和冷落。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既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而雷锋精神所传递的社会正能量,能使当代大学生有效防止和抵御错误思潮,走上正确的成长成才之路。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期盼,人民的愿望。本文从雷锋精神概述入手,指出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分析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现状,从而提出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选择。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综述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雷锋精神概述。详细论述了雷锋精神的溯源、提出及发展,并分析总结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探寻。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其生命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透视。分别从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现状、弘扬雷锋精神的主要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行论述。这一部分为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第五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分别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原则,并从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同而有别”、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新兴媒体、构建长效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通过路径的探索,以期雷锋精神能够在大学生中得到大力宣传与弘扬,使雷锋精神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加强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艳[3](2014)在《学习雷锋50年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雷锋同志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言行、事迹、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亿万中国人民道德实践的楷模和精神旗帜,激励了并将继续激励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和成才。雷锋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度自觉的集体主义精神、情感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挤时钻研的“钉子”精神、言行一致恪守诚信的高尚品格。50年来,学习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活动在我国薪火相传、从未间断,这一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学雷锋活动的初步兴起(1960——1962)、学雷锋活动的全面开展(1963——1965)、学雷锋活动的畸形发展(1966——1976)、学雷锋活动再掀高潮(1977——90年代初)以及学雷锋活动局面的全面开新(90年中期至今)。50年来,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采取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党政主要领导人及时题词和倡导、举办各种类型的“忆苦思甜”报告会、广泛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及适时表彰各行各业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道德楷模。50年来在我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不断涌现,使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大提升,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50年来,在我国人民学习雷锋长期而丰富的道德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经验,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各级组织领导,综合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等等。然而,以往学雷锋的实践也有一些不足和历史的局限性,主要是: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对学习雷锋精神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对雷锋、雷锋精神的宣传手段老套、宣传内容不到位、不准确,一些组织和领导者的态度还不够端正以及学习活动形式化和平庸化,带有狭隘的功利性和被动性等。今后,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以往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以提高学雷锋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措施主要是: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雷锋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第二,要创造性地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第三,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组织;第四,要逐步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第五,要更加有效地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第六,要把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义工服务作为学习实践的重点。

牛婧[4](2014)在《雷锋精神的普及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据》文中认为雷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培养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典型。全民学雷锋活动之所以历经五十年长盛不衰,与中国共产党对雷锋精神持续的宣传普及分不开。回顾五十年雷锋精神普及的历史进程,它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之路,经历了一个既有高潮又有低谷,既有成就又有失误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日报》的宣传普及工作最为持久、影响最大,其对雷锋精神的阐释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能够比较具体的反映出五十年来雷锋精神普及工作的发展状况,非常具有代表性。以《人民日报》的学雷锋报道为依据,研究五十年雷锋精神普及工作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镜鉴作用。雷锋精神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其产生和普及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雷锋精神普及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雷锋精神普及的重要思想条件,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雷锋精神普及的重要历史条件。20世纪60年代初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人民日报》的雷锋精神宣传普及工作一直带有比较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经历了初始阶段、第一次高潮、曲折发展三个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民日报》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普及完全摆脱了阶级斗争思想的束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大潮、新世纪三个时期。《人民日报》宣传普及雷锋精神五十年,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党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不足之处,总结历史经验,普及雷锋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和科学引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科学性;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坚持持之以恒,体现经常性。

陈曦[5](2013)在《论雷锋奉献精神》文中提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研究,对于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形成、影响和弘扬,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有利于抓住实质全面准确理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作奉献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雷锋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开拓,必然要求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由此而来,需要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说明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以其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全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共同精神财富;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群众性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第一、二、三、四章,和结束语。导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选题的重要意义,述评我国学术界对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概括本论文的创新方面,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灵魂、支柱、基石和基本特征,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经过综合分析,概括雷锋精神的六个组成要素,论述雷锋奉献精神是贯穿各要素的核心要素,它最能体现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第二章研究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总结可供当前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有三个发展阶段,即雷锋经历新旧社会对比,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阶段;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阶段;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阶段。本论文概括了三条可供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一是组织精心培育。二是个人严格要求。三是社会广泛倡导。第三章审视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揭示雷锋奉献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50年来,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涌现出王杰、焦裕禄、刘英俊、张志新、张华、吴天祥、郭明义、庄仕华等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同时,雷锋奉献精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论文还着重分析了雷锋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基本原因。强调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伟大而平凡的特质,使其既令人景仰,又可亲可近、可学可及,成为全社会竞相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奉献精神的广泛传播,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结为一句话,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提出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的思路办法。第一,要认清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弘扬雷锋奉献精神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应当依靠四个主要途径;第四,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并提出四个管用有效的办法。结束语主要是从作者对本论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验中,概括说明了四个结论。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课题组,周纯杰,胡益华,贺学礼[6](2012)在《关于我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掌握全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现状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我区公民道德建设,2011年4—6月,按照部里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开展了全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调研。调研分三种形式:一是实地调查。调研人员分别深入到自治区有关厅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等地组织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道德模范,考察了文化设施建设,亲身感受了干部群众道德风尚的提升和变化。

高安宁[7](2011)在《选拔好干部人才消除腐败》文中研究指明选拔好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人才要量化,人才要勤政廉政,要努力学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要把精力放在制定政策上,作好监督工作,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教育干部坚持艰苦奋斗作风,从严惩治腐败。

韩勤[8](2010)在《苏州滑稽戏研究》文中认为滑稽戏作为一种新兴剧种,既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成为20世纪以来博采众长、特立独行的市民文化产品。苏州滑稽戏是滑稽戏的一个分支剧种,由于受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观众群体等影响,而形成“冷隽幽默、爽甜润口、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艺术特点。论文以追本溯源的“滑稽”考原开始,分析滑稽戏之远祖与近亲:即以逗乐讽刺为主要功能的滑稽戏有着从先秦古优开始的深厚历史渊源,同时又与近现代市民文化层中文明戏、独脚戏等戏剧、曲艺样式关系密切。论文主体以苏州滑稽戏的历史、代表剧目及表演艺术家为相互参照三个基本方面,希望能从历史与现代、资料与采访、史论结合与点面参照等多层次整理和论述苏州滑稽戏的历史状况,真实反映苏州滑稽戏的存活状态。论文视角紧扣极具地方色彩的苏州滑稽戏,在苏州滑稽戏历史的述论中,按照时间顺序,以解放前、解放初及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分述苏州滑稽戏的发展历史,并对苏州滑稽剧团两大前身“璇宫团”和“七星团”以及后来的“星艺”和“新声”进行了重点关注和梳理:在解放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员变迁、剧目表演、演出经历等多方面史论结合的梳理,多角度反映出苏州滑稽剧团的形成过程;有关苏州滑稽戏的经典剧目在本文中被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到80年代及90年代以来这样三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以经典传统的古装滑稽戏、服务行业的现代滑稽戏及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滑稽戏为主流的三大类别。论文选取每一类别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典范剧目如《苏州二公差》、《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等进行特点和意义论述。这些剧目不仅代表了苏州滑稽戏解放后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最高成果,更是承载着苏州滑稽戏独特的艺术风格,能让观众品过笑过,若有所思,有所回味;当然,演绎苏州滑稽戏的表演艺术家更是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从剧团成立初期的张幻尔、方笑笑,到顾芗、张克勤,再到如今一代滑稽戏新秀,尽管人才的培养曲折艰辛,但苏州滑稽戏已经搭建起保护、传承、发扬苏州滑稽戏的人才梯队。在大量阅读相关文字及音像资料,并先后采访滑稽戏圈内知名导演、演员、作家、剧团管理层等相关人士十余次的基础上,论文以调查与研究互为印证、史论结合为基础,多角度就苏州滑稽戏的生长历程、发展状况、演出剧目、知名演员及成就特色等加以整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苏州滑稽戏的艺术特征与“苏滑现象”的原因和启示。总的来说,苏州滑稽戏给人的印象是幽默、有趣、冷中有隽、冷而不板。这与它贴近现实的题材、细腻打磨的表演及滑而有稽的噱头等艺术特征互为表里。与海派滑稽戏等相比,苏州滑稽戏独特的艺术特征及“苏滑现象”与其产生的人文环境关系紧密。吴地上风上水烘焙出的千年文化,千年吴文化所孕育滋养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精神所凝结的观众群体意识、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等是苏州滑稽戏得以存活发展的活的土壤,也是其表现出雅化和文气特点的最本质的先天因素。当然,除此以外,苏州滑稽戏从业人员以现实为依据,紧扣市场的运作思路及对于艺术勇攀高峰、不懈追求的精神则是“苏滑现象”产生的后天因素。论文以目前学界少有专门而系统研究的苏州滑稽戏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一份直观记录其顽强存活,永续发展的个体档案;而针对“苏滑现象”的总结分析在远未停歇的戏曲改革与发展的当代,对于其他地方剧种也具有一定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吴新颖[9](2009)在《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文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中坚,其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直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新的价值观,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的冲突,且由于青年自身的特点,其价值观存在着诸如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混乱、行为失范等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引导当代青年确立、构建一种具有驱动功能和导向作用,拥有自我生长能力的正确的价值观,既是一个关乎青年生活实际与生存现状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必须予以回应的理论课题。青年处在人生坐标的关键时期,研究青年及价值观就必须对人作一般性的探讨。本文正是以“人”作为逻辑起点,以对人的追问作为思维之基,在对人的内在本质的分析中有序展开全文的结构,确立研究的路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的观念确立起来的。人的本质是文化化的人、社会化的人,人本身就存在二重性:人的生命既有社会性,也有生物性;人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既是为我的又是为他的。当代青年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依然不能脱离这些作为人的一般特性,但这些特征又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化、文化化的结果,因此,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青年成长于中国社会重要的历史时期,处于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加之本身多是独生子女,其生活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优越,以此塑构了其独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然而,他们处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之中:经济市场化既有促使他们积极进取、注重自我能力培养的积极效应,也可能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等负面影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则既利于青年开阔视野,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但也可能在其价值观特别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有所淡化;信息网络化则容易使青年沉溺于虚拟的“人机关系”之中而淡化了现实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变得工具化,从而滋生各种非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导致犯罪。种种这些,都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提出了现实的理论挑战。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判断事物是与非、好与坏、值与不值最基本的看法、观点的总和。它对于青年的成长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不断在其人生发展中彰显实践功能。青年价值观的最高指向即真、善、美。而通过对当代青年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其整体上积极向上、富有时代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但尚存不少问题,诸如价值取向市场化、世俗化、实惠化,同社会主导价值取向背离、排斥,价值观念错位等,也存在对正义、善恶,君子与小人等问题在认识上的误差和困惑。这些都要求从现实和理论的层面对当代青年价值观予以塑构和培育。对此目前有3种代表观点,即“回归论”、“西化论”、“折衷论”,都有其可取之处,也存在偏颇。综观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现状,塑构和培育其价值观,继承创新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即立足于现实社会背景,吸纳当代社会的积极因子,继承五、六十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而传统文化是割舍不掉的情怀,在当代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贯穿人类始终的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还有和谐价值观、仁爱及宽容精神等,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养料。同时,西方文化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秀元素,诸如勤劳、节俭、惜时,崇尚自我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予以借鉴。当代青年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生成的系统,应该分层划级予以构建和培育,具体从基础型和理想型两个层次推进。基础型注重于青年“成人”与“生存”,是人在社会中立足于最基本要求,是人之为人的基础;而“理想型”以“成才”与“创业”为目标,是人在社会中求得发展的增长型境界,是人之为人的自我驱动。构建和培育基础型价值观,主要把握住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和身心关系,分别解决如何做到为我与为他统一、义利并重、世俗不庸俗、贵生且乐生这4个方面的问题;构建和培育理想型价值观,则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终极关怀,做到报效祖国人民、热爱人类与大自然。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以5种动力系统为支撑:家庭的亲情力、学校的教化力、职业的强化力、环境的感染力、政府的规导力。而其保障机制主要通过青年价值观培育的评价机制来实施,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及荣誉是评价的主要的外在机制,并以此引导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形成,尤其是最终形成青年自我的良心良知,实现外在机制与内在机制的统一。

记者 杨平昌通讯员 陈飞[10](2008)在《276名寒门学子获助》文中指出本报讯 (记者 杨平昌 通讯员 陈飞) 8月26日上午,海口金垦宾馆大厅内涌动着爱的热潮,海南农垦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就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垦区63名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新生每人获得5000元资助。至此,今年垦区共筹集了127万元善款,助276名寒门学子喜圆大学梦?

二、扶贫帮困助人为乐长抓不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扶贫帮困助人为乐长抓不懈(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社会公德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社会公德理论概述
        2.1.1 社会公德基本含义
        2.1.2 社会公德基本内容
        2.1.3 社会公德基本特点
        2.1.4 社会公德基本要求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新形势
        2.2.2 青少年
    2.3 社会公德教育理论概述
        2.3.1 社会公德教育的概念
        2.3.2 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2.3.3 社会公德教育的要求
        2.3.4 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3章 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3.1 不同青少年群体社会公德状况
        3.1.1 不同学龄段在校青少年群体公德状况
        3.1.2 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青少年群体公德状况
        3.1.3 在校青少年与社会青少年群体公德状况
    3.2 不同青少年群体公德差异分析
        3.2.1 社会公德宣传力度的不同
        3.2.2 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3.2.3 青少年生理特征的影响
        3.2.4 青少年家庭环境的不同
    3.3 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取得的成效
        3.3.1 青少年将公德养成与促进自身发展相结合
        3.3.2 青少年将公德养成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3.3.3 青少年将公德养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
        3.3.4 青少年将公德养成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
    3.4 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3.4.2 缺乏公德和法纪意识
        3.4.3 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
        3.4.4 社会公德责任感不强
        3.4.5 缺乏远大的抱负和理念
        3.4.6 自我反省效果不佳
第4章 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成因分析
    4.1 客观因素
        4.1.1 学校教育举措的不力
        4.1.2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4.1.3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4.1.4 青少年个体之间的负面影响
    4.2 主观因素
        4.2.1 青少年对公德常识知之甚少
        4.2.2 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4.2.3 青少年知识学习的偏向性
        4.2.4 青少年对新兴产物的过度痴迷
第5章 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5.1 加强青少年素质建设
        5.1.1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5.1.2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5.1.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5.2 创造社会公德教育的外围环境
        5.2.1 社会公德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有效结合
        5.2.2 社会公德教育要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5.2.3 公德教育与社会影响有效结合
        5.2.4 强化青少年群体积极效应的影响力
    5.3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
        5.3.1 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2 以中国梦砥砺公德素质的自我培养
        5.3.3 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染熏陶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理论依据
        1.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1.3.2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雷锋精神概述
    2.1 雷锋精神的溯源
    2.2 雷锋精神的提出及发展
    2.3 雷锋精神的内涵
        2.3.1 矢志不渝、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3.2 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
        2.3.3 爱岗勤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3.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2.3.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4 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
        2.4.1 明确的导向性
        2.4.2 深厚的民族性
        2.4.3 鲜明的时代性
        2.4.4 突出的实践性
3.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探寻
    3.1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3.2 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3.3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4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其生命意义
4.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透视
    4.1 现状
        4.1.1 认识理解的差异性
        4.1.2 行为意愿的多元化
    4.2 主要形式
        4.2.1 志愿者活动
        4.2.2 爱心奉献活动
    4.3 存在的问题
        4.3.1 思想认识有偏差
        4.3.2 行为上知行背离
        4.3.3 务虚多而务实少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客观原因
        4.4.2 主观原因
5.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
    5.1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应坚持的原则
        5.1.1 方向性原则
        5.1.2 整体性原则
        5.1.3 层次性原则
        5.1.4 主体性原则
        5.1.5 持续性原则
        5.1.6 创新性原则
    5.2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
        5.2.1 提高思想认识,科学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5.2.2 注重“同而有别”,实现雷锋精神的心理认同
        5.2.3 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学雷锋的社会氛围
        5.2.4 利用新兴媒体,创新弘扬雷锋精神的方法载体
        5.2.5 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学习雷锋50年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 雷锋和雷锋精神概述
    (一) 雷锋生平简介
    (二) 雷锋精神的提炼概括
    (三) 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雷锋精神 50 年的历史回顾
    (一) 学雷锋活动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 学习雷锋 50 年的历史发展进程
    (三) 学习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方式方法
三、 学习雷锋 50 年的显着成就与经验教训
    (一) 50 年来学雷锋活动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 学习雷锋 50 年的珍贵历史经验
    (三) 50 年学雷锋活动的历史局限性
四、 进一步提高学雷锋活动实效性的思考
    (一) 要进一步提高对学雷锋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二) 创造性的开展喜闻乐见、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
    (三) 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组织
    (四) 逐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五) 正确有效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
    (六)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等新形式践行雷锋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雷锋精神的普及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及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雷锋精神普及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雷锋精神普及的根本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雷锋精神普及的重要思想条件
    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雷锋精神普及的重要历史条件
第二章 雷锋精神普及的历程考察(上)
    一、1960-1963年:雷锋精神普及的初始阶段
    二、1963—1966年:雷锋精神普及的第一次高潮
    三、1966—1978年:雷锋精神普及的曲折
        (一) 1966—1976年:雷锋精神普及的畸形发展
        (二) 1977—1978年:雷锋精神普及开始走出低谷
第三章 雷锋精神普及的历程考察(下)
    一、1979—1983年:迈入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普及
    二、1984—1989年:商品经济大潮中的雷锋精神普及
    三、1990—2013年:雷锋精神普及的新阶段
        (一) 1990年代:雷锋精神普及向纵深发展
        (二) 新世纪:雷锋精神普及的常态化
第四章 雷锋精神普及的历史经验
    一、雷锋精神普及的历史作用
        (一) 为新中国建设凝聚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
        (二) 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引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三) 为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二、雷锋精神普及之不足
        (一) 雷锋精神宣传普及中存在片面性
        (二) 雷锋精神宣传普及中存在形式主义
        (三) 雷锋精神宣传普及中存在过度的政治化倾向
    三、雷锋精神普及的历史经验
        (一) 普及雷锋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二) 普及雷锋精神必须坚持持之以恒
        (三) 普及雷锋精神必须坚持科学引领
第五章 雷锋精神普及的历史启迪
    一、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科学性
        (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二) 坚持贴近实际,增强宣传普及的针对性
    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一)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推进雷锋精神普及的创新
        (二)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宣传学习雷锋精神的载体
    三、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坚持持之以恒,体现经常性
        (一) 抓好雷锋精神宣传、研究工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二) 广泛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雷锋精神宣传普及活动
        (三) 雷锋精神普及必须强化制度安排,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
        (四) 雷锋精神普及必须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雷锋奉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创新方面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雷锋奉献精神概述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界定和要素
        一、雷锋精神的界定
        二、雷锋精神的要素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和特征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
        二、雷锋奉献精神的特征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一、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二、雷锋奉献精神贯穿雷锋精神的各要素
第二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
    第一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沃土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源泉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
        一、在新旧社会对比中,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
        二、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三、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经验
        一、组织精心培育
        二、个人严格要求
        三、社会广泛倡导
第三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影响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一、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雷锋作奉献
        二、国外推崇雷锋奉献精神重要案例
第四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弘扬
    第一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基本原则
        一、党员干部表率原则
        二、群众性常态化原则
        三、与时俱进创新原则
    第三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围绕发展主题,深化奉献教育
        二、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奉献实践
        三、树立当代雷锋,引领奉献风尚
        四、扶持志愿团队,凝聚奉献合力
    第四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组织领导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三、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选拔好干部人才消除腐败(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二、选拔人才要坚持量化原则。
三、除了政府和国家在选拔人才方面量化要求以外, 还
四、要树立正气, 努力学习。
五、各级干部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取消私心杂念。
六、领导要把精力放在制定政策上, 政策是关键。
七、要作好监督工作。
八、要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九、要教育党员干部长怀艰苦奋斗之风, 防止奢侈腐败。
十、政府要从严惩治, 绝不姑息迁就。

(8)苏州滑稽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从“滑稽”到“滑稽戏”
        一、“滑稽”考原
        二、从古优到参军戏
        三、“滑稽戏”原本
    第二节 现代滑稽戏的形成
        一、文明戏、新剧与趣剧
        二、独脚戏
        三、小热昏与苏滩
    第三节 滑稽戏存活现状
        一、上海市的滑稽剧团
        二、江苏省的滑稽剧团
        三、浙江省的滑稽剧团
第二章 苏州滑稽戏历史
    第一节 20 世纪初至1949 年前后的苏州滑稽戏
        一、苏州早期的文明戏、新剧演出
        二、“璇宫团”与“七星团”
        三、“星艺”与“新声”
        四、苏州市滑稽剧团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苏州滑稽戏
        一、“重整河山待后生”──20 世纪80 年代的苏州滑稽戏
        二、敢创敢拼、好戏连台──20 世纪90 年代的苏州滑稽戏
        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21 世纪初的苏州滑稽戏
第三章 苏州滑稽戏代表作品
    第一节 传统经典的古装滑稽戏──20 世纪50 年代代表作品
        一、“苏滑”的压箱底大戏:《苏州二公差》
        二、别有一功“伪巡长”:《小山东到上海》
        三、家喻户晓的钱笃笤:《钱笃笤求雨》
    第二节 服务行业的现代滑稽戏──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代表作品
        一、“苏滑”历史里程碑:《满意不满意》
        二、因戏得楼美名扬:《小小得月楼》
        三、“六个平方”的烦恼:《快活的黄帽子》
    第三节 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滑稽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代表作品
        一、壮志起程拔头筹:《一二三,起步走》
        二、永不停息的赛跑:《青春跑道》
        三、笑到极致泪自流:《顾家姆妈》
第四章 苏州滑稽戏表演艺术家
    第一节 一冷一热:20 世纪50 年代的苏州滑稽戏典范
        一、冷面阴噱的滑稽大师──张幻尔
        二、善编能唱的滑稽全才──方笑笑
    第二节 亦庄亦谐: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苏州滑稽戏精英
        一、梅开二度传笑声──顾芗
        二、“脚指头上都是戏”──张克勤
    第三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21 世纪的苏州滑稽戏新秀
        一、蒲雨竹
        二、其他小荷
第五章 “苏滑现象”及启示
    第一节 苏州滑稽戏艺术特征
        一、贴近现实的风格
        二、细腻打磨的表演
        三、滑而有稽的噱头
    第二节 “苏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江南吴地的人文精神
        二、紧扣市场的运作思路
        三、逐步成熟的人才梯队
    第三节 苏州滑稽戏的影响
        一、繁荣文化
        二、推动经济
        三、说不尽的得月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人之解说
    二、人是文化化的人
    三、人的存在两重性
    四、青年与人生
第一章 当代青年及其时代特征
    第一节 青年生理、心理特征
        一、青年群体及年龄规限
        二、青年生理与心理特征
    第二节 青年群体概况
        一、青年人口分布、民族等概况
        二、青年教育、从业等状况
    第三节 时代特征对青年的影响
        一、经济市场化激活主体意识
        二、全球一体化导致文化多元
        三、信息网络化变革人际关系
第二章 青年价值观演变与现状
    第一节 价值观述要
        一、价值观及分类
        二、价值观最高指向
        三、价值观作用与功能
    第二节 价值观分期与两次讨论
        一、价值观分期
        二、两次大讨论
    第三节 青年价值观调查分析
        一、青年价值观基本现状
        二、青年价值观存在问题
        三、青年价值观上理论困惑
第三章 青年价值观构建的社会文化依托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与青年价值观塑构
        一、人的自身现代化
        二、人的竞争激烈化
        三、人的幸福指数最大化
    第二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价值取向
        一、火红的创业年代
        二、时代典范:雷锋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述要
        二、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三、“和谐”观价值
        四、“仁爱”价值观
        五、宽容体现“仁爱”
    第四节 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元素
        一、西方文化概述
        二、西方文化价值观正负效应
        三、现代西方积极的精神
第四章 青年基础型价值观构建
    第一节 群己关系:为我又为他
        一、群己关系的内涵
        二、权界的划分规则
        三、为我与为他的统一
    第二节 义利关系:爱财须守道
        一、中国古代的义利观
        二、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
        三、义利并重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理欲关系:世俗不庸俗
        一、早期的理欲观
        二、“存天理,灭人欲”危害性
        三、“理”、“欲”之正确理念
    第四节 身心关系:贵生且乐生
        一、当代人的生存现状
        二 贵生:珍惜生命
        三、乐生:热爱生活
第五章 青年理想型价值观构建
    第一节 实现自我价值:为他人而活
        一、“他人就是地狱”?
        二、为“谁”而活?
        三、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节 追求终极关怀:心求敬畏崇高
        一、敬畏及价值
        二、追求崇高
        三、终极关怀
    第三节 报效祖国人民:勇于创新竞争
        一、勇于并善于竞争
        二、争做创新型人才
        三、振兴中华是最高价值取向
    第四节 修练天地境界:爱人类及大自然
        一、仁民爱物
        二、关注民生、人类、大自然
第六章 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家庭:亲情力
        一、婚姻家庭及其功能
        二、家庭主导力量:亲情与关爱
    第二节 学校:教化力
        一、学校与学校文化
        二、学校的核心力量:灌输与教化
    第三节 职业:强化力
        一、职业内涵及其特点
        二、职业与自我价值实现
    第四节 环境:感染力
        一、社会风气的化和
        二、媒介环境的引领
    第五节 政府:规导力
        一、政府规范与导向职能
        二、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
        三、政府组织社会各种力量
第七章 青年价值观培育的评价机制
    第一节 价值观培育评价框架及原则
        一、价值观培育与德育评价
        二、评价框架
        三、评价原则
    第二节 评价标准复杂性及其悖论
        一、评价标准复杂性
        二、评价标准悖论
    第三节 评价的外在与内在机制
        一、评价外在机制
        二、评价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主持课题
附录二 当代青年价值观问卷调查

四、扶贫帮困助人为乐长抓不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 楚凡. 西安邮电大学, 2017(08)
  • [2]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研究[D]. 甄丹东.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3]学习雷锋50年的回顾与思考[D]. 何艳. 延安大学, 2014(02)
  • [4]雷锋精神的普及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据[D]. 牛婧.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5]论雷锋奉献精神[D]. 陈曦.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6]关于我区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J].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课题组,周纯杰,胡益华,贺学礼.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2(02)
  • [7]选拔好干部人才消除腐败[J]. 高安宁. 社科纵横, 2011(04)
  • [8]苏州滑稽戏研究[D]. 韩勤. 苏州大学, 2010(10)
  • [9]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 吴新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10]276名寒门学子获助[N]. 记者 杨平昌通讯员 陈飞. 海南农垦报, 2008

标签:;  ;  ;  ;  ;  

脱贫攻坚,扶贫济困,不懈努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