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产业统计核算研究

中国住宅产业统计核算研究

一、中国住宅业统计核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卞勇,刘宇[1](2021)在《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碳减排政策在统计核算、目标管理、碳交易等领域还不完善,限制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效果,对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挑战。应从数据、目标、市场三方面发力,通过不断完善统计核算工作机制、丰富数字化管理手段、明确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路径、建立地区和行业碳排放总量目标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探索碳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等多种途径,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任务。

吴荣德[2](2020)在《基于不同核算方法差额的GDP准确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GDP被公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反映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要准确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情况,需要准确的GDP数据。为保障我国GDP的准确性,我国实施了很多举措,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我国GDP增长速度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能保持快速增长,这一现象让国内外媒体和相关学者对我国GDP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面对国内外媒体和相关学者的质疑,有必要对我国GDP的准确性进行研究。本文以GDP不同核算方法的差额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国民三方等价原则,并对GDP不同核算方法计算的结果是相等的进行了证明,提出了GDP不同核算方法差额越小,GDP的准确程度就越高的观点;其次,对GDP不同核算方法的差额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再次,运用现金比率法、C-D生产函数、参考利率法和使用者成本法对生产法与支出法GDP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估算;接下来,分别对三种差额进行测算,同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生产法与支出法GDP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根据全文的研究结果提出改善我国GDP准确性的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经过估算,发现自有住房虚拟租金低估问题占生产法GDP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未观测经济问题,金融中介服务产出核算问题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质量问题占生产法GDP的比例较小,分别为0.97%和0.86%;(2)相比较而言,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的准确程度要高于收入法GDP,并且1994年、199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收入法GDP的准确性存在问题;(3)各影响因素对生产法与支出法GDP差额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金融中介服务产出核算问题、工业增加值数据质量问题、自有住房虚拟租金低估问题、未观测经济问题。

石凯,彭刚,朱莉[3](2020)在《中国经济虚拟化问题的测度——基于SNA的视角》文中提出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出发,基于现行的SNA核算准则,构建了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到虚拟化的系统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测算实践探寻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界限。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化问题的核算可以在现行的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进行融入归并;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阈值效应,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其大致在虚拟化程度1.41的位置。

蒋小丽[4](2020)在《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的不断增加,体育旅游产业开始蓬勃兴起,有望成为我国最有朝气的朝阳产业之一。体育旅游产业是由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产业,因此,它既属于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又属于旅游业的一部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体育旅游产业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4%,而旅游业整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9%10%左右,体育旅游产业成为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旅游业态。在中国,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30%40%左右,远远超过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正在全面兴起。云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具有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因此也是许多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和体育训练的基地,体育旅游成为云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型融合产业,它的发展不仅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针对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核算研究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包括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分类、发展以及旅游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与体育旅游消费有关的数据,即针对有体育旅游消费的游客,通过手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主要获取他们在吃、住、行、游、娱、购、运动服装鞋帽用品以及运动器械用品等上的各分项消费数据。采用构建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方法来核算体育旅游增加值:首先,在借鉴旅游卫星账户构建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包括体育旅游卫星账户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体育旅游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核算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心表式以及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方案;然后,以云南省为例,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的体育旅游消费数据和体育旅游供给数据,构建云南省体育旅游卫星账户(YNSTSA)来核算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最后,核算体育旅游增加值对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云南省体育旅游总消费约为449.57亿元,占当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5%;2018年云南省体育旅游直接增加值约为165.63亿元,占当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93%。因此,从数值上来看,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生产情况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从比值上来看,比值相对较小,说明目前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生产规模还处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阶段。由此可见,通过本文对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和规模,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最后,本文就完善地区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构建体系和发展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石凯[5](2020)在《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许多研究文献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因于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2010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要重塑美国工业的辉煌,然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2.8%进一步下滑至2016、2017年的11.74%和11.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水平。同样,中国也面临日益突出的“脱实向虚”、“重虚轻实”的窘迫局面,在实体经济增速低迷的同时虚拟经济却呈现出过度繁荣。2019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一次提到,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者“脱实向虚”。因此,对经济虚拟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衡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2014年,在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中,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欣教授认为,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有四大核心问题,一是虚拟与实体的定义与统计刻画,二是两者的运行机制,三是两者良性互动的数量标准,四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或者不足的理论模型检测。有鉴于此,本文以经济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分析为中心目标开展研究工作,拟首先从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中揭示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然后建立经济虚拟化程度测度的系统核算指标体系,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实证探析两者之间的良性合理关系。具体来说,本研究做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第一,回顾和梳理了研究文献,把握虚拟经济概念的由来与发展,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关的理论,并归纳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提出了将资金虚拟化流向因素纳入经典的宏观经济模型,拉姆齐(Ramsey)模型之中,在微观个体优化和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通过推导演绎和数值模拟,分析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各变量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为后文的测度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宏观经济理论依据。第三,以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MFS(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准则为指导,在科学性、统一性、层次性和可行性要求下,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三个层面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然后,依据公开数据资料和调研文献,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测算实践,并对虚拟经济核算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第四,以机理分析得出的推论为指导,以指标体系的测算数据为基础,采用门限回归、非参数回归等统计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以及实体经济各构成成分的影响规律。第五,探寻和归纳了我国经济近些年来表现出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选取成因的代理指标为自变量,经济虚拟化程度数据为因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第六,根据全文研究分析,对过度虚拟化发展问题的有效调控和治理,以及促进我国虚拟化进程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本文的研究开展结合了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核算、计量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分析到统计测度,再到实证研究,形成对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较为详细、系统的分析。创新之处重点体现在:首先,拓展并优化了现有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把虚拟化因素有效融合其中,取得了符合现实经济意义的解释效果;其次,对经济虚拟化问题的测度不是以单一、替代指标进行刻画,而是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实践测算;第三,将理论机理、统计测度数据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计量模型的设计和选择,探寻了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作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合理界限。综观全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虚拟经济一词最初由我国学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为虚拟经济,迄今在涵义和范畴上仍存有许多分歧。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有,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特征,心理预期在虚拟经济价格决定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虚拟经济发展不足或者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都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第二,通过纳入资金虚拟化流向因素的拉姆齐(Ramsey)模型,分析结论显示:在其它外生参数给定的条件下,资金转化实体投资效率提高,或者资金虚拟化流向程度降低,产出水平也会随之而上升;资金转化效率的改变,对消费水平的作用路径,短期会受到虚拟经济“财富效应”的影响,但最终消费水平由产出水平决定。第三,虚拟经济的概念还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虚拟经济有关内容的准确测度还有很多困难。但是虚拟经济的核算可以在现行SNA、MFS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等体系下进行融入归并,它可以对现行核算体系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补充。本文设计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测度的核算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践测算,结果显示,相比于一些代理度量指标,测度指标体系与相关概念、范畴更贴近,对经济现象的反映更详尽、系统。第四,通过门限回归、非参数回归等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经济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存在一定的阈值范围,数据测算来看,大致在者虚实规模之比1.4:1的位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才具有良性互动关系。其次,从资金流向角度来看,资金的“脱实向虚”程度提高对实体产出和实体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而对对消费的影响路径是一种近似先升后降的关系。实证结果有效验证了理论机理分析中得出的相关推论,从而使本文的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五,就我国经济而言,近些年呈现的问题是虚拟化快速发展而导致虚实背离加剧的不均衡局面,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为虚拟经济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撑,金融和实体之间结构性的不匹配。实证结果表明,实体投资回报率下滑,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上升和结构性问题的恶化,将促进经济虚拟化发展和虚实偏离程度的加剧。虚拟经济有着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规律,脱离实体需求的自我循环特征极易导致过度虚拟化的产生,造成整个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因此自其概念一提出以来就和危机联系紧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又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虚拟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危机的重复性发生,告诫我们离认清经济规律的本质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本文研究,带来的建议和启示是:要正确认识经济虚拟化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健全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深入探析“脱实向虚”的经济根源,从而才能促进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一国经济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后续的研究是关注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联性,建立监测指标体系,为经济虚拟化的过度膨胀导致危机产生的可能提供预警参考。

侯睿婕[6](2020)在《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政策制定需要统计支撑,另一方面,我国R&D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转化率过低,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不明,这两大问题对科学测算以R&D为代表的知识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R&D资产属性日益凸显,SNA-2008建议对R&D进行资本化处理,多个发达国家据此改革本国的R&D核算方法,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在SNA-2008框架下探讨适合我国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并分析其经济效应成为必然之举,亦具有深远意义。为刻画中国R&D全貌,须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效应。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补全R&D支出及其构成并调整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其次,采用总成本法和完全资本化模式进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再次,详细讨论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参数的设定方法并采用BEA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然后,按照不同核算规则将企业、非企业部门的R&D计入GDP;最后,在增长核算框架下测算R&D资本产出弹性并对规模报酬不变性质进行检验。R&D资本化核算引起GDP上调,但各省份上调的幅度不一,可能导致排名变化。此外,R&D资本化核算对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进行R&D资本化,R&D的产出弹性会被低估,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也会出现较大误差,反之则可以提高生产函数的拟合优度,相对准确地测算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地区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全国R&D资本存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各省份R&D资本存量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距显着,地区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从以北京为主导的单极格局转变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全国科学研究资本存量约占试验发展资本存量的1/4,各省份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9,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在0.15-0.16之间;除中部外的其他地区均呈规模报酬递增,东部、中部R&D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西部、东北R&D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开始显现;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2009-2017年期间,R&D资本产出弹性为0.27,其中,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4、0.23。总体而言,我国R&D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且空间关联日益显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地区间R&D资本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由于东部地区和试验发展的R&D产出弹性相对较高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因此,R&D资源不断流向经济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和获益速度快的试验发展,导致地区创新能力、R&D内部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实现。行业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0-201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8-0.09,呈倒U型变化;高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R&D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38-0.40,呈陡峭的倒U型变化;低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3-0.10,但未能产生持续显着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不断累积,对行业发展产生显着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不高,且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高技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其发展依靠R&D资本驱动,同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但其对低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低技术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虽然不断加大R&D投入以促进其转型升级,但目前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只是短期的、并不持续,说明R&D成果在转化环节还存在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补充R&D资本化核算理论与方法,多层面核算R&D资本并测算效应,有效解决基础数据缺失不可比问题,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我国R&D统计分类指标、统一我国R&D统计核算口径、优化R&D结构及地区间配置、促进R&D成果的转移和吸收、鼓励高技术制造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促进新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有效融合。

郑涛,黄敏[7](2019)在《中国农地交易统计核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构建农地流转经济账户、积极改进农地资源资产核算,对完善国家农村统计监测机制具有显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农地交易的统计账户研究,探讨如何准确记录农地交易中经济主体对农地资源的占有、使用、耗损和增值活动,客观反映农地资源进入经济体系、参与经济的具体过程。在CSNA2016自然资源扩展核算思路上进行延展,将农地经营权作为农地资源与实际经济过程的连接点,编制农地资源资产存量表,从实体层面反映一定时期农地资源存量的变化,为中国农地资源核算工作提供科学思路和可操作性路径。

胡启明[8](2019)在《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研究》文中指出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利润水平以及税收筹划方案是受公司的成本核算直接影响的。房地产开发产品大部分都存在时间跨度大、周期较长的特点,所以当工程竣工备案后,会计成本并不会归集完整,例如,很多项目会出现工程已经完工,但工程合同结算尚未完成的情况,因此导致实际成本和账面成本产生差异,会计信息反映滞后。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多业态、分区开发,若未进行较为准确的成本分摊,还会导致项目同一类型产品毛利率差异大的情况,影响企业当期利润的实现,因此,细致严谨且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方案在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H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核算方式、成本分摊方法、项目数据等方面的分析,厘清H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关成本核算理论及标杆房企的实操经验对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环节和问题进行优化和解决,从而为H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可行的成本核算优化方案。从当前成本核算理论及房地产成本核算相关文献入手展开研究,从目标成本管理下H开发公司的成本核算现状开始,对H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所开发的项目介绍、成本管理方式、成本分摊过程和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公司内部访谈,剖析H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财务成本核算中所产生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梳理以及提出解决方案。优化方案主要从成本对象的确定,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再通过一次分摊、二次分摊至三次分摊后,归集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结转开发产品,并对优化前后成本分配数据对比分析。本文也针对房企中普遍存在的成本并未完全归集,多业态、分区开发项目的成本分摊过程以及开发周期长等问题从内部核算制度、监督机制、流程优化以及分配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房地产行业的类金融属性愈发明显,投资者、管理者、监管部门对项目财务成本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只有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提高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娄营利[9](2019)在《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革命以来,高碳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该发展模式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已经给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设低碳城市是解决城市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本研究旨在从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的角度,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为引导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剖析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梳理了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在分析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从文献研究、政府文件、实践调研三个渠道构建了低碳城市候选指标库。然后,本研究从指标的过程引导性与结果评价性两个方面,对指标候选库中的低碳城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考虑11位低碳城市专家的量化评分,根据模糊集合论对专家的量化评分进行处理,筛选出将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相集成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LCCIS)。LCCIS包含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碳汇、管理体制6个一级指标,单位GDP能耗等19个二级指标。并且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9个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本研究对LCCIS的过程引导有效性和结果评价有效性分别进行了检验。本研究选取了30个样本城市,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通过分析样本城市对LCCIS指标的应用情况,对LCCIS过程引导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同时,本研究选取了23个样本城市,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对比LCCIS的评价结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评价结果,对LCCIS结果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LCCIS具有良好的过程引导性作用与结果评价作用。本研究建立的基于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相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LCCIS)可以为我国城市推行低碳建设提供指引,同时也可以对低碳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应用LCCIS进行评价的结果不仅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低碳化水平,也能反映一个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程度。LCCIS的推广使用可以调动我国城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我国完成碳排放量降低的国际承诺。

杨莹[10](2019)在《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新时代以来,政策顶层设计日益凸显善治思维,社会建设整套改革举措渐次落地,慈善公益法制进程迎来突破,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在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推动下,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组织数量、就业人数等指标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组织不仅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却一直被忽视,政府、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十分模糊,甚至学术界也缺乏基本的关注和讨论。从政府统计的情况来看,反映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统计数据十分不足,仅有的能够反映经济规模的增加值数据又因不断受到慈善界和学者关于数据准确性的质疑而停止发布。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深入分析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是很有必要的,以经济学视角评价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崭新的研究维度,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估该部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和长远意义,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逻辑主线是“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被忽视——测量结果显示了值得重视的经济力量——应优化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首先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政府和学界普遍缺乏对该类组织真实经济贡献的认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作为研究视角和引导,阐述了社会组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比较分析了国际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做法,调研考察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进行社会组织经济指标测算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对北京市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分析,获得结果主要包括: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重要的就业部门、提供服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劳动者报酬构成支出主体、增速超过整体经济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本测算研究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社会组织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梳理和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非营利部门的经济贡献情况及经验启示,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贡献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深化认识理念、构建核算体系、强化制度供给、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优化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二、中国住宅业统计核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住宅业统计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政策与碳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差距
    1.碳排放统计核算机制不完善
    2.目标管理和总量控制不匹配
    3.交易与总量目标不衔接
二、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1.夯实基础——建立常态化、细颗粒度的碳排放核算监测体系
    2.明确目标——制定合理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3.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总量控制中的作用
三、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监测制度
        1.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机制
        2. 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实施高效的碳排放管理和监测
    (二)建立碳排放总量目标管理制度
        1. 形成科学的碳排放总量目标控制思路
        2. 建立地区和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协同机制
        3. 探索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目标管理制度
    (三)完善市场化碳减排制度
        1. 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
        2. 继续发挥地方碳市场试点的探索作用
        3. 加快碳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

(2)基于不同核算方法差额的GDP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DP准确性评估方法研究
        1.2.2 GDP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GDP核算差额与GDP准确性
    2.1 现行GDP准确性评估方法的评析
    2.2 以不同核算方法的差额评估GDP的准确性
        2.2.1 国民三方等价原则
        2.2.2 GDP三种核算方法结果相等的证明
        2.2.3 不能忽视的“统计误差”
    2.3 GDP核算差额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2.3.1 生产法与支出法GDP差额及其影响因素
        2.3.2 生产法与收入法GDP差额及其影响因素
        2.3.3 支出法与收入法GDP差额及其影响因素
第3章 各影响因素程度估算
    3.1 未观测经济
        3.1.1 未观测经济的定义和核算范围
        3.1.2 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的选择
        3.1.3 现金比率法
        3.1.4 估算过程和结果
    3.2 工业增加值
        3.2.1 工业增加值重估方法的确定
        3.2.2 C-D生产函数
        3.2.3 各项指标的选取
        3.2.4 模型的建立
        3.2.5 重估结果及比较情况
    3.3 金融中介服务产出
        3.3.1 参考利率法
        3.3.2 各项指标的选取
        3.3.3 重估结果及比较情况
    3.4 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3.4.1 三种自有住房虚拟租金核算方法的比较
        3.4.2 使用者成本法估算我国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第4章 不同种类差额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种类差额的测算
        4.1.1 生产法与支出法GDP差额的测算
        4.1.2 生产法与收入法GDP差额的测算
        4.1.3 支出法与收入法GDP差额的测算
    4.2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
        4.2.3 结论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经济虚拟化问题的测度——基于SNA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单一指标度量
    (二)多指标度量
    (三)虚拟变量度量
    (四)建立经济虚拟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想
三、经济虚拟化统计测度的理论探讨
    (一)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再到虚拟化
    (二)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三)经济虚拟化测度的要点归纳
四、经济虚拟化测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
    (一)虚拟经济的测度体系
    (二)实体经济的测度体系
    (三)经济虚拟化的测度体系
五、经济虚拟化测度体系的测算实践:基于中国的现实
    (一)虚拟经济的测度实践
    (二)实体经济的测度实践
    (三)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践
六、以测度实践为基础的最优虚拟化水平探寻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4)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的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分类
        二、体育旅游业的核算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二章 体育旅游和旅游卫星账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第二节 体育旅游的发展
    第三节 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理论
        一、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概念
        二、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特征产业目录
        三、旅游卫星账户的表式
        四、旅游增加值的核算步骤
第三章 云南省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构建
    第一节 云南省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概念
    第二节 本文所采用的体育旅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分类
    第三节 本文所使用的体育旅游卫星账户核心表式
    第四节 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方案
第四章 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研究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体育旅游消费数据来源
        二、体育旅游供给数据来源
    第二节 相关指标核算
        一、体育旅游产业总产出的计算
        二、体育旅游消费的计算
        三、体育旅游产业中间投入、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的计算
    第三节 体育旅游直接增加值的计算
        一、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生产账户
        二、云南省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
        三、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供给比例
        四、云南省体育旅游直接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的计算
    第四节 核算结果的分析
        一、体育旅游消费比重分析
        二、体育旅游产业贡献比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云南省体育旅游消费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云南省体育旅游总供给和体育旅游消费
致谢

(5)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学术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难点问题与可能的创新
        1.5.1 难点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虚拟经济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2.1.1 虚拟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1.2 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2.1.3 虚拟经济理论的应用研究
        2.1.4 虚拟经济测度的相关研究
    2.2 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实体经济理论回顾
        2.2.2 实体经济测度综述
    2.3 经济虚拟化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综述
        2.3.1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基础
        2.3.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反作用
        2.3.3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呈现虚拟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3.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问题提出
    3.2 经济循环系统中虚拟化现象的描述
    3.3 宏观理论模型下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3.3.1 宏观模型的选择与基本设计
        3.3.2 模型的求解
        3.3.3 均衡状态分析
        3.3.4 虚拟化程度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
        3.3.5 关于机理分析的几点启示
    3.4 数值估算与模拟分析
        3.4.1 生产、消费函数的选择与动态方程的具体形式
        3.4.2 参数取值与说明
        3.4.3 数值估算与模拟
    3.5 本章小结
4.经济虚拟化统计测度的理论分析
    4.1 相关文献中虚拟化度量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4.1.1 单一指标
        4.1.2 多指标
        4.1.3 虚拟变量
        4.1.4 建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想
    4.2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理论探讨
        4.2.1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再到虚拟化
        4.2.2 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4.2.3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要点概念归纳
    4.3 虚拟化测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分析
        4.3.1 虚拟经济测度的基本框架
        4.3.2 实体经济测度的基本框架
        4.3.3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基本框架
    4.4 本章小结
5.虚拟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1.1 准则依据
        5.1.2 测度体系构建和统计指标选取的原则
    5.2 测度指标体系的设立
        5.2.1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虚拟经济测度体系
        5.2.3 实体经济测度体系
        5.2.4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测度体系
    5.3 指标体系的测算实践
        5.3.1 测算实践的难点说明
        5.3.2 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实践
        5.3.3 实体经济测度指标的实践
        5.3.4 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践
        5.3.5 资金虚拟化流向程度的测度实践
    5.4 本章小结与展望
        5.4.1 本章小结
        5.4.2 关于虚拟经济核算研究的展望与探索
6.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论与阻碍论
        6.1.1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论
        6.1.2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论
    6.2 实证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分析
        6.2.1 现有实证研究综述
        6.2.2 现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6.3 实证模型选择与设计
        6.3.1 非参数和半参数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6.3.2 门限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6.4 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实证分析所要论证的主要结论归纳
        6.4.2 数据整理与基本描述
        6.4.3 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6.4.4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6.4.5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消费的影响
        6.4.6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投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促进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思考
    7.1 我国经济虚拟化与实体非均衡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
        7.1.1 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
        7.1.2 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
        7.1.3 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结构性问题
    7.2 虚实发展失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验证
        7.2.1 对各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7.2.2 对残差项的进一步拟合
    7.3 促进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7.4 本章小结
8.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主要结论归纳
    8.2 建议与启示
    8.3 不足与研究展望
        8.3.1 存在的不足
        8.3.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R&D资本化核算文献综述
    第一节 R&D的定义及其资产属性
        一、R&D的定义及分类
        二、R&D的资产属性及相关概念
        三、R&D易混概念辨析
    第二节 R&D资本化进程及核算内容
        一、R&D资本化进程
        二、R&D资本化核算研究现状
        三、R&D资本化核算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估算R&D资本存量的方法与现状
        一、R&D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较分析
        二、R&D资本化核算之前的存量估算
        三、R&D资本化核算之后的存量估算
    第四节 R&D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R&D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二、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宏观分析视角
        三、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核算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A框架下中国R&D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第一节 SNA中的资本核算理论
        一、资本核算相关概念
        二、资本存量核算框架
        三、R&D资本的特殊性
    第二节 R&D资本存量估算思路
        一、R&D支出及其构成
        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
        三、R&D资本存量估算模型
    第三节 相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一、R&D投资价格指数
        二、R&D资产折旧率
        三、初始R&D资本存量
    第四节 我国科技统计现状及数据处理思路
        一、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历程
        二、我国现有科技统计数据
        三、R&D基础数据处理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省际R&D支出构成的估算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四、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及分解
    第二节 我国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R&D资本化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我国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不同活动类型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省际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二、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制造业分行业R&D支出的估算与调整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及典型行业分析
    第二节 制造业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调整
        二、制造业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典型行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技术领先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二、技术兴起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三、装备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农地交易统计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二、相关理论及统计分类
    (一)农地资源的界定
    (二)农地资源的资产属性
    (三)农地流转收益的统计分类
三、农地流转交易核算处理
    (一)收入分配账户
        1. 农地流转交易在初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处理。
        2. 农地流转交易在收入再分配账户中的处理。
    (二)积累账户
        1. 农地流转交易在资本账户中的处理。
        2. 农地流转交易在金融账户中的处理。
        3. 农地流转交易在资产物量其他变化账户中的处理。
四、农地资产存量核算研究
    (一)编制思路
    (二)基于农地类型视角的农地资源存量核算
    (三)基于持有者类型视角的农地资源存量核算
五、结论与展望

(8)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成本管理概述
        2.1.2 成本管理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2.2 房地产成本核算基本理论基础
        2.2.1 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成本概述
        2.2.2 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成本分配会计原则
    2.3 房地产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2.3.1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原则
        2.3.2 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流程
3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现状及问题
    3.1 H房地产开发公司概况
    3.2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3.2.1 日常成本归集现状
        3.2.2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现状
        3.2.3 成本分配现状
    3.3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分析思路
        3.3.2 现场访谈
        3.3.3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3.4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问题成因分析
4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优化方案设计
    4.1 优化方案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4.1.1 优化方案设计的目标
        4.1.2 优化方案设计的原则
    4.2 规范成本核算对象及确定总体分配方案
        4.2.1 规范成本核算对象
        4.2.2 确定总体分配方案
    4.3 厘清开发成本日常归集
    4.4 合理选择分配方法及分配各项成本
        4.4.1 土地成本分配
        4.4.2 建安类支出成本分配
        4.4.3 地下室成本分配
        4.4.4 公共配套设施成本分配核算
        4.4.5 资本化利息分配
    4.5 降低预估误差及成本分配结果分析
        4.5.1 降低预估误差
        4.5.2 成本分配结果分析
        4.5.3 成本结转
5 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保障措施
    5.1 完善公司内部核算制度
    5.2 建立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机制
    5.3 加强财务基础核算和流程梳理
    5.4 提高财务人员跨专业学习能力
6 结语及进一步研究问题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基于因素分析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1.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1.2.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低碳城市的内涵
    2.2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1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2 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3 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启示
        3.3.1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主要维度
        3.3.2 国内外城市低碳指标应用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4 低碳城市候选指标库的构建
    4.1 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维度
    4.2 低碳城市候选指标的来源
    4.3 低碳城市候选指标库
    4.4 本章小结
5 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LCCIS)
    5.1 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的含义
        5.1.1 过程引导含义
        5.1.2 结果评价含义
    5.2 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对于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5.3 LCCIS指标筛选
        5.3.1 指标筛选原则
        5.3.2 指标筛选方法
        5.3.3 指标过程引导性与结果评价性量化分析
        5.3.4 指标筛选结果
    5.4 LCCIS指标权重确定
        5.4.1 LCCIS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3 LCCIS指标权重
    5.5 本章小结
6 LCCIS有效性检验
    6.1 LCCIS过程引导的有效性检验
        6.1.1 过程引导有效性的检验样本
        6.1.2 过程引导有效性的检验结果
        6.1.3 过程引导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6.2 LCCIS结果评价的有效性检验
        6.2.1 结果评价有效性的检验样本
        6.2.2 结果评价有效性的检验结果
        6.2.3 结果评价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低碳城市指标选取专家意见调查表
    D.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组织经济功能研究
        二、社会组织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目标
第二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范畴
    第一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支持
        一、社会经济理论的启示
        二、资源配置理论的要义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四、社会资本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范畴
        一、政策文件的演变发展
        二、学界研究的观点探讨
        三、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机制分析
        一、社会组织直接经济贡献
        二、社会组织间接经济影响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的经验做法
        一、SNA体系中的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
        二、联合国《非营利机构手册》的倡议
        三、非营利部门核算方法的持续改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现状
        一、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情况
        二、第三产业经济核算存在短板
        三、社会组织经济核算仍在起步
        四、社会组织经济核算评价
第四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第一节 测算方法设计
        一、测算思路和样本选择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测算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四、测算方法的不足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测算结果
        一、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
        二、重要的就业部门之一
        三、富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四、较高的经济增速
        五、有待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特点分析
        一、主要优势
        二、问题短板
第五章 社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研究思路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六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情况
    第一节 美国非营利部门经济图景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美国特色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日本非营利组织经济面貌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日本实践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德国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经济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澳大利亚特征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经验启示
        一、公共部门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三、宽严并济的法律规制
        四、卫星账户具有核算优势
第七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结论分析和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制度因素
        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因素
        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深化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认识理念
        二、构建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体系
        三、强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供给
        四、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四、中国住宅业统计核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J]. 卞勇,刘宇. 开放导报, 2021(05)
  • [2]基于不同核算方法差额的GDP准确性研究[D]. 吴荣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中国经济虚拟化问题的测度——基于SNA的视角[J]. 石凯,彭刚,朱莉.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07)
  • [4]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D]. 蒋小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D]. 石凯.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侯睿婕.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7]中国农地交易统计核算问题研究[J]. 郑涛,黄敏.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8]H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核算研究[D]. 胡启明.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9]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 娄营利. 重庆大学, 2019(01)
  • [10]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D]. 杨莹.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中国住宅产业统计核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