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征的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录》

刘以征的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录》

一、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论文文献综述)

崔士凯[1](2021)在《试论柳诒徵的传统史学观》文中研究表明在民国学人中,柳诒徵对传统史学的认识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史学内容、形式、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解上。自近代以来,传统史学的内容受到了许多学人的批判和质疑,如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学人、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人”。针对这些批判和质疑,柳诒徵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传统史学并非只是记述帝王将相的历史,其中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进;同时他还指出古人撰史皆以信为鹄,重视实录精神。关于传统史学的书写形式,柳诒徵阐扬了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表彰了其纪、传、表、志在记事上互相补充的作用。在传统治学方法上,柳诒徵主张继承传统史学的治学路径和方法,如由经入史、考据等。在传统史学价值方面,柳诒徵从鉴往知来与品性修养两方面阐述了传统史学的功用,肯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从柳诒徵对传统史学各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传统史学始终秉持着一种肯定和维护的态度,这与当时的时代思潮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有着密切的联系。需提出的是柳诒徵在维护和弘扬传统史学的同时,并不排斥西方史学,而是持开放的态度。探析柳诒徵对传统史学的认识,不仅可加深我们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审视传统史学的价值、处理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关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徐雁[2](2021)在《何物贻谋远,无过万卷书——追忆近代江苏公共图书馆建立初期读者服务工作》文中认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我国古代富贵人家的书香传统之一,也是成就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重要文教基础。20世纪初,随着近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在江苏一些城市陆续诞生,私家秘藏书籍、个人拥书自读的居家读书传统,流变而为馆藏文献公有、读者自主阅借的社会文教新风习。本文通过回溯清代私家和书院藏书在文献资源供给方面,对近现代南京、常州、苏州、镇江等地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早期贡献,尤其是柳诒徵、蒋吟秋等"学者型馆长"为读者服务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所做出的坚执努力,昭示今人应深心认同读书成才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崇文好学的文教传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全民阅读环境和公共文献资源,为"书香江苏"更上一层楼而添砖加瓦。

张行,谷娜[3](2021)在《民国图书馆学家柳诒徵的阅读推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家柳诒徵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长达20年,先生以传播文化、牖启民众为阅读推广理念,以藏书建设作为阅读推广基础,完善规章制度作为阅读推广的保障,编制书目作为阅读推广的工具,开展参考咨询举办展览等学术交流活动作为阅读推广的手段。先生对图书馆服务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省立国学图书馆的阅读成效,为现今的阅读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民国时期还没有阅读推广这样的概念,但是柳先生在国学图书馆进行的实践活动,对当下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方啸天[4](2019)在《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文中认为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作为近代出版业执牛耳者,在历史类书籍的出版上拥有丰硕成果,直接推动了近代史学的发展。同时,这些成果更反映出以商务印书馆为典型的出版业与近代史学之间的关联,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轨迹与特点也能在其中觅得线索。然而,学界涉及多零星碎语,不成篇章。有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整理近代商务印书馆在历史类出版物上的重要成绩,发掘其中所具有的史学价值和影响,从而彰显商务印书馆的史学贡献以及与近代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全文除绪言、结语外,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一章。第一章论述在近代主客观因素驱动下,商务印书馆具有盎然生命力与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探讨近代史学在历史叙事方式上的发展需求和商务印书馆应对这种需求所做的有效实践。第二章通过阐述张元济与王云五各自领导的史籍出版道路,总结商务印书馆在整理史籍方面的成绩,并讨论这些史籍成果与近代史家间的互动反馈。第三章依据近代中西史学交汇的文化背景,叙述商务印书馆在不同时期出版外国史着作的变化,以及出版中国历史人物传记与年谱的新突破,并着重论述何炳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历史类书籍上所作的贡献。第四章根据近代历史学分科分工的特点,论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和“大学丛书”与这一学科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以及两种丛书各自的史学成果与价值。第五章从多元出版的角度出发,论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和以《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为代表的工具书对近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各自的史学成果与价值。

赵元斌,李诗苗[5](2018)在《柳诒徵的读者服务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柳诒徵是中国现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和图书馆学家。在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的读者服务精神,指导着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使国学图书馆成为当时我国南方地区最着名的图书馆。本文通过探究柳诒徵的读者服务实践,揭示其对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

李宝祥[6](2017)在《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30、40年代,民国学术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学人。他们不但精研学术,而且学术交往活跃,王献唐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本文以王献唐日记、往来书札为基础,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对王献唐的学术交往作一系统研究,以揭示现代学术衍变的若干真实情节。就王献唐的学术圈而言,它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立,到30、40年代发展稳固。这一学术圈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地缘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地域视角看,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分为定居济南时期和寓居四川护书时期。此外,现代学术机构是王献唐学术圈的另一个重要促成因素,史语所、齐鲁大学、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等对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王献唐学术圈的形成还受到了现代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的强烈影响,他既与治学理念及方法相通类似的民国学人沟通交流,结成了学术共同体,又能够宽容地对待不同学术理路的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内涵主要涉及:明显的时段性。20世纪20—60年代,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表现。他的学术交往形式多元化,从具体方式看,有面晤谈学、通函论学、互赠着述等。王献唐学术交往所涉学科广博,有语言文字学、史学、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王献唐学术圈的特质主要是:缘起及归宿的恒定性,即整理山左先贤遗作,传承齐鲁文脉,进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续命的崇高责任。王献唐的学术交往贯穿着明晰的主线,也就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知。而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把握,成为影响民国学人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王献唐学术圈具有持久和谐的稳定性。他与学人形成学术关系后,一贯地保持着和谐的学术交往和学术合作。学科视界是对王献唐学术交往考察的重要视角,王献唐的学术圈涉及语言文字、历史、金石、考古、文献等。在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创获是他学术交往的基石,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多以某一学科为主,兼及其它学科。语言文字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极为重要的领域,王献唐与丁惟汾、黄侃、栾调甫、高田忠周等学人的学术交往根源于承扬国学、保存国粹的情结。关于如何重建历史的问题,王献唐与傅斯年、卫聚贤、黄云眉、孙次舟等民国学人的交往中有所涉及,其中的精要是正确地认识材料与方法的关系、重审中国上古史的发展、由考古而重建历史、为先贤编撰年谱等。在现代考古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王献唐与主流考古学家董作宾、吴金鼎等人在山东古迹研究会的运作中亲密合作,保持着稳固的学术交流。王献唐也提携青年后学金祖同,助长了他的学术成长。文献对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承极具意义,王献唐与傅增湘、顾廷龙、顾实等文献学家以搜罗研究文献为重,在共同存护珍贵文典、传播流布文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献唐以董理山左文献为要务,他与齐鲁籍文献学家丁锡田、路大荒、赵录绰等学人或沟通信息,或互赠资源,共同传承着齐鲁文脉。王献唐的学术阵地以山东省立图书馆为重。在主持这一现代文化学术机构时期,他与图书馆学人王重民、陈训慈、柳诒徵、李小缘等以馆藏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了馆务合作以及学术沟通,践行了学术与事功并重的理念。屈万里在山东省立图书馆内得到王献唐指导,加以勤学精研,成长为学术大家。现代学术机构对民国学术的发展助益极大,王献唐注重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合作,他与齐鲁大学、史语所、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确立学术关系,并与学术机构中的学人交流合作,促成了学术研究互动的局面,这也彰显出了集众研究的优势。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学术史意义体现为:一,王献唐对南北学风的认知及践行。王献唐是有着鲜明学术派分意识的学人,秉持北派学风的同时,对南派学人并无成见,他的学术成就也被南北学界推崇。二、王献唐学术交往所涉学术思潮及学术派分。在学术交往中,他广泛地容纳各种学术思潮及学术派分。从中考察民国学术的生态,可以看到,以往学界的许多研究夸大了同一时代不同学术派分的对立面,并不符合民国学术的实际。这一学术交往对现代学术研究不无启示:其一,学术的独立与创新。这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其二,学术研究的集众性。学术研究需要集合众人之力,共同推助现代学术的发展。其三,学术研究的博通与专精。在分科治学的背景下,强调博通仍为必要。其四,治学与治事的关联。学人应兼具治学和治事的才能,追求学术及事功互动并进。其五,学术交往的主流与非主流。在以自身学术创获成为主流学人时,学术圈应包容主流学人以及非主流学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王献唐通过与民国学人、现代学术机构的学术合作,拓展了学术空间,相互推助了学术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学术格局。通过对王献唐学术交往广度和深度的考察,可以推知王献唐居于主流的学术地位,在民国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王献唐的学术交往中,看不到对不同派分的排斥性。重新审视民国学术,应改变以往学术思潮、学术派分对立的传统主流认识,发掘出学术流派之间融通共存的实景。

周生杰[7](2017)在《循事理为分合 与当代相呼吸——柳诒徵与近代目录学之变革》文中研究说明近代目录学史上,柳诒徵以"改革派"的面目出现,其目录学思想形成与家庭教育、学源关系和时代因素息息相关。在担任国学图书馆长、高校任教和任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期间,他大胆创新,根据馆藏实际,带领学者编制多种书目,培养目录学专门人才。柳诒徵的目录学理论成就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采用了折中古今的分类法,以便于实用为主导;二是重视古籍版本的考订和研究,积极普及古籍版本知识;三是改革古史分类,构想合乎科学分类体系的"全史目录"。柳诒徵在近代目录学史上的一系列变革措施和思想,赋予目录学以新的内容和意义,推动了中国目录学不断向前发展。

赵元斌,李杨[8](2017)在《柳诒徵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柳诒徵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后以学者的身份出任图书馆馆长,将其教育思想与方法移植到图书馆,以图书馆为基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开启了图书馆民众教育的新模式。

田芳[9](2016)在《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家群体的职业精神之探讨——以曾供职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学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曾在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任职的洪有丰、桂质柏、戴超、柳诒徵等9位图书馆学家的生平事迹的梳理,探讨其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背后的精神实质,将近代图书馆学家的精神总结为:责任力、专业精神与恒持之心。

吴忠良[10](2015)在《南高学派与民国图书馆事业》文中认为南高学派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个史学流派,不仅在史学领域卓有成就,对于图书馆事业也颇有贡献,尤其是柳诒微、陈训慈、向达和王庸等人,在图书馆的制度创新、馆史编纂和书目编写等方面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贡献。

二、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柳诒徵的传统史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和概念界定
第一章 柳诒徵的学术经历与史学成就
    第一节:柳诒徵的学术经历
    第二节:柳诒徵的史学成就
第二章:关于传统史学内容与形式的认识
    第一节 关于传统史学内容的认识
    第二节 关于传统史学形式的认识
第三章 关于传统史学方法与价值的认识
    第一节 对传统治学方法的提倡和践行
    第二节 对传统史学功用的肯定和弘扬
第四章:关于中西史学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中学为体
    第二节 西学为用
结语
附录:柳诒徵学术年谱简编
附表一
参考文献
致谢

(2)何物贻谋远,无过万卷书——追忆近代江苏公共图书馆建立初期读者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馆藏书刊公有、读者自主阅览的图书馆文献借阅新风习形成
2 从武进“阅书讲报社”到常州市立图书馆(1904年7月—1949年6月)
3 从无锡县立图书馆到无锡市图书馆(1915年1月—1949年4月)
4 从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到江苏省苏州图书馆(1914年9月—1953年6月)
5 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1933年7月—1948年10月)
6 从江南图书馆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1907年—1952年10月)
    6.1 清末民初梭巡不进的江南图书馆
    6.2 柳诒徵先生主持下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6.3 “住馆读书”与“到馆阅抄”者的珍忆和感念
    6.4 抗战初年组织转移秘藏馆藏善本珍籍
7 结语

(3)民国图书馆学家柳诒徵的阅读推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平和学术简介
2 柳诒徵图书馆学相关研究
    2.1 图书馆学思想研究
    2.2 图书馆服务实践研究
    2.3 目录学研究
3 柳诒徵的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
    3.1 阅读推广具体措施
        3.1.1 夯实阅读推广基础
        3.1.2 厘定新章革新制度
        3.1.3 编制书目推广典籍
        3.1.4 创新阅读推广方式
4 结论

(4)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商务印书馆成长环境及近代史学发展需求
    第一节 作为新式出版平台的有利环境
        一、新式学堂的兴起
        二、传统书业的没落
        三、上海地区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
    第二节 近代史学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历史叙事方式的改变
        二、商务印书馆新编历史教科书的有效实践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籍出版与近代史学发展
    第一节 早期史籍出版意识的变化
        一、出版史籍的殷鉴救亡意识
        二、自觉保存古代史学成果的意识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史籍出版双轨及其史学价值
        一、张元济的史籍出版道路及其史学价值
        二、王云五的史籍出版道路及其史学价值
        三、商务印书馆出版史籍与史家反馈互动
第三章 中西交汇下历史类书籍出版与近代史学发展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外国史着作出版的不断成熟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人物传记出版上新的突破
        一、《少年丛书》及其史学价值
        二、《中国史学丛书》及其史学价值
    第三节 何炳松与商务印书馆历史类书籍的出版
        一、何炳松重视西洋史学着述的出版方向
        二、何炳松主编《史地小丛书》及其史学价值
第四章 分科分工下的历史类书籍出版与近代史学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文化史丛书》及其史学价值
        一、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史学酝酿
        二、《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组稿与来源
        三、《中国文化史丛书》史学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 “大学丛书”及其史学价值
        一、出版“大学丛书”的前期酝酿
        二、“大学丛书”中历史类书籍质量的两重保证
        三、“大学丛书”中历史类书籍的高质量
        四、“大学丛书”的史学意义
第五章 杂志、工具书的出版及其史学贡献
    第一节 《东方杂志》及其史学价值
        一、史学史及史学方法研究类成果
        二、中国史研究类成果
        三、世界史研究类及其他成果
        四、《东方杂志》的史学意义
    第二节 出版工具书及其史学价值
        一、《中国人名大辞典》及其史学价值
        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其史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柳诒徵的读者服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家世与生平
2 柳诒徵与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回顾
3 柳诒徵的读者服务实践
    3.1 藏书建设, 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
        3.1.1 影印古籍
        3.1.2 编写目录
    3.2 特种借书, 满足读者的知识渴求
    3.3 参考咨询, 解答读者的疑难困惑
    3.4 举办展览, 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
    3.5 特色服务, 方便读者的学习研究
        3.5.1 传钞业务
        3.5.2 住馆读书
4 小结

(6)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及框架
第一章 王献唐学术圈总论
    第一节 王献唐学术圈形成的因素
        一、地缘因素的影响
        二、现代学术机构的推动
        三、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的促成
    第二节 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内涵
        一、学术交往的时段性
        二、学术交往形式的多元化
        三、学术交往所涉学科的广博性
    第三节 王献唐学术圈的特质
        一、缘起及归宿的恒定性
        二、贯穿主线的明晰性
        三、持久和谐的稳定性
第二章 王献唐的语言文字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丁惟汾
        一、丁惟汾举荐王献唐掌理山东省立图书馆
        二、授受与研讨音韵学
        三、共同整理山左文献
    第二节 王献唐与黄侃
        一、丁惟汾与黄侃学术之交的推介
        二、探寻叶抄《经典释文》
        三、黄侃对王献唐学术的推重
    第三节 王献唐与孔德成
        一、共同存护齐鲁文脉
        二、寓居四川之谈学
        三、孔德成对王献唐学术之评
    第四节 王献唐与栾调甫
        一、协力研讨古文字
        二、对诸子学的研讨
        三、共同整理先贤遗着
        四、栾调甫向王献唐举荐屈万里
        五、王献唐对栾调甫的推重
    第五节 王献唐与高田忠周
        一、学术之交的背景
        二、学术之交的表现
        三、学术之交的实质
第三章 王献唐的历史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傅斯年
        一、共同的学术志趣
        二、合力搜罗刻印山左文献
        三、协同组织发掘山东古文化遗址
        四、困境之中的学术支助
    第二节 王献唐与卫聚贤
        一、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交往
        二、寓居四川时期的学术交往
    第三节 王献唐与黄云眉
        一、王献唐与黄云眉之互赠
        二、黄云眉对王献唐学术与事功的推重
        三、黄云眉向王献唐请助学术资源
    第四节 王献唐与孙次舟
        一、王献唐定居济南时期对孙次舟学术之助
        二、王献唐南居四川时期孙次舟的问学
        三、王献唐与民国学人对孙次舟之评的学术意蕴
第四章 王献唐的金石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罗振玉
        一、王献唐与罗振玉互赠金石资料
        二、王献唐对罗振玉金石学成就之评
        三、王献唐与罗振玉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取向的比较
    第二节 王献唐与商承祚
        一、学术交往的开启
        二、互赠金石资源
        三、共同推重金石学大家陈介祺
        四、互求金石资源
    第三节 王献唐与容庚
        一、学术交谊的缘起
        二、增补《金石书录目》的学术助力
        三、共同研讨武梁祠画像
        四、对孙海波学术之助
    第四节 王献唐与丁福保
        一、丁福保赠王献唐泉学着述
        二、编撰《古泉大辞典》之助
        三、《古钱大辞典》之购与得
第五章 王献唐的考古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董作宾
        一、山东古迹研究会运作期间的学术交往
        二、南迁时期学术关系的延续
    第二节 王献唐与吴金鼎
        一、基于山东古迹研究会运作的交往
        二、吴金鼎留学伦敦时期与王献唐的学术交流
        三、南地再续考古缘
    第三节 王献唐与金祖同
        一、王献唐与金祖同学术交往的开启
        二、金祖同向王献唐请助资料
        三、王献唐赠金祖同纪王城陶片
第六章 王献唐的文献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傅增湘
        一、存护海源阁藏书的文献缘
        二、互赠学术资源
        三、印行流布《周易》单疏本
        四、代求山左文献资料
        五、学术至交间的相互推重
    第二节 王献唐与顾廷龙
        一、胡道静、潘承弼的学术绍介
        二、基于《吴愙斋先生年谱》的学术交谊
        三、学术交往的延续
    第三节 王献唐与顾实
        一、共同研讨《穆天子传》
        二、推崇山东的文化地位
        三、共同推助墨学研究
    第四节 王献唐与路大荒
        一、共同关注蒲松龄着述
        二、互赠文博资源
        三、路大荒约请王献唐主持修订《淄川县志》
        四、路大荒对王献唐的赞评
        五、重拾文献缘
    第五节 王献唐与丁锡田
        一、互赠学术资源
        二、互求资料
        三、共同访古
        四、通函论学
    第六节 王献唐与赵录绰
        一、整理许翰着述
        二、整理李文藻、王筠、牟庭等山左先贤遗着
        三、关注刘喜海藏金石图籍
        四、收购陈介祺万印楼藏品
第七章 王献唐的图书馆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王重民
        一、共同整理研究马国瀚遗着
        二、王重民助王献唐校勘《汪水云集》
        三、王重民对王献唐学术及事功的推重
    第二节 王献唐与陈训慈
        一、陈训慈关注山东省立图书馆馆务的开展
        二、王献唐与陈训慈会面论学
        三、王献唐与陈训慈治事治学的融通
    第三节 王献唐与柳诒徵
        一、王献唐与柳诒徵互赠馆藏资源
        二、王献唐与柳诒徵会面谈学
        三、王献唐向柳诒徵请助资料
    第四节 王献唐与李小缘
        一、流布《倦游庵椠记》
        二、举荐刘叔遂
        三、王献唐向李小缘请助资料
    第五节 王献唐与屈万里
        一、王献唐掌理山东省立图书馆时期对屈万里的学术影响
        二、王献唐与屈万里南迁及客居四川时期之论学
        三、王献唐对屈万里进入史语所的促成
        四、屈万里评王献唐
第八章 王献唐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学术关系
    第一节 王献唐与齐鲁大学
        一、王献唐与齐鲁大学交流合作的缘由
        二、王献唐与齐鲁大学学者的学术交往
        三、王献唐在齐鲁大学的授课与演讲
        四、王献唐与齐鲁大学学术刊物
    第二节 王献唐与史语所
        一、王献唐获赠及利用史语所的学术资源
        二、王献唐参与史语所主导的山东古迹研究会
        三、王献唐与史语所学人的学术交往
    第三节 王献唐与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一、王献唐参与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会务
        二、王献唐和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学人的交往
        三、王献唐在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的学术收获
结论: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学术史意义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7)循事理为分合 与当代相呼吸——柳诒徵与近代目录学之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窃敬识之:柳诒徵目录学思想形成之家庭、学源与时代因素
     (一) 家学熏陶
     (二) 师承缪荃孙
     (三) 晚清目录学影响
二、周旋蟫蠹:柳诒徵目录工作中编纂、整理与育人成就
     (一) 编纂《国学图书馆总目》
     (二) 编纂《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
     (三) 主编《焦山书藏书目》
三、破旧立新:柳诒徵在近代目录变革中的理论贡献
     (一) 折中今古, 便于实用
     (二) 研究版本流传, 普及版本知识
     (三) 改革古史分类, 构想“全史目录”

(8)柳诒徵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柳诒徵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1.1 民众教育馆与民众图书馆的兴起
    1.2 柳诒徵“全民教育”的思想观念
2 柳诒徵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模式
    2.1 匠心独运——开创住馆读书制度
    2.2 教育辅导——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2.3 学术研讨———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2.4 人才培养——创办馆内学术刊物
    2.5 启迪民智——开展图书普及工作
    2.6 教书育人———主张图书馆办学校
3 柳诒徵图书馆民众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

(9)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家群体的职业精神之探讨——以曾供职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学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受聘于中央大学的图书馆学家群体的实践特点
    2.1 丰富的学术背景
    2.2 多样化的社会角色
    2.3 开创性实践活动
3 曾任职于中央大学的图书馆学家群体的实践精神
    3.1 责任力
    3.2 专业精神
    3.3 恒持之心
4 结语

(10)南高学派与民国图书馆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 独创性的制度
    1.1 住馆读书制度
    1.2 通年日夜开放制度
2 馆史撰写
    2.1《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小史》
    2.2《浙江省立图书馆小史》
3 创办馆刊
    3.1《国学图书馆年刊》
    3.2《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等
4 书目编写
    4.1《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
    4.2《浙江省立图书馆图书总目》
    4.3 王庸、向达与目录学
    4.4《书目答问补正》与《中国史部目录学》
5 西方图书馆学译介
    5.1 向达的译介
    5.2 浙江省立图书馆的译介
6 战时图书之保存
    6.1 柳诒徵保护馆藏
    6.2 陈训慈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
7 余论
    7.1 经世致用的治学特色
    7.2 柳诒徵的垂范作用

四、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柳诒徵的传统史学观[D]. 崔士凯. 兰州大学, 2021(02)
  • [2]何物贻谋远,无过万卷书——追忆近代江苏公共图书馆建立初期读者服务工作[J]. 徐雁. 新世纪图书馆, 2021(04)
  • [3]民国图书馆学家柳诒徵的阅读推广思想研究[J]. 张行,谷娜. 图书馆, 2021(03)
  • [4]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D]. 方啸天. 扬州大学, 2019(02)
  • [5]柳诒徵的读者服务实践[J]. 赵元斌,李诗苗. 图书馆杂志, 2018(05)
  • [6]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D]. 李宝祥. 山东大学, 2017(03)
  • [7]循事理为分合 与当代相呼吸——柳诒徵与近代目录学之变革[J]. 周生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8]柳诒徵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J]. 赵元斌,李杨. 图书馆论坛, 2017(06)
  • [9]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家群体的职业精神之探讨——以曾供职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学家为例[J]. 田芳.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06)
  • [10]南高学派与民国图书馆事业[J]. 吴忠良.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06)

标签:;  ;  ;  ;  ;  

刘以征的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