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ēda”

关于“gēda”

一、关于“gēda”(论文文献综述)

葛忠雨[1](2021)在《《字里中国》(第七章)汉英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篇汉英翻译实报告。原文是选自张素凤、宋春舒、娜红所着的《字里中国》。该书于2017年出版于中华书局。目前,尚未发现该书第七章有英文版本。译者选取本章进行汉英翻译,原文共12,480个汉字。所选取部分从汉字的角度描述了有中国古代兵器和古代刑法。在报告中,译者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与其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对于古代兵器和书籍名称的翻译,译者采取了音译加注法(annotated transliteration)和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对于文化负载词,译者选择直译加注法(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进行翻译。针对文言文中的“之”“以”和“所”的翻译,译者采用了词义选择法(diction)。对于原文中的文言文,采取了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和省略法(ellipsis)进行翻译。针对长难句,译者选择增删重构法(reframing discourses)进行解决。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向人们展示了更多的文化信息。译者希望通过这次翻译实践,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从汉字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并以此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郭俊红[2](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打+名词”构式搭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打”被广泛使用,其意义和搭配繁杂,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将动词“打”视作一个孤立的字去考察其在句法、语义以及认知等方面的演变,对常见的“打+名词”构式的语义以及名词的语义特征与分类关注不足。另外,动词“打”的语义演变呈现出多样性,包含几十种含义,因此只通过“打+名词”的形式上去推断其整体含义是困难的。可以说,“打”的语义多变性对“打+名词”构式的理解以及汉语教学带来了挑战。构式语法的出现为“打+名词”构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根据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可以进一步通过承继关系来解释。同时,构式搭配分析法的兴起对于量化某个构式与其组成部分的搭配关系以及探索构式语义的分布也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基于构式语法,本研究以“打+名词”构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构式搭配分析法,着重分析以下问题:第一:哪些类别的名词更易出现在“打+名词”构式中?第二:基于动词“打”与不同类别名词搭配的语义分类分析“打+名词”构式的原型语义是什么?非原型语义有哪些?第三:“打+名词”构式的语义网络是如何构建的,其认知理据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人工检索并筛选确定所有符合条件的“打+名词”构式,进而统计出其相关频次信息。然后本研究进一步在R软件中运行Coll.analysis3.2a脚本,计算出所有出现在“打+名词”构式中的名词的搭配强度,分析名词的语义特征范畴,并进一步解析“打+名词”构式的语义、语义网络以及认知理据。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首先,536个名词与“打+名词”构式的搭配强度达到显着性差异,可以被分为27个语义类别:身体行为、文娱有关物体和活动、人际交往方式、身体器官或部位、人或群体、动物、气体或液体、电子通讯设备、武器、交通工具、心理活动、数量统计、冲突事件、音乐器材及符号、建筑及材料、日常用具、衣物及材料、家具、食物、证件、标记、自然现象、工作事件及角色、医用产品、处所、植物、旗帜或标志。其次,基于动词“打”与不同类别名词的语义搭配分类,研究发现,“打+名词”构式的原型语义是“用手或器具击打或敲打某物”,其他14种非原型语义包括“通过某种动作制造某物”、“从事进行冲突事件”、通过某种动作收集(获得)某物”、“采取某种方式与人交涉”、“从事娱乐活动”、“生物的某种身体动作”、“将液体注射到某机体内”、“担任某项工作或角色”、“用手举着或拿着某物”、“沿着特定方向发送某物”、“思考或弄清”、“通过某种动作除去某物”、“将某物涂抹在某地”以及“自然界的某种动作”。最后,基于“打+名词”构式的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分析,本研究发现,“打+名词”构式的语义网络是通过构式承继关系中的多义联接和隐喻联接建立的。另外,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打+名词”构式的认知理据,指出构式承继联接,概念隐喻、名词与“打+名词”构式的关系,动词“打”的作用、环境的作用以及省力原则是该构式的主要理据性所在。基于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和构式搭配分析法的应用,本研究从新的视角进一步对“打+名词”构式进行了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为汉语教学和其他类似构式的研究带来一定启示。

柯蔚南,侯俊[3](2020)在《明代官话音系的历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柯蔚南先生的《明代官话音系的历时研究》通过将申叔舟记载的正音(SR)和明清众多传教士的音系做系统的梳理比较,得出官话的语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SR系统中演变而来,而不能推导出来的语音形式可能来源于同时期不同方言间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替换过程之中。本文不仅对明代官话的形成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更可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汉语音韵学直线式研究的不足。该文提示在汉语语音史上可能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语音,即方言/白话和标准语/共通语,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原则同时使用。

胡萍[4](2020)在《通过比较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的编纂与修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双音节异音同形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比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的双音节异音同形词在条目和释义两个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探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在编纂与修订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并尝试提出建议。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本选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对象的定义和分类。第二章,从历时角度比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双音节异音同形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中的在条目和释义方面的差异。条目方面从整组增删、部分增删、义项的分解和合并展开;释义方面从义项的增删、释文的修改、配例的调整展开,具体又可分为义项的增加和删减、释义词语的增加删减替换、配例的增加删减修改。第三章,从共时角度比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双音节异音同形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的在条目和释义方面的差异。条目方面从两者都收录、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收录展开;释义方面从义项数量对比、释文的详略对比、配例的数量和类型对比展开。第四章,探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编纂与修订方面的进步和不足。条目编纂的进步性主要表现为严格贯彻收词原则;及时增补新词语,谨慎删减旧词语;严格执行分立和合并标准。条目编纂的不足是没有收录【当天】dāngtiān、【当夜】dāngyè等。释义修订的进步性主要表现为释义更加准确、全面、简洁,删减、替换表述不准确的释文,修改不准确的配例;增补漏收和新的义项、解释性的释文、配例类型;删除不常用的义项、重复的释文、不对应的配例等。释义修订的不足是【重读】chóngdú、【结果】jiéguǒ等的义项收录不够全面;【垫圈】diànquān、【花费】huāfèi、【劳动】láodòng等的释义语言不够详细。第五章,对本文做概括总结,提出本文不足的地方。

金优丽娅(KIM YULIYA)[5](2020)在《汉语与俄语拟声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拟声词是一种用来描述声音的词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应用广泛,在口语表达和在书面语表达中,我们都会用到拟声词。尤其是当对事物进行描摹时,拟声词有着描摹事物声音、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情绪和心情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汉语与俄语拟声词对比分析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俄语释义词典》)中出现的拟声词作为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对象,研究了与环境、人物、动物等有关的拟声词;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两种语言中这三类拟声词的不同特征和异同。几乎世界上的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着拟声词,汉语和俄语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所以,从语音体系、拟声词的结构、语法特征等方面,两者存在着区别,同时又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本文首先论述了选题依据和中国国内与俄罗斯对汉语和俄语拟声词研究的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然后对我们选取的研究范围之内的汉俄两种语言的拟声词,从语音的音节结构、描摹的对象、拟声词的语法功能三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汉俄两种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汉语的语音系统的独特性,汉语的拟声词音节结构的类型更加丰富,汉语的拟声词有一些自己独特的音节结构;汉俄拟声词都存在指代对象多样复杂的特征,但由于文化的特点,汉语的拟声词在描摹一些特定的声音时比俄语更为丰富;汉俄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语法功能大致相近,但汉语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更为复杂。总之,与俄语比较起来,汉语的拟声词从数量、类型、用法等方面,都显得更加丰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拟声词提供帮助,也有助于丰富汉语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俄汉对比研究和俄语与汉语的翻译工作,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和借鉴。

程媛[6](2019)在《基于音节本位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拼音教学设计》文中提出中国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了解中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汉语,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如何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拼音。不少学者针对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如“音素教学法”、“语流教学法”等。但是这些看似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拼音教学法的不断创新、深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需要更深一步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汉语拼音为出发点,分析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三本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分析其中语音编写内容的特点及不足,最后以“音节本位教学法”作为理论指导,针对零起点外国留学生设计编排十节课的拼音教学内容,包括形式多样的拼音练习和实用话题的口语交际等,力求完整地呈现汉语拼音的教学步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汉语音节的敏感度,培养学生见到汉语音节形成自然反射可以脱口而出的读音能力。期冀本文能在对外汉语拼音教学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语音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彭兆婕[7](2019)在《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声调是汉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尤其对于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来说,是难点更是痛点。为了帮助无声调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习得声调,研究选取了就读于昆明高校的58名孟加拉国留学生为被试对象,并基于感知和发音两大语音实验,对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的习得偏误和声调发展能力等展开研究。经过为期4个月的录音、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找到了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单字调的偏误特点和规律:首先,感知实验结果显示,孟加拉国留学生最难感知阳平,最容易感知上声,阳平和阴平易相互混淆且具有对称性;发音实验发现,孟加拉国留学生声调发音调型问题较大,最难掌握上声调型,且容易混淆上声和阳平;声学空间出现较多的重叠,四声相混情况突出;阴平和阳平调值以及去声起点调值低于中国人调值,上声折点调值不够低;感知和发音难度顺序不具有对称性,单字调感知顺序为阳平>阴平>去声>上声;中、高级学生发音难度顺序为上声>阳平>去声/阴平,初级学生四声具有较大难度。其次,从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习得汉语声调来看,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的习得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发展能力也与之保持一致,只是初、中级之间区别较小,高级的习得情况较好,但依旧存在偏误。再次,实验发现孟加拉国男、女生习得汉语声调没有显着性差异,区别只在于调域的不同。最后,实验证明,是否常用字因素对孟加拉国留学生感知声调没有明显帮助。除此之外,研究还有一项有趣的发现:声母和韵母难度对孟加拉国留学生单字调的产出有影响,但是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来说,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此,研究从汉语声调复杂性的影响、习得机制的制约、教材教学的误导、其他因素的干扰对孟加拉国留学生的偏误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条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行汉语声调特征教学以及声调间的对比,加强声调感知和发音训练,开展多模态声调教学,始终强调并纠正声调问题。

叶烨[8](2019)在《《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国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颗辉煌的明珠,时隔千年仍然光辉不减,主要归功于其成熟而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甚至已在一些国家作为补充替代医学手段服务于群众,并赢得他们的广泛支持和爱戴。中医药国际传播正在见证最好的时机,而作为连接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翻译的关键地位不容忽视。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记录了从译前准备到译后审校的基础工作,并结合翻译目的论的指导,重点举例分析了《中医内科学》节选章节的翻译过程和实际策略。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要求译文在内容上要准确,在行文上要地道,在语言上要精简,客观和正确传递原文信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音译法、直译法、结构重组、增减译法等策略和技巧展开了本次翻译活动,解决中医文本在字词、句子及语篇上的翻译难点。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在引言部分介绍中医药发展和《中医内科学》的教材研究情况,从翻译任务概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几个方面全面细致回顾了本次翻译项目。第二章阐释了翻译任务背景、原文文本分析和翻译任务意义;第三章则从译前准备、译中处理、译后审校详尽描述了整个翻译任务的过程;第四章则根据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应用目的论实际指导中医翻译;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次翻译的经验和心得,并表达对未来中医翻译的希冀。

张若男[9](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愈受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愈加广泛,中医经典文献的译本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医类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各科实践的理论基础,在中医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次翻译实践项目以最新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为原文本,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Trados翻译辅助工具以及平行文本等参考资料进行翻译。笔者所负责的第一章(肺系病症部分)原文为中文,共计2.8万字。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了此次翻译项目的原文、主要内容、原文分析以及项目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译前准备,主要包括翻译任务分工、翻译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Trados、翻译参考术语表、平行文本和翻译所参考的辞典)以及审校人员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主要针对中医药术语名词、四字词短语、长难句三个层面,从专业翻译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本次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进行案例分析解说;第四部分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整理此次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反思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希望能为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严婧瑶[10](2019)在《“口”部《广韵》外音字音义演变探究》文中指出以往关于古汉语语音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韵书上,属静态研究,而本文着眼于《广韵》至现代这一时期,以“口”部为例,关注中古之后汉字音义的动态发展,尝试总结出《广韵》之后汉字音义演变的几种类型,为后续更深入的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思路。本研究参照《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所收字头及提供的语音信息,从1697个“口”部字中提取出203个在《广韵》之后有新增读音的字,我们称为“《广韵》外音字”。然后,我们选择了中古之后十部有代表性的辞书,以此为时间线勾勒出外音字的语音变化轨迹,并制成语音演变简表。接着,根据外音见于或不见于现代语音的标准,将全部外音字分成两大类,并对它们的外音演变缘由进行归类分析。在《广韵》外音沿用至现代语音的一类字里,民间方言、简化汉字、专有名称、异体关系、音译外来词等都是可能导致汉字附上新增读音的原因;在《广韵》外音未保留于现代语音的一类字里,字形讹混、同义异读、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音义罕用等情况是导致《广韵》外音消失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梳理外音字音义演变的过程中,我们还对部分古籍及《汉语大字典》中的音义信息进行了辨正和补充。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外音字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通过对203个“口”部《广韵》外音字的分类分析,以小见大,窥探中古之后汉字音义演变的一般规律;同时,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口”部字语音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后期建设古汉语音义检索系统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来源。

二、关于“gēd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gēda”(论文提纲范文)

(1)《字里中国》(第七章)汉英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in the Translation
    3.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3.1.1 Names of Ancient Weapons and Books
        3.1.2 Culture-loaded Words
        3.1.3“之”, “以”, “从”in Classical Chinese
        3.1.4 Quot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3.1.5 Run-on Sentences
    3.2 Methods in the Translation
        3.2.1 Annotated Transliteration
        3.2.2 Literal Translation
        3.2.3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
        3.2.4 Diction
        3.2.5 Free Translation& Ellipsis
        3.2.6 Reframing Discourse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4.2 Limita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Ⅰ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2)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打+名词”构式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Da(打)+Noun”Construction
        2.1.1 Previous Studies on“Da ( 打 )+Noun”Construction in the View of“Da ( 打 )”as Polysemous Verb
        2.1.2 Previous Studies on“Da (打)+Noun”Construction in the View of“Da (打)”as Light Verb
        2.1.3 Research Gaps
    2.2 Construction Grammar
        2.2.1 The Definition of Construction
        2.2.2 The Main Tenet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Method
    3.3 Corpus and Tools
        3.3.1Corpus
        3.3.2Tools
    3.4 Data Retrieval and Collection
    3.5 Data Analysis
    3.6 Summary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Noun Collexemes in Chinese“Da(打)+Noun”construction
        4.1.1 The Collostructional Strength of Noun Collexemes
        4.1.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tegories of Noun Collexemes
    4.2 Semantics of Chinese“Da(打)+Noun”Construction
    4.3 Semantic Network of Chinese“Da(打)+Noun”Construction
    4.4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Chinese“Da(打)+Noun”Construct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Ⅰ Input Data
AppendixⅡ Output Data
AppendixⅢ Examples of Chinese“Da(打)+Noun”Construction in this Thesis
Acknowledgements

(3)明代官话音系的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资料来源和方法
三比较研究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结论

(4)通过比较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的编纂与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
    1.3 相关文献及其利用的综述
    1.4 异音同形词的定义和分类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的对比
    2.1 双音节异音同形词条目的对比
        2.1.1 整组增删
        2.1.2 部分增删
        2.1.3 义项的分解和合并
    2.2 双音节异音同形词释义的对比
        2.2.1 义项的增删
        2.2.2 释文的修改
        2.2.3 配例的调整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的对比
    3.1 双音节异音同形词收录情况对比
        3.1.1 两者都收录
        3.1.2 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
        3.1.3 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收录
    3.2 双音节异音同形词释义情况对比
        3.2.1 义项的对比
        3.2.2 释文的对比
        3.2.3 配例的对比
        3.2.4 语体风格标注的对比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编纂修订的进步和不足
    4.1 条目编纂的进步和不足
        4.1.1 条目编纂的进步
        4.1.2 条目编纂的不足和建议
    4.2 释义修订的进步和不足
        4.2.1 释义修订的进步
        4.2.2 释义修订的不足和建议
5 结论
    5.1 论文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汉语与俄语拟声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
        (二)俄语拟声词研究综述
        (三)汉俄拟声词对比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
第一章 汉俄拟声词语音结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俄拟声词共有的语音结构
        一、A式
        二、AA式
        三、AAA式
        四、AB式
        五、AAB式
        六、ABB式
    第二节 汉语拟声词独有结构
        一、AABB式
        二、ABAB式
        三、A里BC式
        四、A里AB式
        五、ABCD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与俄语拟声词描述对象对比
    第一节 描述人类行为的拟声词
    第二节 描述动物行为的拟声词
    第三节 描述环境的拟声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俄拟声词句法功能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俄拟声词共有的句法功能
        一、拟声词做主语
        二、拟声词做谓语
        三、拟声词作宾语
        四、拟声词作独立成分
    第二节 汉语拟声词独有句法功能
        一、拟声词做定语
        二、拟声词做补语
        三、拟声词做状语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音节本位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拼音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2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应用研究
        1.2.3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法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4.1 理论依据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拼音与对外汉语教学
    2.1 汉语拼音
        2.1.1 《汉语拼音方案》
        2.1.2 《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基本规则》
    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拼音
        2.2.1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
        2.2.2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的作用
第三章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分析
    3.1 对外汉语教材中拼音教学分析
        3.1.1 教材选取原则
        3.1.2 教材中拼音整体编排
        3.1.3 教材中拼音教学的不足与思考
    3.2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法分析
        3.2.1 音素教学法
        3.2.2 语流教学法
        3.2.3 总分总法
    3.3 音节本位教学法
第四章 音节本位教学法指导下的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4.1 设计环节及原则
    4.2 教学方法
    4.3 教学对象
    4.4 课时安排
    4.5 教学设计
        4.5.1 单韵母a e i u ü 及声调
        4.5.2 复韵母及鼻韵母
        4.5.3 声母b p m f+非自成音节o
        4.5.4 声母d t n l+三声练习
        4.5.5 声母s c z+非自成音节ong、si ci zi
        4.5.6 声母sh r ch zh、shi ri chi zhi
        4.5.7 声母x q j h k g
        4.5.8 语音变化
        4.5.9 总复习
        4.5.10 交际训练
    4.6 以英语学习者为例的汉语拼音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产出的研究
        二、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的研究
        三、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和产出关系的研究
        四、对孟加拉国汉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理论依据
        二、相关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验法
        三、统计分析法
    第五节 实验工具及步骤
第二章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实验分析
    第一节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感知实验分析
        一、感知实验说明
        二、区分实验分析
        三、辨认实验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发音实验分析
        一、发音实验说明
        二、发音偏误率统计分析
        三、声学特征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声母和韵母难度对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产出的影响
        一、声母对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产出的影响
        二、韵母对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产出的影响
    第四节 感知实验和发音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一、单字调习得发展能力
        二、单字调习得难点
        三、单字调习得难度顺序
        四、声韵母难度对单字调产出的影响
第三章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偏误成因分析
    一、汉语声调复杂性的影响
    二、习得机制的制约
    三、教材、教学的误导
    四、其他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教学建议
    一、进行汉语声调特征教学以及声调间的对比
    二、加强声调感知和发音训练
    三、开展多模态声调教学
    四、始终强调并纠正声调问题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感知实验调查字表
    附录2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发音实验调查字表
    附录3 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声调感知测试卷
    附录4 发音人基本情况表
    附录5 孟加拉国留学生13 名发音人汉语4声T值数据
    附录6 中国2 名发音人汉语4声T值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任务概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
    2.2 原文文本分析
    2.3 翻译任务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翻译参考书的搜集
        3.1.2 翻译指导理论的确定
        3.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3.2 译中处理
        3.2.1 翻译计划的执行
        3.2.2 翻译标准的参考
    3.3 译后审校
        3.3.1 自我校对
        3.3.2 他人校对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4.1 中医英译与目的论的辨证思考
    4.2 术语翻译
        4.2.1 直译法
        4.2.2 音译法
        4.2.3 意译法
        4.2.4 音意结合法
    4.3 句子翻译
        4.3.1 结构重组法
        4.3.2 语态的调整
    4.4 语篇翻译
        4.4.1 增译法和减译法
        4.4.2 合句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国内外不同版本《中医内科学》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发表论文 从目的论角度试析《伤寒论》中医方剂名称的英译
附录3 :翻译原文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病
        第二节 痿病
        第三节 颤振
        第四节 腰痛
        方剂汇编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
附录4 :翻译译文
    Chapter 7 Limbs and Meridians Syndrome
        Section 1 Impediment Sydrome
        Section 2 Flaccidity Syndrome
        Section 3 Tremor
        Section 4 Lower Back Pain

(9)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1.1 原文简介
    1.2 主要内容
    1.3 原文分析
    1.4 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项目流程
    2.2 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2.3 翻译辅助工具
        2.3.1 Trados翻译软件
        2.3.2 参考术语表
        2.3.3 平行文本的选用
        2.3.4 翻译辞典的准备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中医药术语的翻译
        3.1.1 草药术语
        3.1.1.1 不带炮制的草药
        3.1.1.2 带炮制的草药
        3.1.2 中成药术语
        3.1.2.1 功效叙述型
        3.1.2.2 形象比喻型
        3.1.2.3 经典来源型
    3.2 四字词短语的翻译
        3.2.1 主谓宾结构
        3.2.2 主谓结构
        3.2.3 动宾结构
    3.3 长难句的翻译
        3.3.1 理论阐述类长句
        3.3.2 病症描述类长句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此次翻译实践的收获
    4.2 此次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内科翻译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及摘要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10)“口”部《广韵》外音字音义演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口”部《广韵》外音字统计及取材分析
    2.1 “口”部《广韵》外音字统计分析
    2.2 本文所用古籍材料分析
3 “口”部《广韵》外音沿用探因
    3.1 “口”部《广韵》外音字演变路径分析
    3.2 因方言新增外音
    3.3 因简化新增外音
    3.4 因特定意义新增外音
    3.5 因异体关系新增外音
    3.6 因音译外来词新增外音
    3.7 因《广韵》漏收新增外音
    3.8 本章小结
4 “口”部《广韵》外音消失探因
    4.1 因字形讹混外音消失
    4.2 因方言外音消失
    4.3 因专有名称外音消失
    4.4 因音义罕用外音消失
    4.5 因异体关系外音消失
    4.6 因音译外来词外音消失
    4.7 外音字表相关问题说明
    4.8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本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口”部《广韵》外音字语音演变简表

四、关于“gēda”(论文参考文献)

  • [1]《字里中国》(第七章)汉英翻译报告[D]. 葛忠雨.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打+名词”构式搭配研究[D]. 郭俊红.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明代官话音系的历时研究[J]. 柯蔚南,侯俊.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20(02)
  • [4]通过比较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异音同形词的编纂与修订[D]. 胡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汉语与俄语拟声词对比研究[D]. 金优丽娅(KIM YULIYA).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基于音节本位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拼音教学设计[D]. 程媛. 青岛大学, 2019(02)
  • [7]孟加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实验研究[D]. 彭兆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叶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若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口”部《广韵》外音字音义演变探究[D]. 严婧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关于“gēd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