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

一、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梁悦[1](2021)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并筛选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为防止和早期发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275例肝硬化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将其分为PVT组(n=60)和对照组(n=21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血清学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结果、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建立并检验列线图,应用C指数(C-index)、校准曲线评价其性能。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史、脾切除史、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史、消化道出血次数、内镜治疗次数、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住院费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总蛋白、白蛋白、Na+、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程度、静脉曲张部位、红色征、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腹水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切除史(OR=1.454,95%CI 0.671-3.147,P=0.023),静脉曲张程度(OR=16.085,95%CI 2.625-98.575,P=0.00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OR=1.179,95%CI 1.033-1.346,P=0.015)、D-二聚体(OR=1.209,95%CI1.008-1.449,P=0.041)、门静脉主干内径(OR=1.286,95%CI 1.118-1.478,P<0.001)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OR=0.770,95%CI 0.638-0.928,P=0.006)、白蛋白(OR=0.846,95%CI 0.765-0.937,P=0.001)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产生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建立了列线图,C指数为0.867,95%CI 0.818-0.915。校准曲线显示PVT发生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PVT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更高,消化道出血次数和内镜治疗次数更多,静脉曲张程度更重,红色征、门脉高压性胃病阳性率更高,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内径更宽,脾脏厚度更厚,腹水量更多PVT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加重医疗负担。既往行脾切除术会增加PVT形成的风险。2.脾切除史、静脉曲张程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白蛋白的水平是保护因素。3.基于此所建立的列线图,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医生评估PVT形成风险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定量、直观的工具。

熊杨[2](2021)在《桃红四物汤治疗脾切除术后血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桃红四物汤对创伤性脾破裂(traumatic spleen rupture)行脾切除术(splenectomy)后患者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及D-2聚体的影响,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及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为中国传统医学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及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以及优化脾切除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诊断为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桃红四物汤+低分子肝素钠)及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各25例。入院明确诊断后由同一组医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予以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对症治疗。监测患者血小板数量,如血小板数量大于40万时,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口服治疗,且连服1周。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10天清晨空腹血常规、凝血常规、D-2聚体指标。选取其中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含量、D-2聚体等指标进行分析整理,并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1)入组病人治疗组有1例因死亡,无法收集数据,中止此次试验,因此实际收录对照组25例,治疗组24例,共计49例。(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D-2聚体、纤维蛋白原、损伤分级、手术时间、总输血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病人术后比较,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小板、D-2聚体、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差异。血红蛋白在第5、7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14、2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在第5、7、10、14、20天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聚体在第5、7、10天时,治疗组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内服联合西医抗凝治疗对治疗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及预防术后血栓疗效显着,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血小板增高幅度。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常规西医基础抗凝治疗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同时本次试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张立言[3](2021)在《脾切除术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由于肺动脉血栓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阻塞和非阻塞性肺动脉重塑的疾病,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众所周知,CTEPH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的长期并发症,与血栓溶解差和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在长期随访中,CTEPH的死亡率很高,并且随着肺动脉压的升高,死亡率逐渐升高。脾切除术会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研究报道CTEPH患者中有2.1%至8.6%接受了脾切除术。也有文献报道CTEPH患者中脾切除术发生率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相似。目的: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探讨脾切除术和CTEPH之间的关联,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我们检索了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报道了CTEPH患者中脾切除术发生率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2日。两位作者独立检索提取数据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和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声明来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本研究采用Stata 13.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当I2>50%时,数据合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当I2<50%时,数据合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总共有8项试验(共6183名参与者)符合纳入标准。在CTEPH患者中,脾切除的患病率为4.0%(95%CI:0.03-0.06,I2=71.5%,P<0.001)。通过逐个剔除纳入的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原结果不受影响,说明原结果稳定可靠。CTEPH患者中由于创伤而导致的脾切除的发生率为4%(95%CI:-0.00-0.07,I2=83.5%,P=0.060),由于血液系统疾病而导致的脾切除的发生率为3%(95%CI:0.01-0.06,I2=77.5%,P=0.017)。亚组分析表明,与肺动脉高压患者相比,CTEPH患者中脾切除术发生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OR=2.94,95%CI:1.62-5.33,I2=0.0%,P<0.001)。与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患者相比,CTEPH患者的脾切除术发生率同样较高(OR=5.59,95%CI:2.12-14.74,I2=0.0%,P<0.001)。敏感性分析通过逐个剔除每个亚组中的研究后,发现原结果受单一研究影响较小,说明该结果稳定可靠。结论:CTEPH患者中脾切除术的发生率为4%。脾切除术在CTEPH患者中的发生率为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发生率的2.9倍,且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组患者中发生率的5.5倍,说明脾切除术与CTEPH具有相关性。

黄龙[4](2020)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疾病行脾切除手术后会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易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和血瘀证的形成,项目基于对脾切除术后血液理化性质的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脾虚血瘀证候的干预研究,探讨脾切除序贯健脾活血中药对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及对脾虚血瘀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方法2.1临床研究2.1.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50例,纳入患者脾切除术后3天内常规中医四诊辨证,按术后证型分为对照组和脾虚血瘀证组,其中对照组20例,脾虚血瘀证组30例。脾虚血瘀证组随机分为手术组及手术+中药组,每组各15例。2.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2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常规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彩超监测均未见门静脉系统血栓,未予预防性抗凝治疗。②手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彩超监测存在门静脉血栓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③手术+中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手术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三天予以健脾活血中药口服,每日一剂,疗程2周。2.1.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⑤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监测。2.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可能影响脾虚血瘀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评价脾虚血瘀证的影响因素和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统计工具选用 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2动物实验2.2.1造模和分组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肝脏毒性药物5%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建立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模型。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质量由低到高编号,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2.2.2各组干预方法: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当天起自由进食水;模型组:予以TAA造模,16周模型成功后行脾切除术,手术当天麻醉苏醒后自由饮水进食,不给予中药灌胃;中药组:造模和脾切除方法均同模型组,只是脾切除术后在正常进食的基础上予以健脾活血中药灌胃,剂量为10g/(kg.d),时间在脾切除术后第二天开始,每天2次,分别是9点和1 5点,连续灌胃2周,中药灌胃前复温。2.2.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2.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工具选用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3.1.1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的形成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和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DP、低切1(P<0.05)。3.1.2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门静脉最高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脾动脉PSV(P<0.05)。3.1.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手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均较术前好转,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IBIL均较术前好转,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1.4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手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手术组术后门静脉Vmax较术前轻度降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内径、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门静脉Vmax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术前轻度降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手术组明显增加,门静脉Vmax较手术组轻度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1.5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手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患者术后7天手术+中药组D-二聚体较手术组明显降低,术后14天手术+中药组凝血指标PT、FDP和D-二聚体均较手术组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动物实验结果3.2.1脾切除术对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的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较术前降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TBIL、DBIL 均较术前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较术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模型组降低,ALB较模型组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2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术前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而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及中药组中,肝硬化造模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减少,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前增加,而门静脉Vmax及血流量较造模前降低,脾动脉PSV、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高,脾静脉Vmax、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血流量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血流量以及门静脉Vmax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后门静脉Vmax和血流量较模型组增加,门静脉内径较模型组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3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FBG较术前升高,血流变指标中切粘度较术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红细胞压积和变形指数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和模型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凝血指标FBG较模型组升高,D-二聚体较模型组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4.1脾切除术后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均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FDP、低切1、脾动脉PSV为独立危险因素。4.2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脾切除脾动静脉血流的离断可增加肝脏血流量进而改善肝功能,同时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肝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而恢复肝功能。4.3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脾切除术能够增加高、中、低切血液粘度,升高D-二聚体水平以及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凝血时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液粘度,起到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作用,缓解血瘀证候。

谢飞,钟平勇,华豪,牟廷刚,杨琴[5](2020)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风险因素,并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其发生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与脾切除术后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诊断方面以增强CT扫描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以个体化治疗为主,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可能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结论对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我们应树立三级预防的观念,并需结合患者的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张凯[6](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外分支内的血栓形成。PVT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较低,而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概率明显升高。大多数PVT患者进展缓慢,无临床症状。然而,一些患者尤其是急性PVT患者,腹痛等腹部体征出现的概率较高,慢性PVT多在已发生的肝脏疾病基础上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加重。急性PVT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慢性PVT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缓慢,而一旦发现已出现临床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发展并累及到肠系膜静脉,有导致肠缺血甚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肠坏死的可能。门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也使其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随介入微创技术和专用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年TIPS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门静脉高压治疗也引起临床很大兴趣,已被认为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安全且有效方法。但门静脉血栓有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血栓范围、不同血栓程度和不同血栓类型是否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和TIPS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为此,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回顾分析303例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TIPS的疗效特点的影响;第二部分回顾复习肝硬化并PVT为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分析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患者不同的TIPS操作方案;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对TIPS术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特别是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一部分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30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IPS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PVT184例(急性PVT患者24例,慢性PVT患者160例),无PVT组11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对PVT组(184例)与无PVT组(119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急性PVT组(24例)与慢性PVT组(160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临床疗效。结果1.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较非血栓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更高(χ2=20.514,P<0.001),有出血史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7.587,P=0.006),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2.543,P=0.01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957,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急性腹痛发生率较非PVT组更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χ2=2.771,P=0.096)。两组间基线腹胀病人所占比例及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与肝硬化合并慢性PVT组,急性PVT组基线Child-Pugh 评分更高(t=2.615,P=0.010)、基线 Child-Pugh 分级更高(χ2=7.072,P=0.021)、基线腹痛发生率更高(χ2=27.727,P<0.001)、基线腹胀发生率更高(X2=6.660,P=0.010)、基线腹水程度更重(χ2=12.930,P=0.005)、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4.327,P<0.00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426,P=0.001),但基线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所占比例较低(X2=15.777,P<0.001)。3.PVT组随访29.4±25.9个月,非PVT组随访22.8 ±21.4个月,虽然两组间随访时间存在差异,但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患者相较于不合并PVT的患者在施行TIPS后具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χ2=9.498,P=0.002)。且两组间在TIPS成功率、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4.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随访25.7±24.7个月,慢性PVT组随访29.9±26.1个月,两组患者在TIPS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有限的随访期内两组间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结论(1)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加重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加重肠道血流循环障碍如腹痛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更高,腹痛等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更高。(2)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无PVT者相对较高,但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基于有限的随访资料PVT的存在不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临床分型和不同血栓程度对TIPS的技术要求,探索肝硬化合并PVT不同临床分型的个体化TIPS操作方案;进而观察肝硬化合并PVT分型和程度对TIPS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硬化伴PVT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其中急性PVT 16例,慢性PVT 149例。本研究在既往PVT分型的基础上,结合TIPS操作技术要求及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要素,提出了 PVT的新的分型:(1)Ⅰ型,无门静脉主干阻塞,仅有门静脉分支或属支阻塞(肝内分支包括门静脉左支或右支;肝外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2)Ⅱ型,仅有门静脉主干阻塞,未累及肝内门静脉分支;(3)Ⅲ型,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右支阻塞(Ⅲa)或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左支阻塞(Ⅲb);(4)Ⅳ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b);(5)Ⅴ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b)。根据PVT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TIPS治疗方案:Ⅰ型,首选常规TIPS途径多可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择经皮经肝辅助TIPS途径。Ⅱ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联合经皮经肝途径;门静脉肝内分支纤细经皮经肝途径仍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时可考虑联合经皮经脾途径。Ⅲ型,常规TIPS操作困难时,可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左支穿刺辅助(Ⅲa)或经皮经肝门静脉右支穿刺辅助(Ⅲb);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者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Ⅳ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时推荐联合经皮经肝途径;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Ⅴ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行经皮经肝辅助途径;若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在血栓为新鲜疏松血栓的情况下,可试行经皮经脾途径辅以取栓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分别观察临床分期、血栓程度等对肝硬化合并PVT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归纳出可以指导TIPS个体化操作的新的PVT临床分型,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和预后特点。结果1.共复习肝硬化PVT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165例,根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其中Ⅰ型20例,TIPS成功18例,14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4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Ⅱ型32例,TIPS成功29例,18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7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4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Ⅲ型42例,TIPS成功42例,27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5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IV型27例,TIPS成功25例,11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1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3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Ⅴ型44例,TIPS成功35例,13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20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2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五组间TIPS操作成功率(χ2=10.49,P=0.0313)、门静脉穿刺途径(χ2=19.377,P=0.013)、经皮经肝或经皮经脾穿刺病例所占比例(χ2=11.559,P=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从Ⅰ型至Ⅴ型,五组患者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操作成功率呈下降趋势,非常规TIPS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五种类型患者在实施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获得显着性下降。Ⅰ型基线PVP 30.1±6.2mmHg,术后 PVP 18.2±3.6mmHg(t=9.771,P<0.001);Ⅱ 型基线PVP 28.5±6.0mmHg,术后 PVP 18.9±5.8mmHg(t=12.818,P<0.001);Ⅲ 型基线 PVP 26.2±7.0mmHg,术后 PVP 17.0±5.7 mmHg(t=10.491,P<0.001);Ⅳ型基线 PVP 29.1 ± 5.8mmHg,术后 PVP 19.7 ± 5.0 mmHg(t=9.4,P<0.001);Ⅴ型基线 PVP 28.2±5.9mmHg,术后 PVP 15.5±6.7mmHg(t=10.305,P<0.001)。五种类型患者在PVP下降绝对值(F=2.449,P=0.050)、PVP下降百分比(F=2.449,P=0.050)均有显着性差异,且V型患者的PVT下降绝对值及下降百分比均为最高。3.在实施TIPS成功后,各分型患者间生存率(χ2=1.610,P=0.807)、再出血率(χ2=2.778,P=0.59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χ2=1.470,P=0.832)、支架狭窄率(χ2=5.274,P=0.260)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根据所需TIPS操作方案不同,本研究将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分为五种临床分型,并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TIPS操作方式,从Ⅰ型至Ⅴ型,TIPS操作难度逐渐增加,Ⅴ型(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成功率最低。(2)五种临床类型患者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支架狭窄率等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五种临床类型患者在成功实施TIPS后均可实现门静脉压力的显着下降,尤其是门静脉阻塞范围及程度最重的V型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3)根据本研究的临床分型,肝硬化合并PVT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实现TIPS操作的个体化选择,并达到患者较高的TIPS成功率,即便在成功率相对较低的V型患者,与其他临床类型患者相比在成功实施TIPS后仍能同等获益。

刘元华[7](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夏强强[8](2020)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影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为临床上对于评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风险性高低做出指导,以达到早评估、早预防、早治疗、从而降低患者PVST形成风险、增加患者的预后效果的目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其中术后血栓形成随访时间为6个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排除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混杂因素、进而引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一步验证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于诊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风险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利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利用约登指数确定各指标的临界点,建立门静脉系统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于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而对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上述影响因素对诊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风险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一、共纳入患者726例,其中血栓组患者124例,非血栓组患者602例,血栓发生率(17.08%)。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方式、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D-二聚体水平、是否合并出血病史、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总胆红素(TBIL)、门静脉流速差值、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最长径、脾脏肿大程度、术后抗凝药物是否应用、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血尿素氮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血小板计数以及纤维蛋白原(FBG)指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性别、白蛋白水平、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环比值(INR)以及血肌酐水平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二、血栓组患者年龄(64.25±6.657)明显高于非血栓组(51.42±9.733)、血栓组患者中腹腔镜手术比例(92.74%)明显高于开腹手术(7.26%),血栓组患者手术时间(261.30±56.325min)大于非血栓组(187.26±45.774min),门静脉流速差值高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血栓组患者高于非血栓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BMI、合并糖尿病史、脾脏肿大程度、脾脏最长径、门静脉流速差值、合并出血病史以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其中脾脏最长径为18.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634;门静脉流速差值为6.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72;术前D-二聚体水平为3.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88;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P<0.001,利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效果P=0.18>0.05,说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良好;PVST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其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为0.735,灵敏度为86.3%,特异度为57.8%。研究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形成是多因素共同影响导致,其中手术方式、BMI、合并糖尿病史、脾脏肿大程度、脾脏最长径、门静脉流速差值、合并出血病史以及D-二聚体水平影响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PVST风险评估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临床以指导临床医生对高危患者进行早筛选、早预防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胡利萍[9](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宋子敏[10](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证实有108例形成了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8.8%,对肝硬化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分级、是否合并腹水、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ALT、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小板、术前PT、术前APTT、术前FIB、术前TT、术前D-二聚体、脾指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冷沉淀量、术中输血小板量、术后门静脉直径、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7、14天PT水平、术后第1、7、14天INR、术后第7、14天APTT、术后第1、14天FIB、术后第1、14天TT、术后第14天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后脾静脉直径、术中输红细胞量、术中输血浆量以及术后第7天TT在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OR=1.047,CI为1.000~1.008,P=0.047)、术后脾静脉直径(OR=5.183,CI为2.040~13.173,P=0.001)、术中输血浆量(OR=1.002,CI为1.001~1.003,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红细胞量(OR=0.722,CI为0.617~0.846,P<0.001)和术后第7天TT(OR=0.805,CI为0.660~0.981,P=0.032)是独立保护因素。当手术时间超过244.5min(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为0.585~0.716)、术后脾静脉直径大于1.025cm(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为0.598~0.731)或者术中输血浆量大于550ml(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95%CI为0.546~0.684)时,术后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当术中输红细胞量大于1.925u(ROC曲线下面积为0.583,95%CI为0.514~0.651)或术后第7天TT大于15.65s(ROC下面积为0.634,95%CI为0.568~0.699)时,术后不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对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分析表明,108例术后PVST形成的患者中,Ia型9人,Ib型32人,IIa型39人,IIb型20人,IIIa型5人,IIIb型3人,而IV型则为0人。生存分析表明,盛京分型各型组间生存时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型级别越高,其生存时间就越短,死亡风险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是否伴有肝炎、术前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第14天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术后PVST盛京分型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肝炎的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不伴有肝炎患者的4.634倍(95%CI:1.593-13.478),χ2=7.922,P=0.005<0.05。术前D-二聚体量每增加1 ug/L,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形成低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1.001倍(95%CI:1.000-1.002),χ2=8.369,P=0.004<0.05。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可适量地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形成,还可以根据术后脾静脉直径和术后第7天TT水平来预测PVST形成,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各盛京分型组间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明显差异,且分型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死亡风险越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有PVST形成患者,若术前D-二聚体水平较高或者伴有肝炎病毒,则术后形成的PVST将累及较广的范围,病情较重,预后也较差,因此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PVST的加重。

二、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
        2.4.1 患者临床资料
        2.4.2 血常规
        2.4.3 肝肾功离子
        2.4.4 凝血+纤溶
        2.4.5 影像学资料
        2.4.6 胃镜资料
        2.4.7 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分级标准
    2.5 研究设计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2.6.1 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6.2 使用RStudio(4.0.2)构建列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PVT组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3.2 PVT组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指标结果
        3.2.1 血常规
        3.2.2 肝肾功离子
        3.2.3 凝血+纤溶
    3.3 PVT组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
    3.4 PVT组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内镜下表现
    3.5 PVT组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影像学指标
    3.6 PVT组肝硬化患者血栓分布部位情况
    3.7 PVT组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8 ROC曲线判断预测价值
    3.9 预测模型列线图的构建及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4.2 PVT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因、血型、病程方面的分析
    4.3 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血清学结果分析
        4.3.1 血常规结果分析
        4.3.2 肝肾功能离子指标结果分析
        4.3.3 凝血结果分析
    4.4 影像学和内镜下结果分析
    4.5 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桃红四物汤治疗脾切除术后血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脾脏损伤分级、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选择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中止或中途退出临床试验标准
        1.7 术后基础治疗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试验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术前一般资料
        3.2 术中观察指标
        3.3 术后观察指标
        3.4 术后并发症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临床病例数据实际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数据对比
    3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
    4.术后临床指标观察情况对比
    5.疗效评价
    6.安全性评估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及治疗
    2.现代医学对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及治疗
        2.1 脾脏的解剖及生理功能特点
        2.2 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及治疗
    3.桃红四物汤的组方分析
    4.桃红四物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本试验的特点及创新点
    6.结果评价
    7 本试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综述 脾缺如与血小板增高症的研究
    参考文献

(3)脾切除术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
    1.2 脾切除术概述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方法与材料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3.1 文献筛选
        2.3.2 数据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2.5.1 合并效应量分析
        2.5.2 异质性检验
        2.5.3 亚组分析
        2.5.4 敏感性分析
        2.5.5 发表偏倚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3.3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
        3.3.1 CTEPH患者中脾切除术的发生率
        3.3.2 脾切除术发生率的发表偏倚分析
        3.3.3 CTEPH患者中不同病因的脾切除术的发生率
        3.3.4 CTEPH患者中不同病因的脾切除术的发生率的发表偏倚
        3.3.5 CTEPH患者与PAH或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中脾切除术发生率的比较
        3.3.6 CTEPH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脾切除术发生率比较的发表偏倚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脾切除与血栓的形成
    4.2 脾切除术与CTEPH关系的分析
    4.3 研究结果异质性分析
    4.4 发表偏倚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文献综述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的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门静脉血栓及血瘀证情况
        2.2 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联系
        2.3 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联系
        2.4 血常规及肝功能临床指标检测
        2.5 血流动力学检测
        2.6 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
        2.7 肝纤指标比较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动物、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配比
    2 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及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各组干预措施
        2.4 诊断标准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血瘀证及病理组织情况
        3.2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脾切除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
        3.3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尤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4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5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PVST的诊断标准、分级以及脾脏肿大程度分级
    2.4 统计学方法
    2.5 PVST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第三章 结果
    3.1 PVST影响因素的筛选
    3.2 PVST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检测项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对象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分析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3.1 探究术后PVST形成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方法
        2.3.2 探究影响术后血栓盛京分型因素的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
        3.1.1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3.1.2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1.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预测
    3.2 探究影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
        3.2.1 各盛京分型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情况
        3.2.2 探究影响术后PVST盛京分型的单因素分析
        3.2.3 探究影响术后PVST盛京分型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D]. 梁悦. 延安大学, 2021(09)
  • [2]桃红四物汤治疗脾切除术后血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熊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脾切除术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立言.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D]. 黄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 谢飞,钟平勇,华豪,牟廷刚,杨琴.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11)
  • [6]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D]. 张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7]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D]. 夏强强. 河南大学, 2020(03)
  • [9]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D]. 宋子敏.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脾切除术后腹痛、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