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IVI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

展望IVI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

一、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郭猛[1](2014)在《基于IVI技术的多接口测控平台的实现》文中提出测控技术核心在于信息采集、整理、处理、显示和控制。仪器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凡事对于测控系统的改良必然会涉及到对于测控工具——仪器的改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模拟仪器到数字仪器进而到总线仪器和至今的虚拟仪器的发展历程。伴随的便是仪器朝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如何提供一个方便、精确、实用且具有兼容性的测控平台正是本文所研究的。本文探讨了虚拟仪器的发展历史以及技术革新对于传统测控行业的影响,还有虚拟仪器将来的一些发展前景。同时为了配合上层软件设计研究了各仪器总线的规范和协议,尤其在接口驱动的统一等。在研究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可互换性的虚拟测控平台,可以搭载不同仪器的虚拟软面板。为此研究了IVI技术和VISA技术等,通过VISA平台来屏蔽底层的I/O接口差别,通过IVI技术来实现硬件仪器的可互换性。本文以示波器为例,开发出具有可互换性的虚拟示波器软件,实现示波器图形获取处理、对硬件的设置触发等功能,并通过与实体示波器相连进行测试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虚拟仪器的概念和特点,叙述当前比较主流的总线接口,并对目前主流的总线仪器与虚拟仪器互连作了说明。清楚地描述虚拟仪器从硬件到软件的各层关系。2.针对IVI技术进行详述,从IVI整体的构架到运行机制,IVI引擎和配置仓。不光从理论上了解可互换性的实现,还从代码和算法上实现可互换性功能。3.研究VISA的体系结构,介绍VISA函数库的常用函数。深入了解IVI与VISA之间的调用关系,在VISA基础上如何编写IVI驱动程序。熟练地运用VISA资源函数管理各种接口的仪器设备。4.设计虚拟示波器软面板,完成示波器的数据读取、处理、显示,示波器的设置、调节等功能。虚拟示波器与实体示波器可通过多种接口连接,完全复制实体仪器的操作感,并添加对结果的处理保存、设置的恢复等人性化功能。

宋凡非[2](2013)在《基于HTML5的IVI桌面系统及本地功能扩展研究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汽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In-VehicleInfotainment)已经成为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在用于开发智能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大量技术中,HTML5已经成为了首选技术,它不仅能够用来开发复杂的人机界面,而且能够管理开发成本;然而,当前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中并没有成熟的HTML5桌面系统对众多Web App、Hybrid App进行管理并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同时,HTML5技术在基于本地功能,尤其是应用无法直接访问系统层和硬件层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发展。因此,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移动技术在车载系统的广泛应用,构建一个基于HTML5、同时又解决了HTML5本地功能扩展问题的桌面系统,必将帮助汽车厂商赢得更多消费者认可,推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未来的发展。首先,本文通过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以及HTML5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结合车载系统功能需求和整体结构,阐述了设计思路和总体架构。其次,在IVI桌面系统实现方面,采用了JavaScripe+HTML5+CSS3的技术手段;在IVI桌面系统任务调度方面,应用主界面、多任务管理、多种UI交互和应用特效等方式,使桌面系统具备了任务间的切换、返回、跳转、调度等功能。在本地功能扩展方面,通过引入NPAPI机制建立了本地功能扩展机制,提供车载HTML5桌面系统对系统底层的访问能力,扩展的功能包括蓝牙检测、系统访问、底层动态库加载、信息共享与传递,并实现了蓝牙通话功能。最后,本文对基于HTML5的桌面系统以及本地功能扩展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展望。

齐亚伟[3](2012)在《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资源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环境约束下探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素集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只有大力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由要素推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突破作用,以区域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沿着由要素集聚到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再到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时空演进路径,系统阐述了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机制,并从时空的维度揭示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界定了要素集聚、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要素集聚是各生产要素(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依托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企业内部规模扩张和更多企业空间集中的引导下,以一定的结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并通过要素集聚效应的发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上的立体展开。本文从三个方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三是注重绿色、清洁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知识生产或技术创新,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集成和融合,提高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的能力。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四方面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2)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互动机制。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优势通过影响要素的流动和区位变迁决定要素的集聚。要素集聚给集聚区带来了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途径。本文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替代变量,测度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足迹,并测度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密度、区位商和空间自相关性,发现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呈现高度集聚和空间相关特征。本文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不利的影响;技术效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物质资本集聚过程中表现出资本深化的特征,但资本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资本深化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信任的产生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本文通过构建空间知识溢出模型分析物质资本投资(资本深化)、人力资本集聚对知识存量增长率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集聚提高了区域吸收能力,增大了知识溢出,物质资本投资体现了知识生产的干中学效应,增大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有助于缩小知识差距,实现区域经济趋同。本文利用GWR模型实证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越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制约作用越大;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前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弥补甚至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4)环境约束下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动力机制。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污染排放量的减少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及分解了中国各省市的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表明,环境技术效率在省际间的分布不均,技术进步及其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在推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程度等变量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增长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政府环境规制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5)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构建包含要素集聚和环境质量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Hamilton动态优化模型求解最优稳态增长解,讨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集聚外部性程度、消费和环境偏好、污染排放密度等参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应满足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均衡路径上,集聚的空间外部性越大,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越快,污染排放密度的指数越大,时间贴现率越低,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越大,跨期替代弹性越小,则经济增长率越大。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物质资本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物质资本过度集聚时,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无效环境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阻碍作用;只有人力资本集聚通过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6)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局部溢出模型,分析要素空间集聚的需求关联、溢出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环境污染、拥挤等外部不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需求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为聚集力,环境污染、拥挤等外部不经济效应为维持对称均衡的分散力,同时,溢出效应也可成为促进经济分散的力量;要素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的地区对外辐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区域知识溢出、经济辐射效应的发挥,同时也是解决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合作效用的分配问题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经济效用增量和环境效用损失,两者的差值是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的净效用,根据此比例分配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的效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各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带来的效用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各地区要素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素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马瑞[4](2009)在《LXI数字多用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测试系统需要,测控领域的工程师一直致力于研发高速、可靠、廉价的仪器总线技术。LXI总线以独特的方式将GPIB的优势和VXI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并且基于LAN的测试总线,适合于远程测量和控制,其使用的广泛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使之成为现有仪器控制总线的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技术。LXI不仅可以提供机架和堆叠式仪器的嵌入式测量技术和PC标准I/O连接能力,还可以实现基于插卡式仪器的系统的模块化特点并减小其体积。对于航空/国防、汽车、工业、医疗和消费电子等领域,LXI紧凑灵活的封装、高速输入/输出和可靠的测量功能将有效地满足其相应的研发和制造工程师的应用需求。本文的任务是设计一款具有六位半精度的数字多用表LXI模块。模块由ARM9处理器(AT91RM9200)、FPGA(EP2C5Q208C)和网络芯片(DM9161AE)等器件构成LXI接口硬件平台,在此硬件平台上,通过移植U-Boot和Linux内核来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通过移植Boa实现Web服务器功能及CGI动态网页控制功能;利用FPGA内部的IEEE1588 IP核实现了精密时间同步协议;利用ARM7(LPC2132)芯片实现对测量电路的控制。在物理结构上采用接口电路与测量电路分离模式,在控制上采用双CPU控制模式,既能实现接口电路的通用性,减小开发周期和成本,又避免了高速的数字电路对测量电路的干扰,实现高质量的测量结果。仪器在VISA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了IVI驱动程序及VXI-11网络仪器协议发现机制。此LXI模块符合LXI1.1标准B等级,具有2U尺寸、支持多种触发方式、支持Auto-IP和手动IP配置、支持10/100M网络。具有测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直流电流、交流电流、二线电阻、四线电阻的功能。

杨柳[5](2008)在《LXI仪器系统构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LXI总线技术将成为今后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国外的大型仪器公司和厂商正着力研制更多的LXI仪器。研究LXI仪器系统的构建与实现方法是关系到LXI总线技术是否具有应用前景的关键问题。目前,LXI仪器系统构建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达到GPIB、VXI、PXI等总线自动测试系统构建技术的水平。因此,在继续不断深入研究和开发LXI总线仪器设备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LXI仪器系统构建技术的研究力度,使两者能同步发展。本课题所研究的构建LXI仪器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竞争潜力,能满足科研开发、生产需要以及军事应用等各领域的要求。本文对LXI总线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对LXI仪器系统的实际应用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基于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提出了一种可行的LXI仪器系统构建方案;详细介绍了LXI仪器系统的工作流程以及它的特点;随着对LXI仪器系统构建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入展开,发现在构建LXI仪器系统时有不少技术上的问题有待解决,提出了构建LXI仪器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包括LXI仪器系统的网络技术、系统的通信及其可靠性技术、IEEE1588精确时间同步协议的实现技术、仪器触发技术、IVI-COM驱动程序以及SCPI命令解释器的设计技术;并逐个分析研究了这些关键技术,对IEEE1588精确时间同步协议、IVI-COM驱动程序和SCPI命令解释器的设计提出了解决方案;分析研究LXI规范对Web界面的设计要求,开发出了适用于LXI仪器系统的Web界面;研究实现了LXI仪器系统中使用范围最广、优先级别最高的IP配置协议——DHCP。本文首次研究描述出了LXI仪器系统的工作流程;提出了四种解决LXI仪器系统通信中实时性和可靠性的方案。

刘茵[6](2005)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信息的过程。数据采集系统结合基于计算机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数据采集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数据采集系统的对象是各种各样型号不同的设备,这些设备的参数不同、接口也不同,这给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论文提出一个数据采集系统的通用模型来指导特定领域内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系统设计的可复用性,实现数据采集系统中设备的互操作性,减少设计开发的成本。 本论文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归纳了现有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提出数据采集系统的一般化模型及其描述。在模型中,将系统的逻辑结构分为三层,分别为用户接口层、业务对象层和数据库层。将真实的设备虚拟成设备项。根据实际的功能和任务将设备项分为不同的设备组。设备项和设备组位于业务对象层。还定义了监控标准和数据集来控制采集数据的存取,他们位于数据库层。定义角色来划分系统边界,角色位于用户接口层。 为了得到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模型,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分析现有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功能,归纳数据采集系统的共同特点;②深入研究数据采集标准,以国际上通用的数据采集标准作为建模的依据;③在分析和研究数据采集系统和标准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作为建模方法,从对象模型、功能模型和动态模型三个方面分析数据采集系统;④采用UML作为建模语言,在分析系统的基础上,用UML描述数据采集系统模型。基于UML的模型描述主要包含概念模型和基于角色的用例模型两个部分。本论文将传统的基于参与者的用例模型改进为基于角色的用例模型,提高了系统的复用性以及系统和用户的交互能力;⑤将得到的模型应用于面向铝业生产远程监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中,说明利用数据采集模型来辅助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的过程。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最终得到数据采集系统的通用模型。它为特定领域的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问题域模型和系统界面的接

林永平[7](2005)在《鼻咽癌荧光分光定位系统信号处理软件的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从医用光活检的基本理论出发,开展早期鼻咽癌荧光分光定位系统的研究,设计出该系统信号处理的软件。首先从系统的检测原理入手,概述了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再介绍光活检技术,说明该系统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接着分析系统的光学设计以及系统外部硬件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虚拟仪器的开发平台LabVIEW设计出与整个系统完善结合的信号处理软件。我们详细介绍该软件各个模块的功能,重点讨论了定标信号的处理方法与其可行性:对采集的数据信号与定标信号的同步问题进行研究,使用数据采集卡的数字触发采集功能来保证软硬件采集数据的同步性能:使用经典数值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多种方式进行显示,方便鼻咽癌数据的分析;可以随时保存采集到的荧光光谱曲线。该软件为以后鼻咽癌的光活检,尤其是定位技术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和基础软件。 为了验证信号的同步性和波长定标的准确性,我们设计了软硬件同步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软件系统不论是定标信号的定位性能,还是与系统硬件检测的同步性能都比较稳定,分析与显示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可以用于早期鼻咽癌的诊断与定位。

王军伟[8](2003)在《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文中认为vXI总线是自动测试系统的优秀平台。基于VXI总线的模块化仪器具有开放性好、模块化系统结构、数据传输速度快、体积小、可靠性高、系统组建灵活、模块即插即用等优点。VXI总线接口技术是VXI总线自动测试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VXI总线寄存器基接口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对VXI总线仪器模块的设计以及增强VXI总线系统器件的互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基于VXI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对进一步提高VXI总线技术水平和推动VXI总线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与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虚拟仪器技术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及VXI规范的基础上,研究了VXI总线寄存器基接口及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原理,研制了基于VX工总线的寄存器基接口和基于该接口的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并对符合IVI规范的仪器驱动器进行了研究,开发了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IVI仪器驱动器。 实验证明,本文所给出的VXI总线寄存器基接口的设计功能要求合理、设计原理正确可行,接口电气性能满足“VXI总线规范”的要求。研制的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实现数据采集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精度。另外,所开发的IVI仪器驱动器能正确可靠地对VXI总线寄存器基接口和数据采集模块进行操作,同时完全符合VPP规范和工VI 规范。

余启刚[9](2002)在《智能科技:推动虚拟仪器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IVI(IntelligentVirtualInstruments智能虚拟仪器 )驱动器对VXI总线pnp(plug&play ,即插即用 )标准仪器驱动器结构与功能上的全面改进 ,分析了智能化对虚拟仪器快速发展的强大推进作用。然后 ,剖析了当今时代智能科技分支林立 ,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指出了以智能化大力推动我国仪器工业飞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最后展望了IVI的未来的发展前景。

余启刚[10](2000)在《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从 IVI在 GPIB与 VXI总线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自动控制功能的角度 ,探讨了智能技术对虚拟仪器发展的重大意义 ,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二、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VI技术的多接口测控平台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虚拟仪器概述
        1.1.1 虚拟仪器概念
        1.1.2 虚拟仪器的硬件结构
        1.1.3 虚拟仪器的软件结构
        1.1.4 虚拟仪器的发展
第2章 IVI技术的研究
    2.1 IVI技术研究与应用
        2.1.1 IVI系统结构
        2.1.2 IVI技术特点
    2.2
        2.2.1 IVI驱动器类型
        2.2.2 IVI驱动功能结构
    2.3 仪器互换性实现
        2.3.1 IVI可互换性实现原理
        2.3.2 IVI配置仓的设计与实现
第3章 底层I/O统一平台VISA
    3.1 VISA的结构与特点
    3.2 VISA的资源结构
    3.3 NI-VISA函数简介与使用
    3.4 USBTMC协议实现
        3.4.1 USB基本概念
        3.4.2 USBTMC通信模型
        3.4.3 linux下USB驱动模型
        3.4.4 USBTMC驱动实现
第4章 虚拟示波器软面板设计
    4.1 软面板工作流程
    4.2 核心功能的实现
        4.2.1 逻辑名的获取
        4.2.2 初始化和配置部分
        4.2.3 测量数据的读取
        4.2.4 文件存储和读取功能
    4.3 仪器相关的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源设计
        4.3.2 数据源链接
        4.3.3 数据库操作
    4.4 软面板界面设计
        4.4.1 主界面介绍
        4.4.2 示波器菜单栏介绍
    4.5 生成可执行文件和发布文件
        4.5.1 生成可执行文件
        4.5.2 生成DLL动态库文件
        4.5.3 生成发布文件
第5章 系统调试
    5.1 虚拟示波器的安装
    5.2 系统环境配置
        5.2.1 配置MAX
    5.3 系统调试
    5.4 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HTML5的IVI桌面系统及本地功能扩展研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HTML5与关键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HTML5与车载娱乐系统
    2.3 HTML5技术与IVI
    2.4 关键技术概述
        2.4.1 本地功能扩展方法(NPAPI)
        2.4.2 蓝牙技术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VI桌面系统需求与总体设计
    3.1 IVI桌面系统需求分析
    3.2 IVI桌面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概述
        3.2.1 IVI桌面系统架构设计
        3.2.2 IVI桌面系统本地功能扩展解决方案概述
        3.2.3 本地功能调用机制概述
    3.3 IVI桌面系统整体功能概述
    3.4 应用扩展方法概述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HTML5技术的IVI桌面系统实现
    4.1 基于HTML5技术的IVI桌面系统主界面实现
    4.2 IVI任务调度功能实现
        4.2.1 任务调度启动
        4.2.2 返回主界面
        4.2.3 关闭当前活动
        4.2.4 快捷界面展现
        4.2.5 窗口平滑切换
    4.3 车载特性功能实现
        4.3.1 IVI系统对第三方应用程序加载的实现
        4.3.2 车载娱乐功能的实现(视频播放与音频播放)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HTML5技术的本地功能扩展研究与实现
    5.1 NPAPI实现过程
    5.2 动态库加载问题的实现
        5.2.1 动态库简介
        5.2.2 动态库回调函数注册
        5.2.3 动态库加载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基于HTML5的IVI蓝牙电话功能设计与实现
    6.1 HFP功能实现
    6.2 IVI蓝牙电话功能实现的整体流程
        6.2.1 IVI端蓝牙检测与手机绑定的实现
        6.2.2 电话呼出与重播
        6.2.3 电话接听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系统测试
    7.1 测试环境
    7.2 系统测试
        7.2.1 IVI桌面系统测试
    7.3 兼容性测试
    7.4 本章总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1.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环境问题及环境规制的研究现状
        2.1.1 环境与经济绩效的相关关系
        2.1.2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2 要素集聚的研究现状
        2.2.1 要素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
        2.2.2 要素集聚的外部性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
        2.3.1 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3.2 区域生产效率的增长
    2.4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的研究现状
        2.4.1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测度
        2.4.2 区域创新能力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
    2.5 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约束
        2.5.1 要素集聚的创新效应分析
        2.5.2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3 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2.6 文献评述
3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3.1 相关概念的介绍
        3.1.1 要素集聚的内涵
        3.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3.1.3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3.2 环境与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3.2.1 环境对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2.2 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3.3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3.1 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3.2 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3.4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4.1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约束的突破作用
        3.4.2 区域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3.4.3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
    3.5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环境与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4.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4.1.1 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分析
        4.1.2 我国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与环境承载力
    4.2 环境与要素集聚的作用机制
        4.2.1 环境对要素区位变迁的影响
        4.2.2 要素集聚程度的测算
        4.2.3 要素集聚的环境影响评价
    4.3 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4.3.1 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3.2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5.1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和差异化评价
        5.1.1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
        5.1.2 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
    5.2 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要素集聚效应
        5.2.1 资本深化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5.2.2 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5.2.3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5.3 要素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5.3.1 地理加权模型
        5.3.2 模型的设定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环境约束下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6.1 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6.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6.1.2 低碳经济与新发展模式
    6.2 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6.2.1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创新动力
        6.2.2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
    6.3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6.3.1 测度模型的构建
        6.3.2 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
        6.3.3 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
    7.1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7.1.1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7.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7.2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导机制
        7.2.1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关系
        7.2.2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导路径
    7.3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数理模型
        7.3.1 内生函数的设定
        7.3.2 变量的运动方程
        7.3.3 动态最优化的求解
    7.4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7.4.1 变量的选取
        7.4.2 实证研究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8.1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关系
        8.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概述
        8.1.2 要素集聚与优化配置
    8.2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8.2.1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8.2.2 局部溢出模型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解释
    8.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合作机制分析
        8.3.1 区域经济的合作优势
        8.3.2 区域经济合作博弈模型
        8.3.3 合作博弈模型的求解算法
        8.3.4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
    8.4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8.4.1 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支持
        8.4.2 要素投入质量和合理配置的支持
        8.4.3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LXI数字多用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概述
        1.1.2 仪器总线的发展
        1.1.3 课题意义
        1.1.4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LXI 规范及其技术概要
    2.1 基于LXI 总线的仪器特点
    2.2 LXI 标准规范
        2.2.1 LXI 的物理特征
        2.2.2 LXI 模块与模块的数据通信及编程
        2.2.3 LXI 同步/触发
        2.2.4 模块的网页界面
    2.3 IEEE 1588 技术集成的研究
        2.3.1 IEEE 1588 软件执行方法
        2.3.2 IEEE 1588 硬件执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3.1 模块整体功能和技术指标
    3.2 模块整体研制方案
    3.3 LXI 接口方案分析
    3.4 测量电路方案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XI 总线接口设计
    4.1 LXI 接口硬件电路
        4.1.1 ARM 处理器AT91RM9200 简介
        4.1.2 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芯片 DM9161AE
    4.2 嵌入式LINUX 系统
        4.2.1 嵌入式Linux 系统开发流程
        4.2.2 U-Boot 的移植
        4.2.3 Linux 内核的移植
    4.3 WEB 接口
    4.4 同步/触发的FPGA 内部设计
        4.4.1 IEEE1588 的FPGA 实现
        4.4.2 LXI 同步/触发的FPGA 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量电路的设计
    5.1 测量电路整体方案
    5.2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
        5.2.1 直流电压信号处理电路
        5.2.2 交流电压信号处理电路
        5.2.3 电流和电阻信号处理电路
    5.3 输入信号选择电路设计
    5.4 测量电路
        5.4.1 模数转换器选择的重要性
        5.4.2 Σ—Δ型模数转换器
        5.4.3 ADS1255 简介
    5.5 程控校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软件和 WEB 服务器的设计
    6.1 软件架构
    6.2 IVI 规范驱动程序的设计
        6.2.1 IVI 规范及系统结构
        6.2.2 IVI 驱动程序工作机制
        6.2.3 IVI-COM 驱动程序设计
    6.3 WEB 服务器的开发
        6.3.1 Linux 下驱动程序的开发
        6.3.2 嵌入式Web 服务器的设计及CGI 动态网页的实现
    6.4 VXI-11 网络仪器协议的实现
    6.5 网页再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LXI仪器系统构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LXI总线标准概述
        1.1.1 测试总线的发展
        1.1.2 LXI总线的产生背景
        1.1.3 LXI总线标准简介
        1.1.4 LXI总线的特点及优势
    1.2 LXI总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LXI总线的现状
        1.2.2 LXI总线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和论文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LXI仪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LXI仪器系统的构建方案
        2.1.1 单一LXI总线仪器的系统设计方案
        2.1.2 LXI与其它总线仪器的混合系统设计方案
    2.2 LXI仪器系统的总体设计
        2.2.1 LXI仪器系统的构建
        2.2.2 LXI仪器系统的工作流程
        2.2.3 LXI仪器系统的特点
    2.3 LXI仪器系统的构建模块
        2.3.1 基于S3C2410 嵌入式仪器仪表平台
        2.3.2 LXI多功能表与频率计模块
        2.3.3 LXI数据采集卡与数字存储示波器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LXI仪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LXI仪器系统的网络化技术
        3.1.1 LXI仪器系统的网络规范
        3.1.2 LXI仪器系统的网络配置
    3.2 LXI仪器系统的数据通信及其可靠性
        3.2.1 LXI仪器系统的数据通信方式
        3.2.2 TCP/IP协议实现LXI仪器系统通信
        3.2.3 LXI仪器系统中数据包格式及处理过程
        3.2.4 数据通信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3.3 IEEE1588 精确时间协议的实现技术
        3.3.1 IEEE1588 同步机理
        3.3.2 IEEE1588 同步过程
        3.3.3 IEEE1588 同步实现
    3.4 LXI仪器的触发技术
        3.4.1 基于LAN消息的触发方式
        3.4.2 基于IEEE1588 精确时间同步协议的触发方式
        3.4.3 基于硬件总线的触发方式
    3.5 IVI规范驱动程序设计
        3.5.1 IVI规范及系统结构
        3.5.2 IVI驱动程序工作机制
        3.5.3 IVI-COM驱动程序设计
    3.6 SCPI命令解析器设计
        3.6.1 SPCI的概述
        3.6.2 SCPI解释器的设计
        3.6.3 SCPI命令的解析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XI仪器系统IP配置以及Web界面的设计
    4.1 LXI仪器系统的Web界面设计
        4.1.1 LXI仪器系统的Web主界面
        4.1.2 LAN配置界面、同步配置界面和状态界面
        4.1.3 Web界面再现
    4.2 LXI仪器系统的IP配置方案
    4.3 DHCP协议实现LXI仪器系统IP配置
        4.3.1 DHCP的工作原理
        4.3.2 LXI仪器系统中DHCP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6)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具体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采集系统分析
    2.1 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现状
    2.3 数据采集标准
        2.3.1 OPC标准
        2.3.2 IVI标准
        2.3.3 ODAS标准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建模过程分析
    3.1 数据采集模型建模语言UML
        3.1.1 UML主要思想
        3.1.2 UML和系统建模
        3.1.3 概念模型
        3.1.4 基于角色的用例模型
    3.2 建模思想来源
        3.2.1 基于UML的数据采集标准
        3.2.2 ISO RM-ODP
    3.3 数据采集系统建模方法
        3.3.1 数据采集系统的对象模型分析
        3.3.2 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分析
        3.3.3 数据采集系统的动态模型分析
第四章 基于UML的数据采集系统模型描述
    4.1 数据采集系统概念模型
        4.1.1 设备组
        4.1.2 设备项
        4.1.3 设备组监控标准
        4.1.4 设备项监控标准
        4.1.5 监控报告
    4.2 有关概念模型的几个重要问题
        4.2.1 设备项和设备组的ID
        4.2.2 构建设备组的方法
        4.2.3 Model Composition模式
    4.3 基于角色的用例模型
        4.3.1 “发现”用例
        4.3.2 “定义数据存取”用例
        4.3.3 “数据存取”用例
        4.3.4 “通报数据可访问性”用例
        4.3.5 “上载数据”用例
    4.4 有关基于角色用例模型的几个重要问题
        4.4.1 “发现”使用的协议
        4.4.2 角色接口的确定
    4.5 数据采集系统逻辑层次结构
第五章 应用实例
    5.1 铝业系统背景
    5.2 开发过程
    5.3 面向铝业生产远程监管的数据采集系统
        5.3.1 基于Intranet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5.3.2 基于Intranet的远程设备数据采集系统
    5.4 评价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鼻咽癌荧光分光定位系统信号处理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荧光与荧光光谱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鼻咽癌早期诊断和定位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动态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第一节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第二节 系统的光学设计
    第三节 系统的硬件设计
    第四节 系统的软件设计
第三章 虚拟测试技术
    第一节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发展
    第二节 虚拟仪器的特点
    第三节 虚拟仪器的组成结构
    第四节 LabVIEW简介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第一节 软件功能介绍
    第二节 总体设计
    第三节 信号处理器控制模块的设计
    第四节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的设计
    第五节 定标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
        1 定标信号的生成
        2 定标信号的采集
        3 光谱信号与定标信号的同步问题
    第六节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1 采集模块的设计
        2 采集信号类型的设计
    第七节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1 曲线拟合
        2 归一化
        3 平均值
    第八节 显示模块的设计
    第九节 仪器界面设计
第五章 软硬件同步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系统软件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情况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8)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仪器技术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设计原理
    2.1 VXI总线结构与特征
    2.2 VXI总线虚拟仪器系统的体系结构
    2.3 VXI总线寄存器基接口的设计原理
    2.4 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设计原理
第三章 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3.1 vxI总线寄存器基接口的设计
    3.2 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电路设计
第四章 IVI仪器驱动器开发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VXI plu&play仪器驱动程序模型
    4.3 IVI仪器驱动程序
    4.4 IVI仪器驱动器的开发方法
第五章 IVI仪器驱动程序的开发
    5.1 IVI仪器驱动程序设计要求
    5.2 基于IVI模型的仪器驱动程序的开发
    5.3 仪器软面板及其它相关软件的设计
第六章 实验研究
    6.1 VxI寄存器基接口及数据采集电路的实验测试
    6.2 实验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智能科技:推动虚拟仪器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虚拟器 (IVI) 热潮的兴起
2 IVI对VXI pnp标准的改进
3 智能科技对IVI深入发展的深远意义
4 其它技术的进一步推动作用
5 IVI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10)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虚拟器 (IVI) 热潮的兴起
2 智能科技对IVI深入发展的深远意义
3 其它技术的进一步推动作用
4 IVI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四、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VI技术的多接口测控平台的实现[D]. 郭猛. 西安邮电大学, 2014(02)
  • [2]基于HTML5的IVI桌面系统及本地功能扩展研究实现[D]. 宋凡非. 东北大学, 2013(07)
  • [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D]. 齐亚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
  • [4]LXI数字多用表的设计[D]. 马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4)
  • [5]LXI仪器系统构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杨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 [6]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D]. 刘茵. 中南大学, 2005(05)
  • [7]鼻咽癌荧光分光定位系统信号处理软件的设计[D]. 林永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 [8]VXI总线双通道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D]. 王军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03(01)
  • [9]智能科技:推动虚拟仪器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J]. 余启刚. 贵州科学, 2002(04)
  • [10]从IVI展望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J]. 余启刚.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S1)

标签:;  ;  ;  ;  ;  

展望IVI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