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用状况调查与思考

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用状况调查与思考

一、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姜建男[1](2020)在《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的明确政策指引,也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村地区对金融资金的需求逐步增大。涉农贷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金融资金支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绥化市是典型的农业市,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市场环境相对落后。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涉农资金支持,才能有效满足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需求。绥化市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产业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涉农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其对涉农贷款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绥化市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涉农贷款的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涉农贷款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中贷款力度逐渐减弱、涉农产品种类固定,市场竞争力差、涉农贷款利率偏高、缺乏有效的预警和风险分摊机制、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等问题。针对此,本文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绥化市农村信用社应当加强对涉农贷款扶持力度、改善优化发展市场环境、提高涉农贷款利率市场化建设水平、健全涉农贷款管控体系、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储备与培养,以期全面提高涉农贷款管理水平。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健全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风险防控机制,增强业务管理的能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金融服务健康发展,为绥化市涉农贷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王晓蕾[2](2016)在《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而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主要任务就是为促进地区农业产值增加,改善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发展。近十二年来,国家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问题”,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提高,涉农财政投入比例的增加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三五”又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但是从这些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以及农民对农业资金的迫切渴望上来看,政府涉农财政投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因此,以农村信用社为首的农村金融服务银行,其支农资金投入对推动农业平稳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作用则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资金投入产出效果来体现的。因此对新疆农信社支农资金投入产出成效的研究,一是为新疆农村信用社持续支农、惠农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支农、惠农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外相较于其他南方地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情况,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起步严重滞后,同时相较于其他南方地区金融发展情况,南方地区农民相对选择的涉农金融余地较大,新疆农民更多则依赖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法对目前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现状的研究,有利于对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能力进行有效探究,这既是农村信用社持续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向强发展的需要。我国关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农业信贷对农业影响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目前这个问题己经受到国内众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农业信贷”的跨学科研究也发展迅猛,已深入到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如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工商管理等多个交叉学科。但由于不同的经济学者背景不同,各自基于的角度不同,加之具体国情也不同,所以这些研究理论只能借鉴,不能尽数照搬,但还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在将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到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能力研究中时,还应该考虑到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现状,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平衡农村信用社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持续支农的矛盾,以探寻切合新疆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值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支农信贷资金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事实上都是通过把支农资金投入转化为物质要素如生产技术资金、购买农业机械设施等,并投入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的。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资金投入的角度研究1998-2013年新疆农信社支农信贷资金投入比例的增减对新疆农业产出的弹性,是否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以为农村信用社持续支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2011-2014年农信社支农信贷的总量和需求主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将1998年到2013年的新疆地区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选取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作为投入变量,地方财政对农业产值的投入值为自变量,以衡量农信社支农资金投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同理。根据双对数线性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得出支农信贷投入对农业产业增长和提升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以此为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的增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张新炜[3](2016)在《武威市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而新农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想满足这部分资金的需求,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的金融业。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恰恰缺少较好的金融支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农村的金融网点出现收缩,同时,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武威市农信社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其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大武威市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结果如下:武威市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户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新产品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但是,武威市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旺盛的资金需求与信贷规模不足的矛盾,农村资金外流,支农力度不够,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服务局限性的矛盾,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少,信贷覆盖面小。进一步分析表明,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及农村经济的自然特点限制,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制约着金融支持作用的发挥,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针对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创新贷款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信贷业务,简化信贷手续,开发信贷服务品种,加大信贷支农创新,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以及加大支农信贷投放等一系列加大武威市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严青[4](2014)在《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少,但多是从供给的角度考虑问题,即通过提高利率等办法以覆盖成本的角度,而对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以促进需求,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方面鲜有研究。农户小额信贷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本论文则重点探讨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三个问题,一是农户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问题,包括农户可承受的最高贷款利率和小额信贷机构可承受的最低贷款利率两个方面,二是为防范小额信贷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问题,三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选择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最终目的是一方面求得中国农户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则是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则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户小额信贷从开始的各地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广,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小额信贷可以为“三农”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帮助低收入农民改善生活状况,有利于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户“贷款难”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对于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从需求角度看,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满足需求的难易程度角度分析,贷款需求是首要的需求。就供给而言,尽管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多元化和供给渠道多样化局面,但是,供给总量有限,信贷满足率较低,小额信贷服务仍然极不充分。小额信贷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问题影响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应该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具体地说:(1)在中国有大量的、潜在的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即大量存在的或潜在的信贷需求不能成为有效需求。而影响农户信贷需求意愿的外生限制条件主要有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类型等。其中贷款利率作为价格信号对农户小额信贷活动的规模、形式与作用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与舆论中,往往被低估了。此外,农户信贷需求对贷款类型亦高度敏感,现行以抵押、担保为主的贷款模式并不适合农户信贷。(2)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成为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以高利率来维持小额信贷可持续观点的理由,但经过本文的实证研究认为,由于在现有的农村收入水平条件下盈亏平衡利率远远超出了农户的可承受能力,从而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降低交易成本才是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建立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交易成本(主要是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使小额信贷在放贷机构和农户均可承受的利率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双赢”的根本目的。(4)从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说,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是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设计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行阶段要求的小额信贷有效模式,即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总体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是准公益性制度主义,也就是在公益性制度主义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政策扶持,是一种界于福利主义和商业性制度主义之间的、准市场化的小额信贷模式。(5)从中国小额信贷运行机制说,针对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目前存在的机构网点偏少、资金来源不足、贷款面窄、经营成本和风险高、保障和扶持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应构建一种“多元化组织体系+多渠道资金来源+农户征信体系+利率适中的小额信贷+信贷保险+政策扶持+审慎监管”的中国农户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全文共八章,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逻辑、主要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理论综述和研究回顾。主要明确农户小额信贷的涵义,简介农户小额信贷相关理论依据,同时综述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国外小额信贷实践及启示。主要回顾国外小额信贷发展史、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给中国小额信贷更好发展以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实践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小额信贷应扩大到尽量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且一定要注重风险控制;小额信贷利率的确定既要考虑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亦要考虑客户的可承受性;小额信贷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且对小额信贷的监管必不可少;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国家的金融改革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十分重要,必要的扶持不可少。第四章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主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分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评估其成效。得出以下基本观点:中国的农户小额信贷从开始引进到现在的全面试行推广,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发展的金融需求;农户小额信贷在资金来源、风险防范、利率、政策扶持和监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金融机构不能贷、不敢贷、不愿贷,农户无法贷现象仍很突出。第五章是中国农户信贷需求实证分析。本章立足农户视角,通过对广东省茂名市农户借贷情况的调查,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和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与来自放贷机构的外生限制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收支平衡法测算了农户信贷利率承受能力。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户信贷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受贷款利率过高、抵押担保条件和期限过短的影响。第六章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供给实证分析。本章立足小额信贷机构视角,利用对广东省茂名市农村信用社的调查统计数据,首先介绍农户小额信贷供给现状及与农户信贷需求的匹配情况,并分析农户小额信贷的财务收入和交易成本,进而运用盈亏平衡利率模型测算小额信贷机构可承受最低贷款利率,并通过对盈亏平衡利率与实际执行利率、农户心理承受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农户小额信贷利率的各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给与农户信贷需求存在不匹配;农户小额信贷在目前的现状下要达到可持续,需要的盈亏平衡利率极高,大大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造成利率偏高的核心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营运成本率和信贷风险成本率偏高问题。第七章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本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研究和实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观点和设计框架,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实证分析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建立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交易成本,使小额信贷在放贷机构和农户双方均可承受的利率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双赢”的根本目的。第八章是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有效模式选择。主要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的设想。主要观点包括:(1)在总体思路上提出建立一种能同时实现农户脱贫致富和小额信贷机构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双赢”目标的有效模式的观点。(2)在基本原则上提出“广覆盖、普受惠”、“有偿性、可持续”、“低成本、共发展”、“重激励、有保障”、“强监管、保稳健”等观点。(3)在发展模式上提出选择一种界于福利主义和商业性制度主义之间的、准市场化和准公益性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4)在运行模式上提出“多元化组织体系+多渠道资金来源+农户征信体系+利率适中的小额信贷+信贷保险+政策扶持+审慎监管”。(5)在运行机制上分述了农户小额信贷市场准入及监管、贷款运作、市场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模式。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本论文作者直接或参与调查的广东省茂名市农户和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方可承受的最高利率和供给方可接受的最低贷款利率问题,得出现行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实际执行利率高于农户预期,而低于小额信贷机构预期,因而应该探寻农户小额信贷供需双方可接受的合理的均衡利率区间的结论,从而既不同意目前比较流行的农户可承受贷款高利率的观点,也不同意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贷款低利率下实现可持续的观点。(2)将本论文作者参与创建的广东省茂名市标准化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引入农户小额信贷研究中,以求更有效解决农户小额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小额信贷的营运成本和风险成本,实现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该系统与现有信用信息系统的区别与优点在于:它是以“户”(农户)、而不是以“人”(个人)为单位,以统一的农户征信数据元为标准,采用批量导入与手工录入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农户信用的自动评价。(3)根据中国“三农”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现状,本论文首次提出了构建一种界于福利主义和商业性制度主义之间的、准公益性和准市场化相结合的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的观点,并细述了其运作机制,即多元化组织体系+多渠道资金来源+农户征信体系+利率适中的小额信贷+信贷保险+政策扶持+审慎监管。文章的不足之处可能有:要想全面地系统地把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搞清楚,需要大量的调研和广泛的资料收集,但由于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我国全面系统的资料与相关数据,因而本文仅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实证分析了传统农业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样本有一定局限性,因而也就难以通过完全的量化分析来对农户小额信贷利率进行研究。

朱奎[5](2013)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及支农效果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相关鼓励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已初步建立,产品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创新不断加快,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且分工明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效果的研究,对于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对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支持“三农”发展效果的研究,学者大多基于金融市场的角度,在路径研究、影响程度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将金融市场细分,进而也就没有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效果进行分析。本文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研究对象,选取安徽省为样本,总结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搜集数据,结合专业所学,阐述农村信用社改革前后支农效果的变化,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和建议。文章共8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框架以及研究内容进行阐述。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为历年来学者和专家从农村金融改革的角度阐述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影响。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为两部分:包括对农村合作金融、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支农问题、涉农贷款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理论基础,包括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局部知识分析范式;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包括生产函数理论和内生增长模型,最后用成本收益理论分析提高信用社改革发展支农效果的可行性。第三章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及改革论述。首先论述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之初到现今发展的历程;其次选取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为例,从改革背景、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改革所取得成果、改革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等角度对合作金融发展作充分认识;再次用具体的案例来表述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的路径,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难题所采取的措施。第四章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效果分析。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分为三部分:一是农信社支农基本情况,对国内和安徽省改革支农情况进行分析:二是支农效果指标的建立和分析;三是研究结论。以安徽省合作金融为样本,结合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效果的变化。第五章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弱化的原因分析。从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弱化的原因。第六章国外农村金融支农体系借鉴及启示。第七章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提高支农效果的政策和建议。第八章研究结论和展望。文章的创新之处:(1)本文理论分析结合案例分析,从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的具体变化;(3)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角度出发,具有针对性,以安徽省为例,使得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国库科课题组,贾拓[6](2006)在《对镇江市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

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7](2001)在《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据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最近对全市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情况的专项调查表明,当前农贷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许凤梅[8](2011)在《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至2011年,中共中央已连续8年发布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胡锦涛在2010年5月份新疆工作会议中强调,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促进南北疆协调发展。在“三农”问题倍受关注的今天,为不断取得新疆“三农”工作新胜利,有必要尽快完善新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快充当我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为我区“三农”发展提供支持。“十二五”时期,尤其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及19省市对口援疆,对新疆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经营管理上的缺陷,我区农村信用社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新疆“三农”发展的贡献度。本论文试图在分析我区“三农”及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对我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三农”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三农”发展成效显着,接着总结借鉴其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模式最优选择,最后从新疆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及外部政策环境等方面对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杨晓蓉[9](2010)在《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毫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跨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入世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村金融无论是在信贷总量还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其机构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最主要力量,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信社的信贷支农关系到我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是提高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一环。本文选择了安徽省亳州市作为样本地区,通过近年来亳州农信社的信贷供给情况,分析其支农行为,同时考察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期农信社进一步增强其支农服务功能,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文章首先梳理和分析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然后在分析现阶段亳州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需求的基础上,对亳州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放进行实际考察与评价,并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亳州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亳州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坚持服务“三农”,从规模上看,信贷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结构上看,主要是还是农户贷款为主,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不够。并且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推动了毫州农业经济的增长,对亳州农民增收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据此结论文末对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发挥更大支农作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许玉晓[10](2008)在《中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改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可见农业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资金、技术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高效率投入为前提的,而资金作为现代农业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正如着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64年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指出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既有物资资本条件,也有人力资本条件,这些条件的获取都需要农业投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将成为农业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在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发挥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信贷投入在数量规模以及增长幅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截至2007年12月末,我国农业贷款余额已达15429亿元。然而,现有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为农业获得的贷款支持低、农民贷款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国农业信贷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导致我国农业信贷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现行的农业信贷制度已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史料佐证与数量模型测度等分析法,着重阐明改革与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客观必要性,从制度层面探索规制农业信贷行为,减少实践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约束其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等问题,进而提出改革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策略建议,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这对于发展我国农业信贷理论,规范与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章,导论。本章从研究背景入手,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的切入点,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并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简单概括,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是研究界定和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农业信贷、农业信贷制度、农业信贷制度效率等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村金融学等相关理论,以此建立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关于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本章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依据农业经济决定农业信贷,农业信贷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机理,归纳、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几次重大变革的状况特征。第四章关于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现状分析。本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状况特征,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在农业信贷供给体系、农业信贷组织、农业信贷市场、农业信贷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问题。第五章对我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现实调查资料佐证与数量模型测度等分析方法,从农业信贷组织效率、农业信贷市场效率、农业信贷监管效率、农业信贷制度创新效率和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等方面,对我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析,着重阐明改革完善我国现行农业信贷制度的客观必要性。第六章对国外典型国家的农业信贷制度的特征分析和借鉴。本章全面归纳了国外典型国家农业信贷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制度特点,归纳总结了改革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可供借鉴之处。第七章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策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国情、坚持城乡统筹,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重点对改革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目标、原则、框架内容、措施建议及外部环境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在于从制度层面揭示了我国农业信贷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农业信贷制度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了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的评价体系;系统提出了改革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框架。但仍需要在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评价体系的细化及不同地域间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的差异比较方面做继续深化研究。

二、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贷
        2.1.2 涉农贷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3 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现状分析
    3.1 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展概况
        3.1.1 涉农贷款政策
        3.1.2 涉农贷款规模及结构
        3.1.3 涉农贷款产品及质量
        3.1.4 涉农贷款利率水平
    3.2 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情况
        3.2.1 涉农贷款业务操作流程
        3.2.2 涉农贷款预警机制
        3.2.3 涉农贷款防范措施
4 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存在的问题
        4.1.1 涉农贷款力度逐渐减弱
        4.1.2 涉农产品种类固定
        4.1.3 涉农贷款利率偏高
        4.1.4 缺乏有效的预警和风险分摊机制
        4.1.5 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4.1.6 人才队伍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4.2 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问题的成因
        4.2.1 涉农贷款经营效益下滑
        4.2.2 涉农产品自主权差
        4.2.3 涉农贷款管理成本高
        4.2.4 涉农贷款预警和风险分摊机制缺位
        4.2.5 信用评级缺乏客观评估
        4.2.6 高素质人才短缺
5 完善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管理的建议
    5.1 加强涉农贷款扶持力度
        5.1.1 扩充涉农贷款资金实力
        5.1.2 争取涉农贷款政策支持
    5.2 改善优化发展市场环境
        5.2.1 突出创新产品经营模式
        5.2.2 转换思维树立竞争意识
    5.3 提高涉农贷款利率市场化建设水平
        5.3.1 完善涉农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5.3.2 优化涉农贷款利率管理水平
    5.4 健全涉农贷款管控体系
        5.4.1 完善涉农贷款管理制度
        5.4.2 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摊机制
    5.5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5.1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制度建设
        5.5.2 改善农村信用体系金融环境
    5.6 加强人才储备与培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农村信用社概述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农村信用社概述和特点
    2.2 新疆农村信用社发展进程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3.4 现代产权理论
3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现状分析
    3.1 农村信用社经营现状分析
    3.2 支农信贷总量分析
    3.3 支农信贷需求主体分析
        3.3.1 农业贷款整体情况分析
        3.3.2 农户贷款情况分析
        3.3.3 农村企业贷款情况分析
        3.3.4 农村经济组织贷款情况分析
    3.4 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发展滞后,财政资金依赖度大,农村信用社改革滞后
        3.4.2 自身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3.4.3 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较弱
        3.4.4 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三农”能力开始削弱
4 新疆农村信用社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说明
        4.1.2 模型选取及模型计算结果
        4.1.3 结果分析
    4.2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说明
        4.2.2 模型选取及模型计算结果
        4.2.3 结果分析
5 对策建议
    5.1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提高支农资金投入的效率
    5.2 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回归农村经济,丰富金融服务的主体
    5.3 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实现农户利益的最大化
    5.4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促使农业信贷市场健康发展
    5.5 优化服务网点建设,健全服务功能
    5.6 调整支农信贷结构,加快业务流程创新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武威市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农村金融的涵义
        1.5.2 农村金融支持涵义
        1.5.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6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1.6.1 交易费用理论
        1.6.2 普惠性金融理论
        1.6.3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第二章 武威市农信社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2.1 武威市新农村建设现状
        2.1.1 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多规融合”规划体系
        2.1.2 打造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
        2.1.3 建设“新村镇”,改善村庄面貌
    2.2 武威市农村金融支持现状分析---以武威农信社为例
        2.2.1 武威市农信社贷款金额及资产负债情况
        2.2.2 农户授信工作
        2.2.3 信货产品创新和推广
        2.2.4 农信社信贷支农投放情况
        2.2.5 信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3 调研样本特征分析
    2.4 武威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分析
        2.4.1 农户借款目的分析
        2.4.2 农户借款来源分析
    2.5 新农村建设中武威市农信社信贷资金供给分析
        2.5.1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供给现状分析
        2.5.2 信货资金供给与农业生产关系分析
第三章 武威市农信社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信贷支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1.1 旺盛的资金需求与信贷规模不足的矛盾
        3.1.2 农村资金外流,支农力度不够
        3.1.3 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服务局限性的矛盾
    3.2 武威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3.2.1 客观方面
        3.2.2 主观方面
    3.3 武威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农户信贷资金供给问题
        3.3.2 农户对小额信贷认识上尚存在偏差
        3.3.3 农村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3.3.4 农村信贷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
        3.3.5 发展方式缺乏可持续性
第四章 加大武威市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贷款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4.2 拓展信贷业务,简化信贷手续
    4.3 开发信贷服务品种,加大信贷支农创新
    4.4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4.5 加大支农信贷投放
        4.5.1 多方合作,共同提高支农投入和支持力度
        4.5.2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信贷支持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不足与改进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1.6.3 改进方法
2. 理论综述与研究回顾
    2.1 农户小额信贷的定义
    2.2 小额信贷相关理论依据
        2.2.1 金融抑制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与小额信贷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与小额信贷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小额信贷
        2.2.4 普惠金融体系理论与小额信贷
        2.2.5 信贷配给理论与小额信贷
    2.3 国内外小额信贷研究综述
        2.3.1 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
        2.3.2 关于小额信贷运作机制的研究
        2.3.3 关于小额信贷利率的研究
        2.3.4 关于小额信贷作用的研究
        2.3.5 关于小额信贷立法和监管的研究
        2.3.6 关于小额信贷政策扶持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2.4.1 研究的成果
        2.4.2 研究的不足
3. 国外小额信贷实践及启示
    3.1 小额信贷起源及发展
    3.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介绍
        3.2.1 发展模式
        3.2.2 机构模式
        3.2.3 贷款模式
        3.2.4 利率模式
        3.2.5 监管模式
        3.2.6 扶持模式
    3.3 国外小额信贷发展趋势
    3.4 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3.5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及其启示
        3.5.1 印度小额信贷模式
        3.5.2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经过
        3.5.3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原因分析
        3.5.4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经验教训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4.1.1 萌芽阶段(1981~1993年)
        4.1.2 试点初期阶段(1993~1996年)
        4.1.3 项目扩展阶段(1997~1999年)
        4.1.4 农村信用社全面介入阶段(1999~2005年)
        4.1.5 正规化、制度化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4.2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特点
    4.3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的成效分析
    4.4 中国小额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
        4.4.1 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4.4.2 各类小额信贷机构支农存在的问题
    4.5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户信贷需求实证分析——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5.1 调查样本来源
    5.2 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5.3 对农户的分类
    5.4 农户信贷需求类型
    5.5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
        5.5.1 总体需求特征
        5.5.2 不同类型农户信贷需求特征
    5.6 外生信贷限制条件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
        5.6.1 外生信贷限制条件的理论分析
        5.6.2 外生信贷限制条件的实证分析
    5.7 中国农户信贷利率承受能力分析
        5.7.1 问卷调查法
        5.7.2 收支平衡法
        5.7.3 结论
    5.8 本章小结
6. 农户小额信贷供给实证分析——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6.1 调查样本来源
    6.2 农户小额信贷供给现状
        6.2.1 资金来源
        6.2.2 信贷额度
        6.2.3 贷款方式
        6.2.4 贷款投向
        6.2.5 贷款期限
        6.2.6 贷款利率
        6.2.7 办贷时间
    6.3 农户小额信贷机构收支分析
        6.3.1 农户小额信贷机构财务收入
        6.3.2 农户小额信贷交易成本
    6.4 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测算
        6.4.1 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模型介绍
        6.4.2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测算——以茂名市农信社为例
        6.4.3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贷利率心理底线测算
    6.5 盈亏平衡利率r_0的实证比较分析
        6.5.1 盈亏平衡利率r_0与其它利率的比较
        6.5.2 农户小额信贷盈亏平衡利率(r_0)偏高的原因分析
    6.6 利率市场化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实证分析
        6.6.1 政策执行情况
        6.6.2 贷款变化情况
        6.6.3 结论
    6.7 本章小结
7.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以广东省茂名市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为例
    7.1 农村征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7.1.1 国外农村征信体系研究概述
        7.1.2 国内农村征信体系研究概述
        7.1.3 对国内外农村征信体系研究的评述
    7.2 中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7.3 中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7.4 标准化的农户征信管理系统构建
        7.4.1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设计理念
        7.4.2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框架
        7.4.3 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
        7.4.4 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
        7.4.5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
        7.4.6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7.4.7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作用理论分析
    7.5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的实证分析
        7.5.1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实践——信用村镇建设
        7.5.2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7.5.3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贷款交易成本视角
    7.6 农户征信管理系统在广东省其它地区应用情况介绍
        7.6.1 郁南模式
        7.6.2 梅州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户小额信贷有效模式选择
    8.1 总体思路
        8.1.1 指导思想
        8.1.2 基本原则
    8.2 发展模式
        8.2.1 总体模式
        8.2.2 运行机制
    8.3 组织机构模式
        8.3.1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主力军
        8.3.2 商业银行:大银行可做小业务
        8.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兼顾发展速度与规范稳健
        8.3.4 NGO:逐步过渡到准公益性制度主义
        8.3.5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向综合服务平台
        8.3.6 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规范化发展
    8.4 资金来源模式
        8.4.1 农村信用社
        8.4.2 商业银行
        8.4.3 村镇银行
        8.4.4 小额贷款公司
        8.4.5 农村资金互助社
        8.4.6 NGO
        8.4.7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8.4.8 民间资本
    8.5 农户征信模式:全面推广应用农户征信管理系统
        8.5.1 构建农户征信相关法规体系
        8.5.2 构建农户征信管理组织保障机制
        8.5.3 构建农户信用信息跨部门采集和共享机制
        8.5.4 构建对农户征信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机制
        8.5.5 构建长效宣传培训机制
        8.5.6 构建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8.6 农户贷款模式
        8.6.1 运作机制
        8.6.2 贷款条件
        8.6.3 贷款种类
        8.6.4 贷款额度
        8.6.5 贷款用途
        8.6.6 贷款期限
        8.6.7 贷款利率
    8.7 信贷保险模式
        8.7.1 政府主导模式
        8.7.2 市场主导模式
    8.8 扶持模式
        8.8.1 法律法规保障
        8.8.2 财政政策支持
        8.8.3 货币政策引导
        8.8.4 金融生态建设
    8.9 监管模式
        8.9.1 监管原则
        8.9.2 监管重点
    8.10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农村信用社改革及支农效果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理论基础
3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及改革论述
    3.1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3.2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论述
    3.3 小结
4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效果分析
    4.1 农信社支农基本情况
    4.2 支农效果指标的建立与分析
    4.3 研究结论
5 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弱化的原因分析
    5.1 自身因素
    5.2 外部因素
6 国外农村金融支农体系借鉴及启示
    6.1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6.2 法国农村金融体系
    6.3 日本农村金融体系
    6.4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6.5 小结
7 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提高支农效果的政策和建议
    7.1 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提升自身实力
    7.2 提高涉农贷款总量,优化贷款结构
    7.3 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创新
    7.4 灵活运用涉农信贷产品,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
    7.5 完善内控制度,切实加强授信风险管理
    7.6 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关支农政策
    7.7 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7.8 创新业务新产品,推动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多元化
    7.9 建立人才库,加强人员培训,优化金融管理和服务
    7.10 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增强农民金融需求意识
    7.11 积极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新疆“三农”发展现状评述
    第一节 新疆农业发展现况及特点
        一、农林牧渔业保持稳步增长
        二、农产品尤其特色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四、设施农业发展状况良好
    第二节 新疆农牧民收入现状及特点
        一、新疆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且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营
        二、新疆农牧民农业经营收入结构发生改变
        三、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加
        四、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第三节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有力保障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乡镇企业呈良好发展势头,带动新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南北疆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收入差距明显
        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
    第四节 新疆“三农”发展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的迫切要求
        一、“需求追随型”理论
        二、“需求追随”模式下新疆“三农”发展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的迫切要求
第二章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现状及特点
        一、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三农”
        三、支农主力军作用充分体现,支农投入不断加大
        四、坚持服务“三农”定位不动摇,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五、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及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六、信用工程建设推动支农业务上新台阶
    第二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短缺,新疆“三农”协调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二、信贷服务机制不完善,新时期“三农”发展需求未得到满足
        三、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存在问题
        四、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不到位,自身缺陷影响支持“三农”力度
        五、金融环境制约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
    第三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中的瓶颈
        一、支农信贷投入与防范风险的矛盾
        二、商业化趋势与服务“三农”职能矛盾
        三、扶持政策陆续到期与承担社会责任不相适应
        四、服务功能与金融需求不相适应
        五、管理水平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
第三章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对农业增产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投入产出指标及样本数据的选取
        三、模型的建立及实证结果
        四、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第二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投入产出指标及样本数据的选取
        二、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结论
        三、对实证结论的解释
    第三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作用的协整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及实证分析
        四、实证结论
第四章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模式选择
    第一节 分角色下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模式的选择
        一、富裕农户信贷模式的选择
        二、一般农户信贷模式的选择
        三、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的选择
        四、农村弱势群体贷款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多方合作下的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担保模式的选择
        一、“政府扶持+企业担保”支农模式
        二、“政府担保+企业收购”支农模式
        三、“政府监管+农业保单”支农模式
        四、“企业订单+农业保单”支农模式
        五、“小额信贷+小额保险”支农模式
        六、担保公司参与担保的支农模式
    第三节 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模式的选择
        一、客户经理“一岗五角色”,以优质服务促“信用村”创建
        二、包村服务“四个一”,办贷服务“一站式”
第五章 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高新疆农村信用社自身支持“三农”的能力
        一、明确支持“三农”市场定位,满足农村主体金融服务需求
        二、多渠道筹集信贷资金,满足“三农”发展需要
        三、扩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完善“三农”信贷服务机制
        四、建立多渠道服务体系,加强服务“三农”能力
        五、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切实增强服务功能
    第二节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创立良好的支持“三农”环境
        一、建立健全政府财政补偿机制
        二、继续加强央行支农再贷款政策
        三、实行利率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涉农业务的盈利空间
        四、建立健全农村信用风险保障体系
        五、加强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监管
        六、改善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信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9)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毫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已有的研究基础
        1.2.1 农村信贷资金与农业、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
        1.2.2 农村信贷资金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
        1.2.3 农信社信贷支农的研究
    1.3 概念范畴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农信社信贷支农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2.1.1 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模型
        2.1.2 内生增长模型
    2.2 生产函数的理论回顾
        2.2.1 里昂剔夫生产函数
        2.2.2 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2.3 金融发展理论
        2.3.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2.3.2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2.4 农信社信贷支农的理论分析
        2.4.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4.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4.3 农信社信贷投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的关系
3 实证研究背景
    3.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3.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3.1.2 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体系
    3.2 农村信用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
        3.2.1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3.2.2 农村信用社在“三农”问题中的作用
    3.3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和新变化
        3.3.1 我国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特点
        3.3.2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
    3.4 农村信用社以改革应变化
4 农信社信贷支农的实证研究----亳州农信社支农情况考察
    4.1 亳州概况
    4.2 亳州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需求
    4.3 亳州市农信社支农信贷的供给现状
        4.3.1 亳州市农信社支农信贷投放的规模分析
        4.3.2 亳州市农信社支农信贷投放的结构分析
    4.4 亳州市农信社信贷投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4.4.1 模型设计
        4.4.2 计量结果与分析
    4.5 亳州市农信社信贷投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4.5.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5.2 模型设计
        4.5.3 计量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改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概念
    2.2 农业信贷制度研究的的相关理论
3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历史变迁
    3.1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农业信贷制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949 年-1957 年)
    3.2 第二阶段:人民公社时期农业信贷制度的反复(1958 年~1978 年)
    3.3 第三阶段:农业信贷制度的重构与发展(1979 年~1997 年)
    3.4 第四阶段:市场化农业信贷制度实质性发展阶段(1998 年至今)
    3.5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历史变迁的评价
4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现状分析
    4.1 现行农业信贷制度概述
    4.2 现行农业信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运行效率分析
    5.1 效率、制度效率与农业信贷制度效率
    5.2 农业信贷组织效率
    5.3 农业信贷市场效率
    5.4 农业信贷监管效率
    5.5 农业信贷制度创新效率
    5.6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对农业产出的计量分析
    5.7 总结
6 国外农业信贷制度的借鉴
    6.1 美国的农业信贷制度
    6.2 日本的农业信贷制度
    6.3 法国的农业信贷制度
    6.4 印度的农业信贷制度
    6.5 国外农业信贷制度经验借鉴
7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改革策略
    7.1 改革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7.2 改革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
    7.3 改革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7.4 优化农业信贷制度改革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四、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绥化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姜建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新疆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王晓蕾.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3]武威市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新炜. 兰州大学, 2016(11)
  • [4]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D]. 严青.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5]农村信用社改革及支农效果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朱奎.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8)
  • [6]对镇江市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调查与思考[J]. 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国库科课题组,贾拓. 金融纵横, 2006(08)
  • [7]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纵横, 2001(01)
  • [8]新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研究[D]. 许凤梅. 新疆财经大学, 2011(04)
  • [9]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实证研究 ——以安徽毫州市为例[D]. 杨晓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中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改革策略研究[D]. 许玉晓.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镇江市农村信用社信用状况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