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抗除草剂小米的开发及其与敏感常规品种的区别

细胞质抗除草剂小米的开发及其与敏感常规品种的区别

一、胞质抗除草剂谷子发育及与敏感型常规品种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陈茜午,温蕊,张永虎,丁鑫,张小霞[1](2021)在《谷子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谷子具有抗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优点,是水分利用率最高的环境友好型作物,适合在多种土壤种植。谷子以小米为主要消费方式,小米富含优质蛋白、脂肪、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胃及补益虚损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对其品种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谷子育种目标的不断推进对谷子育种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育种手段已不能满足谷子育种的发展。为促进和加快谷子育种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以杂交育种为基础,从杂种优势利用、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抗除草剂辅助育种和空间诱变育种等方面综述谷子多元化育种方式的研究进展。

郭世阳[2](2020)在《华北夏谷新品种性状差异及轻简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谷子学名为粟,去皮后俗称小米,具有抗旱、耐贫瘠、营养丰富等优点,是我国北方主栽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旱作生态可持续农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华北地区为我国谷子的主要栽培地区,该区域以夏谷为主,品种生育期短,对华北夏谷品种进行性状差异分析,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可了解各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表现联系以及主要形状对产量形成的相关性,同时可为华北夏谷田间栽培管理提供生产指导,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2019年度华北夏谷新品种(系)为材料,比较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了解各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表现,分析主要性状对产量形成的相关性。同时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新育成的谷子抗感除草剂近等基因系进行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分析,筛选农艺性状一致,产量水平相当的抗、感除草剂近等基因系,进行抗、感除草剂品系配套轻简化栽培试验,为华北夏谷田间栽培管理提供生产指导,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进展如下:1.16个参试品种的11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在1.54%-9.66%之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说明通过育种手段对这些性状进行改良获得理想性状的难度较大。同时,对16个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出谷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说明谷子产量受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性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出谷率。而株高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说明在品种选择时应着重株高这一性状。2.综合16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符合生产需求的优异新品种5个:济谷23、中杂谷5、中杂谷16、18K3307、17K4148。3.通过对12个同一组合来源的近等基因系性状差异分析,筛选出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基本一致的不抗除草剂品系18H886与抗拿捕净新品系18H903。4.通过对抗除草剂近等基因系18H903和不抗除草剂近等基因系18H886进行的5个抗、感除草剂近等基因系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当亩总体播种量为350g时,抗除草剂近等基因系18H903和不抗除草剂近等基因系18H886的配比最适比例为1:1.5-2.0,最佳留苗密度3.5-4.5万株。

胡梦娇[3](2020)在《利用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生产杂交种的制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杂种优势明显,增产效果显着,但目前仍以人工进行杂交制种为主。草甘膦的喷施可导致棉花不育,这为利用抗草甘膦棉花进行杀雄制种提供了新思路,本试验以抗草甘膦的转基因棉花S06-1为材料,探讨在山东省进行生产杂交种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草甘膦杀雄浓度的筛选以抗草甘膦棉花为母本,喷施不同浓度的草甘膦。结果表明,喷施3.6g/L浓度的草甘膦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花粉不育期长、成铃率高;喷施7.2g/L的草甘膦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虽然母本不育期长、但是成铃率低;喷施1.8g/L草甘膦的抗草甘膦棉花,虽然母本成铃率较高,但是有可育的花粉,影响杂种纯度。因此,推荐喷施3.6g/L浓度的草甘膦进行杂交制种。2.田间生产杂交种棉花种植密度的确定为确保杂交种产量,加大抗草甘膦棉花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2500株/公顷时,棉花的单株结铃数、亩铃数和产量最高,能达到2755.50kg/ha籽棉,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92.5%。3.利用特定浓度的草甘膦区分杂交种与自交种利用1.44g/L的草甘膦分别涂抹杂交种和自交种棉花的叶片。7天后结果表明,抗草甘膦棉花杂交种基本无影响,非抗草甘膦棉花山农SF06叶片叶脉处出现黄色,但未有干枯脱落。21天后发现,抗草甘膦棉花顶端新生叶片可以正常生长,非抗草甘膦棉花的顶端叶片死亡,无法正常生长。涂抹1.44g/L的草甘膦,经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草甘膦降低了山农SF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而对抗草甘膦棉花S06-1叶绿素含量无影响。处理7天后,测定棉花叶片莽草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非抗草甘膦棉花叶片内部莽草酸含量积累,抗草甘膦棉花体内莽草酸含量与涂抹清水的叶片中莽草酸含量相近。1.44g/L的草甘膦处理下,非抗草甘膦棉花叶片中莽草酸含量的积累量约为抗抗草甘膦棉花中莽草酸含量积累量的三倍。可在室内用1.44g/L的草甘膦涂抹杂交种和自交种棉花的子叶,区分杂交种和自交种。4.以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S06-1为父本生产杂交种的探讨非抗草甘膦棉花山农SF06为母本,在棉花现蕾期,喷施100 mg/kg浓度的赤霉素,促进其开花后柱头延长,以抗草甘膦棉花S06-1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对收获的杂交种在室内利用1.44g/L的草甘膦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棉花杂交种的纯度为72.5%。

张海颖[4](2017)在《化学杀雄剂对谷子雄性不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谷子(Setaria italica)又称粟,是我国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且谷子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产量比常规品种高出20%-40%。目前,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主要有温光敏不育系、显性核不育系。然而,经实践后发现这些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化学杀雄法作为杂交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对谷子发展杂种优势具有巨大的深远意义。本试验选用3种化学试剂乙烯利、马来酰肼、SQ-1,对3个谷子品种(衡谷13、豫谷18、晋谷21)的杀雄效果进行了试验。探索了其使用时期、使用浓度及品种差异性。同时研究了 SQ-1对3个谷子品种花器、花粉活力及农艺形状的影响。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 SQ-1诱导的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幼穗活性氧、抗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糖类代谢、激素等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为谷子化学杀雄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技术储备。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杀雄效果随施药时期、施药浓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乙烯利杀雄效果最差,在所试验的谷子幼穗分化发育的3个时期(幼穗分化初期T1、枝梗分化末期T2、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到减数分裂期前T3)杀雄效果不明显;马来酰肼在谷子发育的T1和T2时期,杀雄效果不明显,在T3时期,杀雄彻底;SQ-1在谷子发育的T1和T2时期,杀雄效果较差,在T3时期,使用3-6 kg hm-2的浓度杀雄效果较理想,可以诱导3种品种(衡谷13、豫谷18、晋谷21)产生85%以上的不育率。2.5 kg hm-2的SQ-1对谷子杀雄效果最佳,可诱导3个品种高于90%的不育率,并且对雌蕊损伤不大,发育正常。此外,对植物其它农艺形状影响也都较小。马来酰肼虽然在T3时期能诱导高的不育率,但同时雌蕊生长受到严重损害。因此,SQ-1可以用来做为谷子化学杀雄剂,马来酰肼不适合做谷子杀雄剂。3.观察谷子花器、花粉活力结果表明,经SQ-1处理后,3个谷子品种花药皱缩干瘪,经碘-碘化钾染色后,呈浅黄色,缺乏细胞内含物,花粉粒形状不规则,还有不同程度的结晶。4.三个品种处理组植株在喷施SQ-1后不同时期,幼穗中H202的生成速率及02-、MD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样。喷药后5天到10天,H202的含量不断增加,到第10天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下降,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但O2·-和MDA含量则表现为第5天最低,第15天最高,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施药后同一时期相比,处理组中02·-、H202、MDA的含量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且施药后同一时期比较发现,SQ-1浓度越大,02·-、H2O2、MDA生成量越多。5.三个品种处理组植株经SQ-1处理后5-15天,幼穗中POD活性一直升高;SOD、CAT活性呈现“高-低-高”的趋势;APX活性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相比,施药后5-15天,随着SQ-1喷施浓度的增大,幼穗中POD逐渐增大,且处理组中POD活性高于对照组;而SOD、CAT、APX的活性逐渐减小,且处理组中酶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6喷施SQ-1后,处理组幼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10天逐渐升高,10-15天又开始降低,即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对同一时期喷施不同浓度SQ-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可知,在三个品种中,喷施3-6 kg hm-2的SQ-1后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幼穗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且SQ-1浓度愈大,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地愈多。7.经SQ-1处理后不同时期,三个品种幼穗中脯氨酸含量一直升高,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脯氨酸含量逐渐减少,各处理组中脯氨酸含量都低于对照组。8.经SQ-1处理后不同时期,三个品种幼穗对照组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一直持续降低,而处理组在第10天略有增加,随后又减少,变化不明显;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减少。施药后对照组中淀粉含量不断积累,处理组中变化不明显;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幼穗中蔗糖与果糖变化趋势一致,施药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中的变化趋势一致,第5天与第15天含量较低,第10天达到最高值,但对照组中含量变化较处理组大。同一时期相比,施药后第5天与第15天,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蔗糖与果糖含量逐渐增加,而第10天,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含量逐渐减少。9.经SQ-1处理后5-15天,三个品种幼穗对照组中IAA含量一直上升,处理组幼穗中IAA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即第10天达到最高值;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IAA含量逐渐减少,且各处理组中IAA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施药后5-15天对照组与处理组幼穗中ZR含量逐渐积累,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ZR含量逐渐减少,且各处理组中ZR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施药后5-15天对照组与处理组幼穗中GA3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第10天达到最低值;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GA3量逐渐减少,且各处理组中GA3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施药后5-15天对照组与处理组幼穗中ABA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第10天达到最高值;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ABA量逐渐增加,且各处理组中ABA含量都高于对照组。

高爱保,郭平毅[5](2016)在《谷子抗除草剂的质体ACCase基因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掌握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抗拿捕净的谷子品系(‘Setaria italic Chum BC 6-1’)和普通敏感谷子品系(‘S.italic Sda11’)ACCase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谷子近缘的14个物种ACCase基因序列分析,计算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2种谷子ACCase酶序列全长2320个氨基酸,仅有11个氨基酸不同。除已报道较多的I-1779-L对拿捕净抗性外,发现另3个位点S-105-N,D-489-Y,W-876-L突变也可能表现出拿捕净抗性。14个ACCase基因序列平均发生转换259对,颠换213对。利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相似的拓扑结构,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先聚合,然后与燕麦和硬直黑麦草聚合。另一支大穗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先聚合,再和罔草聚合。然后这两支聚在一起。第三支上玉米与稗草首先聚在一起,再和谷子聚集,和物种分类一致。仅小麦单独分出,与传统分类物种树不同。本研究发现另外3个位点突变与拿捕净抗性有关,有利于深入理解除草剂抗性机理,为抗除草剂育种和分子系统发育奠定了基础。

郭海花[6](2016)在《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新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三系法”存在受恢保关系的制约而对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两系法”受自然温光影响,在极端气候下又存在不育系的繁殖及杂交制种纯度不达标的风险。水稻存在一些不育特性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的隐性核雄性不育资源,任何育性正常的水稻品种均可作为其恢复系用来生产杂交种。这些优点可以克服目前“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的不足之处。但是这些雄性不育自身不能保持,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目前先锋公司开发的SPT(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SPT)技术及国内的智能不育系技术等解决了上述核雄性不育的保持问题,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拟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点突变3个水稻雄性不育基因及1个水稻花药特异表达基因,构建用于保持雄性不育材料的工程载体,转化相应的不育突变体,以期创造一套利用隐性核雄性不育的智能不育系统,创制新材料,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新途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系统,在水稻优良品种明恢86中分别定点突变了3个雄性不育基因CYP704B2、DPW及TIP2基因。通过对各编辑载体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针对CYP704b2基因共获得了 13种突变类型,其中双等位纯合突变j3-1和双等位杂合突变j3-4、k2-2在T0代表现为花粉完全不育;针对DPW基因共获得了7种突变类型,其中纯合突变O1-4在T0代表现为花粉败育,双等位杂合突变1-1在T1后代中分离出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完全花粉败育单株,且分离比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规律;针对TIP2基因获得了 14种突变类型,其中双等位杂合或纯合突变M1-1、M1-2、M2-7和M22-9在T0代表现为株型正常而花粉完全不育。2、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花药特异性表达基因OsIPK进行了定点突变。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针对1个靶位点,共获得了 16种突变类型,所有突变植株T0和T1并未观察到花粉败育。亚细胞定位显示OsIPK基因在细胞核中特异性表达,另外,还构建了过表达载体,目前已出苗,其基因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分析。3、为保持经过定点突变获得的CYP704b2突变体的雄性不育特性,将花粉致死基因Dam、野生型CYP704B2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OsEPSP串联克隆到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上,构建了cyp704b2突变材料的工程载体P1300-UEM-Dam-CYP704B2,为获得cyp 704b2突变材料的保持材料做了技术准备。

唐志康[7](2015)在《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不同方式中,理论上最容易实现育种目标的首推化学剂诱导雄性败育类型。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9313B和R121等为研究材料,围绕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主要作用特征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R121、9313A、9313B、leyou5)为研究对象,用化学杂交剂化杀灵溶液的5个浓度在小孢子时期进行叶面处理,分别测定了叶片和花蕾中SOD、POD、CAT活性,叶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并对花朵形态特征、育性及主要经济性状变化进行调查,对R121(Tr)和9313B(Tr)进行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显微观察。研究表明:(1)植株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雄性败育株雄蕊退化、花药空瘪。(2)2次喷药均能使4个品种(系)产生95-100%雄性败育率,4个品种(系)第1次最适浓度在0.07 g/L -0.21 g/L之间,用药量8-10mL/株。(3)4个品种(系)叶片中SOD、CAT活性均持续上升;叶片POD活性—直低于对照但整体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蕾SOD、CAT活性均持续下降;花蕾POD活性均高于对照,除R121外均先升后降。总之,三种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的不协调是雄性败育的重要特征之一。(4) GSTs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叶片和花蕾中的GSTs相对活性均小于1,9313B前期下降幅度较小而后期上升幅度较大。GSTs代谢能力差异是品种敏感性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5)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材料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下降幅度与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6)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便出现各种发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绒毡层发育异常和小孢子发育异常三个方面。R121(Tr)主要败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时期,9313B(Tr)主要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时期。2.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以3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用不同浓度化杀灵溶液分别在种子发芽12h、盆栽5叶期、大田种植5叶期、大田种植“平头”期进行处理,对种子初生根长、盆栽油菜主要性状、大田油菜主要性状分别进行测定。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筛选出对化杀灵弱敏感品种(系)3个,强敏感品种(系)6个,中度敏感品种(系)27个。(2)用化杀灵溶液处理催芽12h的油菜种子,72h后测量初生根长,初生根长的IC50值和敏感指数值能够较好反映品种(系)对化杀灵的敏感性差异。(3)叶片药害指数、叶片减少率、茎叶夹角增加率、处理后14日地上部分鲜重减少率这4个指标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达到0.8125-0.9807。可作为油菜苗期对化杀灵敏感性差异的鉴定指标。(4)处理后第4d,8d,12d的叶绿素减少率与第14天地上部分鲜重减少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8462-0.8761,因此可以用第4天的叶绿素减少率作为不同品种(系)对化杀灵敏感性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5)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可以从种子、苗期、花期三个时段进行评价和筛选。种子发芽处理后第72h初生根长半抑制率(IC50)、5叶期处理后第14天地上部分鲜重半抑制率(ID50)、花期雄性不育率和雌性可育率作为敏感性差异的常规评价指标,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对常规评价体系的补充。3.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遗传以化杀灵强敏感的甘蓝型油菜纯系R121(P1)作母本,弱敏感的纯系9313B(P2)作父本,配制六个遗传世代及反交F1(RF1)杂种。以花器形态特征结合镜检花粉量对花朵败育敏感性分级,每株油菜从初花起连续调查前30朵花的敏感性,统计每株油菜的雄性败育敏感性,利用质量性状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表明: (1)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与细胞质无关;(2)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属于数量性状,该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该性状主要由2对主基因控制。(3)该性状遗传上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具有一定的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小。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高于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对后代的雄性败育敏感性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4.化杀灵敏感性与油菜ALS和MF6基因的关系以高敏感的甘蓝型油菜纯系R121、弱敏感的纯系9313B、中度敏感的中双4号ALS1、ALS3、MF6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克隆并分析了三种类型之间基因序列的异同,对相应氨基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本研究表明: (1)9313B、中双4号、R121的ALS3基因序列相似,通过NCB1数据库预测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也相同;R121的ALS1部分核苷酸缺失以及第833位核苷酸位点插入一个G,致使第835位到第837位核苷酸形成一个终止密码TAG是其对化杀灵表现强敏感性的重要原因。(2)9313B、中双4号、R121的MF6基因均为2个拷贝,分别是MF6.1和MF6.2。三份材料MF6.1基因序列相似,氨基酸和蛋白质预测结构也相同;9313B的MF6.2核苷酸序列第372位点G突变为A,并与前两位的核苷酸形成一个终止密码TGA,这可能是9313B(Tr)雄性败育时期较R121(Tr)和中双4号(Tr)晚,且所需要化杀灵浓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张小兵[8](2015)在《转G2-aroA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的获得及特异性检测》文中认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棉田杂草丛生,会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棉田化学除草是棉花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草甘膦是一种灭生性除草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和无残留的优点;但是,其在杀灭田间杂草的同时,也会伤害农作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和推广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棉花新品种,对于利用草甘膦进行棉田化学除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可用于商业化的抗除草剂棉花尚未见报道。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对我国棉花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基因G2-aroA转入珂字棉312中,获得了抗草甘膦转基因棉株,并对其进行了抗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为该种质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的获得以珂字棉312下胚轴为外植体,用卡那霉素作为抗性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菊花Rubisco小亚基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2-aroA基因导入了棉花基因组中,获得了10个转化事件(T0)。这些转化事件,都能正常开花结实。卡那霉素、草甘膦筛选试验和PCR检测、South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分析,均证实G2-aroA基因已成功导入了棉花基因组中。2.转基因棉花后代遗传分析T0代转基因植株自交种子,种成株行(T1)。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结果,经χ2卡方检验,表明各转化子(T1)均符合单位点插入的3:1分离规律,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3.转基因棉花草甘膦抗性鉴定对田间性状优异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BG2-7,用浓度分别为0‰、1‰、2‰、4‰、8‰和10‰的草甘膦溶液,进行喷施鉴定。非转基因棉花对草甘膦非常敏感,2‰草甘膦(大田推荐施用浓度)处理就全部死亡。转基因棉花,2‰草甘膦处理能够正常生长;随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转基因棉花的生长受抑制情况逐渐明显;10‰草甘膦(5倍大田推荐浓度)处理仍能缓慢生长,开花结实。草甘膦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BG2-7具有较高的草甘膦抗性。4.转基因棉花BG2-7外源插入基因的侧翼序列分析通过TAIL-PCR和普通PCR扩增,获得了转基因棉花BG2-7外源DNA插入片段的侧翼序列。本研究所导入的外源基因,插入到了棉花基因组第十一号染色体上,5ˊ端位于染色体的第61,253,333处;棉花基因组序列与外源基因5ˊ端之间有31 bp的棉花微卫星序列;外源基因Left boder缺失84 bp碱基,Right boder缺失298 bp碱基,棉花基因缺失30 bp碱基;。5.转基因棉花BG2-7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依据获得的侧翼序列信息,分别设计BG2-7转化事件外源基因5ˊ端和3ˊ端特异性PCR检测引物。经筛选,分别确定引物GTCATAACGTGACTCCCTTAATTCTCC/CCTATTACACGGCTATGC为特异性PCR5ˊ端检测引物,引物TCCTTTCGCTTTCTTCCCTT/ACACTTACATGGCGTCTTCT为3ˊ端检测引物,建立了BG2-7转化事件的特异性检测方法。5ˊ端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44个拷贝;3ˊ端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88个拷贝。另外,还依据侧翼序列信息,设计了复合PCR引物。引物ATGGAAGGGCTGTTGATACA/TCTGACATCATGGATCGCAA扩增棉花基因组序列,引物TCGCTTTCTTCCCTTCCTTT/TCTGACATCATGGATCGCAA扩增3ˊ端特异性序列,分别进行PCR扩增,建立了BG2-7转化事件纯合子的筛选方法。

师志刚[9](2015)在《谷子抗咪唑乙烟酸材料创新与应用》文中认为谷子起源于我国,是我国的传统和特色作物,具有抗旱、耐瘠、营养丰富、粮草兼用和适应性广等忧点,在河北省及北方旱作农业经济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生态效益。谷子生产需要人工间苗和除草,制约谷子产业的发展。培育抗除草剂谷子品种是解决谷田除草问题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谷子抗除草剂育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培育了抗多种类型除草剂的谷子品种,但是在应用中存在很大问题。本研究利用常规有性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种方法将青狗尾草的抗咪唑乙烟酸基因转移到栽培谷子中,创制出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育种新材料,并选育了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新品种M1508,在农艺性状、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表现良好。经配套药剂使用试验表明:最佳处理方式是,出苗后6天茎叶处理,剂量每亩100~150ml。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与抗咪唑乙烟酸品种配套的化学除草技术,为抗咪唑乙烟酸谷子品种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培育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多系品种,利用咪唑乙烟酸一种除草剂就能实现谷子生产中的间苗和除草难题,将极大降低农民的操作难度和节约生产成本。因此,培育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新品种,对河北省乃至全国恢复和发展谷子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胡玉梅[10](2014)在《油菜温敏核不育SP2S的细胞学及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光、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是选育两系杂交油菜的一种重要途径,选育出临界温度较高的不育系,对一系两用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光温敏雄性不育受基因和光温因子共同作用,其育性特征与遗传机制相对单一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更为复杂。本文以甘蓝型油菜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SP2S为研究对象,正常可育近等基因系SP2F为对照,对SP2S的育性转换规律、不育基因连锁标记筛选、细胞学观察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人工气候箱试验研究,长日照14/10h(昼/夜)处理下,长日照与前人处理的短日照对不育系SP2S影响基本一致,光长对育性作用不大,温度对育性具有显着性影响,临界温度为11.8-14.8℃,温度敏感期为开花前13-14天。2、醋酸洋红染色鉴定生活力:SP2S花育性等级最高的6级育性生活力达到91.98%,到达高度可育状态,随着育性等级降低活力降低,到3级至1级时,生活力趋于稳定,保持在55%左右,表现为半不育,且长雄蕊与短雄蕊生活力无显着性差异。3、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花粉粒经醋酸洋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SP2S花粉粒形状畸形,内陷变形,相互粘连,染色浅或不着色,呈现高度不育状态;SP2F花粉粒饱满呈圆形,染色后为暗红色,表明其内含物充实,SP2F花粉粒半径明显大于SP2S。半薄切片苯胺蓝染色观察花药内室绒毡层、小孢子发育及胼胝质降解过程,发现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SP2S四分体及小孢子被大量胼胝质包裹,而且降解困难,壁物质降解延迟使得小孢子粘连在一起。4、温敏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及BnMSR66基因的分离:对351对SSR标记进行筛选,出现了6对有差异的引物,在进性单株验证,差异性条带在单株验证时没用重复出现,多态性消失。对胼胝质酶基因BnMSR66进行扩增及测序,所得片段长度为445bp,SP2F和SP2S材料的cDNA和DNA序列完全相同。包含一个全长为39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0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与在花药中表达且与胼胝质分解有关的功能基因拟南芥AtA6基因和甘蓝型油菜BnA6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5、小孢子释放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提取可育和不育材料不同发育阶段花蕾的RNA,反转录cDNA,对花蕾不同发育时期参与四分体外周壁上纤维素降解的基因BnQRT1,BnQRT2,BnQRT3及胼胝质降解相关基因BnA6和BnMSR66进行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这些基因在不育株中表达量比可育株中大幅度提高,胼胝质过多而且延迟降解趋势与荧光染色观察结果一致。表明绒毡层变形及功能异常导致小孢子释放有关酶基因表达异常与小孢子败育有关。

二、胞质抗除草剂谷子发育及与敏感型常规品种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胞质抗除草剂谷子发育及与敏感型常规品种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谷子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杂种优势利用
2 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
    2.1 雄性不育系
    2.2 光敏不育系
3 抗除草剂基因辅助育种
    3.1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方法
    3.2 抗除草剂基因类型
    3.3 抗除草剂基因在实际生产上的利用
4 空间诱变育种
5 小结

(2)华北夏谷新品种性状差异及轻简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控间苗除草
        1.2.2 精播免间苗技术
        1.2.3 机械化播种、收获
        1.2.4 抗除草剂育种研究
        1.2.5 抗除草剂品种的开发与利用
        1.2.6 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华北夏谷新品种性状差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参试品种
        2.1.2 试验设计
        2.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华北夏谷新品种性状差异分析
        2.2.2 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及相关分析
        2.2.3 品种简评
第三章 轻简栽培技术研究
    3.1 抗、感抗除草剂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试验设计
        3.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1.5 结果分析
        3.1.6 小结
    3.2 抗、感除草剂品系配套轻简化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调查项目
        3.2.3 数据处理
        3.2.4 结果分析
        3.2.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2.1 华北夏谷新品种性状差异分析
        4.2.2 轻简栽培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利用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生产杂交种的制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花杂交育种
        1.1.1 人工去雄制种
        1.1.2 雄性不育系制种
        1.1.2.1 细胞核雄性不育
        1.1.2.2 质核互作不育系
        1.1.3 化学杀雄
    1.2 草甘膦概述
        1.2.1 草甘膦的理化性质
        1.2.2 草甘膦对环境的影响
        1.2.2.1 草甘膦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2.1.1 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2.1.2 草甘膦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2.2.2 草甘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2.3 草甘膦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1.2.3 草甘膦的作用机理
        1.2.3.1 草甘膦抑制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
        1.2.3.2 草甘膦抑制光合磷酸化
        1.2.3.3 草甘膦抑制其它生物合成
        1.2.4 草甘膦的降解
    1.3 EPSP合酶
        1.3.1 EPSP合酶的研究进展
        1.3.2 EPSP合酶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表达量不同
    1.4 抗草甘膦作物
        1.4.1 抗草甘膦品种的创制
        1.4.1.1 诱变育种
        1.4.1.2 离体诱变
        1.4.1.3 传统育种方法
        1.4.1.4 分子育种
        1.4.1.4.1 过表达高抗草甘膦的EPSPS基因
        1.4.1.4.2 过表达突变的EPSPS基因
        1.4.1.4.3 草甘膦氧化代谢机制
        1.4.1.4.4 草甘膦解毒代谢机制
        1.4.2 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
        1.4.2.1 抗草甘膦棉花对草甘膦的吸收分配
        1.4.2.2 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棉花育性的影响
    1.5 赤霉素诱导棉花长柱头性状
        1.5.1 棉花柱头外露性状的研究和利用
        1.5.2 赤霉素诱导棉花柱头外露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棉花品系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棉花生育动态分析
        2.3.2 人工授粉
        2.3.3 测产
        2.3.4 花粉活性的测定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6 莽草酸含量的测定
        2.3.7 叶片受害指数测定
        2.3.8 杂交种纯度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宜草甘膦浓度的确定
        3.1.1 草甘膦对棉花生殖器官形态及花粉活性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处理后棉花出现不育性状的天数
        3.1.3 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处理后棉花的不育花数、成铃数和成铃率
    3.2 生产杂交种田间棉花种植密度的确定
        3.2.1 喷施草甘膦后抗草甘膦棉花散粉情况
        3.2.2 喷施草甘膦后棉花成铃情况
        3.2.3 棉花的成铃数和籽棉产量
        3.2.4 杂交种的纯度鉴定
    3.3 .利用特定浓度的草甘膦区分杂交种与自交种
        3.3.1 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对棉花叶片表型的影响
        3.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3 莽草酸含量的测定
    3.4 以抗草甘膦棉花S06-1 为父本生产杂交种的探讨
4 讨论
    4.1 草甘膦导致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雄性不育
    4.2 利用草甘膦杀雄
    4.3 草甘膦对棉花叶绿素、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4.4 利用赤霉素处理母本进行杂交制种
5 结论
    5.1 喷施3.6G/L草甘膦适合对抗草甘膦棉花杀雄
    5.2 抗草甘膦棉花种植密度为52500 株/公顷制种效率最大
    5.3 利用1.44 G/L草甘膦可区分杂交种和自交种
    5.4 草甘膦棉花为父本可生产杂交种
参考文献
致谢

(4)化学杀雄剂对谷子雄性不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化学杀雄与化学杀雄剂
        1.1 化学杀雄
        1.2 化学杀雄剂
        1.3 化学杀雄的优缺点
    2 植物化学杀雄剂育种的研究状况
        2.1 国外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2.2 我国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3 影响化学杀雄效果的因素
        3.1 药剂
        3.2 施用方式
        3.3 化学杀雄剂的施用时期及浓度
        3.4 生态环境和遗传因素
    4 化学杀雄剂的生物学效应
    5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情况
        5.1 杂交谷子研究概况
        5.2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6 谷子幼穗分化发育过程
        6.1 幼穗分化过程
        6.2 谷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6.3 谷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标志
        6.4 谷子开花的生物学特性
    7 CHA诱导谷子雄性不育的机理
        7.1 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效应
        7.2 活性氧代谢与雄性不育
        7.3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7.4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8 谷子去雄的方法
        8.1 接触授粉杂交法
        8.2 水浸人工去雄法
        8.3 温汤去雄法
        8.4 太阳能杀雄法
        8.5 稀硫酸溶液杀雄法
        8.6 化学杀雄法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9.1 目的意义
        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谷子幼穗分化发育过程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谷子品种
        1.2 供试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3 结构与分析
        3.1 镜检观察谷子幼穗发育的过程
        3.2 谷子幼穗发育阶段与植物外部形态间的关系
        3.3 幼穗分化发育时期的判断方法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谷子化学杀雄剂的筛选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谷子品种
        1.2 供试药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田间设计
        2.2 观测指标及调查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器形态
        3.2 花粉粒活力的检测
        3.3 不育穗与可育穗的形态特征
        3.4 不同化学药剂叶面喷施对谷子雄性不育的效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幼穗活性氧代谢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谷子品种
        1.2 供试药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田间设计
        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2.3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测定
        2.4 MDA含量的测定
        2.5 酶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处理组与对照组幼穗中O_2~(·-)、H_2O_2、MDA含量的比较
        3.2 处理组和对照组幼穗中SOD、POD、CAT、APX活性的比较
    4 讨论
        4.1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4.2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
第五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关系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谷子品种
        1.2 供试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2 幼穗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第六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糖类物质的关系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谷子品种
        1.2 供试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穗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 幼穗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3.3 幼穗中蔗糖含量的变化
        3.4 幼穗中果糖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第七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幼穗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谷子品种
    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穗中IAA含量的变化
        3.2 幼穗中ZR含量的变化
        3.3 幼穗中GA_3含量的变化
        3.4 幼穗中ABA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后续研究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Abstract
致谢

(5)谷子抗除草剂的质体ACCase基因及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序列分析方法
    1.3 系统进化树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谷子除草剂敏感抗性蛋白序列比较
    2.2 不同物种ACCase基因序列分析
    2.3 基于ACCase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
3 讨论与结论
    3.1 ACCase抑制剂的抗药性
    3.2 ACC基因用于分子系统与进化分析

(6)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新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花粉的发育及雄性不育的产生
    1.2 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杂种优势育种
        1.2.1 水稻雄性不育资源的类型
        1.2.2 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1.2.3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1.3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3.1 水稻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分子调控
        1.3.2 水稻花药发育相关基因
        1.3.3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资源的应用
    1.4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
        1.4.1 锌指核酸酶(ZFNs)
        1.4.2 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s)
        1.4.3 CRISPR/Cas9系统
        1.4.4 三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比较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系统创制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靶位点设计
        2.2.2 CRISPR/Cas9载体构建
        2.2.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2.2.4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2.2.5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
        2.2.6 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和过表达载体
        2.2.7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观察
        2.2.8 进化树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水稻CYP704b2突变材料的创制结果
        2.3.2 水稻DPW突变材料的创制结果
        2.3.3 水稻TIP2突变材料的创制结果
        2.3.4 水稻RTS突变材料的创制结果
        2.3.5 OsIPK基因突变材料的获得及OsIPK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2.3.6 小结
第三章 水稻雄性不育保持材料的初步创制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和质粒
        3.1.3 试剂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3.2.2 保持系工程载体的构建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花粉致死基因的分子检测
        3.3.2 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检测
        3.3.3 水稻雄性不育的保持材料工程载体构建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试剂及仪器
附录2 实验方法
附录3 测序比对结果
致谢

(7)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2. 油菜雄性不育主要类型及优缺点
        2.1 细胞质雄性不育
        2.1.1 Polima、陕2A不育类型
        2.1.2 Nap CMS不育类型
        2.1.3 萝卜胞质雄性不育型
        2.2 细胞核雄性不育
        2.2.1 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2.2.2 受隐性上位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2.2.3 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或者复等位显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2.3 复合型雄性不育
        2.4 转基因雄性不育
        2.5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败育
    3. 化学杂交育(制)种研究进展
        3.1 油菜化学杂交剂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3.2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处理方法的研究
        3.2.1 化杀灵的主要成分
        3.2.2 处理的时期和喷药次数
        3.2.3 施药浓度与施药剂量
        3.3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特征的研究
        3.3.1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形态特征
        3.3.2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细胞学特征
        3.3.3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
        3.3.3.1 生长调节物质
        3.3.3.2 活性氧与保护酶
        3.3.3.3 多胺
        3.3.3.4 代谢物质含量
        3.3.3.5 能量代谢、光合作用
        3.3.3.6 基因表达
        3.3.4 化学杂交剂对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影响
        3.4. 国内油菜雄性不育利用前景展望
    4. 植物对化学除草剂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4.1 化学除草剂研究进展
        4.1.1 化学除草剂的历史及现状
        4.1.2 植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
        4.1.3 除草剂诱导植物雄性败育研究
        4.2 植物对除草剂敏感性的生物测定
        4.2.1 全株水平测定
        4.2.1.1 植物整株测定法
        4.2.1.2 幼苗测定法
        4.2.2 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
        4.2.2.1 种子测定法
        4.2.2.2 切茎再生苗测定法
        4.2.3 细胞器或细胞水平测定
        4.2.3.1 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4.2.3.2 光合速率测定法
        4.2.3.3 呼吸速率测定法
        4.2.4 分子水平测定
        4.2.4.1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法
        4.2.4.2 酶联免疫测定法和DNA分析技术
        4.3 植物对除草剂抗性的遗传机理
        4.3.1 植物对除草剂抗性差异形成原因
        4.3.1.1 植物抗性差异形成的因素
        4.3.1.2 植物抗性形成的途径
        4.3.2 植物对化学除草剂抗性的作用机理
        4.3.2.1 作用部位的改变
        4.3.2.2 代谢作用的变化
        4.3.2.3 对除草剂的屏蔽作用或作用位点隔离作用
        4.3.3 植物对除草剂敏感性的遗传研究
    5. 化杀灵诱导雄性败育相关酶及基因研究进展
        5.1 乙酰乳酸合成酶及基因研究
        5.1.1 乙酰乳酸合成酶种类及功能
        5.1.2 乙酰乳酸合成酶结构特征及结合方式
        5.1.3 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
        5.1.4 拟南芥乙酰乳酸合成酶与除草剂的相互作用
        5.1.5 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研究概况
        5.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基因研究
        5.2.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5.2.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作用方式
        5.2.3 育性相关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研究
        5.2.4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6.1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药剂
        2.2 药剂处理方式
        2.2.1 施药时间及次数
        2.2.2 施药浓度与剂量
        2.3 油菜育性及主要经济性状调查
        2.3.1 雄性育性的确定方法
        2.3.1.1 花粉活力估计
        2.3.1.2 油菜植株育性划分方法
        2.3.1.3 油菜结实性调查统计
        2.4 油菜雄性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2.5 保护酶的活性测定
        2.5.1 SOD酶活性测定
        2.5.2 POD酶活性测定
        2.5.3 CAT酶活性测定
        2.6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2.7 叶绿素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花器特征
        3.2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
        3.3 化杀灵对油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1 化杀灵对SOD活性的影响
        3.3.2 化杀灵对油菜POD活性的影响
        3.3.3 化杀灵对油菜CAT活性的影响
        3.4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叶片GSTs活性的影响
        3.5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 化杀灵对油菜诱导雄性败育的细胞学影响
        3.6.1 正常油菜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
        3.6.1.1 孢原细胞时期和造孢细胞时期
        3.6.1.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四分体时期
        3.6.1.3 单核花粉期
        3.6.1.4 二细胞花粉期、三细胞花粉期
        3.6.2 诱导败育甘蓝型油菜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
        3.6.2.1 孢原细胞时期和造孢细胞时期
        3.6.2.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四分体时期
        3.6.2.3 单核花粉期
        3.6.2.4 二细胞花粉期、三细胞花粉期
    4. 讨论
        4.1 化杀灵处理时期、处理剂量对品种败育效果的影响
        4.2 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对化杀灵的响应
        4.3 化杀灵处理时期对雄性败育时期的影响
        4.4 甘化杀灵诱导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4.5 甘蓝型油菜保护酶活性对化杀灵的响应
        4.6 化杀灵对甘蓝型油菜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影响
        4.7 化杀灵对甘蓝型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敏感性的生物测定
    1 前言
    2 化杀灵对油菜种子初生根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化杀灵对油菜主要性状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室外盆栽鉴定
        3.2.2 大田种植鉴定
        3.2.2.1 大田种植苗期鉴定
        3.2.2.2 大田种植花期鉴定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化杀灵对种子初生根长的影响
        4.1.1 种子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4.1.2 最佳根长测定时间的确定
        4.1.3 化杀灵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初生根长的影响
        4.2 化杀灵对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主要性状的影响
        4.2.1 化杀灵苗期处理的适宜浓度的确定
        4.2.2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系)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4.2.3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油菜品种(系)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田间鉴定
    5 讨论
        5.1 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鉴定的方法及结果
        5.2 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筛选和评价的技术指标
        5.3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遗传的稳定性及鉴定
        5.4 化杀灵抗(耐)种源的筛选和创新
        5.5 化杀灵敏感性育种亲本的筛选流程设计
第四章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敏感性的遗传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药剂处理
        2.2.3 敏感性统计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2.4.1 亲本差异显着性检验
        2.2.4.2 雄性败育敏感性的遗传模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器形态比较
        3.2 亲本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3.3 六个世代的雄性败育敏感性变异次数分布
        3.4 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4.1 遗传模型的选择
        3.4.2 遗传参数估计
        3.4.3 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遗传分析
    4 讨论
        4.1 化杀灵诱导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的遗传
        4.2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败育与生态型雄性不育
第五章 化杀灵作用相关油菜基因ALS、MF6的克隆与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DNA提取
        2.2.2 引物设计
        2.2.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4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2.5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2.2.6 PCR扩增产物的转化与鉴定
        2.2.6.1 PCR产物与pMD19-T Vector载体的连接
        2.2.6.2 重组质粒的DNA转化
        2.2.6.3 筛选并鉴定重组质粒
        2.2.7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结果
        3.2 AL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2.1 ALS基因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2.1.1 ALS1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2.1.2 ALS3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2.2 ALS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2.2.1 ALS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2.2.2 ALS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2.3 ALS基因的蛋白结构预测
        3.2.3.1 ALS1基因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3.2.3.2 ALS3基因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3.3 MF6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3.1 MF6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3.1.1 MF6.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3.3.1.2 MF6.2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3.3.2 MF6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3.2.1 MF6.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3.2.2 MF6.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3.3 MF6基因蛋白结构的预测
        3.3.3.1 MF6.1基因蛋白结构的预测分析
        3.3.3.2 MF6.2基因蛋白结构的预测分析
    4. 讨论
        4.1 ALS和MF6基因的克隆
        4.2 ALS基因型差异对化杀灵敏感性的影响
        4.2.1 植物对ALS抑制剂敏感性的形成机理
        4.2.2 ALS基因型差异对化杀灵敏感性的作用与原因
        4.3 甘蓝型油菜MF6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4.3.1 MF6.1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4.3.2 MF6.2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主要作用特征
        1.2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方法
        1.3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遗传规律
        1.4 化杀灵敏感性与ALS基因的关系
        1.5 化杀灵敏感性与MF6基因的关系
        1.6 化杀灵诱导雄性败育敏感性的可能机理
    2. 主要创新点
        2.1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与评价指标体系
        2.2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性状的遗传规律
        2.3 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与ALS和MF6基因的关系
        2.3.1 化杀灵敏感性与ALS基因的关系
        2.3.2 化杀灵敏感性与MF6基因的关系
    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 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基因与遗传性雄性不育基因的相互关系
        3.2 化杀灵诱导的甘蓝型油菜敏感性基因的定位与分析
        3.3 R121纯系ALS1基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及主要获奖目录

(8)转G2-aroA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的获得及特异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棉田杂草的研究现状
        1.1.1 棉田杂草的发生规律
        1.1.2 棉田杂草的防控措施
    1.2 除草剂发展与应用
        1.2.1 除草剂的发展概况
        1.2.2 除草剂分类和特点
    1.3 草甘膦除草剂研究现状
        1.3.1 草甘膦的作用机制
        1.3.2 草甘膦的作用靶标
        1.3.3 草甘膦抗性获得的机制
    1.4 棉花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发展现状
        1.4.1 外源基因的遗传转化方法
        1.4.2 我国草甘膦抗性基因的发掘概况
        1.4.3 抗除草剂棉花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获得及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获得
        2.2.2 转基因棉花的PCR检测
        2.2.3 转基因棉花的卡那霉素筛选
        2.2.4 转基因棉花的草甘膦筛选
        2.2.5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棉花的拷贝数
        2.2.6 转基因棉花的Southern检测
        2.2.7 转基因棉花的反转录PCR检测
        2.2.8 转基因棉花的Western检测
        2.2.9 转基因棉花的遗传学分析
        2.2.10 转基因棉花草甘膦耐受性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棉花外源基因侧翼序列分析及特异性检测方法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所需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插入基因侧翼序列的获得
        3.2.2 插入结构特征分析
        3.2.3 转基因棉花BG2-7 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转基因棉花BG2-7 纯合子筛选方法的建立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谷子抗咪唑乙烟酸材料创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河北省谷子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解决谷子生产当前问题的途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培育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新种质和新材料
        1.3.2 抗咪唑乙烟酸品种配套使用方法
        1.3.3 丰产性和适应性调查
第二章 材料创制与配套使用方法研究
    2.1 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新种质和新材料的培育
        2.1.1 抗咪唑乙烟酸谷子的创制
        2.1.2 抗咪唑乙烟酸材料的选育
    2.2 药剂配套使用方法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地点与管理
        2.2.4 调查方法
        2.2.5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抗咪唑乙烟酸材料的应用
    3.1 抗咪唑乙烟酸谷子新品系 M1508 的选育
    3.2 抗咪唑乙烟酸谷子新品系 M1508 的丰产性和适应性
        3.2.1 丰产性
        3.2.3 适应性
    3.3 M1508 的抗性
    3.4 M1508 的农艺性状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油菜温敏核不育SP2S的细胞学及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
        1.1.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概述
        1.1.2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1.1.3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趋势
    1.2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相关研究
        1.2.1 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选育
        1.2.2 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光温反应
        1.2.3 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遗传研究
        1.2.4 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细胞学研究
        1.2.5 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基因定位
        1.2.6 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应用研究
    1.3 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SP2S 花药发育的温敏特性和细胞学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SP2S 的温敏特性
        2.1.3 SP2S 花粉粒生活力测定与醋酸洋红液染色观察
        2.1.4 花药的半薄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P2S 的温敏特性
        2.2.2 SP2S 醋酸洋红液染色观察与花粉粒生活力测定
        2.2.3 甘蓝型油菜 SP2S 花药细胞的胼胝质荧光显微观察
    2.4 讨论
        2.4.1 SP2S 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
        2.4.2 SP2S 的花粉粒生活力鉴定
        2.4.3 温敏核不育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第三章 SP2S 的不育基因分子标记及 BnMSR66 基因克隆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田间取样
        3.2.2 SSR 分析
        3.2.3 BnMSR66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SR 引物筛选
        3.3.2 BnMSR66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讨论
        3.4.1 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
        3.4.2 花粉发育过程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四章 SP2S 小孢子释放相关基因的 RT-PCR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及处理
        4.1.2 仪器以及试剂
    4.2 方法
        4.2.1 供试材料总 RNA 的提取
        4.2.2 甘蓝型油菜总 RNA 的纯化
        4.2.3 第一条链 cDNA 的合成
        4.2.4 荧光定量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2.5 特异引物 PCR 扩增
        4.2.6 荧光定量 RT-PCR 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总 RNA 完整性及纯度检测
        4.3.2 PCR 扩增检测
        4.3.3 小孢子释放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胞质抗除草剂谷子发育及与敏感型常规品种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谷子育种研究进展[J]. 陈茜午,温蕊,张永虎,丁鑫,张小霞.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5)
  • [2]华北夏谷新品种性状差异及轻简栽培技术研究[D]. 郭世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 [3]利用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生产杂交种的制种方法[D]. 胡梦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4]化学杀雄剂对谷子雄性不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张海颖.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5]谷子抗除草剂的质体ACCase基因及系统发育分析[J]. 高爱保,郭平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0)
  • [6]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新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D]. 郭海花.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7]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D]. 唐志康.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6)
  • [8]转G2-aroA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的获得及特异性检测[D]. 张小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3)
  • [9]谷子抗咪唑乙烟酸材料创新与应用[D]. 师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4)
  • [10]油菜温敏核不育SP2S的细胞学及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D]. 胡玉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细胞质抗除草剂小米的开发及其与敏感常规品种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