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矿区快速搬迁顺利实现

神东矿区快速搬迁顺利实现

一、神东矿区快速搬家倒面的顺利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杨俊彩[1](2021)在《神东矿区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神东矿区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开拓延伸,地质条件、开采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生产接续紧张日渐成为制约矿井稳产高产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掘进队伍和人员的不断增多,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压力。以2019年为例,神东煤炭集团掘进队伍41支,年进尺完成33.6万m。掘进工艺主要以连续采煤机、掘锚机、综掘机工艺为主。

杨俊彩[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单进水平制约因素分析与管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减员提效,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了近5年神东矿区单进水平变化趋势,研究了其与安全管理、生产工艺、设备状况、生产组织、薪酬分配、人员素质等制约因素的关系,提出了提升掘进效率的源头控制、过程管控和结果考核等措施。实践表明,2019年单进水平比2018年提升了22%。连掘平均单进达到1289.3m/月、最高月记录为2208m,掘锚平均单进达到632.6m/月、最高月记录为1101m。在不降低进尺总量的情况下,可减少掘进队伍约5支,年节省人力费用3762万元,节省设备租赁费用3083万元。神东公司的案例为煤炭企业安全高效掘进,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解决途径。

郭文孝[3](2020)在《ZZ18000/26/52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文中指出针对国内外煤矿的综采工作面搬家工艺回撤巷道顶板支护方式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浪费木材且支护高度、支护速度、自动化程度、可操作性、安全性等方面都不能适应高产高效综采面快速搬家倒面的要求,结合神东公司万利矿区的地质条件对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的工作阻力进行计算,确定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支架的结构组成以及在巷道中的布置方式、运行情况和应用效果。该支架实现对回撤通道顶板的主动临时机械化支护,有利于提高综采支架回撤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李成[4](2020)在《黄玉川煤矿综放工作面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黄玉川煤矿21604综放工作面采用预掘双回撤通道,末采阶段受采动动压影响显着,矿压显现剧烈,围岩变形破坏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安全顺利回撤。21605工作面与21604工作面处于同一盘区,煤层赋存条件和顶底板岩性相似,巷道布置以及拟采用的围岩控制措施一致。因此需要对21605工作面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措施进行优化,以确保设备回撤顺利进行。首先,本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21604工作面末采阶段矿压显现以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确定主回撤通道受采动影响显着范围为30m-贯通后,此范围现场矿压显现剧烈,主回撤通道围岩变形破坏严重,塑性区范围大,应力集中达到峰值。在对主回撤通道支护优化时应强化对该工作面推进范围内的动压控制;且主回撤通道中部区域(50m-200m)矿压显现较之于两端更为严重;辅回撤通道随受采动影响虽有矿压显现,但围岩相对稳定,可以正常使用。其次,本文对工作面末采阶段顶板覆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理论分析可知,工作面与回撤通道贯通后应尽量避免出现周期来压,并详细阐述了停采让压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高控制和强制放顶等辅助矿压控制措施。最后,通过对回撤通道支护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并对主要支护形式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提出对21605工作面主回撤通道围岩进行马丽散注浆加固、补强顶板及巷帮支护、提高主回撤通道内锚杆设计锚固力、主回撤通道附近回风顺槽进行支护补强等围岩控制优化措施,经过数值模拟分析,针对21605工作面提出的围岩优化措施切实可行。现场实测也表明,21605工作面采用围岩控制优化措施后,其主回撤通道内顶板下沉量、垛式支架下缩量、以及巷帮移近量较之于21604工作面明显降低,围岩变形量得以较好控制,现场应用取得显着效果,确保了 21605工作面设备回撤的安全高效进行。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黄玉川煤矿后续其他综放工作面的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提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参考和借鉴,并为类似情况下的其他矿井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提供经验指导。

孙强[5](2020)在《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对双回撤通道巷间煤柱合理宽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预掘双回撤通道设备回撤工艺广泛应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矿井。然而,由于受近距离煤层中上煤层停采线煤柱附近形成的特殊覆岩结构影响,下煤层回撤通道布置于不同位置时,巷间煤柱上覆岩层结构不同导致其所受荷载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回撤通道巷间煤柱宽度主要依靠经验选取,宽度选择不合理时,易出现回撤通道片帮冒顶和煤炭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如何确定回撤通道巷间煤柱的合理宽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李家壕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回撤通道巷间煤柱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基于结构分析建立了巷间煤柱荷载计算力学模型,对不同位置处巷间煤柱应力、塑性区和回撤通道顶板下沉量进行分析,得出了巷间煤柱的合理宽度。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近距离下煤层上覆岩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回撤通道布置于上煤层未采动煤层下方时,其巷间煤柱上覆岩层结构与单一煤层开采形成的终采端覆岩结构类似,主要以“短砌体梁”结构为主。上煤层采动对层间岩层造成损伤,下煤层基本顶在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形成“斜台阶岩梁”结构并垮落于采空区,未对巷间煤柱形成载荷传递。回撤通道布置于上煤层采空区下方时,其巷间煤柱上覆岩层结构主要为上煤层开采已形成的覆岩结构及下煤层开采时层间关键层和上位关键层形成的“短砌体梁”结构。巷间煤柱正上方上煤层开采已形成结构差异及层间关键层承受荷载不同是引起巷间煤柱承受荷载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2)基于相似模拟中近距离下煤层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分析了巷间煤柱覆岩载荷传递机制,建立了浅埋近距离下煤层回撤通道巷间煤柱荷载计算力学模型。推导了煤柱承受荷载的计算公式,得出煤柱承受覆岩荷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a)煤柱和回撤通道上方下煤层垮落角范围内层间岩层的重量;(b)煤柱和回撤通道上方上煤层垮落带内部分岩层自重及已形成的覆岩结构传递荷载;(c)层间关键层和上位关键层在终采端形成的“短砌体梁”结构传递荷载。(3)通过数值模拟对布置于不同位置的回撤通道围岩变形破坏和巷间煤柱垂直应力进行探究。分析得出随着工作面剩余煤柱宽度减小,其所承载的应力有明显向巷间煤柱转移的现象,布置于不同位置的回撤通道在末采贯通时,其垂直应力峰值从采空区向实体煤区有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回撤通道顶板下沉量和应力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下煤层“卸压区”与煤柱产生的集中应力的影响角有关,从影响角边界向采空区方向布置回撤通道时,其巷间煤柱承受荷载最小,下煤层回撤通道布置于不同位置时,其巷间煤柱承受荷载的大小为:原岩应力区>上煤层停采线煤柱边缘正下方>采空区压实区>采空区卸压区。(4)建立对应工况条件下巷间煤柱合理宽度优化数值模拟模型,基于提出的巷间煤柱宽度计算方程式,确定出李家壕煤矿31109工作面巷间煤柱合理宽度为18 m。结果表明,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类似工况条件下回撤通道巷间煤柱宽度选取具有指导作用。

李松玉[6](2020)在《软岩回撤通道底鼓机理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李家壕煤矿31109工作面末采阶段回撤通道中出现底板变形显着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在分析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围岩应力的基础上,计算了回撤通道底板破坏深度与范围,分析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对比了不同间隔煤柱宽度下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的规律,同时对回撤通道基本顶稳定性与破断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对工作面贯通时基本顶极限悬臂长度进行计算,以此来指导末采阶段顶板矿压控制并辅以底鼓治理措施。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回撤通道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发现了31109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40-50 m,末采阶段支承压力随工作面推进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支承压力主要由剩余煤柱承载逐渐转变为剩余煤柱—间隔煤柱共同承载,工作面贯通后支承压力完全转移至间隔煤柱上;工作面贯通后支承压力峰值低于末采阶段支承压力峰值,说明回撤通道围岩更易在工作面贯通前发生破坏。末采阶段,主、辅回撤通道均处在非均匀应力环境中,相应的也易产生非对称底鼓,且辅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峰值总低于主回撤通道,因此工作面推进的过程中主回撤通道应力环境更差。(2)分别建立了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底板应力分布和破坏范围计算模型,得到了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内底板任意点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剪切应力和底板破坏范围计算方程。结合31109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底板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值均随深度逐渐递减,且垂直应力的递减幅度及影响范围均高于水平应力;回撤通道底板存在一对方向相反的“螺旋”状剪应力且其方向改变面不在回撤通道中部,故从理论阶段证明回撤通道易发生偏态底鼓。底板破坏范围计算结果显示底板破坏深度随着底板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升高而减小。(3)建立了不同间隔煤柱数值计算模型,研究间隔煤柱尺寸对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煤柱尺寸的改变对回撤通道掘进阶段的回撤通道应力分布影响较小,间隔煤柱宽度较小时,末采阶段支承压力峰值、剩余煤柱应力峰值和间隔煤柱应力峰值会异常升高,同时间隔煤柱尺寸在大于15 m之后,再通过增大煤柱尺寸调节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峰值的大小效果较为有限。结合煤柱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出合理的间隔煤柱留设尺寸为20 m。合理煤柱尺寸条件下,回撤通道底板变形规律显示:回撤通道底板位移随深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底板下深度为5 m左右处达到峰值,说明底板下5 m最易发生破坏,也更易作为回撤底鼓的起始破坏深度。回撤通道底板水平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均与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下的回撤通道两帮应力增长规律相同,说明工作面支承压力是回撤通道底鼓的主要原因。(4)建立了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基本顶稳定性及破断力学分析模型,并结合材料力学对工作面贯通时基本顶极限悬臂长度计算。结合31109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通过提高剩余煤柱强度和回撤通道内支护强度的方式减小支架支护阻力效果较为有限,末采阶段基本顶的断裂位置与悬臂梁长度对支架支护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作面前方,基本顶弯矩值随悬臂梁长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并逐渐趋于0;关键块长度总体随悬臂梁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基本破断位置随工作面的推进向煤壁深处移进;工作面贯通时基本顶极限悬臂长度为11 m,计算结果为停采让压和强制放顶等矿压控制措施提供指导。(5)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应加强矿压观测,当预测的基本顶处于不利破坏位置时,应提前进行采煤速率的调整(采煤速率为零时,即为停采让压)或采取强制放顶措施,保证工作面贯通时,顶板不发生来压。综合分析可知末采阶段回撤通道矿压控制结合底板超挖充填混凝土垫层或注浆是回撤通道底鼓控制的有效措施。

尹希文[7](2020)在《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切落体”结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神东矿区近30年的浅埋煤层开发实践表明,浅埋采场矿压显现更加强烈,尤其是工作面过上覆集中煤柱、地表沟谷、空巷等特殊条件开采时,易产生顶板事故。国内外学者围绕浅埋工作面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着多有益的结论,指导了生产实践。近年来采高不断增加,2007年国内第一个采高6.3m的浅埋工作面取得成功,从此以后,6m以上综采技术被逐步推广应用,2018年国内最大采高工作面在上湾煤矿试运行,液压支架额定工作阻力由采高6.3m时的10800kN增加至26000KN,支护强度高达1.83MPa。采高增加后,工作面矿压强度大幅增加,单纯提高支架工作阻力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浅埋煤层采场顶板控制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国内最大采高工作面(上湾12401工作面)为背景,研究采场矿压特征和覆岩结构,研究矿压实时预测方法,为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支架载荷估算及矿压预警提供依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实测分析了设计采高为7m、8m和8.8m的三个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对比普通埋深和近千米深井,浅埋工作面液压载荷及动载系数更大,来压步距相对较短,矿压显现强烈,工作面处于初采、末采、过上覆集中煤柱、空巷等特殊区域时,矿压显现更加强烈,顶板灾害频繁发生。液压支架载荷与工作面采高呈近似指数方式上升,与埋深及承载比呈类似抛物线关系;当埋深为160250m时支架载荷达到峰值。浅埋超大采高特殊的矿压规律表明,覆岩结构有其特殊性。(2)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具有整体剪切周期性破断特征,破断块体相互夹持并形成“切落体”结构,切落角和块体挤压力对该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当切落角大于64°或者块体挤压力小于2.62MPa时即有可能产生滑落失稳。神东矿区属于中硬岩层,覆岩切落角较大,易于产生滑移运动并引发整体结构滑落失稳,该地区矿压显现强烈、顶板事故多发的根源。(3)基于“切落体”结构研究提出液压支架载荷估算公式,计算得到12401工作面液压支架合理载荷为25721kN,与按传统方法8倍采高计算结果对比,基于“切落体”结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更为接近。(4)应用“切落体”结构模型分析了工作面过集中煤柱引发切顶压事故的机理,认为“覆岩近垂直切落”是引发压架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采取爆破措施预裂上覆集中煤柱和顶板时的钻孔仰角应不超过64°的设计原则;应用“切落体”结构模型分析了工作面过空巷引发切顶压架事故的机理,提出了等压开采技术应用条件及合理等压时机。(5)基于“切落体”结构模型研究得到了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液压支架时序增阻函数由3种函数构成:指数、对数和线性,开发了采煤循环内液压支架载荷实时回归预测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构建循环末阻力模板曲线,开发了循环末阻力实时匹配预测模型。以上湾煤矿12401工作面实测数据为例进行测试,初步实现了液压支架载荷、循环末阻力以及顶板来压步距的预测预报,预测精度86%以上。

石涛[8](2020)在《回撤巷道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的应用》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煤矿综采工作面搬家工艺支护方式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浪费木材且支护高度、自动化程度、安全性、可靠性等多方面均已无法适应国内多数煤矿综采面快速搬家倒面的要求,为此研制了ZZ18000/25.5/52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给出了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介绍了支架的结构组成以及在巷道中的布置方式、运行情况和应用效果。该支架实现了对回撤通道顶板的主动临时机械化支护,有利于提高煤矿作业安全性以及支架回撤效率。

吕文浩[9](2020)在《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装备及生产技术进步,回采工作面走向与倾向长度均呈现增大趋势,这不仅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亦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在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特征、设备选型及其适用性、回采率等因素下,城郊煤矿创新性提出了超采长(超采长和大推进度)安全高效开采的设计理念,并在2116综采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该设计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掘进率和工人劳动率,亦减少了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次数,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进而实现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创新发展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高应力等条件下采煤工作面设计理念。根据城郊矿煤层赋存工程地质特征,先后实践了单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180m,第一代)、“背拉”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240m,第二代,已淘汰)、大采长工作面布置(采长300m,第三代)和超采长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360m,第四代);提出了“一面三巷”回采巷道布置方式,显着提升了煤炭回采效率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水平。(2)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面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理论计算研究了超采长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超前支承压力等分布规律,探讨了超采长工作面在城郊煤矿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采长工作面的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措施,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3)建立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结合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提出了预裂爆破切顶技术,并结合锚杆(索)群连锁锚固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巷道围岩锚固强度、刚度、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了“一面三巷”布置下巷道围岩稳定控制;(4)优化了工作面“三机”协调运行、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采煤、运输、通风等工序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行。不仅提高了煤炭回采效率,亦缩短了巷道掘进和瓦斯治理时间,有效解决了采掘失调等技术难题。工业性试验表明:通过布置超采长工作面,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回采效率及回收率,亦达到了减员增效和减员增安的效果,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本论文有图幅32,表12个,参考文献92

张茂生,赵志清,董俊亮[10](2020)在《神东矿区综掘快速掘进技术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分析总结了神东矿区煤矿掘进技术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每种掘进工艺都有自身适应性和局限性,掘进工艺的合理选择,直接影响了巷道掘进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掘进效率的高低。为了提高岩巷、半煤岩巷道掘进效率和解决矿井过断层和生产接续难题,充分发挥综掘快速掘进安全、灵活等特点,指出了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促进神东矿区巷道掘进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更好地保障煤矿生产接续。

二、神东矿区快速搬家倒面的顺利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东矿区快速搬家倒面的顺利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神东矿区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快速掘进技术的发展历程
    掘锚机快速掘进系统(第1代)
    全断面快掘系统(第2代)
    全断面矩形快掘系统(第3代)
    快速掘进系统安装回撤工艺
快速掘进设备选配技术
    截割刀具选择
    掘进导航方式选择
    支护模式选择
    后配套方式选择
其他关键技术问题
    自动锚支技术
    安装回撤工艺
    快掘技术发展展望

(2)基于数据挖掘的单进水平制约因素分析与管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神东矿区单进水平概述
2 单进水平制约因素
    2.1 安全管理要求
    2.2 生产工艺
    2.3 设备状况
    2.4 生产组织
    2.5 薪酬分配
    2.6 人员素质
3 单进提升措施
    3.1 优化巷道布置
    3.2 改进支护工艺
    3.3 设备科学配套选型
    3.4 提高设备开机率
    3.5 提高正规循环作业率
    3.6 构建有效激励机制
    3.7 畅通员工发展通道
    3.8 推广新工艺、新技术
4 结论

(3)ZZ18000/26/52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基本情况
    1.1 煤层情况
    1.2 煤层岩性
    1.3 开采方法
    1.4 巷道断面
2 工作阻力计算
    2.1 根据跨落带高度分析
    2.2 根据压力平衡拱理论分析
3 支架的结构、技术参数及特点
    3.1 支架的结构
    3.2 技术参数
    3.3 支架型式与结构特点
4 垛式支架在回撤工艺中的布置
    4.1 综采面快速回撤巷道布置
    4.2 垛式支架在回撤巷道的布置
5 结论

(4)黄玉川煤矿综放工作面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矿井概况
    2.2 21604工作面概况
    2.3 21605工作面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21604工作面末采阶段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分析
    3.1 21604工作面末采阶段矿压监测
    3.2 21604工作面末采阶段数值模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工作面末采阶段顶板破断特征及矿压控制措施
    4.1 工作面与回撤通道贯通前顶板破断特征
    4.2 工作面与回撤通道贯通后顶板破断特征
    4.3 工作面末采阶段矿压控制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21605工作面回撤通道围岩控制优化方案及应用
    5.1 工作面回撤通道支护技术
    5.2 21605工作面回撤通道贯通前加固方案
    5.3 21605工作面回撤通道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5.4 21605工作面现场应用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对双回撤通道巷间煤柱合理宽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回撤通道采动应力场研究现状
        1.2.2 浅埋煤层开采覆岩结构研究现状
        1.2.3 沿空侧煤柱宽度留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
    2.1 矿区背景概况
        2.1.1 井田地质特征
        2.1.2 井田煤层赋存概况
    2.2 工作面概况及回撤通道布置
        2.2.1 工作面煤层开采概况
        2.2.2 回撤通道布置及其支护形式
    2.3 回撤通道预掘位置分析
        2.3.1 下煤层顶板应力分析
        2.3.2 回撤通道预掘位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距离下煤层回撤通道上覆岩层结构特征
    3.1 关键层位置判定
        3.1.1 上煤层覆岩关键层层位判定
        3.1.2 层间岩层关键层层位判定
    3.2 相似模拟模型建立
        3.2.1 相似模拟试验原理
        3.2.2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3.2.3 模型开挖与监测
    3.3 双重采动影响下覆岩结构特征
        3.3.1 上煤层采动覆岩结构特征
        3.3.2 下煤层采动覆岩结构特征
    3.4 覆岩结构运动引起的煤岩层应力和位移分析
        3.4.1 覆岩结构对煤岩层应力影响
        3.4.2 覆岩结构对煤岩层位移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覆岩结构的巷间煤柱荷载分析
    4.1 巷间煤柱承受荷载
        4.1.1 覆岩载荷传递机制
        4.1.2 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4.2 巷间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案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煤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4.2.3 模拟过程和变化条件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巷间煤柱应力状态分析
        4.3.2 回撤通道围岩位移特征
        4.3.3 巷间煤柱塑性区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撤通道巷间煤柱合理宽度确定
    5.1 巷间煤柱合理宽度方程
    5.2 巷间煤柱合理宽度范围
    5.3 巷间煤柱合理宽度数值模型与方案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4.1 巷间煤柱上方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5.4.2 垂直应力峰值及其分布位置特征
        5.4.3 巷间煤柱塑性区分布特征
        5.4.4 巷间煤柱合理宽度值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软岩回撤通道底鼓机理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采工作面回撤技术研究现状
        1.2.2 巷道底鼓机理研究现状
        1.2.3 巷道底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
    2.1 井田概况
        2.1.1 井田地质特征
        2.1.2 煤层赋存概况
    2.2 工作面采煤方法及回撤通道布置
        2.2.1 采煤方法的选择
        2.2.2 回撤通道布置与支护方式
    2.3 软岩的定义及分类
    2.4 回撤通道底板岩性与底鼓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岩回撤通道底鼓相似模拟研究
    3.1 相似模拟试验原理
    3.2 相似模拟试验装置简介
    3.3 相似模拟方案设计
        3.3.1 软岩回撤通道底鼓相似模拟试验原型条件
        3.3.2 软岩回撤通道底鼓相似模拟模型制作
        3.3.3 相似模拟开挖与监测
    3.4 相似模拟试验结果
        3.4.1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覆岩结构演化特征
        3.4.2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底板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底板破坏机理分析
    4.1 回撤通道应力分布及剩余煤柱破坏形式分析
        4.1.1 回撤通道应力分布
        4.1.2 剩余煤柱应力分布与破坏形式
    4.2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底板应力分布
        4.2.1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底板应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4.2.2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底板任意点应力分布规律
    4.3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底板破坏力学分析
        4.3.1 滑移线方程的建立
        4.3.2 底板破坏计算模型简化与修正
        4.3.3 回撤通道底板破坏理论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回撤通道底鼓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型建立
    5.2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5.3 间隔煤柱尺寸对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影响
    5.4 合理间隔煤柱尺寸条件下底板位移分布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基本顶矿压控制与底鼓治理分析
    6.1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基本顶稳定性与破断力学分析
        6.1.1 回撤通道基本顶稳定性分析
        6.1.2 回撤通道基本顶破断力学分析
        6.1.3 工作面贯通时基本顶极限悬臂长度计算
    6.2 末采阶段矿压控制措施
        6.2.1 停采让压
        6.2.2 强制放顶
        6.2.3 结构充填辅助综采设备回撤方法
    6.3 回撤通道底鼓控制措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切落体”结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覆岩结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浅埋煤层开采现状
        1.2.3 国内普通埋深采场覆岩结构理论
        1.2.4 国内浅埋采场覆岩结构理论
        1.2.5 矿压预测及顶板灾害防治
    1.3 6m以上浅埋综采工作面岩层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大柳塔矿7m超大采高工作面
        2.1.1 工作面概况
        2.1.2 初采来压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1.3 正常开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1.4 末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2 补连塔矿8m超大采高工作面
        2.2.1 工作面概况
        2.2.2 初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2.3 正常开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2.4 末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3 上湾煤矿8.8m超大采高工作面
        2.3.1 12401工作面概况
        2.3.2 初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3.3 正常回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3.4 支架适应性评价
    2.4 特殊条件下浅埋工作面矿压规律
        2.4.1 工作面过上覆集中煤柱矿压显现
        2.4.2 工作面过地表沟谷矿压显现规律
        2.4.3 工作面过空巷矿压显现规律
    2.5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特征及影响因素实测研究
        2.5.1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特征分析
        2.5.2 工作面宽度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5.3 采高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5.4 埋深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6 浅埋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2.6.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6.2 推进速度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6.3 承载比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3.1 覆岩运动规律实测研究
        3.1.1 测点布置
        3.1.2 覆岩运动规律分析
        3.1.3 地表沉陷规律分析
    3.2 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3.2.1 实验材料及参数
        3.2.2 相似模型的制作和开挖
        3.2.3 模拟数据分析
    3.3 覆岩结构运动与支架载荷时空对应关系数值模拟研究
        3.4.1 亚关键层初次破断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2 亚关键层周期性运动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3 主关键层初次破断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4 工作面充分采动时覆岩运动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5 主关键层周期运动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切落体”结构
    4.1 “切落体”结构的提出
    4.2 “切落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3 “切落体”结构的应用
        4.3.1 液压支架合理载荷估算
        4.3.2 在工作面过集中煤柱引发切顶压架事故防治中的应用
        4.3.3 在工作面过空巷引发切顶压架事故防治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切落体”结构的矿压双周期实时预测模型
    5.1 采煤循环周期内液压支架载荷回归预测模型
        5.1.1 基于“切落体”结构的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
        5.1.2 液压支架载荷实测分析
        5.1.3 液压支架载荷实时回归预测模型
    5.2 顶板运动周期内循环末阻力实时匹配预测模型
        5.2.1 循环末阻力周期性变化曲线聚类分析
        5.2.2 模板曲线构建及匹配预测
    5.3 浅埋工作面矿压双周期实时预测模型应用
        5.3.1 液压支架载荷实时预测模型应用
        5.3.2 循环末阻力实时预测模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回撤巷道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基本情况
2 工作阻力计算
3 支架的结构、技术参数及特点
4 垛式支架布置
5 结语

(9)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矿井概述
    2.2 地质开采概况
    2.3 巷道布置方式(Roadway arrangement)
    2.4 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关键技术
    3.1 城郊煤矿工作面布置方式
    3.2 超采长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
    3.3 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
    3.4 小结
4 工程应用效果
    4.1 矿压显现特征
    4.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神东矿区综掘快速掘进技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综掘快速掘进技术
    1.1 高效掘进
    1.2 快速支护
    1.3 快速过立交掘进
    1.4 快速搬家倒面
    1.5 辅助设备应用
2 结语

四、神东矿区快速搬家倒面的顺利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神东矿区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 罗文,杨俊彩. 智能矿山,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单进水平制约因素分析与管理提升研究[J]. 杨俊彩. 煤炭工程, 2021(04)
  • [3]ZZ18000/26/52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J]. 郭文孝. 煤矿机电, 2020(06)
  • [4]黄玉川煤矿综放工作面回撤通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李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对双回撤通道巷间煤柱合理宽度影响研究[D]. 孙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6]软岩回撤通道底鼓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 李松玉.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切落体”结构研究及应用[D]. 尹希文.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8]回撤巷道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的应用[J]. 石涛. 煤矿机械, 2020(05)
  • [9]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D]. 吕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神东矿区综掘快速掘进技术应用分析[J]. 张茂生,赵志清,董俊亮. 煤炭技术, 2020(03)

标签:;  ;  ;  ;  

神东矿区快速搬迁顺利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