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招收农民工必须签订合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招收农民工必须签订合同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 招用农民工必须签合同(论文文献综述)

江泓鸿[1](2021)在《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基层劳动部门的监管困境研究 ——以J市R区为例》文中提出

王小艳[2](2020)在《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随之而来,建筑施工企业工伤事故频发,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国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由于施工企业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人跨区域流动难管理等原因,建筑工人长期游离在工伤保险制度之外。一旦遭受工伤,他们很难维护自身权益,极易引发工伤纠纷,影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201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工伤优先、项目参保、概算提取、一次参保、全员覆盖”的要求,拓宽了建筑工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渠道。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工伤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持续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经之路。近年来,K市坚持“1234”工作思路,以“两改两治双提双修”为抓手,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研究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问题意义重大,有助于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减少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以建筑施工企业为载体,以“按项目参保”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分散施工企业用工风险、保障工人工伤保险权益为根本目的。首先,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对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保”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发现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法规制度不规范、政策执行不到位、工伤数据失真。最后,结合K市实际,提出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政策执行合力、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认可度的建议。只有依靠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的工伤保险权益,进一步健全工伤保险制度,进而实现社K市会保障体系的优化。

杨晓会[3](2020)在《违法分包工伤救济法律困境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工程发包与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违法分包、层层分包这样不规范的施工模式。国家严格禁止违法分包行为,但是违法分包的认定立法相对滞后,违法分包的行政处罚可操作性不强,实践中违法分包现象依然突出,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建设施工企业将其承包的工程违法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自然人,让他们来完成其所承包的工程。建设工程施工危险性较高,违法分包中因资质欠缺、责任主体难确定等原因,致使工伤事件频发。基于充分尊重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目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受伤劳动者的保护作出规定:承包单位将承包业务违法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受伤,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对受伤劳动者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基于此,劳动者可申请工伤救济,但实践中受伤劳动者申请工伤救济却耗时耗力,存在诸多困境。文章从程某的工伤索赔这一典型案例出发,对程某与上海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该公司是否应当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这两个问题,存在的分歧意见进行阐述。归纳出本案的争议焦点为:违法分包中劳动者用工关系定性以及因工受伤获取工伤救济的问题。第三部分把实践中相关案例与本案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违法分包工伤救济在立法方面存在违法分包法律规制有缺陷、违法分包中的工伤救济立法有矛盾的困境;在司法上因法律依据多元且不确定导致救济结果差异大、制度衔接不完善导致的因工受伤的界定做法不一、工伤赔偿数额的范围认定不一的困境;在程序上存在工伤救济程序复杂、受伤劳动者举证难的困境。第四部分分析产生这些困境,认为主要就是立法的不完善、不明确导致立法上的困境;违法分包中劳动关系不明确导致司法上的困境;违法分包用工不规范导致程序上的困境。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要更加严格地规范分包项目管理、规范分包用工、对工伤救济程序加以优化,让受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充分的救济。

杨薇[4](2020)在《建筑施工企业架子队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DZYS-G标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了城市建设者的行列,他们中的大部分加入了劳务分包公司或专业承包公司,成为了施工现场的主力军。基于建筑业施工的用工模式受市场波动和劳务人员技能等特点影响,各大施工承包企业在拓展市场板块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合理选择劳务用工模式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的基础上,首先简单介绍了目前建筑业劳务用工形势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然后对建筑业传统用工模式及架子队用工模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就劳务用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本文探讨合理选择用工管理模式的思路夯实了基础。接着以DZYS—G标项目地下连续墙工程为例探讨了大包用工模式和架子队用工模式的运用及对比,紧接着又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公司推广实施的架子队用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了解到目前基本实现了劳务人员引入规范、用工培训及时开展等要求,但是在现场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完善。

张珞馨[5](2020)在《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一五”以来的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都将养老列入重要民生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养老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决定还指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养老模式,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工小组沟通等手段,着重研究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其次介绍了选题的理论基础,对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护理、专业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接着介绍了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典型地区的成功做法。同时运用以上分析手段对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明确提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第三方社会组织、高校等方面的支持。最后提出了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惠娟[6](2020)在《在正规性与非正规性之间 ——上海外来环卫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卫工人是城市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职业群体,其中外来环卫工构成环卫工人主体,外来环卫工人的工作性质、户籍身份和流动状态呈现特殊性,使得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非正规性理论为框架,选择外来环卫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时空间行为研究法收集了上海30位环卫工作人员的资料,其中3位为沪籍环卫管理人员,其余均为外来一线环卫工,此外,还辅以上海环卫发展相关历史档案的文本分析。论文分别从工作状况、户籍身份和流动状态与居住状况论述外来环卫工的工作与生活中所呈现的正规性与非正规性,并解释外来环卫工对这两者的认知状况以及如何就此展开行动。在环卫行业经历市场化改革的时代,外来农民工逐渐以非正规的“替补军”身份进入正规环卫系统。不过,本文所调查的外来环卫工属于正规环卫公司的正式合同工,享有社保、公积金、住房等各项权益。因此大多数外来环卫工非常看重这份工作的正规性。从日常工作安排来看,正规环卫系统表现出非正规性趋势,外来环卫工或被动或主动成为非正规性的实践者。外来环卫工亦呈现较强的能动性,在正规工作中开辟有利的非正规地带,并普遍在主职工作之外从事非正规兼职,用以弥补正规工作收入之不足。从户籍身份和流动状态及居住状况来看,外来环卫工多为农村户籍,属于城市非正式居民,但环卫工作的正规性让外来环卫工享有部分城市公共福利,例如社会保险,或借由正规工作办理居住证可能获得部分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然而,整体而言外来环卫工要么没有居住证,要么不持有有效期内居住证,或者有居住证但达不到标准分,并且几乎不可能通过特殊渠道落户获得永久市民资格,其市民身份介于正规性和非正规性之间。这样的身份特征也决定了大多数外来环卫工的住房贫困现象。大部分外来环卫工租住在非正规住房中,甚至环卫公司提供给外来环卫工的部分住房也属于非正规的临建。总体而言,在以户口和居住证制度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之下,外来环卫工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有限,仅凭正规环卫工作难以转为永久市民,无法被纳入正规性的治理范畴。碍于制度设计,外来环卫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一直处于正规性和非正性之间,他们在两者的连续轴上不断往复穿行,试图利用两者的优势并多样化组合以此理性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正规性和非正规性更多地反映了城市治理模式的特征,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补充。

李杰[7](2020)在《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文中认为“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以及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实际,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制度。对口支援的实施,在控制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破解、“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进行和发力,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对口支援的创新、完善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提供了新导向和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成果及其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府际关系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经济学区域发展理论以及民族学民族发展理论,展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通过梳理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发展历程、基本类型及其推广应用,明确对口支援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探寻对口支援的价值目标、意图以及功能、作用,并对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绩效进行检视。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功能和作用。同时,存在着造血功能不足、援助效率不高以及制度激励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因素使然:既有政策因素的影响,没有使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以及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又受任务设定的制约,诸如任务扩界、任务累加、任务分配、路径依赖以及利益博弈导致的目标分歧等;还有环境条件的约束,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环境独特以及国际环境条件复杂,等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方式及其路径。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是由政策因素、任务设定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致,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循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等基本原则,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以及探寻其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首先,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包括:一是对口支援目标机制,全面认识对口支援政策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及产业支援要帮扶受援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对口支援动力机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分享、鼓励援助的“利益补偿”以及强化有关主体“利益共同体”意识等。三是对口支援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约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等。四是对口支援协调机制,发挥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协调功能、坚持“科学规划”的工作方针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统筹协调机制等。其次,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选择。一是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和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二是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在两个“互联互通”中发挥对口支援的政策功能和作用。三是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对口支援力度;深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双向交流”、干部支援、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西部人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对口支援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建设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有效发挥制度效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吴俊蓉[8](2019)在《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因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农村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农民身份并未改变,却以其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农民与工人的“两栖性”特征而获得了“农民工”的称谓。新世纪以来,农民工以其庞大的人口规模、重要的社会成员地位、巨大的社会贡献和面临的多重生存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一是基于对国家现代化要求与农民工公民素质之间存在张力的政治关切,回应国家和社会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之下,对农民工进行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要求。二是基于对农民工因文化场域转换而产生心理困扰的人文关切,回应农民工自身从传统农业文明中的村民到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心理再塑造的现实需要。本研究一共分为七部分。导论部分提出研究的缘由和价值,梳理相关论题的研究情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一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背景及相关理论资源。本章追溯了农民工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公民意识的演变情况,分析了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述了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本章还介绍了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资源,即马克思主义公民意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和国外公民教育相关理论。第二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解析及其考察维度。首先,本章从公民概念内涵入手,通过梳理公民意识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历程分析公民意识内涵基本要素,并根据中国学者对公民意识的阐释来界定本文所论及的公民意识内涵。其次,本章基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重点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内涵、内容、特征和功能。再次,本章根据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介绍了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考察维度,即权利意识、公共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为后文的调查作了铺垫。第三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1180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总体较弱。在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四个考察维度中,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最强,公共责任意识最弱,民主法治意识较强,公共参与意识中等偏弱。在权利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意识最强,民事权利意识次之,政治权利意识再次之。在公共责任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爱国意识较强,宽容意识和合作意识居于中等偏弱,公益意识较弱,政治责任意识极弱。在民主法治意识方面,农民工对法律权威有高度的认同,守法意识较强,但他们的民主意识很弱,对契约精神和人本精神知之甚少,法律信仰还远未建立。在公共参与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经济参与意识最强,尤其表现在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参与上,但其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的意识依次减弱。同时,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的不同又有所差异。第四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从我国公民文化发育情况来看,中国传统臣民思想的固执性、中国启蒙思想的局限性和新中国公民观念发展的曲折性都是导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公民意识薄弱的思想根源。从农民工自身的公民实践来看,由于农民工生存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护不足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他们的维权活动、政治参与活动、文化参与活动和社会公共参与活动等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来看,相关政策虽涉及农民工城市文明教育和素质提升方面的要求,但缺少直接针对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任务。农民工培训内容总体上仍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而以融合性与发展性的城市文化适应力的培训较少。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实践主要存在理论准备不足、主体责任不明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第五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基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功能的考量,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在于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公民、维护稳定的国家政治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领域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有四,即思想基础上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交往关系上遵循主体性与公共性的结合,内容选择上遵循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实施方法上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强化农民工的国家认同、培育农民工的公共精神和提高农民工的公民能力。第六章,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本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了国家、网络媒体、社会组织和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策略。国家层面的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就是国家通过可控制和调节的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以此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制度支持和物质基础。同时,在宏观层面还要发挥基于互联网的媒体对公民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即借助主流媒体以明确公民文化导向、介入大众媒体以传播优良的公民文化信息、关注自媒体以校正不良的公民文化信息。社会层面的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并进行实践的训练与引导,造就合格公民的过程。农民工自我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从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本研究试图在农民工研究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本文在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和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这两种农民工问题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力图建立农民工研究的“心理——文化”叙事方式,分析了农民工面临的文化场域转换问题。农民工在由农村走向城市或由同质文化圈进入异质文化圈过程中,他们不能较好地适应以公民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是其产生文化焦虑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缓解这种文化焦虑、提高其文化适应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所确立的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目标、原则、内容和实践路径,都主要围绕农民工文化心理市民化展开。

张龙申[9](2020)在《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农民工队伍也在逐年扩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自身权益受损害事件不断增加,逐年不断的农民工集体讨薪事件成为各级政府难以解决的课题。农民工欠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农民工自身的生存问题,也间接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进行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问题的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分析当前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及案例分析总结出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方面风险、政府监管方面风险、制度缺陷方面风险和个人因素方面风险等四个方面,具体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明确、对劳务公司缺少有效的规范与制约、不签订劳动合同、建设项目违法分包非法转包、垫资施工、工程结算方式不够完善、劳务分包市场不完善、道德风险、农民工综合素质较低、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等10个风险因素。根据选取的风险因素指标,构建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评价体系,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进而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素划分等级。最后针对存在的风险从强化政策法规建设、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弥补现行制度缺失和提升参与主体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为预防和减少建筑欠薪事件,较好地解决建筑行业拖欠工资的问题提供参考。

徐进[10](2019)在《中国社会保障70年:制度演进、理念变迁、中国经验》文中提出与新中国相伴而生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70年的发展与变迁。70年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中国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制度,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大民生保障工程。从制度演进和理念变迁两个维度,对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回顾与深入审视,凝聚中国经验,推进中国福利国家建设,助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 招用农民工必须签合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 招用农民工必须签合同(论文提纲范文)

(2)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伤保险
        (二)按项目参保
        (三)建筑施工企业
    二、理论依据
        (一)博弈理论
        (二)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章 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现状
    一、参保企业和人数日趋增多
    二、参保方式更加灵活
    三、参保范围逐渐扩大
    四、参保规则逐步细化
第三章 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制度不配套
        (一)部分程序不规范
        (二)处罚力度轻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
        (一)制度规定前后不一
        (二)监管问责滞后
    三、工伤数据失真
        (一)建筑施工企业未及时上报工伤事故
        (二)建筑工人未及时维护工伤权益
第四章 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法规制度滞后
        (一)原则性表述多
        (二)自由裁量空间大
    二、政府部门缺乏协作配合
        (一)部门间利益多元和分化
        (二)信息资源未实现共享
    三、政策宣传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建筑施工企业不注重长远利益
        (二)建筑工人不注重自我保护
第五章 优化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一)补充相关实施细则
        (二)细化处罚裁量标准
    二、提升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合力
        (一)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
        (二)搭建信息互联互通平台
    三、加大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认可度
        (一)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建筑工人主动维权意识和能力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致谢

(3)违法分包工伤救济法律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法律规定梳理
        1.3.2 实务与理论分歧
        1.3.3 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2 程某与上海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
    2.1 案情简介
    2.2 案例存在的争议焦点
        2.2.1 分歧意见
        2.2.2 争议焦点及延伸法律问题
3 从案件看违法分包工伤救济的法律困境
    3.1 违法分包工伤救济之立法困境
        3.1.1 违法分包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3.1.2 违法分包工伤救济立法存在矛盾
    3.2 违法分包工伤救济之司法困境
        3.2.1 法律依据多元且不明确
        3.2.2 制度衔接不完善
    3.3 违法分包工伤救济之程序困境
        3.3.1 工伤救济程序复杂
        3.3.2 受伤劳动者举证困难
4 违法分包工伤救济法律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违法分包立法不完善
    4.2 违法分包中劳动关系不明确
        4.2.1 建设工程中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
        4.2.2 违法分包中用工关系的认定
    4.3 违法分包用工不规范
        4.3.1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4.3.2 工伤保险参保率低
5 完善违法分包工伤救济的对策
    5.1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明确劳动关系
        5.1.1 规范分包项目管理
        5.1.2 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5.2 改进完善工伤救济程序
        5.2.1 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行使统一认定权
        5.2.2 完善工伤认定机构的调查核实权
        5.2.3 有效衔接违法分包工伤救济和工伤保险之规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建筑施工企业架子队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DZYS-G标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筑行业劳务用工模式概述
    2.1 劳务用工的有关概念
        2.1.1 劳务的概念和特征
        2.1.2 建筑劳务的概念和特征
    2.2 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的变迁
        2.2.1 “铁饭碗”用工阶段
        2.2.2 合同制用工阶段
        2.2.3 劳务分包用工阶段
    2.3 建筑业传统劳务用工模式
        2.3.1 纯劳务的包清工管理模式
        2.3.2 大包模式
    2.4 现有架子队用工管理模式
        2.4.1 架子队的定义及意义
        2.4.2 架子队的组织形式和选用原则
        2.4.3 架子队的组建及管理
        2.4.4 规范架子队用工行为的措施
第3章 劳务用工模式的影响因素
    3.1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方面
        3.1.1 用工模式推行方面
        3.1.2 劳务用工权益保障方面
        3.1.3 劳务用工培训方面
    3.2 企业成本及利润方面
        3.2.1 劳务人员素质
        3.2.2 劳务人员技能
        3.2.3 企业制度
        3.2.4 企业规模与战略
    3.3 案例分析
        3.3.1 工程概述
        3.3.2 工程地质
        3.3.3 A始发井地连墙工程量
        3.3.4 大包模式在A始发井地连墙的应用
        3.3.5 架子队用工模式在A始发井地连墙的应用
        3.3.6 两种不同用工模式的应用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架子队用工模式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4.1 架子队的运行
        4.1.1 基本制度的完善
        4.1.2 人员培训的落实
        4.1.3 工班组的管理
        4.1.4 成本预算的管控
    4.2 架子队的实践
        4.2.1 架子队管理机构图
        4.2.2 架子队主要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4.2.3 架子队目标管理
        4.2.4 劳务人员管理
        4.2.5 施工现场管理
    4.3 架子队用工模式存在的问题调研
        4.3.1 调查问卷重要问题统计结果
        4.3.2 架子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架子队管理调查问卷表

(5)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对象创新
        1.5.2 研究思路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1.2 人本管理理论
        2.1.3 社会认同理论
    2.2 基本概念
        2.2.1 居家养老
        2.2.2 居家养老护理
        2.2.3 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化
第3章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历程
    3.1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概述
        3.1.1 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建设政策
        3.1.2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历程
    3.2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概述
        3.2.1 常州市武进区基本情况介绍
        3.2.2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
第4章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调查
        4.1.1 问卷调查
        4.1.2 社工小组沟通分析老人满意度
        4.1.3 对城市居家养老中层管理干部和城市居家养老护理员的深度访谈
    4.2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调查原因分析
        4.2.1 政策调控影响
        4.2.2 安全保障制度和职业护理培训缺失
        4.2.3 未重视队伍建设中的医护人员占比
        4.2.4 未健全薪酬激励机制
        4.2.5 存在社会歧视
第5章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5.1 完善保障政策,平稳推进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步伐
        5.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1.2 建立分级培训考核和护理标准
        5.1.3 建立高校人才输送机制
        5.1.4 扩充医护人员占比
    5.2 完善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
        5.2.1 设立公共财政专项预算
        5.2.2 建立专项评估制度
        5.2.3 健全人事薪酬制度
        5.2.4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5.3 加大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培育和发展
        5.3.1 建立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才库
        5.3.2 纳入人才发展规划
        5.3.3 加强城市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培训
        5.3.4 搭建城市居家养老产业人才孵化基地
    5.4 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专业化建设配套体系
        5.4.1 借助社会网格完善培训体系
        5.4.2 发挥公益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力量和作用
        5.4.3 加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宣传及人文关怀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夕阳红居家养老护理员沟通学习小组工作计划
附录C 城市居家养老中层管理干部和城市居家养老护理员的深度访谈

(6)在正规性与非正规性之间 ——上海外来环卫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垃圾处理行业末端从业者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外来流动人口就业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框架
        (一)理论基础:非正规性
        (二)中国语境下的非正规性分析框架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进入正规系统:大时代与流动个体
    一、环卫系统的部分非正规化:吸纳外来环卫工为“替补军”
        (一)环卫专业化系统出现与单位制时代的正规性高峰
        (二)市场化改革与二元户籍并行时代下的外来“替补军”
    二、被公用事业的正规性吸引的流动个体
        (一)享有社保的合同工:被正规系统认可的劳动关系
        (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杂牌军”也是军
        (三)生意不好做:城市拆违后的安身之处
第三章 正规环卫工:日常工作安排下的非正规实践
    一、隐性剥夺:正规名义下的非正规实践
        (一)垃圾分类:以环境治理的名义
        (二)本地人和外地职工:以户籍身份的名义
    二、自发实践:积极开辟和利用非正规空间
        (一)灰色地带:马路上“不受管制”的公共空间
        (二)非正规兼职:环卫工作之外关键的补充收入来源
第四章 有限市民权:在正规系统工作的非正式居民
    一、城市中的非正式居民
        (一)没有城市户籍和居住证的外来环卫工
        (二)办理居住证的外来环卫工
    二、获取部分市民权下的应对安排
        (一)有限的社保:“交金”和退休外来女工
        (二)有限的教育权:“小孩上学”和后来者
第五章 住房:正规经济系统中的正规与非正规居住
    一、外来环卫工的租房支出与住房贫困
        (一)城市非正式居民:维系低成本的租住生活
        (二)牺牲居住质量:陷入过度拥挤与住房贫困
    二、正规和非正规住房并举及动态转换
        (一)住房来源:自主解决与依赖环卫公司
        (二)流动不居:往复跨越正规与非正规领域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中国治理模式下城市的正规性与非正规性
    三、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R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文献梳理
        二、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准备: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对口支援
        二、西部民族地区
        三、府际关系
        四、财政转移支付
    第二节 理论资源准备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府际关系理论及其适用性
        三、政策网络理论及其适用性
        四、民族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第三节 对对口支援的科学认识
        一、政策地位:对口支援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战略
        二、政策价值: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
        三、政策本质:对口支援是地方政府间的帮扶与合作
        四、实施结果:对口支援使中央实现对地方治理的嵌入
第三章 历史考察: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化历程
    第一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历史图卷
        一、孕育与萌芽阶段
        二、提出与实施阶段
        三、发展与检验阶段
        四、完善与提高阶段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重心的转换
        一、重政治功能、轻经济功能
        二、重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
        三、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并重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意图
        一、维护边疆稳定
        二、培育市场经济
        三、协调区域发展
        四、促进民族发展
    第四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拓展
        一、重大工程建设
        二、重大灾害救助
        三、东西扶贫开发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制度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
    第一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文本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法律依据
        二、对口支援的行政依据
        三、对口支援的政策配套
    第二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主体结构
        二、对口支援政策中的府际关系
        三、对口支援政策中主体利益的实现
    第三节 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动力机制
        二、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
        三、对口支援的协调机制
    第四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功能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现实功能
        二、对口支援的根本功能
        三、对口支援的价值功能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制度的可能性
第五章 实践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绩效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状况
        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作概况
        二、对口援疆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三、对口援藏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第二节 对口支援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三、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造血功能不足:受援地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二、援助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不高
        三、制度激励不足:支援方的援助积极性不高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实践的现实需求
第六章 制约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绩效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策因素: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制度不完备
        一、政策主体: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
        三、政策工具:没有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
    第二节 任务设定: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任务繁杂
        一、任务扩界:政策实践不能承受的“任务之重”
        二、任务累加:支援方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任务分配:结对关系固化造成“厚此薄彼”
        四、路径依赖:对口支援使中央“责任感下降”
        五、目标分歧:利益博弈导致工作“敷衍了事”
    第三节 环境约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复杂
        一、政治环境: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
        二、经济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三、社会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独特
        四、国际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国际背景复杂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七章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原则
        一、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
        二、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
        三、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
        四、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合理的对口支援目标机制
        二、构建有效的对口支援动力机制
        三、构建严格的对口支援约束机制
        四、构建完善的对口支援协调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优化
        一、新背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二、新机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
        三、新定位: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新路径:走“现代化治理”之路
结语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三、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有限理性假设下对口支援府际关系的动态演化
附录二:基于“合成控制法”对援藏、援疆工作经济性产出的测算
附录三:对口援藏重大项目情况

(8)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综述
        0.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0.4.1 研究重点
        0.4.2 研究难点
    0.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0.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0.5.2 存在的不足
1.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背景及相关理论资源
    1.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问题的提出
        1.1.1 农民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1.1.2 农民工的含义及相关词汇辨析
        1.1.3 农民工发展历程及其公民意识的演进
    1.2 农民工现状及其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2.1 农民工现状
        1.2.2 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资源
        1.3.1 马克思主义公民意识理论
        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
        1.3.4 当代国外公民教育理论
2.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解析及其考察维度
    2.1 公民及公民意识内涵解析
        2.1.1 公民概念界定
        2.1.2 公民意识的西方流变
        2.1.3 公民意识的中国阐释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域下的公民意识解析
        2.2.1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概念
        2.2.2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内容
        2.2.3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特征
        2.2.4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功能
    2.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考察维度及具体内容
        2.3.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考察的四个维度
        2.3.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考察维度确立的依据
        2.3.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各维度的具体内容
3.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调查方案
        3.1.1 调查内容设计
        3.1.2 抽样程序及调查方法
        3.1.3 问卷信度检测和效度分析
        3.1.4 数据处理方法
    3.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主要特点
        3.2.1 农民工权利意识特点
        3.2.2 农民工公共责任意识特点
        3.2.3 农民工民主法治意识特点
        3.2.4 农民工公共参与意识特点
    3.3 农民工群体内部相关变量对其公民意识的影响
        3.3.1 性别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3.3.2 文化程度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3.3.3 年龄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3.3.4 收入水平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3.3.5 地域差别等对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影响
    3.4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调查的结论
4.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4.1 中国的公民文化发展有限
        4.1.1 古代中国臣民文化根深蒂固
        4.1.2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发育不成熟
        4.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民观念曲折发展
    4.2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有所局限
        4.2.1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的考察方面
        4.2.2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
        4.2.3 农民工公民实践活动不足的制约因素
    4.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存在问题
        4.3.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政策分析
        4.3.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相关项目考察
        4.3.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中的问题归纳
5.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5.1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目标
        5.1.1 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公民
        5.1.2 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领域
        5.1.3 维护稳定的国家政治秩序
        5.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2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原则
        5.2.1 思想基础上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5.2.2 交往关系上遵循主体性与公共性相结合
        5.2.3 内容选择上遵循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5.2.4 实施方法上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5.3 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内容
        5.3.1 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
        5.3.2 强化农民工的国家认同
        5.3.3 培养农民工的公共精神
        5.3.4 提升农民工的公民能力
6.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6.1 发挥国家的宏观体系构建作用
        6.1.1 明确政策导向以协调各方力量
        6.1.2 改革相关制度以提供平等机会
        6.1.3 发展市场经济以夯实物质基础
    6.2 发挥互联网加媒体的公民文化营造作用
        6.2.1 借助主流媒体以明确公民文化导向
        6.2.2 介入大众媒体以传播优良的公民文化
        6.2.3 关注自媒体以校正不良公民行为倾向
    6.3 发挥培训机构的示范带动与资源整合作用
        6.3.1 开发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课程模块
        6.3.2 创新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方式
        6.3.3 建设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师资队伍
        6.3.4 创建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6.4 发挥企业的生产激励与文化引导作用
        6.4.1 结合企业生产与管理活动
        6.4.2 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6.4.3 走进企业职工关怀活动
    6.5 发挥社区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作用
        6.5.1 组织农民工参与政治选举活动
        6.5.2 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6.5.3 组织农民工参与主题教育和文化活动
    6.6 发挥农民工的自我教育作用
        6.6.1 系统学习公民文化知识
        6.6.2 主动参与公民实践活动
        6.6.3 反思自我的公民认知与实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民工欠薪主要风险要素的研究综述
        2.1.1 农民工及建筑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2.1.2 农民工欠薪形成原因
        2.1.3 农民工欠薪的主要风险因素
    2.2 农民工欠薪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2.1 农民工欠薪风险识别方法
        2.2.2 农民工欠薪风险评价方法
    2.3 农民工欠薪风险防范举措研究综述
        2.3.1 国外农民工欠薪防范举措研究综述
        2.3.2 国内农民工欠薪防范举措研究综述
第三章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的现状
    3.2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问题分析
        3.2.1 建筑业农民欠薪的类别
        3.2.2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影响
第四章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的风险因素分析
    4.1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案例分析
    4.2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第五章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甄选
    5.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3 风险评价指标的修正
        5.3.1 样本容量确定
        5.3.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5.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4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确定风险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5.4.2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5.5 风险评价各指标重要性的确定
        5.5.1 风险评价指标综合度的计算
        5.5.2 风险评价指标重要度排序
    5.6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等级界定
        5.6.1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界定重要性
        5.6.2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等级划分
第六章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防范措施
    6.1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重要风险防范建议
        6.1.1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防范措施
        6.1.2 违法分包和非法转包的风险防范措施
        6.1.3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明确的风险防范措施
        6.1.4 劳务分包市场不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
    6.2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一般风险防范建议
        6.2.1 垫资施工的风险防范措施
        6.2.2 对劳务公司缺少有效的规范与制约的风险防范措施
        6.2.3 工程结算方式不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
        6.2.4 农民工维权意识较差的风险防范措施
        6.2.5 农民工综合素质较低风险防范措施
        6.2.6 道德风险的风险防范措施
    6.3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措施集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2 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水平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国社会保障70年:制度演进、理念变迁、中国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国家保障时期(1949—1985)
    (一)国家保障制度的创立(1949—1956)
    (二)国家保障制度的调整与完善(1957—1968)
    (三)国家保障制度的责任重心转移(1969—1985)
    (四)制度演进理念:立法先行、国家负责、城乡分治、平均主义
        1.立法先行
        2.国家负责
        3.城乡分治
        4.平均主义
二、社会保障时期(1986—2016)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攻关(1986—1992)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定型发展(1993—2003)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2004—2010)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2011—2016)
    (五)制度演进理念:公平正义、责任共担、城乡统筹
        1.公平正义
        2.责任共担
        3.城乡统筹
三、新时代社会保障时期(2017—)
四、社会保障治理的中国经验
    (一)法治建设是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遵循
    (二)顶层设计与“多点试错”相结合
    (三)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与经济体制类型相适应
    (四)社会保障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五)动员全部力量致力消除绝对贫困
    (六)社会保障治理应具备国际视野
结 语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 招用农民工必须签合同(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基层劳动部门的监管困境研究 ——以J市R区为例[D]. 江泓鸿. 汕头大学, 2021
  • [2]K市建筑施工企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问题研究[D]. 王小艳. 河南大学, 2020(06)
  • [3]违法分包工伤救济法律困境研究[D]. 杨晓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建筑施工企业架子队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DZYS-G标项目为例[D]. 杨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常州市武进区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 张珞馨. 南昌大学, 2020(01)
  • [6]在正规性与非正规性之间 ——上海外来环卫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研究[D]. 张惠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D]. 李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农民工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研究[D]. 吴俊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建筑业农民工欠薪风险管理研究[D]. 张龙申.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10]中国社会保障70年:制度演进、理念变迁、中国经验[J]. 徐进.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招收农民工必须签订合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