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对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对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理论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林静[1](2020)在《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改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如何在变化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挖掘中师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究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与路径。论文主要由引言、核心内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以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章则是从生源选拔、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几个方面探究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章则是本研究的借鉴基础。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哪些优良教育传统可为当下小学教师培养提供借鉴。第四章则是以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分析视角,以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为分析焦点,以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从吸引人才志做教师、坚持孕育师范特色、培养师范生“专广融研”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参考,以期以历史营养滋润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素养”,从而培养“兼善天下”的卓越小学教师。

朱红[2](2020)在《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舞蹈师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于美育的需求,保障各级各类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高师舞蹈师资的培养,需要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样的教材体系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育依然延续早期专业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延续艺术院校教材,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既缺乏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全面、系统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舞蹈专业教材。基于这一考察,本文的研究思路即:在宏观层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中观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在微观层面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四所大学的师生、校、院、系领导以及舞蹈专业教材编写专家,对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使用情况、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教材与人才培养的适宜性、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的适宜性、教材内容评价为观测要素,进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的适宜性研究。研究认为,目前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所选择和使用的教材,不能有效满足对师范生的培养。体现在教材缺乏“师范性”的特质、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关照、缺乏创造性和应用性等方面。为此,建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宜性机制势在必行。研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2.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3.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4.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5.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6.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程明喜[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朴荟霖[4](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金光能[5](2016)在《高中课改背景下高师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结构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对我国当前的物理教师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同时贵州省人民政府对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的战略决策,也给高校师范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机遇。因此,高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是核心,所以研究高师物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贵州省不同层次的高中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高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重点是对高师院校物理专业学生通过高师课程的学习,进入高中进行教学之后,面对高中的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以及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现状的调查;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对现行高师物理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高师院校物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等的说明;第二部分是课程实施和改革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物理课改之后的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第四部分是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和对课程实施现状的总结分析,从而得出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的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结合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的现状和现行高师物理课程的特点提出高师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可行性的改革构想和建议;第六部分是研究的总结和展望。本研究以高中课改为背景,研究高师物理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为高师教育的改革指明方向,为高师物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合格毕业生提供保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永颜[6](2010)在《顶岗实习支教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教育一体化成为目前教师教育领域的国际趋势。世界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实践,不断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等师范院校与职后培训院校进行院校合并,开始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探索,进入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高师院校如何将培养培训两大任务纳入共同建设和学科发展体系,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问题。为了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河北师范大学主要以师范生实习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了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探索了一项影响全国的“3.5+0.5”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基于上述认识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考察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新观念和模式的背景下,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为例,结合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来探讨顶岗实习支教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对顶岗实习支教在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顶岗实习支教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设想,并为我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提出建议。正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在分析教师教育一体化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和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存问题。第四部分,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改革。在探讨教师教育一体化对高师院校的影响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产生、发展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是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为下文研究顶岗实习支教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奠定基础。第五部分,顶岗实习支教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顶岗实习支教促进高等师范院校职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岗实习支教促进高等师范院校更加重视教师职后培训;顶岗实习支教促进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顶岗实习支教促使高等师范院校体制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美国新教师培养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顶岗实习支教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几点构想。在分析顶岗实习支教在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宋秀全[7](2010)在《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各国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归结点在于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系于教师。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的确,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且成为各国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当今,随着国内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加之高中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些都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改革变化的核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否则,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会流于形式。但教育观念的变化又决非朝夕之功,由于受教师素质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名无实”的现状。鉴于此,为了给基础音乐教育尽一份薄力,现以《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研究》作为论文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与时俱进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新课改要求的合格音乐教师为最终目的,使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这一动态、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序、协调、系统化、一体化,确保音乐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另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尽可能搜集了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这将会切实拓宽我们的视野,以便博采众长。希望通过中西比较,能为我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总结一些有效的经验,并结合目前国内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张守波[8](2009)在《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1年7月,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基本共识。2001年,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为标志,我国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教育专业化”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而数学由于其学科属性的特殊性,也成为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本篇论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较为系统地对在职中学数学教师、在校数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继而,作者也利用了比较研究法,对国内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三类大学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从而确证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归因。当前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普遍存在着:对数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缺乏清醒地认识;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攀比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数学课程设置根深蒂固的影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师教育的理论成果和数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实践,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统整问题进行了初步构建。在数学教师教育专业理念上,提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体系创新”和“素养本位”的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提出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品性;加强通识课程统整,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精减数学学科专业课,并增进“教育学术性”功能;精选两类教育类课程,强化统整思想,并构建出“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样态,展现了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比例的概略性图谱;在课程与教学模式整合问题上,笔者提出了按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属性和学习阶段不同,形成三个主导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即参与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学习、启发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案例式教学与反思性学习,并对对教育实习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最后,作者认为,走向现场、走向“田野”,走向基层做“草根研究”是从事数学教师教育研究的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柴俊[9](2008)在《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教师教育实行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数学教师教育50多年发展的经验总结。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考察,国际比较,特别是运用2003-2007届华东师大数学系的实施样例,以及四校大样本的实证调查,全面研究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力图为21世纪高师院校数学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多元化”与“多层次”观念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市场化的改革必然导致就业的多元化。中学数学教师来源不再局限于高师数学系,而高师数学系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单位,从事其他工作。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对数学教师的学科背景的要求有许多差别。同时,中学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校本课程的推广以及各类选修课的开设,需要数学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有些教师强于数学理论,有些善于建模和应用,还有一些则专长数学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入校学生数量猛增,导致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不断扩大。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要求分层次授课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选择。本文提到数学教师培养的“多元化”,是指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通过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目标的系列课程(称“目标选修课”,有基础系列、应用系列、数学教育系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修读,适应社会发展和数学知识爆炸性增长对数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分层次”是指对于不同对象,基础课程按照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分不同层次实施教学(如华东师大数学系的理科基地班学生按较高要求教学,普通班学生以及地方高师学生按基本要求教学)。相对于过去的单一培养方案,“多元化”代表宽度,而“分层次”则表示课程的深度,即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改革和发展。本文通过对50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华东师大数学系50年来不同时期4份培养方案的解读,看到了“多元化、分层次”培养形成的历史轨迹。20世纪下半叶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数学科学本身的进步引起数学知识的爆炸,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数学教育发展使得师范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提供多种系列的选择性课程成为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本文收集了美国“数学科学学校”、AP课程,以及俄罗斯“数学物理学校”等相关情况,并且于2003年直接考察美国Arcadia大学和Sworthmore学院,看到了国外在教育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水平和任务自然地发生多样化,数学教师教育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的模式。其中美国和俄罗斯重视优秀生的数学教育,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具有高度数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数学教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它将关系到我国在国际间未来尖端人才创新竞争的成败。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关于“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实证研究,借助案例和大样本调查,为今后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华东师大2003级(2007年毕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整地实施了“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这届学生共招收137人,进入理科基地班42人。137人中选择数学教育系列+基础系列的71人,数学教育系列+应用系列的59名,基础系列7人。毕业时在有去向的123名学生中,54人进入普通中学,4人到高职和中职任教;到非教育单位工作的17人,包括IT企业、银行、保险、证券、咨询等;38人就读研究生,10人出国深造。所占比例分别为普通中学43.90%,职业学校3.25%,非教育单位13.82%,读研30.89%。在直接就业的学生中,到教育单位的比例高达72%,重点中学尤其欢迎具有较强数学背景(甚至数学专业硕士生)的学生担任教师。总之,就业是“多元化”的,而更重要的是“多元化、分层次”的培养方案给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带来了多元化的数学背景。基础、应用、数学教育三个不同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适应了中学和社会对高师数学系需求。关于“多元化、分层次”的设计,我们在2001-2003年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查,目的是为了回答“大学扩招”后数学基础课程是否能够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如何设置体现“多元化”思想的课程系列。参加的高师院校是华东师大,杭州师院,南通师院,四川师院,代表两个不同的层次;参加的学生人次(样本)为:华东师大517,杭州师院249,南通师院402,四川师院167。四次调查的内容分别是1.华东师大学生关于课程设置和分层次的问卷调查;2.两校《数学分析》课程第二学期末统一考试;3.四校2001级基础课较高理解水平测试;4.高考成绩与大学基础课成绩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调查为“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及体现“多元化”的“目标选修课”提供了支持。测试结果表明,数学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大规模扩招后基本能够基本达到,在较高要求上面四个学校差距较大,华东师大明显好于另外三所学校。由此说明了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本文最后讨论了长期争论不休的“师范性”问题,对如何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同时也对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国内一些重要的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数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评述。本文尚有以下的不足之处。一是在研究“多元化”问题时,缺乏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师的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二是在分层次调查中没有收集和使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教育(师专层次)的资料。希望将来能有机会继续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

韦艳艳[10](2007)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论述生物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广西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和谐发展的关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实验阶段。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如何,将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但最全面、最系统提升教师素质的还是教师教育,因此,以生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研究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指出教师教育在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理论、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模式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素质的提高。本文还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作了分析,为构建相适应的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做准备。本文试图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构建相适应的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因此必须对现状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首先对广西三所高师院校(即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和河池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规格、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广西师范大学的“2+2”模式值得推广;教育类课程开设不够广泛,学时平均偏少;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各学院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方面,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旧的模式进行教学,不愿意追踪教改前沿和学术前沿,积极性不高。然而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师势必要投入高度的热情,倡导探究为主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教师本身就首先应该是一个典范。高师学生欲成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能力。本文对高师院校生物本科生探究学习自我评价的调查,可以了解其探究学习能力现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①自编“高师院校生物本科生探究学习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探究学习自我评价由四个因子构成,即探究方法;探究技能;探究知识;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广西高师院校学生探究学习的平均分为3. 6614,探究学习能力理论值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均分为3.6100,低于总体均分。其中,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我评价最高,探究知识次之,探究方法自我评价最低。探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均分都低于平均水平。③探究学习自我评价存在专业上的显着性差异,在所希望从事的职业上呈现复杂状况,存在在民族和性别这个特征量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非师范专业学生显着优于师范专业学生。玉林师院和河池学院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均显着优于希望从事除了教师、科研的其他职业的学生,广西师大没有希望职业上的差异。④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在任何特征量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在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调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构建广西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新内容,以促进高师教育不仅与基础教育相适应,还要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①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②改革高师教师教育课程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④突出师范特色,推进综合化发展⑤推进高师院校体制创新。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查阅高师教师教育相关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物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书籍资料,对这些内容的现状、问题与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广西当前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基础教育的需要,以高师教师教育的理论和生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指导,在广西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广西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二、邓小平理论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理论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2. 教师质量卓越发展的现实诉求
        3. 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四) 相关文献综述
        1. 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
        2. 关于中师教育的研究
        3. 现有研究述评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访谈法
一、 卓越小学教师的“源”与“析”
    (一) 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变革
        1. 培养层次:由“中师”到“高师”
        2. 培养目标:由“合格”到“卓越”
        3. 培养理念:由“阶段性”到“终身化”
    (二) 卓越小学教师素质解析
        1. 专业精神高尚
        2. 专业知识融通
        3. 专业能力出色
二、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基于现实的分析
    (一) 生源选拔:师范生质量参差不齐
        1. 师范改革:生源质量今非昔比
        2. 卓师探索:师范生择优培养
    (二) 培养:改进与问题并存
        1. 培养目标:理念先进,但“小学性”凸显不足
        2. 校园文化:师范性势微,综合化增强
        3. 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失衡,内容欠整合
    (三) 实训:“学、践”脱节,指导欠佳
        1. 见习实习时间不足,后续指导有待完善
        2. 与实践基地未实现有效联动
三、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营养——中师优秀教育传统挖掘
    (一) 政策优势与师范底蕴,孕育教师情怀坚定化
        1. “定向”的政策优势,保障师范生的“去向”
        2. 严谨的招生方式,促生源“优质”与“适宜”
        3. 浓郁的师范文化,坚定师范生的“教育志向”
    (二) 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造就教师素养综合化
        1. 文理兼通的课程设置,造就教师知识全面化
        2. 体艺兼备的课外活动,孕育教师能力多样化
        3. 严谨的管理方式,造就教师性格严谨化
    (三) 教技训练与系统实习,培养教师教学扎实化
        1. 教技训练日常化,熟习三字一话两表达
        2. 见习实习多样化,营造教学环境实效化
四、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探索——传承与革新并存
    (一) 生源优质:吸引人才志做教师
        1. 理念先行:凸显教师社会地位
        2. 政策驱动: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3. 招生改革:丰富生源选拔方式
    (二) 目标定位:坚持孕育师范特色
        1. 培养定位:宏观标杆与学校底蕴相结合
        2. 文化彰显:凸显校园文化的师范性
        3. 主体自觉:涵养个体的“师范我”
    (三) 专业塑造:造就“专、广、融、研”
        1. 锤炼教技:加强基本功训练,造就教师职业技能规范化
        2. 整合视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化
        3. 活动育能:设置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综合化
        4. 更新实践:落地UGS模式,实现实训、反思、研究一体化
结语 —基于传承的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高校艺术类教材建设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学校舞蹈教材建设发展的研究
    四、关于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现状的研究
    五、小结评述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戴维·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二、杰罗姆·布鲁纳知识结构理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四、研究设计
第五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现状调查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三、访谈结果归整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一、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
    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特色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三、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宜性分析
    四、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适宜性分析
    五、教材内容分析
第七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思考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
    二、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
    三、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
    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
    五、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
    六、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四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材编写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五、创新点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行音乐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一)文献研究设计
    (二)访谈设计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六)音乐流行理论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结论
一、结论总结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二、创新与反思
三、延展性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高中课改背景下高师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的改革应结合中学实际
        1.4.2 高师物理专业的发展要求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
第2章 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基础
    2.1 课程概述
    2.2 课程改革
    2.3 课程改革影响因素
第3章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3.1 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
    3.2 调查高中新课程实施状况
    3.3 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适应情况调查
    3.4 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调查
    3.5 高中新课程物理实验的教学和考查情况
    3.6 高中新课改的课程内容特点和变化
    3.7 高中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第4章 高师物理课程实施特点和现状
    4.1 对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4.2 对几所高校课程设置的比较
    4.3 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
    4.4 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的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5章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物理物理课程的改革策略
    5.1 对新课程实施和高师学生的调研总结
    5.2 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目标
    5.3 高师课程基本结构框架构想
        5.3.1 通识课程的设置
        5.3.2 物理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
        5.3.3 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
    5.4 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其它建议
第六章 研究总结
    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6.2 解决的关键问题
    6.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师物理课程改革研究调查问卷 1
附录2 高中课改背景下高师物理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2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6)顶岗实习支教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基本涵义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一) 终身教育思想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 教师培训三段论
第二章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
    一、世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
        (一) 美国教师教育一体化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二) 日本教师教育一体化之“教养审”的近三次审议
        (三) 英国教师教育一体化之教师职业“入职简介”制
    二、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与改革
        (一) 我国一元双轨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三)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问题与需求
第三章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改革
    一、教育一体化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影响
        (一)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一体化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大学密切联系中小学
    二、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
        (二) 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
        (三) 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的表现形式
        (四) 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依据
    三、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改革
        (一)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目标确立
        (二) 河北师范大学合并后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四、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一) “顶岗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二) “顶岗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五、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 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 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取得的成就
        (三) 顶岗实习支教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突破口
第四章 顶岗实习支教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顶岗实习支教促进高等师范院校职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完善
        (二) 学生管理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三) 院校对顶岗实习支教的管理与改革
    二、顶岗实习支教促进高等师范院校更加重视教师职后培训
        (一)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职后培训的现状
        (二) 农村中学教师置换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三)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的重建
    三、顶岗实习支教促进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 顶岗实习支教是教师职前培养与入职教育的桥梁
        (二) 顶岗实习支教是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的链接点
    四、顶岗实习支教促使高师院校体制和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
        (一) 顶岗实习支教促使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 顶岗实习支教促使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
    五、美国新教师培养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 美国新教师培养的问题与措施
        (二) BYU-HAWAAI 的“3+1”模式
        (三) 美国新教师培养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顶岗实习支教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构想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未来趋势与体系构建
        (一)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体系构建
    二、顶岗实习支教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 对高师院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的认识误区
        (二) 顶岗实习支教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 教师置换培训与高师院校职后培训的整合
    三、顶岗实习支教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设想
        (一)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框架下重构教师的职后培训体系
        (二) 构建本科后教师培养新模式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现状
    (五)、课题创新之处
第一章 招生办学
    第一节 对国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的思考
        (一)、招生考试要求
        (二)、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三)、反思与建议
    第二节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自主选择"培养模式
        (二)、"联合办学"培养模式
    第三节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素质的思考
第二章 课程设置
    第一节 对国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一)、国内课程设置现状
        (二)、国内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设置原则
    第三节 构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变革
    第五节 学业考查方式的改革
        (一)、国内学业考查方式
        (二)、德国学业考查方式
        (三)、反思与建议
第三章 教育实习
    第一节 教育实习的作用、现状与形式
        (一)、教育实习的作用
        (二)、教育实习的现状
        (三)、教育实习的形式
    第二节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思考
        (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实习的启示
        (三)、教育实习改革建议
    第三节 高师音乐院校应注意做好"售后服务"
        一、高师音乐院校应注意做好"售后服务"的原因
        二、高师音乐院校"售后服务"现状
        三、美国新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四、高师音乐院校做好"售后服务"的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素养的再确证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 新课程观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 新课程观需要数学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
        (三) 新课程观要求数学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四) 新课程观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五) 新课程观要求数学教师具有信息化意识
    二、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 关于知识的问卷调查
        (二) 关于能力的问卷调查
    三、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素养的重构
        (一)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
        (三)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
第二章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宏观层面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表征
        (一) 课程目标定位不明,课程理念陈旧,忽视学生素养
        (二)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师教育专业意识淡化
        (三) 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衔接
        (四)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薄弱
        (五) 教育实践环节缺失,“教育学术性”得不到彰显
    三、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去专业化”的问题归因
        (一) 对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化缺乏清醒地认识
        (二) 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 盲目攀比综合大学课程,导致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滞后于现实改革
        (四) 传统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偏狭,限制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第三章 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变革的理念诉求
    一、“理论够用”作为职前数学教师本科专业的基础理念
        (一) 传统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空洞化
        (二) “理论够用”作为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理念
    二、“实践为重”作为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要务
        (一) 何谓“实践”与“实践”的本体论内涵
        (二) 何谓“实践为重”的教育价值导向
    三、“体系创新”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系统思维
        (一) 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质
        (二) “体系创新”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构的组织原则
    四、“素养本位”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精神指向
        (一) 何谓“素养本位”
        (二) “素养本位”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基本指向
第四章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初步样态
    一、国内三类大学数学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一) 从课程结构分析国内三类大学数学本科专业课程设计
        (二) 从与教师教育培养相关的课程性质分析国内三类大学数学本科专业课程设计
        (三) 从专业主干课程分析国内三类大学数学本科专业课程设计
    二、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原则
        (一)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品性
        (二) 加强通识课程统整,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
        (三) 精减数学学科专业课,并增进“教育学术性”功能
        (四) 精选两类教育类课程,并强化统整思想
    三、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样态
        (一) 走向学科融合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构
        (二) 学科融合式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样态
        (三)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
第五章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一、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一) 反思国内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4+X”模式
        (二) 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模式选择
    二、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理论性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 建构生成性教学思维方式
        (二) 理论性教学模式的三种形态
    三、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教学实践能力的缺席”: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表征
        (二) 实践性智慧:数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特质
        (三) “为了实践、指向实践、在实践中”: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
        (四) 强化数学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建议
结束语——数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走向田野”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问卷
    附录2: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能力的重要性程度与现状水平调查表
    附录3:数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关于数学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
    附录4:三种类型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由来
    二、论文研究概述
第1章 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研究的背景和相关文献
    1.1 高师院校数学系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的涵义、产生背景及其特征
        1.1.1 “多元化”培养目标的涵义
        1.1.2 数学教师培养“多元化”的特征
        1.1.3 “多元化、多层次”是一种国际趋势
    1.2 “多元化、分层次”的一个具体案例——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003级培养方案
    1.3 数学教师“多元化、多层次”培养是历史的必然
    1.4 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有关文献调查
第2章 1949年以来我国数学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
    2.1 历史分期
    2.2 传统特征
    2.3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历年培养方案解读
第3章 “多元化”形成的数学背景和国际视野
    3.1 信息时代的数学进步促使数学教师培养走向“多元化”
    3.2 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的影响
        3.2.1 数学教育观的转变
        3.2.2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有“多元化”的数学学科背景
    3.3 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的国际视野
        3.3.1 俄罗斯数学物理学校
        3.3.2 AP计划与美国数学教育的多元化
    本章附录 AP微积分教学大纲及试题介绍
第4章 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实证研究
    4.1 华东师大2003级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报告
    4.2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4.3 有关课程设置和数学基础课教学的四次调查
        4.3.1 调查之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4.3.2 调查之二:2001级“数学分析”第二学期末统一考试
        4.3.3 调查之三:四校基础课较高理解水平测试
        4.3.4 调查之四:高考成绩与大学基础课成绩的相关性调查
    4.4 分层次的“数学分析”教学大纲
        4.4.1 数学分析“分层次”教学大纲实施原则
        4.4.2 实施分层次大纲的几点建议
    本章附录一 “数学分析”分层次教学大纲
    本章附录二 2001级第二学期末《数学分析》统一考试题
    本章附录三 《数学分析》较高理解水平测试题
第5章 关于高师数学专业“师范性”的分析研究
    5.1 数学的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
    5.2 数学分析课程与教材,ε-δ语言的使用
    5.3 高师数学系数学课程的设置分析
    5.4 影响数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
结束语 反思与展望──研究自己的传统
附录一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3级培养方案
附录二 实数完备性问题与确界原理教案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2 高师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教师教育概念的界定
    2.2 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论
    2.3 教师教育模式理论
        2.3.1 国际上的六种教师培养范式
        2.3.2 我国关于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2.4 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模式
    2.5 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理论
3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
    3.2 生物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3.2.1 课程理念
        3.2.2 课程目标
    3.3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3.3.1 生物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对生物师范生素质提出挑战
        3.3.2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3.3.3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对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的挑战
4 广西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广西高师生物科学师范教育专业的改革现状分析
        4.1.1 广西高师生物院系的专业设置
        4.1.2 广西高师生物科学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4.1.3 广西高师生物科学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
        4.1.4 广西高师生物科学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4.2 广西高师生物本科生探究学习自我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4.2.1 问卷的编制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4.3 广西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足的地方
        4.3.1 培养目标及规格先进,但培养模式单一
        4.3.2 课程结构体系内部结构依然不是很合理
        4.3.3 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有待加强
5 结论和建议
    5.1 改革培养模式
    5.2 改革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5.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4 突出师范特色,推进综合化发展
        5.4.1 突出师范特色
        5.4.2 推进综合化发展
    5.5 推进高师院校体制创新
        5.5.1 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
        5.5.2 积极推进“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四、邓小平理论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D]. 宋林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D]. 朱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高中课改背景下高师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金光能.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6]顶岗实习支教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为例[D]. 王永颜.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7]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研究[D]. 宋秀全. 曲阜师范大学, 2010(01)
  • [8]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D]. 张守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D]. 柴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韦艳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邓小平理论对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