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药疗效的方法

提高中药疗效的方法

一、提高中药疗效的妙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俊毅[1](2021)在《化痰定喘贴结合肺部闪罐协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化痰定喘贴联合肺部闪罐协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改善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症状和预后中的作用,为今后在儿科临床进一步推广该治疗方案提供临床应用的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儿科住院部的符合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的患儿8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成四组,实验组患儿均给予化痰定喘贴联合肺部闪罐协助常规治疗5天,常规组予常规治疗,敷贴组及闪罐组在常规组治疗下分别加用化痰定喘贴穴位贴敷及肺部闪罐,记录治疗前后患儿的主症积分(发热、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听诊及胸部X线片结果对比等)、次症积分(精神症状、饮食、便质、口渴、面赤、舌质、舌苔、指纹等)及总体疗效等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次实验共纳入80例患儿,无脱落患儿,共计80例患儿完成本次实验,其中以2-3岁以内患儿居多,男女比例各半,脱落率0%。(2)在本次实验中,治愈0例,显效76例,有效4例,无效0例,实验组效率为81.93%,常规组效率为72.03%,敷贴组效率为76.57%,闪罐组效率为75.59%,实验组效率与其他治疗组的效率差距明显。(3)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的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均可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肺部听诊及胸部X线片结果对比较前明显改善。(4)治疗期间,暂无患儿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待后期进入临床长期观察加以补充说明。结论:(1)化痰定喘贴联合肺部闪罐协助治疗对支气管肺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化痰定喘贴联合肺部闪罐可有效改善患儿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及肺部听诊和胸部X线片结果。(3)运用化痰定喘贴联合肺部闪罐协助治疗支气管肺炎,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高,适合临床应用。

顾兵[2](2021)在《加味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方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型提供一种新的思想与方法。方法:将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肝胆胰脾胃肠外科以及肛肠外科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住入院行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术后符合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型3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外用治疗。7天为一疗程,两组连续用药14天;评价指标:(1)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胃管引流量(ml)的变化;(2)两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3)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14天的血清胃泌素的变化;(4)两组治疗效果:治疗第7天、第14天后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的变化。(5)两组术后恢复胃肠蠕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1)2组治疗前胃管引流管(ml)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胃管引流量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2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胃管引流量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下降幅度上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2组治疗前血清胃泌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2组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下降幅度上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2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总有效率为上升趋势,两组总有效率在治疗后第14天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组拔除胃管时间10.33±3.04d,住院时间17.33±3.44d,住院费用2.41±0.63万元,对照组拔除胃管时间14.87±3.23d,住院时间22.33±3.05d,住院费用3.67±0.86万元;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情况,两组术后胃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能明显改善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型出现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症状,加快恢复患者胃肠功能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从而提高了治疗PGS的临床疗效,并证明了其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临床上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经济、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

黄志明[3](2021)在《章氏推伤药酒离子导入治疗瘀血阻络型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章氏推伤药酒离子导入治疗瘀血阻络型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观察,总结其临床疗效,为该方法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瘀血阻络型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卧床休息、制动、患肢皮肤牵引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频电疗仪,治疗模式选择“关节炎”处方项,将垫片贴敷于患侧髋前区皮肤,用绷带绑住两个极,根据患儿承受能力调节电流大小,其强度以有酸、麻、颤、震动感为宜。每次20 min,每日2次,治疗3周。试验组使用相同的中频电疗仪,将章氏推伤药酒浸湿药垫,余操作流程及频次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疼痛缓解时间和关节障碍解除时间、治疗前后髋关节积液变化、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观察复发情况。综合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髋部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治疗前两组的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关节障碍解除时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改善临床症状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髋关节积液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髋关节积液量比较,治疗后试验组髋关节积液量吸收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变化,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型转为正常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观察两组治愈的患儿,试验组无病例复发,对照组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章氏推伤药酒离子导入治疗瘀血阻络型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明确,能较快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髋关节积液的吸收。

荣枧[4](2021)在《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部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共60例,采用拆信封方式将病例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温肺煎联合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期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咳嗽症状积分、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积分、咳嗽生活质量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良反应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基本情况方面:本次课题研究最终纳入60例患者,研究过程中均无脱落病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及病程分布上及咳嗽症状积分、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积分、咳嗽生活质量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计数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在咳嗽症状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改善咳嗽症状积分程度上均有作用,都能很好的控制咳嗽症状(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咳嗽症状积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主症方面:在改善中医主症(恶寒、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积分上,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有一定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恶寒症状上效果更明显(P<0.05)。4.在中医次症方面:在改善次症(鼻塞、咳痰、咽痒)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作用(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中医次症积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咳嗽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提高咳嗽生活质量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P<0.05);在心理评分上,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6.在外周血EOS计数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低外周血EOS计数均有一定的作用(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外周血EOS计数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纳入30例,其中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6.7%;对照组纳入30例,其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0%;两组疗效确切,疗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例数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0.00%;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反应例数24例,发生不良反应例数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不良反应表现在口干3例、头痛1例,症状均轻微,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停药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在治疗期间未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安全性指标明显异常。结论: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指标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低、安全系数高,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玲君[5](2021)在《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佛医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隋唐五代是是佛医学的形成时期。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和其他诸多相关文献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而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以客观呈现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探寻佛医学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梳理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发掘佛医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方法本论文通过将隋唐五代佛医学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史学等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从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史的有关着作,了解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明晰该历史时期佛医学发展的背景。搜集《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隋唐五代时期翻译的佛经医药文献,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等史志书目,以及该时期与佛医相关的中医文献,不断挖掘并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佛经医药、佛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僧的医事活动,以此来客观评价佛医学在隋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历史地位。内容绪论部分,首先对佛医学定义进行介绍,阐明佛医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其源流演变包括两大脉络,分别为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然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进行界定,说明本论文研究的范畴。最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进行分类介绍。第一部分,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背景。其中,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说明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则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二部分,通过对隋唐五代汉译佛经中的医药文献进行研究,从基础理论、诊断、治法、方药、治疗方法以及养生保健、医德规范等方面分析和论述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医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以勾勒该历史时期佛经医药的发展面貌,深入地理解佛经医药丰富的内涵。文中进一步指出佛经医药具有鲜明的佛医特色,并归纳出其特点。第三部分,通过佛经、史志书目、笔记小说、中医学等中关于医僧的记载,分析该时期医僧分为本土医僧和来华医僧两部分,说明当时本土医僧占据主要位置。并且进一步分析该时期医学的医事活动,将医僧的医事活动分为行医治病、着书立说、瞻病施药、药事活动和传播医学五部分,通过这些分析以突显医僧在佛医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医学、诊疗、养生等角度,论述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质上包含了对佛医学两个即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影响关系的探讨和分析,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大众对其接受程度,呈现出佛医学如何与中医学结合的状况和程度,以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也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既包括对古印度佛经医药的发展,又涉及对中医学的借鉴与创新,进一步说明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是两种思想文明碰撞的结晶。第六部分,主要是通过前面五部分的研究,总结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过程,隋唐五代佛医学丰富的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的探讨,突出了历史时期佛医学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更好地帮助理解佛医学理论以及更好地指导医学临床实践有现实价值。通过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说明佛医与中医之间深厚的渊源。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理清了这一时期佛医学的发展脉络为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中国佛医占主导。佛医学的本土化、世俗化和医学分科现象,说明该时期佛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度。该时期佛医学既全面总结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成就,又为宋朝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铺垫。

祝青[6](2021)在《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通过梳理有关服饵休粮的古籍文献,掌握服饵休粮的整体面貌,结合历代服饵休粮的特征,分析、归纳、总结服饵休粮历史沿革,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常用休粮方特点、功效,服饵休粮操作方法,以期为服饵休粮理论发展及现代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电子数据库全面检索休粮古籍文献资料(1911年以前)。首先,查阅不同朝代的代表性着作及休粮相关硕博论文,记录休粮同义的“辟谷”“绝粒”“绝谷”“却粒”“却谷”“清肠”“不食五谷”“断谷”“空肠”“去谷”“不食谷”“停谷”“停厨”“食气”等词,并作进一步分析,确立检索关键词;其次,利用《瀚堂典藏》医药类古籍及中医智库数据库进行检索,为确保检索文献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国学大师、道人家、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网站进行补充检索,导出文献,并进一步筛选、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服饵休粮文献及休粮方剂;再次,将收集好的资料以朝代为纲,分为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六个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概括、总结不同阶段服饵休粮特点;最后,在对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access2010和sas9.4软件对历代休粮方药、休粮方制备工艺、休粮方剂型、休粮方功效主治进行频数统计,同时对服饵休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结果:(1)本研究共查找出2170条休粮相关古籍文献资料,其中《瀚堂典藏》医药类古籍数据库1709条,涉及458本古籍;中医智库数据库461条,涉及87本古籍。合并两数据库检索结果,剔除重复及非服饵休粮数据,共筛选出服饵休粮数据546条,涉及古籍文献122本,服饵休粮方261首。(2)服饵休粮相关的文献朝代分布如下:汉及以前2本,休粮方共6首;魏晋南北朝时期11本,休粮方37首;隋唐时期12本,休粮方101首;宋金元时期28本,休粮方140首;明代34本,休粮方170首;清代27本,休粮方80首;年代不详古籍数量8本,休粮方12首。(3)服饵休粮方中有药食共258种,使用频次共计1421次,频数在30以上的常用休粮药食有茯苓、松脂、芝麻、蜂蜜、火麻仁、天冬、黑豆、枣。从服饵休粮方组成来看,频数排在前10的多数为单方,单方组成以芝麻、黄精、松脂、松根、菱角、松仁、松叶为主,其次是黑豆、火麻仁组合。休粮食物(含药食同源中药)共85种,使用频数765次,使用频率53.83%。(4)休粮方制备方法丰富多样,共有捣、蒸、晒、浸、煮、拌、煎等50种(5)休粮方的剂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丸剂、散剂、饼剂、酒剂、膏剂、汤剂,丸、散、饼剂为固体剂型,占89.71%。(6)休粮方功效共90余种,主要包括抗饥救荒、长生成仙、轻身益气、治病却疾等。休粮方可治疗内、外、妇、皮肤、五官各科疾病。(7)休粮方的服用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休粮方服用方法、服用量、服用周期、添加的辅料皆不同,休粮期间饮食要忌口、方药忌多服、要忌房事。(8)复食要遵照一定的方法执行,主要的复食药物有葵子、猪膏、硝石(芒硝)、大麻子(火麻仁)。复食要重视固护脾胃,忌食对脾胃有刺激的食物,不可暴饮暴食,要从少到多逐渐增加食量。结论:服饵休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休粮方法,历代道家文献、本草和方剂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服饵休粮在汉代已经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趋于成熟,宋代及以后相当成熟稳定。历代服饵休粮书籍均以介绍休粮方为主,详细介绍了休粮方的组成、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尚未见专门论述整个服饵休粮过程的专着。历代休粮方的组成较为集中,以茯苓、松脂、芝麻、蜂蜜、火麻仁、天冬、黑豆、枣等药食同源中药或食物为主,服用较为安全。论文整理和挖掘的休粮饵料及休粮方的特点,服饵休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为现代休粮疗法提供借鉴。

吴晓芳[7](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王璐璐[8](2020)在《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治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关于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整理疼痛缓解率、疼痛评分、卡氏评分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相关数据,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共得到1389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后纳入24篇中文文献。纳入共计1754例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试验组共计899例,对照组共计855例。结果表明,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疼痛缓解率高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1.30,95%CI=(1.21,1.40),Z=7.16,P<0.00001;疼痛评分低于三阶梯止痛疗法,SMD=-2.48,95%CI=(-3.40,-1.57),Z=5.30,P<0.00001;卡氏评分的改善率优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1.32,95%CI=(1.09,1.60),Z=2.87,P=0.004;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0.33,95%CI=(0.15,0.71),Z=2.82,P=0.005;便秘的发生率低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0.28,95%CI=(0.1 3,0.62),Z=3.15,P=0.003;嗜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RR=0.43,95%CI=(0.07,2.72),Z=0.90,P=0.37。结论: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本研究Meta分析表明,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相对于三阶梯止痛疗法在疼痛缓解率、疼痛评分等方面有良好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但由于目前国内外缺乏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高质量研究,导致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对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蒋玉倩[9](2020)在《子午流注纳支法穴位贴敷在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构建子午流注纳支法穴位贴敷干预方案,并开展临床研究,验证其在改善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功能障碍、疼痛症状的可行性、有效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中医护理的内涵丰富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试验组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进行穴位贴敷,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进行贴敷。分别于干预前、干预5天、干预10天,对两组患者进行JOA下腰痛评分、RMDQ腰椎功能障碍评分,FPS-R疼痛评分的比较。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不同干预方案对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功能障碍、疼痛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1.干预5天后,RMDQ功能障碍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5天后,FPS-R疼痛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10天后,JOA下腰痛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RMDQ腰椎功能障碍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10天后,FPS-R疼痛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午流注纳支法穴位贴敷在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改善功能障碍,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常规穴位贴敷。2.基于中医理论,遵循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为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穴位贴敷,具有补益肝肾、平衡阴阳、通络止痛的效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3.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的穴位贴敷,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易于推广。挖掘拓展中医护理技术,对中医护理方法的传承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为中医护理内涵的丰富提供借鉴经验。

周婧[10](2019)在《中药热奄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自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皮肤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为1周,观察2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症状及中医其他证候并评分。结果1.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治疗1周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其他证候评分,1周及2周后评分均下降,且两组间对照均有明显差异(P<0.05)。3.经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1.中药热奄包能够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疼痛症状,并降低中医其他证候评分。2.中药热奄包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高效、便捷、绿色的方法。

二、提高中药疗效的妙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中药疗效的妙法(论文提纲范文)

(1)化痰定喘贴结合肺部闪罐协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肺炎喘嗽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汪受传《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三版 2013年第85页)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见附表3)
    6 分组方法
    7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2.1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2 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2.3 次要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2.4 治疗前后肺部体征及胸正位片结果比较
        2.5 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支气管肺炎的认识
        1.1 病因
        1.2 临床表现
        1.2.1 一般症状
        1.2.2 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
        1.2.3 X线正位片相关表现
        1.3 西医治疗
        1.4 支气管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1.4.1 组织炎症与CRP的变化
        1.4.2 免疫功能的变化
        1.4.3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 中医对支气管肺炎的研究进展
        2.1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机
        2.2 现代关于支气管肺炎的辨证施治
        2.3 治疗方法的研究
    3 治疗方法的选择
        3.1 肺部闪罐的作用机制及优势
        3.1.1 作用机制
        3.1.2 优势
        3.2 穴位贴敷疗法的选择依据
        3.2.1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
        3.2.2 肺俞穴选穴依据
        3.2.3 化痰定喘贴的选择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
        4.3 临床疗效分析
        4.4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加味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分组
    3 诊断标准
    4 病例标准
    5 药物使用
    6 研究方法
    7 观察指标
    8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9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
    2 两组病例治疗前齐同可比性分析
    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表化情况
    4 两组病例总体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GS的研究认识
    2 中医对术后PGS的认识
    3 附子丁香散的组方、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5 血清胃泌素-17分析
    6 研究结果分析
    7 问题与不足
    8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型的病例观察表
    附录B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C 纳入患者基本信息表
    附录D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附录E 安全性观察指标
    附录F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表
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章氏推伤药酒离子导入治疗瘀血阻络型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ATSH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试验组
    3 安全监测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分析
        1.1 基线资料分析
        1.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
        1.3 两组患儿疼痛缓解时间、关节障碍解除时间比较
        1.4 两组治疗前后B超下髋关节积液量
        1.5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1.6 中医证型变化比较
        1.7 复发率比较
    2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ATSH的认识
        1.1 ATSH概述
        1.2 髋关节及其滑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功能
        1.3 病因病理认识
    2 临床诊疗思维
    3 西医治疗现状及不足
    4 中医对ATSH的认识
        4.1 ATSH的中医学归属
        4.2 ATSH的中医病因认识
        4.3 ATSH中医辨证分型
        4.4 中医药治疗
    5 药酒及章氏推伤药酒介绍及机制分析
        5.1 药酒的起源及作用
        5.2 章氏推伤药酒介绍及机制分析
    6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作用机理
    7 乙醇安全性分析
    8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9 研究结果分析
        9.1 基线资料分析
        9.2 观察指标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回顾
    1.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名认识
        1.2 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夜间咳嗽的证候研究
        1.4 现代医家对CVA证治方药的研究
        1.5 中医外治疗法
    2.咳嗽变异性哮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情况
        3.2 一般情况分析
        3.3 干预前比较
        3.4 干预前后比较
        3.5 不良反应比较
        3.6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立题依据
        1.1 寒邪与CVA的关系
        1.2 温肺煎治疗风寒型CVA的理论基础
        1.3 穴位贴敷治疗CVA的优势
    2.温肺煎方药分析
    3.CVA与莱切斯特咳嗽量表的关系
    4.疗效总结和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对风寒型CVA患者中医证候的分析
        4.3 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对风寒型CVA患者咳嗽生活质量的分析
        4.4 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对风寒型CVA患者外周血EOS计数的分析
        4.5 临床疗效分析
    5.不良反应分析
    6.安全性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一、佛医学定义
        1、佛医学与佛教医学
        2、佛医诞生和发展的原因
        3、佛医传承脉络
    二、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界定
    三、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
        1、佛经医药文献
        2、中医涉佛文献
        3、其他文献
第一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背景
    一、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
    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
        1、佛经大量翻译
        2、佛教民间化的推广
        3、寺院的蓬勃发展
        4、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第二章 隋唐五代佛经医药文献研究
    第一节 佛经医药学术体系
        一、基础理论
        二、诊断
        三、治法总则
        四、方药
        五、治疗方法
        六、养生保健
        七、医德规范
    第二节 佛经医药特点探论
        一、以医喻佛,阐明佛理
        二、宗教特色,万病心生
        三、诸法众多,注重禅咒
        四、心法疗疾,身心共治
        五、佛门戒律,规范防治
        六、特色治疗,疗效显着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僧及医事活动研究
    一、医僧辈出
        1、本土医僧
        2、来华医僧
    二、僧医的医事活动
        1、行医治病
        2、着书立说
        3、瞻病施药
        4、药事活动
        5、传播医学
第四章 佛经医药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佛教术语对中医的影响
    二、佛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1、四大学说
        2、烦恼致病说
    三、佛医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1、药物疗法
        2、金针拨障术
        3、禅定疗法
        4、咒禁疗法
    四、佛医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1、揩齿养生
        2、饮食养生
        3、服药养生
        4、持戒养生
    五、佛医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中医学对佛医学的影响
    一、中医学对佛经医药的影响
        1、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吸收
        2、对中医病因观的吸收
        3、对中医诊断学的吸收
        4、对中医方药学的吸收
        5、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吸收
    二、中医学对中国佛医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特点
    一、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隋唐五代佛经佛医文献简表
附录2 《续高僧传》中医僧
附录3 《宋高僧传》中医僧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饮食限制疗法的临床应用
        1.1 饮食限制对肥胖的影响
        1.2 饮食限制对高血压的影响
        1.3 饮食限制对2 型糖尿病的影响
        1.4 饮食限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1.5 饮食限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
        1.6 饮食限制对肿瘤的影响
        1.7 饮食限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1.8 饮食限制对外科手术的影响
        1.9 饮食限制对其它疾病的影响
    2 饮食限制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1 饮食限制疗法的临床适应症
        2.2 饮食限制疗法的禁忌症
    3 饮食限制疗法的挑战和任务
1 服饵休粮涵义
    1.1 休粮涵义
    1.2 服饵涵义
    1.3 服饵休粮涵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检索词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3.1 文献纳入标准
        2.3.2 文献排除标准
        2.3.3 检索与筛选结果
    2.4 数据管理
        2.4.1 数据库构建
        2.4.2 术语规范
        2.4.3 频数统计
3 结果
    3.1 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概况
    3.2 不同朝代服饵休粮文献分析结果
        3.2.1 汉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2 魏晋南北朝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3 隋唐时期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4 宋金元时期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5 明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6 清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3 休粮方挖掘整理研究结果
        3.3.1 常用休粮饵料
        3.3.2 服饵休粮方食物使用情况
        3.3.3 常用休粮方
        3.3.4 休粮方制备方法
        3.3.5 休粮方剂型
        3.3.6 休粮方功效主治
4 讨论
    4.1 常用休粮饵料分析
    4.2 服饵休粮食物使用情况分析
    4.3 常用休粮方分析
    4.4 休粮方制备方法分析
    4.5 休粮方剂型分析
    4.6 休粮方功效主治分析
        4.6.1 休粮方功效
        4.6.2 休粮方主治
    4.7 服饵休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4.7.1 服用方法
        4.7.2 复食方法
        4.7.3 注意事项
    4.8 服饵休粮养生保健意义及应用价值
        4.8.1 为现代休粮疗法提供借鉴
        4.8.2 治疗疾病
        4.8.3 开发保健品及药品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2. 疗效统计分析
    小结
    讨论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结语
        结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的筛选
    2.3 文献的数据提取
    2.4 文献的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综述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9)子午流注纳支法穴位贴敷在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干预方法
    1.3 观察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伦理原则
    1.7 研究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分组及组间比较
    2.2 临床观察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2 穴位贴敷对LSS的效果分析
    3.3 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疗效优于常规穴位贴敷
4 结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评估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中医护理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附录二 :JOA下腰痛评分法(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附录三 :RMDQ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olandMorris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附录四 :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ial Pain Scale- Revised,FPS-R)
    附录五 :患者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10)中药热奄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遗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
    3 西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1 定义
        3.2 病因病机
        3.3 流行病学
        3.4 治疗
    4 历代医家对中药热奄包的认识
        4.1 中药热奄包的起源
        4.2 中药热奄包的作用机制
        4.3 中药热奄包的应用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临床资料
        3.1 一般资料
        3.2 诊断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评分标准
        3.5 疗效评定标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临床资料分析
        4.3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药热奄包治疗PHN(气虚血瘀证)的立题依据
        1.1 对气虚血瘀证PHN病因病机的分析
        1.2 对中药热奄包治疗PHN的优势分析
    2 方药组成及配伍意义
        2.1 中药热奄包的组成
        2.2 配伍意义
        2.3 现代药理研究
    3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提高中药疗效的妙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痰定喘贴结合肺部闪罐协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俊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味附子丁香散穴位敷贴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D]. 顾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章氏推伤药酒离子导入治疗瘀血阻络型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志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温肺煎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D]. 荣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D]. 梁玲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D]. 祝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D]. 吴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王璐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子午流注纳支法穴位贴敷在肝肾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护理研究[D]. 蒋玉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中药热奄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周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提高中药疗效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