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零部件

国内外零部件

一、国产零部件内忧外患(论文文献综述)

顾丽亚[1](2020)在《浙江豪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忧虑常常集中在整车生产上,但是汽车产业是典型的“金字塔”工业,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做基础,汽车产业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做支撑,汽车工业必然是脆弱的,因此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强弱。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是作为整车厂商的附庸慢慢发展起来的,多数民营零部件制造企业存在业务单一、规模有限、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质量管控水平不足、生产地技术含量标准件为主等弱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特别是我国零部件产业早已放开了股比限制,外资零部件巨头纷纷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以独资或控股合资的方式建厂,占据着我国零部件市场极高的市场份额,攫取了巨大的利润,挤压了民营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生产空间。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民营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如何系统分析目前现状,识别发展困境,研究适合企业自身发展有效的战略,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浙江豪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豪博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前身为杭州浙大奥博汽车电器有限公司,2018年更名为浙江豪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客户分布遍布全国,得到了大部分汽车空调系统厂家的认可。近几年来,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虽然企业自身不断进行运营调整,但成效不明显。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豪博科技需要适时分析内外因素,精准市场定位,制定出正确、科学、适合发展的企业战略,摆脱困境,实现质的飞跃。文章以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发展战略的着作、期刊、优秀论文等文献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现场询问等方法,对豪博科技目前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运用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模型对豪博科技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找到解决豪博科技目前存在问题的办法,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战略实施措施,并进一步提出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该文章有助于豪博科技正确认识自身发展问题,及时制定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自身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市场上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章对其他相关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也有借鉴意义。

万东灿[2](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周旸[3](2020)在《奥的斯电梯新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新疆地区整体经济状况向好。这极大地促进新疆地区电梯行业的发展,也增加了新疆地区电梯行业内的竞争。同时,国产品牌电梯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电梯销售价格逐年下降,电梯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壁垒逐年降低,独立的电梯安装、维保公司数目逐年增多,数字化电梯售后服务配套技术日益凸显,电梯售后服务成本逐年上升,因此电梯产品和服务的利润空间逐年被压缩。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奥的斯电梯公司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面对现有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我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制定适合奥的斯电梯公司新疆地区的销售策略,提升业绩。本论文采用典型的案例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撰写,运用到案例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模型。第三章是外部环境分析,运用PEST模型分析企业所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的竞争环境,详细分析公司未来主要业绩增长点。总结得出奥的斯电梯公司在新疆地区面临的机会有良好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旧楼加装电梯、旧梯改造更新、高速梯需求增长、物联网+技术普及。总结得出奥的斯电梯公司在新疆地区面临的挑战有整体市场供大于求、成本逐年升高、政府扶持国产品牌、买方市场和专业人才匮乏。第四章是内部环境分析,概述新疆地区奥的斯电梯公司基本现状,剖析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总结得出奥的斯电梯公司自身的优势包括技术、质量、营销、服务、品牌知名度、资金、管理。总结得出奥的斯电梯公司自身的劣势包括产品被同质化、成本高、价格高、对供应商依赖强、运输周期难把握。第五章是销售策略的制定,首先基于EFE、IFE矩阵对奥的斯电梯公司进行SWOT分析,得出奥的斯电梯公司在新疆地区应采取机会型增长战略。再运用STP理论,得出适合新疆地区奥的斯电梯公司的销售战略是差异化的目标市场战略。根据该战略,结合4P理论,制定适合奥的斯电梯公司的销售策略包括产品线延伸、产品多样化、旧楼加装电梯、老旧电梯改造、物联网解决方案、蓝牙呼梯系统、电梯轿厢空气净化器、扶梯扶手带灭菌装置、控制成本、设定合理产品价格、降低价格战的负面影响、经销商单一品牌代理政策、经销商鼓励政策、利用网络平台扩展销售渠道。最后再制定销售策略的实施办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测,最终评估所有销售策略可提高38.2%销售业绩。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不足之处和展望。

丁孝章[4](2020)在《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汽大通自投入乘用车项目以来一直以定制化形式进行市场投放,是国内首家开展乘用车全品系定制化的汽车企业,上市后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近几年汽车行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定制化乘用车市场竞争力出现下滑。如何才能提升其营销策略的竞争力,帮助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产品更好的发展,获得最大化的市场销量份额,以期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本文综合利用了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文献参考资料及上汽大通的各项业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全文的理论框架。首先,对大通公司品牌和产品进行介绍,并分析当前的营销基本状况。其次,通过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上汽大通公司及其定制化乘用车产品在目前国内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最后采用SWOT模型对其在未来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剖析。本文采用组合营销策略4P模型分析大通定制化乘用车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其存在产品定制化广度及深度不足、产品同质化、产品成本导致高定价、经销商终端让利空间小、经销商营销渠道能力薄弱、主机厂营销渠道作用缺失、品牌及定制化概念认知度低、促销策略缺少竞争性及多样性等问题。基于上汽大通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及以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提出了产品线丰富及迭代策略、产品竞争力打造、灵活调整价格、增加经销商多种获利机会、提升经销商渠道整体水平、发挥主机厂营销渠道作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推广策略、线上线下相结合策略等营销策略改进建议。最后提出加强组织结构调整、定制化技术保障、健全培训管理机制、加强客户满意度体系建设等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改进策略能够有效的得以实施,为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在中国市场策略能够有的放矢,促进销量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乔磊[5](2019)在《HO公司战略采购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采购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控制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而塑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HO公司作为国际知名公司,其生产的空气净化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同质化越来越高。在全球市场空气净化器技术趋于稳定的前提下,为了巩固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HO公司需要通过采购管理优化来实现。本文通过对HO公司采购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对HO公司空气净化器业务的市场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诊断;并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了内部管理尤其是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竞品“物美价优”致使HO品牌空气净化器的品牌优势逐步减少,竞争压力巨大;从内部采购管理上来看,存在采购流程审批复杂,冬季市场需求骤升,供应链反应速度缓慢导致热销产品型号线上和线下同时停销;供应商管理较为混乱,临时交易供应商占比过高;采购部门在公司内部职权较低,无法参与到研发和市场部门的核心决策中。当前,我国空气净化器市场趋于饱和,在外部市场环境疲软,内部采购管理隐患重重的背景下,笔者认为HO公司应将战略采购作为管理提升的着力点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战略采购的可行性方案,包括优化采购部组织架构、重新确立部门人员职责、加强采购风控管理、简化采购流程、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加强团队建设等等,以保证HO公司空气净化器业务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市场份额的巩固。

韩蔚蔚[6](2019)在《Q汽车营销转型升级战略和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与居民出行日益相关的汽车行业,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呈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国内汽车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数量都有了大幅增长,已连续八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成功迈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汽车消费大国行列。在国内汽车市场中,自主品牌车企凭借较低的价格、良好的品质逐渐抢占市场份额,打破了外国品牌汽车占领中国市场的强有力地位。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浪潮的到来,国产车企甚至有机会在新的时代抢占先机,夺得未来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分析汽车企业的细分市场销量以及质量评价排名发现,Q汽车作为曾经国产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和自主研发的先驱,旗下QQ、风云等多款车型一度成为消费者的购车首选,Q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国产汽车行业的崛起,抵制了外国汽车价格的压迫,成功地使得汽车成为普通消费者可以负担的起的代步工具。但是,面对不断扩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他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的销量大幅增长,而Q汽车的销量却不升反降,甚至逐渐被其他自主车企拉开差距,旗下品牌凯翼以及合资品牌——观致,在花费了巨大人力、财力、物力之后,销量始终达不到预期。为了及时回笼资金,忍痛将其出让,Q汽车被收购的传闻也随之层出不穷。销量的低迷与Q汽车一直饱受诟病的营销问题息息相关,因此Q汽车营销转型升级战略和策略是值得系统深入探讨的。本文研究的有利条件:首先,从研究背景来看,中国汽车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逐渐接近饱和,各品牌汽车之间的差异化不大,车企的营销大战愈演愈烈,为本文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和数据支持。其次,本文作者熟悉营销工作,对汽车营销活动保有极大兴趣,持续追踪观察多年,而曾在汽车行业的工作经历,使得作者能获得大量最新信息和前沿动态。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首先对国内外有关营销战略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汽车行业营销也作了较为系统的述评。在此基础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论述。针对Q汽车存在的营销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结合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提出了Q汽车营销改进的扭转型战略方案,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营销提升的具体策略。本文认为Q汽车需要采取扭转型战略,通过市场再定位、产品改进升级、营销渠道优化、营销手段创新等策略解决当前营销效果不佳的困境。本文主要贡献:运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原理与方法对Q汽车营销战略转型与策略选择作科学系统地探讨,其研究结论对Q汽车未来的营销战略规划制定提供直接依据或参考,提升其营销战略选择的科学性;提出的具体策略建议能够使Q汽车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改进营销方法,优化营销效果,为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奠定基础。论文的研究结论和措施建议对其他同行车企具有一些借鉴和启示意义。论文研究的不足:首先,鉴于时间有限,本文在对Q汽车营销问题的思考方面深度有限,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可能偏弱;其次,由于作者并非汽车相关技术专业出身,虽然有汽车从业经历,写文过程中也咨询过专业人士,但仍可能存在技术理解的偏差,专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王芳[7](2019)在《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来自中国汽车产业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链条长、关联性高,能够带动上下游钢铁、机械、电子、金融、保险等诸多产业的发展,还能为国家创造可观税收,吸纳大量就业人员。可以说,汽车产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引进技术开始,历经初创、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在2013年跨过年产销量2000万辆的大关,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与此同时,汽车产业自身发展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问题,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国际贸易红利下降,而能源环境问题加剧。汽车产业的发展亟需寻找新出路。其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创新绩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绩效的提升,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创新投入,另一方面来源于“借用的研发”,即接收其他主体的知识溢出。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现有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关注FDI知识溢出对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的影响,而关于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的相关研究非常稀缺。第二,大量文献强调地理接近和知识差距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虽有部分学者在研究知识溢出时引入了吸收能力概念,但是对吸收能力的处理比较粗糙,只把它当作一个调节因素或中介因素,深入探讨不同吸收能力水平下知识溢出效应的文献并不多。第三,关于我国汽车产业或企业的相关研究,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创新与绩效评价,另一方面主要是研究国际知识溢出,尤其是FDI知识溢出对汽车产业或企业发展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将知识溢出或者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置于同一框架,分析二者对汽车产业影响的文献较少;另外,关于我国汽车产业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文献尚未被检索到,更是缺乏对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对比,以及三种溢出效应在不同性质汽车企业的现实表现。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认为,这里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将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引入研究,与国际知识溢出形成对比,拓展和丰富已有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将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分析不同知识溢出水平和不同吸收能力水平下,二者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第三,以我国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检验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虑企业所有制,分析和检验这三者关系在国有、民营、外资汽车企业的表现是否相同,若不相同,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何;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即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在概念界定和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将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同时纳入研究,并引入吸收能力概念,阐明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总结和参考已有研究,对处于不同水平的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线性与非线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考虑所有制问题,提出和分析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表现。最后,以企业的C-D生产函数为基础,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创新绩效的代理变量,构建了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数理模型。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为了检验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采用ACF方法测算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为因变量;以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知识池为依据计算的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为自变量,以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出口水平等为控制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在普通面板回归不理想的情况下,根据理论分析和已有研究,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再次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以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以及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并考虑异质性企业问题,分国有、民营、外资汽车企业进行分组检验,得到本文的主要结论。最后,以LP方法计算的我国汽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替代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所获结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结论。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结论有:对汽车产业而言,第一,产业内知识溢出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对创新绩效起促进作用,产业间知识溢出和国际知识溢出都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U型变化。第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也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汽车企业的吸收能力处于不同水平时,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U型变化,而国际知识溢出呈非线性分段变化,且为负影响。第三,当吸收能力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不同类型的知识溢出,产业内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间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小且主要为负影响。第四,当知识溢出水平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的吸收能力,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间知识溢出,产业内知识溢出的影响较最小。由此可知,对于全部汽车企业而言,要想通过吸收外部知识溢出提高创新绩效,一方面,要确保接收到的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水平达到一定级别;另一方面,也要确保自身对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级别。对于国有汽车企业而言,第一,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为线性的正向效应;国际知识溢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主要为负影响。第二,吸收能力对的调节作用呈非线性变化。当吸收能力处于不同水平时,产业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U型变化,而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呈分段变化。第三,当吸收能力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不同类型的知识溢出,产业间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内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小且主要为负影响。第四,当知识溢出水平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的吸收能力,产业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国际知识溢出,产业间知识溢出的影响较最小。由此可知,对于国有汽车企业而言,一方面,要确保接收到的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水平达到一定级别;另一方面,要将自身对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控制在一定区间;此外,还需对国际知识溢出持谨慎态度。对于民营汽车企业而言,第一,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国际知识溢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呈U型变化。第二,吸收能力对产业内知识溢出的调节作用呈非线性变化,对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不显着。第三,当吸收能力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不同类型的知识溢出,产业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间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小且主要为负影响。第四,当知识溢出水平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的吸收能力,产业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存在影响,而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并不显着。由此可知,对于民营汽车企业而言,一方面,要确保接收到的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水平达到一定级别;另一方面,要充分提高自身对产业内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对于外资汽车企业而言,第一,产业内、国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呈分段变化;产业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线性的正向作用。第二,吸收能力对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的调节作用呈非线性变化,对国际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并不显着。第三,当吸收能力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不同类型的知识溢出,产业间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内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小且主要为负影响。第四,当知识溢出水平保持不变,每增加一单位的吸收能力,产业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间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的影响不显着。由此可知,对于外资汽车企业而言,一方面,要确保接收到的产业内知识溢出水平达到一定级别,并将国际知识溢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对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匹配不同水平的吸收能力。通过对比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内、产业间和国际知识溢出的弹性,以及三种类型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共同影响创新绩效的参数估计值的大小可知,整体而言,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对我国汽车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大于国际知识溢出。这一研究为正确认识“市场换技术”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出新方向:在吸收国际知识溢出的同时,也要足够重视国内知识溢出,强化与国内知识匹配的吸收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对于知识溢出方,要更新观念,建立溢出“收益”观,还要鼓励跨国并购,扩大企业影响力;对于知识接收方,要增加知识储备,扩大知识多样性,强化吸收能力,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发展国家经验;对于政府,则应当完善现有的利益补偿机制,弥补溢出方损失;肃清障碍,畅通渠道,促进知识溢出;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形成知识溢出网络效应;加强资源整合,加大对自主品牌研发的扶持力度;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将学者们关注较少的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纳入研究,构建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共同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展和丰富了已有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深入考察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分析和检验处于不同水平下的知识溢出和处于不同水平下的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是对已有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进一步细化。第三,以我国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层面的实证检验和产业层面的弹性分析,对比和分析了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效果,得到产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对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国际知识溢出这一结论。既为深刻认识和合理判断“市场换技术”策略提供依据,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出新方向:在吸收国际知识溢出的同时,也要足够重视国内知识溢出,强化与国内知识匹配的吸收能力的培养。第四,检验了国有、民营、外资汽车企业产业内、产业间、国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不同效果,并得到一些新结论。民营和外资汽车企业接收到的产业内和国际知识溢出越多,越有利于其创新绩效的提升;吸收能力越强,也越有利于其创新绩效的提升。而国有汽车企业对知识溢出尤其是国际知识溢出的态度并非如此,于国有汽车企业而言,国际知识溢出越多、吸收能力越强,越不利于其创新绩效提升。并据此提出国有汽车企业必须对国际知识溢出持谨慎的态度,也需要把吸收能力控制在合理范围。第五,已有的研究关注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却鲜少有人关注知识溢出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可以说,以往的研究是缺乏反馈机制的静态分析。本文提出并检验了“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一观点。

张南媚[8](2018)在《CK30L数控车床整体式床身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在,数控机床已经在生产加工零部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生产工艺的更新速度快,工厂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床综合性能的需求也在稳步上升。而传统的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车床向着高速化、复杂化和高精度化方向发展的速度较缓慢。因此,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来设计车床整体结构还是有必要的。本论文把CK30L车床的整体式床身作为关键部位进行分析研究,以降低整体式床身的重量为优化目标。在床身的静动态特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应用多目标驱动优化的方法,对CK30L整体式床身进行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及优化设计。首先是根据需要实现的数控车床整体结构性能,再通过车床研发者所掌握的经验来完成车床结构的整体尺寸、各部分细节以及其它部件的设计。运用三维软件UG对数控车床的分体式床身和其余零部件进行建模,并在床身满足自身结构以及力学特性的要求下,对实体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及模态分析,并观察分析结果。为了提高数控车床的整体特性和加工精度等,这里对分体式床身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整体铸造成型,床身和床脚铸造成整体式,中间不存在结合面,大大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再对整体式床身进行三维UG实体建模,并进行适当的模型简化,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实体模型进行静力分析、模态分析以及谐响应分析,并观察分析结果。对CK30L整体式床身进行灵敏度分析,把床身的六个尺寸定为初步设计变量,而输出参数定为应力,重量及应变。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选取合理的设计点进行优化设计,对床身进行多目标驱动优化,并对比优化前后整体式床身的静态性能以及模态性能,可验证此优化设计方案是符合要求的。利用多目标驱动优化对CK30L整体式床身进行修改,最后得出三组可选优化点,并对这三组数据圆整后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对比优化前和优化后CK30L整体式床身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达到了在床身性能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减少了床身的重量,完成了最初的设计目标。对研制成功并已生产的样机进行空转运行试验、试切试验以及精度检测试验。得到车床空转运行平稳流畅、工件试切无崩刀现象、精度达到设计要求等。以上试验证明了CK30L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设计的合理可行。

缪猛佶[9](2017)在《上汽大众直接生产材料采购绩效管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汽车制造行业享受着经济实力提升与人口红利,逐步扩大的中国乘用车市场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近年,国家的新能源积分政策预示着排放缩紧和行业的转型,随着国外汽车豪华品牌的国产化与下探,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新四化”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如何在行业内忧外患之际,使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汽车制造行业的竞争格局,对上汽大众战略定位进行了塑形。对于企业的直接生产采购绩效管理,从现状出发,分析出问题关键在于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的竞争战略,唯有靠不断压低采购成本以获利,因此采购绩效管理的单一考核模式导致企业面临诸多问题。在充分研究绩效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采购绩效管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平衡计分卡、精益生产、多方联合采购等三个方面对采购绩效提升策略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三个实际案例对比效果。本文的结论,对于中国目前汽车行业转型压力之下的车企,和供给侧改革中挣扎的产能过剩、使用类似竞争策略制造型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力华[10](2015)在《HZT公司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呼声越来越大,中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的首要目标就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就必须结合高度自动化、高度数字化和高度网络化等,这也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自动化装配和检测行业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未来良好环境下,生产自动化装配设备和自动化检测设备的中意合资公司-HZT公司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有效控制可能风险、制定正确发展方向、设立可行合理目标和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等。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知识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EFE矩阵、IFE矩阵和SWOT分析法对HZT公司战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HZT公司应该选择发展型战略,即:HZT公司的战略应该选择以各种阀类、水表、灶具等现有自动化装配和检测设备为基础,继续拓展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等自动化装配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及尽早布局柔性更好、智能化更高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型战略。本研究对HZT公司自身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其它自动化装配设备和自动化检测设备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国产零部件内忧外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零部件内忧外患(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豪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1.2.2 汽车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1.2.3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发展研究
第2章 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论文的相关概念
        2.1.1 企业战略管理
        2.1.2 民营企业
    2.2 论文的理论基础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核心能力理论
        2.2.3 战略联盟理论
    2.3 分析方法
        2.3.1 PEST分析方法
        2.3.2 波特五力分析方法
        2.3.3 SWOT分析方法
        2.3.4 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
第3章 豪博科技发展现状
    3.1 豪博科技概况
        3.1.1 企业简介
        3.1.2 企业的组织结构
        3.1.3 企业的经营范围
        3.1.4 企业的产品销售
        3.1.5 企业的品牌地位
        3.1.6 企业的发展目标
    3.2 企业发展现状
        3.2.1 经营现状
        3.2.2 管理现状
    3.3 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内部管理不足
        3.3.2 经营效率不高
        3.3.3 核心技术能力不强
        3.3.4 只有发展目标没有发展战略
第4章 豪博科技战略环境分析
    4.1 豪博科技外部环境分析
        4.1.1 豪博科技宏观环境分析
        4.1.2 豪博科技行业环境分析
        4.1.3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4.2 企业内部能力分析
        4.2.1 企业研发能力分析
        4.2.2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
        4.2.3 企业营销能力分析
        4.2.4 企业财务能力分析
        4.2.5 企业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4.2.6 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2.7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4.2.8 企业内部环境优劣势分析
    4.3 主要产品波士顿矩阵分析
    4.4 豪博科技SWOT分析
第5章 豪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企业发展愿景
    5.2 企业发展目标
    5.3 豪博科技战略选择及保障措施
        5.3.1 豪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
        5.3.2 豪博科技发展战略
        5.3.3 豪博科技职能战略
        5.3.4 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奥的斯电梯新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理论意义
        1.1.4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PEST分析法
    2.2 波特五力模型
    2.3 SWOT矩阵分析法
    2.4 STP营销策略理论
第3章 新疆地区奥的斯电梯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内电梯行业发展现状
        3.1.1 国内新电梯销售发展现状
        3.1.2 国内电梯售后服务发展现状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P)
        3.2.2 经济环境分析(E)
        3.2.3 社会环境分析(S)
        3.2.4 技术环境分析(T)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5 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竞争的能力
    3.4 未来主要业绩增长点分析
        3.4.1 旧楼加装电梯
        3.4.2 老旧电梯改造
        3.4.3 物联网电梯
    3.5 机会分析
    3.6 威胁分析
第4章 新疆地区奥的斯电梯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介
    4.2 新疆地区奥的斯电梯公司现状分析
        4.2.1 技术与设备分析
        4.2.2 价格分析
        4.2.3 销售渠道资源分析
        4.2.4 售后服务能力分析
        4.2.5 员工状况分析
    4.3 营销问题分析
    4.4 优势分析
    4.5 劣势分析
第5章 奥的斯电梯新疆市场营销策略
    5.1 基于IFE、EFE矩阵的奥的斯电梯公司SWOT分析
    5.2 STP战略分析
        5.2.1 市场细分
        5.2.2 目标市场选择
        5.2.3 市场定位
    5.3 策略制定
        5.3.1 产品策略
        5.3.2 价格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策略
    5.4 策略实施效果预测
        5.4.1 产品策略
        5.4.2 价格策略
        5.4.3 渠道策略
        5.4.4 促销策略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的斯电梯新疆市场内外环境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4)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市场环境与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2.1 公司介绍
        2.1.1 公司品牌及产品简介
        2.1.2 营销业务及营销策略状况
    2.2 市场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2.3 内部环境分析
    2.3 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2.3.1 产品策略问题
        2.3.2 价格策略问题
        2.3.3 渠道策略问题
        2.3.4 推广策略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营销策略改进
    3.1 产品营销策略
        3.1.1 产品线丰富及迭代策略
        3.1.2 产品竞争力打造
    3.2 价格营销策略
        3.2.1 灵活调整价格
        3.2.2 增加经销商多种获利机会
    3.3 渠道营销策略
        3.3.1 提升经销商渠道整体水平
        3.3.2 发挥主机厂营销渠道作用
    3.4 市场推广营销策略
        3.4.1 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策略
        3.4.2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营销对策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结构调整
        4.1.1 管理部门扁平化结构建设
        4.1.2 一线营销队伍建设
    4.2 定制化技术保障
    4.3 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4.4 加强客户满意度体系建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5)HO公司战略采购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本文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问卷法及访谈法
第二章 战略采购管理概述
    2.1 战略采购理论
    2.2 战略供应商管理相关理论
        2.2.1 供应商选择方法
        2.2.2 供应商分类
        2.2.3 供应商关系管理
    2.3 战略采购的作用
    2.4 战略采购与传统采购的区别
        2.4.1 从关注单价到更关注总成本
        2.4.2 供应商的数目更少
        2.4.3 与供应商的关系由短期交易到长期合作
        2.4.4 采购部门的角色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
第三章 HO公司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3.1 HO公司基本情况
    3.2 HO公司空气净化器业务市场分析
        3.2.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2 SWOT分析
    3.3 市场分析小结
第四章 HO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4.1 HO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
        4.1.1 企业组织架构
        4.1.2 采购部门的目标设定
        4.1.3 采购成本控制
        4.1.4 供应商管理问题
        4.1.5 采购流程
    4.2 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
        4.2.1 调查问卷
        4.2.2 深度访谈
        4.2.3 调研结果分析
第五章 HO公司战略采购设计和实施
    5.1 HO公司战略采购目标
        5.1.1 重新定位采购管理
        5.1.2 战略采购目标设定
    5.2 HO公司采购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
        5.2.2 采购跨部门流程优化方案
    5.3 HO公司采购策略及成本控制
        5.3.1 物料分类重新定义
        5.3.2 采购策略制定
        5.3.3 成本控制专项
    5.4 HO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优化
        5.4.1 供应商选择、分类重新定义
        5.4.2 供应商考核和关系管理
    5.5 优化方案的适应性以及评价
        5.5.1 流程运作
        5.5.2 采购绩效
        5.5.3 总成本与交期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6)Q汽车营销转型升级战略和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1 国内外营销研究现状
        2.1.2 汽车营销研究现状
    2.2 文献评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营销理论
        2.3.2 PEST分析法
        2.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2.3.4 SWOT分析法
3 Q汽车营销现状与问题
    3.1 Q汽车企业概况
        3.1.1 企业简介
        3.1.2 企业资源
        3.1.3 企业能力
    3.2 Q汽车营销战略现状
        3.2.1 市场细分
        3.2.2 目标市场
        3.2.3 市场定位
    3.3 Q汽车营销策略现状
    3.4 Q汽车营销主要问题
        3.4.1 品牌战略摇摆不定,市场定位模糊
        3.4.2 产品线混杂,定价混乱
        3.4.3 品牌分网销售,营销重心失衡
        3.4.4 营销费用少,手段缺乏创新
4 Q汽车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1.5 分析结论
    4.2 汽车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2.1 行业内竞争情况
        4.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威胁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5 买方的议价能力
        4.2.6 分析结论
5 Q汽车营销改进战略选择
    5.1 Q汽车的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SO、ST、WO、WT匹配战略选择
        5.2.1 发展型战略
        5.2.2 多种经营战略
        5.2.3 扭转型战略
        5.2.4 防御型战略
    5.3 Q汽车战略选择——扭转型战略
6 Q汽车营销改进的策略与措施
    6.1 市场再定位策略
    6.2 产品改进升级策略
        6.2.1 坚持“正向研发体系”
        6.2.2 突出产品差异化和科技化
        6.2.3 加快环保产品、智能产品的布局
    6.3 市场渠道优化策略
        6.3.1 有的放矢,调整分网销售布局
        6.3.2 发挥网络平台协同效应
    6.4 促销手段创新策略
        6.4.1 充分利用官方平台,鼓励消费者参与互动
        6.4.2 积极开展线下体验,做好品牌传播工作
    6.5 定价差异策略
        6.5.1 中低端产品渗透定价
        6.5.2 高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撇脂定价
    6.6 保障措施
        6.6.1 组织架构重构
        6.6.2 企业文化建设
        6.6.3 公共关系强化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来自中国汽车产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述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溢出与知识溢出
        二、吸收能力
        三、创新与创新绩效
        四、知识创新、知识扩散与知识转移
        五、知识溢出效应
        六、产业与汽车产业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
        二、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三、汽车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评论及本文切入点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内生增长理论
        二、吸收能力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外部性理论
    第二节 机理分析
        一、知识溢出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二、吸收能力的作用
        三、进一步讨论
    第三节 模型构建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一、初创阶段(1953-1965年)
        二、成长阶段(1966-1980年)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1-2001年)
        四、高速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变化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小结
第四章 数据说明与指标测算
    第一节 数据说明
        一、数据简介及预处理
        二、工业企业数据库处理结果
    第二节 主要指标的测算方法与结果
        一、知识溢出的测算
        二、吸收能力的测算
        三、创新绩效的测算
        四、控制变量的测算
        五、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描述性统计
    小结
第五章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初步回归分析与门槛回归模型构建
        一、初步回归模型分析
        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第二节 门槛效应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知识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
        二、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三、控制变量的解释
    第三节 基于企业性质的分组门槛效应检验
        一、国有企业
        二、民营企业
        三、外资企业
    小结
第六章 稳健性检验与扩展性分析
    第一节 稳健性检验
        一、全部汽车企业门槛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二、分组汽车企业门槛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扩展性分析(一)
        一、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关系
        二、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的关系
        三、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扩展性分析(二)
        一、产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
        二、产业层面知识溢出
        三、产业层面的弹性分析
    小结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本文的创新、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本文数据的分组情况
附录二 本文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致谢

(8)CK30L数控车床整体式床身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技术背景及来源
        1.1.1 课题技术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数控车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控车床床身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数控车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K30L数控车床床身结构介绍
    2.1 CK30L数控车床结构简介
        2.1.1 产品主要技术创新点
        2.1.2 CK30L机床主要技术参数
    2.2 数控车床分体式与整体式床身简介
        2.2.1 数控车床分体式床身简介
        2.2.2 数控车床整体式床身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控车床分体式床身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单元法及软件简介
    3.2 分体式床身的静力分析
        3.2.1 静力分析基础
        3.2.2 分体式床身的受力分析
        3.2.3 分体式床身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3.2.4 分体式床身的网格划分
        3.2.5 施加边界条件与载荷
        3.2.6 分体式床身的静力分析结果
    3.3 分体式床身的模态分析
        3.3.1 模态分析的理论
        3.3.2 模态分析的前处理
        3.3.3 分体式床身模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式床身的有限元分析
    4.1 整体式床身的静力分析
    4.2 整体式床身的模态分析
    4.3 整体式床身的谐响应分析
        4.3.1 谐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4.3.2 整体式床身结构的谐响应分析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式床身的优化设计
    5.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5.2 优化分析设计的基础
        5.2.1 优化分析设计的步骤
        5.2.2 优化分析的分类
    5.3 ANSYS中的结构优化设计
        5.3.1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5.3.2 ANSYS中结构优化的设计流程
    5.4 整体式床身的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5.4.1 设计变量的定义
        5.4.2 数学模型的选择
    5.5 灵敏度分析
    5.6 响应曲面分析
    5.7 优化后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K30L数控车床试验验证
    6.1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6.2 整体式车床空转运行试验
    6.3 整体式车床切削试验
    6.4 精度检测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上汽大众直接生产材料采购绩效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汽车行业采购绩效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框架
第2章 上汽大众在采购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概况
    2.2 上汽大众采购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3 上汽大众采购绩效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上汽大众通过平衡计分卡提升采购绩效的策略
    3.1 平衡计分卡在采购绩效提升中的作用
        3.1.1 平衡记分卡对采购绩效重新定义
        3.1.2 平衡计分卡
        3.1.3 战略地图
    3.2 平衡计分卡提升采购绩效的具体举措
        3.2.1 公司平衡计分卡分析
        3.2.2 一级部门平衡计分卡分析
        3.2.3 二级科室平衡计分卡分析
    3.3 平衡计分卡提升采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4章 上汽大众通过精益思想提升采购绩效的策略
    4.1 精益生产理念在采购绩效提升中的作用
        4.1.1 精益思想
        4.1.2 精益思想在生产采购工作中的运用
    4.2 精益思想提升采购绩效的具体举措
        4.2.1 精益标准化思想降低采购工作中的过程环节浪费
        4.2.2 精益思想提高生产采购供应商的精益能力并分享成果以增加采购绩效
    4.3 精益思想提升采购绩效的应用效果分析
第5章 上汽大众通过进行中外三方联合采购提升采购绩效的策略
    5.1 .进行中外三方联合采购在采购绩效提升中的作用
        5.1.1 最大程度捆绑三方的产量以实现规模效应
        5.1.2 改变来图加工模式为前期开发参与模式
    5.2 .进行中外三方联合采购提升采购绩效的具体举措
        5.2.1 借助更多的产量更好完成谈判与定点规划
        5.2.2 通过给供应商提供前期开发阶段的参与培养供应商能力
    5.3 .进行中外三方同时期联合采购提升采购绩效的应用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HZT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问题
        1.1.1 研究对象简介
        1.1.2 研究对象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概述
    2.2 战略分析工具介绍
        2.2.1 宏观分析-PEST 分析法
        2.2.2 行业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第3章 HZT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P
        3.1.2 经济环境E
        3.1.3 社会文化环境S
        3.1.4 技术环境T
    3.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第4章 HZT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介和公司目标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目标
    4.2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4.2.1 资产规模和资产状况
        4.2.2 盈利水平分析
        4.2.3 成长性分析
        4.2.4 风险评估
    4.3 公司管理水平分析
    4.4 公司产品分析和技术水平分析
        4.4.1 主要产品介绍
        4.4.2 公司技术水平分析
    4.5 生产与成本分析
        4.5.1 产品组装
        4.5.2 调试&测试
        4.5.3 成本分析
    4.6 其他相关资源分析
        4.6.1 销售渠道
        4.6.2 人力资源
        4.6.3 企业文化
        4.6.4 社会关系资源
    4.7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第5章 HZT公司EFE、IFE矩阵及SWOT分析
    5.1 HZT公司EFE、IFE矩阵
        5.1.1 EFE、IFE原理
        5.1.2 HZT公司EFE矩阵
        5.1.3 HZT公司IFE矩阵
    5.2 HZT公司SWOT矩阵分析
    5.3 HZT公司EFE、IFE和SWOT分析结论
第6章 HZT公司战略选择
    6.1 HZ T公司的战略制定
        6.1.1 战略制定的基本思路
        6.1.2 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
        6.1.3 公司战略目标
        6.1.4 企业总体战略
    6.2 HZ T公司的职能战略
        6.2.1 市场营销战略
        6.2.2 产品战略
        6.2.3 技术创新战略
        6.2.4 人力资源战略
        6.2.5 企业文化战略
第7章 战略实施与控制
    7.1 战略实施
        7.1.1 巩固现有市场
        7.1.2 积极开拓新市场
        7.1.3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7.1.4 转变观念,加强售后服务
    7.2 战略控制
        7.2.1 成立战略控制小组
        7.2.2 确定战略控制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国产零部件内忧外患(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豪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顾丽亚.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2]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3]奥的斯电梯新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周旸. 新疆大学, 2020(07)
  • [4]上汽大通定制化乘用车营销策略研究[D]. 丁孝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HO公司战略采购的优化研究[D]. 乔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Q汽车营销转型升级战略和策略探讨[D]. 韩蔚蔚.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来自中国汽车产业的证据[D]. 王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CK30L数控车床整体式床身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 张南媚.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9]上汽大众直接生产材料采购绩效管理分析[D]. 缪猛佶.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HZT公司战略研究[D]. 郭力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国内外零部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