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极大跨度在10kV线路中的应用

单极大跨度在10kV线路中的应用

一、单杆大跨越在10kV线路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良,罗熙越,蔡青青[1](2021)在《考虑塔-线耦合作用的输电塔体系风振系数研究》文中指出考虑塔-线耦合作用的体系风振响应以及对应情况下的输电塔等效风荷载的风振系数取值是输电塔抗风设计的基础,结合某220kV输电线路一塔两线实例,通过气弹性风洞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输电塔在考虑导、地线耦合作用下的风振响应规律,计算其对应的输电塔等效风荷载的风振系数,并与我国现行规范中的相关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横担和输电线的存在使得塔身中上部的风振系数明显增大,在进行输电塔设计时需考虑其影响;建议采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和《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2006)来计算风振系数时,对横担位置进行修正或单独考虑,而《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DLT5551—2018)更适用于输电塔类结构的风振系数的计算。

仝琳[2](2020)在《电力工程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供给,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受气候、地形、海拔及水汽源等条件影响,我国中部、南部地区电力线路覆冰灾害愈发频繁,呈现不断加剧趋势。电力线路覆冰容易造成倒塔、断线、冰闪、舞动等电力故障,引发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阻断当地居民采暖来源,危害身体健康,而且极易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线路覆冰防御能力,还有利于完善我国电力工程安全预防体系及预警机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电力线路特点及覆冰影响,以杆塔破坏量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电力线路覆冰风险。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方法,选定覆冰均匀度、风偏角、覆冰密度、电压等级、覆冰厚度、平均气温、导线横截面、风强度、降雨雪等级、导线机械强度、运行时间、雨雪持续时间、线路有效长度、导线弧垂、水平档距和同塔回数,共计16个覆冰对电力线路破坏的影响因素。其次,为降低各影响因素间横向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提取5个公因子,在尽可能保留原始信息的情况下减少自变量数量,消除数据冗余。最后,本文采用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IGSA)对极限学习机(ELM)进行优化,形成改进引力搜索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算法(IGSA-ELM)并以公因子为输入变量构建电力线路覆冰破坏量预测模型。经研究论证,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与BPNN、ELM、GSA-ELM相比,基于IGSA-ELM的预测模型拟合精度更高,预测误差更小,适用于电力线路覆冰破坏量预测及风险分析;(2)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5个公因子,能够有效提升预测模型的精确度。最后,本文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成果和风险控制策略理论,提出系统的电力线路抗冰设计风险控制决策模型,并结合案例实际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曾程[3](2020)在《山区35kV线路避雷线与避雷器防雷效果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线路的高可靠性,是电力系统正常供电的重要保障。但配电线路电压等级较低,线路绝缘水平不高,易发生雷击跳闸停电。尤其是在某些山区,土壤电阻率高,雷电活动频繁,线路因雷电造成的跳闸停电事故占整个配电系统的50%-70%,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供电。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山区配电线路的防雷性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际现场,主要通过架设避雷线或者装设线路避雷器等方式,来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增强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但是架设避雷线与装设线路避雷器哪一种方式对于配电线路防雷更有效?迄今为止,国内外鲜有资料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该文以山区35kV配电线路为例,通过建模仿真,量化分析比较了线路安装避雷线和线路避雷器后的防雷效果,为山区配电线路的防雷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首先研究了雷击35kV线路的机理,并对现有的防雷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然后通过现场调研,获得了 35kV线路的导线、杆塔尺寸、杆塔接地电阻等具体参数。使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搭建了等效仿真模型,包括:雷电流模型、杆塔模型、接地电阻模型、线路模型、绝缘子闪络模型、避雷器模型。基于多级杆塔的仿真模型,量化比较分析了不同雷击方式下,安装避雷线、安装线路避雷器、同时安装避雷线和线路避雷器三种方案下得到的防雷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安装线路避雷器可以降低杆塔分流系数和阻抑系数,有效提高线路耐雷水平,且其取得的效果优于安装避雷线。另外还通过数值比较,量化分析了接地电阻、雷电流幅值、避雷线高度三个因素对杆塔分流系数、避雷器分流系数、阻抑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杆塔接地电阻一定时,通过降低避雷器接地电阻,可以更加有效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综合上述研究分析以及线路的具体情况,最后在现场实例改造中,采用将多级杆塔避雷器接地装置连接起来的方案,完成35kV配电线路的防雷改造施工,以进一步降低避雷器接地电阻。并分析了接地装置连接数对改造效果的影响。该线路的防雷效果表明,论文的理论分析和防雷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增强线路供电的可靠性。

林宏帅[4](2020)在《典型输电塔-线体系结构气弹模型及模态分析》文中认为输电塔-线体系作为高压电能输送的载体,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具有塔体结构高耸、跨距大和带有柔性的特点,在风、雨等外力载荷作用下,其塔耦合振动响应十分明显。在我国,目前对输电塔线体系系统的在耦合作用下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在外界载荷作用下倒塔情况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安全。因此,建立输电塔-线体系结构气弹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对其进一步从理论上和试验上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输电塔线体系的研究现状,在试验的基础上,针对典型输电塔-线体系耦合作用下动力响应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采用ANSYS建立三种典型输电塔有限元模型,并依据悬链式单元法完成导线找形,通过BEAM188梁单元模拟杆件,搭建三塔两线体系有限元模型,分析三种典型输电塔有限元模型和三塔两线耦合体系有限元模型的动力响应,获得各阶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其次,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和相似准则,详细论述了输电塔气弹模型相应相似系数选定,设计原理和加工组装过程。模拟输电导(地)线和对应的间隔棒,搭建输电塔-线体系气弹模型,并通过有限元验证了设计模型的可靠性;最后进行动力特性标定,得到气弹模型的频率,验证模型准确性。最后,采用锤击方式激励气弹模型进行模态试验,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8个测点的加速度响应,获取输电塔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试验模态。获得锤击法试验与有限元模态对比,用于校验输电塔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和气弹模型的修正。

蔡青青[5](2019)在《考虑稳定应力相似的输电塔线气弹模型设计及风振系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输电塔具有轻、高、柔且塔身镂空的特点,同时塔线体系具有覆盖距离较长,且经过不同的地形,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特点,导致输电线路对风荷载特别敏感,并且近年来我国台风等风灾发生频率有上升的趋势,使得输电线路在风荷载下的倒塌频繁发生,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其破坏机理及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为了方便后续对输电塔线体系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一种考虑稳定应力相似的方法来设计并制作输电塔气弹模型。同时输电塔的破坏也揭示我们需要对输电塔的抗风设计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目前,输电塔的抗风设计是通过风振系数来考虑结构的风振效应影响,所以风振系数计算的精确性以及合理性对输电塔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限元以及风洞试验对风振系数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ANSYS中建立输电塔、输电线及塔线模型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发现塔线体系耦合后,输电塔对输电线的动力特性影响不大,但输电线对输电塔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并且具有方向性,塔线耦合体系呈现密集低频模态。2)针对输电塔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极限受力状态和屈服特征提出考虑稳定应力相似的方法来设计并制作输电塔气弹模型。并通过输电塔的风场环境、动力特性以及风毁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模型的合理性验证,可知此次模型设计较为合理,基于此次模型的试验分析数据与结果可以推算到结构原型,可为后续研究输电塔的破坏机理提供一定的模型设计基础。3)基于有限元分析及风洞试验对风振系数进行研究,发现随着风速的增大,风振系数逐渐增大;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塔身中上部风振系数出现了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表明横担对塔身中上部风振系数影响不可忽略;发现在45°到90°风向角下,输电线的存在使得塔身中上部的风振系数发生明显增大的现象,说明输电线对风振系数的影响不可忽略,并且越接近于输电线挂线位置,影响越大,在进行输电塔设计时,可考虑输电线的影响。4)将试验、有限元与三种规范计算所得的风振系数进行对比。发现荷载规范与高耸规范未考虑横担处质量与迎风面积的突变,且横担位置处风荷载对于塔体位移以及主材内力都有明显的贡献作用,使得按两种规范计算所得的风振系数进行抗风设计的安全度偏低,建议在采用这两种规范计算输电塔风振系数时,对横担位置取值单独考虑或进行修正;架空输电线路荷载规范考虑了脉动风竖向相关性、横担处质量及迎风面积突变的影响,该方法较时程分析偏于安全,适用于输电塔类结构风振系数的计算,建议对复杂的输电线路可考虑输电线的影响。

曾静[6](2019)在《基于风洞试验的输电塔—线耦联体系风致灾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输电线路是国家生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输电塔是线路中的主要支撑结构,输电塔的安全与国家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输电塔是风敏感结构,输电塔线体系由于迎风面积大,在强风作用下塔线耦合作用强,使得输电塔的风振响应和受力情况更为复杂。本文以广东省湛江-赤坎甲乙线220kV输电线路中的一塔两线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气弹模型风洞试验以及有限元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两方面着手,对输电单塔以及塔线体系进行多工况下的风振响应特性分析和极限风荷载作用下的倒塔分析,探讨塔线耦合作用对输电塔风振响应的影响规律以及塔线体系的风致破坏机理,对输电塔的结构设计和进一步预防输电塔的失稳破坏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根据空气动力学相似理论,采用离散刚度法设计制作了塔线体系气弹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多工况下的风洞试验,得到了塔线体系气弹性响应和极限风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情况。(2)通过分析试验测得的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风振响应结果,得到了输电单塔和塔线体系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塔线的耦合作用使得90°风向角时输电塔顺风向发生强烈的耦合共振响应,建议结构设计时加强输电塔垂直于线路的方向。(3)进行了塔线体系的有限元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提取了导/地线、绝缘子、主材杆件动内力等结果,对比分析了有限元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并研究了塔线体系在各风向角下的失效路径与倒塔情况,发现临近倒塔时,压弯弹塑性失稳的杆件占主要部分,输电塔杆件压弯弹塑性失稳是造成输电塔倒塔的关键因素。(4)研究了输电塔局部屈服状态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计算了输电塔在竖向力以及水平力同时作用下的荷载-动力特性变化关系,说明可以根据输电塔动力特性的变化来监测输电塔的失稳程度。

李少杰[7](2019)在《山区架空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改进与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对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巨大。据统计,雷击故障占电网故障的30%以上。特别是在山区,线路多架设在崇山峻岭上、土壤电阻率高、雷电活动频繁,雷击故障占比接近50%。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电力系统不间断供电能力对用户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对架空线路防雷薄弱环节进行研究分析,寻求改进和完善的防雷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电网防雷措施相关资料和数据,对各种防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比较了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和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山区电网运行环境恶劣、土壤电阻率高等特点,重点对性价比更高的接地改造和避雷器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位于太行山脉东麓的“邢台县”为例,对邢台县电网分布、地质地貌、线路运行状况进行了调研,结合邢台县配电线路近3年的运行、维护及故障等记录,指出邢台县电网在管理及技术改造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建立雷击过电压模型,对直击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原理进行分析。利用传输线模型(MTL)理论研究雷电回击通道周围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并在Agrawal场线耦合模型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基础上,推导出了输电线上各节点的电压电流的FDTD迭代公式,最终从理论计算出感应雷过电压分布情况。(2)根据水平接地电阻、垂直接地电阻以及复合接地电阻计算公式,引出接地电阻的利用系数,并推算出垂直接地极降阻率与接地极相对长度和根数关系,为接地改造提供理论依据。(3)在以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其它防雷措施,提出了适合山区防雷改造的原则和方法,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将本文提出的适合山区防雷改造措施应用于实际,较好的完成了邢台县35kV皇袁350路接地极镀铜改造、10 kV路浆河线033路等6条线路接地模块加装工作、10 kV宋北线072路过压式避雷器改造工作,解决了该地区地区接地电阻高、极易腐蚀等问题,提升线路耐雷水平。通过试点应用防雷装置和接地改造工作,改造线路均取得理想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山区防雷改造措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对山区防雷改进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王金鑫[8](2019)在《台风作用下输电塔结构监测与分析》文中指出结构健康监测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评估、主动控制等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工程结构由于体型复杂,很难对其进行实验模态分析,人为激励难以实施,不能有效测量激励信号;基于传统的输入、输出信号识别结构模态参数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在大型工程结构中适用,而环境激励下的土木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不需要以已知输入作为先决条件,仅对输出信号进行处理计算,在工程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详述了随机子空间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运用空间投影理论将与响应数据不相关的噪声信号剔除,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以广东省一条正在运营的输电线路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耐张段线路有限元模型。生成脉动风速施加到模型上开展风致动力响应分析,并采用随机子空间方法编制MATLAB程序,对仿真输电塔动力响应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并与有限元结果对比,验证程序的可靠性。对模型施加风荷载并不断调整风速,完成了非线性静力倒塌分析,研究了规范中提到的潜在最不利风向角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确定了耐张段中最先倒塌铁塔的编号及其初始破坏位置,根据应力云图和振型等信息对应变及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方案进行了设计,搭建了完整的健康监测系统。安装在输电塔上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完整记录了台风卡努登陆期间输电塔塔周风场数据和铁塔振动响应数据,通过对风速时程数据的正交分解,分别得到顺线向和垂直导线方向两个方向风速,计算了两个方向的风谱、湍流积分尺度、阵风因子和湍流强度等台风风场特性,以及不同风速下加速度响应的变化情况。利用编制的随机子空间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识别了铁塔的频率及阻尼比,从识别结果可以看出,顺线向和垂直导线方向不同风速激励下的频率识别结果基本不变,不随风速变化而变化,说明结构在台风卡努登陆期间未发生明显损伤。

蔡林深[9](2019)在《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kV配网架空线路供电能力大,配电范围大,导致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在广东沿海,尤其是粤西,台风登陆的旺季是第三季度,台风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台风登陆的特点和台风对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危害,以及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抗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台风对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影响分析”、“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加固设计改造及应用”和“10kV配电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应用的经济成效”等4个方面对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分析了台风对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危害及特点,总结了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弱的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抗风能力的改造方案,同时提出了有限元建模的方法,借助软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研究架空线路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来验证抗风改造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的研究,实现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加固,提高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稳定性及抗风能力,保证配网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供电,最大限度地减少台风对配电网的影响和损失,同时也对配网架空线路的设计、安全建设和技术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何奇锐[10](2019)在《配电系统运行中防风及防雷维护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kV及以下的配电系统具有分布广、设备多以及线路长等特点,这给10kV及以下配电系统的维护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笔者所工作的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台风和雷击经常造成配电网络出现故障,从而引发大面积的断电事故;这不仅影响到供电稳定,还给l0kV及以下配电系统维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负担。为了减少10kV及以下配电系统的电击事故发生,提高其防风能力,笔者对本地区的雷电事故和台风事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影响线路防风、防雷能力的因素入手,分析相关计算并找到影响程度较大的参数进一步分析,结合本地区地理特征和气象特征提出针对10kV及以下配电网系统防风、防雷的有效发提升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并对配电系统防雷防风研究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结合当前10kV及以下配电网雷击故障、大风故障发生的危害谈防风、防雷措施研究的意义。第二章重点分析了配电运行中雷击故障、大风故障发生的特征及类型,认识雷电故障、大风故障的成因,并分析大风故障与雷击故障发生对供电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的影响,解析故障的危险性,介绍了现阶段配电系统中主要采取的防风防雷措施。第三章结合本地情况分析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防风能力与风雷能力,通过以风荷载计算分析方式了解影响线路防风能力的因素,通过以过电压计算分析方式了解影响线路防雷能力的因素,充分认识防风、防雷的方向,为提出有效措施和策略打下基础。第四章在前文基础上对10kV及以下线路防风防雷措施进行技术分析,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虑,完善现有线路、优化设计新建设线路,从而提升线路防风、防雷能力,降低大风故障、雷击故障的发生。第五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kV及以下配电系统,进行小规模的可行性实验验证,证实了防风、防雷措施实施的效果,同时提出了新的防风防雷尝试方案,并对两种方案在广东电网的实际试点应用做出分析。

二、单杆大跨越在10kV线路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杆大跨越在10kV线路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塔-线耦合作用的输电塔体系风振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测点与工况
3 试验概况
4 有限元模型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风荷载模拟
5 风振系数计算
    5.1 风向角对风振系数的影响
    5.2 单塔和塔线风振系数对比
        5.2.1 有限元模拟结果
        5.2.2 风洞试验结果
6 有限元及试验结果与规范对比
    6.1 结构形式
    6.2 关于振型系数的取值
    6.3 有限元、试验与规范计算风振系数对比
    6.4 不同风振系数算法对位移和内力影响
7 结论

(2)电力工程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覆冰对电力线路影响分析
        2.1.1 电力线路覆冰原因
        2.1.2 覆冰对电力线路的破坏
        2.1.3 覆冰对线路设计的影响
    2.2 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方法
        2.2.1 灰色关联分析
        2.2.2 因子分析
        2.2.3 极限学习机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选取破坏量影响因素
    3.2 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3.3 提取公共因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模型与求解
    4.1 基于IGSA-ELM的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4.2 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
        4.2.1 引力搜索算法
        4.2.2 引力搜索算法计算步骤
        4.2.3 引力搜索算法的改进
    4.3 预测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控制研究
    5.1 项目风险控制策略理论
    5.2 电力线路抗冰设计主要措施
    5.3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控制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力线路设计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实证研究
    6.1 A地区覆冰气候情况
    6.2 A地区电力线路覆冰受损情况
    6.3 覆冰风险预测及结果分析
    6.4 风险控制相关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山区35kV线路避雷线与避雷器防雷效果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山区防雷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雷击配电线路的机理及防雷分析
    2.1 引起雷电过电压的原因
    2.2 直击雷电过电压
        2.2.1 雷电直击杆塔顶部
        2.2.2 雷电绕击导线
    2.3 感应雷过电压
    2.4 山区配电线路防雷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4.1 雷电事故的影响分析
        2.4.2 山区配电线路防雷措施及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35kV线路仿真模型搭建
    3.1 某山区35kV配电线路概况
    3.2 仿真模型建立
        3.2.1 雷电流模型
        3.2.2 杆塔模型
        3.2.3 接地电阻模型
        3.2.4 线路模型
        3.2.5 绝缘子闪络模型
        3.2.6 避雷器模型
        3.2.7 搭建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仿真分析及防雷改造
    4.1 安装避雷线后耐雷水平量化分析
        4.1.1 雷直击杆塔
        4.1.2 雷绕击导线
        4.1.3 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
        4.1.4 不同条件下对比分析
    4.2 安装线路避雷器后耐雷水平量化分析
        4.2.1 雷直击杆塔
        4.2.2 雷绕击导线
        4.2.3 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
        4.2.4 不同条件下对比分析
    4.3 安装避雷线和线路避雷器后耐雷水平量化分析
        4.3.1 雷直击杆塔
        4.3.2 雷绕击导线
        4.3.3 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
        4.3.4 不同条件下对比分析
    4.4 防雷改造工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4)典型输电塔-线体系结构气弹模型及模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输电塔-线体系气弹模型研究现状
        1.3.2 输电塔-线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3 输电塔-线耦合体系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建模和模态分析
    2.1 输电塔-线体系简述
        2.1.1 输电塔分类及特性
        2.1.2 输电塔-线体系基本组成
    2.2 瞬态动力分析方法
        2.2.1 有限单元法简介
        2.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2.2.3 ANSYS有限元建模步骤
        2.2.4 模态分析理论
    2.3 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建模
        2.3.1 BEAM188梁单元
        2.3.2 输电塔的有限元建模
        2.3.3 导(地)线的找型及有限元建模
    2.4 输电塔模态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输电塔-线体系气弹模型实验平台的搭建
    3.1 相似理论
    3.2 相似准则及气弹模型设计
    3.3 输电塔的加工
    3.4 导(地)线的模拟
    3.5 间隔棒和绝缘子串的模拟
    3.6 小结
第4章 锤击法模态试验
    4.1 锤击法试验简介
    4.2 实验仪器
    4.3 试验模态传感器测点布置
    4.4 试验方法
    4.5 锤击法试验模态分析
    4.6 模态试验结果
    4.7 理论计算模态与锤击法试验模态比较
    4.8 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考虑稳定应力相似的输电塔线气弹模型设计及风振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法
        1.2.2 风振研究现状
        1.2.3 气弹模型设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2 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
    2.1 研究对象概况
    2.2 塔线体系模型建立
        2.2.1 输电塔模型建立
        2.2.2 输电导线和地线建模
        2.2.3 绝缘子串建模及边界条件处理
        2.2.4 一塔两线有限元模型
    2.3 动力特性
        2.3.1 单塔动力特性分析
        2.3.2 输电线动力特性分析
        2.3.3 塔线动力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气弹模型设计与合理性验证
    3.1 气弹模型设计
        3.1.1 模型设计方法
        3.1.2 模型设计相似理论
        3.1.3 输电塔线材料选用
        3.1.4 输电塔模型设计
        3.1.5 输电线模型设计
        3.1.6 间隔棒和绝缘子设计
        3.1.7 边界塔设计
        3.1.8 节点及节点板设计
        3.1.9 试验模型制作与安装
    3.2 模型合理性验证
        3.2.1 模型风场合理性验证
        3.2.2 输电塔模型设计合理性验证
        3.2.3 输电线模型设计合理性验证
        3.2.4 极限荷载下破坏模式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风振系数研究
    4.1 风振系数计算方法
    4.2 有限元风荷载模拟以及工况
        4.2.1 风荷载模拟
        4.2.2 工况设计
    4.3 风洞试验测点与工况
    4.4 风振系数研究
        4.4.1 风速对风振系数的影响
        4.4.2 风向角对风振系数的影响
        4.4.3 单塔和塔线风振系数对比
    4.5 风振系数计算与规范对比
        4.5.1 结构形式
        4.5.2 关于振型系数取值
        4.5.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对比
        4.5.4 比较4种算法的风振系数对位移和内力影响
        4.5.5 有限元、试验与规范结果对比分析
        4.5.6 规范适用性以及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风洞试验的输电塔—线耦联体系风致灾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输电线路简介
        1.1.2 输电线路风致灾害统计调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电塔风振响应研究现状
        1.2.2 塔线体系失稳破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气弹模型设计及风洞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原型
    2.3 气弹模型设计
        2.3.1 相似准则
        2.3.2 设计制作方法
    2.4 模型动力特性验证
    2.5 风洞试验
        2.5.1 风洞实验室简介
        2.5.2 风洞设备和测试仪器
        2.5.3 试验风场模拟
        2.5.4 坐标系定义
        2.5.5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2.5.6 试验工况
    2.6 本章小结
3 风洞试验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单塔响应分析
        3.2.1 位移响应
        3.2.2 加速度响应
    3.3 塔线体系响应分析
        3.3.1 位移响应
        3.3.2 加速度响应
    3.4 单塔和塔线体系响应比较
        3.4.1 位移响应比较
        3.4.2 加速度响应比较
    3.5 输电塔加速度响应功率谱
    3.6 极限风荷载下输电塔破坏情况
    3.7 本章小结
4 输电塔-线体系风致响应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输电塔-线体系三维有限元建模
    4.3 输电塔-线体系模态分析
    4.4 脉动风场模拟
        4.4.1 脉动风基本特性
        4.4.2 谐波合成法
        4.4.3 风荷载时程计算
    4.5 风荷载时程施加
    4.6 塔线体系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
    4.7 输电塔-线体系弹性风振响应分析
        4.7.1 输电线动张力分析
        4.7.2 绝缘子轴向荷载分析
        4.7.3 输电塔杆件动内力分析
        4.7.4 输电塔位移响应功率谱
        4.7.5 输电塔加速度响应结果
    4.8 输电塔结构极限状态分析
        4.8.1 构件失效判断
        4.8.2 输电塔主材破坏分析
    4.9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4.9.1 加速度响应比较
        4.9.2 极限风荷载下位移结果比较
    4.10 本章小结
5 输电塔局部屈服状态的动力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输电塔屈曲失稳与动力特性的关系
    5.3 输电塔不同失稳程度的动力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山区架空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改进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
        1.2.1 常规防雷技术
        1.2.2 非常规防雷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输电线路雷击过程理论分析
    2.1 雷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2.1.1 先导放电阶段
        2.1.2 主放电阶段
        2.1.3 余光放电阶段
    2.2 雷电参数
        2.2.1 雷暴日与雷暴小时
        2.2.2 地面落雷密度
        2.2.3 雷电流的幅值
    2.3 雷击故障原理分析
        2.3.1 过电压模型分析
        2.3.2 耐雷水平分析
        2.3.3 接地水平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邢台县山区配电网防雷措施现状及不足
    3.1 邢台县地形、气候分析
    3.2 邢台县电网的概况
    3.3 邢台县电网故障情况及分析
    3.4 邢台县配网设备现场实际情况
        3.4.1 测量接地电阻
        3.4.2 现场线路走经勘查
    3.5 邢台县防雷不足分析
        3.5.1 接地电阻超标
        3.5.2 线路耐雷水平不高
        3.5.3 自动重合闸未100%投入运行
    3.6 小结
第四章 邢台县配网设备防雷改进措施
    4.1 邢台县配电设备防雷措施
        4.1.1 新设备的设计规划
        4.1.2 现有设备的运行维护
    4.2 邢台县配网设备防雷技术改进措施
        4.2.1 接地极改造
        4.2.2 接地极改造效果分析
    4.3 避雷装置改进措施
        4.3.1 防雷金具
        4.3.2 线路避雷器
        4.3.3 台区避雷器轮换
    4.4 线路绝缘化改进措施
    4.5 自动重合闸改进措施
    4.6 防雷注意的问题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台风作用下输电塔结构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塔线体系试验及动力实测研究
    1.3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铁塔风振响应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2.1 随机子空间方法基本理论
        2.1.1 数学模型
        2.1.2 模态参数提取
    2.2 随机子空间算法
        2.2.1 Hankel矩阵组成
        2.2.2 系统矩阵识别
    2.3 算例分析
        2.3.1 风振响应时程分析
        2.3.2 模态参数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输电塔结构监测方案及系统
    3.1 薄弱位置仿真分析
    3.2 传感器布设方案
        3.2.1 传感器类型
        3.2.2 监测方案
        3.2.3 数据采集系统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铁塔实测数据的模态参数识别
    4.1 输电塔动力响应实测分析
        4.1.1 风速正交分解
        4.1.2 台风湍流特性分析
        4.1.3 加速度结果分析
    4.2 输电塔模态参数识别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9)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台风对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影响分析
    2.1 我国的台风特点分析
        2.1.1 台风数量较多
        2.1.2 台风影响范围广
    2.2 10kV配网架空线路现状分析
    2.3 台风对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损害
第三章 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3.1 影响10kV配电系统防风能力的主要因素
        3.1.1 风速的影响
        3.1.2 绝缘子的影响
        3.1.3 杆塔水平档距的影响
        3.1.4 设备结构的影响
    3.2 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2.1 线路设计不科学
        3.2.2 杆塔设置不合理
        3.2.3 抗风加固技术水平较低
第四章 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加固设计改造及应用
    4.1 线路距离及路径的合理选择
        4.1.1 缩短耐张段的长度
        4.1.2 缩短直线大档距的长度
    4.2 优化线路的设计方法
    4.3 配套设施的加固
        4.3.1 直线杆加固措施
        4.3.2 基础加固措施
    4.4 杆塔材质、类型的合理选择
    4.5 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计算
    4.6 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方案应用实例
        4.6.1 电白供电局2015年抗风加固专项设计实例
        4.6.2 电白供电局2016年抗风加固专项设计实例
        4.6.3 电白供电局2017年抗风加固专项设计实例
第五章 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应用的成效
    5.1 电白地区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应用成效
    5.2 茂名地区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应用成效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配电系统运行中防风及防雷维护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配电运行中雷电故障、大风故障危险性及现阶段主要防范措施分析
    2.1 雷电故障、大风故障特征及类型
        2.1.1 雷电故障特征及类型
        2.1.2 大风故障特征及类型
    2.2 雷击故障、大风故障成因及危险性
        2.2.1 雷击故障成因及危险性分析
        2.2.2 大风故障成因及危险性分析
    2.3 现阶段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2.3.1 现阶段采取的主要防风措施
        2.3.2 现阶段采取的主要防雷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kV及以下配电系统防风防雷能力分析
    3.1 防风能力分析
        3.1.1 线路水平风荷载计算及关键参数取值分析
        3.1.2 不同方向风荷载分量计算及参数取值
        3.1.3 风向垂直杆塔面时塔身或横担的风荷载计算及关键参数取值分析
    3.2 防雷能力分析
        3.2.1 直击雷过电压计算及关键参数取值分析
        3.2.2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及关键参数取值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kV及以下配电系统防风防雷技术和策略研究
    4.1 关于防风方面的技术和策略研究
    4.2 关于防雷方面的技术和策略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kV及以下配电系统防风防雷措施实施效果验证及新方案尝试建议
    5.1 区域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防风防雷能力核查及处理方案
    5.2 方案实施后效果分析
    5.3 配电系统防风防雷新方案尝试建议
        5.3.1 防风能力新方案尝试建议
        5.3.2 防雷能力新方案尝试建议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单杆大跨越在10kV线路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塔-线耦合作用的输电塔体系风振系数研究[J]. 李正良,罗熙越,蔡青青.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1(03)
  • [2]电力工程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D]. 仝琳. 华北电力大学, 2020(02)
  • [3]山区35kV线路避雷线与避雷器防雷效果比较分析[D]. 曾程.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典型输电塔-线体系结构气弹模型及模态分析[D]. 林宏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考虑稳定应力相似的输电塔线气弹模型设计及风振系数研究[D]. 蔡青青.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风洞试验的输电塔—线耦联体系风致灾变研究[D]. 曾静. 重庆大学, 2019(01)
  • [7]山区架空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改进与分析研究[D]. 李少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8]台风作用下输电塔结构监测与分析[D]. 王金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9]10kV配网架空线路抗风能力改造研究[D]. 蔡林深.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配电系统运行中防风及防雷维护策略的研究[D]. 何奇锐.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单极大跨度在10kV线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